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广播电视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广播电视相关论文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常 现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原有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而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如果能够研究出扎实的成果也好,但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凡是打着“最新”、“高级”、“核心”名义的论著,几乎都是不新也不高级的东西,无法读下去。这种风气研究生中也有所表现,本来有一点思想火花,但一炒作就成了完全的泡沫。最近几年关于网络的研究,一轰而起,虽然有所成绩,但泡沫也太多了,惊人的预见、过分完美的想象、IT产业的广告宣传替代了严肃的研究,普及知识被抬高到学术研究的份上。鉴于这种情形,我认为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就是我们学科的创新。创新就在于深化研究,而不在于统计又增添了几个“学”和几个新名词。 就新闻学而言,原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例如新闻、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新闻媒介的职能、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等等,虽然还有些论文谈到,但这方面的文章逐年减少,好象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即使是世纪之交出版的新的新闻理论的教材,虽然努力想加些新东西,但新的毕竟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系统研究跟不上。有些新的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否成立都成问题,但是“新就是好”的观念(这个话并没有说出来)走红,管它呢!结果,出来的东西不过就是把新闻学常识重新组装一遍。 深化新闻学,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近年虽然这方面的文章减少了,但是从已发表的看,多数是有深度的,由于文章较为分散,发表的时间也不集中,尚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新闻真实,业界把它概括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句比喻,现在它几乎成了套话。如果学界也停留在用比喻做学问的水平上,那是不能原谅的。如果学界将新闻真实停留在“报道人物、事件、思想观点,不仅言语和细节上要准确可靠,而且发生事实的原因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等等这样的要求上,这不是研究。新闻真实与时效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个人观点相关,与媒体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使用一二个比喻,例如正面的“生命”比喻或负面的“妖魔化”比喻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每个新闻学的基本范畴都能有几本确实深入研究的专著,那么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在“新闻真实”的章节上,才能真地说出几条让人看了感到若有所悟的认识。 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 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看透,这才是创新。例如新闻为什么同质化、礼仪化,研究一下不断变化的新闻内容和基本不变的报道模式,仔细想想,原来它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新鲜的东西,其实质是不断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这是现代新闻生产组织的标准化造成的。而这种标准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下,表现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方面,只有个别文章谈到,深化研究也没提上日程。 《文汇报》去年7月18日发表一篇文章《“势利眼新闻”》(张金铃),从尊重人权的角度,批评媒体只用几十个字报道一堵墙倒下砸死三个民工,而却用半个版报道一个海归博士在深圳遭毒打。8月24日该报另一篇文章《新闻眼并非势利眼》(周靖竹),则用新闻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媒体的正常报道作了辩护。其实,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价值研究的一个起点。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除了及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重点也在于研究已有的传播学基本范畴。有两方面我觉得应该深化: 第一,深化研究人家能够得出这论那论、这模式或那模式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太不看重研究过程,这方面的译著也很少,倒是教材性的书出了一大堆。这种书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种意料外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人们接触到的全是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不清楚,当然也就会看轻研究过程了,大学生知道结论就够了,但仅仅知道结论不利于研究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现在正在组织翻译一批传播学经典著作,我想,这对于改变人们重结论轻过程,可能会产生作用。 第二,侧重研究已经被西方传播学界的多数承认的各种假设,何种程度上能运用到我国的环境中。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何况各种传播学的“模式”和“论”均是理论假设,谈不上真理不真理的。我们现在的文章,相当多的结构是:传播学的某“论”说了什么,然后就作为依据论述中国大众传播方面有一个怎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较少考虑这这些理论假设提出的环境、时代背景与中国的差异。 例如我们常用的“议程设置论”,其环境背景是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自由报道任何话题,自行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所报道的事实,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结果,公众也有较多的横向信息的比较。如果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非自然的,公众只能看到某一类信息源而另一类信息源被封锁,那么根据人家在那种环境下得出的某些论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就要对结论作出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一种客观的观察媒体活动特点的假设,被用于主观的宣传目的,颇有些悲剧的意味。 再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确实说明了某种大众传播中的舆论现象,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用于什么目的,存在着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宣传观的差别。提出这一理论的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参加过纳粹党的活动,她的理论带有对纳粹经验总结的成份。作者的这一背景被揭露后,曾引起传播学界的很大震动。应当承认,她对传播学-舆论学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也要指出她的理论中含有驱逐少数人意见的成份。对于有过纳粹宣传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宣传经验的中国,需要特别提醒人们警惕,防止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对人民进行戈培尔式的宣传。引导舆论存在着引导伦理问题,愚弄舆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就眼前要做的事情而言,我感到较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需要尽快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中借鉴,例如“第三人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等等。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诸如“健康传播”,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我只看到一篇文章,希望能够成为新形势下传播学的一个多少被人关注的课题。健康传播、大众传播与儿童、大众传播与性别等等研究课题,具有全球的共通性,现在后两个课题在我国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很大,得到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与别人在世界上竞争。鉴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研究我想得分为两个活动空间,一个是加强国内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提高我们总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加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具体课题的研究,诸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 传播学研究在中国能否研究出几个“论”或“模式”,这是人们很早就企盼的。但是学术研究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研究需要一定的相对纯粹的实验环境,而我们缺乏这种环境,因而可能总结出一些尽可能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传播经验,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调查得出某些我国体制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但研究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传播现象的理论假设是较为困难的。 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一下,欧美批判学派深刻思考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过于成熟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不宜直接用来批判这批判那。我国大众媒介的发展,总体上不是市场经济成份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立足于大众传播业的市场化建设(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辅以批判,侧重点不要发生偏差。但是,批判学派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对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来说是缺乏的,我们现在简单的逻辑推理式的文章较多,给人以深刻思想的东西较少。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思维现在很有市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性文章,但不能都是这些东西。特别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多一些批判学派的思维方法加以平衡。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并好写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网络大电影的题材类型研究  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自媒体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4、VR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传统媒体客户端“失连”重接和盈利解困  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7、电视社交互动: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8、自媒体品牌构建的传播策略  9、社交媒体时代“长尾”自媒体的营销  10、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11、从CIS视角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12、智能推荐:传媒大数据应用的突破点  13、农业信息的移动网络出版现状与策略  14、纯网综艺兴起原因探析  15、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大电影

