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点评文章怎么写

发布时间: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点评文章怎么写

首先看题目吸不吸引人,将文章大致内容一看,离题了没有,然后仔细阅读,看文章语句通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正不正确,再看文章的句子优不优美,表达方式好不好,最后看文章是不是首尾呼应,或者使用其他的方法,圈圈画画将重要的自己也要背一背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提高嘛

如何点评他人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看标题: 标题如同文章的“彩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欲望,让人产生立睹为快的兴趣;2、看首尾:开头要精简,有新颖性,能瞬间抓住读者眼球。结尾不要太仓促,首尾要圆和,要做主题升华;3、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内容有没写偏,前后是否连贯;4、从表达方式看: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过于琐碎,重要的细节有没有铺开。我们要把重要的内容详细写,不重要的简单写或一笔带过;5、段落层次是否分明,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自然;6、有无错别字。从侧面体现写作者对于写作认真严谨的态度;7、标点符号是否运用得当。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写作者一定要注意正确运用。很多人喜欢“一逗到底”,给人说话不换气的感觉。不同类型文章有各自的特点,点评技巧不一样:1、哲理类文章,贵在新颖与独特。观点要明确,表达清晰有条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能干巴巴讲一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2、散文要“形散神聚”,打开思维扩散,但切记面面俱到,收不住。散文的遣词造句不要过于花哨,朴实无华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3、故事类的文章,要“以小见大”。选材必须是生活中的一件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件。虽是小事但必须蕴含深刻的意义,让人读了有所启发。4、小说类,情节必须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生动,具有鲜活感,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否则无法吸引人。不存在完美的文章。哪怕大作家的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更何况我们普通写作者。我们点评他人的文章实质上是在剖析自己。不能只说优点,更要“狠心”点,对别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不“严厉”。学会直言不讳,才能帮助他人快速成长,让自己更快提升。

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式于6月21在武夷山如期举行。  由于从6月13日以来,连绵不断的强降雨,闽北各地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洪涝和地质灾害,城区进水,民房倒塌,境内铁路、公路两侧山体多处滑坡,交通时断时续,从各地飞往武夷山的航班也屡被延误,给赴会的各地来宾造成很大困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邀前来的海峡两岸的各界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专家学者和朱氏宗亲于20日陆续安全抵达武夷山。  在20日晚欢迎仪式上,南平市委副书记石建华在主持词中道出了作为东道主的心声。他说:"连日来,南平市境内连续不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这次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溪河水位猛涨,造成地质灾害历史罕见,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初步统计,全市10个县(市、区)普遍受灾,严重受灾有89个乡镇(街道)、3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编者按,此为20日的统计,此后的实际统计数远大于此)。雷春美书记、裴金佳代市长正率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一线抗洪抢险救灾,无法出席本届朱子文化节活动,他们特别嘱咐我们向大家表示歉意,并委托我和南平市人大张淑云副主任,市政府何三保副市长,市政协郭翠莲副主席前来参加,热情接待大家,与两岸各主办单位共同努力,以确保本届朱子文化节开幕式活动举办成功。"他说:"因天气原因造成出行受阻,有的嘉宾还在路上,有的嘉宾无法前来,比较遗憾。今天,各位嘉宾克服了重重困难,远道而来,让我们深受感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闽北的严重灾情,也深深牵动着前来参加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的台湾嘉宾的心。在欢迎仪式上,台湾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代表亲民党代表团一行捐款2万元人民币,台湾新竹县县长邱镜淳代表新竹县代表团一行捐款10万元新台币,向受灾的朱子故里的同胞乡亲表达真切的关爱之情。他们衷心祝愿,在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南平人民一定会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秦金生秘书长还把一幅书写着"时和岁丰"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南平市人民政府(图见封二),以此表达他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庶的良好愿望。  21日上午,武夷学院体育馆内,来自两岸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武夷学院的师生共约600多人汇聚一堂。