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投稿

发布时间: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投稿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页。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3 期。1-10页。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 1, N1, 39-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8“韩礼德”,《国外语言学》, 1983年第2期。60-62页。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1984年第1期。1-6页。10“韩礼德的语言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页。11“威廉哈斯”,《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56-59页。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8, 595-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国外文学》,1984年第4期。18-26页。14“‘ 光明使者’与‘白人奴隶’--谈谈《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福建外语》1985年第1期。42-45页。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页。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1985年总第3期。148-163页。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现代英语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页。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2-3页。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简介和说明”,《外语界》,1988年第3期。40-44页。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 16-21“韩礼德”(合著),《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页。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页。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3-60页。24“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46页。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2-8页。26“语篇语用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页。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85-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11页。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页。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页。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罗绍书编:《外国百家讽刺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页。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 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页。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2 年1期 1-7 页。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1期)。1-7页。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页。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1992年3期44-49页。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in Hu, Wenzhong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 249-44“评Pike的位学理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46-49页。45“语言规划”,《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2期,2-6页。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1-5页。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13-22页。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2-43页。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29-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1994年2月15日。第1版。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1, 1994, 15-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 A 102-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3-23页。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10-16页。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1-8页。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页。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页。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1-6页。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997年3期7-11页。73“传统·创新·团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5-7页。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49-57页。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97-102页。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65-68页。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 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页。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月,28-30页。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1-7页。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页。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 期,116-117页。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1999年9月,22-36页。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19日。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1年1期3-9页。3-9页。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 23-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页。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页。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24卷1期,50-54页。111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2002年1卷1期,2-9页。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3-7页。117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国外语》,2004年第1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关于《认知隐喻学》的对话(王宗炎; 胡壮麟),《中国外语》2005年第4期。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国外语》,2005年第6期。 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闲话“整合”,《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语篇的评价研究,《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韩礼德; 胡壮麟; 朱永生),《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 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年第1期。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1.《乐记》情感论辨析,《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号。2.论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号。3.春秋雅俗乐之争与当代文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4.“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先秦时期的“说”诗方式,(台北)《孔孟月刊》42卷第6期(2004年3月)。6.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7.古典意境的符号学诠释,《东方丛刊》1993年第4期(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8.隐逸·山水·士人审美心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9.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0.汉语与山水诗的造境,(台北)《国文天地》第210期(2002年11月)。11.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小道”,(香港)《学术前沿》2004年第9期。12.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发展,《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13.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0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4.王渔洋的神韵说与王维的山水诗画,《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15.叶燮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16.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7.论晚明山阴祁氏女性文学群体,《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3日。19.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光明日报》(网络周刊)2000年5月10日。 1.清人对清真词的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2.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词学》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3.唐五代词与清代的词学论争,《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柳永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清代词学观念的转变,《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5.杜甫与“词中少陵”,《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6.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8.云间派接受唐宋词之“进路”——以陈子龙、蒋平阶、宋征舆为例,《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二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崇祯末年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2.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3.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4.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渤海学刊》1998年第1期。5.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7.清代词学尊体与古代文学价值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嘉庆年间词学思想的新变,《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0.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11.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12.论同光之际江浙词坛的词学思想,《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3.清代词学的诗学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14.论道光时期的浙派词学,《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15.浙西词派与宋词在清代的传播,《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16.道光年间词学思想的发展,(台湾)《中山人文学报》第11期(2000年10月)。17.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18.谢章铤与浙派,《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9.陈廷焯“沉郁”说与古代的诗学传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版)。20.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21.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春之卷)。22.常州派与近代词学中的解释学思想,《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23.《云韶集》与陈廷焯初期的词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4.20世纪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25.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26.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7.嘉、道以来“声律词派”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中华文史论丛》第7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4年7月版)。28.清代的词籍出版与词学中兴,(台中)《中国文化月刊》第278期(2004年2月)/《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29.清代词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4月7日。30.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9期。31.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32.咸、同时期淮海词人群体综论,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刘永济与传统词学的现代化,《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2.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3.刘永济《词论》与《文心雕龙》之相关性考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4.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5.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传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6.论晚清常州词派尚“涩”,《东方丛刊》2005年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7.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与哲》(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七期(2005年12月)。赵尊岳《明词汇刊》的学术价值,《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 1.《白雨斋词话》在20世纪的回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3.1900~1919年的清词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4.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年3月)。5.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6.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7.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8.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9.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10.20世纪清词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要目辑览。11.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2.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年12月版)14.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6.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学术综述:1.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2.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03)。3.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4.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5.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6.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7.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8.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9.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0.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12)12.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3.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4.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5.北美地区中国词学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14年第4期(2014/11)16.北美地区中国文学性别研究述评,《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17.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八股文研究之述评,台湾研究所集刊2015(待刊)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

