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世界文化遗产杂志投稿

iawsdhkhsdkalhiadhajdhasjhdsjahdsjkhdiyhakjhdasjudgasjhdghadahsbfahsduwkhjahfhsa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进入google搜索引擎页面,点“更多”,点“学术搜索”,输入论文的题目,点“搜索”即可!

世界文化遗产杂志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今天,大运河面临的处境让人担忧: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文化遗存毁损流失惊人,社会经济功能锐减等。苏州古城苏州古城与大运河一样,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自然环境污染也较严重这是中国古城的通病

苏州古城贵州黄果树

建议看 古埃及 埃及史 埃及生死书 古埃及的咒语 守望和谐:古埃及文明 法老的领地 破解古埃及 永恒的辉煌 庙人神 图坦卡蒙的珍宝 埃及学研究 剖析埃及文化 失落的文明 尼罗河上的辉煌 揭秘古埃及 望楼主采纳!!!

07年9月11日,由中国最权威的视觉遗产杂志《中华遗产》与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联手推出,并由新浪网提供网络支持的“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此次穿越活动是国内首次跨媒体合作的大型长三角遗产考察活动。在活动中,《中华遗产》杂志特派记者、摄影师与遗产专家、其他媒体记者等一道,深入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探访该地域最具代表性的遗产地,试图从遗产的历史、文化、人文等层面重新解读15个城市的精神内核。 十里秦淮的旖旎缠绵、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茅山号子的粗犷醇厚、惠山泥人的憨态可掬……这些独具特色的遗产,都将通过一线专家、记者的亲历娓娓道来,为金秋奉献了一道道美妙的文化大餐。 本次活动是以上海交通台成立15周年为契机,以“速度改变生活、遗产点亮未来”为主题,将目标聚焦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南京、苏州、镇江、扬州、无锡、南通、常州、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湖州、嘉兴、舟山16个城市,由记者驾车从上海出发,15天穿越长三角15个城市,最终回到上海,通过网络视频的全程实时直播、16位城市市长的访谈、以及专家学者的对话、对16个城市遗产的关注、16个城市的差异化定位,通过不间断地网络对话、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的综合报道,从而达到吸引民众关注,实现加强城市互融沟通、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城市正在面临着产业雷同、定位雷同、建设雷同等一系列发展困局。而正在酝酿中的《长三角地区十一五规划》将使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城市功能面临着重新定位和整合。长三角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构筑和谐社会,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各地独特的遗产地也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助推器,许多地方正在兴起一股遗产申报、保护的热潮。因此,如何全方位提升各城市的遗产价值,深入挖崛遗产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必将成为未来长三角城市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的重要议题。 申请失败的地方,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京杭大运河欲在2014年申请) 京杭大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今天,大运河面临的处境让人担忧: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文化遗存毁损流失惊人,社会经济功能锐减等。为保护京杭大运河,支持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赴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进行调研,并对社会公众进行运河知识普及,携手推进申遗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获一等奖。本报现刊登调查报告中“运河历史与文化”部分,以飨读者。 调研方法 ■ 请国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学考古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调研组成员进行培训。 ■ 调研团通过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对运河的水源、水质、水利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研团通过与运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运河的变迁,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调研团主动联系运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系列座谈会。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团共发放运河知识宣传资料15700余份、调查问卷2581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87份,开展“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活动辐射人数近百万。调研团队还采访了7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并与天津市水利局、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沧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成形于隋,发展于唐宋,元代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河体系,经过历代的修治、改道,最终形成了一条全长1794公里的“黄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在促进经济繁荣、融合南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流域广阔,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京杭大运河的昔日辉煌何在?现在面貌如何?为什么申遗之路如此艰辛?带着上述问题,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组建了13支调研小分队共144人,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对大运河进行为期半年的全面调研,同时沿河发起“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 京杭大运河南北情况差异大,存在问题各异,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运河南北河段情况的不同,同样的设施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运河周围环境不佳,大运河的管理被分割给沿途的各个省市管理,这给运河的整体保护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运河整治难度较大。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大打折扣。 ■ 社会经济功能退化 航运功能发挥不足 京杭大运河曾经拥有发达的航运,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道。即使现在,每年也约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3倍于京沪铁路。但从目前大运河的水位、水利设施等整体情况来看,大运河已不可能全线通航,有近半数的河段已停止航运。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00多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难于满足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调查中仅有25%的沿岸居民认为运河水依然可用于烧菜煮饭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洁,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没有使用运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遗产损失惊人 京杭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镇,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的文物古迹。 各地居民对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及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异,还需加强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 文物古迹的损毁 在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为例,36公里的运河沿岸有燃灯舍利塔、石坝码头等100多处与运河有关的建筑,2000多件可移动文物。另外,运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还展开了环境整治、抢救修缮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杭州市建设了运河博物馆等。