八点三十分,以"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为主题,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学院、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对外交流文化协会、福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厦门大学国学院、南平市人民政府、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联合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仪式正式开始。  南平市市委副书记石建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文彬、中共福建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台湾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台湾新竹县县长邱镜淳、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三保、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等分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  石建华在致词中指出:"朱子理学塑造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文化高峰,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闽北是朱熹'琴书五十载'的教化故里,朱子后裔从武夷山走出,如今已经遍及五洲四海。尽管沧海桑田,亲情的源是相同的;尽管时空阻隔,文化的根是不变的。无论是海峡东岸的台湾,还是海峡西岸的闽北,两岸朱氏永远是一家。今年适逢朱熹诞辰880周年,我们在此举办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旨在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以朱子文化为媒介,搭建旅游合作的平台、经贸协作的桥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长朱清和台湾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在讲话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存异求同,共同发展",体现了朱子的"理一分殊"的价值观在海峡两岸已深入人心,得到不同党派,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新竹县县长邱镜淳对在朱茂男会长的大力促成下,此次得以亲赴朱子故里参加海峡论坛表示感谢。他说,这次来武夷山,几乎将新竹县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带来了,目的就是学习、交流,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今后双方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他希望朱子故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朱氏宗亲能在7月份前往新竹,参加在新竹举行的包括朱熹故里论坛、"理一分殊"论坛、朱子学堂揭牌仪式和两岸经贸洽谈及招商引资洽谈会等在内的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图3)  南平市副市长何三保代表大会组委会对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安排向与会者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今年适逢朱熹诞辰880周年,我市隆重举行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是海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是"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打造南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经贸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  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先生在会上发布了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情况和安排。他把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式以及此后,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和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等还将要在北京、南平、台湾、日本、韩国等地举办一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向与会者作了介绍和说明。他说,这一系列活动就像奥运圣火一样,从朱子故里点燃,向世界各地传播,10份,又回到武夷山来,回来第三届朱子文化节闭幕式来。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线路推介。南平市旅游局局长温秀美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这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形成与意义。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以《朱子之路与朱子之道》为题向两岸人士阐述了"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线路与朱子理学的关系,以及组织两岸青年学子"在朱子之路上体悟朱子之道"的重要意义(图4)。最后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史甄陶向与会者报告了她在2009年8月参加"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的感想与收获。  开幕式后,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场地举行了举行3场座谈会。一是建阳市、武夷山市与台湾新竹县举行县际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座谈会(图5)。他们分别对当地的资源作了推介,通过座谈,发现南台经贸交流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合作,双方还达成了多项经贸、旅游、文化合作的意向。 