参考选题:1、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广州亚运会云传播研究3、广州亚运会受众调查研究4、三网融合在广州亚运传播中的运用研究5、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对研究6、三网融合助推网络媒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实证研究7、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样态变化与发展趋势研究(1)传媒样态变化:网络传播在三网融合终端的特点、信息传播的优势、问题等(2)传媒发展趋势: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媒体报道的多元性、信息传播的先入为主性等(3)受众对三网融合新传媒样态的需求研究8、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传播的正负效应研究(1)三网融合对网络催生舆情、影响舆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影响的正负效应研究(2)三网融合对网络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正负效应研究9、 3G:传媒效用最大化及其实现研究10、3G用户网络传播特定年龄受众信息需求与传播效果研究11、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国家宏观策略与舆论引导研究12、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介的影响研究13、三网融合对网络媒介的影响研究我也是新闻专业的,这是我们老师给的选题,希望能帮到你。。

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

关于广播电视的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文体简介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1]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并好写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网络大电影的题材类型研究  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自媒体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4、VR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传统媒体客户端“失连”重接和盈利解困  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7、电视社交互动: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8、自媒体品牌构建的传播策略  9、社交媒体时代“长尾”自媒体的营销  10、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11、从CIS视角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12、智能推荐:传媒大数据应用的突破点  13、农业信息的移动网络出版现状与策略  14、纯网综艺兴起原因探析  15、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大电影

