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矿床地质杂志官网订购

发布时间:

矿床地质杂志官网订购

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

1 矿体特征截至2010年, 春都矿区本部共探获10个矿体群, 圈出41个矿体。 其中9个为工业矿体, 32个为低品位矿体。 矿体在走向上主要分布于3#线-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180~3888m标高之间。 矿体总体走向北北西, 倾向北东, 倾角约45°。 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 在走向和倾向上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点 (图25), 尤其是低品位矿,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体 (主要为低品位矿) 夹石较为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 部分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以及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角岩中, 矿体主要特征见表4。Ⅰ、Ⅶ、Ⅹ号矿群赋存于印支期闪长玢岩中, 品位低, 规模小。 Ⅵ号矿群的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 形成于4#线上, 圈出的3个矿体平行排列。 Ⅲ、Ⅷ、Ⅸ号矿群的矿体赋存于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角岩中。其中Ⅲ号矿群位于2#线的东接触带, Ⅷ号矿群位于1#线的西接触带, Ⅸ号矿群位于3#线的西接触带。从表1可见, Ⅳ-1号工业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 其资源量 (金属量) 占矿床总资源量的比例达28%。 此外, 单矿体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超过5%的还有Ⅱ-1、Ⅲ-2、Ⅳ-6、Ⅴ-1等4个矿体, 其中Ⅱ-1、Ⅴ-1为工业矿。上述5个矿体的资源量占矿区总资源量的49%, 是春都矿区规模较大的矿体。(1) Ⅳ号矿群: Ⅳ-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钾长石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3#-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570~3848m标高之间。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平坑、10个钻孔。 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5°左右, 倾向55°左右, 倾角38°~44°。 矿体走向长400m, 倾向延深 (斜深) 150~317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50~47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59m, 厚度变化系数50%。 矿体最高品位25%, 最低品位22%, 平均品位63%,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处理。矿体在0#线一带最厚, 倾向延深最大,向南至2#线、向北至1#线厚度变小, 倾向延深变短, 再向南至4#线、向北至3#线尖灭。(2) Ⅱ-1矿体: Ⅱ-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硅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0#-3#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348~3497m标高之间。 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钻孔, 为单剖面见矿。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0°左右, 倾向50°左右, 倾角34°。 矿体走向长200m, 倾向斜深282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50~5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50m。 矿体最高品位23%, 最低品位26%, 平均品位63%, 无特高品位。 矿体在1#线由ZK0101、ZK0102揭露, 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3) Ⅴ-1矿体: Ⅴ-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硅化带中。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0#-3#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668~3888m标高之间。 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探槽、3个钻孔, 为单剖面见矿。 矿体呈板状, 走向330°左右, 倾向60°左右, 倾角43°。矿体走向长200m, 倾向斜深362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25~2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98m, 厚度变化系数24%。 矿体最高品位14%, 最低品位29%, 平均品位74%,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处理。 矿体在1#线由探槽和钻孔揭露, 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图25 春都矿区勘探线剖面图(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简化, 2010)|a—3号勘探线剖面;b—1号勘探线剖面;c—0号勘探线剖面;d—2号勘探线剖面;e—4号勘探线剖面;(各勘探线位置见图1)表4 春都矿区矿体主要特征一览表续表(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0, 略改)(4) Ⅳ-6矿体: Ⅳ-6号低品位矿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钾长石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3#-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587~3868m标高之间。揭露矿体的工程有1个平坑、9个钻孔。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5°左右, 倾向55°左右, 倾角36°~45°。矿体走向长400m, 倾向斜深258~370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00~5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19m。 矿体最高品位43%, 最低品位20%, 平均品位23%。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 分支、复合特征明显。(5) 其他矿体: 除上述4个规模较大的矿体外, 春都矿区其他37个矿体规模较小,赋矿岩性有闪长玢岩、角岩、石英脉, 大多为单工程见矿, 矿体形态以透镜状为主。2 矿石物质组成矿区主要赋矿岩性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角岩。 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有少量的斑铜矿、磁铁矿、方铅矿; 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绢云母、黑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为主。矿化类型根据矿石构造可划分为细脉状、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分布在石英、方解石中或呈浸染状分布在蚀变岩石中, 黄铜矿常沿黄铁矿的裂隙分布, 故黄铜矿多形成晚于黄铁矿; 春都铜矿矿石的氧化率在20%~96%之间, 矿石自然类型应属硫化矿、混合矿, 以硫化矿为主。1 矿石矿物特征黄铜矿 (CuFeS2): 为矿区硫化物矿石中主要含铜矿物。 铜黄色, 呈浸染状 (图版Ⅳ-1) 及细脉状 (图版Ⅳ-2) 嵌布于岩石中, 与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矿物相伴产出, 与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共生。斑铜矿 (Cu5FeS4): 在矿石中含量较少, 呈蓝-黄红色, 大部分与黄铜矿连生, 交代黄铜矿, 分布于黄铜矿边缘 (图版Ⅳ-3)。黄铁矿 (FeS2): 为矿区主要金属硫化物之一, 是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其呈浸染状及细脉状嵌布于岩石中, 与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相伴而出, 与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共生, 常包嵌于黄铜矿中 (图版Ⅳ-4)。方铅矿 (PbS)、闪锌矿 (ZnS): 主要产于石英脉中。 浅灰色, 自形-半自形粒状,与黄铁矿、黄铜矿共生。磁铁矿 (Fe3O4): 黑色, 他形粒状, 矿石中呈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与黄铜矿、赤铁矿常共生, 为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之一。赤铁矿、镜铁矿 (Fe2O3): 赤铁矿为浅褐红, 他形粒状, 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常与黄铜矿共生。镜铁矿为褐黑色, 自形-半自形粒状, 鳞片状结构, 呈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常与黄铜矿、赤铁矿、黄铁矿共生。2 脉石矿物特征石英: 呈半自形-他形, 具多个形成期次, 常交代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并包裹金属硫化物。 有的包嵌有定向分布的绢云母, 少数残留有斜长石及黑云母之假象残迹, 常有磁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团块状浸染于石英之间, 或充填、包裹石英呈残余的粒团。