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周易的论文1000字怎样写

发布时间:

周易的论文1000字怎样写

用你人生的转折点来解释周易,诠释周易。或者以你人生的兴盛往衰来预测你的未来正如盛极而衰,分久必合等等

我能写,但也不是你的思想,有何用?

《周易》读后感]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周易》读后感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孔子编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国人心中,至今被奉为经典有人认为《周易》很神秘,不仅因为它能用来预测个人前景吉凶,还因为它的内容是极其简单的“─”和“--”型符号的排列组合,虽然单调,但高度抽象正因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难以揣测它象征的具体事物极其含义而正是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却能定吉凶,测前景其实,把《周易》当成一部纯粹的占卜书是把它浅薄化和庸俗化了毫无疑问,《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说他高深,是因为它既有简单而神秘排列的符号,又有很多明了和晦涩相间的对符号的文字说明它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必然有其高明之处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也好,是高深的哲学著作也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及与认识相适应的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智慧《周易》的集体创作说明: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说,对事物根本规律的理解,这些哲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至少都认同了一致的方向,读后感《《周易》读后感》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个经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传道了,我深知自己对它理解不深,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谈谈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这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好像是万能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很多人甚至藉着它的幌子以达到各种私人目的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书,探察如今的中国图书市场,关于《易经》的书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周易》搭台,钞票唱戏”的专谈预测、风水、占卜、医法的“运用型”图书纷纷问世(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乡各地与网上的指引百业、点拨万家的“易学大师”与“易学文化公司”层出不穷由于《周易》在大多数中国人头上有着既神圣又神秘的光环,所以这些欺世盗名、恐吓无知的江湖就得以大售其奸对于《周易》,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也知道,它并不玄妙,并不是不能读懂,更不是金庸笔下的《易筋经》我们作为祖宗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无中生有,夸夸其谈我想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解梦,起名这样的事情上应该负起《易经》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浅薄,方能避免文化颓势

周易的论文1000字怎么写

你还是自己写

用你人生的转折点来解释周易,诠释周易。或者以你人生的兴盛往衰来预测你的未来正如盛极而衰,分久必合等等

Oh my god,有创意题目

《周易》读后感]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周易》读后感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孔子编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国人心中,至今被奉为经典有人认为《周易》很神秘,不仅因为它能用来预测个人前景吉凶,还因为它的内容是极其简单的“─”和“--”型符号的排列组合,虽然单调,但高度抽象正因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难以揣测它象征的具体事物极其含义而正是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却能定吉凶,测前景其实,把《周易》当成一部纯粹的占卜书是把它浅薄化和庸俗化了毫无疑问,《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说他高深,是因为它既有简单而神秘排列的符号,又有很多明了和晦涩相间的对符号的文字说明它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必然有其高明之处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也好,是高深的哲学著作也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及与认识相适应的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智慧《周易》的集体创作说明: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说,对事物根本规律的理解,这些哲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至少都认同了一致的方向,读后感《《周易》读后感》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个经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传道了,我深知自己对它理解不深,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谈谈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这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好像是万能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很多人甚至藉着它的幌子以达到各种私人目的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书,探察如今的中国图书市场,关于《易经》的书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周易》搭台,钞票唱戏”的专谈预测、风水、占卜、医法的“运用型”图书纷纷问世(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乡各地与网上的指引百业、点拨万家的“易学大师”与“易学文化公司”层出不穷由于《周易》在大多数中国人头上有着既神圣又神秘的光环,所以这些欺世盗名、恐吓无知的江湖就得以大售其奸对于《周易》,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也知道,它并不玄妙,并不是不能读懂,更不是金庸笔下的《易筋经》我们作为祖宗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无中生有,夸夸其谈我想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解梦,起名这样的事情上应该负起《易经》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浅薄,方能避免文化颓势

周易的论文3000字怎样写

你还是自己写

呀,什么时候开始算命了?

