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

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发展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的重要意义采用冷热电联产分布能源系统,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想初步归纳为十个方面。一、 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在能源领域的必然选择。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燃气消费的比重不大,从科学用能,从有限的天然气发挥最大的效益来讲,应当将天然气用于冷热电联产,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二、 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要以煤为主体,虽然利用国内、国外的两类能源市场均可以增加燃气的消费量,但毕竟数量有限,在优化能源结构中要重视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尽可能把燃气用于终端消费,用于大中城市消费,这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需要。三、 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必然途径。中国已经决定坚持把能源放在首位。过去由于缺油少气,城市空调、降温、采暖和热水供水有相当一部分依靠电力,造成全面的电力供不应求,特别是夏季。现在实现了“西气东输”和进口LNG,全国许多城市已有燃气供应,采用冷热电联供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和各种资源。四、 是中国环境革命的重要内容。中国长期以煤为主,城市里大量直接燃煤,造成严重的煤烟型污染,有天然气以后,应首先把城市里的采暖锅炉、工业窑炉和一切燃煤过程皆换下来,用燃气为燃料的冷热电联产能源系统可以大大减轻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五、 是中国电力工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倡导“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采用天然气为燃料的冷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为建立一个大电网与众多的分布式相结合的活电力系统创造条件。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发展是电力工业进行市场化、竞争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它将会促进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六、 是中国电力安全和调峰的实际需要。电力的广泛应用,它不仅是工业的重要动力,而且是人们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供电,冷热电联产系统不仅可以节省空调、采暖、供应热水用电,平抑冬夏季负荷,还可以提供一部分电力,对于节约电力,弥补缺电压,具有重要作用。七、 是电力需求侧管理(DSM)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替代是提供能源利用效率和电力需求测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过去缺少油气供应,空调、采暖、供热水不得不利用电力,入利用电力换取热能的设施都是不合理的,这样做虽然方便,但不符合资源有效利用原则,不符合经济条约原理。在没有天然气供应,又不允许用油的条件下,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现在一些地方有了天然气,就应当开展能源替代工作,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产去替代,这是节电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八、 是天然气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有了天然气当怎么用?应当科学利用天然气,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比重不大,更要注意合理利用。天然气应当用于居民生活,作为工业原料,用于冷热电联产,而不应简单的用于烧锅炉代煤,或用于纯发电,(继续沿袭过去的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搞大型燃气发电厂),当然又是为了满足照付不议的需求,暂时发展一些燃气电厂,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九、 是充分发挥电力和和天然气优点和经济性的途径。我国当前一些城市由于不合理的使用电力和天然气,造成了电力负荷夏高冬低,而天然气负荷夏低冬高,使电力和天然气装备都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冷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平抑电力夏季高峰和天然气冬季高峰,发挥两者的有点和经济型的优点和经济性。十、 是建筑节能和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建筑耗能约占全国能源消耗量的27%,建筑节能是整个节能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筑主要是从三方面努力,一是大力提倡修建节能建筑,使建筑物能减少能源消耗,二是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供应建筑物的空调、采暖及卫生热水等,提高能源系统的节能水平,三是采用节能节电的家用电器。所以采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对于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冷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系统确实存在许多优点,但前要设法解决四大问题:一是降低天然气的价格,天然气与电力的比价不合理,电价低廉,人们必然倾向使用电力器具。二是要研制冷热电联产装置的设备,主要是要研制新型的、低噪音、高效率的发电装置(如柴油机、燃气轮机等)。三是要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并入电网的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并作出有利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的政策法规。四是要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服务公司,可以承担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这是因为冷热电联产装置要比电力空调、电锅炉等要复杂得多。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说的,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许多种。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核能技术。核能有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裂变能是指重元素(如铀、钍)的原子核发生分裂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通常叫原子能。核聚变能是指轻元素(如氘、氚)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核能产生的大量热能可以发电,也可以供热。核能的最大优点是无大气污染,集中生产量大,可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料。①核裂变技术,从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建成以后,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建成400多个核电站,发电量占全世界16%。我国自己设计制造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是浙江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引进技术建成的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80万千瓦。核电站同常规火电站的区别是核反应堆代替锅炉,核反应堆按引起裂变的中子不同分为热中子反应堆和快中子反应堆。由于热中子堆比较容易控制,所以采用较多。热中子堆按慢化剂、冷却剂和核燃料的不同,有轻水堆(用轻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浓缩铀为燃料,包括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重水慢化和冷却,天然铀为燃料)、石墨气冷堆(石墨慢化,二氧化碳或氦冷却,浓缩铀为燃料)、石墨水冷堆(石墨慢化,轻水冷却,浓缩轴为燃料),这些堆型各有优点,目前一般采用轻水堆较多。快中子反应堆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铀资源,热中子堆只能利用天然铀中2%的左右的铀,而快中子增值堆可以利用60%以上,这种堆型还在进行商业规模示范试验。②核聚变技术,这是在极高温度下把两个以上轻原子核聚合,故叫热核反应。由于聚变核燃料氘在海水中储量丰富,几乎人类可用之不尽。所以世界各国极为重视。可以说,世界人类永恒发展的能源保证是核聚变能。  (2)太阳能技术。①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比较成熟,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锅炉烧蒸汽发电、太阳能制冷、太阳能聚焦高温加工、太阳灶等,在工业和民用中应用较多;②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通过太阳能光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直流电),主要是光电池制造技术,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硫化镉和砷化锌电池许多种。这种发电技术利用最方便,但大功率发电成本太高。③光化学转换技术,利用太阳能光化学电池把水电解分离产生氢气,氢气是很干净的燃料。  (3)风能技术。风能是一种机械能,风力发电是常用技术,目前世界上最大风力发电机为3200千瓦,风机直径97.5米,安装在美国夏威夷。我国风力发电装机总共20万千瓦,最大风力发电机为120千瓦。  (4)生物质能技术。这是利用动植物有机废弃物(如木材、柴草、粪便等)的技术。①热化学转换技术,把木材等废料通过气化炉加热转换成煤气,或者通过干馏将生物质变成煤气、焦油和木炭;②生物化学转换技术,主要把粪便等生物质通过沼气池厌气发酵生成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技术在我国农村得到较好应用,工业沼气技术也开始应用。③生物质压块成型技术,把烘干粉碎的生物质挤压成型,变成高密度的固体燃料。  (5)氢能技术。氢气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完全无污染。而且制氢原料主要也是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氢能是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①氢气制造技术,有水电解法、水热化学制氢法、水光电池分解法等;②氢气储运技术,氢气贮存有三种方式,一是压缩,二是低温液化,三是贮氢金属吸收。③氢气利用技术,有三种利用方式,一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二是通过氢燃料电池直接发电,三是用作各种能源转换的中介质使用。  (6)地热能技术。地热能有蒸汽和热水两种。地热蒸汽有较高压力和温度,可直接通过蒸汽轮机发电;地热热水最好是梯级利用,先将高温地热水用于高温用途,再将用过的中温地热水用于中温用途,然后再将用过的低热水再利用,最后用于养鱼、游泳池等(表13-6)。  (7)潮汐能技术。潮汐发电技术是低水头水力发电技术,容量小,造价高。我国海岸线长达14000公里,有丰富潮汐能。据估算,全国可开发利用潮汐发电装机容量为2800万千瓦,年发电700亿千瓦时。 资料来源:

能发表的论文会不会存在抄袭问题

会的。系统默认你投出去的文章(即使是自己发表的文章)有重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投文章和提交毕业论文查重的时间重叠在一起,或者查重先进行,这样你发表的文章,就不影响了,我们杂志社长期接受稿件。

有,因为研究的是同一课题,论文内容难免会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最好是互相交流一下,别写到一块去了,在方向上最好有点差异,这样不至于有太多重复的内容。

科研论文存在的问题

这个你就可以写你当前所要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可以了,然后再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硕士学位论文,顾名思义。肯定是硕士研究生为拿到硕士学位而做的结业论文。若您作为硕士研究生有这样的想法或这样想的话。那么您的结业论文多半是写不好的。其学位论文写作的心态非常重要。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正确的观念。首先您的心态未摆正

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因此,尽管经过刻苦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但写作的毕业论文中肯定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的程度不同,方面不一样而已。毕业论文的成绩具有相对性,即使是优秀的毕业论文,也还是能够找出许多问题的,并且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选题方面。毕业论文选题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常见的选题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选题过大。毕业论文的选题应选取有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有现实可能性、大小适中的题目。选题太大,难以把握问题的切人角度。此外,题目太大,难以深人细致地剖析问题,容易泛泛而论。选题过难。由于学生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材料方面的局限,应注意选题的难度既不要过大,也不要超出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虽然毕业论文的选题不能过大过难,但也不能太小、太简单,否则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不够,质量也不会很高。选题陈旧。选题不要太陈旧,如果查阅文献有太多类似的文章,缺乏新鲜感,最好换一个话题。切忌一切照搬别人的材料和结论,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最好多选一点与现实生活、当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注重研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二)观点方面。观点是文章的灵魂,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观点要力求正确,有新意,有理有据,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本前提。常见的观点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错误或有偏颇。基本观点是指统率全篇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与总结论。如果基本观点错了,其他一切论点、论据都不能成立,整篇论文也就站不稳脚跟了。 观点主观、片面。要避免毕业论文的观点走极端,妄下结论,也要防止观点只顾一头,缺少唯物辩证法所要求的全面性。例如,有一篇论文为了说明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提出用“三铁”打破工人的“铁饭碗”,这“三铁”是“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这就在批判“铁饭碗”时走了极端,把工人放在被改革的一面。又如,有的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任意夸大或缩小,然后就匆忙地谈看法、下结论,这样的论文,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所以也就缺乏科学性。