长石: 为主要的脉石矿物, 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 斜长石呈半自形-他形, 粒状,主要以斑晶形式存在, 少量粒度小者存在于基质中, 形成时间一般较早, 绢云母化明显,晶体浑浊。钾长石同时出现在斑晶、基质中, 半自形-他形, 粒状, 和石英等共生。绢云母: 次要的脉石矿物之一。 为蚀变交代形成的矿物。部分绢云母为斜长石经蚀变形成, 部分为黑云母交代或钠长石交代钾长石时形成。方解石或白云石: 前者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交代岩石, 后者呈菱面体状自形-半自形晶; 均呈脉团状产出, 有的充填于矿石的裂隙, 或呈次生方解石胶结碎粉状黄铁矿碎块。多与石英、石膏、黄铜矿、赤铁矿共生。绿泥石或绿帘石: 两者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交代岩石, 在矿石中多与石英、石膏、黄铜矿、赤铁矿共生, 在岩石中多以交代角闪石、斜长石形式存在或呈脉状充填于岩石的裂隙中, 与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组成青磐岩化带。3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主要具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充填交代结构、反应边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 或黄铜矿、磁铁矿等呈他形粒状, 嵌布于含矿岩石中。包含结构: 黄铜矿常包裹黄铁矿 (图版Ⅳ-4)、石英、白云石等脉石矿物, 晚期黄铁矿包裹其他金属矿物。充填交代结构: 黄铁矿、黄铜矿沿石英、白云石、方解石脉或裂隙充填交代 (图版Ⅳ-3)。反应边结构: 斑铜矿常沿黄铜矿边缘交代, 形成斑铜矿反应边 (图版Ⅳ-3)。矿石主要具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 少量呈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稀疏-稠密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 (图版Ⅳ-1)。团块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产于浸染状矿石中, 局部集中呈团块、斑块状。细脉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细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或矿物解理中 (图版Ⅳ-2)。脉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或中, 仅偶见角岩化带中。鲕状-皮壳状构造: 这类构造主要由孔雀石 (Cu2CO3(OH)2)、褐铁矿 (Fe2O3·nH2O) 及粘土的混合物组成, 呈具同心圆的鲕状和豆状, 分布于氧化带中。4 热液蚀变及分带特征1 岩体热液蚀变类型矿区内主要蚀变类型有: 钾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图版Ⅴ)。(1) 钾化: 钾化是矿区内典型的高温蚀变类型, 处于含矿岩体的中心部位。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正长石呈团斑状、云雾状交代斜长石斑晶和基质 (图版Ⅴ-1)。 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斑晶时, 呈现云雾状。钾长石交代斜长石基质时, 呈团斑状, 基质中钾长石含量增高, 结晶粒度变大, 自形程度变高, 表面比较干净。钾化岩石中常伴有较强的浸染状及细脉状硫化物矿化。(2) 硅化: 硅化在本矿区是最普遍存在的蚀变类型, 特别是构造裂隙发育地带蚀变更为强烈, 常与钾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并存。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石英 (有时含碳酸盐) 呈团斑状、脉状交代斑晶和基质。 石英-方解石脉或硫化物发育的石英-方解石脉呈网状分布, 方向不一, 相互穿插。早、中期的石英脉颜色深, 成分较复杂, 石英脉内充填有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物。绝大部分暗色石英脉中的黄铜矿含量很高。 晚期的石英脉为白色, 成分简单, 矿化弱。(3) 黑云母化: 黑云母化是钾化的另一种形式, 在矿区局部有分布。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细小鳞片状的黑云母沿裂隙充填交代基质或者呈不规则团斑状交代基质 (图版Ⅴ-2)。矿化呈浸染状分布其中。此外, 玢岩中的角闪石斑晶在热液作用下, 会变得不稳定而被黑云母交代。 黑云母交代角闪石不彻底时, 黑云母和角闪石共存; 交代彻底时,则仅保留角闪石的假象。 黑云母化岩石中铜矿化相对较弱。(4) 绢云母化: 绢云母化是矿区内最常见的蚀变类型, 绢云母多和次生石英组成绢英岩产出。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交代基质和斑晶 (图版Ⅴ-3)。绢云母交代斜长石斑晶不彻底时, 仍可见斜长石的环带结构或斜长石的聚片双晶和卡钠复合双晶残留; 绢云母完全交代斜长石斑晶时, 整个斜长石斑晶被鳞片状绢云母集合体取代, 只保留斜长石假象; 绢云母也可呈团斑状交代基质斜长石。 绢云母化岩石中, 可见少量浸染状铜矿化。(5) 青磐岩化: 青磐岩化位于矿区的外围, 特征是绿泥石、绿帘石呈团斑状交代斑晶和基质 (图版Ⅴ-4)。 角闪石斑晶被绿泥石或绿帘石、碳酸盐取代, 同时析出磁铁矿,少部分还保留外形, 仍可见一组或两组完全解理。斜长石斑晶钠黝帘石化现象明显。该类蚀变岩中内无明显的铜矿化现象。(6) 粘土化: 区内的粘土化主要为高岭石化 (泥化), 高岭石是玢岩中粘土化的主要蚀变矿物。 高岭石一般交代玢岩中的斜长石和钾长石, 蚀变很弱时, 斜长石和钾长石能分别保留其钠长石聚片双晶和卡氏双晶, 蚀变强烈时, 岩石明显褪色。2 岩体蚀变分带特征矿区内围岩蚀变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带性。根据围岩蚀变组合特征、连续发育程度, 从花岗闪长斑岩中心向外, 大致可将区内蚀变划分为6个带 (图26~图28)。(1) 硅化钾化带 (KSi): 硅化钾化带位于矿化中心部位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其与闪长玢岩体的接触带中, 总体呈陡立的 “针尖” 状, 略往北东倾斜, 并与矿体倾向相近,是矿区最重要的含矿蚀变带之一, 在矿区内仅见零星露头, 主体尚未出露或揭露。本蚀变带蚀变类型以钾化和硅化为主, 主要蚀变矿物有正长石和石英。带内的黄铁矿、黄铜矿和少量斑铜矿呈网脉状产在石英脉中。该蚀变带的黄铜矿化强烈, 铜的品位较高, 最高可达64%。(2) 绢英岩化带 (SeSi): 绢英岩化带围绕硅化钾化带分布, 位于硅化钾化带之外,主要发育于闪长玢岩体中, 尤其发育于构造裂隙或破碎带等热流体对流循环强烈的地带,其产状与硅化钾化带相近。带内蚀变类型以绢云母化、硅化为主, 钾交代作用微弱,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等。该蚀变带也是主要含矿蚀变带之一, 带内矿化类型为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 表现为黄铁矿和黄铜矿呈细网脉状、脉状或浸染状分布。但本蚀变带内以发育较强的黄铁矿化为主, 黄铜矿化不均匀, 大部分矿 (化) 体中的铜品位低于5%,平均品位约为14%。图26 不同钻孔铜品位与蚀变带关系图(3) 硅化黑云母化带 (SiBi): 硅化黑云母化带分布有限, 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 规模较小, 可独立存在。 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黑云母化。 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石英。硅化黑云母化带中的黄铜矿呈网脉状分布在石英脉中, 或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在硅化黑云母化闪长玢岩中。 带内矿化比较强烈, 铜品位比较高, 平均品位约为50%。(4) 硅化带 (Si): 硅化带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 可独立存在, 主要分布在破碎带附近或裂隙发育的岩体中。带内的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 常见石英脉沿破碎带或裂隙充填, 并大量交代岩体中的斑晶和基质。在裂隙发育的硅化带中, 矿化现象比较强烈, 其中暗色的石英脉中黄铜矿含量较高。图27 A-B剖面热液蚀变分布图(5) 青磐岩化带 (ChEp): 该蚀变带分布于绢英岩化带的外围, 处于岩体的外缘。主要蚀变类型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 主要蚀变矿物有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等。蚀变带内仅局部有微弱的黄铜矿化现象, 含矿岩体铜的平均品位为07%, 其他部位均无明显的黄铜矿化现象。(6) 绢云母化及泥化带 (SeKa): 绢云母化及泥化带位于岩体的最外缘, 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 主要蚀变矿物为绢云母、高岭石、碳酸盐等。 带内矿化强度最弱, 除常见黄铁矿化和局部方铅矿化外, 少见铜矿化。图28 0#勘探线剖面热液蚀变分布图3 岩体围岩的蚀变及其特征岩体的围岩发育宽广的蚀变晕 (是岩体的2~3倍), 主要是围岩 (图姆沟组 (T3t)碎屑岩) 的角岩化, 形成角岩 (Hs)。 角岩表现为角岩结构, 形成长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蚀变类型有中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弱钾化。蚀变岩石中发育金属硫化物脉。4 小结(1) 矿区的矿化蚀变分带虽较明显, 以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 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 (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 具有与 “二长岩蚀变” 模式类似的蚀变特征, 但蚀变分带的规律性较差, 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 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复式岩体控制的空间分布特征。(2) 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一般情况下, 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而在单一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及碳酸盐化带中, 铜矿化微弱。