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我国周边形势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

我国周边形势论文1500字

美国航母不顾中国的“强烈抗议”悍然在黄海演习,中国外交部与28日终于发布了重要消息“建议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但是这次韩国似乎很不给面子,其总统李明博明确拒绝了中国的邀请。我想这个时候中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政策了吧?内忧外患之下的歌舞升平:美国舰队从27日起开始在我黄海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我们盼了很久的重要消息竟然是“紧急磋商”,我真的很不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应对措施?现在如果美韩舰队借演习而突袭朝鲜我们敢不敢出兵?能不能有制胜的把握?这个只怕只有天知道了。不要说我们的装备不如等等的理由,不要说我们经济如何不如美国。我们真的没钱吗?就在美军演戏期间,河北唐山宣布耗资18亿的曹雪芹公园即将动工,这真的是令人惊诧,不由使人想起了清末的慈禧,就在中日海上冲突正紧张的时候不惜耗资数亿白银修建圆明园,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中方惨败。当然了唐山的这个真的是不算什么,湖南不是耗资50亿重建夜郎国吗?但是这个如果和上海的迪士尼公园比又要逊色很多了,那可是数百亿的大投资!但是这些东西能带了什么?的确能增加某地区的收入,但是投资的这些钱什么时候能收回?能增加中国的安全吗?能增强中国的科技能力吗?真的无法想象,我们造航母没钱,搞科研没钱,教育投资还是没钱,但是偏偏在一些无用的东西上再多的钱也不会怜惜。我们现在还没有一艘航母,印度比我们更穷人家都三艘了。我们现在还在用进口的飞机发动机,没钱搞研发。我们所谓的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的核心处理器也是全部进口的。我真的不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韬光养晦吗?历史的教训还不够吗?阿房宫、圆明园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绝世的建筑,但是最后呢?我们只能看到废墟,更可笑的是有人竟然要重建圆明园,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再建还会再次被烧掉的,一个只会享受而不思进取的民族怎么可能长久的存在?现在中国国内的情况我真的不想说了,打开新闻全是那些东西,这比外部的军事包围更加危险。如果信誉没有了,民心也就不在了,看看现在有钱的都把资本向国外转移,有能力的都把子女送到国外,这里面也包括我们的公仆。腐败打了多少年了,可是结果呢?越打严重,包括军队也是如此!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意义: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历史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演,这是西方的一句名言。当年日本侵华的时候正是以朝鲜报道为跳板,水陆并进直接攻击清朝腹心。其实日本队中国大陆的侵略野心因该追溯到明朝,真正的交锋时在丰臣秀吉时期,当时日本也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攻明朝的,当时明朝谁然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在朝鲜半岛进行阻击,但是由于明朝后期已经腐败透顶,军队战斗力很弱,在对日作战中屡屡败北。如果当时不是丰臣秀吉病逝而退兵,恐怕历史真的要改写了。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阵营立即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可以说这次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中国正式凭借这次战争的胜利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外部形势,同时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尊重。试想,如果当时中国不出兵,美国占领朝鲜必然会屯驻大量兵力。为了建立一道防御线,中国要投入多少兵力?要修建多少防御体系?这个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且这个还会影响东北的经济发展,在当时东北是中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都在这里了,为避免美国打击只能迁移。如果那样中国就会两线布防,战略形势将会极其被动。而这次战争之前,西方国家一直都很轻视中国,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但是这次之后,毛泽东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尚武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个丛林世界里,胜者为王。朝鲜半岛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路上桥头堡,是中国和敌对势力的一个缓冲地带。东北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形,不利于防御,而朝鲜半岛却多丘陵与山地,中国东北的门户,不仅在冷兵器时代,即使再今天的机械化部队也是如此,没有朝鲜半岛就不可能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作战。美国虽然已经对中国完成了一个C型包围圈,但是陆地上却一直没有一个可以直接进攻的据点,一旦朝鲜半岛失守,那么美国就有了一个陆地的支撑点,中国的战略形势将更加恶化。就算美国只用来威慑也很难应付了,中国必然要把本来就不为数不多的先进武器部署在东北,兵力更加分散,而用于其它重要地区的精锐部队就更少,周边形势就更加被动。美国军演的真实意图:美国航母一直以来都想进入黄海,有人以威慑朝鲜为借口来掩盖真相,真的有点阿Q的精神。朝鲜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武器一直都很落后,其战机和某些陆军装备现在还是5、6十年代的东西,和韩国都不是一个档次,一旦发生战争朝鲜基本上只有挨打的份。自然不值得美国如此兴师动众出动核动力的航母,而美国真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中国。一个是试探中国的底线,另一个就是压制中国在某些问题上向美国妥协,不过我想美国可能不急于军事占领北朝鲜。因为一旦如此必然会让中国没有退路,另外俄罗斯也不会坐视不理,毕竟这个对俄罗斯的威胁也不小,这样即使逼着俄罗斯向中国靠拢。美国一直以来奉行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战略,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在收缩全球部署,集中遏制中国,看看中国周边,其实已经集结了美国绝大部分的海外驻军,美国已经开始收网了。这次美国是全方位的包围,从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打击。步步为营,逐步缩小包围圈。现在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也给了美国不少帮助。现在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导致了很容易造成舆论上的不利局面,如果不从根本上来治理,那么中国真的危险了。现在国内的离心作用正在显现,而美国又在经济上做文章,一个是贸易战,一个是货币战,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杀招,如果处理不好,中国经济本来就不稳,很容易赴日本后尘。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觉对不会放弃,随时会准备军事干预的,这次航母入黄海就有这种试探,如果这次中国放任美国航母出入自由,那么下一步在南海美国自然就不会顾忌,那么中国今后在南海的形势就更被动了。中国的出路:中国周边形势本来就比较复杂,加上美国的参与更增加了许多变数。今日印度和中国进行领土谈判,这个时机对中国来说很不利,而且印度不断增加边界的兵力施压,明显的是趁火打劫。我觉得中国的所谓的韬光养晦“战略”其实已经彻底失败,现在必须面对现实,重点出击。主要是内外两线:在内部,现在也没有必要去避讳什么了,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腐败的关键在于官员权力的过于集中,以至于权钱交易、以权压法。现在法律竟然成了官员和富人的保护伞,这样社会的公信力其实已经完全丧失,又如何谈什么和谐和崛起呢?如果连国内的政治都搞不好,还谈什么战略?目前的关键是控制官员的权力,加快司法独立和立法进程。现在监督已经毫无意义,许多在全国媒体曝光了的事件,最后处理结果却没有达到让人信服的结果,这样监督的后果是什么?更多的是无忌惮和更多的绝望!现在必须要加强对官员们的法律制裁,绝对不能以党纪处分代替刑事处分,绝对不能让钱和权亵渎了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而社会上物价无法控制的局面其实也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腐败所致,上述问题解决了,那么爆炒之风必然可以制止。而社会稳定也就不是一句空话。增加对科技和军事的预算和支持力度,现在中国虽然经济上似乎很强大的,但是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这就要看人家脸色行事。就以龙芯为例,以前看过一个资料,投入只有几千万,但是我们只要少建一个公园来省出十几个亿的话会怎么样?是不是我们没有公园就会死?但是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永远也成不了强国,恐怕最后还是给人做奴隶。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1]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讨论(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结论(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参考文献(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1500字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外部:四面皆敌防不胜防 北方:俄国回归欧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 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同学,你是电力的吗?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1500字数量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外部:四面皆敌防不胜防 北方:俄国回归欧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 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  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楼主可以参考:  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胡主席会晤多位欧洲政要,法总统萨科齐、英首相布朗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举行第十次领导人会晤和第三轮中欧战略对话。2007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8%。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别与英、法、西班牙等国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军事交流领域有新的拓展。  二、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的热点。过去一年,我国周边地区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朝鲜半岛形势明显趋向缓和,东盟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亚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就显著。