可以写有关周易的,像周易与企业管理 周易与养生

周易的论文1000字

你还是自己写

这里有篇关于周易管理的思想颇合现代意义,你可以借鉴下稍稍变通一下可以以《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为题。希望对你有帮助!论《周易》中的管理哲学思想前言:《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尤其重要。怎么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把“变易”的、“不易”的事情,变成“简易”的事情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管理者的职责。因此本人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希望能给管理者一些新的角度和启示。 一、变易协调——《周易》的管理方法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一)变易 “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序》),《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系辞》),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传•系辞》” (二)协调 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要旨,也是《周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周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要求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反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太过”和“失中”两种情况。并指出太过则反,即物极必反,人就会走向反面。而失中则致于凶,会使自己(指统治阶级)处于凶险的境地,故而它提出协调的中和、平衡思想,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彖》),这同孔子的和为贵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极其相似。它的协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正 《周易》认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较为理想的协调结果。它指出“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易传•彖》),认为中正可以观天下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从《易传》对经文的解释看,经文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二爻、五爻为得其中。因为二爻、五爻分居下、上卦之中,而传统的理解认为得其中则为吉,即使不得位的阴爻阳爻也可因其得中而吉。如《易传•彖•节卦》“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刚指上坎为阳卦,柔指下兑为阴卦,刚得中指九二、九五分居下,上卦之中。王弼注云;“坎阳而兑阴也,阳上而阴下,刚柔分也;刚柔分而不乱,刚得中为制主,节之义也。”故“节,亨”。 2.当位 《周易》之爻有当位不当位之说。一般说来,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实际上位是指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或代表的身份。当位指地位的恰当,说到底,当位是统治阶级强调尊卑关系,让百姓民众安于现状的一种理论,因为它把阳、阴、君子、小人的关系及君臣、父子间的主从关系看作是自然赋予的一种不可移易的本性。《易传》指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因此可见,《易传》的作者把人们之间的那种尊卑、主从、依附、上下的关系当作是当位的东西。这些当位的东西不能随意变化,若变化则为不当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周易》把当位看作是协调的另一重要内容。 3.相应 协调也指上下相应,对立统一。因为对立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并且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协调;统一相应也是协调。所以《周易》除追求中正、当位外还强调相应与对立统一。从《易经》六十四卦看,乾坤二卦是父母卦,其它六十二卦皆由此而生,这些卦中有许多是对立统一的,如泰否、损益、既济未济等都是完全对立的卦象。这成了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周易》强调对立更重视相应、相交、和谐、统一,如《易传》讲“泰:小往大来。吉,亨”,指的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彖》’,把上下相交当成事物亨通的条件。并对否卦的上‘下不交而带来的“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后果深感不安。所以它反对上下不应上下不交,要求上下相亲,指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传•文言》)。在它看来上下相亲即是相应,相应则社会上下团结一致,从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传•系辞》)。 总之,《周易》是要通过变易、协调等管理方法以实现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民为邦本——《周易》的管理主体论 现代管理学在把人、财、物当成管理对象的同时,也把人当成管理的主体。《周易》在这个问题上更看重人是管理的主体,把人看成是社会稳定、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根本之所在。它的主体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为邦本,重视圣人的作用。《周易》认为易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又称为三才。其中,天道、地道只有通过人道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它认为圣人是人类的杰出代表,正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才“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而设卦观象系辞主要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上),从而“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气”以便达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同上),通过圣人而通天、地之道,察百姓之情,即“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同上),把天地、自然界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给天下百姓,让老百姓运用它。像包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黄、尧、舜则“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又“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同上)。正是圣人能通天地之道并效法“天地变化”而治理百姓,“穷理致性以至于明”,从而使人能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以发展社会。除此外,圣人还通晓人道,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传•彖》),能“通天下之志”而“民从之”(同上),从而,“知进退之道,而不失其正”(《易传•文言》),化成天下,使百姓安于现状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易传•彖》)。 2.重视管理者的道德修养。由于圣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的代表,其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百姓的教化、管理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周易》十分重视他们的道德修养,要求他们崇德,并能坚持不懈加强修养。特别是《易传》对此问题的认识更高,如前所提它曾对近20个卦用道德来解释,并把“履”卦当成树立道德的基础,以“谦”卦为施行道德的柯柄,以“恒”为巩固道德的前提,把“损”卦当成修养道德的途径,把“益”卦当成充裕道德的方法,把“困”卦当成检验道德的标准,把“井”卦当成居守道德的处所。《周易》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道德的修养与维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3.要求爱民。由于《周易》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爱民的思想,《易传》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领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仁就是仁爱,《易传》之《文言》讲“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彖》则要求“容民蓄众”,主要是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并有“交相爱”的思想。为达到爱民的目的,《周易》要求首先要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认为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不劳民伤财,《易传》讲“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彖》),认为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违背农时是爱民的重要内容,这样,百姓就会安心于生产,满足于现状。它的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要求百姓手中也有一点财富而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综上所述,《周易》有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特别是其科层制管理思想是它的精华。如果史料记载不错,我们的分析无误的话,那么,科层制管理可以提前到公元前2000余年前,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科层制管理的出现早了1800余年,可以说,这是我国对管理学的杰出贡献。另外,其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论,变易协调的管理方法论,阴阳之道的管理决策论及民为邦本的管理主体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张善文,《周易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 王军云,《周易与人生智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张其成,《易经》感悟,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黄玉顺,《周易》及其哲学——《周易人生智慧》丛书“主编闲话” 张其成《周易》管理哲学,张其成国学网,