1、《理智与直觉的辩证统一━━贺麟哲学思维方法简析》,载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2、《胡宏“仁学”思想简析》,载于《河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3、《胡宏心性关系思想简析》,载于《中州学刊》(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6期(增刊)4、《走近思想家走进20世纪自由思想史》,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殷海光文化思想特色析要》,载于《北国论坛》2004年第2期6、《殷海光文化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理念》,载于《江汉论坛》(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7期7、《殷海光思维方法简析》,载于《湖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6期8、《邓小平理论特色析要》,载于《北国论坛》2005年第3期

1.《乐记》情感论辨析,《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号。2.论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号。3.春秋雅俗乐之争与当代文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4.“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先秦时期的“说”诗方式,(台北)《孔孟月刊》42卷第6期(2004年3月)。6.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7.古典意境的符号学诠释,《东方丛刊》1993年第4期(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8.隐逸·山水·士人审美心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9.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0.汉语与山水诗的造境,(台北)《国文天地》第210期(2002年11月)。11.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小道”,(香港)《学术前沿》2004年第9期。12.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发展,《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13.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0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4.王渔洋的神韵说与王维的山水诗画,《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15.叶燮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16.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7.论晚明山阴祁氏女性文学群体,《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3日。19.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光明日报》(网络周刊)2000年5月10日。 1.清人对清真词的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2.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词学》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3.唐五代词与清代的词学论争,《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柳永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清代词学观念的转变,《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5.杜甫与“词中少陵”,《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6.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8.云间派接受唐宋词之“进路”——以陈子龙、蒋平阶、宋征舆为例,《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二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崇祯末年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2.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3.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4.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渤海学刊》1998年第1期。5.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7.清代词学尊体与古代文学价值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嘉庆年间词学思想的新变,《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0.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11.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12.论同光之际江浙词坛的词学思想,《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3.清代词学的诗学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14.论道光时期的浙派词学,《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15.浙西词派与宋词在清代的传播,《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16.道光年间词学思想的发展,(台湾)《中山人文学报》第11期(2000年10月)。17.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18.谢章铤与浙派,《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9.陈廷焯“沉郁”说与古代的诗学传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版)。20.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21.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春之卷)。22.常州派与近代词学中的解释学思想,《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23.《云韶集》与陈廷焯初期的词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4.20世纪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25.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26.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7.嘉、道以来“声律词派”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中华文史论丛》第7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4年7月版)。28.清代的词籍出版与词学中兴,(台中)《中国文化月刊》第278期(2004年2月)/《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29.清代词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4月7日。30.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9期。31.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32.咸、同时期淮海词人群体综论,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刘永济与传统词学的现代化,《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2.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3.刘永济《词论》与《文心雕龙》之相关性考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4.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5.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传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6.论晚清常州词派尚“涩”,《东方丛刊》2005年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7.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与哲》(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七期(2005年12月)。赵尊岳《明词汇刊》的学术价值,《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 1.《白雨斋词话》在20世纪的回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3.1900~1919年的清词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4.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年3月)。5.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6.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7.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8.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9.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10.20世纪清词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要目辑览。11.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2.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年12月版)14.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6.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学术综述:1.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2.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03)。3.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4.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5.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6.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7.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8.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9.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0.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12)12.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3.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4.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5.北美地区中国词学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14年第4期(2014/11)16.北美地区中国文学性别研究述评,《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17.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八股文研究之述评,台湾研究所集刊2015(待刊)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投稿邮箱