8月,上合组织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引起广泛关注。  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和日本既是大国,也是我周边重要邻国。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继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我与周边各方向上国家的关系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尽管解决朝核问题仍然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我在朝核问题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年内,六方会谈先后于2月和10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和《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同意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核计划进行申报;美将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程序,推动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进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经济、能源与人道主义援助。我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中朝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日韩三国交流合作得到加强,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功举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顺利展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深入推进。1月和11月,温总理先后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东盟与中国“10+1”峰会,与东盟达成多项重要共识。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等对话活动,成功主办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和中国与东盟维和研讨会,与东盟安全对话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2007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  8月,胡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温总理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行正式访问。高层互访和各层级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我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  3、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2007年年内,中巴双方同意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国对巴实施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第一阶段降税,推动中巴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胡主席、温总理与辛格总理多次会晤,双方同意不断推进中印合作“十项战略”,深化双边关系发展。两国外长2007年年内共5次会晤,创历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达2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52%,增幅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举行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12月,举行首次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两国军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展中国家关系  过去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联合自强趋势明显上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总和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经济都保持较高增速。新兴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传统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7年143个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个国家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后续措施的开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对非洲8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9月,中国与非洲48国外长在联大举行首次政治磋商,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1—9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1亿美元,同比增长7%。  我与拉美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拉双方在联合国、里约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与常驻观察员对话会等机制内保持密切磋商、不断加强协调。以“G8+5”等机制为平台促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同时,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引导南北对话与合作。  自2002年起,八国集团在峰会期间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举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2007年6月,八国集团启动“G8+5”常规对话机制,今后将定期召开会议,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能源、社会等领域加强对话与沟通。“G8+5”机制正成为推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内,胡主席出席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5”对话会,就世界经济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主张促进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南北合作;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方政策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在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就加强南南协调提出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这是胡主席继2003年法国埃维昂会议、2005年英国鹰谷会议、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领导人对话会,对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巩固我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多边关系  过去一年,全球和地区多边关系发展更趋活跃。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贸组织、上合组织、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欧峰会等全球和地区性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增强。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这一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亚太经合组织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21个成员,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1%、世界经济总量的53%和世界贸易的46%,成为当今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悉尼宣言》,就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以及“G8+5”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国为重要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度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国际问题,在朝核、伊核、苏丹达区等问题上既注意照顾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又重视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维护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威,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中国积极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军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40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应联合国请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维和医疗分队,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由182人扩编至275人,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其中140人的先遣队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务区,获得良好的国际反响。中国积极履行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会费比额由05%上升至667%,增幅居各国之首。中国还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为推动联合国裁军和军事信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重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会议主要议题,胡主席明确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标。这是继“G8+5”会议后,胡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主张。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1500字数量要求