1《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阳之气的作用变化无穷,能使万物各自端正属性和寿命,保持住太和之气,以利于体现正道。乾阳之气凌驾在万物之上,使天下显得安宁。当正午阳光强烈的时候,花草林木伸展着枝条,绿叶正努力进行这光合作用,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到了晚上,星月当空时,枝叶又都收敛了。此时,昼属阳,夜属阴。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当政治清明,君臣勤政时,贤能得志,人民富裕,万向咸宁,四海升平。当政治昏暗,奸佞当道时,焚书坑儒,盗贼蜂拥,生灵涂炭,军阀割据。此时,治属阳,乱属阴。 《周易》向我们传递的,正是这一思想。《周易》的精髓,也正在于这些思想。治时,不要过于得意,因为夏天来了,秋天就不会远了;乱时,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甚至,人们不必畏惧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就像果子熟了会落,晴空久了会雨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正常地运行。 《周易》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为人立世,凡是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殊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 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2<<周易》读后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周易》读后感:说“王”解字 “王”,《说文解字注》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天下所归往也”。王者,主也,主事者,成功者,治人者,常言之:胜者,为王也。 对于任何一个阶层、团体、组织,乃至于个人而言,如何让自己出人头地,成为王者,乃是我们永恒的话题。王者,狭义地讲,便是指主事之人,乃是为帝、为王者、为帅、为将……,帝为王者之王,王为帅者之王,帅为将者之王……因此,王是一类群体,是某一群体中出其类者,众人之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士之民,莫非王臣,“凡王之属皆从王”,王,众皆争之,众皆捧之。其实,王者,只是一种职位,一种身份,或者说一种荣耀而已;更广义地讲,王者乃是指处于独领一方、一地、一群之王,甚或是指虽不处于主事之位,却也是立于鸡群之首。王,是成功,是达到目标,是实现或体现某种自我价值的地位,是一种孜孜以求无以伦比的精神。我很欣赏孟子,世人类多,其可分二,一为“治人之人”,一为“治于人之人”。所以,追求王者之风范,定是治人者之基本目标,也会是众人普遍的目标。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孜以求的真理。 时代发展至今,虽说是日新月异,却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真理,正如世上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样,所谓“科学”也只不过是与各种“非科学”的战争中显胜的一方而已,也正是那场战争之中的“王”者而已,其实,世事人物,有正有邪,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的,所以说“盗亦有道”也。 孔子曾言:“一贯三为王也”,而其所言的“三”乃是指“天、地、人”也,所谓参通天、地、人者而为王也;《周易》亦云:“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又何事不能成呢?其实,这三个条件肯定是不等值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同时与天、地、人相合的。因此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便是泛指促成成功的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甚或是某种机遇。一个人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这大概就是古典意义所说的“天时”了,其实,这便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人人或者说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因此,“天时”是这几个条件中最为容易成功,也最为难得的一个,如果有“天”助我也,又何愁事业不成呢。其实,我认为 “地利”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地利的重要性已在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件中得以印证,两军交战,争必争之地,两国交兵,寸土相争,就是为了抢占地利,经济发展要控制资源产地和能源产地,当今的太空之战,石油之争,莫不如此。地利虽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地处蛮荒之地,人处尴尬之境,又如何出其类呢?真正的任何人可以把握的可以自己依赖的只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中,只有“人和”才是最容易把握的了,因为“人和”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简言之,“人和”包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新和对“民心”的酝酿与把握两个方面,所谓“人和”,对自身应当“必求自强不息”,它是一种对内在要素的统筹运用,对外在条件的正确应对,是一种“德”的境界。昔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万应,敲响亡秦的丧种;水浒英雄,惩强扶弱,替天行道,贪官污吏莫不缩首;太平天国,也曾席卷大半个中国,却闹个群龙相争,天京内讧,一次次均有首无终,虽可言顺应“天时”,也占有“地利”,然失却“人和”也。 正因如此,我可以大言不惭地把孟子的话改为: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天时,无天时便寻地利,无地利便求人和,与“天、地、人”合,世上又何来难事之有? “天时、地利”皆不常有,唯可求的是“人和”,“人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谋事的境界,是一种趋向成功的潜在因素,也我们谋事的关键所在,正如孟子所论证的,“人和”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把握天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寻找地利,才能促成成功。 源用中国古代佛学所指,人生有“三种境界”:小乘、中乘、上乘。小乘乃是指“生存之道”。达尔文言:“适者生存”也,能够与环境相适,方能于世能容,否则纵使你有旷世奇才,也会无从施展,正如所言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世事人例也就太多了。三国时杨修恃才放旷,以客压主,世乃难容;屈原空有一腔爱国之志,却只有投江避世;陆游也只能“僵卧孤村”矣,也许他们经历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都不能任用的话,生之不能,又何谈其发展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乘乃是万楼之基础,否则,所谋之事也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已,也正如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千古绝恋令许多人欣羡不已,但谁都知道,故事虽然美妙,于世所不容的悲惨爱情,其结局却总是必然。 