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唐代墓志汇编是金石文献

发布时间:

唐代墓志汇编是金石文献

有唐一代,裴氏出任宰相17人,故《新唐书》卷七十一上、表第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以下简称《表》)列裴氏世系。《表》序称:“裴氏定著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日洗马裴,三日南来吴裴,四日中眷裴,五日东眷裴。”“中眷有(裴)光庭、遵庆、枢、贽”出任宰相。《裴遵庆神道碑》至今犹存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万安山南麓,其南为范仲淹及其家族墓地(俗称范坟)。近三年来,余为编著《洛阳新获墓志续编》,收集唐代墓志260余方,其中涉及中眷裴氏的13方。这13方裴氏墓志,除《裴箱墓志》外,均出土于许营村北,志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这批裴氏墓志对补纠《表》之阙误,有史料价值,故撰此文,以备修订《表》之参考。裴悌墓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十月十九日。志高47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25行,满行25字,计611字。《大唐故朝散大夫并州太原县令裴府君墓志铭并序》,“左拾遗辛恰谏撰;孙男友顺书”。文日:列曾辉之,北齐河间、高阳二郡太守。列祖安石,皇朗州武陵县令。列考义实,皇魏州贵乡、易州遵城二县令。公即责乡君之次子也。嗣子具思,行陕州司法参军;嗣子具言,行华州司法本书以作者二十年来田野考古所获350余品石刻资料为主体,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与金石著录的记载,对龙门石窟及其周围地带中古时期的人文情态作了全景式复原。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出发,对上述遗产资料进行了内容范式的理性归纳,进而以这些资料系统为脉络,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后人揭示出龙门地区在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历史时期曾经存在过的诸如政治、军事、交通、水文、民族、乡俗、居墅、林囿、馆驿、宿止、寺庙、造像、幢塔、墓葬、祭奠、祈雨、施舍、观游、聚会、行乐、文学等等一系列缤纷多姿的万象世态。 本书作者着眼的不仅仅是大家了解较多的石窟造像,更扩充到龙门地区历年出土的一批年代有序、形态各异、内容繁富的碑刻文本;他关注的不单单是这些石刻文物的形制、风格和直接的文献价值,而是力求解读它们所包涵的多向历史信息,从而去探寻这一地区中古时期的人文形态,进而发掘这一珍贵遗产的人文价值与现代意义。

《金石录》写的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共三十卷,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金石录》的体例是仿照《集古录》,不过是把目和题跋合为一书。全书三十卷,前十卷是目录,一共著录二千卷,实际不到二千种,因为少数大碑是一碑分为二卷或多卷的,但已比《集古录目》的一千卷多出许多,这二千卷都按时代先后排列,比《集古录目》的不按时代也是后来居上。后二十卷是题跋,不是二千卷都题跋,只题跋了五百零二种,但已是很有用的历史文献。因为和《集古录》一样,这《金石录》所收所题跋的大部分原石及拓本都已不传,其中唐代的占有很大部分,靠这《金石录》把其中部分内容保存下来。

我在幼儿园上班了吗你们那里的时候了她说的是啊我也没办法啊你们,,,,,,,,,,,,,,,,,

古代建筑文献汇编

宋代建筑: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

<考工记><山水经建筑>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作者计成。 《工程做法》 又叫《工程做法则例》

中国古籍中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我国古代第一部文献汇编是

最早的应该是尚书一类据说最早的收藏于清华是记载在战国时(大约公元前3、4世纪左右)竹简上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有人称为最早的公文总集,该书现名为《尚书》。

我国第一部史书是尚书,第一部编年休史书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称为书,到了汉代叫《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学思想重要经典,还有说叫《书经》,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到传说中尧虞舜,下至东周春秋中期,有1500年历史,主要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那时候就有史官,是我国最早政事史料汇编,记载虞,夏商,周许多重要史实,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尚书是用散文形式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周书》,记载君臣之间,大臣之间谈话和祭神祷告辞,记载帝王任命官员,商赐诸候的册命,尚书使用文言文,非常难以读懂。

书〉又称〈尚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文献汇编

什么是文献汇编

文献汇编其实就是大家为学习、研究方便对某一类文献进行汇总、编辑成册。

《国语》

中国近代史文献汇编

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稿》 张海鹏(近代史研究所) 专著: 1、《中国近代史稿》(3册;合著),人民出版社,1978、1984 2、《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60/千,图:548/ 幅,长城出版社,7 3、《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2 ;缩小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2 4、《中国军事史略》(合著 ),自撰65/千,军事科学出版社,3 5、《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历史不能忘记>丛书: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开篇语》(合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9 7、《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合著),410/千,甘肃人民出版社,12 8、《辛亥革命史话》(合著),95/千,社科文献出版社,9 9、《刘大年集》(论文集),380/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 10、《国耻百谈》(合著),中华书局,2001 11、《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298/千,社科文献出版社,2 1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6 13、《东厂论史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1

