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药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

发布时间:

药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统计结果,2009年《药学学报》总被引频次:2981,影响因子:970。自1998~2005年来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2006~2010年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 该刊发表的论文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并具有中国药学特色。论文的学术价值较高,有的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发表的论文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奖的比例达10%;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十五攻关以及省、部级和国外基金等)的论文达67%。这些基金论文的发表,展示了我国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了学术交流,对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1撰稿要求1总体要求文稿力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数据可靠。文稿一般以4 000~6 000字为宜,论著、综述类不得超过8000字。2名词术语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及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基本名词》系列为准。文稿内使用的名词术语前后统一,新名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名词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或《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采用批准的药名;创新性新药,请参照我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新译名词应附外文原文。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常用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例如:WBC、RBC、Hb、DNA、HBsAg、IgG、IgA、IgM、CO2、NO等。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3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黑、花诸体,并注意上、下角标使用准确。如kg不能写成Kg,ml不能写成ML,pH不能写PH或Ph。4数字用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时间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如1999年不宜写成99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近期”等。时间天用“d”表示,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2数字范围的表示形式表示范围用“~”,不用“-”。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至5×10应为3×10~5×10,或(3~5)×10,不能写成3~5×10;60 %至70%应写为60%~70%,不能写成60~70%;60 mg至70 mg应为60~70 mg不能写成60 mg~70 mg;5±5摄氏温度应写(5±5)℃。3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表示方法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写成40×20×30 mm,也不能写成40×20×30 mm。5计量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单位的名称和符号。6统计学符号应以国家标准GB/ T 1-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为准,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符号一律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如:(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表示(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10)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2稿件格式1题名题名应恰当简洁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标题。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2作者署名和单位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集体署名的文章需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在论文首页脚注第一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最高学位、职称、是否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等内容;整理者姓名列于文末。如果需要确定一名对文稿及其研究内容负责的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名及全部作者与单位的英译。中文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字母均大写,名的每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双名之间加连字符“-”。3摘要摘要字数要求在200~3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论著类文稿的摘要形式采用结构式,内容应包括目的(阐明研究的背景和设想、目的)、方法(必须包括材料或对象,应描述课题的基本设计,双盲、单盲还是开放性,使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分组和对照)、结果(应列出主要结果,包括主要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结论(全文总结,准确无误的观点及价值)。英文摘要可略详于中文摘要,但文意要一致。4关键词各类文稿均须标引关键词,数目一般为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关键词的选择要规范、准确,可以参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系列名词选词,也可以使用主题词标引,具体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关键词应置于摘要之后,正文之前。附中英文摘要的文稿,须注中英文关键词。5正文体例论著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5部分。各级标题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均左顶格书写,后空一格写标题文字;二级以上层次序号的数字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圆点。分级编号示例:“1”“1”“1”“1”。编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引言和参考文献不标序号。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以15字为限,同一层次的标题所用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应一致。文内接排的序号一律用圆括号数码,如:(1)、(2)……;若再分级用圈码,如:①、②……表示。6图表图表要精选,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插图和表格应具有足够的自明性信息,使读者不查阅正文即可理解其内容,并注意勿与正文内容重复。插图和表格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相应位置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1图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或在图的下方)标明图题、图号、放置方向及作者姓名。图可集中附于文后,图题、图注应置于正文内,外加方框标明所在位置。照片图要求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示,不要写在照片上。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须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2表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不用竖线)。表内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说明的事项(如P值等),可在表内依次用*、#、△、□、☆号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并以简练的文字写标注在表格的左下方。