所言中乘乃是“发展之道”,适者仅能生存,能者方能发展。所谓能者,便是指术业有专攻之人,更是指具有组织、管理、应对谋略的人。动物间夺食、争王必以力斗,力弱者败,败则为“臣”、为“囚”、为“寇”,甚或只能一死了之。动物相争之残酷,让人感慨万千,其实,人类亦然。况且人类不会仅仅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生存”之上,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如何能在“众马之群”脱颖而出,如何能在适当的时机“锥”身而出,除了应具备某种专业之才,还需要具有把握时机的能力,虽然伯乐能识千里马,而千里马身边伯乐不常有,因此,固然你是千里马,也须识得伯乐方可,否则,纵然你“嘶鸣不已”,也只能是“徒费心力”而已,甚或被看马之人鞭笞捧打一番,这大概便是许多人所言的有谋无人识、有才无处施的难堪境地了。 大乘便是指心身处于治人之位,心旷神怡之境,或居于庙堂之高日理万机,或处于江湖之远运筹帷幄。王者当是治人之人,或如秦皇汉武,攻城掠寨,尸横遍野,一统江山;更如成吉思汗,一把弯弓,所向披靡,万里无疆;或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指点江山,志在千里;或如梁山英雄,替天行道,意气风发。偶思上个世纪国共之争,为什么出了个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只有处于治人之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控制局面,也才有机会施展韬略,笑傲江湖。 成为一个王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也许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计,先人在造化“王”字时,设定“三画而连其中”,从字的解剖学角度计,应当是“三横两纵”,其“三横”便是指一个王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广度与层次,三横始终具有向外拓展的空间。人之初,大脑俨如一片混沌,需要储备许多的知识,注重知识的扩展性即广度,而有了一定的储备量后,更需要“一纵”一个提升,否则便会如仲永一样在聪颖童年后便“泯然众人矣”。殊不知古易早云:潜龙勿用!当知识积聚达到一定时候,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做到“守中用中”,“连其中”,把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一步深造,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以求“术业有专攻”,知识要具有深度,也仿若人生之求学到就业的过程。如果要想在就业中不“泯然众人矣”,或者要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王者的话,必然要“进德修业”,此即“二纵”也。为王之后,虽然不会“事必亲躬”,但要做到运筹帷幄,欲以一己之力而将各方控制于掌股之中的话,其必然要促使王者再次扩展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辐射,此即“三横”也。当然,古人言:三者,多也,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断地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以求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勿庸置疑,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而真正要成为王者,应当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总结历史也不难看出,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是为人所用,为“治于人”之人也,正如前面所言,世事人物,无所谓好坏,其实,实现目的的方法也一样,无所谓对与错,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正统的范畴内,他的选择范围必然受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思维。所以说,专业化的人才也并非是指仅仅具有知识纵深的人才,而是指同时具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人。很显然,一个仅仅知道设计微机软件的人,如果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如何推销发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比尔&S226;盖茨的;封神演义中,千神百怪,各有其能,最后皆归于姜尚之门帐,而姜尚纵有盖世奇才,却又只能为臣、为相;三国时刘备既无关、张之力勇,又无诸葛之智胜,却能扼中成王,唯其德也。所以说,王者才是最后的胜者,王者总是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 我们成就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说欲成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种仿若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典——《周易》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周易》初九云:“潜龙勿用”。卦之初,爻之初,乃是人之初,力之必弱,犹如雏鹰之嫩翅无力远翔,犹如潜龙之蜷于深渊不能有所枉动,犹如幼蚕之尚需不断摄食桑叶,此时,当野蛮其肌肤,锻炼其体魄,韬光养晦,隐忍待发。龙之处于潜,德之处于隐,事之处于忍,是大量噬取营养的时候,是打造自己的最佳时机。此时,因为自己尚且力弱,也不会招致过多的外物妨碍,应当摆出一幅“返婴寻天籁”与世无争的态势,这时候倘若要去做一个初生之牛犊与虎相斗,勇气固然可佳,却只会徒增笑尔。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九四云:“或跃在渊”,其实这些都是是告诫我们在前进在奋斗的路上应当“慎慎焉”,慎对周围的人与事,因为此时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经过“潜龙”的广积,已如“易”之所云“见龙在田”了,锋芒稍露,力之外争,必招致外力的反击,也许原先视你为无物之人会迅速将你列为潜在的敌人,造成在某些方面“政见不相同也”。人常言,“枪打出头鸟”就是这这个道理。中共红军的湘江之殁,便是所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气概固然可佳,非万不得已,应当是不可取的。此时应当“慎”对周围人事,正如前文所言,纵然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遇伯乐,没有得遇明主,你便只能“泯然众人矣”;倘若此时事事必争,处处力争,甚或揭竿而起,欲为王者,一来会有众异的镇压,难成大器也,二来即使取得暂时的胜果,一旦霜雪逼袭,势必败北。席卷神州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过关斩将进驻京城的李自成等酿成的败局正是如此,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的结局、诸多王朝的改革变法往往功亏一篑,就是例证。