(3) 矿区具备斑岩矿床常见蚀变组合, 从蚀变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看, 钾硅化带的分布与矿化带空间分布关系最为密切, 从春都铜矿床蚀变分带研究可得, 钾硅化蚀变带有向南东方向延伸的趋势, 应以该方向作为下步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 寻找隐伏盲矿体。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1 成矿期次根据矿区矿床矿物组合、产出特征, 矿化成矿期次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期次:(1) 岩浆晚期-岩浆期后成矿期: 是指富含钾质的岩浆气液的矿化作用, 无天水参与, 它由岩体内部向上、向外进行, 与钾化相伴形成黑云母-钾长石-金属矿化物组合。(2) 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期: 是最主要的成矿时期, 各类主要矿化皆由这种成矿作用形成。 由早到晚、由内到外, 由高温到低温分为三个矿化阶段:高温阶段: 在斑岩体内形成石英-黑云母-钾长石-金属硫化物组合。中温阶段: 在斑岩体内形成石英-绢云母-金属硫化物组合。低温阶段: 矿化微弱, 只有少量青磐岩-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的细脉产出, 未形成矿体。(3) 表生期: 矿区0#线附近矿体埋深较浅, 矿体浅部表生作用强烈, 致使金属矿物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孔雀石 (Cu2CO3(OH)2)。氧化带深度小于40m, 氧化带中铜部分淋失, 矿体铜品位降低。2 矿物生成顺序根据矿石组构、矿脉之间的穿插关系及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等综合研究, 矿区矿物生成顺序见表5。表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表注: 主要形成阶段----; 少量形成阶段-----。

地学吧,很好

矿床地质杂志官网订购网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一、矿业分析家(Mining Analyst)矿业分析家是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和市场运作有经验的专家。他们对正在勘查的项目进行现场调查,撰写勘查项目的分析评论报告,提供信息服务。他们的出版物多是活页的小册子,每期只有几页,但售价很高。矿业分析家向风险勘查的投资者提供建议,如对某初级勘查公司勘查项目的前景和竞争力进行分析,对该公司的近期和中长期的股价走势做出预测,建议买进、持有或抛售。我国勘查业内还没有矿业分析家,在我国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上还缺失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举两个例子来介绍矿业分析家。例一,美国矿业分析家凯西(Doug Casey)。凯西是矿产勘查开发业内有权威的矿业分析家。他对勘查项目的分析,对初级勘查公司走势的预测的准确度很高。根据他的分析,许多勘查投资者获得了理想的回报。在现场调查了勘查项目以后,通过选择,他推介的初级勘查公司的股票,很多都印证了他对股价走势的预测。西南资源公司上涨854%,Eldorado公司上涨1 466%,Virginia公司上涨996%,Miranda金矿公司上涨334%。2004年8月1日,在一份16页的分析报告中,凯西预测,铀矿的勘查开发市场将迅速趋热。3周以后,勘查铀矿的初级勘查公司的股价就普遍地强劲上涨,Paladin公司上涨了1505%。1998年凯西就曾对通用矿业公司在四川石棉的黄水沟铜金矿勘查项目做过介绍,不过评价一般。凯西有一家公司——凯西研究(Casey Research),有多种矿产勘查开发分析的出版物。如《国际风险投资者》(International Speculator),用于指导投资高风险的矿产勘查;《凯西金矿股市指南》(Casey Gold Stock Companion),用于指导投资贵金属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凯西投资警报》(Casey Investment Alerm),用于指导对初级勘查公司股票的持有、抛售、买进。因为凯西提供的矿产勘查信息服务质量高,所以凯西研究的出版物价格也很高。《凯西投资警报》每年订费为4500加元。例二,中加合资法恩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勘查的河南沙沟西银铅锌矿,就受到不少矿业分析家的关注。2005年5月,矿业分析家达特尼尔(Jim Dartnell)在Wolverton周刊称该矿是中国新的高品位银矿山,通过开矿,可以实现持续勘查。2005年8月,矿业分析家Mike Swanson在《华尔街之窗》(Wallstreet Window)上,介绍了这种脉体薄、品位富的银铅锌矿,认为法恩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勘查开发计划是可行的。他看好该矿赢利的潜力,预测将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建议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矿业分析家Berien Lundin、Lawrence Rouston等,也做出了类似的分析。还有一些知名的矿业分析家出版物,在勘查业内有影响,例如Maison Placements Canada、Resources Opportunities等。二、矿产勘查杂志报纸虽然网络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纸介质的矿产勘查杂志报纸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杂志报纸历史悠久,文章质量高,信息量大,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业内拥有稳定的读者群。有的虽是矿业杂志报纸,但矿产勘查是其重要的部分。这里介绍几份矿产勘查杂志报纸。《北方矿工》(The Northern Miner)《北方矿工》是创刊于1915年的矿业新闻日报,至今已有92年的历史。和其他33家媒体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关系,是商业性矿产勘查权威性信息的来源。《北方矿工》是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EPL/TSE)。除了《北方矿工》以外,该媒体还有出版发行《加拿大和美国矿业手册》、《加拿大矿业杂志》、光盘杂志《矿业档案》等。《北方矿工》的栏目有矿产勘查开发新闻、矿产勘查市场预测、矿产勘查项目评述、勘查公司介绍、上市勘查公司股市行情、求职信息、矿产勘查承包商、供应商、咨询商广告。试举2005年3月4日《北方矿工》的一些标题,可以看出该报刊登的都是矿产勘查业内关心的信息。如《加州Mesquite矿还不会死》(该矿区发现了新矿体)、《找矿人搜索墨西哥的Sierra Madre》(找矿人Pedro Cruz在该地有新发现)、《Glencairn将尼加拉瓜的Limon金矿的储量翻番》(Glencairn是一家初级勘查公司)、《高质量的探矿权区可供合资或并购》(介绍了巴布亚新几内亚Tas金矿公司的Awari金矿、Bulago金矿、Leonard Schultz 镍矿、Jimi Valley金银铜铅锌矿)。另外还有一些影响小一些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报纸,例如《找矿者报》(The Prospector),报道投资和矿产勘查新闻。该报最先刊登了矿业分析家Brien Lundin对我国河南银铅锌矿的介绍。《世界资源杂志》(Resources World Magazine)《世界资源杂志》是矿产勘查与开发投资的权威性杂志之一。它为投资提供机遇和新闻,往往发表矿业公司董事长和经理的权威性评论。例如,2005年第2期的封面,刊登了Teck Cominco公司董事长DNKeeril的照片,他介绍了该公司的两大进展,一是在阿拉斯加的Pogo金矿,第一年投产就将产50万盎司(约18吨)的金。二是在安大略州最北部的Temagami铜矿也是当前的热点。矿业专栏中介绍了若干正在勘查矿床的新进展,如在Calore Creek 的重大发现,7个初级勘查公司在南美厄瓜多尔勘查新发现的综述。该杂志每期95加元,也可以访问杂志的网站()。这类勘查杂志,在简要说明了矿床类型后,关键要披露探矿工程品位,矿体的规模及品位,以及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空间,以提供投资者决策。目前,在我国从报纸杂志上得到商业性矿产勘查信息的难度很大,影响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运转效率。在我国,矿产勘查的杂志报纸,一种是矿床学和勘查技术的科技期刊,数量曾达百种以上;一种是带有机关报性质的政论性的杂志报纸,多报道地勘单位的消息和有关政策。它们还不能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对市场信息、找矿动向、勘查技术的需求。由于中国在矿产勘查开发市场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矿产勘查出版商敏感地注意到这个商机,进入中国,占领市场。国际权威矿业合作媒体《国际矿业资讯》(Mining Journal),已出版中文版的月刊。矿产勘查作为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刊物内占有很大的分量。该杂志介绍国内外矿产勘查项目及勘查进展,有的配有地质图和剖面图,探矿工程见矿的品位、厚度。研讨矿产勘查中的热点问题,例如讨论猫岭金矿的环境保护问题。介绍新面市的勘查技术,例如介绍利用气压及液压提高钻探效率的技术;体积小、移动性强的钻机,用于坑内勘查;研究钻探的远程控制等。《国际矿业资讯》对国内地勘单位“走出去”,提供了有用的信息。2005年,在澳大利亚出版了中英文双语的矿产勘查开发杂志《亚洲矿业》。它在扉页上用中文写到:“一只沉睡多年的雄狮从睡梦中觉醒过来,饥饿是它的第一感觉。这就是中国,一个对矿产资源有巨大需求的、蓬勃发展的泱泱大国。”2005年第1期,除了重点报道河北蔡家营锌矿勘查进展以外,还报道了Sino Gold勘查开发贵州金峰金矿,称它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报道了Rusina公司在菲律宾吕宋岛的Acoje发现铂镍硫化矿,该矿原来当铬铁矿开,发现铂镍以后,大大振奋了该公司的士气。还对200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矿业大会做了详尽的报道。介绍了10家在中国投资矿产勘查公司的项目情况。《亚洲矿业》还特别关注中国矿业公司向海外快速扩张的状况。他们认为,中国公司虽然缺乏经验,但他们会学得很快,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矿源。