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号

发布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号

民族精神在何方 文化战争

哦,网上有的是啊

1 异度空间中的生命体验——中国当代幻想小说的“形象”解析 [学位论文] 彭龙英, 2008 -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查看全文 2 青蛙之死:异度空间里的网络化生存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 PKUNJU - 2006年3期- 蒋晓丽, 张杰, JIANG Xiao-li, ZHANG Jie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体获得了空前发展,它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渐远离大自然通过"拟仿",网络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幻的"公共领域"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消解了现代社会一直 被引用次数: 1 查看全文 3 黄石市农业面源污染的解析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 [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 ISTICEIPKU - 2008年9期- 严素定, Yan Suding 为弄清黄石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分配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进而为削减黄石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该文采用清单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石市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秸秆遗弃、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地表径流中C 查看全文 4 达利的异度空间建构及其高峰体验 [期刊论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7年5期- 许莉萍, XU Li-pin 达利用理智将自己的梦幻、想象及非理性的事物进行立体空间的重组,特意"实验"混乱无序、颠倒错位的异度空间的构建在对视觉图像的表达方式和观看领域的颠覆中,认同体验激情涌动、缺失的情感得到补偿、失落的自尊得以回归、受 查看全文 5 混合非机动车流的多值元胞机模型模拟研究 [期刊论文] 《物理学报》 ISTICEISCIPKU - 2008年8期- 李新刚, Gao Zi-You, 赵小梅, Jia Bin, Li Xin-Gang, Gao Zi-You, Zhao Xiao-Mei, Jia Bin 采用多值元胞机模型对混合非机动车流进行了建模模拟研究混合非机动车流在我国城市交通中主要表现为三轮车和自行车的混合针对三轮车和自行车实际尺寸的差异,设定自行车占据一个单位空间,三轮车占据两个单位空间模拟 查看全文 6 异度空间 Nissan quest 5SE [期刊论文] 《世界汽车》 PKU - 2006年5期- 查看全文 7 一种顾及几何特征的云模型遥感影像分割方法 [期刊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EIPKU - 2008年9期- 巫兆聪, 覃茂运, 张潇, WU Zhaocong, QIN Maoyun, ZHANG Xiao 将云模型与模糊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的、顾及几何特征的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该方法用分水岭算法对原影像进行分割获得初始分割图斑,再将图斑抽象成云模型,以云模型实现图斑对象表达;在基于云概念的光滑度、紧 查看全文 8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毛红椿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期刊论文] 《林业科学》 ISTICPKU - 2008年6期- 刘军, 陈益泰, 孙宗修, 姜景民, 何贵平, 饶龙兵, 吴天林, Liu Jun, Chen Yitai, Sun Zongxiu, Jiang Jingmin, He Guiping, Rao Longbing, Wu Tianlin 利用8对微卫星标记对分布于我国的3个毛红椿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收集毛红椿3个天然居群209个单株材料并对每个单株的位置进行定位,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毛红椿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了解该物种的进化历程和濒危 查看全文 9 惊悚向生存的让渡——影片《异度空间》哲学美学价值探刍 [期刊论文] 《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 2008年5期- 王国勇 影片<异度空间>用惊悚的叙述语调,疯狂的意象造型向人们唱响了一曲爱情颂歌但透过剧情我们更愿意读到的是影片背后犀重的社会人文景观--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理性与非理性的冲撞撕扯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然理性之光却辉 查看全文 10 基于免参数据挖掘的相异度度量研究 [学位论文] 文娟娟, 2007 - 郑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近年来随着数据挖掘的迅速发展,各种聚类、分类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但其中参数设置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于是,免参数据挖掘思想应运而生。 本文深入分析了参数设置对数据挖掘结果的各种影响 搜到文章太多,列出几篇文献,你需要哪个? qq问问最多回答2000字,我没法把全文粘上来 国内比较权威的数据库为万方和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下载论文,期刊等收费,3元/篇 中国知网的收费标准一般是5元/页 事先还要注册会员,登陆收费,预付费等问题比较麻烦 推荐你去我朋友的小店 【默默论文大全】 资费标准: 2元/篇 3元/2篇 如果店里没有,可以留言,一个工作日内回复 也可以帮忙下载万方和中国知识总库的论文,提供论文名称,作者名称或网址(仅限万方和中网)一个工作日内下载完毕 收费同上 购物流程 第一步:请先到 中拍下1篇论文或者多篇 第二步:再发送邮件到 写下你需要的文章题目 第三步:1个工作日内回复信件,附件即为论文 注明:小店帮忙下载的论文都是别人发表过的,只能作为参考文献,不能直接用与个人毕业论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114.挑战传统教学,引领教学创新——谈微课的内涵意义与建设应用.江苏教育,2015(10). 113.混合学习中微信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2月下. 112.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2月. 111.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15年10月. 110.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教育现代化.2015年5月. 109.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及应用研究——以iebook制作电子简历为例.数字教育.2015年12月. 108.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10月. 107.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分析——以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12月. 106.基于QQ群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10月. 105.基于CSSCI(1986-2014)的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年6月. 104.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内涵解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年8月. 103.境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教育技术领域20种SSCI和A&H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7月 102.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究——基于国内外典型模式的对比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6月 101.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5年6月 100.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15年4月 99.关于“MOOCs”的六点质疑及思路.高教探索,2015年2月98.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高等教育学领域12种SSCI期刊可视化分析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2月97.媒体类型不同组合方式对大学生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年2月 96.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类融合”现象及其价值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2月95.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42).94.微课ACTSER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9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市四城区教师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92.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91.问题连续体在微课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90.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成人教育,2014(11).89.