硕士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研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硕士的学习中不断的培养,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科研素养培养

杂志存在的问题

《写真地理》曾刊载过两篇“熟鸡蛋返生”论文作为宣传地理、旅游方面知识的期刊,未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超业务范围发表学术论文。

要有爱,或者,要有脑子。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那么就是要一直做下去,从现在来看,还留在这个行业里的,要么是对漫画热爱的,要么是把这个行业看做和其他行业一样的人。对于前者来说,我觉得很好理解,对于后者来说,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想办法做好手头的事儿,然后一步步往上走。

我觉得未必。杂志的核心是内容的深度和专业眼光。这个不能丢。这个也是杂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杂志也必须转型。转型到杂志本身不在需要付费,而是通过多重渠道的组合,寻求新的盈利模式。

《写真地理》杂志擅自与北京创想辉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合作经营协议,违规转让出版权并存在收费行为。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对《写真地理》杂志作出停刊整顿、主要负责人责令辞职的处理。目前深入调查正在进行。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开发利用现状据统计,全省国民经济各部门(河道外)用水量为2亿m3,其中地表径流73亿m3,占55%;地下水利用量仅39亿m3,占45%。从部门分类统计看:市镇生活用水06亿m3,占5%;工业用水49亿m3,占44%;农村生活用水06亿m3,占0%;农业用水5亿m3,占06%。农业用水量大约50%~40%产生渗漏,一部分渗漏至下游田地中,大部分再辗转流入江河中,可供重复利用;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约85%的水量回归河流。因此,河道外实际耗水约153亿m3,其中城镇生活耗水89亿m3,工业耗水57亿m3,农业耗水(含农村生活耗水86亿m3)65亿m3。全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0多处,共建成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230座,小(Ⅰ)型水库1822座,小(Ⅱ)型水库11291座,水轮泵站3557处,排灌机械5万台,30万 kw。设计供水能力48亿m3,现状供水能力16亿m3。实际供水量为29亿m3,其中农业供水(生产及生活供水)19亿m3,占2%;市镇供水(工业城镇生活供水)10亿m3,占8%。实际供水量中地表水2亿m3,占36%;地下水38亿m3,占5%。全省现有水利工程在50%保证率的可供水量44亿m3,在75%保证率的可供水量39亿m3,在95%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286亿m3。根据资料统计,全省现状农业需水量50%保证率下为53亿m3,75%保证率下为25亿m3,95%保证率下为20亿m3。现状工业需水量为74亿m3,市镇生活需水量为7亿m3,农村生活需水量为59亿m3。根据现状供水需水状况,在保证率为50%条件下,全省可供水量44亿m3,需水量97亿m3,余水量为14亿m3。受水工程分布不均影响,局部地区仍缺水66亿m3。在75%保证率条件下,全省可供水量56亿m3,需水量69亿m3,余水量05亿m3,缺水13亿m3。在95%保证率条件下,全省可供水量01亿m3,需水量63亿m3,余水量19亿m3,但缺水达到62亿m3。由此,供需矛盾可见一斑。(二)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水量、可供水量预测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实,需加大水工程建设投入的力度,以保证增加可供水量,使中等干旱年(P=75%)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平水年(P=50%)中,除少数水工程薄弱地区,供水问题不大。但要使特枯年(P=95%)达到供需基本平衡,则困难很大。通过对全省各水平年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灌溉需水总量及地表供水工程、地下供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污水处理回用以及节水工程等项目可供水量预测,得出我省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需水、可供水总量(表6-4)。表6-4 湖南省不同水平年供需分析成果表(单位:亿 m3 )(三)供需平衡综合分析在现状基准年(1993年)的基础上,平水年份(P=50%)除少数区域因水工程设施缺乏外,其它大部分地区不缺水,总缺水量66亿m3,余水14亿m3;在中等干旱年份(P=75%),我省在衡阳、郴州、邵阳、娄底、怀化、株洲、长沙等地的部分县市区域,有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达33亿m3;在特枯年份(P=95%),缺水较为严重,缺水量达82亿m3。这些缺水主要表现在农业灌溉缺水,其次是少量的工业及人畜饮水的缺水,说明我省现有水工程对抗御特枯年份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省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工程分布不平衡,以及现有水工程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我省在各个保证率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水。我省缺水情况基本上属于工程型,即由于水工程不足造成的缺水,也有部分地区属于水资源型,即由于当地水资源贫乏而引起缺水。针对现状年和目前缺水状况以及产生缺水的原因,我省计划在2000~2010年,续建配套大中型水库14座,新建大型水库4座,新增加库容3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3万亩,电站装机17万kW,年发电量57亿kW·h,总投资14亿元。这些水工程在不同水平年分别实施后,工业用水、城镇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在平水年份和中等干旱年份均能得到满足,在特枯年份,除少数水工程分布弱地区,基本上也可达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在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可以满足,在特枯年份,用水缺口则较大,缺水量达到8%。此外,可解决全省46万人和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并可平均每年减少因干旱而造成约2亿元的经济损失,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2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一)加强管理、依法治水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以及地球万物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为顺利贯彻实施《水法》,国务院明确了水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统筹城乡水资源,归口管理全国节约用水等工作,建设部归口管理城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而城市地下水的资源管理仍由水利部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水利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的管理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二)珍惜资源、节约用水从资料统计看,目前工业节水潜力很大,万元产值耗水量偏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低,一般还不到20%。