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在哪里找到

发布时间:

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在哪里找到

馆长办公室主要职责:1、具体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统筹和协调;2、负责外事、接待、文秘、统计等工作;3、负责管理、监控全馆宣传推广工作:制订全馆宣传推广工作的目标、要求、管理规范等;对全馆各部门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整体监控;本馆重大事项宣传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本馆的媒体亮化与战略宣传推广工作;全馆的形象宣传工作和标识标牌等实体馆舍形象管理工作;读行论坛及官方微博的管理工作;4、负责档案室工作;5、负责馆保密委员会的具体工作;6、负责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室的工作: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及相关工作的文件起草,课题研究工作;《图书馆》杂志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工作;图书馆学资料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和湖南图书馆学术委员会日常工作。人事教育科(馆党委办公室、监察室)主要职责:1、负责全馆人事、劳资工作;2、负责员工的职业规划与教育培训工作;3、负责馆风馆纪工作;4、具体负责馆党委的日常工作;5、负责纪检、监察工作;6、负责工、青、妇、统战及计划生育工作。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1、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生活区管理工作。规划财务科主要职责:1、负责本馆财务管理及预决算工作;2、负责本馆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管工作;3、负责工会财务工作。行政科(基建办)主要职责:1、负责绿化、保洁、水电和馆舍维护等物业后勤工作;2、负责公务用车管理与服务工作;3、负责办公设施设备的采购、维护与管理工作;4、负责提质改造项目的工作及基础建设项目的工作;5、协助宿舍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工作;6、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室的工作:规范本馆的经营性创收项目及其它部门创收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培训楼的管理服务工作;7、负责湖南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具体工作;8、协助工会负责有关场地项目及经营项目管理工作。保卫科主要职责:1、负责保卫值班、巡查、消防、视频监控等安全工作;2、负责收发等传达室工作;3、负责进馆车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4、协助宿舍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宿舍区的安全监管工作;5、负责闭馆时间紧急事项的处理;6、负责馆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7、协助宿舍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宿舍区的保卫工作。公共服务部(合作协调部)主要职责:1、负责讲座的策划、组织、宣传和拍摄等相关工作;2、负责读者活动工作室的工作:本馆大型读者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本馆读者活动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展厅的管理与服务工作;3、负责社会教育工作室的工作:湘图百姓课堂的组织策划及管理、宣传等相关工作;新读者培训组织与管理工作;4、负责公共服务场地管理服务工作;5、负责馆际协调、基层培训辅导等工作;负责邮寄借书、流通服务点(分馆)等管理服务工作;6、负责《农村科技文摘》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7、负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省分中心办公室和全省数字图书馆推广的日常工作;8、负责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及学会网站的管理工作。采编部主要职责:1、负责本馆保存本文献、参考文献的采选、分编工作;2、统筹协调其他部门的文献采选、分编工作;3、负责湖南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的具体工作;4、负责湖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自动化发展部主要职责:1、负责本馆自动化系统、网站等相关工作;2、负责省内共享工程的资源服务、技术支持及共享工程省中心的相关技术工作;3、负责省内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服务、技术支持及省级中心的相关技术工作。4、负责自动化设备的采购、维护与管理。借阅部(湖南图书馆少年儿童分馆)主要职责:1、负责本部门的借阅图书采编工作;2、负责综合借阅处、文学艺术借阅处、少年儿童分馆、女子图书馆、老年图书馆等窗口读者服务与活动工作;3、负责办证、咨询、复印、存包等大厅总服务台的工作;4、负责盲人图书馆的工作;5、负责自助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6、负责湖南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服务部主要职责:1、负责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外文室的读者服务工作;2、负责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办公室的日常工作;3、负责文献信息服务与课题工作;4、负责报刊(音像)借阅室读者服务与活动工作。