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1991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颁发的“美术史论专业学生论文奖·学士论文奖”。1993年,《中国当代油画现状》(合著)被《人民日报》评为当年美术类畅销书第一名。1994年,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合作进行“中国当代油画”研究工作,策划实施“中国当代油画收藏计划”,组织编撰《中国当代油画》大型画册;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卢斯基金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举办的“明清绘画透析”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专著《京江画派研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5年,在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资助下进行“中国早期油画”的专题研究,主持出版《中国油画简史》、《中国早期油画大系》。1996年,赴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短期学术考察。1997年,开始以“中国早期美术教育与日本、东南亚的关系影响”为题与日本、东南亚学者进行广泛合作,并多次赴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98年,担任中国艺术博览会学术总监,创设博览会主题展模式,并首度推出“中国油画五十年”主题展。1999年,参与创立中国艺术新闻网;担任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参与筹备由中国嘉德、日本软银、香港电讯共同发起的嘉德在线,探索国内艺术品商务网络平台的创新性建设。2000年,兼任嘉德在线拍卖有限公司的首席信息官(CIO),之后兼任该公司的首席艺术官(CAO);参加由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主办的“风格与网络”美术史国际讨论会,并发表论文。2001年,参与“中国书画鉴定研究”国家级科研组工作,任课题的副组长;参与创办景平艺术机构,策划“中国油画新新力量系列展”(广州)、在韩国世界杯期间与韩国美术家协会共同策划“中韩代表画家联合展”(韩国首尔)。2002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参与创办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参加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亚艺术美术史国际讨论会”。2003年,合作编著《中国油画文献》并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参评国家图书奖;合作编写的《中国美术史简编》获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一类(精品项目);参与创立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新品牌“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并任艺术总监;参与雅昌艺术网“中国艺术市场拍卖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曾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年度科学创新奖”(2004年)。2004年,编撰并出版《中国美术史图录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京江画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担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参与筹建中国艺术博览会新品牌“艺术北京”;出版《中国美术史资料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与筹建《艺术财经》杂志,并从事艺术市场数据库、中国艺术市场景气指数的建设;与《上海证券报》合作创办《艺术财经周刊》;创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CAFA/AMRC)并任主任;策划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出版专著《奇园幻境》(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参与创办“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任艺术总监、学术委员会委员、论坛协调人;参与创办《艺术财经》杂志并任总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承接文化部“外国艺术法律法规调研”和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画廊市场调研”两项课题。参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艺术品管理条例”修改起草小组。2007年,主持并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系列(湖南美术出版社)、“艺术财富”系列丛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承接文化部“外资画廊在中国经营情况的调研课题”;参加韩国ARTRO美术馆“中国之门”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策划展览有季大纯个展(北京、上海)、章剑(上海、广州)、“视觉遭遇展”(北京)、“视界无限大”以及其它展览共8个;参加台湾亚太艺术产经研讨会;参加高雄美术馆“世变、形象、流风:中国近代绘画1796-1949”研讨会。2008年,创设“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创设“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参加福布斯“中国私人财富论坛”(上海)、“中国艺术财富论坛”(杭州)、 “艺术经济论坛”(北京)、“艺术与资本论坛”(北京)、英国战略对话研究院主办的“The Arts in the Global Society”国际研讨会、深圳美术馆主办的“艺术论坛”,并在上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参与文化部重点学术展览“墨非墨”的策划;参与文化部“艺术品管理条例”修订;《2007-2008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被列为文化部“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重点学术课题;《2006-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被国家出版总署评为美术类图书年度“金牛奖”三等奖。2009年,受邀参访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担任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联合策展人;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艺术沙龙并发表主题演讲;参加深圳文博会论坛并发表主题发言;主持策划“艺术经济论坛”(北京);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文化与政策研究所;参与策划“2009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担任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公共论坛部分的总负责人;参加中国拍卖协会“2009中国文物与拍卖国际论坛”,并发表演讲;主编出版《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与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中文版、英文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8-2009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筹备“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联合体”;参与创办“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参与中国文化部“2009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简称“白皮书”);参加歌德学院举办的“中德艺术市场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发言;策划各种艺术展览活动8个。2010年,参与创办亚洲艺术教育基金会;参加韩国2010AAAF论坛及相关学术活动;策划展览“不同凡想”(北京印象画廊);

