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发布时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关于西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西藏教育》1999年增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年8月版)选载。西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浅谈,《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 12期。 巩固“三讲”成果,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西藏日报》2000年 9月。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一作者。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教育》2001 年第2期。 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北京藏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7月。 中国证券监管的法治化追求,《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加强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武汉大学报》2003年4月。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浅探,《法苑论坛》2003年第一期。第二作者。 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14.关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15.“三个面向”思想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16.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科研项目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1999年,第二研究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 主持研究人。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主要研究者。 教育部委托课题《推进高等学校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主持研究人。

学校性质: 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大学  学校网址:  主管部门: 西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  在校学生: 普通本专科生 1305人 成人本专科生 72人 外国留学生 22人  师资情况: 专任教师数: 323人 其中: 教授 3人 副教授 32人  院系设置: 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艺术,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电子与信息,预防医学  专业设置: 11,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音乐学, 美术学, 历史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  联系电话: 6323200  邮政编码: 850000  学校地址: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东路5号  学校简介:  1985年7月20日,西藏大学诞生在"日光城"拉萨市, 她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办的"西藏军区干部学校";随着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易名为"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西藏大学肩负着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重任,故现阶段以培养师资为主,同时为继承发扬西藏优秀文化艺术和发展西藏经济培养专业人才。  西藏大学设有7个系16个专业和藏语文授课师资培训部。 根据西藏的建设需要,近年来还试办有成人大专藏汉翻译和藏文新闻2个专业。全校目前共设有28 个教研室和《格萨尔王传》研究室,既以具有西藏特色的学科为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注重双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藏学、文科、理科、艺术、管理等相结合的多学科专业的自治区综合性大学,实现了本科生、大专生、干部专科生、大专专业班等的多层次办学和包括师资培训,代培、进修、自费生、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办学。  截止199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593人,其中男392人,女201人;藏族382人,其他少数民族10人;少数民族教职工占全校教职工的1%。其中:教师293人(藏族176人、其他少数民族2人,共占75%),教学辅助人员52人(藏族42人占7%)。  党政干部123人(藏族77人,其他少数民族7人,共占29%)。工勤人员107人(藏族59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07%)。  附设机构人员18人(藏族15人,占33%)。  293名教师中:教授3人(藏族2人,占66%), 副教授11人,讲师97人(藏族59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86%),助教99人(藏族61人,占62%)。教员70人(藏族46人,占71%)。  另有其它系列的中职20人(藏族14人,其他少数民族1 人,占75%)。初职45人(藏族3 7人,占2%),此外, 每年还有近10名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援藏教师和两名美国英语学会的外籍专家到我校任教讲学。  西藏大学目前在校生达1077人(包括20 名自费生), 男生633人,女生444人,藏族966人,其他少数民族5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在校生的2%。其中本科生734人,占15 %;专科生250人,占21%;培训学员93人,占64%。由藏、汉、回、纳西等4个民族和夏尔巴人组成的1077 名在校生分布在17个专业共30个教学班学习,全校学生党员45人,占6%;共青团员952人,占7%,全校每年近20%的学生分别获得"三好生","奖学金","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和表彰。  学校图书馆面积达4754平方米,馆内藏书近14万册,加上各系和部门的9个资料室,全校藏书近20万册,订有杂志1006 种,报纸148种、外文期刊34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83种, 设期刊、报纸、藏文、教师、学生等5个阅览室。自然科学有19 个实验室及电视教学室、语言实验室。  学校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以教学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重视基础研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注重西藏研究,1985年以来,先后编写出版了《藏文公共教材》一、二册,《藏文写作》、《英藏汉对照辞典》、《代数思考题》、《音乐藏文识谱》等教材和工具书,该校《格萨尔》研究室收录整理了大量口头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系统资料,录音154盘,整理出版了3部书。该校承担或协作国家及全区科研项目6项, 在区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学校每年组织学术报告会, 并试办《西藏大学学报》(藏汉两种版本)。  西藏大学占地面积约23公顷,现已基本形成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电化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楼、职工宿舍楼、食堂、礼堂、医院、托儿所、印刷厂以及标准田径场、太阳能游泳池等结构合理的建筑群体;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  学校自1952年至1984年先后为西藏自治区培养输送了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族和夏尔巴人、登巴人等各类人才8000余人,1985年至1991年又为全区输送了171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851人,获文学、理学、法学学士学位560人,大专生588 人,培训各类学员278人,各时期的毕业校友为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为西藏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师范生已经并正在成为西藏教育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遍布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为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西藏大学建校以来,结合西藏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努力适应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专业基础教学;注重藏族文化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西藏研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双语和三语(藏、汉、英)专门人才的培养,努力探索符合办学规律,又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办学路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为西藏大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协作开辟了途径,建校以来,该校接待国外友好人士,参观访问者达1千余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25人次。