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论文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用一些竞赛的方法丰富学的知识,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帮助学生确定观察对象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把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用下水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在学生习作的同时自己也写下水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写一次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教学要从仿写开始,淡化文体也很重要,最后还有注意教材中的写作素材,这样我们就可以辅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论文创新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采用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方法,利于学生接受。观察,实践,积累,模仿,让学生抓住这几个方面,同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焉有不好之理。 作文是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认为首先要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少学生一动笔写文章,就觉得头疼,没有材料可写,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三言两语就能写完一篇文章,或者自己随意捏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真实性,缺少具体的描写,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如有的同学写家务劳动的作文过于简单,几笔带过。要想让他们言之有物、有序,可以让他们亲自参加一项劳动,如缝衣服,把自己怎么穿针,怎么引线,缝的过程遇到什么情况详细写下来,这样就有内容可写了。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的不多,胸无积累,自然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优美句子、精彩片段,多写文章,必要时采用竞赛的方法,这样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讲,由怕作文转变为想写作文,进而喜欢作文。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写作文没内容可写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平时很少认真观察生活,课外知识少,表达能力差。要写作文,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多走走,多看看,多接触千变万化的社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孩子们会在这些有趣的生活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东西来,让他们知道探索与发现的因果关系。如春天有哪些象征:春风吹来暖暖的;柳枝上冒出了新芽;小河解冻……,培养他们积极动脑的习惯。

关于小学生作文的论文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的问题,学生普遍讨厌作文,害怕作文,进而不愿意写作。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问题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些观点。   一、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愿意写作文是他们心中有素材,有东西可写,而那些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他们一到写作文时脑袋空空,没有内容可写。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强调学生平时的积累。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要教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各种素材,写作文时就有材料可以依据了,只要心中有内容,那么在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必须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的记录下来,通过写日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该如何去写日记,教会学生写日记的格式以及记录的内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要求他们每天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写成日记,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经历的事情也不多,语言也不丰富,写起作文来非常吃力,所以在学生写作前应该让学生做一些与作文题目有关的丰富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写一篇习作《我喜欢的小动物》时,在写作的前一天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小动物,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重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第二天到学校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所观察的小动物,看谁描述的详细、清楚,分小组进行评比,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讲述完,我给予了恰当的评价,之后我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我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作文,发现学生写的非常的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将自己心目中的小动物写的非常的生动、可爱,一节课下来几乎都能成功的完成这篇作文。可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   现在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主要还是学生积累的材料少,没有内容可写。写作离不开生活,一切写作都源于生活,而阅读则是我们写作的基础,尤其是没有任何写作知识的小学生,阅读是他们写作的取材之地,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孩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名著、可以是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可以是报纸,也可以是科普类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学会理解文章的内容,边读边想,并做笔记的好习惯。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那么写作就有了基础。学生写作时就会有据可依,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的一步。   四、在写作中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写作方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理,为此再次强调,首先,教导学生要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并勤于动笔,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以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教师要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体验到认真观察周围生活的人、事、物,将会获得很多写作的材料。当学生逐渐的对写作产生兴趣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说多写。写是积累,说是提高,只有说与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说的目的,在授课时必须让每一名同学都发言,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这样既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又能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此外,要教会学生仿写好的句子,进而仿写文章,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要给予学生积极恰当的评价   当代的小学生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但是自尊心却比较强,喜欢夸奖,却受不了批评。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评语是学生获得作文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我非常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注意进行激励性评价。