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应用力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发布时间:

应用力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应用力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稀有金属快报 应用力学学报 材料工程 等刊物,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上面查查期刊联系信息,直接联系编辑部,但是越好的刊物刊发率越低,那要看你的文章质量了。希望你尽快发表,或者你可以打电话到cnki看看他们能不能帮你发表。

硅酸盐学报主页你可以在线投稿或者邮寄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硅酸盐学报》编辑室 邮 编: 100831

得看你的论文准备投几级的,一级学报可以投无机材料学报或硅酸盐学报,二级可以投硅酸盐通报,陶瓷,陶瓷学报等很多。

1

应用力学学报编辑部邮箱地址

审稿阶段是可以加急的,需要发邮件申请。。。《《应用力学学报》是由国家科委审批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学术刊物。《应用力学学报》主要反映现代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时交流运用近代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取得的新成果。涉及的内容包括流体、振动、强度等。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讨论与探索、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工程技术人员、力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

得看你的论文准备投几级的,一级学报可以投无机材料学报或硅酸盐学报,二级可以投硅酸盐通报,陶瓷,陶瓷学报等很多。

刊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主办: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6915CN: 42-1397/O3邮发代号: 38-31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时间:198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投稿邮箱:

国际数据库:Ei Compendex(美国《工程索引》)INSPEC(英国《科学文摘》)MR(美国《数学评论》)РЖ-МЕХАНИКА(苏联文摘杂志)国内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EI 工程索引(美)(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应用力学学报编辑部邮箱是什么

不是,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应用力学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应用力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稀有金属快报 应用力学学报 材料工程 等刊物,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上面查查期刊联系信息,直接联系编辑部,但是越好的刊物刊发率越低,那要看你的文章质量了。希望你尽快发表,或者你可以打电话到cnki看看他们能不能帮你发表。

硅酸盐学报主页你可以在线投稿或者邮寄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硅酸盐学报》编辑室 邮 编: 100831

审稿阶段是可以加急的,需要发邮件申请。。。《《应用力学学报》是由国家科委审批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学术刊物。《应用力学学报》主要反映现代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时交流运用近代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取得的新成果。涉及的内容包括流体、振动、强度等。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讨论与探索、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工程技术人员、力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

应用力学学报编辑部

审稿阶段是可以加急的,需要发邮件申请。。。《《应用力学学报》是由国家科委审批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学术刊物。《应用力学学报》主要反映现代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时交流运用近代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取得的新成果。涉及的内容包括流体、振动、强度等。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讨论与探索、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工程技术人员、力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

硅酸盐学报主页你可以在线投稿或者邮寄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硅酸盐学报》编辑室 邮 编: 100831

应用力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稀有金属快报 应用力学学报 材料工程 等刊物,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上面查查期刊联系信息,直接联系编辑部,但是越好的刊物刊发率越低,那要看你的文章质量了。希望你尽快发表,或者你可以打电话到cnki看看他们能不能帮你发表。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力学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力学进展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实验力学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 工学 国家级期刊 江苏力学 南京 江苏力学学会理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物理 科学出版社 中国物理学会 理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物理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物理学会