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要求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筹办于1979年,1980年正式创刊。1985年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1年7月经出版部门审核,符合国家有关出版规定,颁发了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388和国内标准刊号CN54-5008/C。1998、1999年先后入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目前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单位。汉语言文学。师资方面,是最好的。有7个硕士点吧。会计,上的人多。就业好。法学,上的人多,貌似以后都为考公务员上的多。新闻学,个人举得很牛。应为人才都是那里出的。医学,这个让我觉得,以后看病要问人家 ,你哪里毕业的。外语,一般般。只有英语。体育,擦擦。不行。教育,不了解。学院人少。信工,嗯。一群爱学习的娃娃们。管理,管理管理 老师管的就是严格。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05-5738]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69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69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高校综合性学报: 高校综合性学报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是什么

陈墨的。

慕课:《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歌颂明君仁政,赞美忠义智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05-5738]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69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69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高校综合性学报: 高校综合性学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怎么写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扩展资料《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蒋正治由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的丰富与复杂,研究者们所选取的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者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等情况,因此,《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从大量资料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 拥刘反曹说 这种观点有人也称之为“尊刘贬曹”或“尊刘抑曹”,5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如吴组缃在《关于〈三国演义〉》(见于1959年4月9日、15日、23日,5月13日《北京晚报》)中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首先就在于他接受了群众口头创作原有的“拥刘反曹”观点,并加强了它,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他又在《谈〈三国演义〉》(收入《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中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众对三国争胜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愿望的表达。”80年代以后,叶维四、冒圻在《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中认为“拥刘反曹”不仅是贯穿《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而且是作品反映是非、褒贬、爱憎的标准,是统帅全书的灵魂,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核心思想。持此观点的还有周兆新的《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冯仲平的《论〈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教材也持此种观点。 人才说 赵庆元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中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于朝贵的《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三国演义学刊》第1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王基《〈三国演义〉主题新探》(《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等也持这一看法。 悲剧说 黄钧在《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通过三国近百年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你死我活,弱肉强食,兽性取代了人性,暴政强奸了仁政……这不单是三国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显示,这不单是蜀汉集团的历史悲剧,而且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悲剧。 持此说法的还有张振钧《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宋克夫的《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2期),张济帆的《中国历史悲剧的审视——〈三国演义〉主题探讨》(《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等。 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曾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版)中提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三国时代尖锐复杂矛盾的描绘,以及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圣君贤相的风云际会,鱼水相谐的政治理想的思慕和追求。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蜀汉集团的代表人物作正面体现。刘备是圣君的典型,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他们鱼水相谐,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兵不厌诈说 任昭坤《〈三国演义〉主题应从军事角度认识》(《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版),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三国兴亡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战争描绘,着重揭示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兵不厌诈”的思想。 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鲁德才在《论〈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人物刻画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中认为,《三国演义》“描写了封建社会分裂与统一的过程,揭示了地主阶级各类人物镇压了黄巾起义以后,怎样争得统治权和丧失统治权的经验教训。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什么样的英雄人物可以争得霸权,用什么样的思想和策略争夺天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又会丢掉统治权”。 乱世英雄的颂歌 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用历史学家犀利的政治眼光和严肃态度来抒写自己“有志图王”的雄心,探索汉末三国兴衰隆替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表现在地主阶级各个政治集团的争夺中,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图王霸业,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取得胜利。