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战争史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

发布时间:

战争史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

闪击战 由希特勒创建的战役——闪击战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 1奇袭 2集中 3速度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对付闪击战的钥匙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的话,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闪击战尽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顶点。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当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兵临斯大林格勒时,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勤补给线的困难,特别是苏联军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国力、正确的战略指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现代化军队,以及美英和中国的支持等,使得闪击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格勒到达了“顶点”,从而开始走向失败。 二战后,虽然再没有像二战那样大规模的闪击战发生,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在计算机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挥、控制、侦察等系统作用下,能量发生空前跃升,形成超视距攻、防一体的作战系统,对战争命运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现代战争中“战争顶点”已在高技术下变得难以利用,战争的“非接触式”、“非线式”、“非对称”,让弱小的一方“以劣胜优”的余地越来越小。那么防范闪击战的出路在哪里?唯有加速新军事变革,在军事思想上断不可输给对手,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等上,也励精图治,形成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优势,使敌无机可乘。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哲学头脑,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升平的危机意识。★ 但是闪击战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个一鼓作气胜利解决,那么,后果严重了!

可以去SONICBBS看看,可能有。不过这个涉及版权问题,所以网上如果真的有也会很快被扯下来,所以动作要快。这书也不贵,还有合订本,买来看吧~

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

1、《日本侵略军的“盐遮断”轰炸》,《文史杂志》,2000年第4期。2、《范旭东在自贡重建久大盐厂原因述评》,《盐业史研究》,2001年第3期。3、《论抗战前的“移民开发西北”思潮》,《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4、《抗战时期的西部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天府新论》2004年第2期。5、《抗战时期西部航空运输业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6、《抗战时期大后方内河航运建设》,《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7、《1927-1937年知识分子的“移民开发西北”观》,《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 2005年。8、《清末民初川江轮船运输业的兴起与济楚川盐运输近代化》,《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2期。9、《西南民族地区毒品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关怀——评秦和平著《西南民族地区的毒品危害及其对策》》,《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10、《抗战时期西部公路建设》,《历史档案》2007年第1期。11、《“驼峰”航线与美国对华援助》,《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1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交通立法与交通管理》,《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 文转载。13、《抗战时期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14、《重庆大轰炸中的难民救济(1938-1943)》》,《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15、《陇海铁路与陕西城镇的兴衰(1932-1945)》,《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16、《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及对西部开发影响的全景展示——评张根福著〈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期。17、《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1890—194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滇越铁路与云南矿业开发(1910-194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1期。19、《抗战时期西北皮毛贸易与大后方经济运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抗战时期四川的粮食运输管理》,《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4期。21、《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22、《免费师范生历史课堂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第11期。23、《1931—1937年欧亚航空公司的经营管理与业绩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2期。24、《近代内蒙古地区疾病流行与蒙古族社会变迁》,《中华医史杂志》,2013年第2期。25、《西南土产外销与大后方口岸贸易变迁(1937-1945)》,《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26、《抗战时期广西企业公司研究(1941-1944)》,《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 第3期。27、《形象塑造与政权巩固》,《二十一世纪》(香港)2014年第1期。代表性学术专著:《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约60万字。主讲课程:1、《中国近代史》必修(本科生)2、《中国近代经济史》选修(本科生)3、《中国现代化进程》选修(本科生)4、《抗日战争研究》选修(研究生)

《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王建朗、曾景忠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_MoMNp_mVQ 密码:eobk书名: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作者:王建朗、曾景忠著豆瓣评分:7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7页数:675内容简介:《抗日战争(1937-1945)》讲述了:《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盘

《中国抗日战争史》([日] 石岛纪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8yJuSzmDLg 提取码:fup9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史作者:[日] 石岛纪之译者:郑玉纯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1990-7页数:153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主张抗日战争的分期应为9~9;不仅从军事上,而且从政治,经济上亦有较多论述;根据史实,肯定国民党、共产党各自所进行的抗日活动。作者简介:石岛纪之(1941-),男,日本菲利斯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pdf    链接: -PM1rJHf7DYvJkb-Q 提取码: immt