表内参数的单位应尽量相同,放在表的右上方;如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放在各栏的表头内,均值±标准差用±s,置于表的右上方。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统计学显著性标注统一用*、#、△、□、☆表示P<05;* *、##、△△、□□、☆☆表示P<01。7致谢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应征得被致谢本人同意,对被感谢者可直书其名。文字力求简练,评价恰当,用语准确。8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期刊文献卷和期均须著录。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主,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未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尽量不引用文摘、综述等第二、三次文献。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期刊[J]、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标准[S]、报告[R]、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未定义类型者[Z];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采用[A]。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数据库[DB/MT]、光盘图书[M/CD]、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期刊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止页图书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以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报纸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N]报名,出版年-月-日(版次)会议论文集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A]//文集的编者文集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学位论文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页-止页专利文献格式:[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文献来源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起页-止页3投稿须知1投稿方法电子版来稿请进入相应杂志的主页注册、登陆后投稿,点击“修改全文”上传投稿原文;纸质版投稿采用邮寄方式,邮寄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114信箱“学报”编辑部收(邮政编码201203)。请勿寄个人,以免影响稿件处理。不采用稿件一般不寄还,请自留底稿。2补充材料来稿应列出通讯作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电子邮件。如系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项目文稿,请在文稿首页页脚位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寄项目任务书复印件。3稿件处理编辑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作者在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可向本刊编辑部查询。作者若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多投。一旦发现一稿多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之内拒绝采用该文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4修改事宜来稿经同行专家审查后,认为内容需要修改、补充或删节时,本刊编辑部将把稿件及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作者必须于1个月内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回编辑部,否则将作自动退稿处理。5版权声明本刊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和保密等法规,投稿前第一作者应请所在单位加盖公章,以免侵权和泄密,并同意将印刷版和电子版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来稿一律要求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有权对拟录用的稿件进行文字性修改、删减等加工处理;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将提请作者考虑,如不同意删改者请事先声明。另外,本刊已独家加入《中国期刊网》,作者若不同意自己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时请在来稿时说明。6稿酬支付来稿一经发表,本刊即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作者寄付稿酬(已含各类文摘、光盘版、网络版稿酬),并赠送2本样刊。

药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图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  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  2.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  2.2汇通中西  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2.3旁搜博览  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  2.4慎思明辨  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  实施成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  [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  [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  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1撰稿要求1总体要求文稿力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数据可靠。文稿一般以4 000~6 000字为宜,论著、综述类不得超过8000字。2名词术语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及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基本名词》系列为准。文稿内使用的名词术语前后统一,新名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名词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或《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采用批准的药名;创新性新药,请参照我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新译名词应附外文原文。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常用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例如:WBC、RBC、Hb、DNA、HBsAg、IgG、IgA、IgM、CO2、NO等。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3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黑、花诸体,并注意上、下角标使用准确。如kg不能写成Kg,ml不能写成ML,pH不能写PH或Ph。4数字用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时间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如1999年不宜写成99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近期”等。时间天用“d”表示,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2数字范围的表示形式表示范围用“~”,不用“-”。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至5×10应为3×10~5×10,或(3~5)×10,不能写成3~5×10;60 %至70%应写为60%~70%,不能写成60~70%;60 mg至70 mg应为60~70 mg不能写成60 mg~70 mg;5±5摄氏温度应写(5±5)℃。3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表示方法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写成40×20×30 mm,也不能写成40×20×30 mm。