高校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4(11).88.论翻转课堂给我国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地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0.87.显性隐性注释超链接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长短时记忆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4,(8)86.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发展与教学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85.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对比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视角.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6).84.网络3D游戏化学习:第二语言学习与研究的新领域.GCCCE2014年论文集. 5.83.国内外教育技术新发展——基于WOS与Histcits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4,(6).8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架构初探.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月上.81.理解内涵抓住问题寻求对策——解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江苏教育.2014,(2).80.国外教育技术研究趋势管窥与反思——基于ET&S(SSCI)(2003-2012)中高被引论文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14,(03).79.合理利用超媒体注释技术促进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习得——梅耶多媒体信息设计“临近原则”的实验验证中国远程教育,2013,(9) .78.Design and Implement of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Androi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EITT2013).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ICET) .77.网络课程教育信息的S-P表分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为例.农业网络信息.2013,(03).76.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75.W0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理念.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74.打造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2011,(9).73.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72.顶层设计确保高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1月.71.“药方”、“超市”、“包装”,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三部曲.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1月.70.iTunes U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Educational R Achievements in Engineering Materials,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ased on Information 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TEE 20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 69.The Evaluation of IT-Based Teaching Abilities Based on Niche T Achievements in Engineering Materials,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ased on Information 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TEE 20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 68.面向质量工程的高校教育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2)67.A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E-Teaching Ability.2009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CSE 2009) Volume2.66.智能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7).65.Bb推进南京师大质量工程建设.中国教育网络,2009,(5).64.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系统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4中).6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教育与职业,2009,(1中).6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我省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做出新贡献——2008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工作报告.教育传播与研究,2008,(3,4).61.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0中).60.教师培训文化的现状及建设研究.软件导刊,2008,(3).59.发挥精品课程优势,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教育与教学研究专辑.58.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能力要求.教育传播与研究,2007,(1).57.听力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1).56.加强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远程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1).55.携手共进,开拓创新,打造江苏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新平台.教育传播与研究,2006,(4).54.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模型研究.教育传播与研究,2006,(2、3).5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学习管理.“海杰”杯全国教育技术征文一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6,1152.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学习.教育技术资讯,2006,(7) .51.教师培训的行动星模式研究.教育传播与研究,2005,(3).50.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观.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6月,第28卷.49.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6.48.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及培训的调查研究.教育传播与研究,2004,(2).47.超越培训,走向学习——谈教师专业发展必由之路.教育传播与研究,2004,(2).46.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4,(5).45.新闻传播中的网络调查技术研究.新闻知识,2004,(2).44.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网络调查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43.联结主义模型及其对网络教学的影响.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2003.12.42.论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41.谈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教育技术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9.40.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新闻知识,2003,(10).39.网络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的哲学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3,(6).38.知识管理技术与e-learning资源库建设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5).37.网络教学中的VOD系统应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4) .36.高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教育传播与研究,2003,(1).35.信息技术培训中的知识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5卷.34.KM技术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2002,11.33.网络教学中的视频点播技术应用研究.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2002.6.32.利用微格教学发展电教学生的教学技能.教育传播与研究,2002,(1).31.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组建校园网之策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1,(4).30.