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矿业报》和《中国矿业》、中国国际贸促会矿业行业分会主办的《矿业咨询》已开始提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信息,但信息量尚不能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还没有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杂志。三、矿产勘查商业网站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将越来越依赖网络来获得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信息。矿产勘查的商业网站中,以矿业信息()最为知名。全球主要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信息,都可以从该网站上获取。可以查询全球的找矿最新进展和勘查的重大事件,勘查公司的管理层、项目、财务状况,正在勘查探矿权区的地质资料和工程见矿数据,在各国开展矿产勘查的公司和项目的状况,与矿产勘查有关的全球和地区性的会议和展览,矿产勘查的仪器设备,矿产勘查投资动态,与矿产勘查有关地质图、技术图书,矿产勘查新技术,独立勘查地质学家与咨询服务,勘查地质学家的招聘与求职,矿产勘查理论技术方法培训等。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的会展会展经济在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中也非常重要,可归类于矿产勘查信息服务。由于矿产勘查是矿山生命周期的起点,是矿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矿产勘查与矿产开发的会展是合一的。全球类似的会展很多,各大洲都有自己品牌的会展,例如加拿大找矿与开发者大会(PDAC)是全球最大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的会展。其他著名的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的会展有: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会(Investing in Mining Conference)、英国的矿与钱(Mines and Money)、南非的矿业投资(Mining Investment)、加拿大的温哥华资源投资会议(Vancouver Resources Investment Conference)。近年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国土资源部的主办下,也开始形成品牌,商业化的气氛越来越浓,参加人数过千,已是亚洲最大的矿产勘查与开发的会展。举办和参加商业性矿产勘查会展,有三个要素必须考虑:第一,谁去展览。应当涵盖个体探矿者、初级勘查公司、大型矿业公司、与矿业有关的中介和筹资机构、矿产勘查技术承包工程公司和供应商,以及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地质调查局(所)。第二,为什么要参展。参展者的目的是与矿业分析家、资金管理者、银行家讨论自身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投资者进行面对面的会见;寻找新的矿产勘查商业机遇;强化与现有投资者的关系;与全球的潜在客户建立起联系;显示投资潜力与条件。第三,预测谁将访问自己的展位。机构投资者、资金管理者、勘查经纪人和矿业分析家、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矿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政府代表、矿业信息媒体。因为参展的成本高,所以要根据以上三个要素,决定是否参展。五、其他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上的信息需求就是商机。举一个例子,为了满足镍矿勘查开发投资者的信息需求,Intierra公司编制了《澳大利亚镍矿勘查开发投资者地图》,地图每年更新一次。该图以浅着色的澳大利亚地质图为底图。标出不同地质体的找矿远景区、按规模标出了硫化镍和红土镍矿床、正在生产的硫化镍和红土镍矿山、已关闭的硫化镍和红土镍矿山、正在勘查的和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硫化镍项目、正在生产和已关闭的镍选厂和镍冶炼厂。上述内容都进行了规模分级,右侧表列出所有项目的状况、类型、规模、矿权拥有者。对于镍矿集中的卡尔古里-康巴尔达的带,则以更大比例尺标出了矿权区的分布和矿权的状况。《镍矿勘查开发投资者地图》的信息量很大,可以一目了然地指导勘查公司的投资和并购。在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市场环境中,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人来运作。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 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物探与化探古地理学报新疆地质地球与环境

矿床地质杂志官网订购电话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Frontiers in genetics [1664-8021] 获取全文,请点击: DOAJ开放获取期刊指南收录起始年 2010获取全文,请点击: PubMed Central 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开放获取电子期刊收录起始年 2010 卷: 1刊物未被SCI、EI数据库收录。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技术支撑。主要开展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产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重大矿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等。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所,主办学术刊物《矿床地质》。王瑞江所长在典型示范成果技术委员会验收会上做报告国内知名专家、院士评估潜力评价典型示范成果王瑞江所长(中)、张佳文副所长(右二)、毛景文副所长(左二)、王宗起副所长(右一)、邢树文副所长(左一)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2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973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地质大调查项目38项、深部计划专项项目1项、部危机矿山项目11项、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3项、部百人计划项目3项、各省局地勘项目3项、公司等委托项目28余项等,以及所基本业务费项目和院实验室项目若干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53篇,其中SCI收录23篇,ISTP论文3篇,EI检索2篇,国外一般13篇,国内核心期刊99篇,国内一般13篇,出版专著9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新一轮技术培训研讨会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和地调局有关领导亲临验收会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计划项目,2009年整体工作有序推进,省级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完成除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5省(区)外的全国各省(区、市)铁矿和铝土矿单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包括与铁、铝潜力评价相关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矿产预测、数据库建设等项工作),及省级基础编图工作(包括1: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全省/区/市重力、磁测、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基础编图)。煤炭、铜、铅、锌、钨、锑、稀土、金、钾、磷等单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全国典型示范工作,成效显著并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规划部署研究中;完成技术要求的最后审定和编制,交付正式出版;成功举办全国新一轮技术培训;成功召开了2009年度全国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项目组织管理和工作进度;开展了自2006年以来省级项目工作进度统计分析,按月及时、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以开通专门网站和签订宣传合作协议的方式,加强了项目成果的宣传。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09年度工作会议现场全国铁、铝单矿种潜力评价成果示范验收会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技术要求培训会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开展的矿情三项调查任务之一。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全国31个省(区、市)和相关行业部门参加,项目办公室设在矿产资源研究所。本项工作于2007年启动,计划2010年底基本完成任务。经过两年的努力,本项工作已在全国全面展开。2009年主要进展如下:①按六大区片系统组织了全国技术培训,另应安徽、广东、广西、河南、山西等十多个省(区、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省级培训,共计培训技术人员5000人次,为本次核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②全面展开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建设,包括煤炭矿区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矿区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软件开发及试点等;③省级试点及调研工作全面推进。