历史文献部(地方文献部、文献研究所)主要职责:1、负责古籍阅览室、鉴赏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湖南人物资料中心)、中文参考图书借阅室和保存本书库书刊的读者服务和相关工作;2、负责文献学和相关工作的文件起草及课题研究工作;3、负责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日常工作;4、负责湖南文献工作室的工作:湖南地方文献、古旧文献、特藏文献等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中图学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典藏保管部主要职责:1、负责书库4、6、7-12楼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负责典藏工作;3、负责古旧文献的编目、修补等工作;4、负责古旧书籍与字画的修复工作。数字资源部主要职责:1、负责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及相应的资源加工、整合工作,负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2、负责天下湖南工作室的相关工作:天下湖南网站的管理、服务及推广工作;湖南地方网络资源的收集、建库整理和发布工作;3、负责全馆拍摄和流媒体制作等相关工作;4、负责古旧文献的缩微、拍摄、数字化等工作。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掌故丛书”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 1984 梦粱录 宋吴自牧撰1984 南宋临安两志 1983 包括: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撰;淳祐临安志 宋施谔撰 南宋古迹考 (外四种) (清)朱彭撰 6 ——包括:南宋古迹考 清朱彭撰;都城纪胜 宋灌圃耐得翁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宋西湖老人撰;湖船录 清厉鹗撰;湖船续录 清丁午撰) 武林坊巷志(第一五册) (清)丁丙撰10 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丛书” 北京出版社于文革前开始整理、出版元明清诸朝有关北京史地的古籍。文革后,这项工作改由新成立的北京古籍出版社进行。 析津志辑佚 (元)熊梦祥 1983 北平考 (明)失名 故宫遗录 (明)萧洵 1982 长安客话 (明)蒋一葵 1980 宛署杂记 (明)沈榜 1961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 于奕正 1982 明宫史(明)刘若愚 金鳌退食笔记 (清)高士奇 1982 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明)张爵 京师坊巷志稿 (清)朱一新 1962 旧京遗事 (明)史玄 旧京琐记 (清)夏仁虎 燕京杂记 (清)阙名 1986 明宫词(明)朱权 等 1987 清宫词 (清)吴士鉴 等 1986 天府广记(上下册) (清)孙承泽 1983 国朝宫史(上下册) (清)鄂尔泰 张廷玉 等 1987 国朝宫史续编(上下册) (清)庆桂 等 1994 日下旧闻考(八册) (清)于敏中 等 1983 人海诗区(上下册) (清)佚名 编 1994 昌平山水纪 京东考古录 (清)顾炎武 1982 人海记 (清)查慎行 1989 藤阴杂记(清)戴璐 1982 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 燕京岁时纪 (清)富察敦崇 1983 京城古迹考 (清)励宗万 日下尊闻录 (清)阙名 1981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 1983 宸垣识略(清)吴长元 1964 水曹清暇录 (清)汪启淑 1998 石渠余纪(清)王庆云 1985 佳梦轩丛著 (清)奕赓 1994 天咫偶闻(清)震钧 1982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清)崇彝 1982 清代北京竹枝词(清)杨米人 等 1982 清宫述闻(民国)章乃炜 1988 北京风俗杂咏 孙殿起 辑 1982 北京风俗杂咏续编 雷梦水 辑 1987 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庆楣 春明梦余录(清)孙承泽 燕都丛考(清)陈宗藩 钦定国子监志(清)梁国治等奉敕撰 辽金元宫词 梦厂杂著(清)俞蛟 38 旧都文物略 缪荃孙 39 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 40 北京市志稿 吴廷燮、夏仁虎等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 岭表录异 唐 刘恂著 鲁迅校勘,1983年 崖州志 清 张嶲等纂修 郭沫若点校 1983年 广东新语注 清 屈大均著 李育中等注1991年 南汉书 清 梁廷楠著 林梓宗校点1981年 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 杨伟群校点1982年 (包括:南越五主传 清 梁廷楠撰;异物志 汉 杨孚撰 清 曾钊辑;广州记 晋 顾微撰 元 陶宗仪辑;番禺杂记 唐 郑熊撰 元 陶宗仪辑;始兴记 刘宋 王韶之撰 清 曾钊辑;南方草木状 晋 嵇含撰;岭南荔支谱 清 吴应逵撰;萍洲可谈(节录)宋 朱彧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州史志丛书” 《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 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岭南丛书”,分别由三家出版社出版。 《潮州三阳志辑稿·潮州三阳图志辑稿》,陈香白辑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粤大记》(上下册),明 郭棐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连阳八排风土记》,清 李来章撰,黄志辉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粤中见闻》,清 范端昂撰,汤志岳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南汉纪》,清 吴兰修撰,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培芳诗话三种》,清 黄培芳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包括: 《香石诗话》 《粤岳草堂诗话》 《香石诗说》 《文溪丛稿》,宋 李昴英撰,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在哪里找