现代物流与运输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4月,191页 主编(本人承担其中2章、2节) 64千 ISBN 7-114-04673-1 教材(校“十五”规划) 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年9月,282页 副主编(本人承担其中4章) 120千 ISBN 7-114-03125-4 著作 国际航运管理基础知识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1月,341页,副主编(本人承担其中5章),110千,ISBN 7-114-03817-8,教材 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12月,284页,第八(本人参与其中1章的撰写),10千,ISBN 7-114-04089-X,著作 基于物流服务的航运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中国航海,2003年9月 第3期,(总第56期),57-60,第一,6千,ISSN 1000-4653 CN31-1388/U,重要期刊 港口民营化:动因、模式与对策 水运工程,2003年第6期,(总第353期),16-21,第一,7千,ISSN1002-4972CN11-1871/U,重要期刊 A fuzzy set theory approach to flagging out: towards a new Chinese shipping policy Marine Policy27 (2003);2003年1月,13–22,第二(第一作者为本人的博士导师),9千,PII: S 0 3 0 8 - 5 9 7 X ( 0 2 ) 0 0 0 5 6 - 8,重要期刊 我国港口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总第16卷),221-225,第一,7千,ISSN 1009-0614,重要期刊 航运企业市场营销研究 中国水运,2003年4期(总第249期),11-12,第二(师生合作),3千,ISSN 1006-7973 CN42-1395/U,重要期刊 湖北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总第15卷),162-165,第一,6千,ISSN 1009-0614,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重要期刊)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Policy Competition: EU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to Resist flagging out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第1期(总第26卷),141-146,第一,5千,ISSN 1006-2823CODEN WJKXFN,重要期刊 论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总第14卷),572-574,第二(师生合作),5千,ISSN 1009-0614,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重要期刊) Prospects for Chinese Liquefied Gas Seaborne Trade in the 2000s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1998年第6期(总第22卷),660-665,第一,5千,ISSN 1006-2823 CODEN WJKXFN,重要期刊 模糊排序及启发式算法在物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第3期(总第26卷),389-392,第二(师生合作),6千,ISSN 1006-2823 CODEN WJKXFN 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市场准入制度现状与问题探讨集装箱化,2003年第8期 (总第143期),34-35,2,第二(师生合作),3千,ISSN1005-5339 CN31-1665/U 物流绩效评价研究述评集装箱化,2002年第10期 (总第133期),24-26,第二(师生合作),3.5千,ISSN1005-5339 CN31-1665/U 浅议全球化物流管理综合运输,2002年第8期(总第252期),30-32,第二(师生合作),5千,ISSN1000-713 XCN11-1197/U 中小航运企业的现代物流经营模式探析交通企业管理,2002年第4期(总第164期),32-33,第二(师生合作),3千,ISSN 1006-8864 CN42-1302/F 基于Fuzzy综合评判的现代港口腹地划分引力模型研究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第2期(总第2卷),123-126,第一,6千,ISSN 1671-1637 CN61-1369/U 港口物流化发展思路交通企业管理,2002年第2期(总第162期),29-30,第一,4千,ISSN 1006-8864 CN42-1302/F 欧洲内河运输市场运力结构调控机制及其启示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年9月,1356-1362,第一,6千,ISBN 7-80110-446- 配送中心选址的理论原则与优化方法交通科技,2001年第6期(总第189期),54-56,第二(师生合作),4千,ISSN 1007-国外水运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总第14卷),40-43,第一,7千,ISSN1009- “入世”:机遇、挑战与策略交通企业管理,2000年第5期(总第141期),34-35,第一,4千,ISSN 1006-8864 CN42-302/F Flagging out and Shipping Policy of China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2000年增刊(总第24卷),234-237,第一,3千,ISSN1006-2823 CODEN WJKXFN 集装箱班轮船队运行组织优化模型研究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10月,662-665,第一,6千,ISBN 7-114-03483- 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红旗出版社),1999年9月,384-386,第一,5千,ISBN 7-5051-0460-3/D 综合物流:我国交通运输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总第12卷),9-13,第一,7千,ISSN1009- 国外水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动向点滴交通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总第45期),3页,第一,2千,ISSN1004-6585 CN42-1312/G4

