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江汉论坛投稿经验分享模板怎么写

发布时间:

江汉论坛投稿经验分享模板怎么写

江汉论坛杂志在最新第六版版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位于A/K 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第44位 复合影响因子:594 综合影响因子:337 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854XCN: 42-1018/C邮发代号: 38-22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江汉论坛曾用刊名:理论战线 & 江汉学报创刊时间:1958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1、稿件用A4版式、标题3号字、正文5号字成文。文稿应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确凿、论证周密、语言精练、数据准确。文字一般不超过4500字为宜(两版)。2、请在稿件末尾写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单位全称、所在部门及电话。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剽窃。本刊对拟用文稿有修改的权力,若不同意修改,请在稿上注明。 3、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正文中的主要信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4、稿件中引用论点、公式、图、表均需注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顺序编码,在右上角用小方括号标出)。正文后则按编码次序依本刊要求的编排格式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

江汉论坛投稿经验分享模板

是CSSCI来源期刊,非扩展版。你在社科综合类里找。作为科研工作者,你居然在本都知道里问这问题,我又恰巧在这里回复你。这个也真是。。。。。

江汉论坛杂志在最新第六版版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位于A/K 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第44位 复合影响因子:594 综合影响因子:337 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854XCN: 42-1018/C邮发代号: 38-22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江汉论坛曾用刊名:理论战线 & 江汉学报创刊时间:1958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江汉论坛投稿经验分享模板在哪

1、稿件用A4版式、标题3号字、正文5号字成文。文稿应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确凿、论证周密、语言精练、数据准确。文字一般不超过4500字为宜(两版)。2、请在稿件末尾写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单位全称、所在部门及电话。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剽窃。本刊对拟用文稿有修改的权力,若不同意修改,请在稿上注明。 3、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正文中的主要信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4、稿件中引用论点、公式、图、表均需注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顺序编码,在右上角用小方括号标出)。正文后则按编码次序依本刊要求的编排格式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

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来稿应框架完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1) 文题、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 6 人)、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出生年、职称、学位以及联系人姓名、职称、电话、传真及 E-mail 地址。(2)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中文摘要字数一般在 200~300 字间,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结果等;英文摘要字数在450~500个单词左右(对中文摘要内容进行扩展),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关键词的个数为 3~5 个。(3)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4)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5)参考文献格式规范,且不少于3个。

江汉论坛投稿经验分享模板下载

现在都是直接给编辑部投稿,最好电话再确认一下!

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来稿应框架完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1) 文题、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 6 人)、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出生年、职称、学位以及联系人姓名、职称、电话、传真及 E-mail 地址。(2)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中文摘要字数一般在 200~300 字间,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结果等;英文摘要字数在450~500个单词左右(对中文摘要内容进行扩展),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关键词的个数为 3~5 个。(3)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4)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5)参考文献格式规范,且不少于3个。