刘菲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台湾不是省,台湾自古属福建。自古从战国“岛夷”,隋朝“流求” 到明朝台湾,都是属福建化外之地。明朝以前,台湾是自治区属福建,这是现代的说法。古代叫台湾化外之地属福建。什么是化外之地?化外之地就是天生天养的自治区。中国内陆也有化外之地,按他们习俗生活,不交税,不需要执行政令,不按中国礼节。但同样受到中国的保护,他们也是中国人。台湾肯定也是福建中国人。从宋朝到明朝,台湾澎湖一直都有巡捡司〔警察总署〕,从宋朝无人之岛开始发展〔当时澎湖是无人之岛〕,仅作为福建台湾澎湖巡检司的用途。就近看管台湾内陆,但属于不干扰的管辖,主要是侦察通报海盗和外界人进入福建台湾属地。明朝时,因当时海盗和日寇侵扰,福州逼于无奈直接管治台湾内陆,至今五百多年了。1883年法国海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可是遭到越南国民的反抗,他们想信宗主中国。因此1884年法国军舰抵达福州,威胁福州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关系,几轮谈判后,法国无法迫使福州就范,法国一怒要开战了。当时闽浙总督何璟。广东省中山市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河北丰润人。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人。这些大臣下死命令,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也斩。后来闽浙总督何璟接到法国战书开战,没有通知福州水师,但通知高官张佩纶、何如璋等。可是这些高官无一人通知福州水师,置水师生命于完全不顾。开战之前这些高官全部逃逸,至令福州水师全军覆没。坑害憋死几乎全部福州水师精英〔这批水师大部分都是高学历留洋的精英〕,此役福州水师精英全军覆没。福州马尾造船广和沿岸炮台被摧毁。福州损失惨重。这就是为什么福建台湾军务要自筹,福州没钱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福建台湾行省。行省是军务经费独立,内务仍属福建管辖。1885年10月12日,台湾府改为福建台湾行省,刘铭传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台湾晋升为行省,福建巡抚改为闽浙总督兼任〔兼任福建巡抚一职〕,福建恢复总督省〔福建总督省巡抚级别高于台湾巡抚〕。因福建巡抚是闽浙总督,所以福州府仍然管治浙江和台湾。历史上,福建有过多次短暂局部行省,有泉州行省,有漳州行省和台湾行省,这些局部地区因备战或打战原因,当地税收不交回省会,直接用作军费,威胁一解除马上恢复地区行政。台湾当时面对法国,日本等的威胁时间拖延比较久。但台湾不是真正的省,仅作为临时的行省。

截至2016年1月,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1个 ,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6个科研创新平台。入选福建省首批科技拥军示范基地。截至2014年5月,学校建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语言文化研究所、德育研究所、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情报研究所、离散数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季羡林研究所、巴哈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测试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市场营销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文艺传播学研究所、膜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编辑学与文化产业研究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漳州经济发展研究所、人口家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先进陶瓷材料研究所、漳台休闲食品与茶饮料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台商研究中心、法治漳州研究中心、谷文昌精神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 。省级重点实验室:粒计算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闽台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创新平台: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粒计算重点实验室、菌物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诗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闽南文化研究院 2006年至2015年6月,全校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立项700项左右,其中以学校为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1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高飞教授参与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祝峰教授于2012年荣获国际IEEE粒计算学会杰出贡献奖 。截至2012年末,学校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420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75篇 。2012年以来闽南师大主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5项。2004-2011年,学校资助出版教材、著作36部,参编80多部,译著10部,申报专利12项 。入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评出的“201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十大领军院校” 。2014年5月,获4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立项中的1项 。2013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一般项目3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共获得资金资助102万元 ;共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批准金额合计285万元 。