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怎么样啊好投稿吗

发布时间:

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怎么样啊好投稿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省份 北京 地址 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联系电话 010-84029453 传真 010-64030272

美国科研出版社,从事英文图书和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出版与检索,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旗下有多种英文期刊,覆盖领域主要有:通信与网络、自然科学、水资源保护、生物医学、医疗、计算机及管理等。这些期刊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Inspec、ProQuest、Gale、EBSCO等多家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所以这是一家专业性强,很有权威性的一家出版社。

你可以投到一些杂志上啊,或者帮一些漫画杂志画封面画插图都行,你要在网上(包括网站、微博等)找找有没有这样的杂志需要投稿的,或者关注(不是微博那个关注=_=)身边有没有。一般杂志上会写有地址和电话的,你可以打电话过去问问,也可以写信问。要求的话,网站或杂志上会写有的,不过都大同小异,都是些要画得好,有创意,新颖什么的。画功要求,如果不是特别高级的杂志,你看过《偷星九月天》吗?或者《斗罗大陆》,你随便能画成那样就行了。我那么诚恳地回答,可不可以加分并采纳,谢谢!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_xml&style=xml/05_xsl)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nature,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怎么样啊

恩这个杂志不错 挺权威的一个时政类杂志

TIME时代  美国1923年创刊   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积累仍然维系着《时代》的地位。的确,品质沉淀是这本至尊杂志的最可贵底蕴,每年年底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也许永远都是其最荣耀的时刻。  National Geographic 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1888年创刊   财力物力惊人并不是造就《国家地理杂志》殿堂的根本,不懈的职业态度与拓展性极大地推动了这本超级王牌杂志发展,国家地理频道以及众多衍生产品共同织造着其殿堂的不断扩充。新作“泳衣百年”特刊,显示其锐意改革切合时下市场的难得新派作风。  FORTUNE财富美国  1930年创刊   为全球人熟知的两个杂志运营品牌“财富论坛”和“500强”仍然在继续维持着它们在财经领域的话语霸权。杂志本体操作得仍然让人看不出其有任何老态,即便是在前些年那些锐意改变一切的新经济杂志面前,《财富》仍然保持着可贵的新鲜。  VOGUE  美国1892年创刊   老牌VOGUE的时尚集团地位已不容置疑,在学者中,VOGUE亦已化身为时尚影像历史的代表物。VOGUE在意大利获得更值得称道的发展,结合ITALY人的时尚与热情诞生了时尚杂志超级模范,VOGUE ITALIA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5本同样出色的子刊,昭示着VOGUE的惊人魅力。  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  英国1843年创刊   其严谨作风已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最值得信赖的政经观察家。在全球范围内搭建的观察员队伍素质超群,并在其每年年初发布的全年预测中组成强大的战线;组建各种研究工作机构监测各个经济地区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在散布着这本杂志的话语权。  PLAYBOY花花公子  美国1952年创刊   仍然是知名度极高的老牌杂志,有着51年历史的成人杂志,如今更有改版做主流男人杂志的决心,值得尊重的传奇创始人海夫纳是否在考虑PLAYBOY品牌难得,资源优势不应是耗在与《阁楼》以及新兴的MAXIM上?应该更明确地去追逐主流广告商?  VANITY FAIR名利场  美国1913年创刊   依然出色地扮演着“从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华贵舞台提供者的角色,更让人佩服的是,它在国家杂志评奖中在最佳杂志、摄影、专栏、随笔和评论上均获提名。这种浮于华丽世界中却扎实经营杂志本体的内容建设的用心值得称颂。  Newsweek新闻周刊  美国1933年创刊   相信没有人会忽视这本新闻杂志这两年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的富有开拓性的贡献,独家、周密、侧击、旁敲、独到、新知等各种报道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上更积极地开拓着远东市场,学术上在美国期刊奖中屡有斩获,影响力正飞跃提升。  ELLE   法国1945年创刊   国际版本达70份的惊人扩充能力,代表着法国桦榭集团的最强实力。相对于VOGUE与Bazaar的较年轻作风,以及贴近时下年轻女性的时尚需求,加上“女性都向年轻看齐”的心理暗合自然法则,ELLE全球开花的经济效益策略正日见其影响力。  WIRED 连线  美国1993年创刊   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挺好的