在江苏苏州寒山寺,景点沿河而建,保护工作也很完善,导游也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大力宣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无疑,在旅游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呼吁大家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历史文化精神,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统一、完善、健全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之上。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运河沿线残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为草木掩映的闸坝、堤岸、碑刻等,不仅没有发掘整理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相反还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兜售假古董,人为地破坏了运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头段“正太茶庄”的居民区改建、苏州西山的建筑等,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目前正以每年约为20%的速度消亡。 民间工艺的流失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视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文化的乡土瑰宝。运河水养育了心灵手巧的运河人,他们创造了一批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运河沿岸有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版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江苏徐州流传至今的30余种民间艺术形式保留完好。东昌府区民间工艺作品众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昌年画、梁水葫芦,聊城(古时为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 但是民间工艺正日渐消亡。在家家有苏绣、人人知苏绣、户户懂苏绣的江苏百家名镇——苏州浒墅关第一镇,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编工艺,在苏绣的繁荣发展中却消亡殆尽。手工业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兴起,但在市场竞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受到忽视。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间艺术的没落 大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即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香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此外,百余种曲艺也见证了运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为例,曲艺包括评书、相声、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余种。 然而,随着运河功能的衰退,运河价值的锐减,由运河哺育的民间艺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运河沿岸某些村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许多地方连基本的娱乐活动场所都没有。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国民间歌曲集》的运河号子。北部运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们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运河号子,但由于运河的缺水甚至断流,已无法在河岸边听见船夫们拉船时高唱出的真实的运河号子。这种在漕运中形成的民间艺术,随着漕运的衰退,如今已渐渐成为“千古绝唱”。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运河号子这种运河文化的传承,目前通州、扬州地区运河号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进行着。 京杭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认为,除了对大运河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部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运河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停留于表面,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当今社会上部分人对财富的认识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对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致使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日渐消亡。 ■ 保护对策及申遗建议 虽然京杭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但运河沿岸各级政府也正在加大对运河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方案,不断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申遗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运河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建议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组。其参与主体应包括文物保护机构,运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对应的基层部门,运河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从而统一管理、协调沿岸各地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开发及申遗工作。 ■ 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过多 调查发现,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有限的开发中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京杭大运河沿岸既有寺塔庙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迹,又有戏剧曲艺、灯彩陶塑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调查中有群众说:“我们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门槛、清代的窗,内部还有现代化设施。”但是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产值低。 (2)不合理开发破坏旅游资源 沿岸城市在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许多河段的旅游开发盲目地推陈出新,没有合理划分缓冲区和保护区。开发商们为了建造热门旅游景点,大兴土木建造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公园等。过量建设楼群,随便改造河道,使大运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运河古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没有合理结合,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申遗的了解情况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42%;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24%,有必要的为42%,说不清的为33%。 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65%,不支持的为21%,说不准的为15%。受访群众了解了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后,很大部分的民众都表示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徐州到宿迁段: 有将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京杭大运河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并且给与支持。 吴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93%;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41%,有必要的为37%,说不清的为23%;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59%,不支持为41%,说不准的为零。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历史的了解情况和运河文化的认识 北京到天津段: 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一点不了解的为78 %,有一点了解的为89 %,基本了解的为56%。对当地与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不知道的为67%,知道一些的为33%。对地方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为85%,知道一些的为15%。 天津到沧州段: 2 %的被访者选择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有一点了解”,7 %的被访者选择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点不了解的各占6%。