获得2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中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7项,共计获得资助经费5万元,在福建省高校排名中位居第五。获得福建省2013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立项17项,其中杰青2项,重点1项,产学研1项,一般项目13项;社科A类立项21项,其中新世纪1项,重点3项,语委专项1项,一般项目16项。获得3项2013年省教育厅A类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计划(两岸职业教育专项)。获得2项2013年度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 。获得4项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关于下达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项目,2项年度项目,2项一般项目 。学校共有6项入选2013年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项目计划,立项率达86%,立项数为漳州市各单位最高;17项入选漳州市人文社科项目,其中6项一般课题,2项青年课题,9项自筹课题 。2013年初至9月份,全校共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4项,授权11项。另9月份学校教师与企业共签署合同8项,总金额26万元,到帐经费49万元,其中,当年度项目到帐经费89万元,历年度到帐经费60万元 。 截至2015年8月,图书馆已拥有纸质图书220万册,电子图书3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000多种;订购有中国期刊网、方正Apabi教学参考书、超星数字图书馆、SD、Springer外文电子图书和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40多个。其中2013年图书文献购置经费投入2万元,新购置图书11万册、电子图书786万册。在自建数据库方面,建有《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语言学科专题库·闽方言》、《语言学科专题库·英语学习策略》、《闽师文库》、《闽台生态农业库》、《馆际互借全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附书光盘系统》等8个数据库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怎么写

就是对论文的平价,论文的好处,优点,有什么提升的地方都写出来。

2005年到今年2010年的“昆剧名家汇演”,我们共制作了25场昆剧演出。都以台湾昆剧团的团员为班底,前4届曾与大陆昆剧界名家如华文漪、蔡正仁、顾兆琳、刘异龙、梁谷音、计镇华、岳美缇、张铭荣、张静娴等进行了愉快的合作,这些名家都是今日国宝级的表演艺术家。今年台湾昆剧团、浙江昆剧团联演,以青年、中年演员为主,他们风华正茂,另有一番气象。 5月27、28日是折子戏专场。折子戏是昆剧的精华,经过历代艺人、文人的千锤百炼,这9折戏更是经过台昆、浙昆反复琢磨的艺术精品。程伟兵的《弹词》,满宫满调,唱完九转,可谓独步当代。刘稀荣、杨莉娟的《下山》,曾参加2000年第一届苏州昆剧艺术节,今年4月赴日本宫崎县演出,都受到当地观众热烈的回应。张志红、李公律的《百花赠剑》,李公律、汤建华的《教歌》,已10余年未出现于台湾的舞台,此次演出亦很受台湾观众欢迎。赵扬强的《雅观楼》出动20余位演员,是热闹的武小生戏,《游街》是丑角五毒戏之一,由浙江昆剧团青年演员朱斌主演。《千里送京娘》是北昆的新编戏,它具备传统戏文辞优美,和新编戏剧情紧凑的优点,京娘的柔情,赵匡胤的豪气,颇足动人。由浙江昆剧团名老生程伟兵,台湾昆剧团当家旦角陈美兰合作,当不会令观众失望! 《西园记》是浙昆最受欢迎的剧目,累计演出已超过200场。林为林团长说:“《西园记》与《十五贯》是浙昆最重要的资产!”《西园记》原为明代吴炳所作,浙昆版由贝庚改编,1960年首演。剧情较原作更富戏剧性,更有喜感,文辞亦佳,是少数改编昆剧成功的例子。2000年曾在台北共演出4场,至今10年未与台湾观众见面,此次重演,高潮迭起,令观众笑声不断! 《风筝误》是清代颇负盛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李渔的代表作,李渔说他写作剧本“一夫不笑是吾忧”,它的作品剧情紧凑,排场热闹,通过许多巧合、错认,造成波澜迭起的喜剧效果。台昆此剧于2006年参加苏州第3届昆剧艺术节,获中国大陆戏曲专家和当地观众的肯定,中央电视台还做了采访专辑和全程播出。 《烂柯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台昆的《烂柯山》由计镇华、梁谷音亲授,台昆的老生,甚至小生多能演朱买臣,旦角多能演崔氏,是台昆的演员喜欢演,观众喜欢看的戏。澳门剧评家穆凡中去年在台北红楼剧场看台昆演《烂柯山》,回去在《澳洲日报》撰文,云:“原打算看一个钟头就告辞,出去办点别的事。可坐下来看着看着,就不想走了……她的演出,能让我这个看戏看得太多,绝难聚精会神的老牌观众静下心来,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到底……自有她的优长。第一,这个团的演出风格好,朴实从容。朴实从容就是演得规矩,不尚花巧,不慌不忙……好在‘有自己的’……他们都追求对这对夫妻作更符合人性的描写,追求对这夫妻进行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这种追求是很令人佩服的。”上海昆剧团版的《烂柯山》,剧情紧凑,感情饱满,观众无不动容。台湾昆剧团的演出则“朴实从容”,恰到好处,深入人物。 台昆能演剧目有折子戏50余出和7个串本戏,多为中国大陆的名师所亲授。我们希望在老师教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琢磨:剧情是否紧凑、合理,曲、白是否妥适,唱念是否讲究,表演是否深入人物内在心境……都有再讨论、加强的空间。今年更成立“艺术小组”,由我和黄荣辉、林祖诚负责。但我们有力不从心之感。因为我们的演员多来自国光剧团、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和少数优秀曲友,他们各自有他们的本业,余暇才来学习,演出昆曲,尤其近年,两京剧团都极忙碌,演员来学习昆曲的时间相对减少。对剧本有太大的改动,唱演有太多的要求,都非他们所能负荷,因此艺术的精进,成果也就有限了。这是目前台湾所有民间表演艺术团体的共同困境! 昆剧被称为“百戏之母”,200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大陆近年投注在昆曲的演出、活动、研究、出版的经费,每年都有所增加。台湾在过去的20年,对于昆曲的推广,演出和研究,以极少的经费,创造很大的效果,一直为中国大陆学术界、艺术界所称道。我们期盼两岸各界对昆曲给予更多地关注,有更多的合作,让精致典雅的昆曲艺术在台湾生根发展!