1、1996年5月,“浅析我国行政处罚法中的听证程序”,《行政法制》,独撰2、1996年12月,“刑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3、1997年4月,“公安行政处罚的缺陷及其调控”,《犯罪对策研究》,第二作者4、1997年6月,“浅析毒品犯罪”,《行政法制》,第二作者5、1999年6月,“刑事侦查的一个全新领域”,《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6、2000年12月,“从沉默权看刑侦工作中几个理念的转变”,《侦查理论与实务研究》(第1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文集),独撰7、2001年1月,“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及其侦查策略研究”,《现代侦查研究》(第2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文集),独撰8、2002年6月,“论入世后我国刑侦工作的发展趋势”,《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9、2002年9月,“从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看刑事办案质量的提高”,《侦查论坛》(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10、2002年12月,“公安警察院校课程质量与公安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简论”,《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武汉出版社,独撰11、2002年12月,“中外警察教育培训体系对比研究”,《WTO与公安行政管理方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独撰12、2002年12月,“刑事诉讼法学与刑事侦查学的比较教学研究”,《公安教育》,第二作者13、2003年10月,“论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黑龙江对外经贸》,独撰14、2004年4月,“刑事警察出庭作证的可行性研究”,《侦查理论与实践》(北京市第七届侦查学会年会文集), 独撰——本文荣获该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5、2004年4月,“对‘点警制’的回顾与理性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16、2004年4月,“论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对女性的特殊保护”,《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独撰17、2004年4月,“侦查人员‘口供情结’反思”,《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18、2004年5月,“从一起存疑不起诉案件看基层刑事办案质量的现状”,《诉讼法判解》(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6月,独撰19、2004年6月,“借鉴国外警察教育体系 完善我国公安法学教育”,《走向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中国首届公安法学教育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20、2004年10月,“论程序分流制度在侦查中的构建”,《贵州警院学报》,独撰21、2004年10月,“刑事执法中的若干热点问题评析”,《侦查学论丛(第五卷)》(第5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独撰——本文荣获该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2、2004年10月,“浅析刑警出庭作证”,《法商研究》(2004专号),独撰23、2004年10月,“侦查学与相关学科比较教学研究”,《中外学术导刊》,独撰24、2005年1月,“刑事侦查中的程序分流制度研究”,《政法学刊》,独撰25、2004年12月,“刑事警察出庭作证的可行性研究”,《辽宁警专学报》,独撰26、2005年5月,“刑讯逼供举证责任倒置之驳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独撰27、2005年9月,“侦查行为可诉性机制研究”,《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7-80107-803-9,独撰28、2005年10月,“论侦查与新闻自由”,《侦查论丛》(第六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独撰29、2005年11月,“论“控制下交付”在反腐败案件中的应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0、2005年10月,“无名尸体案件的特点及侦查方法”,《湖北警官学院学报》,1673-2391、42-1743/D,独撰31、2006年4月,“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1671-0975、42-1563/F,第一作者32、2006年4月,“三队一室警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江西公专学报》,独撰33、2006年4月,“三国时期曹魏、东吴的秘密警察”,《警史钩沉》(内刊),独撰34、2006年7月,“三队一室警务模式的价值评析”,《江汉论坛》,1003-854X、42-1018/C,独撰35、2006年7月,“浅析我国公安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1672-433X、42-1704/C,独撰36、2006年7月,“论侦查程序中的侦辩平衡关系”,《侦查学论丛》(第七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7-81109-440-1/D419,独撰37、2006年8月,“明朝特别警察制度——厂卫的研究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1673-2931、42-1743/D,独撰38、2006年11月,“人文视角下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公安教育的人文视域》,武汉出版社2006年11月,7-5430-3568-5,独撰39、2006年12月,“城市自杀秀中的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城市纠纷解决机制》[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第18次年会论文汇编(内刊)](二等奖),第二作者40、2007年第2期,“我国警察权力与权威关系之探究”,《 政治与法律 》(法律类核心期刊),P133-P137,ISSN1005-9512,CN31-1106/D,第二作者41、2007年第3期,“我国警察执法权威消减之困境与出路”,《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ISSN1008-4886,CN51-1533/G4,独撰42、2007年第4期,“论双语教学在公安专业课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ISSN1008-7427,CN42-1556/G4,独撰43、2007年7月,“我国秘密侦查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ISSN1672-433X、CN42-1704/C,独撰44、2007年公安教育专辑,“CSI效应的争议及对侦查教学的影响研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008-7575,CN42-1283/D,独撰45、2007年八月中旬刊,“商业监视系统的程序法视角研究”,《商场现代化》,核心期刊,ISSN1006-3102、CN11-3518/TS,独撰46、2007年第11期(中旬刊),“股市带头大哥案件的定罪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ISSN1009-0592、CN53-1095/D,独撰47、2008年第6期,“抗震救灾中的警务临战处置研究”,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ISSN1673-2931,CN42-1743/D,独撰48、2009年第2期,Comparison on Police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Britain,载于Asian Social Science,ISSN1911-2017,February 2009,独撰作家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投稿要求