5计量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单位的名称和符号。6统计学符号应以国家标准GB/ T 1-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为准,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符号一律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如:(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表示(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10)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2稿件格式1题名题名应恰当简洁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标题。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2作者署名和单位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集体署名的文章需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在论文首页脚注第一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最高学位、职称、是否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等内容;整理者姓名列于文末。如果需要确定一名对文稿及其研究内容负责的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名及全部作者与单位的英译。中文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字母均大写,名的每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双名之间加连字符“-”。3摘要摘要字数要求在200~3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论著类文稿的摘要形式采用结构式,内容应包括目的(阐明研究的背景和设想、目的)、方法(必须包括材料或对象,应描述课题的基本设计,双盲、单盲还是开放性,使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分组和对照)、结果(应列出主要结果,包括主要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结论(全文总结,准确无误的观点及价值)。英文摘要可略详于中文摘要,但文意要一致。4关键词各类文稿均须标引关键词,数目一般为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关键词的选择要规范、准确,可以参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系列名词选词,也可以使用主题词标引,具体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关键词应置于摘要之后,正文之前。附中英文摘要的文稿,须注中英文关键词。5正文体例论著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5部分。各级标题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均左顶格书写,后空一格写标题文字;二级以上层次序号的数字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圆点。分级编号示例:“1”“1”“1”“1”。编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引言和参考文献不标序号。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以15字为限,同一层次的标题所用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应一致。文内接排的序号一律用圆括号数码,如:(1)、(2)……;若再分级用圈码,如:①、②……表示。6图表图表要精选,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插图和表格应具有足够的自明性信息,使读者不查阅正文即可理解其内容,并注意勿与正文内容重复。插图和表格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相应位置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1图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或在图的下方)标明图题、图号、放置方向及作者姓名。图可集中附于文后,图题、图注应置于正文内,外加方框标明所在位置。照片图要求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示,不要写在照片上。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须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2表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不用竖线)。表内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说明的事项(如P值等),可在表内依次用*、#、△、□、☆号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并以简练的文字写标注在表格的左下方。表内参数的单位应尽量相同,放在表的右上方;如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放在各栏的表头内,均值±标准差用±s,置于表的右上方。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统计学显著性标注统一用*、#、△、□、☆表示P<05;* *、##、△△、□□、☆☆表示P<01。7致谢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应征得被致谢本人同意,对被感谢者可直书其名。文字力求简练,评价恰当,用语准确。8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期刊文献卷和期均须著录。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主,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未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尽量不引用文摘、综述等第二、三次文献。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期刊[J]、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标准[S]、报告[R]、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未定义类型者[Z];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采用[A]。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数据库[DB/MT]、光盘图书[M/CD]、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期刊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止页图书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以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报纸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N]报名,出版年-月-日(版次)会议论文集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A]//文集的编者文集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学位论文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页-止页专利文献格式:[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文献来源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起页-止页3投稿须知1投稿方法电子版来稿请进入相应杂志的主页注册、登陆后投稿,点击“修改全文”上传投稿原文;纸质版投稿采用邮寄方式,邮寄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114信箱“学报”编辑部收(邮政编码201203)。请勿寄个人,以免影响稿件处理。不采用稿件一般不寄还,请自留底稿。2补充材料来稿应列出通讯作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电子邮件。如系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项目文稿,请在文稿首页页脚位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寄项目任务书复印件。3稿件处理编辑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作者在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可向本刊编辑部查询。作者若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多投。