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式于6月21在武夷山如期举行。  由于从6月13日以来,连绵不断的强降雨,闽北各地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洪涝和地质灾害,城区进水,民房倒塌,境内铁路、公路两侧山体多处滑坡,交通时断时续,从各地飞往武夷山的航班也屡被延误,给赴会的各地来宾造成很大困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邀前来的海峡两岸的各界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专家学者和朱氏宗亲于20日陆续安全抵达武夷山。  在20日晚欢迎仪式上,南平市委副书记石建华在主持词中道出了作为东道主的心声。他说:"连日来,南平市境内连续不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这次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溪河水位猛涨,造成地质灾害历史罕见,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初步统计,全市10个县(市、区)普遍受灾,严重受灾有89个乡镇(街道)、3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编者按,此为20日的统计,此后的实际统计数远大于此)。雷春美书记、裴金佳代市长正率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一线抗洪抢险救灾,无法出席本届朱子文化节活动,他们特别嘱咐我们向大家表示歉意,并委托我和南平市人大张淑云副主任,市政府何三保副市长,市政协郭翠莲副主席前来参加,热情接待大家,与两岸各主办单位共同努力,以确保本届朱子文化节开幕式活动举办成功。"他说:"因天气原因造成出行受阻,有的嘉宾还在路上,有的嘉宾无法前来,比较遗憾。今天,各位嘉宾克服了重重困难,远道而来,让我们深受感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闽北的严重灾情,也深深牵动着前来参加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的台湾嘉宾的心。在欢迎仪式上,台湾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代表亲民党代表团一行捐款2万元人民币,台湾新竹县县长邱镜淳代表新竹县代表团一行捐款10万元新台币,向受灾的朱子故里的同胞乡亲表达真切的关爱之情。他们衷心祝愿,在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南平人民一定会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秦金生秘书长还把一幅书写着"时和岁丰"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南平市人民政府(图见封二),以此表达他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庶的良好愿望。  21日上午,武夷学院体育馆内,来自两岸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武夷学院的师生共约600多人汇聚一堂。八点三十分,以"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为主题,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学院、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对外交流文化协会、福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厦门大学国学院、南平市人民政府、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联合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仪式正式开始。  南平市市委副书记石建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文彬、中共福建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台湾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台湾新竹县县长邱镜淳、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三保、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等分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  石建华在致词中指出:"朱子理学塑造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文化高峰,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闽北是朱熹'琴书五十载'的教化故里,朱子后裔从武夷山走出,如今已经遍及五洲四海。尽管沧海桑田,亲情的源是相同的;尽管时空阻隔,文化的根是不变的。无论是海峡东岸的台湾,还是海峡西岸的闽北,两岸朱氏永远是一家。今年适逢朱熹诞辰880周年,我们在此举办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旨在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以朱子文化为媒介,搭建旅游合作的平台、经贸协作的桥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长朱清和台湾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在讲话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存异求同,共同发展",体现了朱子的"理一分殊"的价值观在海峡两岸已深入人心,得到不同党派,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新竹县县长邱镜淳对在朱茂男会长的大力促成下,此次得以亲赴朱子故里参加海峡论坛表示感谢。他说,这次来武夷山,几乎将新竹县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带来了,目的就是学习、交流,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今后双方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他希望朱子故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朱氏宗亲能在7月份前往新竹,参加在新竹举行的包括朱熹故里论坛、"理一分殊"论坛、朱子学堂揭牌仪式和两岸经贸洽谈及招商引资洽谈会等在内的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图3)  南平市副市长何三保代表大会组委会对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安排向与会者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今年适逢朱熹诞辰880周年,我市隆重举行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是海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是"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打造南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经贸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  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先生在会上发布了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情况和安排。他把海峡论坛·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开幕式以及此后,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和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等还将要在北京、南平、台湾、日本、韩国等地举办一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向与会者作了介绍和说明。