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其既不能知已,也不能知彼,未能看清形势也,简言之,不能与于、地、人相合也。适者,只能生存,强者,才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不断进德修业,修身而习性,文明其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益其所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战胜对手,自己才能出于人头之上。 “周易”九五云:“飞龙在天”,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目标的时候了。如果有了前面所说的广积薄发,成为王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成为王者,固然是可钦可贺,不过,很多人只是注重成为王者的过程和“称王”之后的喜悦,而一旦为王,多懒其心志,惰其体肤,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更不思进取,空养其躯,空守其位,长此以往,其势必弱,其势必衰。秦皇赢政,一统中华,却也只能历经二世即衰,汉武唐王,大明满清,虽达举世之强盛,却无不是盛极而衰,难逃历史的更替。缘何盛而衰,衰而亡,正如“易”用九所云:“群龙无首”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也,自以为王,远离臣民,年久势衰,酝酿出几个新的王者,新的王者便就形成了“群龙”,而一旦群龙既出,当然“无首”也。汉时的“藩王之乱”,宋时的牛朋李党,明初的燕王逼宫,清朝的鳌拜党徒,而一旦群龙既出,你是羸弱之王还是强盛之王,如何应对,如何操控,或是激流勇退,或是被逼下野,或是力挽狂澜,全然在于王者之力。不妨再回首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天王无德,众位亲王,拥兵自重,继以内讧,乃至生灵涂炭,“祸国殃民”。人们常常归结为“时位之移人”也,其实,那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便是许多人终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道理说起来却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往往简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尽快地出人头地,成为胜者、王者呢? 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起点,不管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职位、现有资产、社会关系等等综合条件如何地存在差别,也不管这个目标点是指钱、权,还是名、利等,不管我们已具有天时、地利,也不管是仅仅具有人和而已,抑或是一无所有,只要我们具有王者的精神,我们坚信它与一个目标点之间总是具有一条直线,总是有一条必然的途径,而这条路径的差别也仅仅在于它的长短距离不同而已,从一个简单的时间公式可以得出,距离既定,时间与速度总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速度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愁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呢? 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其实,裹覆自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策略,有朝一日,长出翅膀,能够飞起来,展示自己才是目标,作为一只昆虫,能够适应环境,赖得寂寞,不惜“作茧自缚”,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起来,这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中国古代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做到十年间卧薪尝胆,重振国威,张良能够承受胯下之辱,成为将才,也是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的。只有先赖得寂寞的人,然后才能不寂寞。 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个人之差异性导致起点的差异性,各自起点和目标点的距离总是不相同的,很显然,由于起点的不相同,我们与各自目标点的直线又是符合“直线方程”的。起点高的,稍加努力便能马到功成,起点低的,就需要加倍努力,当然勤之所至,笨鸟也可先飞了。所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速度的问题,速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身的能动力,一是如何减少环境的摩擦阻力,因此,如何增强内动力,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借雾,借风,借箭,能将“喷气式”改造成“超音速”,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 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尚需不断调整处于治人之位还要受治于人的境地,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它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而进退,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只想赢利而不愿亏损,世上也没有绝对化的利益,它总是在斗争与妥协中趋近,我们也因此应当作不断地调整,古人言: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无所得也。不能求其上,尚可得其中,不能求其中,退而求其下也,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哪怕无所得也,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追求,我们要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看谁笑到最后的自信与风度,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是一位王者之心了,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道理论起来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却比较简单,正如“易者,易也”。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需要知道多少豪华的道理,所谓“无招胜有招”便是这个道理,其实无招才是最高的境界,正如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最高境界一样。而世人多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以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不争的王者, 诚然,世上之人,各不相同,人之不同,又唯在于精神,可同样一个道理,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总没有一个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呀,什么时候开始算命了?