衡阳市图书馆位于中南重镇、华南北部地区中心城市——衡阳市,湖南省建立最早的图书馆之一,仅迟于湖南省图书馆。从1917年创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均为湖南省第二大图书馆,仅次于湖南省图书馆 。现为湖南省最大的市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1999年、2004年连续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并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 。衡阳市图书馆,1988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是全省唯一成建制保存到建国后的市级公共图书馆,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和传递文献资源,开展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衡阳市图书馆创建于1917年,开馆服务于1921年,曾名衡阳公立图书馆、省立衡阳图书馆、衡阳市船山图书馆,是湖南省唯一成建制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市级 公共图书馆。馆舍屡经迁徙,馆名多次变换,1966年定现名,1975年迁现址。2009年启动全面维修改造,2010年7月恢复正常服务,2011年9月实行免费开放 。衡阳市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内设报刊部、借阅部、采编与现代技术部、特色文献部、辅导活动部和办公室,对外服务窗口10个。馆藏图书56万余册,其中古籍和民国图书8万余册、以王船山为代表的衡阳名人著作等地方文献2万册最具价值,藏书量和古籍善本存量居全国前列。除古旧图书和地方文献外,书刊对外开架借阅,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2004年成立文化共享工程衡阳市支中心,开通衡阳市图书馆网站,2006年加入湖南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衡阳市图书馆先后承办“衡阳市公共图书馆生存情况调研”、“中国图书馆学会首届志愿者行动”等国家级学术活动,为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自创馆以来,衡阳图书馆以开启民智、传承文明为己任。坚持双休日、节假日照常开放,馆内阅览室实行免费服务,先后在机关、部队、社区、监狱、农村等建立和巩固25个馆外流通站,长年坚持送书下乡 。衡阳市图书馆是衡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内设办公室、采编与现代技术部、辅导活动部、特色文献部、借阅部和报刊部,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和传递文献资源,尤以地方文献为重点 。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掌故丛书”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 1984 梦粱录 宋吴自牧撰1984 南宋临安两志 1983 包括: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撰;淳祐临安志 宋施谔撰 南宋古迹考 (外四种) (清)朱彭撰 6 ——包括:南宋古迹考 清朱彭撰;都城纪胜 宋灌圃耐得翁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宋西湖老人撰;湖船录 清厉鹗撰;湖船续录 清丁午撰) 武林坊巷志(第一五册) (清)丁丙撰10 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丛书” 北京出版社于文革前开始整理、出版元明清诸朝有关北京史地的古籍。文革后,这项工作改由新成立的北京古籍出版社进行。 