<<美术向导>>不是艺术类核心期刊 艺术类核心期刊: 1 新美术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 2 美术 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 * 3 书法研究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4 中国书法 北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 * 5 美术观察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 6 美术研究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 7 装饰 北京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8 民族艺术 南宁 广西艺术研究所 9 中国摄影 北京 中国摄影家协会 * 10 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1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 12 音乐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3 音乐艺术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 14 中国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 15 人民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 16 黄钟 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 17 音乐创作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18 中国戏剧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19 剧本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 20 戏剧艺术 上海 上海戏剧学院 21 戏剧 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 22 戏曲艺术 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 23 中国京剧 北京 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24 上海戏剧 上海 上海戏剧家协会 25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6 艺术百家 南京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27 舞蹈 北京 中国舞蹈家协会 * 28 四川戏剧 成都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29 电影艺术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 30 当代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3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 * 32 世界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33 中国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 34 电影创作 北京 北京电影制片厂 35 电影通讯 北京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36 电影文学 长春 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 37 当代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38 电视研究 北京 中央电视台 39 电影新作 上海 上海电影家协会等 40 中外军事影视 北京 八一电影制片厂 *

视觉艺术和由视觉艺术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装置、摄影、录像、行为、网络等传统和现代形态的艺术形式)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或“策划展览的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independent 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或“独立策划人”。[1]中文“独立策展人”一词,20世纪80年代或更早开始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海外华人范围内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大陆艺术界并在近年广为采用。“独立策展人”特指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但其策展身份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的专业人士。独立策展人在身份上不同于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常设策展人,当然更不同于通过组织商业性艺术展览赢利的画廊主(gallerist)或经纪人(dealer)。本文中,“当代”是一个时间概念,特指20世纪80年代至今。“艺术”特指视觉艺术和由视觉艺术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装置、摄影、录像、行为、网络等传统和现代形态的艺术形式),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观念和形式上比较具有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览”特指在一定空间内,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将作品组合成群,通过供人观赏和参与来传播信息和直观教育的方式。展览一般短期展出、经常变换,与博物馆或美术馆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有所区别。[2]本文所讨论的展览主要是非赢利性的艺术展览。“艺术展览体制”特指与这些艺术作品的展览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同意楼上的看法。做策展人之前,确实要先弄清楚策展人的真正含义,不要觉得策展人只是个活动策划,软装设计师,挂画人!!!做策展这类工作是很复杂的,你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经济的观察力、对文化敏锐感、统筹全局的能力和资源。。。。。。有朋友说过有一个可以提高策展认知的研习策展集训,如果真的想入这行,可以参加这个培训项目,先基本了解策展人到底是做什么的。

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招聘

196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衔。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北京”艺术总监、《艺术财经》杂志总监、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执行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艺术管理与艺术推广等。