周易的论文1000字怎么读

我能写,但也不是你的思想,有何用?

诗文欣赏说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1《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阳之气的作用变化无穷,能使万物各自端正属性和寿命,保持住太和之气,以利于体现正道。乾阳之气凌驾在万物之上,使天下显得安宁。当正午阳光强烈的时候,花草林木伸展着枝条,绿叶正努力进行这光合作用,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到了晚上,星月当空时,枝叶又都收敛了。此时,昼属阳,夜属阴。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当政治清明,君臣勤政时,贤能得志,人民富裕,万向咸宁,四海升平。当政治昏暗,奸佞当道时,焚书坑儒,盗贼蜂拥,生灵涂炭,军阀割据。此时,治属阳,乱属阴。 《周易》向我们传递的,正是这一思想。《周易》的精髓,也正在于这些思想。治时,不要过于得意,因为夏天来了,秋天就不会远了;乱时,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甚至,人们不必畏惧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就像果子熟了会落,晴空久了会雨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正常地运行。 《周易》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为人立世,凡是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殊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 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2<<周易》读后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周易》读后感:说“王”解字 “王”,《说文解字注》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天下所归往也”。王者,主也,主事者,成功者,治人者,常言之:胜者,为王也。 对于任何一个阶层、团体、组织,乃至于个人而言,如何让自己出人头地,成为王者,乃是我们永恒的话题。王者,狭义地讲,便是指主事之人,乃是为帝、为王者、为帅、为将……,帝为王者之王,王为帅者之王,帅为将者之王……因此,王是一类群体,是某一群体中出其类者,众人之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士之民,莫非王臣,“凡王之属皆从王”,王,众皆争之,众皆捧之。其实,王者,只是一种职位,一种身份,或者说一种荣耀而已;更广义地讲,王者乃是指处于独领一方、一地、一群之王,甚或是指虽不处于主事之位,却也是立于鸡群之首。王,是成功,是达到目标,是实现或体现某种自我价值的地位,是一种孜孜以求无以伦比的精神。我很欣赏孟子,世人类多,其可分二,一为“治人之人”,一为“治于人之人”。所以,追求王者之风范,定是治人者之基本目标,也会是众人普遍的目标。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孜以求的真理。 时代发展至今,虽说是日新月异,却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真理,正如世上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样,所谓“科学”也只不过是与各种“非科学”的战争中显胜的一方而已,也正是那场战争之中的“王”者而已,其实,世事人物,有正有邪,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的,所以说“盗亦有道”也。 孔子曾言:“一贯三为王也”,而其所言的“三”乃是指“天、地、人”也,所谓参通天、地、人者而为王也;《周易》亦云:“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又何事不能成呢?其实,这三个条件肯定是不等值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同时与天、地、人相合的。因此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便是泛指促成成功的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甚或是某种机遇。一个人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这大概就是古典意义所说的“天时”了,其实,这便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人人或者说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因此,“天时”是这几个条件中最为容易成功,也最为难得的一个,如果有“天”助我也,又何愁事业不成呢。其实,我认为 “地利”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地利的重要性已在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件中得以印证,两军交战,争必争之地,两国交兵,寸土相争,就是为了抢占地利,经济发展要控制资源产地和能源产地,当今的太空之战,石油之争,莫不如此。地利虽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地处蛮荒之地,人处尴尬之境,又如何出其类呢?真正的任何人可以把握的可以自己依赖的只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中,只有“人和”才是最容易把握的了,因为“人和”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简言之,“人和”包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新和对“民心”的酝酿与把握两个方面,所谓“人和”,对自身应当“必求自强不息”,它是一种对内在要素的统筹运用,对外在条件的正确应对,是一种“德”的境界。昔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万应,敲响亡秦的丧种;水浒英雄,惩强扶弱,替天行道,贪官污吏莫不缩首;太平天国,也曾席卷大半个中国,却闹个群龙相争,天京内讧,一次次均有首无终,虽可言顺应“天时”,也占有“地利”,然失却“人和”也。 正因如此,我可以大言不惭地把孟子的话改为: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天时,无天时便寻地利,无地利便求人和,与“天、地、人”合,世上又何来难事之有? “天时、地利”皆不常有,唯可求的是“人和”,“人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谋事的境界,是一种趋向成功的潜在因素,也我们谋事的关键所在,正如孟子所论证的,“人和”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把握天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寻找地利,才能促成成功。 源用中国古代佛学所指,人生有“三种境界”:小乘、中乘、上乘。小乘乃是指“生存之道”。达尔文言:“适者生存”也,能够与环境相适,方能于世能容,否则纵使你有旷世奇才,也会无从施展,正如所言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世事人例也就太多了。