谈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教育探索,2001,(2).29.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与现代化,2000,(1).28.谈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国电化教育,1999,(7).27.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小学作文教学.中国电化教育,1999,(4).26.谈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中小学电教.1999,(2).25.走出教学媒体使用的误区.江苏教育报,1999.3.2.24.网络教育前景广阔.江苏教育报,1999.1.19.23.从女娲补天看儿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1999.122.现代教育技术与未来学校教育.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1999.1.21.计算机技术与未来高等教育.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1、2合刊).20.谈教学的优化与改革.红烛新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多媒体组合教学实验与研究.江苏电教.1997,(2).18.关于电教专业实习改革的思考.江苏电教,1997,(1).17.谈教育领域中的虚拟环境技术.南京师大学报,1995增.16.电化教学其器其用.江苏教育报,1996.3.25,第366期.15.虚拟实境.外语电化教学,1996,(4).14.超媒体的教学应用问题初探.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9).13.电化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江苏电教,1996,(3).12.远距离交互式信息网络与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南师大学报,1996增.11.谈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开展.教育现代化,1996,(1).10.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南师大学报,1995增.9.虚拟环境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电教,1995,(4).8.《英语学习》光盘的结构和功能.外语电化教学,1995,(4).7.录像出版业的一次革命——谈高速录像带复制机.电教世界.1995,(1).6.谈教学领域的多媒体系统.教育传播与技术,1995,(1).5.谈个别化教育与多媒体技术.江苏电教,1995,(1).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进展.江苏电教,1994,(4).3.从哲学角度论电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江苏电教,1994,(2).2.CD-ROM光盘及其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994,(2).1.加快农村电教机构建设.成人教育,1994,(2).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啊

114.挑战传统教学,引领教学创新——谈微课的内涵意义与建设应用.江苏教育,2015(10). 113.混合学习中微信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2月下. 112.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2月. 111.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15年10月. 110.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教育现代化.2015年5月. 109.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及应用研究——以iebook制作电子简历为例.数字教育.2015年12月. 108.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10月. 107.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分析——以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12月. 106.基于QQ群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10月. 105.基于CSSCI(1986-2014)的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年6月. 104.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内涵解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年8月. 103.境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教育技术领域20种SSCI和A&H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7月 102.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究——基于国内外典型模式的对比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6月 101.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5年6月 100.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15年4月 99.关于“MOOCs”的六点质疑及思路.高教探索,2015年2月98.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高等教育学领域12种SSCI期刊可视化分析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2月97.媒体类型不同组合方式对大学生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年2月 96.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类融合”现象及其价值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2月95.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42).94.微课ACTSER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9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市四城区教师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92.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91.问题连续体在微课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90.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成人教育,2014(11).89.高校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4(11).88.论翻转课堂给我国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地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0.87.显性隐性注释超链接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长短时记忆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4,(8)86.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发展与教学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85.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对比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视角.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6).84.网络3D游戏化学习:第二语言学习与研究的新领域.GCCCE2014年论文集. 5.83.国内外教育技术新发展——基于WOS与Histcits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4,(6).8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架构初探.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月上.81.理解内涵抓住问题寻求对策——解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江苏教育.2014,(2).80.国外教育技术研究趋势管窥与反思——基于ET&S(SSCI)(2003-2012)中高被引论文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14,(03).79.合理利用超媒体注释技术促进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习得——梅耶多媒体信息设计“临近原则”的实验验证中国远程教育,2013,(9) .78.Design and Implement of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Androi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EITT2013).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ICET) .77.网络课程教育信息的S-P表分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为例.农业网络信息.2013,(03).76.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75.W0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理念.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74.打造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2011,(9).73.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72.