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怎么样投稿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大学生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大学生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一、生态社会主义 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生态运动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生态社会主义正是这核心中的核心。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生态运动成为集环保、和平、女权为一体的全球性政治运动。生态运动所提倡的基层性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生产是为社会需要而不仅是为了市场利润、结果的平等、社会与环境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等主张,给一些左冀学者重要启发。他们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伦理、后现代主义等生态理论,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 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变成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苏东解体后,许多老共产党员都加入了绿色组织。西方一些主要政党也纷纷通过绿化或与绿党联合以增加执政砝码。 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属于政治生态学,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它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观点 在此思想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形成了如下观点: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各项环境经济政策不可能实际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高标准,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作倾倒各种废物的垃圾场。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资本主义主导下一轮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所谓的可持续首脑会议只能在一些细微问题上达成象征性协议。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下,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保健、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资本主义控制危机的能力估计不足。今天的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这正是资本主义转移危机的最佳途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是靠经济技术上的优势;二是靠不断制造公众消费的新需求来达到自我维持。制造并操纵消费,实际上就是在“转移目标”,把经济危机转移到生态危机上去。 第三,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会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如今的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要解决,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必须公平;要公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就只能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公平。 第四,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生态理性则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这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动机,即利润动机和可持续发展动机。 第五,对未来社会的解释。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必将是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将采用生态经济的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可持续法则对所有人都有制约的经济活动,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表面看来,发达国家显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物质条件建立一个绿色社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绿色变革的要求与动力并不是社会政治的主流。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正在拼命向发达国家学习,正在沿袭西方传统生产消费模式,这样一个世界几乎注定不可能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场社会变革。 第六,变革力量的选择。传统社会主义一直强调变革的力量是工人阶级。但如今西方工人阶级不仅在规模上比其它阶级缩小得快,而且因日益依赖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变得十分保守。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首先应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会。工人阶级虽然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但他们毕竟是遭受环境污染最直接的阶级,仍蕴藏着最终革命性,是未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致。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不同 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第一,对时代矛盾的解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更多解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的问题。民主社会主义更多解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何提高民主化的问题。而生态社会主义要解释的是所有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可以在国家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实现自己目标,而生态社会主义目标必须在全球层面上才能实现。 第二,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种尽可能改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要构建一种超越各种主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所依靠的政治力量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变革是靠一个始终保持先进性与战斗力的政党。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良靠固定选民的支持。而生态社会主义把绿色组织、新政治运动、传统工人运动、各政党合作都作为社会变革动力,即依赖一种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国家之间的民主协商精神和多元文化价值原则下的对话。 生态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并不能解决经济如何增长、政治制度如何构建、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民族国家利益如何保证等问题。有人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左。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只是一种西方国家富裕之后出现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道德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是一种“富人哲学”。但也有人说,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更符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基础上的逻辑。 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第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新的阐述。这从另一个视角大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三年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有不少人都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社会主义深刻内涵远未穷尽,科学发展观可补充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也远未完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国家和南部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的生态运动。北部国家的主题是防止污染,南部国家的主题是防止资源衰竭。要解决全球环境资源困境,就要全球协商,就要全球共识,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有计划地放弃西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能达到生态平衡,因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是以利润为生产目的,其现实环境问题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造成的,恰恰是违反这种内在本质的结果。世界资源环境矛盾为社会主义重新崛起创造了条件。 今天的生态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极大补充。生态社会主义期待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对现行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不太容易。因为西方产业资本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全球流动而导致绝对过剩,在生态与就业上,大多数工人选择后者。生态社会主义的最大启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它必须领导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新型文明的伟大转型。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型文明的前夜。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是同一的,接受东方智慧并不难,但传统中华文明如果想为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实践作出贡献,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生态理性来审视我们的发展原则。生态理性认为,人类的理性一旦与环境相脱离将毫无价值,只有当与环境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理性时,才能正确评判人类的行为。生态理性具有人性化、自然化、整体化的特征。它是西方哲学面对生态危机而产生的新的哲学观点,是对科学理性绝对化、工具化、教条化的反思。长期以来,正是在科学理性绝对化的视角下,很多人都将中华文明这种东方智慧视为前现代的产物,采取了批判排斥的态度。 也正是在生态理性的原则下,西方思想家越来越表现出对东方智慧的认同,东方智慧已参与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我们而言,中国文化精神被世界逐渐重视,只是一个更深层文化问题的开始。我们既要防止片面复古;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理性的作用。但科学理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结合,如同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一样。我们要用人文精神来校正科学理性的绝对化倾向,也要用道德原则来审视实用主义。我们虽然身在中国文化之中,但主导我们现代化实践的主要逻辑仍然是西方式的。西方传统工业现代化的模式最终是难以复制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更加深刻的资源环境冲突。所以,用中华文明来校正我们的现代化方向,理顺我们的文化结构,使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必要。 仅有生态文明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即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过渡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四、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革命与改良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以