链接: 提取码: d07z《中国抗日战争史》是1998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

抗战史料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贾植芳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_U3QQ08gNUohUtwPjg 提取码:bxuh    书名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豆瓣评分:3作者: 贾植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2009页数: 414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贾植芳先生现有的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先生对亲朋好友的回忆文字,大致分为“且说说我自己”、“狱里狱外”和“我的三朋五友”三个部分。这样全面地汇集贾植芳先生忆旧性的文章,应该说是第一次。本书的写作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是先生一生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档案和人生史料,作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为认识与思考历史和时代提供值得参考的民间资料。作者简介:贾植芳(1916-2008),山西襄汾人,著名学者、“七月派”作家。早年赴日留学。抗战爆发后弃学归国,投入抗战实际工作,并且坚持文学创作,成为“七月派”骨干作家之一。1946年6月始定居于上海,在震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55年因胡风冤案被捕入狱,达十一年。1966年3月,被法院定罪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1980年彻底平反。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就卓著。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馆长等职。先后组建了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著有《贾植芳文集》(四卷)、《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贾植芳小说选》、《狱里狱外》、《历史的背面》、《劫后文存》、《雕虫杂技》、《余年笔墨》等。

敌机被击落坠毁于真如。《淞沪抗战史料》丛书收录的这幅照片原刊载于1932年3月14日出版的《淞沪御侮记》,距离日军占领真如、南翔时隔仅十余日 书中同时刊有闸北民居、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日军击毁焚毁的照片。在书中的“淞沪战区地图”中,日军图例用“x”表示(本版图片均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提供) 日前,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在沪首发。作为“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之一,《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当年“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形式出版。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展示淞沪抗战全貌,史料研究及学术价值重大。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共计12辑收录32种作品。其中有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亲历者的战地记录包括参战官兵战记,还原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淞沪抗战细节。丛书编辑团队以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为标准,选辑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重新影印。既有《上海抗日血战史》《十九路军血战全史》《远东第一次空中大战记》等记录评论战役的著作,也有参战部队的文件,士兵撰写的亲历记录,如《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淞沪抗日战役第五军战斗要报》等。丛书还收纳了大量稀有的原始材料,其中不乏当年的军事机密,此次影印出版也都保留了文献原貌。“尤其是当战地的记者,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头上有那些银灰色的铁鸟,在天空乱掷恐怖的炸弹;前方有敌人无情的炮火,像连珠般地飞扫过来,更活像狩猎场上的猎狗,向着最危险的火线目标地冲去,搜寻猎得的胜利品一样。我们当做战地的记者,并不是生来便不怕死的英雄。我们所以每天敢冒险到前线上去,一则是激发个人的爱国热忱,其最大的原因,却是受了前线十九路军士忠勇精神的感化。我们在前线亲眼看见生龙活虎的健儿们,他们每时每刻都有死的危险,但是他们都不怕死,他们都是和我们同样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个个都是年富力强的好男儿,他们既不怕死,我们当然也不怕死。”这段刊载在1932年2月19日《大晚报》上的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淞沪抗战期间战地记者的自白。