顶层设计确保高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1月.71.“药方”、“超市”、“包装”,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三部曲.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1月.70.iTunes U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Educational R Achievements in Engineering Materials,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ased on Information 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TEE 20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 69.The Evaluation of IT-Based Teaching Abilities Based on Niche T Achievements in Engineering Materials,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ased on Information 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TEE 20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 68.面向质量工程的高校教育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2)67.A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E-Teaching Ability.2009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CSE 2009) Volume2.66.智能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7).65.Bb推进南京师大质量工程建设.中国教育网络,2009,(5).64.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系统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4中).6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教育与职业,2009,(1中).6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我省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做出新贡献——2008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工作报告.教育传播与研究,2008,(3,4).61.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0中).60.教师培训文化的现状及建设研究.软件导刊,2008,(3).59.发挥精品课程优势,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教育与教学研究专辑.58.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能力要求.教育传播与研究,2007,(1).57.听力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1).56.加强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远程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1).55.携手共进,开拓创新,打造江苏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新平台.教育传播与研究,2006,(4).54.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模型研究.教育传播与研究,2006,(2、3).5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学习管理.“海杰”杯全国教育技术征文一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6,1152.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学习.教育技术资讯,2006,(7) .51.教师培训的行动星模式研究.教育传播与研究,2005,(3).50.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观.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6月,第28卷.49.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6.48.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及培训的调查研究.教育传播与研究,2004,(2).47.超越培训,走向学习——谈教师专业发展必由之路.教育传播与研究,2004,(2).46.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4,(5).45.新闻传播中的网络调查技术研究.新闻知识,2004,(2).44.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网络调查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43.联结主义模型及其对网络教学的影响.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2003.12.42.论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41.谈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教育技术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9.40.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新闻知识,2003,(10).39.网络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的哲学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3,(6).38.知识管理技术与e-learning资源库建设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5).37.网络教学中的VOD系统应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4) .36.高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教育传播与研究,2003,(1).35.信息技术培训中的知识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5卷.34.KM技术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2002,11.33.网络教学中的视频点播技术应用研究.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2002.6.32.利用微格教学发展电教学生的教学技能.教育传播与研究,2002,(1).31.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组建校园网之策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1,(4).30.谈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教育探索,2001,(2).29.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与现代化,2000,(1).28.谈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国电化教育,1999,(7).27.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小学作文教学.中国电化教育,1999,(4).26.谈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中小学电教.1999,(2).25.走出教学媒体使用的误区.江苏教育报,1999.3.2.24.网络教育前景广阔.江苏教育报,1999.1.19.23.从女娲补天看儿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1999.122.现代教育技术与未来学校教育.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1999.1.21.计算机技术与未来高等教育.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1、2合刊).20.谈教学的优化与改革.红烛新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多媒体组合教学实验与研究.江苏电教.1997,(2).18.关于电教专业实习改革的思考.江苏电教,1997,(1).17.谈教育领域中的虚拟环境技术.南京师大学报,1995增.16.电化教学其器其用.江苏教育报,1996.3.25,第366期.15.虚拟实境.外语电化教学,1996,(4).14.超媒体的教学应用问题初探.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9).13.电化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江苏电教,1996,(3).12.远距离交互式信息网络与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南师大学报,1996增.11.谈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开展.教育现代化,1996,(1).10.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南师大学报,1995增.9.虚拟环境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电教,1995,(4).8.《英语学习》光盘的结构和功能.外语电化教学,1995,(4).7.录像出版业的一次革命——谈高速录像带复制机.电教世界.1995,(1).6.谈教学领域的多媒体系统.教育传播与技术,1995,(1).5.谈个别化教育与多媒体技术.江苏电教,1995,(1).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进展.江苏电教,1994,(4).3.从哲学角度论电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江苏电教,1994,(2).2.CD-ROM光盘及其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994,(2).1.加快农村电教机构建设.成人教育,1994,(2).