应用力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教授出版有《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发表了176篇论文,成果被SCI收录32篇、引用295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1 科技成果奖励情况  [1]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2]新型高抗挤套管与复合管柱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3]定向井、丛式井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  [4]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5]新型高抗挤套管(TP130TT)与复合管柱技术,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2  [6]实钻地层正交各向异性的评估方法,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  [7]井口脉冲振动固井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2  [8]实钻地层钻井特性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9]浅层稠油热采井套管设计、完井工具的研制及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10]高温高压气井油套管柱密封性及安全性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11]南海西江边际油田大位移井开发技术,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200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2]大港低渗块状砂岩油藏水平井钻井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13]复杂工况下钻柱安全性关键因素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  [14]授权发明专利16件  [15]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2 第一作者发表的部分论著   [1]Modeling & Simulation in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or Oil & GTech Science Press,Duluth,USA,2012   [2]复杂结构井优化设计与钻完井控制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  [3]油气井管柱力学与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4]井眼轨迹控制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5]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6]油气钻探新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7]Displacement and Hydraulic Calculation of the SMD System in Ultra-deepwater C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8]The Post-Buckling Behavior of A Tubular String in An Inclined W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2013  [9]Research into Magnetic Guidance Technology for Directional Drilling in SAGD Horizontal WPetroleum Science, 2013  [10]无隔水管深水钻井作业管柱的力学分析科技导报,2012  [11]O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of the Down-hole Drag & Torque in Extended Reach Drilling (ERD)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2012  [12]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Casing Wear in Horizontal Drilling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3]On a Method of Prediction of the Annular Pressure Buildup in Deepwater Wells for Oil & G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2012  [14]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nsitivity to Loads and Strength of Casing under Complicated C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5]On Appropriately Matching the Bottomhole Pendulum Assembly with the Anisotropic Drill Bit, to Control the Hole-D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2012  [16]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degradation of TP110TS tube steel in high H2S corrosive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2011  [17]Study of a Mechanism for Well Deviation in Air Drilling and Its C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8]Evaluation Method for Anisotropic Dr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by Using Acoustic Wave IAcoustic Waves,InTech,2011,ISBN 978-953-307-572-3  [19]海洋石油大位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 世界石油工业,2010  [20]Prediction of Casing Wear in Extended-Reach D Petroleum Science, 2010  [21]Limit analysis of extended reach drilling in South China S Petroleum Science, 2009  [22]地层自然造斜特性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石油学报,2008  [23]Study and experiment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s of BHA SPE114634,2008  [24]煤层气多分支井身结构设计模型研究 石油学报,2007  [25]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及导向钻井分析石油钻采工艺,2006  [26]Experimental study of rock drill-ability anisotropy by acoustic Petroleum Science, 2006  [27]易斜地层防斜打快钻井理论与技术探讨 石油钻探技术,2005  [28]南海西江大位移井钻完井工艺分析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4  [29]南海西江大位移井定向控制技术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4  [30]南海西江大位移井钻头选型技术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4  [31]钻井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回顾、现状分析与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4  [32]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ubing Behavior in HPHT Wells,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2004  [33]油气钻井技术展望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4]含盐膏层井复合管柱优化设计技术石油钻探技术,2003  [35]Buckling Behavior of Pipes in Oil & Gas W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2  [36]Inversion Method of the Formation AIMMM2001,Japan,27-31 May 2001  [37]水平井管柱屈曲与摩阻分析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8]On Instability of Wellbore & Its TISSST 2000  [39]套管载荷分析与强度设计软件研究石油钻采工艺, 1999  [40]油气钻井中井眼系统的不稳定性与控制问题//高德利等:中国科协第46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1]地下资源勘探开发与钻井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2]An analysis of helical buckling of long tubulars in horizontal SPE50931,1998  [43]谈谈定向井井壁稳定性问题 石油钻采工艺,1997  [44]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若干工程问题//高德利等:中国科协第2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45]钻柱涡动特性分析石油钻采工艺,1996  [46]井眼轨迹控制问题的力学分析方法石油学报,1996  [47]钻压防斜技术的实践与理论探讨石油钻采工艺,1995  [48]Predicting and Scanning of Wellbore Trajectory in Horizontal Well Using Advanced MSPE 29982, 1995  [49]石油钻井底部钻具组合大挠度三维分析应用力学学报,1995  [50]钻头和地层各向异性钻井特性的一种表达方法石油学报,1994  [51]邻井距离扫描计算与绘图原理石油钻采工艺,1994  [52]谈谈石油钻柱失效问题石油钻采工艺,1994  [53]典型导向钻具组合的力学分析方法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3  [54]地层各向异性的评估方法石油学报,1993   [55]下部钻具组合大挠度问题的权余法分析石油学报, 1992  [56]石油钻井底部钻具组合平面纵横弯曲大挠度分析工程力学,1992  [57]钻头各向异性钻井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石油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58]带弯接头井下动力钻具组合的造斜特性石油钻探技术,1991  [59]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对井斜的影响石油学报,1990  [60]典型地层的各向异性钻井特性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  [61]A mechanical analysis of BHA behavior in a horizontal well with the Method of Wghted RSecond China-Canada Heavy Oil Symposium,1990  [62]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三维宏观分析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63]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石油钻采工艺, 1989  [64]井眼轨迹控制的多功能微机程序石油钻采工艺,1989  [65]弹性钻柱两个特殊点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华东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66]受内压异厚度截锥~圆柱组合薄壳的塑性极限分析机械强度,1986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