青年学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应该: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青年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青年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扩展资料:作为青年学生,有些高度是达不到的,但可以从点滴做起:1、从自身文明习惯做起: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哈哈,不要破坏生物、植物。2、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不捕杀动物,肉食主义者也尽量少吃。3、参加公益活动:植树、保护动植物协会组织的活动。4、防止资源浪费从自身做起,再去感染身边的人: 不要用方便筷子,对食物不要浪费,对人民币也要合理消费等。5、关心社会弱势群里:福利院、老人院需要你的关心和一份力量的风险。6、保护环境卫生: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给点建议:一、准备 下载你想要投稿的杂志的跟你相关的最新的文献几篇,看看人家怎么写的,照葫芦画瓢,引用文献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将别人的话换种说法转成自己的话。二、写文章 文章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几部分组成。 摘要部分语言要简明扼要,一般包括目的,内容手段,结论三部分。 引言也要重视,一般包括:1)你课题研究的意义(宏观上);2前人研究的现状(多多引用参考文献)和存在问题、不足之类;3)你的研究创新点,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可以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前人研究的比较浅,你在人家研究基础之上更深入进行研究。 正文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语句通顺,少用口语,有理有据就OK。 结论部分,要简洁高度概括,可以分几条来写,每条一两句话概括。参考文献就是要严格按杂志要求格式来,这块每个杂志要求不一样的。三、在线投稿 搜索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网站,注册一个用户名,网站上一般会有格式内容要求,有的还会有论文格式WORD模板,注意格式很重要的。上传稿件时,网站上一般有投稿指南,按照那个一步一步来。提醒一下,推荐审稿人选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里的作者专家,或者你的导师的师兄弟姐妹,总之要是了解你这个领域的专家。手打写了半天啊,觉得有用,给好评啊。

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怎么样啊英语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progress was outlined in the political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report clearly states that we must incorporate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every aspect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 step up efforts to develop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so as to realiz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ecological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坚持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本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xyq18278 初入江湖 三级(676)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知识掌门人 | 我的消息(0/8)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外语/出国 > 英语添加到搜藏待解决中译英!!高手来帮忙~有加分!拒绝机译! 悬赏分:3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7 天 20 小时休闲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主要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旅游业要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必须拓展它的外延和丰富它的内涵。因此休闲产业发热崛起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据权威人士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讲成为下一个经济热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般的份额,新技术个其他一些趋势可以可以让人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3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方面也促进了休闲产业和旅游业关系日益密切。 从“有闲”方面看:整体上我国公民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期全年114天。而有些群体假日更多,如学生教师加进寒暑假全年约140天;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每年约10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年有半年闲;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从业者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外的闲暇时间,未来5年,全国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将成为可能。 从“有钱”方面看,目前我国人均GDP800美元,属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未来将增至3000美元,人的追求是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恩格尔系数:1978年我国城市5%,农村7%;2001年城市9%,农村7%;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至30%;2005年我国将有2亿中产阶级--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休闲度假,接受继续教育。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旅游休闲将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 从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看,人的多方面发展自我的欲求越来越强烈,人的休闲需求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面临新挑战:由从众游到个性游,由感性游到理性游,由旅游到休闲度假游,由国内游向国外游;休闲旅游方式更注重文化内涵和获得精神的满足。 休闲旅游生活应该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途径个手段,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这样的分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休闲产业与旅游业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并获双赢。提问者: 阿妮夕夕 - 初学弟子 一级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1 条Leisure and tourism, mainl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o develop it mus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its Therefore leisure industry fever is naturally, not according to the will of Authorities around 2015 forecast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enter "leisure era", leisure and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ertainment, tourism activities as an economic boom speak, and across all over the Special offer leisure industry will be dominated by 2015, in the US labor market will occupy the GNP's share of the new technology, general trends can last some other people to make life 50% of the time for According to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predicted that China will be a total tourism 64% GDP, traveling consumption will total consumption of tourism investment will 79% 16%, the total investment to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ourism revenues in 2020, will reach 33,000 million yuan RMB, the equivalent of 8% of GDP, become the mainstay of national China's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promotes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and tourism leisure "See" relax from the Chinese citizens: universal enjoys statutory holidays year 114 National D Some groups, such as students more holidays year about 140 days eojoy added, National civil servants and a foreign-capit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 "paid vacation" system, each year about 10 days, First, because the farmers industry,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is half year idle, Retirees most unemployed at home,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working life needs more diversified forms of "fixed" become more flexible working hour system of choice young, Practitioners 8 hours a day outside the working time, leisure time in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paid vacation" system becomes From the "rich", China is $GDP800 per capita, low level of a well-off society, the future will be us $3,000 people to pursue the matter, the spirit, politic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1978 engel coefficient of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zed 5%, In 2001, rural 7%; urban 9%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from 50% to 30%, In 2005, China will have 2 billion of their own middle-class -- housing, automobile, leisure vacation, continuing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urism will become common way of From the people of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ife, people of various needs of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who wants a diversified demands of leis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Facing new challenges: tourism by counter-conformity swam to swim by swimming sensibility character, to swim, rational tourism resort to swim by swimming by domestic and abroad to swim, More leisure tourism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obtain spiritual Leisure tourism life should b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humanistic care,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eople, is a way to spread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advance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answer is obvious,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mutually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win- 注:此为机译,因为10分不值得亲自动脑。 回答者: 北极づ莜蓝薇薇 - 魔导师 十级 10-5 19:03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noblegent 6115 有一天想起 4175 kenkckwok 2620 haotu111 2605 qindajia 2590 更多>> 订阅该问题《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专业的国 《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是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教育发展学会指 心火炬出售--北京东方绿洁商贸发 北京东方绿洁商贸发展中心提供火炬出售,运动会主火炬,手持专用火炬,火 远见旅游发展机构 国家旅游规划甲 远见机构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旅游概念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九地十五公司 北京锦福森商务酒店价格实惠 北京锦福森商务酒店是以客房,餐饮,会议为主的标准商务酒店,位于北京南四环和南五环之 北京一日游-北京中国旅行社总社 北京中国旅行社总社提供北京一日游黄金线路:长城十三陵一日游130元/人;国家级旅行社, 天津悦家快捷酒店 免费预定低价住宿 最低99元即可入住天津悦家快捷酒店,普通房,标准大床/双人房,商务/豪华大床房供您选择 天津客家福酒店 最便宜的经济型快 天津客家福快捷酒店作为最便宜经济型快捷酒店,将提供您健康,安全,专业,舒适酒店服务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08 Baidu