为了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全国项目组开展了黑龙江鹤岗煤炭矿区储量核查试点、煤炭三维可视化系统试点、湖北及北京单矿种汇总试点、北京评审验收办法细则试点等一系列试点工作,并组织了山西、黑龙江的省级调研,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指导示范效应;④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计划核查矿区为22589个(含各省自选矿种),已完成核查4838个,完成比例为21%;部规定核查的大中型矿区5175个,已完成核查1196个,完成比例23%。王瑞江所长(左二)、王登红研究员(右一)在西藏新嘎果铅锌矿区考察中国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参加单位有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长安大学等。主要完成人员:陈毓川、王登红、徐志刚、沈保丰、汤中立、陈郑辉等。该项目在“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作用和成矿系列的深入研究,充实了成矿系列内容,提升了中国成矿体系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根据新资料,重新划分了全国范围的Ⅰ、Ⅱ、Ⅲ级3个层次的成矿区带,增加了海域成矿区带的划分,首次实现了国土面积的全覆盖;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了“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现实性与可能性,以揭示成矿规律,指导地质找矿,体现了根据“现实”来预测“可能”的基本思路,对拓展找矿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研究各主要地质历史时期成矿体系的地质构造环境等重大成矿基础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前寒武纪以陆核构造为主的成矿体系、古生代的板块构造成矿体系和中、新生代的大陆成矿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四大成矿体系各自的本质和特点;探索并已初步构建了数字化和系统化的中国成矿体系专家系统,为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矿产地质基础研究等提供了便捷的查询服务。2010年1月,该项目通过中国地质地调局成果报告评审委员会验收,成绩为优秀。青藏高原火山沉积硼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研究:属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项目主要成员有:郑绵平、齐文、李金锁、陈文西、袁鹤然、刘建华、曹建科、郑元、刘丹阳、李道明等。该项目通过多年深入研究区调查,取得下述主要成果。发现和确认在青藏高原存在富硼二元结构火山沉积岩系,经K-Ar和SHRIMP测定年龄为21~16Ma。其成矿时代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主成硼带相同;首次发现该火山沉积二元结构硼、锂、铯、铷以及砷正异常,且与安纳托利亚火山沉积岩系硼、锂、铯、铷相当,并在火山沉积岩层中发现钠硼解石和硼砂矿物,局部硼矿层已达工业品位;遥感、水化学、岩石矿物等多学科研究充分揭示卡湖地区有广泛的硼、锂(铷铯)地球化学高丰度显示,其正异常面积约近10000km2。通过区域地质和岩石学研究,查明色卡执早中新世火山沉积岩形成地质构造背景。该区与安纳托利亚同处于板块边缘附近,卡湖富硼超钾质火山沉积岩系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陆陆碰撞期后、地壳东西向伸展背景下的封闭断陷盆地中形成的,硼(锂)物质可能是代表来自深部岩石圈和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调查发现现代卡湖产硼砂和钠硼解石的厚度达1m多,发现10个现代盐湖和咸水湖湖水硼或锂达到工业品位,初步估算的B2O3和LiCl资源量分别为830万吨和6万吨;指出青藏高原同属中新世早期沉积(五道梁群和查保马组)的可可西里至青藏铁路中段等地,值得进行火山沉积硼矿探索。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卡湖地区火山沉积硼矿化区具备火山沉积硼矿床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的找矿先决条件,具有寻找超大型火山沉积硼矿的潜力。该成果为我国突破超大型火山沉积硼矿的先导性成果,为在青藏高原寻找该类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运行机制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有:王瑞江、崔艳合、王文、罗晓玲、孙艳、张新安、李建武、颜世强、刘树臣。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我国矿产勘查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详细阐述了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内涵、性质定位、主要任务和部署原则等;系统剖析了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管理体制的变迁与特点,对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时期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评价;全面收集了世界主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体国家的矿产勘查工作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基本资料,结合我国实际特点,从产业管理体制、矿产勘查投资、矿产勘查主体、矿业权运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提出构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产勘查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和下一步改革建议;对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工作部署、找矿激励、科技引领、主体互动、风险勘查、投资融资、质量监控、勘查利益调配、矿产战略储备、资料公共服务等各环节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细致地阐述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中有关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以及“走出去”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的这些认识和建议对推动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玢岩”型铁、硫矿床及控矿构造的反射地震探测研究: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在探测深度和分辨率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层状”矿床和控矿构造方面的有效性,吕庆田研究团队在国家危机矿山专项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于2008年在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的罗河—泥河—大包庄矿区采集了两条10km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尽管矿区构造十分复杂,但叠加剖面仍然发现了很多反射:白垩纪沉积红盆清楚的反射特征,揭示出红盆具有3层结构,厚度约1200m。从沉积韵律分析,白垩纪以来该地区在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伸展速度和沉积环境存在阶段性变化;火山岩层大致呈现3层结构,火山沉积岩层(双庙组、砖桥组)的厚度约800~1000m。火山沉积岩之下有明显的“穹隆形”反射,推断可能存在“鼻状”隆起的侵入体。对照精细建立的地质剖面,罗河矿体、泥河矿体上方存在清晰的反射,与矿体位置基本对应,初步证实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测到矿体;同时也发现,当矿体陡倾,或结构形态复杂、或空间尺寸较小时,对应矿体无反射或呈零乱弱反射。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可以用于探测深部控矿构造,在条件合适情况下,可以探测层状矿体。罗河、泥河、大包庄矿床地质简图及反射地震剖面位置(S1、S2)图中蓝色、红色和粉色方框分别代表泥河、罗河和大包庄矿区范围;黑色、蓝色和绿色圆点分别代表泥河、罗河和大包庄矿床钻孔分布S2偏移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结果K1sh—双庙组火山岩;Jzh—砖桥组火山岩;Q—第四系沉积;J—推断为早中侏罗碎屑岩沉积(罗岭组或磨山组);T—推断为三叠系灰岩;Ky1、Ky2、Ky3分别代表红盆的三层结构;粗实线为断裂,细虚线为岩性界面;ZK64—剖面经过的钻孔位置、编号及柱状图,钻孔岩性图例如下: 第四系; 杨湾组红层沉积; 凝灰岩、粉砂岩; (黑云母、辉石)粗安岩; 次生石英岩; 高岭石岩; 正长岩; 碱性长石岩; 粗面岩; 磁铁矿、黄铁矿体; (绿泥石化、碱性长石化)膏辉岩; (方沸石)透辉石岩;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找钾勘查:属于社会项目,主要完成人有:齐文、郑绵平、闫长明、孙伟、罗晓峰、黄适等。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钾盐成矿带周缘进行找钾勘查,通过大量地震物探、钻探取心、测试分析和综合地质研究,在KP488区块找到了大型优质钾石盐矿床。该钾矿层赋存于中泥盆统顶部,共有3个钾矿层,埋深1229~1308m,矿层平均厚度25m。钻孔控制矿体面积37km2。矿石类型为氯化钾矿,KCl平均品位8%。KCl资源量巨大,达85万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KC84万吨,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KC01万吨。勘查表明,这是一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大型优质钾石盐矿床。郑绵平院士带队在加拿大考察钻孔岩心刚从钻孔中取出的钾盐岩心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斑岩铜矿成矿条件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报告完成人有:杨富全、闫升好、刘玉琳、周刚、刘德权、王义天、杨建民、宋会侠。