析津志辑佚 (元)熊梦祥 1983 北平考 (明)失名 故宫遗录 (明)萧洵 1982 长安客话 (明)蒋一葵 1980 宛署杂记 (明)沈榜 1961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 于奕正 1982 明宫史(明)刘若愚 金鳌退食笔记 (清)高士奇 1982 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明)张爵 京师坊巷志稿 (清)朱一新 1962 旧京遗事 (明)史玄 旧京琐记 (清)夏仁虎 燕京杂记 (清)阙名 1986 明宫词(明)朱权 等 1987 清宫词 (清)吴士鉴 等 1986 天府广记(上下册) (清)孙承泽 1983 国朝宫史(上下册) (清)鄂尔泰 张廷玉 等 1987 国朝宫史续编(上下册) (清)庆桂 等 1994 日下旧闻考(八册) (清)于敏中 等 1983 人海诗区(上下册) (清)佚名 编 1994 昌平山水纪 京东考古录 (清)顾炎武 1982 人海记 (清)查慎行 1989 藤阴杂记(清)戴璐 1982 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 燕京岁时纪 (清)富察敦崇 1983 京城古迹考 (清)励宗万 日下尊闻录 (清)阙名 1981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 1983 宸垣识略(清)吴长元 1964 水曹清暇录 (清)汪启淑 1998 石渠余纪(清)王庆云 1985 佳梦轩丛著 (清)奕赓 1994 天咫偶闻(清)震钧 1982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清)崇彝 1982 清代北京竹枝词(清)杨米人 等 1982 清宫述闻(民国)章乃炜 1988 北京风俗杂咏 孙殿起 辑 1982 北京风俗杂咏续编 雷梦水 辑 1987 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庆楣 春明梦余录(清)孙承泽 燕都丛考(清)陈宗藩 钦定国子监志(清)梁国治等奉敕撰 辽金元宫词 梦厂杂著(清)俞蛟 38 旧都文物略 缪荃孙 39 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 40 北京市志稿 吴廷燮、夏仁虎等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 岭表录异 唐 刘恂著 鲁迅校勘,1983年 崖州志 清 张嶲等纂修 郭沫若点校 1983年 广东新语注 清 屈大均著 李育中等注1991年 南汉书 清 梁廷楠著 林梓宗校点1981年 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 杨伟群校点1982年 (包括:南越五主传 清 梁廷楠撰;异物志 汉 杨孚撰 清 曾钊辑;广州记 晋 顾微撰 元 陶宗仪辑;番禺杂记 唐 郑熊撰 元 陶宗仪辑;始兴记 刘宋 王韶之撰 清 曾钊辑;南方草木状 晋 嵇含撰;岭南荔支谱 清 吴应逵撰;萍洲可谈(节录)宋 朱彧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州史志丛书” 《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 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岭南丛书”,分别由三家出版社出版。 《潮州三阳志辑稿·潮州三阳图志辑稿》,陈香白辑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粤大记》(上下册),明 郭棐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连阳八排风土记》,清 李来章撰,黄志辉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粤中见闻》,清 范端昂撰,汤志岳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南汉纪》,清 吴兰修撰,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培芳诗话三种》,清 黄培芳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包括: 《香石诗话》 《粤岳草堂诗话》 《香石诗说》 《文溪丛稿》,宋 李昴英撰,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在哪里找啊