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怎么样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规定了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十七大以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高频词”,上上下下各方面都在领会、落实、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探索和讨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例如,断言“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文明形态。”这种提法是否确切当然可以研究。但如果认同这种提法,那就是认为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等是同一个范畴。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或原始文明)、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 m

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点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欲望之门还没有打开,所以人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盲目地崇拜自然、顺从自然,对自然生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和威胁,并且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形成了简朴的原始文明意识随着农业的诞生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变到主动适应,于是出现了农业文明这一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发起了对地球的挑战,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然而,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旱灾、涝灾、山洪、风沙等是自然报复不断,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进程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后,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基础的工业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爆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自然界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事实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内,就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对立的地步值得庆幸的是,近二十年以来,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飞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兴起作了科学和理论的准备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六十年代的生态农业,七十年代兴起的生态工程等又为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观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正是基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本质和特点,生态文明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应有之义  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点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欲望之门还没有打开,所以人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盲目地崇拜自然、顺从自然,对自然生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和威胁,并且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形成了简朴的原始文明意识随着农业的诞生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变到主动适应,于是出现了农业文明这一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发起了对地球的挑战,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然而,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旱灾、涝灾、山洪、风沙等是自然报复不断,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进程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后,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基础的工业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爆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自然界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事实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内,就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对立的地步值得庆幸的是,近二十年以来,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飞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兴起作了科学和理论的准备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六十年代的生态农业,七十年代兴起的生态工程等又为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观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正是基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本质和特点,生态文明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应有之义  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九五”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安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运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隐患随着安康经济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 境为宗旨,以可继续开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开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 同点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也是主体、也有价值人类、自然共同作为宇宙的成员,具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运行轨迹,人类企图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已成为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  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为农业文明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是以有形和无形资本为主流的财富观,而生态文明则是要求以绿色财富为主流的财富观绿色财富是指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富,具有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比如,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森林、湿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财富按照世界银行衡量的新标准,绿色财富包括绿色人造资本、绿色自然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如环保节能建筑物、环保型交通工具是绿色人造资本;山清水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绿色自然资本;德才兼备、有创新意识,受过良好的绿色教育,具备生态环保人格的绿色人才称为绿色人力资本  生态文明的消费观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则要求扩大“绿色文明”发展空间,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要求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产品,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要求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鼓励人们更加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