该报告将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床成矿时代分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1Ma),主要分布在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中泥盆世(378~376Ma),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北缘的卡拉先格尔一带;石炭纪(327~296Ma),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北缘的希勒库都克和西准噶尔的包古图一带;三叠纪,主要见于希勒克特哈腊苏铜矿,叠加在中泥盆世成矿作用中。新疆准噶尔斑岩成矿带体现出从东到西成矿时代逐渐变新的规律,从427~418Ma(铜华岭铜矿)→411Ma(蒙西铜钼矿)→374~378Ma(希勒特克哈腊苏铜矿和玉勒肯哈腊苏铜矿)→327Ma(希勒库都克钼铜矿)→310~296Ma(包古图铜矿)。境外的东西两段均发现了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因此,处于中段过渡带的准噶尔也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条件。对包古图大型斑岩铜矿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包古图斑岩铜矿成岩成矿年代学谱系,探讨了成矿作用。测定了哈腊苏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对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矿床模型,提出早期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泥盆世,与斑岩有关,晚期叠加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与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哈腊苏中型斑岩铜矿区景观包古图大型斑岩铜矿区景观岩矿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属科技部、财政部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中的子课题,主要完成人员有:张德全、崔艳合、佘宏全、唐绍华、李进文、丰成友、张作衡、白鸽、杨郧城等。项目采集或收集整理了湖北大冶铁矿、江西德兴斑岩铜矿、云南个旧锡矿、山东焦家、新城金矿等43个大中型金属矿床标本共2882件,编写完成了所有43个矿床和2882件岩矿石标本的描述和信息记录工作。标本全部保存于资源所专业展览馆内,每一个岩矿石均建立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了解矿床的位置、用途、资源编号、规模大小、矿床特征、矿石和矿体特征、品位、主要地质图件、分析数据等51项信息内容;同时提供单个岩矿石标本的结构构造特征、矿石照片、提供标本的联系方式等29项具体信息。主要应用网络服务面向社会和地质专业部门提供浏览性服务,为地质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提供试验教育服务。2006~2008年岩矿石标本标准化整理矿床分布图

矿床地质杂志官网订购平台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由《矿床地质》编辑部、资料室和图书室组成。《矿床地质》面向全国,宣传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图书室面向全院,收集借阅有关矿产的图书期刊;资料室面向全所,收集借阅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床地质》编辑部《矿床地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矿床地质》排在第5~21名之间。有关《矿床地质》重要数据统计表图书室现有科技藏书4万余册,科技期刊百余种,对中国地质科学院职工开放。每月借阅量达百余册。科技期刊包括《中国科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nation》、《Mineralium Deposita》等SCI收录的期刊。为了方便矿产资源研究所职工更加广泛阅读国内外地质科技书籍,矿产资源研究所图书室现已经与中国地质图书馆联网,只需登陆、或等,便可下载阅读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相关书籍。资料室成立于1964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形成的原始资料、研究生论文和全国各地收集的地质资料储存借阅室。现有资料包括各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形图等。按照专业分类,包括物化探、区域地质普查与勘探、成岩成矿实验包裹体、地质力学、海洋地质、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测试、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地质、同位素地质、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资料等。该资料室按地区及上述专业建立了检索卡片,供科研人员查寻之用。2007—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曾经对其成果资料进行过一次全面清理。目前,共有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原始资料659套、成果报告1160套。这些资料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973”、国家“863”、科技支撑等各类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项目所形成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资料室保存资料数量统计表

1 矿体特征截至2010年, 春都矿区本部共探获10个矿体群, 圈出41个矿体。 其中9个为工业矿体, 32个为低品位矿体。 矿体在走向上主要分布于3#线-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180~3888m标高之间。 矿体总体走向北北西, 倾向北东, 倾角约45°。 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 在走向和倾向上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点 (图25), 尤其是低品位矿,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体 (主要为低品位矿) 夹石较为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 部分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以及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角岩中, 矿体主要特征见表4。Ⅰ、Ⅶ、Ⅹ号矿群赋存于印支期闪长玢岩中, 品位低, 规模小。 Ⅵ号矿群的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 形成于4#线上, 圈出的3个矿体平行排列。 Ⅲ、Ⅷ、Ⅸ号矿群的矿体赋存于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角岩中。其中Ⅲ号矿群位于2#线的东接触带, Ⅷ号矿群位于1#线的西接触带, Ⅸ号矿群位于3#线的西接触带。从表1可见, Ⅳ-1号工业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 其资源量 (金属量) 占矿床总资源量的比例达28%。 此外, 单矿体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超过5%的还有Ⅱ-1、Ⅲ-2、Ⅳ-6、Ⅴ-1等4个矿体, 其中Ⅱ-1、Ⅴ-1为工业矿。上述5个矿体的资源量占矿区总资源量的49%, 是春都矿区规模较大的矿体。(1) Ⅳ号矿群: Ⅳ-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钾长石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3#-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570~3848m标高之间。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平坑、10个钻孔。 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5°左右, 倾向55°左右, 倾角38°~44°。 矿体走向长400m, 倾向延深 (斜深) 150~317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50~47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59m, 厚度变化系数50%。 矿体最高品位25%, 最低品位22%, 平均品位63%,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处理。矿体在0#线一带最厚, 倾向延深最大,向南至2#线、向北至1#线厚度变小, 倾向延深变短, 再向南至4#线、向北至3#线尖灭。(2) Ⅱ-1矿体: Ⅱ-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硅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0#-3#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348~3497m标高之间。 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钻孔, 为单剖面见矿。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0°左右, 倾向50°左右, 倾角34°。 矿体走向长200m, 倾向斜深282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50~5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50m。 矿体最高品位23%, 最低品位26%, 平均品位63%, 无特高品位。 矿体在1#线由ZK0101、ZK0102揭露, 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3) Ⅴ-1矿体: Ⅴ-1号工业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硅化带中。