馆长办公室主要职责:1、具体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统筹和协调;2、负责外事、接待、文秘、统计等工作;3、负责管理、监控全馆宣传推广工作:制订全馆宣传推广工作的目标、要求、管理规范等;对全馆各部门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整体监控;本馆重大事项宣传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本馆的媒体亮化与战略宣传推广工作;全馆的形象宣传工作和标识标牌等实体馆舍形象管理工作;读行论坛及官方微博的管理工作;4、负责档案室工作;5、负责馆保密委员会的具体工作;6、负责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室的工作: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及相关工作的文件起草,课题研究工作;《图书馆》杂志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工作;图书馆学资料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和湖南图书馆学术委员会日常工作。人事教育科(馆党委办公室、监察室)主要职责:1、负责全馆人事、劳资工作;2、负责员工的职业规划与教育培训工作;3、负责馆风馆纪工作;4、具体负责馆党委的日常工作;5、负责纪检、监察工作;6、负责工、青、妇、统战及计划生育工作。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1、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生活区管理工作。规划财务科主要职责:1、负责本馆财务管理及预决算工作;2、负责本馆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管工作;3、负责工会财务工作。行政科(基建办)主要职责:1、负责绿化、保洁、水电和馆舍维护等物业后勤工作;2、负责公务用车管理与服务工作;3、负责办公设施设备的采购、维护与管理工作;4、负责提质改造项目的工作及基础建设项目的工作;5、协助宿舍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工作;6、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室的工作:规范本馆的经营性创收项目及其它部门创收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培训楼的管理服务工作;7、负责湖南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具体工作;8、协助工会负责有关场地项目及经营项目管理工作。保卫科主要职责:1、负责保卫值班、巡查、消防、视频监控等安全工作;2、负责收发等传达室工作;3、负责进馆车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4、协助宿舍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宿舍区的安全监管工作;5、负责闭馆时间紧急事项的处理;6、负责馆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7、协助宿舍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宿舍区的保卫工作。公共服务部(合作协调部)主要职责:1、负责讲座的策划、组织、宣传和拍摄等相关工作;2、负责读者活动工作室的工作:本馆大型读者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本馆读者活动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展厅的管理与服务工作;3、负责社会教育工作室的工作:湘图百姓课堂的组织策划及管理、宣传等相关工作;新读者培训组织与管理工作;4、负责公共服务场地管理服务工作;5、负责馆际协调、基层培训辅导等工作;负责邮寄借书、流通服务点(分馆)等管理服务工作;6、负责《农村科技文摘》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7、负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省分中心办公室和全省数字图书馆推广的日常工作;8、负责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及学会网站的管理工作。采编部主要职责:1、负责本馆保存本文献、参考文献的采选、分编工作;2、统筹协调其他部门的文献采选、分编工作;3、负责湖南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的具体工作;4、负责湖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自动化发展部主要职责:1、负责本馆自动化系统、网站等相关工作;2、负责省内共享工程的资源服务、技术支持及共享工程省中心的相关技术工作;3、负责省内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服务、技术支持及省级中心的相关技术工作。4、负责自动化设备的采购、维护与管理。借阅部(湖南图书馆少年儿童分馆)主要职责:1、负责本部门的借阅图书采编工作;2、负责综合借阅处、文学艺术借阅处、少年儿童分馆、女子图书馆、老年图书馆等窗口读者服务与活动工作;3、负责办证、咨询、复印、存包等大厅总服务台的工作;4、负责盲人图书馆的工作;5、负责自助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6、负责湖南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服务部主要职责:1、负责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外文室的读者服务工作;2、负责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办公室的日常工作;3、负责文献信息服务与课题工作;4、负责报刊(音像)借阅室读者服务与活动工作。历史文献部(地方文献部、文献研究所)主要职责:1、负责古籍阅览室、鉴赏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湖南人物资料中心)、中文参考图书借阅室和保存本书库书刊的读者服务和相关工作;2、负责文献学和相关工作的文件起草及课题研究工作;3、负责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日常工作;4、负责湖南文献工作室的工作:湖南地方文献、古旧文献、特藏文献等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中图学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典藏保管部主要职责:1、负责书库4、6、7-12楼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负责典藏工作;3、负责古旧文献的编目、修补等工作;4、负责古旧书籍与字画的修复工作。数字资源部主要职责:1、负责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及相应的资源加工、整合工作,负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2、负责天下湖南工作室的相关工作:天下湖南网站的管理、服务及推广工作;湖南地方网络资源的收集、建库整理和发布工作;3、负责全馆拍摄和流媒体制作等相关工作;4、负责古旧文献的缩微、拍摄、数字化等工作。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掌故丛书”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 1984 梦粱录 宋吴自牧撰1984 南宋临安两志 1983 包括: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撰;淳祐临安志 宋施谔撰 南宋古迹考 (外四种) (清)朱彭撰 6 ——包括:南宋古迹考 清朱彭撰;都城纪胜 宋灌圃耐得翁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宋西湖老人撰;湖船录 清厉鹗撰;湖船续录 清丁午撰) 武林坊巷志(第一五册) (清)丁丙撰10 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丛书” 北京出版社于文革前开始整理、出版元明清诸朝有关北京史地的古籍。