在被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说出有关运河的传说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运河具体的历史,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门口那条水沟就是京杭大运河。 徐州到宿迁段: 大多数人都对京杭大运河历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于和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与瓜州古渡。而对艺术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戏,安徽黄梅戏,越剧,豫剧,花鼓戏。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记者 马海燕)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中国将采取八大措施保障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恢复。 这八大措施是:第一,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第二,根据文物普查情况,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第三,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第四,开展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第五,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第六,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的保护责任。第七,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第八,增加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流经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六省两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济宁以南的段落至今仍在通航,但济宁以北的段落已经断流。 据介绍,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既包括河道、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也包括运河沿岸的崖谷、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相关设施,还包括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城镇、街区、村镇,同时还包括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杂志投稿经验

中国文化遗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为保护保存在中国境内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艺术形式而启动的计划。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四川都江堰、陕西兵马俑、山东泰山、北京故宫等。截止至2017年7月,中国已有52项世界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1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7年9月11日,由中国最权威的视觉遗产杂志《中华遗产》与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联手推出,并由新浪网提供网络支持的“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07年9月11日,由中国最权威的视觉遗产杂志《中华遗产》与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联手推出,并由新浪网提供网络支持的“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此次穿越活动是国内首次跨媒体合作的大型长三角遗产考察活动。在活动中,《中华遗产》杂志特派记者、摄影师与遗产专家、其他媒体记者等一道,深入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探访该地域最具代表性的遗产地,试图从遗产的历史、文化、人文等层面重新解读15个城市的精神内核。 十里秦淮的旖旎缠绵、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茅山号子的粗犷醇厚、惠山泥人的憨态可掬……这些独具特色的遗产,都将通过一线专家、记者的亲历娓娓道来,为金秋奉献了一道道美妙的文化大餐。 本次活动是以上海交通台成立15周年为契机,以“速度改变生活、遗产点亮未来”为主题,将目标聚焦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南京、苏州、镇江、扬州、无锡、南通、常州、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湖州、嘉兴、舟山16个城市,由记者驾车从上海出发,15天穿越长三角15个城市,最终回到上海,通过网络视频的全程实时直播、16位城市市长的访谈、以及专家学者的对话、对16个城市遗产的关注、16个城市的差异化定位,通过不间断地网络对话、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的综合报道,从而达到吸引民众关注,实现加强城市互融沟通、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城市正在面临着产业雷同、定位雷同、建设雷同等一系列发展困局。而正在酝酿中的《长三角地区十一五规划》将使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城市功能面临着重新定位和整合。长三角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构筑和谐社会,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各地独特的遗产地也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助推器,许多地方正在兴起一股遗产申报、保护的热潮。因此,如何全方位提升各城市的遗产价值,深入挖崛遗产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必将成为未来长三角城市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的重要议题。 申请失败的地方,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京杭大运河欲在2014年申请) 京杭大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今天,大运河面临的处境让人担忧: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文化遗存毁损流失惊人,社会经济功能锐减等。为保护京杭大运河,支持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赴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进行调研,并对社会公众进行运河知识普及,携手推进申遗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获一等奖。本报现刊登调查报告中“运河历史与文化”部分,以飨读者。 调研方法 ■ 请国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学考古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调研组成员进行培训。 ■ 调研团通过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对运河的水源、水质、水利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研团通过与运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运河的变迁,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调研团主动联系运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系列座谈会。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团共发放运河知识宣传资料15700余份、调查问卷2581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87份,开展“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活动辐射人数近百万。调研团队还采访了7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并与天津市水利局、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沧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成形于隋,发展于唐宋,元代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河体系,经过历代的修治、改道,最终形成了一条全长1794公里的“黄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在促进经济繁荣、融合南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流域广阔,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京杭大运河的昔日辉煌何在?现在面貌如何?为什么申遗之路如此艰辛?带着上述问题,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组建了13支调研小分队共144人,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对大运河进行为期半年的全面调研,同时沿河发起“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 京杭大运河南北情况差异大,存在问题各异,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运河南北河段情况的不同,同样的设施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运河周围环境不佳,大运河的管理被分割给沿途的各个省市管理,这给运河的整体保护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运河整治难度较大。