我用红笔把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划出来,注上评语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学生每次看到老师充满爱心的评语都会非常高兴,倍受鼓舞,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起来更努力、更认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让学生走进生活,多多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多给学生一点赏识,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写作产生兴趣,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源于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学生作文中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我作为班主任,有了亲身的参与、有了真正的感悟学生能将自己劳动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以及学会的技能、对劳动的认识、父母艰辛劳动的不容易一一描述出来。这样,不光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使他们对劳动的意义有了认识;而且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的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名胜古迹要赏。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出示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然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在幻灯片上打出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快速识记。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2、阅读。四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作竞选演说;运动赛等活动语文化。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以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也有写论文?!!!恐怖你们什么老师啊,有没有脑子啊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

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常常令教者和学生望而生畏。学生要么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一、要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和教给学生不变的习作模式,告诉他们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无数的写作素材犹如贝壳一样散落在海滩上,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的慧眼,或是见怪不怪,没有体悟到那一枚枚小小的贝壳里藏着的真谛,自然就少了见它的惊喜,学生就会产生“怕”“难”的思想也就“拒绝”写作了直至流水帐作文的出现,所以进行习作之前要先教给学生作文的模式比如:课本中的人物对话模式、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按一定的顺序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模式等。二、要教给学生学会选材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三、教会学生选准切入点,提高写作效率学生选好材料后,怎样才能写好呢?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突破点”、“立足点”、“观察点”。即写人要选准“突破点”——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或心理活动入手,先突出一点,然后再展现整个人物;写事要选准“立足点”——对事情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要从自己的看法入手,调动思维和情感,使自己投入其中;写景要选准“观察点”,也就是要选准观察的角度,因为观察包括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四、对做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绝对不能呵斥,对学生不懂的加以讲解。家长应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加强。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总之,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才有可能学会写作。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我觉得要用这巨大的火焰点燃孩子那幼小的心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我的女儿上一年级了。孩子终于长大了,高兴之余,我不免为她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而劳心费力。为了让孩子在低年级就打好写作基础,我决定从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每个休息日,无论多忙我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到书店去看书,当欢蹦乱跳的小家伙,看到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在专心地看书时,她也情不自禁地坐下来了。我特意为她挑选了她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和她一起读。读不完、读不够的时候还要买下来,回家再读。常此以往,孩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故事中的人物来也是头头是道。光是读书还不够,还要让孩子动笔写一写。写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让孩子有东西可写呀!于是,我精心“策划”了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之旅,借此寻找教孩子写作文的契机。那天,我和她如约坐上了旅游专车,上路了。一路上,我有目的地引导着她学会欣赏窗外的风景:看见发芽的柳树,我就“怂恿”她背诵描写柳树的古诗《咏柳》;看见连绵的群山,我就引导她想象:说这座山像一条长龙啦,那座像一只老虎啦等等,当看见……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导游小姐做了简单的介绍后,我们就开始依次游览了。嗬,这里可真是别有洞天哪!每来到一处景点,她就瞪大了眼睛专注地看,还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在我们大人来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莞尔一笑之后,我总是耐心的、通俗易懂的予以解答。当我们来到大白鲸、北极熊、海龟、海象等罕见的动物面前时,,她的眼球被彻底“征服”了,一声声情不自禁的感叹声和尖叫声接二连三。尤其是当我们看到美人鱼表演时,当她看到童话故事中的情景真实地再现的时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们来到海狮表演馆,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池中的海狮,只见它们在池中自由地游弋,偶尔还会来个“鲤鱼跃龙门”,招徕观众的一片惊呼。当表演正式开始时,只见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海狮在饲养员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秩序井然地来到它们固定的“座位”上。紧接着,小海狮们表演了鼓掌、做数学题、唱歌、弹琴、打鼓等才艺,它们那令人发笑的动作简直让人忍俊不禁。我留心观察着孩子的神情,偶尔,我会设计一两个小问题来考考她,如果说错了,我就及时地告诉她,直到她明白为止。随着表演的结束,我们的旅程也告一段落了。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对我的教育成果进行“验收”:“今天你玩得高兴吗? ”“高兴!”“那我们都看见了什么呢?”“小鱼、海狮、美人鱼……”“那我们把这几句话写下来吧?”“好!”她欣然答应。就这样,她的第一篇作文就这样“诞生”了,虽然称不上什么佳作,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她亲眼看见了那些罕见的动物,亲笔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想,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收获,这就是成功的开始!做为家长,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他们,从思想上,从学业上。我,才刚刚迈开了步子,今后我还要做得更好! 更多小学生作文请点击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我觉得必须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写作的乐趣,多读课外书,多与别人交流效果才好!