江汉论坛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1、《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哲学现代化”丛书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2、《文化哲学》(1990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3、《历史的悲剧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4、《比较文化研究史(中学西渐卷,西学东渐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5、《李光地传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6、《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国学丛书”之一,与此同时萧箑父先生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7、《李贽的真与奇》(“明清文化名人”丛书之一,1998年1月,南京出版社,南京)。8、《许苏民集》(“思想者”丛书之一,1998年11月,学林出版社,上海)。9、《戴震与中国文化》(“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之一,2000年5月,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0、《人文精神论》(“哲学与文化新知”丛书之一,2000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1、《王夫之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与萧箑父先生合著,2002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1、论艺术和宗教给予哲学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学报》1980年第1期2、试论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意识两种基本形态的学说,《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3、论中国近代的三种乌托邦,《华中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4、古代元气说对天体起源和生命现象的解释,《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讯》1981年第2期5、先秦时代朴素知行辩证法的逻辑发展,《华中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6、论吕坤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华中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7、论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4年第3期8、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学说及其方法论意义,《哲学史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1月版9、王夫之论“知”和“能”,《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10、论作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环节的鲁迅早期思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吉林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1984年5月版11、人的现代化,《青年论坛》1984年10月创刊号、《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12、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学习与实践》1985年第8期13、自由的命运及其他(合沈大德合作),《青年论坛》1985年第3期14、徐光启对中世纪自然科学传统方法的批判,《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15、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三个环节,《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16、论愚昧与开化,《江海学刊》1985年第5期17、论“钱神”与“花神”的历史价值,《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18、提高中华民族的理论兴趣,《长江日报》1985年11月25日19、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论纲,《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5年第20期20、冲突与融合──西学东渐片论,《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版、《中外学者论中国传统文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2月版、《东方的黎明》巴蜀书社1988年10月21、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不同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核,《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2期2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5期23、浮士德式的追求,《颤动──写在“文革”十年之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24、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青年论坛》1986年11月号25、摆脱历史情性之路,《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21日、“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讨论”第1期、《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增刊26、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1987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年思想家》1987年5月试刊号27、“一塌糊涂的泥塘中的光彩和锋芒”──论皮日休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江汉论坛》1987年第6期28、中国比较文化研究史的分明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29、论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江海学刊》1987年第5期30、论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适合物质文明建设的性质,《重庆社会科学》1987年增刊31、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结合部,《江汉论坛》1988年第2期32、形似而神异──中学西渐片论,《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3期33、关于文化交流的历史哲学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34、去伪存真:现代化转换中的儒家人格,《东岳论丛》1988年第5期“儒学与现代化笔谈”35、文化心理的表层、中层与深层结构,《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36、论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历史演化,《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37、论文化变异与文化传承,《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第11期38、世纪末的反省,《蛇口通讯报》1989年1月10日39、对外开放与中西文化冲突及我们的选择,《开放时代》1989年第1期40、中国启蒙者的传统,《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41、走出困惑:一个新的文化定义,《贵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42、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生长点,《光明日报》1989年3月6日43、文化哲学:走向21世纪的世界哲学主潮,《江汉论坛》1989年第6期44、论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福建学刊》1989年第2期45、文化离析与文化整合,《江淮论坛》1989年第3期46、关于“五四”反思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47、中国近代文化自觉三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3期48、论文化发生的精神现象学机制,《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5期49、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江汉论坛》1990年第2期50、亡灵·辞藻·利益──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一书的方法论意义,《福建学刊》1990年第2期51、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贡献,《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6期52、海内外中国民族性问题研究述评,《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53、罗曼·罗兰与中国文化,《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第5期54、寻找振奋民族精神的兴奋点,《长江日报》1990年12月28日55、中国近四百年各派文化主张源流考,《江汉论坛》1991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4期56、对外开放:民族文化的新生,《文明建设》1992年第2期57、西方比较文化研究史的两大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58、危机探寻──西方比较文化研究史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性,《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6期59、论李光地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进步意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5期60、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兼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发展,《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61、“源头活水”与“中国特色”,《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3期62、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湖北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63、沿波讨源 返本开新──论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64、明清之际的新道德观与近代新文化,《光明日报》1994年1月3日“史林”第1期65、论鲁迅晚年的文化观,《福建学刊》1994年第6期66、知性主体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江汉论坛》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0期67、以现代精神融摄传统文化精华,《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2期68、明清启蒙学术论纲,《不尽长江滚滚来》东方出版社1994年9月版69、情愫的执著与理性的吊诡──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西化论者的论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第6期70、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1期71、东西文化论战:中国与俄国,《现代与传统》1995年12月第九辑72、人文精神论纲,《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百期纪念专号”73、乾嘉学术中的知性精神──戴震、章学诚思想片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74、中国近代学者对明清之际启蒙学术的认同(与萧箑父先生合作),《光明日报》1996年11月5日、《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75、重新评估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版。76、“爱智”漫议,《光明日报》1997年3月26日77、评“魏晋风度”与“宋明气象”,《开放时代》1997年第3期78、前现代性·古典主义·后现代派,《开放时代》1997年第6期79、如何对待王小波、顾准的思想遗产,《岭南文化时报》1997年第12月80、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晚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81、皮日休评传,《湖北历代思想家评传》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版82、戴震哲学对于现代人文精神建设的启迪,《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2期83、“知性” 谈,《光明日报》1998年7月10日84、学术·学术经典·思想与学问的关系──对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观点的质疑兼评“现代学术经典”之争,《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85、论真善美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兼论形上之爱与真善美的统一,《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3期“名家专号”86、从新量学、新心学到新人学,《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4期“名家专栏”87、李贽之死,《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88、“崇高”浅说,《光明日报》1999年9月3日89、致王元化先生论“五四”再认识问题,《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90、契真融美见精神──《吹沙二集》读后,关于美与真之关系的思考,《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毅圃》(香港)2000年3月总第24期91、也谈清学史:思想与思想家──与朱维铮先生商榷,《光明日报》2000年5月19日9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93、“文化─历史”哲学的探索,《我的哲学思想──中国当代部分哲学家学术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94、探寻人类心灵底蕴的文化哲学,《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95、灵均芳草伯牙琴──读萧箑父〈吹沙集〉,《读书》1993年第1期96、读冯天瑜《中华原典精神》,《中国文化》1995年第4期97、论哲学形上学的理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 1、《学问、智慧与性灵──朴学与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文库·思想学术系列》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开发学人心灵”的科学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3、先验批判、经验反思与不受人惑的方,《福建论坛》文史哲版,54、“开发学人心灵”的科学思想,《江汉论坛》,35、论钱大昕的史学思想,《开放时代》,6

1、稿件用A4版式、标题3号字、正文5号字成文。文稿应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确凿、论证周密、语言精练、数据准确。文字一般不超过4500字为宜(两版)。2、请在稿件末尾写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单位全称、所在部门及电话。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剽窃。本刊对拟用文稿有修改的权力,若不同意修改,请在稿上注明。 3、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正文中的主要信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4、稿件中引用论点、公式、图、表均需注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顺序编码,在右上角用小方括号标出)。正文后则按编码次序依本刊要求的编排格式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