一旦发现一稿多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之内拒绝采用该文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4修改事宜来稿经同行专家审查后,认为内容需要修改、补充或删节时,本刊编辑部将把稿件及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作者必须于1个月内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回编辑部,否则将作自动退稿处理。5版权声明本刊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和保密等法规,投稿前第一作者应请所在单位加盖公章,以免侵权和泄密,并同意将印刷版和电子版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来稿一律要求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有权对拟录用的稿件进行文字性修改、删减等加工处理;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将提请作者考虑,如不同意删改者请事先声明。另外,本刊已独家加入《中国期刊网》,作者若不同意自己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时请在来稿时说明。6稿酬支付来稿一经发表,本刊即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作者寄付稿酬(已含各类文摘、光盘版、网络版稿酬),并赠送2本样刊。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统计结果,2009年《药学学报》总被引频次:2981,影响因子:970。自1998~2005年来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2006~2010年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 该刊发表的论文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并具有中国药学特色。论文的学术价值较高,有的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发表的论文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奖的比例达10%;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十五攻关以及省、部级和国外基金等)的论文达67%。这些基金论文的发表,展示了我国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了学术交流,对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药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吗

其实去学校阅览室看就好了呀…………

还有新创刊的《中国药物评价》杂志,论文水平还不错。

找权威期刊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这个站一般做学术的人都会看,上面列出来的期刊杂志都是某个领域内最权威的~~

1撰稿要求1总体要求文稿力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数据可靠。文稿一般以4 000~6 000字为宜,论著、综述类不得超过8000字。2名词术语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及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基本名词》系列为准。文稿内使用的名词术语前后统一,新名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名词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或《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采用批准的药名;创新性新药,请参照我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新译名词应附外文原文。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常用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例如:WBC、RBC、Hb、DNA、HBsAg、IgG、IgA、IgM、CO2、NO等。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3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黑、花诸体,并注意上、下角标使用准确。如kg不能写成Kg,ml不能写成ML,pH不能写PH或Ph。4数字用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时间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如1999年不宜写成99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近期”等。时间天用“d”表示,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2数字范围的表示形式表示范围用“~”,不用“-”。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至5×10应为3×10~5×10,或(3~5)×10,不能写成3~5×10;60 %至70%应写为60%~70%,不能写成60~70%;60 mg至70 mg应为60~70 mg不能写成60 mg~70 mg;5±5摄氏温度应写(5±5)℃。3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表示方法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写成40×20×30 mm,也不能写成40×20×30 mm。5计量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单位的名称和符号。6统计学符号应以国家标准GB/ T 1-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为准,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符号一律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如:(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表示(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10)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2稿件格式1题名题名应恰当简洁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标题。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2作者署名和单位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集体署名的文章需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在论文首页脚注第一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最高学位、职称、是否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等内容;整理者姓名列于文末。如果需要确定一名对文稿及其研究内容负责的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名及全部作者与单位的英译。中文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字母均大写,名的每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双名之间加连字符“-”。3摘要摘要字数要求在200~3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论著类文稿的摘要形式采用结构式,内容应包括目的(阐明研究的背景和设想、目的)、方法(必须包括材料或对象,应描述课题的基本设计,双盲、单盲还是开放性,使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分组和对照)、结果(应列出主要结果,包括主要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结论(全文总结,准确无误的观点及价值)。英文摘要可略详于中文摘要,但文意要一致。4关键词各类文稿均须标引关键词,数目一般为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关键词的选择要规范、准确,可以参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系列名词选词,也可以使用主题词标引,具体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关键词应置于摘要之后,正文之前。附中英文摘要的文稿,须注中英文关键词。5正文体例论著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5部分。各级标题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均左顶格书写,后空一格写标题文字;二级以上层次序号的数字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圆点。分级编号示例:“1”“1”“1”“1”。编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引言和参考文献不标序号。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以15字为限,同一层次的标题所用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应一致。