国内主要学术论文(仅列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第一或唯一作者) 中日在机械技术史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国际会议综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期。 穷波讨源 酌古御今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简介,《华中建筑》,2006年第10期。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文化内涵,《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及机械设计国际会议评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 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船海工程》2004年12月。 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4期B2,全文转载。8.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9.《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10.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1.中国古代有色铸造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初探,《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第2期。12.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自然》,2004年第1期。13.从《器象显真》看西方工程图学的引进,《工程图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4.《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15.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o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3 Volume 13 Number1-2。16.《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17.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1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技术哲学与技术史,2002年第4卷第2期。19.“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简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20.“《老子》中有关机械的论述及其思想”,《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2卷,第4期。21.“《老子》中的机械记载及技术思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22.“中国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2卷,2001年第1期。23.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1999 Volume9 Number2。24.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V12, N2,1999年5月。25.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的科学成就,《中国机械工程》V10 N2,1999年第2期。26.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27.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工程图学学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1999年第3期。28.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29.“亮丽”“靓丽”何其多,《汉字文化》N1,1999年2月。30.关于制器尚象,《华中建筑》V16 N2,1998年6月。31.画法几何学的历史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V28 N3,1998年7月。32.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33.工程图学教育的楷模—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N3(增刊),1997年12月。35.《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续),《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2,1997年6月。36.《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1,1997年2月。37.《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N1,1997年2月。38.先秦机械工程设计方法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2,1996年2月。39.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N2,1996年5月。40.中西机械制图之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11 N2,1996年6月。41.《周礼》在科学史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V18 N2,1996年4月。4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发表2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V12 N3,1996年3月。43.《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1994年。44.中国古代的图学,《光明日报》,1994年7月。45.明窗数编在 长与物华新——李约瑟评传,《自然辩证法通讯》V15,N6,1993年12月。46.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8 N2,1993年8月。47.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近代史研究》N5,1992年9月。48.郑樵图学思想探述,《自然辩证法研究》V8,N8,1992年8月。49.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N2,1992年4月。50.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3,1992年。51.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文献》N4,1991年10月。52.中国古代绘画对宋代工程图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N6,1990年12月。53.宋代的图学教育及其社会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3,1990年5月。54.机械工程社会化初探,《中国机械工程》N1,1990年2月。55.考镜古今,联缀前后——评《中国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N2,1989年4月。56.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读《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等,《江汉考古》N3,1989年9月。57.《新仪象法要》图学成就探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N2,1989年2月。国际主要学术论文1.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2.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3.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Engineering Drawing,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Volume 1,Number Summer 2001,ISSN 1515-7881。Pp47-58。4.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5.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6.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From Focus Perspective to Cavalier Perspectiv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2.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History,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3.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4.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amantics,16-18 December, wuhan, China。5.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Paper for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ord Year of Physics in China。24-30 July 2005,Beijing,China。6. Study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Technology,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7.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8. Record of Drawing and Its Value in “Shi Be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9. The Mechanical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in “Mo Zi”,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10. The Achieve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Ying Zao Fa S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emorating of 900-year Anniversary of Song “Ying Zao Fa Shi ”& 99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11.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2.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3-5,200I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14. .A Study of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Kowloon, Hong Kong, October 9-12, 2001。15.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HESIS July 31 (Mon)-August 6 (Sun), 2000 Tokyo Makuhari, Japan。16. A Study of Zhuang Zi’Mechanical and Technological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Seca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2000 Nanjing, China。17.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SIS August 23-28, 1998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18. The Mathematical Basic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ctober 4-8 1998 Wuhan, China。19.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achine Design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98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24, 1998。20.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August 1996,Seoul University, Korea。21.