三国时杨修恃才放旷,以客压主,世乃难容;屈原空有一腔爱国之志,却只有投江避世;陆游也只能“僵卧孤村”矣,也许他们经历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都不能任用的话,生之不能,又何谈其发展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乘乃是万楼之基础,否则,所谋之事也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已,也正如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千古绝恋令许多人欣羡不已,但谁都知道,故事虽然美妙,于世所不容的悲惨爱情,其结局却总是必然。 所言中乘乃是“发展之道”,适者仅能生存,能者方能发展。所谓能者,便是指术业有专攻之人,更是指具有组织、管理、应对谋略的人。动物间夺食、争王必以力斗,力弱者败,败则为“臣”、为“囚”、为“寇”,甚或只能一死了之。动物相争之残酷,让人感慨万千,其实,人类亦然。况且人类不会仅仅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生存”之上,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如何能在“众马之群”脱颖而出,如何能在适当的时机“锥”身而出,除了应具备某种专业之才,还需要具有把握时机的能力,虽然伯乐能识千里马,而千里马身边伯乐不常有,因此,固然你是千里马,也须识得伯乐方可,否则,纵然你“嘶鸣不已”,也只能是“徒费心力”而已,甚或被看马之人鞭笞捧打一番,这大概便是许多人所言的有谋无人识、有才无处施的难堪境地了。 大乘便是指心身处于治人之位,心旷神怡之境,或居于庙堂之高日理万机,或处于江湖之远运筹帷幄。王者当是治人之人,或如秦皇汉武,攻城掠寨,尸横遍野,一统江山;更如成吉思汗,一把弯弓,所向披靡,万里无疆;或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指点江山,志在千里;或如梁山英雄,替天行道,意气风发。偶思上个世纪国共之争,为什么出了个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只有处于治人之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控制局面,也才有机会施展韬略,笑傲江湖。 成为一个王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也许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计,先人在造化“王”字时,设定“三画而连其中”,从字的解剖学角度计,应当是“三横两纵”,其“三横”便是指一个王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广度与层次,三横始终具有向外拓展的空间。人之初,大脑俨如一片混沌,需要储备许多的知识,注重知识的扩展性即广度,而有了一定的储备量后,更需要“一纵”一个提升,否则便会如仲永一样在聪颖童年后便“泯然众人矣”。殊不知古易早云:潜龙勿用!当知识积聚达到一定时候,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做到“守中用中”,“连其中”,把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一步深造,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以求“术业有专攻”,知识要具有深度,也仿若人生之求学到就业的过程。如果要想在就业中不“泯然众人矣”,或者要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王者的话,必然要“进德修业”,此即“二纵”也。为王之后,虽然不会“事必亲躬”,但要做到运筹帷幄,欲以一己之力而将各方控制于掌股之中的话,其必然要促使王者再次扩展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辐射,此即“三横”也。当然,古人言:三者,多也,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断地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以求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勿庸置疑,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而真正要成为王者,应当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总结历史也不难看出,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是为人所用,为“治于人”之人也,正如前面所言,世事人物,无所谓好坏,其实,实现目的的方法也一样,无所谓对与错,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正统的范畴内,他的选择范围必然受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思维。所以说,专业化的人才也并非是指仅仅具有知识纵深的人才,而是指同时具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人。很显然,一个仅仅知道设计微机软件的人,如果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如何推销发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比尔&S226;盖茨的;封神演义中,千神百怪,各有其能,最后皆归于姜尚之门帐,而姜尚纵有盖世奇才,却又只能为臣、为相;三国时刘备既无关、张之力勇,又无诸葛之智胜,却能扼中成王,唯其德也。所以说,王者才是最后的胜者,王者总是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 我们成就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说欲成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种仿若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典——《周易》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周易》初九云:“潜龙勿用”。卦之初,爻之初,乃是人之初,力之必弱,犹如雏鹰之嫩翅无力远翔,犹如潜龙之蜷于深渊不能有所枉动,犹如幼蚕之尚需不断摄食桑叶,此时,当野蛮其肌肤,锻炼其体魄,韬光养晦,隐忍待发。龙之处于潜,德之处于隐,事之处于忍,是大量噬取营养的时候,是打造自己的最佳时机。此时,因为自己尚且力弱,也不会招致过多的外物妨碍,应当摆出一幅“返婴寻天籁”与世无争的态势,这时候倘若要去做一个初生之牛犊与虎相斗,勇气固然可佳,却只会徒增笑尔。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九四云:“或跃在渊”,其实这些都是是告诫我们在前进在奋斗的路上应当“慎慎焉”,慎对周围的人与事,因为此时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经过“潜龙”的广积,已如“易”之所云“见龙在田”了,锋芒稍露,力之外争,必招致外力的反击,也许原先视你为无物之人会迅速将你列为潜在的敌人,造成在某些方面“政见不相同也”。人常言,“枪打出头鸟”就是这这个道理。中共红军的湘江之殁,便是所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气概固然可佳,非万不得已,应当是不可取的。此时应当“慎”对周围人事,正如前文所言,纵然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遇伯乐,没有得遇明主,你便只能“泯然众人矣”;倘若此时事事必争,处处力争,甚或揭竿而起,欲为王者,一来会有众异的镇压,难成大器也,二来即使取得暂时的胜果,一旦霜雪逼袭,势必败北。席卷神州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过关斩将进驻京城的李自成等酿成的败局正是如此,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的结局、诸多王朝的改革变法往往功亏一篑,就是例证。