文内接排的序号一律用圆括号数码,如:(1)、(2)……;若再分级用圈码,如:①、②……表示。6图表图表要精选,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插图和表格应具有足够的自明性信息,使读者不查阅正文即可理解其内容,并注意勿与正文内容重复。插图和表格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相应位置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1图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或在图的下方)标明图题、图号、放置方向及作者姓名。图可集中附于文后,图题、图注应置于正文内,外加方框标明所在位置。照片图要求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示,不要写在照片上。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须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2表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不用竖线)。表内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说明的事项(如P值等),可在表内依次用*、#、△、□、☆号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并以简练的文字写标注在表格的左下方。表内参数的单位应尽量相同,放在表的右上方;如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放在各栏的表头内,均值±标准差用±s,置于表的右上方。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统计学显著性标注统一用*、#、△、□、☆表示P<05;* *、##、△△、□□、☆☆表示P<01。7致谢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应征得被致谢本人同意,对被感谢者可直书其名。文字力求简练,评价恰当,用语准确。8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期刊文献卷和期均须著录。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主,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未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尽量不引用文摘、综述等第二、三次文献。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期刊[J]、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标准[S]、报告[R]、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未定义类型者[Z];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采用[A]。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数据库[DB/MT]、光盘图书[M/CD]、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期刊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止页图书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以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报纸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N]报名,出版年-月-日(版次)会议论文集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A]//文集的编者文集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学位论文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页-止页专利文献格式:[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文献来源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起页-止页3投稿须知1投稿方法电子版来稿请进入相应杂志的主页注册、登陆后投稿,点击“修改全文”上传投稿原文;纸质版投稿采用邮寄方式,邮寄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114信箱“学报”编辑部收(邮政编码201203)。请勿寄个人,以免影响稿件处理。不采用稿件一般不寄还,请自留底稿。2补充材料来稿应列出通讯作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电子邮件。如系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项目文稿,请在文稿首页页脚位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寄项目任务书复印件。3稿件处理编辑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作者在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可向本刊编辑部查询。作者若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多投。一旦发现一稿多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之内拒绝采用该文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4修改事宜来稿经同行专家审查后,认为内容需要修改、补充或删节时,本刊编辑部将把稿件及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作者必须于1个月内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回编辑部,否则将作自动退稿处理。5版权声明本刊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和保密等法规,投稿前第一作者应请所在单位加盖公章,以免侵权和泄密,并同意将印刷版和电子版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来稿一律要求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有权对拟录用的稿件进行文字性修改、删减等加工处理;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将提请作者考虑,如不同意删改者请事先声明。另外,本刊已独家加入《中国期刊网》,作者若不同意自己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时请在来稿时说明。6稿酬支付来稿一经发表,本刊即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作者寄付稿酬(已含各类文摘、光盘版、网络版稿酬),并赠送2本样刊。

药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关键词】 靶向给药;药剂学;药物载体  0引言  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1〕 TDDS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 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TDDS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成功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大类 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现就靶向给药方法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  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 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1~0 μ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 μ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  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 将一些抗肿瘤、抗肝炎药物制备成微粒,给药后可增加药物的肝靶向性 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 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20 min时,DHAQ BSA 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约有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9%以上的DHAQ存在于血液中〔2〕 张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微乳较NCTD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4〕 王剑红等〔5〕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1~0 μm范围的占总数36%,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4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10 