由左翼作家钱杏邨(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完成于1932年4月,当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其中不少报道都是《时事新报》《大美晚报》《大晚报》的记者们在战壕、碉堡中动笔写成,传神勾勒了曹家桥之役、江湾血战、八字桥之役等战役细节。 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告诉记者,丛书一大亮点与重点,便是多位知名作家与记者的采访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这部分占丛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郭沫若等编著的《上海抗战记》、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张蓬舟撰写《沪战实录》等一系列作品,无不以报告文学样式,饱蘸爱国情感,见证了这一代记者作家的历史担当。 “天空有飞机两架,在我们顶上盘旋飞翔,离开我们走的大路右边,有一堵土围墙,飞机便把那个地方做目标,接连投掷炸弹,黑烟迸飞,好似火山爆发一样。路旁一个武装同志告诉我们说,那是吴淞炮台的老火药库。”纪实作品《在吴淞炮火线下》记录了当时日军轰炸的情景。战地新闻《无情的铁鸟蛋》则描摹了当时恐怖气氛——“在春光明媚的江南天气,蔚蓝的天空,平添了无数银灰色的铁鸟,嗡嗡轧轧的声音,惊破了上海民众的迷梦……只见那些张着白底红十字旗的救护大卡车,车里装着辗侧呻吟的十九路伤兵,和驯伏像羔羊般的无辜老百姓。路上的行人,面部都流露一种紧张的表情,大家都像怀着一个鬼胎,恐怕那无情的铁鸟蛋会像飞将军般从天而降。在真如车站的铁道轨上,停有四辆装兵的铁篷车,两辆的铁篷已破毁不复成形,只剩两架骨骸一般的东西。”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在下次重来的时候,祝你们个个健全无恙。你们不用怕那些无情的铁鸟蛋,它最多只能毁坏你们住的地方,但是终不能屈伏你们英武的精神。” “这些名家记录了抗战中中国军民的牺牲与抗争,用笔墨激励着抗战士气。”余子道说,这充分反映出那代作家的民族使命感,折射出纪实文学在那段历史中的重要文本价值。 披露战役细节凸显军民士气与心声 “同胞们!同志们!我们自长官至伙夫,若存一丝一毫畏葸怯顾之心,不仅是我们革命之自杀,将杀尽灿烂历史的威风,杀尽中华民族残灯欲灭的生命……自由之钟已鸣,救死之血正沸,我们不要感觉我们物质敌不过人,我们要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来战胜一切,我们必定能操胜算,必定能救中国。”出自《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的这篇檄文,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精神,令十九路军广大官兵热血沸腾。 1932年1月28日夜,隆隆炮声划破大上海夜空,日本人未曾料到,竟碰上十九路军这样的强硬对手。 在闸北某次激战时,一位连长被子弹伤了右腮,但他奋勇在前线指挥,后来又被炮火轰断了一只左臂,仍旧忍着巨痛应战。营长发命令叫他退到后方去,他对营长说:“我还没死,为什么要令我退下呢!”丛书中《不怕死的同志们》一文里,讲述了记者眼中“不怕死”官兵的故事。记者把十九路军亲切称为“弟兄们”:“蓝衣的弟兄们,他们依旧是活泼、勇健,苦战的痕迹并没有刻在他们脸上。只有一样,那就是:这些弟兄们,他们已和从前不同,他们都已把丝棉背心脱下,说是不好意思穿。”记者问:“那么什么时候才好穿呢?这样冷。”“什么时候穿?等到我们胜利回到黄浦江的时候!”热血回答掷地有声。 当时,知名作家、记者曹聚仁采写了大量表现淞沪抗战期间将士英勇抗战的文章,生动还原了爱国军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壮烈场景。比如他曾细致记录了装甲炮车的3个技工刘大保、苗思兆、蒋细大。曹聚仁引用采访对象之一孙师长的话开篇,“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仅仅是哥伦布,但是大家容易把和哥伦布一同西航的水手们忘记掉了。”因为作战必要,装甲炮车必需有熟练的技工驾驶,但是炮车上的技工和前线士兵一样危险,敌人若摸准了炮车位置,飞机上的炸弹大炮上的子弹就很快过来了,也许会被炸得什么都不见。孙师长一字一句地告诉3名技工:“同志!国家这两个字你们总该懂的。国家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不可分,没有一个细胞可以和身体的痛痒不发生关系。敌人的刀刺到我们身体上来了,我们为了整个身体整个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抵抗。我们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女,必须要打掉敌人的魔刀!”这时,孙师长和3名技工的热泪都流下来了。 此外,《庙行镇战记》一文,记载了1932年2月20日至3月1日的11天里,259旅孙元良部顽强对抗日本侵略者,击退日军的过程。记者吴亮夫所著《空军抗战纪略》记录了卢沟桥事变后两个月内,中国空军对日作战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了多次空战和空军战果,从书中的统计表格来看,1937年8月,共击落敌机61架、日军航空官兵在我境内死伤者约300余名。 不但十九路军官兵有种不怕死精神,还有许多普通青年男女投身到军队中充当救护员。某师部从军救护队员中有不少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的女学生,记者问其中一位,“女同志能习惯军队的生活?”女学生含笑点点头。记者继续发问,“女同志怕炮火吗?”对方镇定作答,“我们死都不怕,怕什么炮火呐。” 第5辑《挥戈录:上海战事记载》中,有许多鲜活的历史事件,比如粤人爱国心、中山县首倡飞机救国等,内容多为编者耳闻目击,细节丰富,平常百姓在战争中的表现也被生动描述了出来,抗战军民的精神状态栩栩如生。 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拿起你的枪,快快儿走前方。和这恶虎狼,拼命战一场。我们受亏已不少,今天和他算总账。告诉你母亲:莫悲伤!莫悲伤!告诉你爱人:莫惊慌!莫惊慌!等到我们打胜了,洋洋得意回故乡。”