有关世说新语的相关论著 世说新语——中国人的机智/王敏政/台湾星光出版社1985年版 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思想/朴美龄/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六朝名士:世说新语/张健/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世说新语研究/王能宪/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世说探幽/萧艾/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世说新语词语考释/郭在贻/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世说新语辞典/张永言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世说新语词典/张万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世说新语考释/吴金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张叔宁/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宁稼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张振德等/巴蜀书社1995年版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晔/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世说新语发微/王守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世说新语研究/蒋凡/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日)井波律子著、李庆、张荣湄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月清朗 千古风流——《世说新语》/李建中、高文强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徐正英、常佩雨/郑州大学学报6/1999 《世说新语》的形而上品格/陈迎辉/内蒙古大学学报6/1999 论《世说新语》与新闻写作/帅政、孟晖/晋阳学刊6/1999 《世说新语译注》读后/方一新、王云路/书品6/1999 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宁稼雨/湖北大学学报1/2000 《世说新语》类目设定的思想旨归何在?/宁稼雨/天津社会科学2/2000 时代学风的印迹与思考——三部《世说新与》研究著作述评/宁稼雨/社会科学2/2000 《世说新语》中的流品意识/宁稼雨/呼兰师专学报1/2000 《世说新语》中樗蒲的文化精神/宁稼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2000 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范子烨/文史知识2/2000 《世说新语》词语考辨/汪维辉/中国语文2/2000 20世纪《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汪龙麟/殷都学刊1/2000 《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宁稼雨/东方丛刊2/2000 对历史真实的冲淡与对艺术真实的强化——论《世说新语》的叙事原则/刘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2000 《世说新语》非小说论/刘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2000 20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刘强/文史知识4/2000 《世说新语》书名与类目释义/宁稼雨/文献3/2000 从《世说新语》看维摩在家居士观念的影响/宁稼雨/南开学报4/2000 《世说新语》成于众手说详证/宁稼雨/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 《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唯美倾向/张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4/2000 论《世说新语》的分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孙逊、秦川/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 鬼蜮世界的名士风流—谈魏晋风度在志怪小说中的折射/高玉海/辽宁大学学报5/2000 神貌绰约 青蓝并辉——谈《世说新语》与《浮生六记》/齐慧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2000 《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刘正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2000 《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的“是”字判断句比较研究/梁兴华/贵州文史丛刊4/200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文精神/谭爱娟/长沙大学学报3/200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特点/景圣琪/南通师范学院学报4/2000 神貌绰约 青蓝并辉——谈《世说新语》与《浮生六记》/齐慧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2000 《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杨芳/暨南学报6/2000 《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杨芳/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2000 《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与《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何乐士/湖北大学学报6/2000 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王建设/华侨大学学报4/2000 《世说新语》三词考补/沈光梅/湖州师范学院学报4/200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孝悌之风/刘强/阴山学刊1/2001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意识/钟怡音/龙岩师专学报1/2001 试论《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鲁统彦/东岳论丛1/2001 《晋书》取材《世说新语》之管见/高淑清/社会科学战线1/2001 《世说新语》札记/游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2001 人物通讯写作对《世说新语》的借鉴/秦卫明/写作2/2001 从《世说新语》看判断词“是”的发展与“非”“不”的关系/萧娅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1 从《世说新语》看玄言诗的世俗底蕴/徐国荣/暨南学报3/2001 从《世说新语》看山水美与人格美之关系/王治理/重庆社会科学3/2001 论《世说新语》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闫秀平/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2001 《世说新语》“下”字拾义/王柯/古汉语研究2/2001 《世说新语》受贬斥原因简析/姜桂芳/文史杂志4/2001 论《世说新语》刻画的曹操形象及其发展/吴代芳/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2001 从《世说新语》复合词的结构方式看汉语造词法在中古的发展/马连湘/东疆学刊3/2001 今本《世说新语》版本之源流/张叔宁/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4/200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多层面性/刘湘兰/湖南商学院学报5/200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的隐逸思想/刘湘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6/200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孙海洋、刘龙洲/湘潭工学院学报(社科版)4/2001 《世说新语》人物形象塑造小议/刘友朋/天中学刊6/2001 从《世说新语》看服药的士族精神/宁稼雨/南开学报1/2002 《世说新语》中的文人风情/孙水娟/绥化师专学报1/2002 《世说新语》“难之”的解释/侯亮宇/台湾国文天地17卷9期(2002年2月) 论《世说新语》的生命意识及其哲学生成/谭坤/山西师大学报2/2002 我也在准备世说新语的资料,关于女性形象的,如果有,可以相互交流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字