视觉艺术和由视觉艺术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装置、摄影、录像、行为、网络等传统和现代形态的艺术形式)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或“策划展览的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independent 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或“独立策划人”。[1]中文“独立策展人”一词,20世纪80年代或更早开始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海外华人范围内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大陆艺术界并在近年广为采用。“独立策展人”特指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但其策展身份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的专业人士。独立策展人在身份上不同于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常设策展人,当然更不同于通过组织商业性艺术展览赢利的画廊主(gallerist)或经纪人(dealer)。本文中,“当代”是一个时间概念,特指20世纪80年代至今。“艺术”特指视觉艺术和由视觉艺术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装置、摄影、录像、行为、网络等传统和现代形态的艺术形式),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观念和形式上比较具有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览”特指在一定空间内,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将作品组合成群,通过供人观赏和参与来传播信息和直观教育的方式。展览一般短期展出、经常变换,与博物馆或美术馆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有所区别。[2]本文所讨论的展览主要是非赢利性的艺术展览。“艺术展览体制”特指与这些艺术作品的展览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承担艺术创作、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智库相关工作,组织相关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管理中国工艺美术馆。根据有关规定,我院结合事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现面向2020年应届毕业生招聘编制内工作人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招聘范围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招统分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生、委培生、部队院校毕业生以及留学回国人员),如期取得学历学位证及报到证。京内生源指入读高校前已具有北京市居民常住户口的学生,不含来京院校就读迁入学校集体户的情况,京外生源须符合进京落户相关政策要求。一、招聘程序网上报名。仅接受网上报名,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应聘人员应登录我院招聘系统进行注册,按要求如实填报个人信息,每人限报一个岗位。资格审查。我院按照招聘条件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将以短信形式通知笔试、面试时间、地点。对未通过资格审查人员,不再另行通知。同一岗位招聘人数与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不少于1:3方可开考,达不到该比例的,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是否开考。考试。考试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作为选拔录用的辅助参考),笔试总分100分,达到60分(含60分)以上者有资格进入面试。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按照与岗位招聘人数3:1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人选。面试内容为专业能力考核。如有应聘人员主动放弃面试资格,按照笔试成绩排名顺序依次递补。不足3:1的,按实际通过人数面试。

1991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颁发的“美术史论专业学生论文奖·学士论文奖”。1993年,《中国当代油画现状》(合著)被《人民日报》评为当年美术类畅销书第一名。1994年,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合作进行“中国当代油画”研究工作,策划实施“中国当代油画收藏计划”,组织编撰《中国当代油画》大型画册;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卢斯基金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举办的“明清绘画透析”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专著《京江画派研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5年,在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资助下进行“中国早期油画”的专题研究,主持出版《中国油画简史》、《中国早期油画大系》。1996年,赴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短期学术考察。1997年,开始以“中国早期美术教育与日本、东南亚的关系影响”为题与日本、东南亚学者进行广泛合作,并多次赴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98年,担任中国艺术博览会学术总监,创设博览会主题展模式,并首度推出“中国油画五十年”主题展。1999年,参与创立中国艺术新闻网;担任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参与筹备由中国嘉德、日本软银、香港电讯共同发起的嘉德在线,探索国内艺术品商务网络平台的创新性建设。2000年,兼任嘉德在线拍卖有限公司的首席信息官(CIO),之后兼任该公司的首席艺术官(CAO);参加由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主办的“风格与网络”美术史国际讨论会,并发表论文。