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0#-3#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668~3888m标高之间。 揭露矿体的工程有2个探槽、3个钻孔, 为单剖面见矿。 矿体呈板状, 走向330°左右, 倾向60°左右, 倾角43°。矿体走向长200m, 倾向斜深362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25~2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98m, 厚度变化系数24%。 矿体最高品位14%, 最低品位29%, 平均品位74%,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处理。 矿体在1#线由探槽和钻孔揭露, 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图25 春都矿区勘探线剖面图(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简化, 2010)|a—3号勘探线剖面;b—1号勘探线剖面;c—0号勘探线剖面;d—2号勘探线剖面;e—4号勘探线剖面;(各勘探线位置见图1)表4 春都矿区矿体主要特征一览表续表(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0, 略改)(4) Ⅳ-6矿体: Ⅳ-6号低品位矿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钾长石化带中。 矿体在走向上分布于3#-4#线之间, 垂向上分布于3587~3868m标高之间。揭露矿体的工程有1个平坑、9个钻孔。矿体呈透镜状, 走向325°左右, 倾向55°左右, 倾角36°~45°。矿体走向长400m, 倾向斜深258~370m, 单工程见矿厚度在00~50m之间, 平均铅垂厚度19m。 矿体最高品位43%, 最低品位20%, 平均品位23%。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均尖灭, 分支、复合特征明显。(5) 其他矿体: 除上述4个规模较大的矿体外, 春都矿区其他37个矿体规模较小,赋矿岩性有闪长玢岩、角岩、石英脉, 大多为单工程见矿, 矿体形态以透镜状为主。2 矿石物质组成矿区主要赋矿岩性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角岩。 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有少量的斑铜矿、磁铁矿、方铅矿; 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绢云母、黑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为主。矿化类型根据矿石构造可划分为细脉状、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分布在石英、方解石中或呈浸染状分布在蚀变岩石中, 黄铜矿常沿黄铁矿的裂隙分布, 故黄铜矿多形成晚于黄铁矿; 春都铜矿矿石的氧化率在20%~96%之间, 矿石自然类型应属硫化矿、混合矿, 以硫化矿为主。1 矿石矿物特征黄铜矿 (CuFeS2): 为矿区硫化物矿石中主要含铜矿物。 铜黄色, 呈浸染状 (图版Ⅳ-1) 及细脉状 (图版Ⅳ-2) 嵌布于岩石中, 与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矿物相伴产出, 与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共生。斑铜矿 (Cu5FeS4): 在矿石中含量较少, 呈蓝-黄红色, 大部分与黄铜矿连生, 交代黄铜矿, 分布于黄铜矿边缘 (图版Ⅳ-3)。黄铁矿 (FeS2): 为矿区主要金属硫化物之一, 是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其呈浸染状及细脉状嵌布于岩石中, 与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相伴而出, 与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赤铁矿、方铅矿共生, 常包嵌于黄铜矿中 (图版Ⅳ-4)。方铅矿 (PbS)、闪锌矿 (ZnS): 主要产于石英脉中。 浅灰色, 自形-半自形粒状,与黄铁矿、黄铜矿共生。磁铁矿 (Fe3O4): 黑色, 他形粒状, 矿石中呈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与黄铜矿、赤铁矿常共生, 为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之一。赤铁矿、镜铁矿 (Fe2O3): 赤铁矿为浅褐红, 他形粒状, 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常与黄铜矿共生。镜铁矿为褐黑色, 自形-半自形粒状, 鳞片状结构, 呈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 常与黄铜矿、赤铁矿、黄铁矿共生。2 脉石矿物特征石英: 呈半自形-他形, 具多个形成期次, 常交代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并包裹金属硫化物。 有的包嵌有定向分布的绢云母, 少数残留有斜长石及黑云母之假象残迹, 常有磁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团块状浸染于石英之间, 或充填、包裹石英呈残余的粒团。长石: 为主要的脉石矿物, 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 斜长石呈半自形-他形, 粒状,主要以斑晶形式存在, 少量粒度小者存在于基质中, 形成时间一般较早, 绢云母化明显,晶体浑浊。钾长石同时出现在斑晶、基质中, 半自形-他形, 粒状, 和石英等共生。绢云母: 次要的脉石矿物之一。 为蚀变交代形成的矿物。部分绢云母为斜长石经蚀变形成, 部分为黑云母交代或钠长石交代钾长石时形成。方解石或白云石: 前者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交代岩石, 后者呈菱面体状自形-半自形晶; 均呈脉团状产出, 有的充填于矿石的裂隙, 或呈次生方解石胶结碎粉状黄铁矿碎块。多与石英、石膏、黄铜矿、赤铁矿共生。绿泥石或绿帘石: 两者呈他形粒状或细脉状交代岩石, 在矿石中多与石英、石膏、黄铜矿、赤铁矿共生, 在岩石中多以交代角闪石、斜长石形式存在或呈脉状充填于岩石的裂隙中, 与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组成青磐岩化带。3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主要具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充填交代结构、反应边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 或黄铜矿、磁铁矿等呈他形粒状, 嵌布于含矿岩石中。包含结构: 黄铜矿常包裹黄铁矿 (图版Ⅳ-4)、石英、白云石等脉石矿物, 晚期黄铁矿包裹其他金属矿物。充填交代结构: 黄铁矿、黄铜矿沿石英、白云石、方解石脉或裂隙充填交代 (图版Ⅳ-3)。反应边结构: 斑铜矿常沿黄铜矿边缘交代, 形成斑铜矿反应边 (图版Ⅳ-3)。矿石主要具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 少量呈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稀疏-稠密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 (图版Ⅳ-1)。团块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产于浸染状矿石中, 局部集中呈团块、斑块状。细脉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细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或矿物解理中 (图版Ⅳ-2)。脉状构造: 黄铁矿、黄铜矿呈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或中, 仅偶见角岩化带中。鲕状-皮壳状构造: 这类构造主要由孔雀石 (Cu2CO3(OH)2)、褐铁矿 (Fe2O3·nH2O) 及粘土的混合物组成, 呈具同心圆的鲕状和豆状, 分布于氧化带中。4 热液蚀变及分带特征1 岩体热液蚀变类型矿区内主要蚀变类型有: 钾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图版Ⅴ)。(1) 钾化: 钾化是矿区内典型的高温蚀变类型, 处于含矿岩体的中心部位。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正长石呈团斑状、云雾状交代斜长石斑晶和基质 (图版Ⅴ-1)。 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斑晶时, 呈现云雾状。钾长石交代斜长石基质时, 呈团斑状, 基质中钾长石含量增高, 结晶粒度变大, 自形程度变高, 表面比较干净。钾化岩石中常伴有较强的浸染状及细脉状硫化物矿化。(2) 硅化: 硅化在本矿区是最普遍存在的蚀变类型, 特别是构造裂隙发育地带蚀变更为强烈, 常与钾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并存。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石英 (有时含碳酸盐) 呈团斑状、脉状交代斑晶和基质。 石英-方解石脉或硫化物发育的石英-方解石脉呈网状分布, 方向不一, 相互穿插。早、中期的石英脉颜色深, 成分较复杂, 石英脉内充填有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物。绝大部分暗色石英脉中的黄铜矿含量很高。 晚期的石英脉为白色, 成分简单, 矿化弱。(3) 黑云母化: 黑云母化是钾化的另一种形式, 在矿区局部有分布。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细小鳞片状的黑云母沿裂隙充填交代基质或者呈不规则团斑状交代基质 (图版Ⅴ-2)。矿化呈浸染状分布其中。此外, 玢岩中的角闪石斑晶在热液作用下, 会变得不稳定而被黑云母交代。 黑云母交代角闪石不彻底时, 黑云母和角闪石共存; 交代彻底时,则仅保留角闪石的假象。 黑云母化岩石中铜矿化相对较弱。(4) 绢云母化: 绢云母化是矿区内最常见的蚀变类型, 绢云母多和次生石英组成绢英岩产出。 主要表现为新生成的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交代基质和斑晶 (图版Ⅴ-3)。绢云母交代斜长石斑晶不彻底时, 仍可见斜长石的环带结构或斜长石的聚片双晶和卡钠复合双晶残留; 绢云母完全交代斜长石斑晶时, 整个斜长石斑晶被鳞片状绢云母集合体取代, 只保留斜长石假象; 绢云母也可呈团斑状交代基质斜长石。 绢云母化岩石中, 可见少量浸染状铜矿化。