这首十九路军对日战歌铿锵无畏,唱出了官兵决心与士气。 第4辑《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中不仅收录了十九路军将领照片和题字、部分战事及战利品照片,还有从1932年1月29日至3月1日的行军日记、电文收录等珍贵史料。第9辑《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中载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联名发表的《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其中慷慨陈词:“日本帝国主义的兽行鬼态在我们面前已尽量暴露,夺我东三省,占我锦州,袭我热河,扰我平津……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谁能救我们”,并表明抗战决心,“不抵抗无以为人无以救国。与仇日拼命,迥非寻常作战之可比,意义丰富,价值无上,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滴血,即挽回一分国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指出,从战斗一开始,十九路军将士就将这次作战视为保卫世界和平、挽救民族危亡之举来看待,“可以说淞沪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全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预演。”第7辑《沪难与日本》提到,淞沪抗战提振了国威,“且使国际一改新观”,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迎头痛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抗战面貌。 另一部重要文献《一·二八两路创痕》收录132张照片和大量统计资料,如《两路员工殉难表》《两路财产营业损失表》等。所谓“两路”,具体指京沪、沪杭甬,那时暴日军队挟其飞机与重炮之威,烧北站轰炸吴淞真如和南翔等地,两路沿线桥梁轨道毁坏断绝,不一而足,前方军队的浴血奋战多为人熟知,两路员工的赤手空拳,防护路产,则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些也是两路员工不可埋没的战绩。从《两路员工殉难表》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幸遇难员工的伤亡情形——1932年2月7日,日军进攻蕰藻浜站站屋起火,该站站长季有清率留站员工奋勇救火饮弹殒命;同年2月24日上午,驻处替班电务司事王景贤被派至南翔工作不幸被日机轰炸殒命……桩桩血案令人沉痛无比。 “两路的创痕,同时也是世界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创痕。当时的舆论已经意识到,要使这些创痕永远地平复,得放下悲怀,提起勇气,不断为抵抗强权,争取和平与正义而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谈到,这批史料的重新影印出版,印证了上海深厚的抗战传统。“从‘九一八’事变持续到抗战全面爆发,上海一直是抗日救亡的中心,我们的城市精神正是从这段历史中淬炼出的。丛书提供的翔实史料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加上其中有些出版物已难觅踪迹,更凸显了其珍贵文献价值。” 淞沪抗战时期,一批上海金融工商界领袖人物组成“市民地方维持会”,划分了经济组、慰劳组、救济组等工作小组,在战时全面承担起支援前线、稳定后方的任务,补助政府之所未及,1932年的一份《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报告书》详细记录了维持会各项工作,堪称稀有的原始材料。这也为淞沪抗战的全民抗战性质做了生动注脚。 旧文新读 铁与血的斗争 傍午,我们下了车,在出发到上海的附郊一个小镇去的道上,我们远远望见“一·二八”的遗迹,那断垣,那残壁;我们还看见了两路管理局新建的大厦岸然矗立在云霄。一阵温煦的海风扑着我们每个弟兄的黝黑的脸,我仿佛在风中听到一种声音,那声音该是带着欢喜又带着疑惧的欢迎的呼声吧?我不禁在心里响了回音:“别警惧吧!你们这次虽也许还要经历过一次磨难,然而请你们放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这一颗比钢铁还要坚强的决心一定把日本帝国主义永远逐出上海!” 弟兄们虽都在埋怨时间走得太慢,因为,在夜神一到来,敌人,定会到我们阵地来挑衅的,到那时候,几十年来郁积在胸口的愤怒与苦闷是得到一个尽情发泄的机会了。 可是,夜到来了,我们望着那半钩残月徐徐升起,九时,十时……一时,二时过去了,我们又望着那半钩残月在徐徐西落,弟兄们都显得异常焦急。 到三时多,保安队一排在宝山路附近巡逻着,我们的队伍即时离保安队相隔二三百米,一小队日本兵从他们的沙袋后面跳了出来,拦住了保安队的去路,一个日本的队长操着不纯熟的中国国语问: “你们中国军队干么?是不是想包围我们日本军队,是不是想攻击我们?” “中国军队从来不想攻击别国军队的,中国军队只是为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而守卫着。你们不是没有理由的要保安队撤退上海吗?这已经是办不到了,因为保安队所驻守的是咱们中国的领土!”这是一队保安队队长的回答。 他们露出非常不愉快的脸色走进了他们的沙袋后面去,就在保安队开始走不上几步路的时候,他们就向保安队射击了。 我们弟兄一听到枪声,立刻冲上去,向他们回击,可是,我们的枪声一响,他们的枪声却就停止了。 傍晚,我们在江湾路附近。我们奉命进攻八字桥,可是青云桥给敌兵在事先炸断了,我们只能绕路走。敌人在每个路口严密地布置着,机关枪、坦克车,这一切向着我们行进的队伍扫射。 我们开始找到了敌方机关枪的所在地,轻轻地和了三个弟兄,带了一架机关枪,伏在草地上慢慢爬过去,到离开敌方约六十米的地方,我们就开始向着敌方的机关枪阵地扫射过去。 不一会,他们的机关枪响了两下,就不作声了,我那时的快活真是怎么也形容不出来,我几乎兴奋得跳了起来,后面的弟兄这时也紧紧地冲了上来,虽然后来在敌兵的另一阵地里依旧发出了密密的枪弹,虽然在我们身边爆发了密密的炮弹,可是凭了弟兄们一声怒吼,我们终于冲上了八字桥! 