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80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0倍 一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达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碱)通过制成包有吐温80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动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疗效果〔7〕 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微粒进入骨髓的关键因素,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彭应旭等〔8〕制得不同粒径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静脉给药,小粒径组(70±24) nm骨髓内柔红霉素浓度是大粒径组(425±75) nm的58倍 骨髓会因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或严重感染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如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 利用骨髓靶向载体可提高药物在骨髓内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应 Gibaud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异己酯毫微粒为载体携带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内的分布  基因治疗是一种专一性的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像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  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  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 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 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 Lee等合成了三分枝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1万倍 我们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66,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7倍〔10〕 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 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 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 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 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半乳糖基化壳聚糖(GC)与质粒pEGFPN1混和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体外转染SMMC7721细胞 将含1 mg质粒的纳米微囊经肝动脉和门静脉注射入犬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在体外有较高的转染率,在犬体内有肝靶向性,可用作肝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11〕 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以叶酸作为导向淋巴系统或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同时将叶酸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已做了广泛的研究〔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cerbB1所编码,是erbB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EGFR高水平的表达,如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胸腺上皮癌等 针对富集EGFR的恶性肿瘤,方华圣等〔13〕成功地建立了EGFR富集的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  3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  mAb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将其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药物载体(如脂质体、毫微粒、微球、磁性载体等)或药物具有自身抗体(如红细胞)或抗体与细胞毒分子形成结合物,避免其对正常组织毒性,选择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徐凤华等〔14〕利用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然后使其与单抗交联制得偶合物 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为其进一步制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用于治疗白血病的CMA676是由一种人源化的mAb hp 6与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的N乙酰γ衍生物偶联而成的〔15〕,当CMA676与CD33抗原相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迅速内在化,进入胞内后,calicheamicin衍生物被水解释放,通过序列特异性方式与DNA双螺旋的小沟结合,使脱氧核糖环中的氢原子发生转移,从而使DNA双链断裂,诱导细胞死亡〔16〕 EGFR mAb可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的结合,如IMCC225, ABXEGFR和EMD55900等,能抑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曲妥珠单抗(Trasruzumab)作用于erbB2的细胞外区域,该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的乳腺癌的治疗〔17〕 IMCC225具有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应的作用,IMCC225与拓扑特肯(TPT)的联合用于荷有人类结肠癌移植体的裸鼠,能提高其生存率〔18〕 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l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即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  4制成前体药物  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指挥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 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治疗药物不能有效透过BBB 含OH, NH2, COOH结构的脂溶性差的药物可通过酯化、酰胺化、氨甲基化、醚化、环化等化学反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进入CNS后,其亲脂性基团通过生物转化而释放出活性药物 张志荣等〔19〕合成了3′, 5′二辛酰基氟苷,并制备了其药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结果表明,氟苷酯化后的前体药物的药质体有良好的脑靶向性  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 如多糖、果胶、瓜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 β, 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 常利用结肠内厌氧环境,使偶氮键还原的特点制成偶氮前体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5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用偶氮键连接而成 口服后在结肠释药,发挥5AS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减少其胃肠吸收产生的全身不良反应 5ASA也与非生理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偶氮双键制成前体药物〔20〕 糖皮质激素共价连接于多糖〔21〕,环糊精〔22〕制成的前药,口服后在结肠部位可释放出药物,可用于结肠炎的治疗 我们〔23,24〕合成了果胶酮洛芬(PTKP)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结果表明,此前药在不同pH环境下结构稳定,只能被结肠果胶酶特异性降解,释放出KP,发挥治疗作用 也可以利用结肠pH差异和时滞效应设计结肠靶向给药系统〔25〕  