他说,这一系列活动就像奥运圣火一样,从朱子故里点燃,向世界各地传播,10份,又回到武夷山来,回来第三届朱子文化节闭幕式来。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线路推介。南平市旅游局局长温秀美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这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形成与意义。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以《朱子之路与朱子之道》为题向两岸人士阐述了"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线路与朱子理学的关系,以及组织两岸青年学子"在朱子之路上体悟朱子之道"的重要意义(图4)。最后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史甄陶向与会者报告了她在2009年8月参加"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的感想与收获。  开幕式后,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场地举行了举行3场座谈会。一是建阳市、武夷山市与台湾新竹县举行县际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座谈会(图5)。他们分别对当地的资源作了推介,通过座谈,发现南台经贸交流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合作,双方还达成了多项经贸、旅游、文化合作的意向。 刘菲

经查 闽台文化研究 没有在出版总局备案,没有ISSN与CN,不属于公开发表的期刊,只能算内部资料。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点评文章要求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文化特点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闽南人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闽南话几乎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关于闽台文化的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学术界论述颇丰,恕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有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台湾开发较迟,闽人大规模移民台湾固然是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才东渡台湾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余的粮食,均运回内地销售,以获取优厚的利润,所以台湾的农业经济一开始就带上商品经济的性质。《赤嵌笔谈》说: “(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图息,莫此为甚。”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安土重迁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内陆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宋代以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一定的冲击。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重利的价值观的强化,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猛烈的冲击。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海上惊涛骇浪、清廷海禁的严刑酷法、客头奸艄的敲榨盘剥等等),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在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如台湾有“泉州厝”、“长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庄,台湾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扫墓,信仰许多传自福建的神灵,信徒们也定期回福建进香谒诅。假如没有条件去祖庙进香,则隔岸遥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学甲慈济宫自明末以来,除了直接上福建龙海慈济宫祖庙进香外,每年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从未间断,且规模越来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渗入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台湾同胞的强烈寻根意识还外化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入侵的光辉灿烂诗篇。  综上所述,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原始社会,但闽台文化作为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的最后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间,与清政府统一台湾,闽人大批入台,台湾成为定居社会,以及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闽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区域特色,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13到15万。优势,第三年,福师大的可以到台北世新大学就读一年。可以扩展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就业,有机会到台企工作,毕业证上有(闽台合作项目)字样,新政策也是一个机遇。有风险就有丰厚的利润。

主要的是对妈祖的崇拜!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点评文章大赛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又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相继定居后传入台湾,不论是民居、宗祠、会馆,还是文庙、关帝庙、妈祖庙、寺院等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征。同时,台湾传统建筑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也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特征。 福建在汉朝建立了闽越国,建都东冶(今福州冶山),揭开了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页,三国时期,全闽第一座郡城——建安郡(今建瓯)的设置,标志着汉文化已大规模传入福建。自两晋开始,中原汉族人民先后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入闽,且分布于“八闽”大地,至南宋时福建已由移民社会转为定居社会,汉人成为福建居民的主体。其间,移民不但传承着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同时经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撞击与交融中,逐渐形成了福建宋明时期的“闽学”,成为中国后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 明朝初期,由于政府实行“禁海”与“迁界”的消极海防政策,致使福建沿海居民被迫出海谋生,寻求发展。