作者对曹、刘、吴三个集团是一视同仁的,谁做的对就赞扬,反之就批评,从而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汉末三国的历史经验,所以说,它是一曲乱世英雄的颂歌。 多层主题说 胡世厚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提出,像《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的主题是很困难的。它的主题是多层的,主要有三点:(1)反对分裂,歌颂统一;(2)抨击昏君,渴望明主;(3)赞美忠义,抨击奸伪。 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从人才、民心、兵法三方面分析了《三国演义》的主题,认为举贤良、恤百姓和善兵法,乃是动乱形势下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也是该书所要表现的主题。 反思历史说 陈辽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中,结合罗贯中的其它历史小说和戏曲,认为罗贯中写这些作品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思”长篇小说。这种反思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也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市井细民写心说 刘知渐在《〈三国演义〉新论》(《〈三国演义〉新论》,重庆出版社1985版)反对提主题,主张只谈倾向。他认为《三国演义》是由说“三分”的“市井细民”先说出了“市井细民”对三国故事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又被书会才人写进了《三分事略》,即《三国志平话》之类,后来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接受这种思想,成为主要的思想倾向。 保国安民说 黄祖良《保国安民是〈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认为,谁能“保国安民”,谁就能克敌制胜,统一天下,反之必然遭到失败与覆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作为这条线索的灵魂,就是“保国安民”。 天命说 潘承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提出,《三国演义》主题是反映天命观。全书的情节内核是对天命的理解与阐释,全书的感情基调是对天命的困惑与欣慰。在《〈三国演义〉主题再探》(《唐都学刊》1996年3期)一文中,潘承玉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天命说”的观点。 皇权欲说 叶松林在《皇权欲:〈三国演义〉的主题》(《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如果仔细探究其所描写的全部战争的源动力,以及构成、制约和导向战争的动因,便会发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征战、成败,其终极目的,无一不是为了争夺统治天下的皇权。故可以说:皇权欲,就是《三国演义》的真正的主题”。他在《皇权欲的特质描述与价值评判——〈三国演义〉主题的本体意义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等文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强者的颂歌说 王志武在《竞争中的强者——〈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中认为:“对于《三国演义》这种表现社会竞争主题的历史小说只能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去评价。”“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强者的颂歌。”在他的《〈三国演义〉——强者的颂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12月31日)中进一步认为:“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近一百年自由竞争的历史。”“那些出身比较低微、和平时期难有出头之日的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武勇纷纷显露头角。”“很难公正准确地对他们的道德进行优劣评价,或从政治上作进步与反动的判定。”“《三国演义》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作者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写了400多个人物,但是重点写了三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司马懿。他们是三国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其他人物都直接间接地陪衬或烘托这三个人物。”他又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结构和主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详细说明了这一观点。 主题模糊说 欧阳健在《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版)中提出,“主题”这一概念是一个迷糊的概念。罗贯中不一定事先就设计了明晰的主题,他对于自己的创作意图,无只言片语留存,要从全书八九十万字看出其主题是不容易的。由于各种原因,读者从《三国演义》中领悟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主题,真正科学的态度不是要求明确,而是要求模糊。 刘永文《论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西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具有模糊性。 总之,除了以上所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15种主要观点外,加上80年代以前提出的“正统说”、“忠义说”以及“反映智慧说”等,《三国演义》的主题的说法已经多达2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知识的更新,角度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变更,我们相信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研究会逐步取得共识。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关于西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西藏教育》1999年增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年8月版)选载。西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浅谈,《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 12期。 巩固“三讲”成果,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西藏日报》2000年 9月。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一作者。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教育》2001 年第2期。 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北京藏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7月。 中国证券监管的法治化追求,《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加强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武汉大学报》2003年4月。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浅探,《法苑论坛》2003年第一期。第二作者。 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14.关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15.“三个面向”思想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16.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科研项目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1999年,第二研究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 主持研究人。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主要研究者。 教育部委托课题《推进高等学校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主持研究人。