楼主可以参考:  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胡主席会晤多位欧洲政要,法总统萨科齐、英首相布朗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举行第十次领导人会晤和第三轮中欧战略对话。2007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8%。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别与英、法、西班牙等国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军事交流领域有新的拓展。  二、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的热点。过去一年,我国周边地区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朝鲜半岛形势明显趋向缓和,东盟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亚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就显著。8月,上合组织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引起广泛关注。  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和日本既是大国,也是我周边重要邻国。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继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我与周边各方向上国家的关系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尽管解决朝核问题仍然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我在朝核问题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年内,六方会谈先后于2月和10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和《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同意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核计划进行申报;美将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程序,推动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进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经济、能源与人道主义援助。我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中朝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日韩三国交流合作得到加强,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功举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顺利展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深入推进。1月和11月,温总理先后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东盟与中国“10+1”峰会,与东盟达成多项重要共识。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等对话活动,成功主办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和中国与东盟维和研讨会,与东盟安全对话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2007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  8月,胡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温总理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行正式访问。高层互访和各层级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我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  3、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2007年年内,中巴双方同意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国对巴实施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第一阶段降税,推动中巴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胡主席、温总理与辛格总理多次会晤,双方同意不断推进中印合作“十项战略”,深化双边关系发展。两国外长2007年年内共5次会晤,创历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达2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52%,增幅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举行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12月,举行首次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两国军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展中国家关系  过去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联合自强趋势明显上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总和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经济都保持较高增速。新兴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传统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7年143个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个国家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后续措施的开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对非洲8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9月,中国与非洲48国外长在联大举行首次政治磋商,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1—9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1亿美元,同比增长7%。  我与拉美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拉双方在联合国、里约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与常驻观察员对话会等机制内保持密切磋商、不断加强协调。以“G8+5”等机制为平台促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同时,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引导南北对话与合作。  自2002年起,八国集团在峰会期间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举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2007年6月,八国集团启动“G8+5”常规对话机制,今后将定期召开会议,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能源、社会等领域加强对话与沟通。“G8+5”机制正成为推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内,胡主席出席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5”对话会,就世界经济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主张促进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南北合作;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方政策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在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就加强南南协调提出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这是胡主席继2003年法国埃维昂会议、2005年英国鹰谷会议、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领导人对话会,对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巩固我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多边关系  过去一年,全球和地区多边关系发展更趋活跃。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贸组织、上合组织、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欧峰会等全球和地区性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增强。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这一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亚太经合组织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21个成员,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1%、世界经济总量的53%和世界贸易的46%,成为当今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悉尼宣言》,就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以及“G8+5”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国为重要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度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国际问题,在朝核、伊核、苏丹达区等问题上既注意照顾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又重视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维护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威,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中国积极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军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40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应联合国请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维和医疗分队,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由182人扩编至275人,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其中140人的先遣队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务区,获得良好的国际反响。中国积极履行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会费比额由05%上升至667%,增幅居各国之首。中国还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为推动联合国裁军和军事信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重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会议主要议题,胡主席明确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标。这是继“G8+5”会议后,胡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主张。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形势与政策周边形势论文

日本 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

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