文革后,这项工作改由新成立的北京古籍出版社进行。 析津志辑佚 (元)熊梦祥 1983 北平考 (明)失名 故宫遗录 (明)萧洵 1982 长安客话 (明)蒋一葵 1980 宛署杂记 (明)沈榜 1961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 于奕正 1982 明宫史(明)刘若愚 金鳌退食笔记 (清)高士奇 1982 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明)张爵 京师坊巷志稿 (清)朱一新 1962 旧京遗事 (明)史玄 旧京琐记 (清)夏仁虎 燕京杂记 (清)阙名 1986 明宫词(明)朱权 等 1987 清宫词 (清)吴士鉴 等 1986 天府广记(上下册) (清)孙承泽 1983 国朝宫史(上下册) (清)鄂尔泰 张廷玉 等 1987 国朝宫史续编(上下册) (清)庆桂 等 1994 日下旧闻考(八册) (清)于敏中 等 1983 人海诗区(上下册) (清)佚名 编 1994 昌平山水纪 京东考古录 (清)顾炎武 1982 人海记 (清)查慎行 1989 藤阴杂记(清)戴璐 1982 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 燕京岁时纪 (清)富察敦崇 1983 京城古迹考 (清)励宗万 日下尊闻录 (清)阙名 1981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 1983 宸垣识略(清)吴长元 1964 水曹清暇录 (清)汪启淑 1998 石渠余纪(清)王庆云 1985 佳梦轩丛著 (清)奕赓 1994 天咫偶闻(清)震钧 1982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清)崇彝 1982 清代北京竹枝词(清)杨米人 等 1982 清宫述闻(民国)章乃炜 1988 北京风俗杂咏 孙殿起 辑 1982 北京风俗杂咏续编 雷梦水 辑 1987 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庆楣 春明梦余录(清)孙承泽 燕都丛考(清)陈宗藩 钦定国子监志(清)梁国治等奉敕撰 辽金元宫词 梦厂杂著(清)俞蛟 38 旧都文物略 缪荃孙 39 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 40 北京市志稿 吴廷燮、夏仁虎等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 岭表录异 唐 刘恂著 鲁迅校勘,1983年 崖州志 清 张嶲等纂修 郭沫若点校 1983年 广东新语注 清 屈大均著 李育中等注1991年 南汉书 清 梁廷楠著 林梓宗校点1981年 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 杨伟群校点1982年 (包括:南越五主传 清 梁廷楠撰;异物志 汉 杨孚撰 清 曾钊辑;广州记 晋 顾微撰 元 陶宗仪辑;番禺杂记 唐 郑熊撰 元 陶宗仪辑;始兴记 刘宋 王韶之撰 清 曾钊辑;南方草木状 晋 嵇含撰;岭南荔支谱 清 吴应逵撰;萍洲可谈(节录)宋 朱彧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州史志丛书” 《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 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岭南丛书”,分别由三家出版社出版。 《潮州三阳志辑稿·潮州三阳图志辑稿》,陈香白辑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粤大记》(上下册),明 郭棐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连阳八排风土记》,清 李来章撰,黄志辉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粤中见闻》,清 范端昂撰,汤志岳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南汉纪》,清 吴兰修撰,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培芳诗话三种》,清 黄培芳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包括: 《香石诗话》 《粤岳草堂诗话》 《香石诗说》 《文溪丛稿》,宋 李昴英撰,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

可以去高校的图书馆呀,如果不研究,没有偷书癖的话,

省图书馆 就在长岭那边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1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02 唐宋文学03 元明清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716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④828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试笔试科目:写作同等学力和跨专业考生加试科目:①中国文学批评史②古代汉语 716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828 中国古代文学史 1、《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一版;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有哪些

中国古代古典书籍有哪些了,请看视频统筹都是人生的大学问

:《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膝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为民治堰 热心执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来自四个州的数万以上民夫,在范仲淹率领下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惶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膝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采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象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分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窜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都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日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了。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希日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西陲守土 边帅军功 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于宋朝。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 边境上更是狼狈,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韩琦的看法却不同;他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并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夏竦为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

岳阳楼里有许多书卖的,文献也有,历史传说也有,你可以去看看。

中国:《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战国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小戴礼》、《大戴礼》 、《楚辞》、《离骚》、《诗经》、《列子》、《韩非子》、《淮南子》、《庄子》、《山海经》 外国:《圣经》、《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