参考选题:1、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广州亚运会云传播研究3、广州亚运会受众调查研究4、三网融合在广州亚运传播中的运用研究5、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对研究6、三网融合助推网络媒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实证研究7、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样态变化与发展趋势研究(1)传媒样态变化:网络传播在三网融合终端的特点、信息传播的优势、问题等(2)传媒发展趋势: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媒体报道的多元性、信息传播的先入为主性等(3)受众对三网融合新传媒样态的需求研究8、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传播的正负效应研究(1)三网融合对网络催生舆情、影响舆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影响的正负效应研究(2)三网融合对网络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正负效应研究9、 3G:传媒效用最大化及其实现研究10、3G用户网络传播特定年龄受众信息需求与传播效果研究11、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国家宏观策略与舆论引导研究12、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介的影响研究13、三网融合对网络媒介的影响研究我也是新闻专业的,这是我们老师给的选题,希望能帮到你。。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常 现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原有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而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如果能够研究出扎实的成果也好,但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凡是打着“最新”、“高级”、“核心”名义的论著,几乎都是不新也不高级的东西,无法读下去。这种风气研究生中也有所表现,本来有一点思想火花,但一炒作就成了完全的泡沫。最近几年关于网络的研究,一轰而起,虽然有所成绩,但泡沫也太多了,惊人的预见、过分完美的想象、IT产业的广告宣传替代了严肃的研究,普及知识被抬高到学术研究的份上。鉴于这种情形,我认为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就是我们学科的创新。创新就在于深化研究,而不在于统计又增添了几个“学”和几个新名词。 就新闻学而言,原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例如新闻、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新闻媒介的职能、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等等,虽然还有些论文谈到,但这方面的文章逐年减少,好象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即使是世纪之交出版的新的新闻理论的教材,虽然努力想加些新东西,但新的毕竟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系统研究跟不上。有些新的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否成立都成问题,但是“新就是好”的观念(这个话并没有说出来)走红,管它呢!结果,出来的东西不过就是把新闻学常识重新组装一遍。 深化新闻学,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近年虽然这方面的文章减少了,但是从已发表的看,多数是有深度的,由于文章较为分散,发表的时间也不集中,尚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新闻真实,业界把它概括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句比喻,现在它几乎成了套话。如果学界也停留在用比喻做学问的水平上,那是不能原谅的。如果学界将新闻真实停留在“报道人物、事件、思想观点,不仅言语和细节上要准确可靠,而且发生事实的原因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等等这样的要求上,这不是研究。新闻真实与时效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个人观点相关,与媒体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使用一二个比喻,例如正面的“生命”比喻或负面的“妖魔化”比喻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每个新闻学的基本范畴都能有几本确实深入研究的专著,那么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在“新闻真实”的章节上,才能真地说出几条让人看了感到若有所悟的认识。 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 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看透,这才是创新。例如新闻为什么同质化、礼仪化,研究一下不断变化的新闻内容和基本不变的报道模式,仔细想想,原来它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新鲜的东西,其实质是不断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这是现代新闻生产组织的标准化造成的。而这种标准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下,表现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方面,只有个别文章谈到,深化研究也没提上日程。 《文汇报》去年7月18日发表一篇文章《“势利眼新闻”》(张金铃),从尊重人权的角度,批评媒体只用几十个字报道一堵墙倒下砸死三个民工,而却用半个版报道一个海归博士在深圳遭毒打。8月24日该报另一篇文章《新闻眼并非势利眼》(周靖竹),则用新闻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媒体的正常报道作了辩护。其实,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价值研究的一个起点。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除了及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重点也在于研究已有的传播学基本范畴。有两方面我觉得应该深化: 第一,深化研究人家能够得出这论那论、这模式或那模式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太不看重研究过程,这方面的译著也很少,倒是教材性的书出了一大堆。