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论文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用一些竞赛的方法丰富学的知识,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帮助学生确定观察对象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把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用下水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在学生习作的同时自己也写下水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写一次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教学要从仿写开始,淡化文体也很重要,最后还有注意教材中的写作素材,这样我们就可以辅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论文创新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采用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方法,利于学生接受。观察,实践,积累,模仿,让学生抓住这几个方面,同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焉有不好之理。 作文是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认为首先要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少学生一动笔写文章,就觉得头疼,没有材料可写,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三言两语就能写完一篇文章,或者自己随意捏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真实性,缺少具体的描写,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如有的同学写家务劳动的作文过于简单,几笔带过。要想让他们言之有物、有序,可以让他们亲自参加一项劳动,如缝衣服,把自己怎么穿针,怎么引线,缝的过程遇到什么情况详细写下来,这样就有内容可写了。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的不多,胸无积累,自然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优美句子、精彩片段,多写文章,必要时采用竞赛的方法,这样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讲,由怕作文转变为想写作文,进而喜欢作文。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写作文没内容可写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平时很少认真观察生活,课外知识少,表达能力差。要写作文,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多走走,多看看,多接触千变万化的社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孩子们会在这些有趣的生活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东西来,让他们知道探索与发现的因果关系。如春天有哪些象征:春风吹来暖暖的;柳枝上冒出了新芽;小河解冻……,培养他们积极动脑的习惯。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四点。 一、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二、扩写仿写,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新探》关于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扩写和仿写。扩写可从短语扩展入手。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组合是两个词,但短语的组合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教材”“认真学习语法”是三个词,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我们认真学习语法”是四个词。这些多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由两个词组合扩展而来的,这就是短语扩展。在扩展练习中,老师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易扩展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或是让学生随意写出自己认为容易扩展的词语进行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让他们乐于表达。例:老师让学生对“美丽广阔”进行扩展,学生马上扩展出“美丽广阔富饶”,“ 美丽广阔富饶伟大”;接着让学生自己扩展,有个学生提出“提高水平”,其他同学相继扩展出“努力提高水平”,“努力提高生活水平”,“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尽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热情很快调动了起来,开始主动对短语进行扩展。老师要保持学生的这种写作热情和兴趣,让他们继续对短语进行扩展。当然短语扩展不是堆砌词语,而是表达的需要,是为了使语意的表达更加丰富,这点要给学生讲清楚。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三、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四、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不少学生将写作当做负担,勉强完成任务后,不愿修改文章。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正如叶圣陶同志主张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相同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述四点仅是为了抛砖引玉。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论文

-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但边缘学科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丰富了。在小学语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要学生能从生活中时时处处去感受,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语文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我们不能再单独地去教学生认几个字,写几段文章了。语文已与人的观念思想、知识内容以及实践能力等联系在了一起。小语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说明了在语文课堂中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的可行性。    小学语文的特点也决定了小学语文中可以而且必须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小学生对世界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非常肤浅的阶段,各门学科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就和语文是同一本教材,甚至现在有些地方还将语数合起来上的也有。小学老师也往往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有不少老师就有兼任三四门课的现象。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扩散和联系,往往由此及彼地推理,有时甚至是“想入非非”。    有人说,现在的书难教,难教在哪里?难在我们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学生的种种疑虑。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文学与美学、社会常识以及各类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就不能只是告诉他们单方面的知识了。这样,掌握多学科、多种类的知识变得非常必要。特别是母语课堂上,多学科的渗透更变得十分必要,在这里,语言应该是一种工具,学到更多知识的工具,通过母语的学习,来引发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爱好更是一种重要的举措。我们现在太多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它的主要地位等,反而失去了它本身的重要作用,它还应该是传授知识的桥梁。语文教学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来容纳其它知识的碰撞。    如何来明确小语教学中的学科综合的特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首先,学科综合不等于语文活动课或实践课,它是基于语文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展,从而进一步夯实语文。平常我们搞的活动课或实践课都是以一定的游戏或活动带着一定的情节来展开,它的目的是构思一定的环境来运用语言,而学科综合要解决的是与文章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的链接。课堂上,我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只对一些难的字词和语句作些讲解,很少涉及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限制了学生想像思维的发展。而像我们在课外搞的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小课题研究(类似于语文实践活动课),费时费力不说,学生学到的东西还很少。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花不多的时间,让学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语文课上的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语文课堂中引入学科综合的概念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能学到与教材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和深入体会文学的内涵。    