(一)著作:专著、编著、主编、参编并出版专著12本: 专著:《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定稿);(300千字) 主编:《电子政府案例》(中组部新时期党员干部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224千字) 编著:《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280千字) 编著:《电子政务——战略、标准、绩效与智能决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461千字) 主编:《现代城市公共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PA系列丛书,2005年1月; (382千字) 主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87千字) 编著:《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管理与战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419千字) 参编、编委:《电子政务知识读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参编、编委:《中国电子政务》,人民出版社,2004; 参编、编委:《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教程》,人民人事出版社,2003年; 参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理论与实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二)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共71篇,其中,核心期刊共42篇,三大检索EI共8篇,三大检索ISTP共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共11篇,第一作者共40篇,第二作者共25篇(其中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的有18篇),第三作者共1篇: “The limits of planning in China:equalizing basic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第二作者,2,(SSCI——A刊);70 “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第1期,PP112-116,(中文核心期刊——C刊);“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困局的制度诱因与理性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1,第1期,PP85-89,(中核心期刊——C刊);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1,第1期,PP145-149,(中文核心期刊——C刊);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新思考”,《管理观察》,第一作者,11,第560期,PP180-182,(CNKI普刊);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关键因素分析”,第一作者,《旅游纵览》,12,第12期,PP53-54,(CNKI普刊);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智慧物流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第一作者,2014,12,d第50期,PP79-82,(CNKI普刊);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四川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新平台的搭建与研究”,《商》,第一作者,11,第27期,PP72-75,(CNKI普刊); “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11,第6期,PP60-66,(中文核心期刊——C刊); “物联网管理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途径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12,第4期,PP166-171,(中文核心期刊——C刊); “政府治理中网络众包模式的生成、构建及效用”,《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14,10,第4期,PP61-70,(中文核心期刊——C刊);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el”,《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9,PP916-921,(EI检索——C刊);59 “Traff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le”,《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9,PP1162-1168,(EI检索——C刊);“物联网管理模式——基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的管理思辨”,《四川大学学报》,第一作者,10,第5期,PP119-126,(中文核心期刊——B刊); “Evaluation Model of IT Outsourcing Service of E-government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HP”,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10(ISSHP/ISTP检索); “政府视觉下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9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9,The First,10(EI全文检索);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E-government Service Quality”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8,The Second,10(EI全文检索); “国债、国债规模及其管理: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第二作者,2008年12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 “Evaluating Index Desig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9VII(ISSHP/ISTP检索); “The Performance Measure of Government Reconciling Leadership Based on DEA Model”,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9VI(ISSHP/ISTP检索); “灰色系统师资预测模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第二作者,1992年8月; “电子信息能力与素养对公众电子政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08年3期,(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定的22种期刊之一); “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科技管理研究》,第二作者,2008年9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 “电子政务系统外包过程中群体决策的应用研究”,《情报资料工作》,第二作者,2008年5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二作者,2006,(04); “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实施”,《办公自动化》, 第一作者,2005 (11);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第二作者,2008年1月; “乡镇改革诌议”,《美中公共管理》,第二作者,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7, The Second, 10(EI全文检索); “The Model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10(ISSHP/ISTP检索); “数据采集渠道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煤矿安全》,第一作者,8(中文核心期刊); “强化行政体制创新,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初探”,《电子政务》,第二作者,6; “电子政务知识社群服务品质评估模式建构分析”,《电子政务》,第二作者,4; “关于高校师资职称最优结构的理论探讨”,《系统工程》,第二作者,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师资预测一类纵横统计推进模型”,《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4;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Government Objective by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10(ISSHP/ISTP检索);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Combinatorial Evaluating Methods”,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10(ISSHP/ISTP检索); “高校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理性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第一作者,4,第4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构建电子政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平衡计分卡”[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1):25(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初步探索”[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2):2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二作者,2:28~30,(中文核心期刊); “加强定量分析方法教育,提高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当代教育核心杂志》,第一作者,6第2卷第3期(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对电子政务促进和谐质监构建的思考”,《电子政务》,第二作者,3; “公共部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一种实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1 ,(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我国营销渠道管理发展与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1; “浅谈客户关系管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2; “浅论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构建的关系”,《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12; “推进政务流程再造,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天府新论》,第二作者,6,(CSSCI);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四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第一作者,12(获政府奖); “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方法的构建与实施”,《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三作者,5; “农村‘留守子女’的抚育撂荒”,《管理研究》,第二作者,4; “制定与政府战略相适应的电子政务战略途径研究”,《管理研究》,第二作者,4;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电子政务》,第一作者,14; “电子政务与信息孤岛”,《电子政务》,第二作者,11;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Rouph Sets”,《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10(ISTP全文检索) ;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ublic Satisfaction Degree Evaluation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10(ISTP全文检索); “煮粥原理及其应用”,《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第一作者,10; “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系推进和谐成都”,《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论文集》,第一作者,7; “公共管理部门的目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4,(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标杆管理与数据包络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第一作者,5,(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关于高层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一点浅见”,《中华教育杂志》,(香港),第一作者,7; “关于当前城市低保体制建设中的几点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4,(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基于标杆管理的DEA算法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中国管理科学》,第二作者,6,(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计算机应用研究》,第二作者;9,(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东华大学学报》,第二作者,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高等数学教学与MATHEMATICA使用”,《工科数学》,第一作者,10,(中文核心期刊); “模糊多目标规划的可能性理论模型及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一作者,8,(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一作者,4,(CSSCI,中文核心期刊); “煮粥原理及其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2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政府再造与电子政府的非技术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1,(CSSCI,中文核心期刊)。 主持和主研项目共21项,其中,主持项目18项,主研项目3项: (主持)中组部干部教育局项目:“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2014年8-10月,无经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2013年7月12日-2014年12月31日,经费:18万,项目批准号:13FZZ002; (主持)成都市武侯区残疾人联合会项目:“’智慧残联.和谐武侯’武侯区残疾人民生服务系统顶层设计”,2013年4月-2013年6月,经费:3万; (主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度政务调研项目:“物联网管理模式下四川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新模式和途径研究”,2013年7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川办函【2013】55号,无经费; (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西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构建研究——以全域成都为例”,2013年8月6号-2015年8月6号,经费:5万,项目批准号:QGXH13-01; (主持)2011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现代信息革命与管理创新”,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项目经费:3万,项目批准号:skcb201104; (主持)获国家应用专利:《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1997年,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G06K9/18; (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商务经济效率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2002年~2003年; (主研)四川省教委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与实践》,2002年~2005年(完成); (主持)铁道部运输局项目:《铁路货运事故处理质量考核标准研究》,2003年~2004年(完成);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基于电子政务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绩效考评方法与实证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0)(完成);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实施标准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1)(完成);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西部电子政府的构建及其博弈分析与实施》,2002年~2005年(2002A05);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岗位绩效评估体系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5);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0); (主持)四川省法改委项目:通江县、宜宾县、乐至县《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2006年6月(完成); (主持)成都市龙泉驿区科委项目:《关于完善龙泉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和招商引资业务流程的立项报告》,2007年9月-2008年2月; (主研)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2007年-2010年(06ZJB0014); (主研)铁道部软课题项目:《人才预测系统》,1991年~1992年,获得铁道部科技优秀设计方案奖。(铁道部人字[1992]164号文件);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电子政务绩效考评测试》,2003年~2005年(2003A06); (主持)西南交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2009年09月-2011年09月(项目编号2009YZ12,经费4万,西交校研【2009】7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