清初施琅将军实行“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的政策,使通过台湾海峡而移民的队伍中有80%属于福建闽南泉、漳人,成为台湾主体的居民,这种迁徙实际上也是汉人入闽的一种重复。清政府准许闽台两地口岸对渡,使两岸与海洋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台湾海峡间的海上贸易活动十分活跃,也因此有了海神“妈祖”的崇拜,这是闽台海洋文化造势的结果。 福建与台湾在历史上都是移民社会,祖根在中州,其迁徙的过程一般以血缘和地缘进行组合。当移民择地定居后,便建造民居以家族聚居为主,同时,更仰赖于宗教的作用以达到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闽台民间信仰的基础,无论是宗教实体、信仰对象,还是祭祷仪式、日期等都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这 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渊源的研究 种亲缘、地缘、文缘、物缘与神缘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内聚力表明了闽台社会、 文化与历史的渊源关系。宗教建筑因信徒对神抵的崇拜而产生,不仅在宗教信 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成为闽台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 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福建传统建筑以方言为特征 的七大建筑支系:即闽南建筑,闽东建筑,莆仙建筑,闽北建筑,闽中建筑, 闽西建筑,闽西北建筑等。台湾汉族移民在与当地高山族同胞的融合中也呈现 出以方言为特征的四种建筑类型:即闽南建筑、有漳州与泉州建筑之分,客家 建筑,福州建筑,潮州建筑等。闽台传统建筑联系最为密切的属于福建闽南建 筑与台湾的闽南建筑类型。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联系比较的方法对闽台传统 建筑类型的实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台湾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在福建闽南地 区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几乎是福建传统建筑的移植,这种历史渊源关 系取决于台湾汉族移民中绝大多数为闽南人,早期传统建筑的营建工作多仰赖 于闽南匠师和福建的建筑材料,现存的传统建筑中多是这一时期所建造的。所 以说,台湾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源自福建,而且在宗教传统建筑的形制、风格及 其营建方法上也承袭了闽南宗教建筑的传统,但表现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的不 同,反映了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台湾隶属于福建省管辖达五百五+余年,其中有二百余年处在合 治时期,而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闽台人民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因此,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中国建筑历史和闽台 地方建筑史,填补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空白,也有利于发掘传统建筑的历史、 科学、艺术价值,对于闽台传建统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史实资料收 藏与研究的学术价值,对现代建筑创作也有着借鉴作用。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文化特点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闽南人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闽南话几乎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关于闽台文化的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学术界论述颇丰,恕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有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台湾开发较迟,闽人大规模移民台湾固然是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才东渡台湾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余的粮食,均运回内地销售,以获取优厚的利润,所以台湾的农业经济一开始就带上商品经济的性质。《赤嵌笔谈》说: “(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图息,莫此为甚。”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安土重迁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内陆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宋代以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一定的冲击。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重利的价值观的强化,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猛烈的冲击。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海上惊涛骇浪、清廷海禁的严刑酷法、客头奸艄的敲榨盘剥等等),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在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如台湾有“泉州厝”、“长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庄,台湾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扫墓,信仰许多传自福建的神灵,信徒们也定期回福建进香谒诅。假如没有条件去祖庙进香,则隔岸遥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学甲慈济宫自明末以来,除了直接上福建龙海慈济宫祖庙进香外,每年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从未间断,且规模越来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渗入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台湾同胞的强烈寻根意识还外化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入侵的光辉灿烂诗篇。  综上所述,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原始社会,但闽台文化作为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的最后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间,与清政府统一台湾,闽人大批入台,台湾成为定居社会,以及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闽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区域特色,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i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