这种书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种意料外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人们接触到的全是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不清楚,当然也就会看轻研究过程了,大学生知道结论就够了,但仅仅知道结论不利于研究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现在正在组织翻译一批传播学经典著作,我想,这对于改变人们重结论轻过程,可能会产生作用。 第二,侧重研究已经被西方传播学界的多数承认的各种假设,何种程度上能运用到我国的环境中。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何况各种传播学的“模式”和“论”均是理论假设,谈不上真理不真理的。我们现在的文章,相当多的结构是:传播学的某“论”说了什么,然后就作为依据论述中国大众传播方面有一个怎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较少考虑这这些理论假设提出的环境、时代背景与中国的差异。 例如我们常用的“议程设置论”,其环境背景是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自由报道任何话题,自行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所报道的事实,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结果,公众也有较多的横向信息的比较。如果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非自然的,公众只能看到某一类信息源而另一类信息源被封锁,那么根据人家在那种环境下得出的某些论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就要对结论作出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一种客观的观察媒体活动特点的假设,被用于主观的宣传目的,颇有些悲剧的意味。 再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确实说明了某种大众传播中的舆论现象,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用于什么目的,存在着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宣传观的差别。提出这一理论的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参加过纳粹党的活动,她的理论带有对纳粹经验总结的成份。作者的这一背景被揭露后,曾引起传播学界的很大震动。应当承认,她对传播学-舆论学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也要指出她的理论中含有驱逐少数人意见的成份。对于有过纳粹宣传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宣传经验的中国,需要特别提醒人们警惕,防止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对人民进行戈培尔式的宣传。引导舆论存在着引导伦理问题,愚弄舆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就眼前要做的事情而言,我感到较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需要尽快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中借鉴,例如“第三人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等等。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诸如“健康传播”,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我只看到一篇文章,希望能够成为新形势下传播学的一个多少被人关注的课题。健康传播、大众传播与儿童、大众传播与性别等等研究课题,具有全球的共通性,现在后两个课题在我国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很大,得到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与别人在世界上竞争。鉴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研究我想得分为两个活动空间,一个是加强国内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提高我们总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加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具体课题的研究,诸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 传播学研究在中国能否研究出几个“论”或“模式”,这是人们很早就企盼的。但是学术研究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研究需要一定的相对纯粹的实验环境,而我们缺乏这种环境,因而可能总结出一些尽可能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传播经验,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调查得出某些我国体制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但研究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传播现象的理论假设是较为困难的。 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一下,欧美批判学派深刻思考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过于成熟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不宜直接用来批判这批判那。我国大众媒介的发展,总体上不是市场经济成份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立足于大众传播业的市场化建设(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辅以批判,侧重点不要发生偏差。但是,批判学派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对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来说是缺乏的,我们现在简单的逻辑推理式的文章较多,给人以深刻思想的东西较少。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思维现在很有市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性文章,但不能都是这些东西。特别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多一些批判学派的思维方法加以平衡。