钢勇士 二十四日中午,我们在第X师政训处会见了钟品芳连长和韦少卿班长,他们是刚从火线下来的,满脸都是泥尘,身上血迹斑斑,可见他们连日冲锋肉搏已备受辛苦了。 因为大家是站在一条战线上,而且又听到大家都是讲广东话,所以一见之下,有如久别重逢的故知,亲切得难以形容。我们致以慰问之后,便促膝坐下。 钟连长卸下身上的三枚匣子枪,点起一支香烟,很爽快地和我们漫谈起来。 我见了他身上的血迹,问他这血迹的来历。他扯起他的血衣,笑了一笑才回答我:“这是肉搏的时候染的!” 韦班长在擦枪,他递了一枝过来给我们看,他指着枪上的污点说:“你看,这枪上也有血迹!”从这点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战事是如何惨烈了! 后来我们请钟连长讲述他们杀敌的故事,他也很高兴,他摸摸那久已不修的胡子,仰起头来想了半响,便开始描述他们的光荣史。 “我是十九日晚上吧?对了,是十九晚,我们开到沈家桥前线,防守第二线,那一晚没有什么好说,只是敌人飞机常常来轰炸我们的阵地。三十多架轮流出动,一队去了一队又来,几乎是不停的。我们没有理他。有一次很危险,一个炸弹竟丢中我们的掩闭部,上面的横木已经炸断,整个顶子陷了下来,幸而我急忙用两支枪杆把它支持住,不然就被活埋了!我们在那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第一线的友军换下来了,我们便接了上去。当时敌人的阵地还没有布置好,冲了几冲,敌人便退却了。这一役敌人死伤恐怕有一千多,满地都是敌人的遗尸,壕沟里也堆满着,那腥臭的气味,真是难闻极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收拾,只好把它抛到壕外就算了。” 说到这里,他好像有点感触,停了一会,他终于倾吐出来了: “这一场仗我觉得最有价值。从前内战真是无谓,现在为国家而战,哪个不兴奋?所以我们弟兄们冲锋的时候,都是争先恐后,认为后死是惭愧的。” 摘自1938年2月出版,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第12辑)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史》([日] 石岛纪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dh5t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史作者:[日] 石岛纪之译者:郑玉纯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1990-7页数:153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主张抗日战争的分期应为9~9;不仅从军事上,而且从政治,经济上亦有较多论述;根据史实,肯定国民党、共产党各自所进行的抗日活动。作者简介:石岛纪之(1941-),男,日本菲利斯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链接: _BwqsWI2A 提取码: dp6q  小说名称:中国抗日战争史作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类型:战争连载状态:已完结字数:9万字简介:该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编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14年斗争的抗日战争史,总结和借鉴抗日战争的经验,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承担《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编写中,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进程和规律,全面反映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军事行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

《抗日战争的细节3》(魏风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gb6i书名:抗日战争的细节3作者:魏风华豆瓣评分:2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3-1页数:304内容简介:从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8年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秋,是八年抗战中最艰难的三年。在正面战场,日军唯一的野战机动部队第11军攻势不息:冈村宁次先率机甲军奔袭南昌,随后发动第一次长沙会战,薛岳第9战区从此成为当打之地。在李宗仁第5战区,从枣阳到襄阳,中日两军多次会战。日军突如其来的宜昌攻略,更搅动了重庆的神经。从桂南昆仑关到塞北的五原城,烽火千里。最精彩的一役,则出现在江西的上高。阿南惟几走马上任,二次野望长沙,湘中古城战火再燃……·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通过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向您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日战争,还原抗战八年最艰难的岁月;翻开《抗日战争的细节3》,查看细节,直抵真相。作者简介:魏风华,历史作家,居天津,2008年开始历史写作,出版有《绝版魏晋》《唐朝诡事录》等历史畅销书。近年专攻中日战争史,从个人视角窥视民国正面抗日战场令人惊谲的激荡史,已出版《抗日战争的细节》第一部和第二部。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pdf    链接: -PM1rJHf7DYvJkb-Q 提取码: immt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