5化学传递系统  化学传递系统(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DS)是一种输送药物透过生理屏障到达靶部位,再经生物转化释放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 CDS通常是将含OH, NH2, COOH结构的药物共价连接于二氢吡啶载体(Q),药物(D)与靶向剂二氢吡啶结合为DQ结合物,建立了二氢吡啶―二氢吡啶钅翁盐氧化还原脑内定向转释递药系统 Chen等〔26〕设计了Tyr Lys的脑靶向CDS,并评价它的药效 Lys的C末端接亲脂性胆甾烯酯,N末端通过一种L氨基酸桥接靶向剂1,4二氢葫芦巴碱(含吡啶结构)制成Tyr Lys CDS,全身给药后,通过被动扩散机制透过BBB,且经酶催化1,4二氢葫芦巴碱变为季铵盐型使其存留于脑内 通过小鼠甩尾间隔期实验证明,Tyr Lys CDS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Mahmoud等〔27〕将吸电子羧甲基连接到氮原子构建了一种新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脑定向转释系统(N羧甲基1,4二氢吡啶3,5二酰胺),该载体稳定,具有良好的脑定向转释能力  靶向给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实质性的挑战 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TDDS对靶组织、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新的靶向给药途径、新的载药方法将会不断出现,遇到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靶向给药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Theresa MA, Pieter RC Drug delivery system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J〕 Science, 2004;303(5665):1818-  〔2〕 张志荣,钱文 肝靶向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7;32(1):72-  Zhang ZR, Qian WJ Study on mitoxantrone albumin microspheres for liver targeting 〔J〕 Acta Pharm Sin, 1997;32(1):72-  〔3〕 张莉,向东,洪诤,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4;39(8):650-  Zhang L, Xiang D, Hong Z, et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of norcantharindin microemulsion 〔J〕 Acta Pharm Sin, 2004;39(8):650-  〔4〕 韩勇,易以木 纳米粒肝靶向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2;5(12):751-  Han Y, Yi YM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J〕 Chin Pharm, 2002;5(12):751-  〔5〕 王剑红,陆彬,胥佩菱,等 肺靶向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7):549-  Wang JH, Lu B, Xu PL, et Studies on lung targeting gelatin microspheres of mitoxantrone 〔J〕 Acta Pharm Sin, 1995;30(7):549-  〔6〕 Gulyaev AE, Gelperina SE, Skidan IN, et Significant transport of doxorubicin into the brain with polysorbate 8Ocoated nanoparticles 〔J〕 Pharm Res, 1999;16(10):1564-  〔7〕 Ramge P, Unger RE, Oltrogge JB, et Polysor bate 80coating enhances uptake of 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nanoparticles by human and bovine primary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J〕 Eur J Neurosci,2000;12(6):1931-

每个学校和每个学校要求都不一样。你是评什么职称呢?可以先到学校教务处了解清楚要求,再做准备。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杂志以研究疾病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为宗旨,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为目的,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阅读,本刊报道的丰富的临床病例报告,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可以用于正常评审职称加分!可以用与考研保研以及课题申报均有效!《临床误诊误治》核心期刊除护理外全科,单位要求三级及以上医院。 《中国药师》月刊,杂志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研究论文、药学进展 、研究报告 、药学与临床、药品监管、综述 、医药信息等。杂志开设“中药临床药学”等滚动刊出的专栏及必要时增设其他栏目,是广大药师的重要学术交流园地。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 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我们可以操作《临床误诊误治》《中国药师》等核心期刊,现诚招代理,QQ601163667,无心勿扰,各位精英麻烦您保留我,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会过多打扰您的这个要求最主要要看您单位要求,单位文件是什么,比如单位要求期刊收录情况,有的单位不要电子版期刊,其实发表什么级别文章跟你身份单位有很大关系。比如您是助教升讲师省级国家级普刊就行具体看单位有的需要核心,讲师升副教授学报科技核心中文核心都有具体看单位要求。您看安徽有的地方学报就属于核心级别。这个每个地区不一样。副教授升教授得核心级别的 发南核的比较多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

1 该刊设药学前沿、论文、简报、技术交流、快讯、综述、论坛等栏目。论文一般在6000~8000字,简报、技术交流一般在4000字内;快讯不超过2000字;综述一般不超过8 000字,引用文献中近5年发表的应占70%以上,并结合本人工作提出见解。以上论文均需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2 来稿一式两份,文责自负,须附单位介绍信(本校论文须经科学技术处审查)。作者自留底稿,不得一稿多投。请于投稿同时邮汇至本刊编辑部,附言栏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及论文题目。3 来稿须注明通讯作者(1位),用上标“*”标注在作者署名后,并在首页脚注处注明其电话、传真和E-mail。基金资助论文在首页脚注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在英文关键词后注明基金名称(英文)和项目编号,并提供相关证明的复印件。4 作者收到本刊回执,则表明来稿已进入审稿程序,若3个月内未收到有关稿件处理情况的通知,则文稿仍在审阅中,若作者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编辑部联系。基金资助论文在符合发表的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国家重大项目基金论文可进入快速评审通道,并尽快发表。5 需作修改的稿件,请作者按退修通知的要求逐项修改并加以说明。修改稿连同修改说明同时寄回(或发至本刊电子信箱)。退修时间超过60天,则按新稿处理。6 来稿是否采用,均由本刊编委会最终审定。本编辑部对来稿可作文字性修改、删节, 涉及内容的重大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文稿刊用前,编辑部与作者签署论文出版合同。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稿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否则视为同意。

一、稿件录用基本原则1.研究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应能反映该学科的先进水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鼓励具有知识创新的研究论文投向本刊,有重大发现的研究论文以“快报”形式优先发表;3.鼓励国际、国内重大基金项目产出论文投向本刊,审稿通过后优先发表; “药学前沿”与“综述”必须具有前瞻性与权威性,且以作者本人工作为基础,原则上应参考近五年的文献。 “论文”、“简报”等栏目发表的论文录用参照各学科录用标准。二、不予录用的稿件 经审查后认定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 违反《著作权法》,一稿两投的稿件; 按照已有的方法,为新药报批进行的无创新性的实验工作; 使用或重复前人传统的技术手段,论文无新意或新发现的实验工作; 保密性太强,读者从中无法了解研究内容及思路,对读者无指导意义的论文; 实验设计不合理、样本数太少或内容缺乏完整性的稿件。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24期2卷82至55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