2001年,参与“中国书画鉴定研究”国家级科研组工作,任课题的副组长;参与创办景平艺术机构,策划“中国油画新新力量系列展”(广州)、在韩国世界杯期间与韩国美术家协会共同策划“中韩代表画家联合展”(韩国首尔)。2002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参与创办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参加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亚艺术美术史国际讨论会”。2003年,合作编著《中国油画文献》并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参评国家图书奖;合作编写的《中国美术史简编》获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一类(精品项目);参与创立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新品牌“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并任艺术总监;参与雅昌艺术网“中国艺术市场拍卖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曾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年度科学创新奖”(2004年)。2004年,编撰并出版《中国美术史图录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京江画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担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参与筹建中国艺术博览会新品牌“艺术北京”;出版《中国美术史资料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与筹建《艺术财经》杂志,并从事艺术市场数据库、中国艺术市场景气指数的建设;与《上海证券报》合作创办《艺术财经周刊》;创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CAFA/AMRC)并任主任;策划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出版专著《奇园幻境》(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参与创办“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任艺术总监、学术委员会委员、论坛协调人;参与创办《艺术财经》杂志并任总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承接文化部“外国艺术法律法规调研”和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画廊市场调研”两项课题。参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艺术品管理条例”修改起草小组。2007年,主持并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系列(湖南美术出版社)、“艺术财富”系列丛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承接文化部“外资画廊在中国经营情况的调研课题”;参加韩国ARTRO美术馆“中国之门”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策划展览有季大纯个展(北京、上海)、章剑(上海、广州)、“视觉遭遇展”(北京)、“视界无限大”以及其它展览共8个;参加台湾亚太艺术产经研讨会;参加高雄美术馆“世变、形象、流风:中国近代绘画1796-1949”研讨会。2008年,创设“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创设“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参加福布斯“中国私人财富论坛”(上海)、“中国艺术财富论坛”(杭州)、 “艺术经济论坛”(北京)、“艺术与资本论坛”(北京)、英国战略对话研究院主办的“The Arts in the Global Society”国际研讨会、深圳美术馆主办的“艺术论坛”,并在上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参与文化部重点学术展览“墨非墨”的策划;参与文化部“艺术品管理条例”修订;《2007-2008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被列为文化部“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重点学术课题;《2006-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被国家出版总署评为美术类图书年度“金牛奖”三等奖。2009年,受邀参访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担任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联合策展人;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艺术沙龙并发表主题演讲;参加深圳文博会论坛并发表主题发言;主持策划“艺术经济论坛”(北京);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文化与政策研究所;参与策划“2009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担任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公共论坛部分的总负责人;参加中国拍卖协会“2009中国文物与拍卖国际论坛”,并发表演讲;主编出版《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与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中文版、英文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8-2009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筹备“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联合体”;参与创办“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参与中国文化部“2009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简称“白皮书”);参加歌德学院举办的“中德艺术市场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发言;策划各种艺术展览活动8个。2010年,参与创办亚洲艺术教育基金会;参加韩国2010AAAF论坛及相关学术活动;策划展览“不同凡想”(北京印象画廊);