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其既不能知已,也不能知彼,未能看清形势也,简言之,不能与于、地、人相合也。适者,只能生存,强者,才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不断进德修业,修身而习性,文明其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益其所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战胜对手,自己才能出于人头之上。 “周易”九五云:“飞龙在天”,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目标的时候了。如果有了前面所说的广积薄发,成为王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成为王者,固然是可钦可贺,不过,很多人只是注重成为王者的过程和“称王”之后的喜悦,而一旦为王,多懒其心志,惰其体肤,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更不思进取,空养其躯,空守其位,长此以往,其势必弱,其势必衰。秦皇赢政,一统中华,却也只能历经二世即衰,汉武唐王,大明满清,虽达举世之强盛,却无不是盛极而衰,难逃历史的更替。缘何盛而衰,衰而亡,正如“易”用九所云:“群龙无首”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也,自以为王,远离臣民,年久势衰,酝酿出几个新的王者,新的王者便就形成了“群龙”,而一旦群龙既出,当然“无首”也。汉时的“藩王之乱”,宋时的牛朋李党,明初的燕王逼宫,清朝的鳌拜党徒,而一旦群龙既出,你是羸弱之王还是强盛之王,如何应对,如何操控,或是激流勇退,或是被逼下野,或是力挽狂澜,全然在于王者之力。不妨再回首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天王无德,众位亲王,拥兵自重,继以内讧,乃至生灵涂炭,“祸国殃民”。人们常常归结为“时位之移人”也,其实,那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便是许多人终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道理说起来却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往往简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尽快地出人头地,成为胜者、王者呢? 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起点,不管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职位、现有资产、社会关系等等综合条件如何地存在差别,也不管这个目标点是指钱、权,还是名、利等,不管我们已具有天时、地利,也不管是仅仅具有人和而已,抑或是一无所有,只要我们具有王者的精神,我们坚信它与一个目标点之间总是具有一条直线,总是有一条必然的途径,而这条路径的差别也仅仅在于它的长短距离不同而已,从一个简单的时间公式可以得出,距离既定,时间与速度总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速度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愁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呢? 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其实,裹覆自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策略,有朝一日,长出翅膀,能够飞起来,展示自己才是目标,作为一只昆虫,能够适应环境,赖得寂寞,不惜“作茧自缚”,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起来,这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中国古代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做到十年间卧薪尝胆,重振国威,张良能够承受胯下之辱,成为将才,也是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的。只有先赖得寂寞的人,然后才能不寂寞。 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个人之差异性导致起点的差异性,各自起点和目标点的距离总是不相同的,很显然,由于起点的不相同,我们与各自目标点的直线又是符合“直线方程”的。起点高的,稍加努力便能马到功成,起点低的,就需要加倍努力,当然勤之所至,笨鸟也可先飞了。所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速度的问题,速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身的能动力,一是如何减少环境的摩擦阻力,因此,如何增强内动力,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借雾,借风,借箭,能将“喷气式”改造成“超音速”,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 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尚需不断调整处于治人之位还要受治于人的境地,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它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而进退,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只想赢利而不愿亏损,世上也没有绝对化的利益,它总是在斗争与妥协中趋近,我们也因此应当作不断地调整,古人言: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无所得也。不能求其上,尚可得其中,不能求其中,退而求其下也,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哪怕无所得也,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追求,我们要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看谁笑到最后的自信与风度,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是一位王者之心了,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道理论起来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却比较简单,正如“易者,易也”。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需要知道多少豪华的道理,所谓“无招胜有招”便是这个道理,其实无招才是最高的境界,正如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最高境界一样。而世人多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以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不争的王者, 诚然,世上之人,各不相同,人之不同,又唯在于精神,可同样一个道理,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总没有一个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