广播电视论文

1、基本要求1)在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包括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广播电影电视局批准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首次播出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播音作品和在国内各地市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首次播出的电视剧、动画片作品;2)广播电视业者和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者在有国内统一书刊号的学术理论报刊、图书上首次刊发的广播电视论文作品。2、简介中国广播奖是全国广播节目的最高等级奖,属国家级政府奖。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委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每年一届。于1993年起使用此名称,前身是全国优秀广播节目奖。分新闻、社教、文艺、广播剧四类。

播电视电大大专毕业论这样我肯定好

In recent years, television talk shows became the new favorite, a time in all the main stations have launched their own talk shows, talk shows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are also ca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In this paper, talk show host in the role of the moderator analysis program is the language of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a successful talk show host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over issues such as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并好写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网络大电影的题材类型研究  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自媒体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4、VR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传统媒体客户端“失连”重接和盈利解困  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7、电视社交互动: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8、自媒体品牌构建的传播策略  9、社交媒体时代“长尾”自媒体的营销  10、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11、从CIS视角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12、智能推荐:传媒大数据应用的突破点  13、农业信息的移动网络出版现状与策略  14、纯网综艺兴起原因探析  15、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大电影

关于广播电视学的论文

选题一:移动直播 参考方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水 2016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实在是个太大的主题,虽然不能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领域。 选题二: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方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片的生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用前景 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盘超大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入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生产似乎总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宝”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用VR进行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生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生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方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用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 有没有发现一夜之间,短视频火了,网红、垂直行业、社交巨头入局者甚多。媒体人转型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大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将创业目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大规模流量的?互联网、媒体巨头又是如何布局短视频大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用、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方法论 近几个月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用什么先进工具来提高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用?成为“报道主力”后又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问题。 选题五:IP价值 天机器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全球机器人写作发展综述 诸多媒体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闻编辑室的工具改革,无论是《纽约时报》的数据分析系统Stela,英国智能内容服务软件Echobox,还是具有写稿、聊天功能的机器人,它们都在尝试提高编辑室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国内外媒体的编辑室工具改革,新闻业务小能手说不定就是你! 选题七:数据新闻 参考方向:媒体数字报道创新(以里约奥运报道为例)、社交传播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范式 数字新闻仍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门方向,从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中便可看出端倪。 选题八:粉丝经济 参考方向:SNH48的粉丝经济模式研究、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粉丝研究:新型粉丝关系下的粉丝权力 随着现在以TFBOYS、SNH48为代表的各类男团、女团的崛起,粉丝经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粉丝权力如何将偶像团体推向名利的高点?偶像团体又怎样运用“粉丝经济”来稳固自己的根基?……这些或许都是值得你研究的问题。 选题九:网络综艺 参考方向: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对比分析、网络综艺的营销之道(以《奇葩说》为例)、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互联网+模式创新 近年来传播环境的改变催生各种传播内容、传播形态的转变,网综作为当下的一支娱乐力量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势迅速崛起。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一下就有了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搜索一下就有了 容器与火把——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回顾吴保和 文献来自: 戏剧艺术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我们凭什么和这两所学校竞争而兴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呢?我们认为,我们的优势,就是上海戏剧学院50年艺术教育的经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传统。另外,由于艺术院校特有的艺术氛围熏陶,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新闻的敏锐性方面也许不如北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周华斌 文献来自: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对我国广播电视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樊士德,张春华 文献来自: 声屏世界 2004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国外传媒大鳄纷纷抢滩中国、国内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市场化步伐日渐加快的今天,国内广播电视集团面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笔者认为,广电集团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节目竞争、广告竞争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评论工作的新起点——新型广播电视评论探析罗弘道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5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就是对广播电视评论如何搞,对于运用广播电视手段,真正发挥广播电视自身传播特点,这样的思路没有打开。因此,广播电视评论作者们的精力仍然集中投放在撰写的套路中。这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包括评论)历届评选中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论新世纪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魏文彬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广播电视国际化的过程中,让内陆大省的广播电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上星的内陆大省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立足本省实际,冷静面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格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略谈广播电视编导演播和语言修养——纪念老舍先生辞世三十周年路宝君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年 第08期 CAJ下载 PDF下载略谈广播电视编导演播和语言修养——纪念老舍先生辞世三十周年路宝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采人员、曲艺编演、电视剧编导和演员、专题节目编导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话语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大多是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人,按理说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林晖 文献来自: 新闻记者 2001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外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9期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付程 文献来自: 现代传播 2003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 ,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 ,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 广播电视在传播语言的同时 ,也在传播语言规范。广播电视语言本身就是在传播语言的各种规范?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要面向农村黄工华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广播电视节目是为城里人办的,我们看不顺眼也听不进耳。” 广播电视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全国农村人口就有10亿之多,这是广播电视最大的受众群体。农民文化素质较城市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精神文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受众短信参与的危机与出路张晓岩 文献来自: 新闻记者 2005年 第10期 CAJ下载 PDF下载还详细规定了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范围和竞猜内容的播出次数等,这些条款有助于规范短信对广播电视的参与活动。巧妙利用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短信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为了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更多效益,所以必须尊重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和节目的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查广播电视 的定义搜广播电视 的学术趋势翻译 广播电视编导搜索相关数字中国新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中国专题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中国文艺广播节目制作时间