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大打折扣。 ■ 社会经济功能退化 航运功能发挥不足 京杭大运河曾经拥有发达的航运,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道。即使现在,每年也约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3倍于京沪铁路。但从目前大运河的水位、水利设施等整体情况来看,大运河已不可能全线通航,有近半数的河段已停止航运。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00多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难于满足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调查中仅有25%的沿岸居民认为运河水依然可用于烧菜煮饭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洁,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没有使用运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遗产损失惊人 京杭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镇,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的文物古迹。 各地居民对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及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异,还需加强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 文物古迹的损毁 在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为例,36公里的运河沿岸有燃灯舍利塔、石坝码头等100多处与运河有关的建筑,2000多件可移动文物。另外,运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还展开了环境整治、抢救修缮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杭州市建设了运河博物馆等。在江苏苏州寒山寺,景点沿河而建,保护工作也很完善,导游也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大力宣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无疑,在旅游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呼吁大家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历史文化精神,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统一、完善、健全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之上。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运河沿线残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为草木掩映的闸坝、堤岸、碑刻等,不仅没有发掘整理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相反还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兜售假古董,人为地破坏了运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头段“正太茶庄”的居民区改建、苏州西山的建筑等,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目前正以每年约为20%的速度消亡。 民间工艺的流失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视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文化的乡土瑰宝。运河水养育了心灵手巧的运河人,他们创造了一批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运河沿岸有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版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江苏徐州流传至今的30余种民间艺术形式保留完好。东昌府区民间工艺作品众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昌年画、梁水葫芦,聊城(古时为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 但是民间工艺正日渐消亡。在家家有苏绣、人人知苏绣、户户懂苏绣的江苏百家名镇——苏州浒墅关第一镇,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编工艺,在苏绣的繁荣发展中却消亡殆尽。手工业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兴起,但在市场竞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受到忽视。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间艺术的没落 大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即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香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此外,百余种曲艺也见证了运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为例,曲艺包括评书、相声、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余种。 然而,随着运河功能的衰退,运河价值的锐减,由运河哺育的民间艺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运河沿岸某些村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许多地方连基本的娱乐活动场所都没有。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国民间歌曲集》的运河号子。北部运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们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运河号子,但由于运河的缺水甚至断流,已无法在河岸边听见船夫们拉船时高唱出的真实的运河号子。这种在漕运中形成的民间艺术,随着漕运的衰退,如今已渐渐成为“千古绝唱”。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运河号子这种运河文化的传承,目前通州、扬州地区运河号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进行着。 京杭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认为,除了对大运河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部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运河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停留于表面,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当今社会上部分人对财富的认识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对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致使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日渐消亡。 ■ 保护对策及申遗建议 虽然京杭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但运河沿岸各级政府也正在加大对运河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方案,不断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申遗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运河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建议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组。其参与主体应包括文物保护机构,运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对应的基层部门,运河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从而统一管理、协调沿岸各地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开发及申遗工作。 ■ 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过多 调查发现,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有限的开发中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京杭大运河沿岸既有寺塔庙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迹,又有戏剧曲艺、灯彩陶塑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调查中有群众说:“我们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门槛、清代的窗,内部还有现代化设施。”但是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产值低。 (2)不合理开发破坏旅游资源 沿岸城市在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许多河段的旅游开发盲目地推陈出新,没有合理划分缓冲区和保护区。开发商们为了建造热门旅游景点,大兴土木建造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公园等。过量建设楼群,随便改造河道,使大运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运河古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没有合理结合,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申遗的了解情况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42%;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24%,有必要的为42%,说不清的为33%。 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65%,不支持的为21%,说不准的为15%。受访群众了解了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后,很大部分的民众都表示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徐州到宿迁段: 有将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京杭大运河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并且给与支持。 吴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93%;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41%,有必要的为37%,说不清的为23%;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59%,不支持为41%,说不准的为零。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历史的了解情况和运河文化的认识 北京到天津段: 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一点不了解的为78 %,有一点了解的为89 %,基本了解的为56%。对当地与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不知道的为67%,知道一些的为33%。对地方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为85%,知道一些的为15%。 天津到沧州段: 2 %的被访者选择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有一点了解”,7 %的被访者选择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点不了解的各占6%。在被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说出有关运河的传说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运河具体的历史,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门口那条水沟就是京杭大运河。 徐州到宿迁段: 大多数人都对京杭大运河历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于和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与瓜州古渡。而对艺术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戏,安徽黄梅戏,越剧,豫剧,花鼓戏。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记者 马海燕)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中国将采取八大措施保障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恢复。 这八大措施是:第一,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第二,根据文物普查情况,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第三,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第四,开展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第五,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第六,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的保护责任。第七,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第八,增加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流经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六省两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济宁以南的段落至今仍在通航,但济宁以北的段落已经断流。 据介绍,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既包括河道、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也包括运河沿岸的崖谷、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相关设施,还包括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城镇、街区、村镇,同时还包括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遗产。

所谓的“代表性”,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达,2003年《公约》的新精神,就在于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联系起来,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基础上,以法律的语言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于是,我们在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次评选中看到,南北方国家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不平衡”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扭转。然而,由于一部分国家(主要是北方国家)坚决不放弃1998年《宣告》中“杰作”的标准,对峙的双方(南北国家)形成了妥协,表现为:把《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杰作宣告》中的“杰作”标准,整合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杰作”和“代表性名录”两个标准被同时容纳在公约的框架内,这一方面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则无疑使认定本身,变成了不同价值标准角逐和冲突的战场。 对上述领域发生的政治斗争,无论在中文版的《宣告》和《公约》中,还是在中文世界各类相关文章中,我们都没有看到应具有的最起码的意识和敏感。“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杰作”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的相关观念,都被不加区别地译成了“代表作”,这一混淆绝非仅仅是无关痛痒的概念错误,而且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实践。 具体而言,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领域无法辨识“杰作”与“代表性”标准之间的差别,将使我们在国际领域的文化政治斗争中丧失宏观的视野和灵活的立场,既与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相称,也难以做出与中国国家利益一致的正确判断。 其次,把“代表性”误读为“代表作”,将使我们再一次失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真精神的机会,导致我们把不可分割的人类活生生的多元文化实践,倾向于按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肢解成一件件孤立的“作品”,导致它的博物馆化和木乃伊化,最终丧失它们的活力。 最后,鉴于中国在国际上兼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第三世界大国、在国内则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存的双重身份,以“杰作”和“代表性”并存的多元思考方式,将给我们提供更加得心应手的思想武器,使我们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事务上,都能以辩证的方式从容应对,从而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多元的中国与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世界文化遗产杂志官网投稿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杂志投稿要求