1 异度空间中的生命体验——中国当代幻想小说的“形象”解析 [学位论文] 彭龙英, 2008 -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查看全文 2 青蛙之死:异度空间里的网络化生存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 PKUNJU - 2006年3期- 蒋晓丽, 张杰, JIANG Xiao-li, ZHANG Jie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体获得了空前发展,它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渐远离大自然通过"拟仿",网络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幻的"公共领域"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消解了现代社会一直 被引用次数: 1 查看全文 3 黄石市农业面源污染的解析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 [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 ISTICEIPKU - 2008年9期- 严素定, Yan Suding 为弄清黄石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分配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进而为削减黄石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该文采用清单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石市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秸秆遗弃、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地表径流中C 查看全文 4 达利的异度空间建构及其高峰体验 [期刊论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7年5期- 许莉萍, XU Li-pin 达利用理智将自己的梦幻、想象及非理性的事物进行立体空间的重组,特意"实验"混乱无序、颠倒错位的异度空间的构建在对视觉图像的表达方式和观看领域的颠覆中,认同体验激情涌动、缺失的情感得到补偿、失落的自尊得以回归、受 查看全文 5 混合非机动车流的多值元胞机模型模拟研究 [期刊论文] 《物理学报》 ISTICEISCIPKU - 2008年8期- 李新刚, Gao Zi-You, 赵小梅, Jia Bin, Li Xin-Gang, Gao Zi-You, Zhao Xiao-Mei, Jia Bin 采用多值元胞机模型对混合非机动车流进行了建模模拟研究混合非机动车流在我国城市交通中主要表现为三轮车和自行车的混合针对三轮车和自行车实际尺寸的差异,设定自行车占据一个单位空间,三轮车占据两个单位空间模拟 查看全文 6 异度空间 Nissan quest 5SE [期刊论文] 《世界汽车》 PKU - 2006年5期- 查看全文 7 一种顾及几何特征的云模型遥感影像分割方法 [期刊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EIPKU - 2008年9期- 巫兆聪, 覃茂运, 张潇, WU Zhaocong, QIN Maoyun, ZHANG Xiao 将云模型与模糊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的、顾及几何特征的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该方法用分水岭算法对原影像进行分割获得初始分割图斑,再将图斑抽象成云模型,以云模型实现图斑对象表达;在基于云概念的光滑度、紧 查看全文 8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毛红椿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期刊论文] 《林业科学》 ISTICPKU - 2008年6期- 刘军, 陈益泰, 孙宗修, 姜景民, 何贵平, 饶龙兵, 吴天林, Liu Jun, Chen Yitai, Sun Zongxiu, Jiang Jingmin, He Guiping, Rao Longbing, Wu Tianlin 利用8对微卫星标记对分布于我国的3个毛红椿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收集毛红椿3个天然居群209个单株材料并对每个单株的位置进行定位,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毛红椿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了解该物种的进化历程和濒危 查看全文 9 惊悚向生存的让渡——影片《异度空间》哲学美学价值探刍 [期刊论文] 《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 2008年5期- 王国勇 影片<异度空间>用惊悚的叙述语调,疯狂的意象造型向人们唱响了一曲爱情颂歌但透过剧情我们更愿意读到的是影片背后犀重的社会人文景观--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理性与非理性的冲撞撕扯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然理性之光却辉 查看全文 10 基于免参数据挖掘的相异度度量研究 [学位论文] 文娟娟, 2007 - 郑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近年来随着数据挖掘的迅速发展,各种聚类、分类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但其中参数设置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于是,免参数据挖掘思想应运而生。 本文深入分析了参数设置对数据挖掘结果的各种影响 搜到文章太多,列出几篇文献,你需要哪个? qq问问最多回答2000字,我没法把全文粘上来 国内比较权威的数据库为万方和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下载论文,期刊等收费,3元/篇 中国知网的收费标准一般是5元/页 事先还要注册会员,登陆收费,预付费等问题比较麻烦 推荐你去我朋友的小店 【默默论文大全】 资费标准: 2元/篇 3元/2篇 如果店里没有,可以留言,一个工作日内回复 也可以帮忙下载万方和中国知识总库的论文,提供论文名称,作者名称或网址(仅限万方和中网)一个工作日内下载完毕 收费同上 购物流程 第一步:请先到 中拍下1篇论文或者多篇 第二步:再发送邮件到 写下你需要的文章题目 第三步:1个工作日内回复信件,附件即为论文 注明:小店帮忙下载的论文都是别人发表过的,只能作为参考文献,不能直接用与个人毕业论文

文章篇名:《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主要内容:介绍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我的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回永远源远流长、绵绵不断,我们中华儿女也一定要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坚信我们的民族回拥有美好的未来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号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与苏向丽合作)语言文字应用 2011年第2期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与林天送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 国际汉语学报 2011年3月华语的研究和华语的教学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第1期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于海阔合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辞书研究 2011年第3期量词“片”的语法化(与孟繁杰合作) 语言研究 2011年第3期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5期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9-10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 汉语学报 201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1期闽语的“卜”和“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黄典诚先生对音韵学的重要贡献 