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

广播电视史论文

网页链接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综述一、概述 广播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产物之一, 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广播电视的出现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有着无可取替的作用。它不仅仅娱乐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将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快捷、普遍,密切了整个世界的联系。广播电视从诞生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的烙下当时的时代印记,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二、发展史分类 广播电视的发展按照类型方式分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和电视事业的发展;按区域范围又分为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和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三、广播电视的概念 1、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 2、分类: ①按照传播内容和设备划分为三种: 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 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数据广播:利用卫星广播和电视广播的覆盖网或其他独立数据广播通道,采用数字技术传送数据的信息技术和业务。 狭义上讲,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传播声音内容的。广义上讲,广播包括我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②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四、广播电视的功能1、广播电视的主要功能第一,宣传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第二,教育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向受众传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娱乐休闲功能。第四,监督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以便树立正气,纠正一切不正之风。广播电视产业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2、广播电视的负面功能:第一,”麻醉作用”,使人们疏远人情,人际关系冷淡,亲情淡漠,邻里不相往来;虚化现实,分散了人们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注意力。第二,误导观众,尤其是误导未成年人。不少电视节目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不符实际的虚假、夸张的广告效应,很容易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导致犯错甚至犯罪。第三,部分节目为迎合最大面受众,不断较低文化的品位,内容流于表面,肤浅甚至低俗。第四:同化文化,消除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一、广播出现之前的技术和理论准备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了以机械革命为主的工业化浪潮,而一些重要的商业情报则成为工业化社会生死攸关的信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势下,迫切需要一种既快速又有效的传播工具。1、电报的产生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电报,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电报的发明主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库克、惠斯通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1837年美国 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电报通信。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电磁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麦克斯韦最早在他递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中阐明了电磁波传播的理论基础。他断定电磁波的存在,推导出电磁波与光具有同样的传播速度。为电磁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8年, 马可尼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只是波长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别。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在1886年至1888年间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他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并发现电磁场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达,通常称为波动方程。3、电话的发明电报传送的是符号。发送一份电报,得先将报文译成电码,再用电报机发送出去;在收报一方,要经过相反的过程,即将收到的电码译成报文,然后,送到收报人的手里。这不仅手续麻烦,而且也不能进行及时双向信息交流。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接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1875年6月2日,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在实验室成功发明电话。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电话传入中国,是在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中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1889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了一部电话,包括自制的五六十种大小零件,成为中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电话。二、有线广播的发明和早期发展有线电话诞生 ,为有线广播打下技术基础。十九世纪末,有线广播先于无线广播问世。1880年俄国人U奥霍罗维奇研制成功用导线把剧院里的音乐节目传输出去的播音设备。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连接了700多条电话线,定时广播新闻,形成正式的有线广播。1924年苏联开办有线广播,德、法国等也利用电话网传送广播节目,遂发展成能输送多套节目的有线广播网。中国是有线广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初建于1946年。80年代初形成以县广播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连接千村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三、无线电广播的发展1、无线电的发明马可尼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几乎同时发明了无线电,但马可尼首先取得了国际专利。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拥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1898年,马可尼在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霍尔街开办了世界上首家无线电工厂,雇佣了大约50人。尼科拉·特斯拉1893年,尼科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为“费城富兰克林学院”以及全国电灯协会做的报告中,他描述并演示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制作的仪器包含电子管发明之前无线电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1897年,他使无线传讯理论成为现实。1898年,特斯拉发明无线电摇控技术并取得专利(美国专利号码#809)。 尼科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这一举动可能是受到马可尼在美国的经济后盾人物,包括汤玛斯·爱迪生,安德鲁·卡耐基影响的结果。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后不久,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这一决定承认他的发明在马可尼的专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认为作出这一决定明显是出于经济原因。这样二战中的美国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给马可尼公司专利使用费。2、无线广播的产生世人公认,无线电广播正式发明于1906年,这是广播第一次发射成功。1906年12月25日(一说圣诞前夜),加拿大籍美国物理学家雷吉纳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国麻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广播。菲森登广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诵《圣经》片段。1922年位于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马可尼研究中心开播世界上第一个定期播出的无线电广播娱乐节目。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电台是1920年11月开始播音的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始于1923年;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出,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二、电视发明于本世纪20年代。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节目。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试播的北京电视台,同年9月正式播出,1978年改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史 1、中国的广播发展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1928—1949)。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国民党时期的广播事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人民广播事业。 在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视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视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到抗日战争前期,我国的广播事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土受侵,广播事业也受到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本意侵占、破坏。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人民广播事业于1940年始创于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广播事业也重新翻开了新的篇章。 2、中国的电视发展大致课划分为: 一、初创时期(1958—1965)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三、成长壮大时期?(1977—1991) 四、飞速发展时期(1991至今)四个阶段。 北京电视台最先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这标志着我国的电视台开始步入正轨。北京电视台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序幕。 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有相当大的阻碍,电视文艺百花凋零,而北京电视台也于1967年1月6日停播。 “文革”过后电视事业呈快速增长趋势,各省、县、自治区相继恢复了再“文革”期间被强行关闭的电视台, 1978年5月11日,在北京电视台开播20年是也正式跟名为“中央电视台”。而电视节目的类型也逐步趋于多元化、多样式、节目类型的增加以及节目形式不断革新,促使这一时期电视事业的迅速壮大。 1992年后,电视在中国已经是无可比拟的强势媒体,而新闻类节目也逐渐成为央视和各级电视台的“台柱子”了。 相关资料:1、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世界广播电视传媒发展史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并好写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网络大电影的题材类型研究  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自媒体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4、VR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传统媒体客户端“失连”重接和盈利解困  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7、电视社交互动: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8、自媒体品牌构建的传播策略  9、社交媒体时代“长尾”自媒体的营销  10、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11、从CIS视角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12、智能推荐:传媒大数据应用的突破点  13、农业信息的移动网络出版现状与策略  14、纯网综艺兴起原因探析  15、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大电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