(5) 青磐岩化: 青磐岩化位于矿区的外围, 特征是绿泥石、绿帘石呈团斑状交代斑晶和基质 (图版Ⅴ-4)。 角闪石斑晶被绿泥石或绿帘石、碳酸盐取代, 同时析出磁铁矿,少部分还保留外形, 仍可见一组或两组完全解理。斜长石斑晶钠黝帘石化现象明显。该类蚀变岩中内无明显的铜矿化现象。(6) 粘土化: 区内的粘土化主要为高岭石化 (泥化), 高岭石是玢岩中粘土化的主要蚀变矿物。 高岭石一般交代玢岩中的斜长石和钾长石, 蚀变很弱时, 斜长石和钾长石能分别保留其钠长石聚片双晶和卡氏双晶, 蚀变强烈时, 岩石明显褪色。2 岩体蚀变分带特征矿区内围岩蚀变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带性。根据围岩蚀变组合特征、连续发育程度, 从花岗闪长斑岩中心向外, 大致可将区内蚀变划分为6个带 (图26~图28)。(1) 硅化钾化带 (KSi): 硅化钾化带位于矿化中心部位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其与闪长玢岩体的接触带中, 总体呈陡立的 “针尖” 状, 略往北东倾斜, 并与矿体倾向相近,是矿区最重要的含矿蚀变带之一, 在矿区内仅见零星露头, 主体尚未出露或揭露。本蚀变带蚀变类型以钾化和硅化为主, 主要蚀变矿物有正长石和石英。带内的黄铁矿、黄铜矿和少量斑铜矿呈网脉状产在石英脉中。该蚀变带的黄铜矿化强烈, 铜的品位较高, 最高可达64%。(2) 绢英岩化带 (SeSi): 绢英岩化带围绕硅化钾化带分布, 位于硅化钾化带之外,主要发育于闪长玢岩体中, 尤其发育于构造裂隙或破碎带等热流体对流循环强烈的地带,其产状与硅化钾化带相近。带内蚀变类型以绢云母化、硅化为主, 钾交代作用微弱,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等。该蚀变带也是主要含矿蚀变带之一, 带内矿化类型为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 表现为黄铁矿和黄铜矿呈细网脉状、脉状或浸染状分布。但本蚀变带内以发育较强的黄铁矿化为主, 黄铜矿化不均匀, 大部分矿 (化) 体中的铜品位低于5%,平均品位约为14%。图26 不同钻孔铜品位与蚀变带关系图(3) 硅化黑云母化带 (SiBi): 硅化黑云母化带分布有限, 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 规模较小, 可独立存在。 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黑云母化。 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石英。硅化黑云母化带中的黄铜矿呈网脉状分布在石英脉中, 或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在硅化黑云母化闪长玢岩中。 带内矿化比较强烈, 铜品位比较高, 平均品位约为50%。(4) 硅化带 (Si): 硅化带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 可独立存在, 主要分布在破碎带附近或裂隙发育的岩体中。带内的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 常见石英脉沿破碎带或裂隙充填, 并大量交代岩体中的斑晶和基质。在裂隙发育的硅化带中, 矿化现象比较强烈, 其中暗色的石英脉中黄铜矿含量较高。图27 A-B剖面热液蚀变分布图(5) 青磐岩化带 (ChEp): 该蚀变带分布于绢英岩化带的外围, 处于岩体的外缘。主要蚀变类型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 主要蚀变矿物有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等。蚀变带内仅局部有微弱的黄铜矿化现象, 含矿岩体铜的平均品位为07%, 其他部位均无明显的黄铜矿化现象。(6) 绢云母化及泥化带 (SeKa): 绢云母化及泥化带位于岩体的最外缘, 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 主要蚀变矿物为绢云母、高岭石、碳酸盐等。 带内矿化强度最弱, 除常见黄铁矿化和局部方铅矿化外, 少见铜矿化。图28 0#勘探线剖面热液蚀变分布图3 岩体围岩的蚀变及其特征岩体的围岩发育宽广的蚀变晕 (是岩体的2~3倍), 主要是围岩 (图姆沟组 (T3t)碎屑岩) 的角岩化, 形成角岩 (Hs)。 角岩表现为角岩结构, 形成长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蚀变类型有中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弱钾化。蚀变岩石中发育金属硫化物脉。4 小结(1) 矿区的矿化蚀变分带虽较明显, 以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 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 (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 具有与 “二长岩蚀变” 模式类似的蚀变特征, 但蚀变分带的规律性较差, 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 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复式岩体控制的空间分布特征。(2) 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一般情况下, 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而在单一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及碳酸盐化带中, 铜矿化微弱。(3) 矿区具备斑岩矿床常见蚀变组合, 从蚀变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看, 钾硅化带的分布与矿化带空间分布关系最为密切, 从春都铜矿床蚀变分带研究可得, 钾硅化蚀变带有向南东方向延伸的趋势, 应以该方向作为下步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 寻找隐伏盲矿体。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1 成矿期次根据矿区矿床矿物组合、产出特征, 矿化成矿期次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期次:(1) 岩浆晚期-岩浆期后成矿期: 是指富含钾质的岩浆气液的矿化作用, 无天水参与, 它由岩体内部向上、向外进行, 与钾化相伴形成黑云母-钾长石-金属矿化物组合。(2) 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期: 是最主要的成矿时期, 各类主要矿化皆由这种成矿作用形成。 由早到晚、由内到外, 由高温到低温分为三个矿化阶段:高温阶段: 在斑岩体内形成石英-黑云母-钾长石-金属硫化物组合。中温阶段: 在斑岩体内形成石英-绢云母-金属硫化物组合。低温阶段: 矿化微弱, 只有少量青磐岩-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的细脉产出, 未形成矿体。(3) 表生期: 矿区0#线附近矿体埋深较浅, 矿体浅部表生作用强烈, 致使金属矿物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孔雀石 (Cu2CO3(OH)2)。氧化带深度小于40m, 氧化带中铜部分淋失, 矿体铜品位降低。2 矿物生成顺序根据矿石组构、矿脉之间的穿插关系及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等综合研究, 矿区矿物生成顺序见表5。表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表注: 主要形成阶段----; 少量形成阶段-----。

矿床地质杂志官网

由《矿床地质》编辑部、资料室和图书室组成。《矿床地质》面向全国,宣传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图书室面向全院,收集借阅有关矿产的图书期刊;资料室面向全所,收集借阅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床地质》编辑部《矿床地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矿床地质》排在第5~21名之间。有关《矿床地质》重要数据统计表图书室现有科技藏书4万余册,科技期刊百余种,对中国地质科学院职工开放。每月借阅量达百余册。科技期刊包括《中国科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nation》、《Mineralium Deposita》等SCI收录的期刊。为了方便矿产资源研究所职工更加广泛阅读国内外地质科技书籍,矿产资源研究所图书室现已经与中国地质图书馆联网,只需登陆、或等,便可下载阅读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相关书籍。资料室成立于1964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形成的原始资料、研究生论文和全国各地收集的地质资料储存借阅室。现有资料包括各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形图等。按照专业分类,包括物化探、区域地质普查与勘探、成岩成矿实验包裹体、地质力学、海洋地质、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测试、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地质、同位素地质、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资料等。该资料室按地区及上述专业建立了检索卡片,供科研人员查寻之用。2007—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曾经对其成果资料进行过一次全面清理。目前,共有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原始资料659套、成果报告1160套。这些资料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973”、国家“863”、科技支撑等各类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项目所形成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资料室保存资料数量统计表

我是矿物的,我们一般去中国知网上找

geology of ore deposit 是《矿床地质学》,简称“GEOL ORE DEPOSIT+”,双月刊,杂志由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 出版或管理。 ISSN号:1075-7015。springerlink数据库可以查看下载部分文章。链接是:。如果您所在单位图书馆购买了该数据库的话,应该可以访问大部分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