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4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与于海阔合作) 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辞书研究 2013年第1期 辞和辞的研究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青海民族研究 2013年第4期 关于宾语前置 汉语学报 2013第4期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语言科学 2013年第5期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衡山方言的轻重音及与其有关的变调 (与刘娟合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3期 论方言特征词的特征——以闽方言为例 方言 2014年第2期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光明日报 2014-12-08 略论汉语的字辞构造特征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2期 新界客家话百年接触演变的启发 李如龙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瑶 学术研究 2015年第3期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天下文章一大抄,没事。

[1]张珍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2]武宇林 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何红一 南方民族民间剪纸对中国剪纸的特殊贡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段春华 中国民间剪纸与马蒂斯剪纸的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戴嘉艳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6]余晓红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访湖南望城第一家华夏剪纸博物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郭秀 民间剪纸造型手法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 [8]万炜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赵娅迪 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 美术大观,2010,(5) [10]王媛媛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2) [11]白航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12]杨雨佳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 艺术百家,2010,(4) [13]朱晓红 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发展变化思考[J] 装饰,2010,(11) [14]马安君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刘国武,刘贲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吕焰 论格式塔与民间剪纸的造型思维[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7]黄千,王晓华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8]黄千,李英睿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美术大观,2009,(8) [19]梅玉洁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李晓丹 东西方造型基础的追溯——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之异同[J] 美术大观,2009,(11) [21]董喆 美在人间 贵在纯真——漫话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9,(11) [22]汪辉,肖琼娜 民间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装饰,2006,(2) [23]顾浩,周军 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 装饰,2006,(7) [24]关健 谈民间剪纸的收藏[J] 装饰,2006,(9) [25]康小花,赵军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J] 美术大观,2006,(10) [26]季玉民,殷晓克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6,(10) [27]许中美 浅析乡村女性对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6,(11) [28]尚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J] 装饰,2007,(1) [29]黄坚 备极工巧:闽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0]陆蕾 浅谈民间剪纸的审美创造[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4) [31]许茵茵 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构想[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2]谢群 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 美术大观,2007,(6) [33]王晓玲 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探究[J] 美术大观,2007,(9) [34]王晓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体系架构[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35]王继红 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几则断想[J] 淄博师专学报,2006,(2) [36]许中美 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 菏泽学院学报,2007,(4) [37]谭嫄嫄,宁绍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8,(12) [38]陆序彦 民间剪纸的精神性及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9]王焰安 试论民间剪纸的版权主体及版权享有[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0]孙琳,陈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41]刘彩清 中阳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2]王景怡,王立秋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J] 美术大观,2008,(5) [43]王立秋,董其志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 美术大观,2008,(5) [44]楼正国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设计语言[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45]刘流,张展 毕加索的中国知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直觉思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6]李志宏 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7]詹克兢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J] 艺术百家,2005,(3) [48]何红一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保护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9]李滔 民间剪纸中的生活美[J] 装饰,2005,(9) [50]王焰安 对商业形态民间剪纸版权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