其次,学科综合也不等于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或综合运用。语文教师往往在一堂课里将听说读写都一以贯之,字词句篇也都能训练到,但学生学到的始终是剥离了生活的语文,他们吃的是经过加工过的“精米”,却少杂粮的营养。学生把语言技巧玩弄得神乎其神,说话说得头头是道,但到头来却连小麦和韭菜怎么区别都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这时的语文教学真让人尴尬了。浙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材中有一篇《我盼春天的荠菜》,可在上过这篇课文的那么多学生中,真正在野外见到荠菜能叫得出名的可能就没有几个人了。有很多学生也只是觉得学语文就是一味地阅读、写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人为地隔开来。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就是要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给学生,将其他学科的本来乏味的知识很有机地结合在课堂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学科综合不等于媒体运用。现在很多教师都善长多媒体制作,比如通过图像、声音、录像、展示等让学生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知识的提示,但它们往往是昙花一现,学生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就不见了,或者只是过过场,作一下课件秀而已,更不用说让人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其它学科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用课件展示一下就能做到的,有时课件或媒体反倒会扼杀学生的想像力。    那么,小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不同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    数学:计算可作为工具,让学生亲自算出文学中的数学。在小语课文中有些介绍面积、时间、空间、长度、数量等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计算比较并感受它们的特点。如课文中有一光年的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光年的计算引入,告诉其公式,让他们来算算,看看到底有多少距离。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可谓严密,语文中同样如此。有些副词的使用与否会直接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如“约”“整”“不足”“差不多”等等。有些量词的使用也是很讲究的,趁此机会就让学生练习一下数学的单位换算,既理解了正确使用量词的重要性,也巩固了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统计、排列、平面图形、立体几何等几乎都会在语文课堂中出现,如学生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平均值的对比中,告诉他们总数大的不一定平均数就大,而我国正是一个总数大而平均数小的国家,让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如我们谈到红军如何要那样行走时,告诉他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间就是胜利;如我们学到赵州桥为什么设计成拱形时,告诉他们拱形面受力最大;……    常识:告诉学生基础的认知,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世界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语文教学中,老师喜欢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的资料,课前作为预习用,课后作为复习用,还会让学生作一些延伸性阅读,即看看相关的书籍文献等。这对于有这方面能力和条件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培养了他搜集整理的能力,但大部分孩子却是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乱抓,客观上也没有这个条件,只能望洋兴叹,在课堂上便听那些找来资料的同学大读一通。    这时,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既可以减少学生花费苦苦求索的时间,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趣味,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与文章有关的动植物的介绍,有关的背景、历史知识,相关的人物、作品等等,而且最好能有感性的认识。不是有人说中国学生课外知识贫乏吗?如果老师在课内没“引趣”,学生在课外自然也“失趣”了。    除了“死”的知识,在渗入常识时更要有“活”的知识。如在学说明文一类的文章时,要学生学会鉴别与比较,比如课本上呈现了一种现象或事物,老师可以再呈现差不多的现象或事物,要他们进行评价。像说明书之类的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取舍,做到因人制宜,也要能区别现实生活中的说明书哪些宣传是属实的,哪些是虚假的或非法的,具有甑别的能力。    英语:现在的小语课文中有不少反映外国儿童的题材,或涉及世界文化的内容,这时,如能将英语引入课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凡卡》、《小珊迪》、《穷人》等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姓名都用英语叫出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不仅亲切,符合原文,而且易读易记易上口,又让学生理解了外国人名与中国人名在翻译时的区别,不至于到时看到同名中英文时一脸茫然对不上号,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觉得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同样,国外的地名甚至国名我们也可以用英文来读写,这不仅是两种语言融会贯通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另外,有时在文中出现美元、英镑、卢布等货币名称时,我们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并直接读出英语发音,学生的兴趣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欣赏和感受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身心,更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南泥湾开荒》这篇课文时,不仿以音乐导入再在音乐中结束,其间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简单易学的歌曲,只要唱一遍学生基本上都会跟唱了。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因为它有内容,歌词往往简练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声,它又有旋律,曲子的高低起伏为学生抒发感情起了支撑作用。一唱《南泥湾》这首歌,359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陕北江南的美景也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体育:以活动为载体,以锻炼为目的,加强体验性感受的培养。吴运铎的《劳动的开端》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但学生没有体会,根本想不到怎样的艰难。我们就可以利用食堂里的扁担,体育室里的实心球让学生来一次“亲密接触”,弄两个箩筐,分别放上一定分量的实心球,让学生自己试着挑一下,也可以来一次挑“煤”接力,当学生累得迈不开步时,或刚跨两步就摔倒时,他们对文章作者儿时劳动的艰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任何语言都要难忘。同样的道具,还可以出现在冯冀才的《挑山工》里,但这回是上楼梯或台阶,还要求稳当。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或许他们会更珍惜别人的劳动。    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里,它以绘画为主,一般有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在实践着这一理念。    信息:以网络教育为平台,实现语文教学新跨越。应该说互联网的应用对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如我们能合理正确地使用它,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颇费理解的语文课放到计算机房去上,通过教学基本的网络搜索,学生都能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答案。当然,网络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互动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可以放到网络上去。学生写作文都要自己输入,然后再放到网上去,不仅教师可在网上进行修改评价,而且网络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品评。学生在不断地写与评的过程中,逐渐熟练电脑操作,喜欢上了电子作文,因为在那里他有与全国各地的同学交流的平台,大家都以“文”会友,提高了兴趣。像我的网上作文班目前就有近二百名学生,近1500篇作文。学生在这里更是课堂的延伸,他们在这里学习完全没有上课的感觉了,他们就把老师当朋友,有问题请教,语文课堂和信息学科已完全融合了。      概言之,小语教学中的学科综合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发展,使相关学科得到了贯通,也使语文教学得以深入学生心中,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学好各门功课的信心。     以上是我在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丘之见。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运用是综合性的,不是哪门学科的独立运用,也不宜过滥,不一定每节课都用,起渗透、点睛的作用,而且必须明确知识为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说学科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极大挑战,亟待一大批的能人匠士去实践它。详细作文: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