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aph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 Japan, August 1995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22. On Graphics Thought from So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ought Culture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hanghai, October 1993。23.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4. A History of Chinese Technical Drawing,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and Its Rev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August 1992,Hangzhou。26. The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Beijing September 1990。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山东,烟台,2007年8月。2.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贡献,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200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3. 《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1.从宗炳到阿尔贝蒂,全国第一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安徽,2005年10月24-26日。2.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1日-12日。湖北,武汉。3.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26日-29日,西安。4.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北京,清华大学。5.《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交流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8月。6.从“制器尚象”到《器象显真》,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年3月2日-3月4日。7.庄子技术思想研究,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8月。8.楚国科技史的历史价值,第六届两湖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岳阳,2002年10月16日-10月20日。9.从“道艺合一”到“道同为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北京,2000年8月21日-8月24日。10.《周易》图学思想披拣录,第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11月20日-23日。11.蒙日图学教育思想探述,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8月。1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太原,山西大学,1995年4月29日-5月2日。13.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随州市,1994年6月。14.宋代图学思想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和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10月。15.中国机械制图的历史,第三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南京,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11月。16.中国地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1991年8月。17.郑樵图学思想探述,第二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湖南省大庸,1991年11月。18.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第六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6月。1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第一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 1月。20.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湖北省葛洲坝,1989年4月23日-4月30日。21.宋代机械图学的杰出代表——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2.《新仪象法要》中的图学成就,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新疆乌鲁木齐,1986年10月17日-10月25日。主要学术著作及其参编著作1. 屈学天文学研究,《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作者之一。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3.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4. 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文化论丛》第12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版。5.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6. 《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7.《第二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庄子技术思想管窥”,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8.《李约瑟研究(第1辑)》,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9.《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工程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0.《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机械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1.《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农业机械”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2.《第一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13.《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李诫《营造法式》,武汉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4.《民族的智慧——中华科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5年5月第1 版,参编作者之一。15.《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中国书店,北京,1994年8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6.《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4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17.《苏颂研究文集—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宋代机械制图的杰出代表”,1993年2月第1版,作者之一。18.《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9.《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20.《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工程图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21.《大学生必读名著导读》,海洋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主要科学研究1. 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67087,资助金额:12000元,起止年月:1997年1月-1999年12月,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思想与方法。2. 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99)国科金外资助字;59910211781号,项目执行日期:1999年8月23日-1999年8月27日,资助金额:5000元。.7.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 “机械史卷”编委,负责“农业机械”部分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编写工作。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技术史》,参加“工程图学”部分的编写工作。8. 《中国工程图学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序号:24,资助金额:20000元。9.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项目之一,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序号:8,2003年-2004年。10.《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国家总投入:500万。2004年元月-2006年7月。11.中国微细加工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月:2003年-2005年,项目金额:10000元。12.《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项目之一,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研项目。2007年元月30日并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资金:5万。

1.《21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学展望》 ,《经济学动态》 ,2000年6月;2.《西方女权主义者的经济学反思》 ,《经济学动态》 ,2001年5月;3.《我国现阶段消费模式的特点及优化》 ,《中州学刊》 ,1995年5月;4.《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作用》 ,《经济评论》 ,2001年9月;5.《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结构转换的对策》 ,《咨询与决策》 ,1996年4月;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度变迁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理论月刊》,2006年4月。7、《全球化条件下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4月。8、《论我国政府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江汉论坛》,2006年5月。9、《制度变迁理论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6年7月。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度变迁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理论月刊》,2006年4月。2、《全球化条件下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4月。3、《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经济评论》,2006年增刊4、《论我国政府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江汉论坛》,2006年5月。5、《制度变迁理论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6年7月。

《咸宁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等,找我。

湖北大学学报增刊投稿格式

《咸宁学院学报》就是《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这个期刊很垃圾,编辑部电话从来都打不通,永远没人接,出刊巨慢,6月份的期刊直到9月份才寄到人手里,而且直到11月份了还没有上知网,都快有大半年了,耽误别人评职称,希望大家擦亮眼睛,不要再在这里投稿了!

《咸宁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等,找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