国家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分成三类:一类是历史纪念物,第二类是考古遗址,第三类是建筑群。 那么当然这个概念在确定下来以后,写入公约以后,本身它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变,那么怎么样能够让这样的一个我们尽可能的属于我们人类共同的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也是人类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不是这几个概念就能够完全涵盖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需求。 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末开始,对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对于城市当中这些本身可能组成它的这些建筑并不都是重要的建筑,但是他们共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历史环境。而这个历史环境又反映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过程,像这样的一些遗产,国际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从我们《世界遗产名录》当中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那么它所涵盖的内容,就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大。 世界遗产当中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有六项:第一项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它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雅典的卫城,它代表着当时古代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智慧。雅典卫城这个项目就符合我们世界遗产的第一项标准,特别是当中的这些神庙,是由希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建造完成。 第二项标准是讲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简单来概括它,可以说它是一个表达了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那么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像德国的一个遗产项目,叫做鲍豪斯学院,这是一个存在了仅仅十几年的一个艺术学校,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当中,这个学校把古典的或者说传统的建筑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转化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教育方式。它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人类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化,所以尽管它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学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它反映了在这样一个时期人类大的变革时期,人的观念的变化。 第三项标准,是我们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它能够成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它能够提供这样的一种见证。比如说像耶路撒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产项目,它反映了古老的人类文明在这里产生发展,可能有一部分这样的文明,或者这样的一个文化,今天已经变了,已经消失了,但是耶路撒冷是他们发源地,是他们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见证,如果能够满足这样一项标准,我们这个项目也可以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 第四项标准,是它可以作为人类一个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个典型的一个代表性建筑,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杰出范例。如果我们简单来说一个时代的杰出范例。比如像我们的故宫,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讲到明清,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样一个时期的话,你马上可以联想到故宫,联想到北京的故宫,联想到沈阳的故宫,它们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时代的一个象征,那么另外比如说像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一个项目,一讲到俄国革命,讲到早期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这个克里姆林这个红场就是一个象征,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时代的象征。 第五项标准是我们所面对的遗产它可以作为人类传统的寄居地和怎么样使用土地,人类怎么样居住这样的一个杰出范例。特别是它可能反映了一种或者几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在一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现在变得非常容易受到损害。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威尼斯,意大利的这座名城威尼斯,那么它就是这样的一个范例。从中世纪的时候,有一些人逃避战乱在这儿定居下来,然后在这样建造这样一个城市,随着意大利经济的发展,随着威尼斯经济的发展,随着威尼斯的强大,这个城市逐步发展,然后建立了许许多多非常杰出的建筑。然后在这儿培养出了一大批的艺术家,像威尼斯画派,这样一大批的艺术家,那么随着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化,随着世界各国在海上的权利的一个逐渐变化,威尼斯后来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它可能那一度的辉煌今天已经消退了,但是威尼斯这座城市本身,见证了这样的一个文明,像这样的城市也可以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实际上我们的丽江,我们的平遥也都属于这样一个类型的项目,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怎么样使用土地。比如说丽江,怎么样和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关系,和周围湿地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些都可以验证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平衡。 第六项标准是一项特殊的标准,这项标准通常来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单独的一项标准,来评价一个世界遗产项目能否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来,那么这就是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这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这个项目和前面我们讲到的五个标准稍微有不同,前五项标准只要满足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但是对于第六项来说,它需要满足前五项的其中的一项,然后第六项作为一个补充项可以列进去。比如说像我们的故宫,因为和我们历史当中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有关,所以它也可以满足这一项标准的要求。 《世界遗产名录》在1978年第一次公布,一共有12项,那么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754项,数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遗产在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当中,遗产的项目也在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类型。比如说我们刚才讲到城市的问题,从遗产公约规定纪念物,然后建筑群遗址,发展到后来的城市,后来觉得仅仅有城市还有这些建筑还是不够,还希望进一步扩展,于是1992年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品位,属于文化遗产当中一个新的品位,就是文化景观,提出一个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实际上反映的内容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而产生一种和特殊的人类文化的这样的一个面貌。 文化景观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人类设计建造的,具有明确规划的景观,包括像具有美学价值的这种花园广场这样的一种景观,这是一种类型。另外一个就是它逐渐发展而成的,可能不是人们一次设计出来的,逐步发展而成的,它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甚至是一种行政或者是宗教的要求,与环境相适应最后形成了一种景观,另外一类实际上是一种结合类的,比如说它包括一些自然的风貌,同时又有一些人文的东西共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备通过某些物质遗产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宗教或者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影响。对文化景观来说这是三种类型,那么我们的庐山,实际上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它逐渐形成发展的过程,可能更多适合的应当是第二种类型,因为它是一个逐步有机发展而形成的由于社会文化或者宗教的要求,逐渐形成并且和环境相适应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这样的一种景观环境。这对于遗产保护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类型。

所谓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 批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