到2010年,若将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35%~45%,便可节约用水20亿~29亿m3,相当于新建6~20座日产50万吨水厂。农业用水的浪费主要在渠道渗漏,渠水利用系数低,中型以上灌区一般只有40~45,若将系数提高1,便可节约用水 35亿m3(现状年),相当于新建20个库容0亿m3以上的大型水库。到2010年,预计我省工业总产值将突破5800亿元(90年不变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4800万亩,城镇人口面临突破1600万。因此,供水需求将越来越大,水资源及供水工程不足等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节水将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问题。(三)完善“十五”供水工程计划,落实2015年供水工程规划我省“十五”供水工程计划的总体布局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发新水源、发展节水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扶持湘西部地区开发为重点,解决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及湘南、娄邵、湘西地区的干旱问题。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重点解决湘南、娄邵和湘西三大片的水利灌溉问题。搞好双牌、黄材、酒埠江、韶山、欧阳海、大圳、铁山、王家厂、青山水轮泵、黄石、青山垅、六都寨等大型灌区的配套挖潜工作,提高灌区调度、管理水平。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立完善水利法制体系及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和有偿使用,做到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控制由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提高重点城市和河段水环境质量,逐步使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十五”期间,对我省河流、大中型水库、洞庭湖等水域的污染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评价。在编审水源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城市、乡镇供水,加快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落实2015年供水工程规划,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须在继续抓好现有工程的续建配套更新改造的同时,适当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280万亩;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能力,达到供水总规模480万m3/d,其中城市供水213万m3/d,乡镇供水180万m3/d,以适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满足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的需要。(四)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调配利用水资源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出发,除采取前述一系列措施对策外,应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光、热、水、气等多种因素,选择种植作物,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对于宜淹宜涝的洞庭湖平原区中的低洼垸,有计划科学地退垸还湖,山丘区坡度在25°以上的宜退耕还林等。通过农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减少水资源远距离、高扬程的不合理调配,同时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五)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质污染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矿山开采等均对水体构成了污染影响。据四水流域的常年水质监测,四水流域已有2%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7%河段污染比较严重,Ⅰ类污染占3%,Ⅱ类占5%,Ⅲ类为5%,Ⅳ类为3%,Ⅴ类为4%。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应引起高度重视。(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我省地下水开发利用受地质构造、地貌等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随地下水类型不同而异,在制定开发利用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有的条件及制约因素。在湘西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对象主要是岩溶水;湘西雪峰山地区,虽然广泛分布的是贫乏的基岩类裂隙水,但在构造复合部位及充水断裂带仍可形成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源;在湘中、湘南低山丘陵区,岩溶水水位多较浅,水量丰富,是当地良好的水源地;在湘东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一般较贫乏,但局部富含灰质砾岩溶洞水,该层位地下水的寻找与开发,是这些地区的主要方向;洞庭湖平原及四水流域两岸低阶地分布区,含丰富—中等的松散岩类孔隙水,此类地下水位埋藏浅,宜凿井取水,是当地工农业以及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各地区开发地下水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即根据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以及富水性特征等条件,制订科学的开发方案,选择合理的井位布局,以期达到开源、节流、兴利、除害之目的。在开发地下水同时,首先要做好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提出相应的水源保护措施。特别是在岩溶发育地区开发地下水,且浅部岩溶发育程度强或较强时,应充分考虑开采地下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切不可盲目过量开采,以免导致岩溶塌陷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同时,应全面系统地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时预测预报地下水动态,防止地下水遭受污染和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发生。

中国的水资源相对缺乏。引导节约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现状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