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民国前十年晚清七十年《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清史稿

完成几代学者夙愿 《中国近代通史》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编撰的一套500多万字、10卷本的《中国近代通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主编张海鹏表示,“本书的问世完成了范文澜、刘大年等几代史学家的心愿,不仅在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大,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范文澜先生任所长时,即多次布置撰写《中国近代通史》的任务,均未能完成。范文澜自己有一部《中国近代史》上册,只写到义和团。七八十年代,刘大年所长也曾努力推动,主持编写《中国近代史稿》三册,也只写到义和团。虽然力图加入经济、文化思想、边疆与少数民族方面的内容,但毕竟比较单薄,而且没有涉及社会史方面的内容;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过数百种通俗近代史读物,又大多缺少新意。“这个项目2000年正式立项,原计划2004年完成,因为种种原因拖延至今。”张海鹏说,“《中国近代通史》的问世,可以说是完成了几代史学家未竟的心愿。在写作上,吸收、总结几代学人,包括港台和海外学人大量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 一、该书打破了以1919年为分界的老框框,将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分为中国近代史(1840~1919)和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两个时期贯通起来,从1840年~1949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出发,宏观把握住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特点,结构完整系统,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从“沉沦”到“上升”的历史过程。二、该书以政治史、革命史的叙述为基本线索,同时客观地看待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叙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主题是谋求中国的独立和平等,中国人谋求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努力是在谋求国家民族独立的主题之下进行的。如果脱离这样的主题描述近代中国历史,就无法反映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启蒙、改革、革命的真实过程,就无法反映近代中国的主导面和客观实际。但是,历史的内容是无比生动和丰富的,如果仅仅局限于革命史、政治史,也难呈历史全貌。该书在以政治史、革命史为主干的前提下,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边疆地区发展等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三、该书充分体现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累积推进的过程,注重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该书可以说是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积淀之作、总结之作、集成之作。各卷广泛参考了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凡是重要成果均作出说明和注释,以合学术规范。该书关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北伐战争和国共两党关系等等重大问题和事件,都对已有的学术成果作了全面整合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作出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分析,或依据新的史料发现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见解。四、该书各卷叙述清楚透彻,文字流畅可读。各卷充分反映出注重叙事的特点,对所写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和相关关系、对历史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及其背景与由来,都注重翔实的叙述,并以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愉悦。五、该书在编纂过程中,广泛搜集和使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尽可能利用了已经出版的各种档案文献、报纸期刊、历史文献汇编、文集、地方志、日记、书札等资料,注重发掘研究者以往较少注意的史料,同时还注重综合参照运用海峡两岸就相同人物或主题出版的史料,如运用大陆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和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国父年谱》等。各卷作者还费力搜集和利用了尚未出版的各档案馆存档资料,其中不仅有以往利用较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还有以往利用较少的中共中央档案、军事档案馆和一些地方的档案馆,以及台北国史馆资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档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藏国民党军政人物档案、苏联解密的档案等历史资料。由于既充分利用新史料,又重新检阅旧史料,对一些过去因史料未能弄清的史实得以澄清本相;对传统的一些观点,依凭新史料,重构史实,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新见解。各卷还尽量参考了台湾的中国近代史同行的著作,以及国内外相关著作。 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李文海(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近代通史》以50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如此全面、详尽地反映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族、边疆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推进,为历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丛书有三个值得称道的优点和特点:一是尊重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学术创新;三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发扬严谨治学传统龚书铎(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一部完整的近代通史专著,三点看法:一是第一卷《概说》提纲挈领,观点明确;二是体现了通史的“通”;三是发扬了近代史所严谨治学的传统。该丛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时代进步造就客观史书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近代通史》能够出版的时代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对研究近代史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对近代史的研究不可能做到如此广泛和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的许多史料收集工作也不可能进行。该丛书的两点创新:第一是对前人的成果有准确的判断;第二是对前人没有探讨过的领域、没有探讨过的问题作了研究。比如书中关于清末政权的结构的变化,视角就是新的。关于戊戌维新,则对维新者策略上的失误探讨得比较多。关于新政,也作了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在多方面对此专题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动。另外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既有自己的创见,也吸收了史学界的大量成果。集大成通史的四“通”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近代通史》的四个“通”:通前后、通左右、通内外、通繁简。他认为,这本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既综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有编著者独到心得,结构完整,资料翔实,征引规范,文笔畅达,堪称集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于一体的集大成性通史著作。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 咸丰 同治) ,中华书局1964 1979 2008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杨家骆主编《洋务运动文献汇编》,世界书局1963年 顾廷龙、戴逸主编 《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这些都看完的话,我感觉你对这段历史应该就非常熟悉了,与洋务运动相关的书都是比较久远的了,相信你一定能好好学习。加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