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李寒凝

石头城 作者:刘禹锡[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西塞山怀古 作者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临江仙作者:李清照[宋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渔家傲作者:苏轼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淩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南乡子作者: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金陵古城吴城越邑古场州,十代京都战未休;百万雄师平宇内,金陵从此展红旒。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作者:李白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 我来属天清,登览穷楚越。 吾宗挺禅伯,特秀鸾凤骨。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冥居顺生理,草木不翦伐。 烟窗引蔷薇,石壁老野蕨。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覆袜。 几宿一下山,萧然忘干谒。 谈经演金偈,降鹤舞海雪。 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金陵其一唐 李白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金陵其二唐 李白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金陵其三唐 李白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出处】: 中华诗词-北宋-李之仪 【临江仙】 《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出处】: 中华诗词-明-杨慎 【水调歌头】 游泳(06)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出处】: 中华诗词-现当代-毛泽东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金陵晚望》唐代: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五题·石头城》唐代: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金陵怀古》唐代: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关于南京的诗词如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谢朓《入朝曲》《入朝曲》属乐府鼓吹曲。东吴、东晋、刘宋都曾建都金陵,故称之为“帝王州“。金陵又称建康、建业,即现在的南京市。整首诗描绘了金陵帝都的富丽堂皇和繁荣昌盛。金陵为春秋时楚武王所置。秦始皇时,即有望气者称“金陵有王者之气”。而从三国孙吴到南朝萧齐,也有四朝建都于此。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此诗写于天宝年间,诗人被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游金陵时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此处为吴时乌衣营所在,因营中士兵皆着乌衣得名。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两山,指的是钟山的两座山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感慨万分,故作此诗。后庭花的典故在其它很多诗词中也有运用。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和李白的《金陵歌送别范宣》。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刘禹锡《金陵怀古》刘禹锡除了《金陵五题》以外,还有金陵怀古诗三首。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蔡洲,今南京市西南江中。幕府,即幕府山。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中的石头指的是石头山,即现在南京的清凉山。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钟山即是紫金山,古称金陵山。“四十馀帝三百秋”,建都金陵的六朝君主共39人,此处系将割据称王者均计算在内;六朝共三百三十二年,此处取整为三百年。“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则是朝代更迭历史典故引用。其它一些涉及南京地名的诗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板桥浦,故址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建章阙,永光元年以石头城为长乐宫,以北邸为建章宫。在山未觉山,宫阙连楼榭。路出万木尖,人烟乃在下。烟白木苍苍,长江此中泻。客帆如浮云,帝城亦传舍。每于凭眺时,旷然轻王霸。——孔尚任《冶城山北望》冶城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是南京最早的土城。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泉源通石径,涧户掩尘容。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栖霞山多枫树和乌柏树,秋天红叶满山,如彩霞不散,栖霞山由此得名。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李商隐《南朝》李商隐晚年游历金陵,作此诗。关于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有一说,就是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而得名,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曰:“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琼树,该典故又来源于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中“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一句。“不及金莲步步来”意指齐东昏侯(废帝)之荒淫。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顾炎武《重谒孝陵》明亡以后,诗人到处漂流却仍旧心系故国,曾经多次南谒孝陵。孝陵,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陵墓,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当代同样有很多关于南京的诗作,这里选了鲁迅先生的《无题二首》和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一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其二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鲁迅《无题二首》这两首诗都以南京国民政府为背景,第一首写国民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第二首悼念惨遭国民政府杀害的革命烈士。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他们背叛孙中山事业的愤懑之情。诗中提到了南京多处地名,大江指长江;石头城是南京旧称,故址在西石头山后;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莫愁湖在南京水西门外,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按照中国古代的四象说和风水说等等古老哲学,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形似虎踞。诸葛亮评价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所以就说南京虎踞龙盘,南京的城东西两条主干道也因此而命名为龙蟠路、虎踞路。关于南京的词,仅摘录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及纳兰性德的《梦江南·江南好》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其一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其三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其九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纳兰性德《梦江南·江南好》《梦江南·江南好》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组词,共十首。词中借古怀今,赞尽了江南的迤逦风光,虽也透出一丝的凄凉之叹,但词中风味有别于纳兰词一直以来的怀念伤感的格调。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绘画/美术”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1&zdhhr-11y04r-2270135959811801268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course/shcoursemobile/?zdhhr-11y04r-2270135959811801268 在“绘画/美术”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Scripts/html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链接:  提取码: tgdv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对传统的尊崇。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尽可能逼真的临摹旧有的作品--这并不被认为是抄袭,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创新。另有:相关图书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一、 文献史料目录之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工具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丛书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各时期史料(一)先秦(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二)两汉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四)隋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五)五代宋辽金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六)元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七)明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八)清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二、 图录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历年期刊:《考古》《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单行本: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相关学科通论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综合研究[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年代分类研究成果先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秦汉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魏晋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隋唐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五代宋辽金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元代【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元代:【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资料

A H 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外国美术史》欧阳英 潘耀昌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中国美术史》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外国美术史》欧阳英 潘耀昌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中国美术史》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现代艺术的意义 约翰·拉塞尔 陈世怀,常宁生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现代艺术观念 Nikos Stangos 侯翰如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 Francis Frascina,Charles Harison 张坚,王守文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现代艺术理论(Ⅰ、Ⅱ) Herschel BChipp 余珊珊 远流 1995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一、 文献史料目录之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工具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丛书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各时期史料(一)先秦(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二)两汉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四)隋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五)五代宋辽金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六)元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七)明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八)清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二、 图录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历年期刊:《考古》《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单行本: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相关学科通论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综合研究[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年代分类研究成果先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秦汉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魏晋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隋唐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五代宋辽金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元代【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元代:【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王受之的书或者蒋老师的书都可以,相当的平易近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