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中风的经典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中风的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五大医学著作,分别《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千金翼方》、《本草纲目》。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转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风土歌谣之意 有一百六十篇 雅有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颂有四十篇 这里说得不详细你可以打关键词诗经简介可以找到更多相关资料

关于中风的经典文献资料

你还在住寝室,还是学生吧,中风往往是年纪较大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后的并发症,如果说吹穿堂风就会中风,那不是都得中风了,这种说法可能起源于老年人吹穿堂风时,由外风引发内风而中风,老年人保养本来就要避风寒,对年轻人来说,没有担心这个的必要。

中风是脑血管出现问题,令脑细胞失去血液、氧气和养分供应,最终令脑细胞受损或死亡,继而影响到该部分脑细胞所控制的功能,产生一种意识机能和运动机能受碍的综合症。活动及语言机能会受影响,妨碍病患者自我照顾能力。中风有三个特征:脑的血管发生障碍引起中风; 症状会突然发作; 主要症状是意识功能和手脚运动机能发生障碍。 中风一词的由来“中风”一名由来已久,古时中国医学认为,人得到“邪风”便会导致突然失去局部感觉和行动能力。“中风”一词在古医学文献上通行。在《伤寒论》中,中风是太阳病的分类之一,属太阳表虚证(另一个是伤寒)。《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其主要病机是: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在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中,以汗出最具特征,能区别于太阳伤寒的无汗。[编辑] 中风的症状中风的一般症状有半身不遂、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感觉麻木、流口水等都是中风的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昏迷或死亡。目前由于脑CT、核磁共振等医学技术的发展,在医院中可以诊断出“中风”的确切原因。常见的有“脑梗塞”(又称“小中风”)和“脑出血”(“中风”)。[编辑] 脑梗塞(小中风)由于高血脂等因引起的脑血管栓塞而导致的部分脑缺血造成。虽会表现出中风的一般症状,但相对症状较轻,后遗症也较轻微。因此又被俗称为“小中风”。[编辑] 脑出血(中风)由于突然的激动、血压升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部血管破裂,血液广泛进入脑组织,会引起脑部大范围的受损。这种中风爆发突然、症状较重,并且容易引起死亡。即使愈后也容易留下瘫痪等后遗症。这种是最严重也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中风”症状。[编辑] 导致中风的原因中风有很多原因,不过最常见的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诱因,因为收缩压和缩张压增高,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中风。另外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和一些高脂血症,都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因素。

中风本来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可是近年来,年轻人中风的几率逐渐增高。年轻人中风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吸烟喝酒、经常熬夜、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过于油腻、辛辣、长期不运动等等。预防年轻人中风应该改变不良习惯,减少吸烟喝酒、避免熬夜,保持情绪乐观、坚持运动、合理膳食及定期体检,关爱健康,远离中风。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两个大新闻篮球迷应该记忆犹新:第一个是谋不可描述的NBA球队经理因为他的错误言论导致央视直接停播该球队所有比赛。与此同时,很多赞助商也与其划清界限,NBA在中国市场损失惨重。第二件事就是缔造了NBA风靡中国的前总裁大卫·斯特恩于美国时间2020年1月1日因脑溢血不幸病逝,享年77岁。有些人分析,大卫·斯特恩发病前对于此前NBA联盟危机处理的方式非常不满意,眼看着自己亲手建立的帝国被后人挖塌近半壁江山(中国是NBA最大的海外市场),心中愤恨不已。因其年岁已高,加之情绪影响,最终在一家餐厅突发脑溢血。在人们缅怀这位篮球教父的同时,对于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步入中年之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有些人的心脑血管更是由于岁月的洗礼和生活饮食习惯的熏陶变得脆弱不堪,脑血管意外风险不断增高。尤其是现在处于脑血管意外频发的冬季,专科医生给大家推荐了生活中的“五少",希望人们能够有效地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这个所谓的脑血管意外,就包括大家常提到的“中风”。 脑血管意外的概念在临床上,专家把急性的脑血管意外定义为“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脑血管病变或脑卒中其实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是我们常说的以“脑梗”为代表的脑血管阻塞或狭窄造成的脑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而带来的伤害;而出血性则是题主提到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带来的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同样也会带来脑组织的损伤。从发病率来看,缺血性脑卒中高于出血性,但从对生命的威胁的程度来看,两者旗鼓相当:都是发病突然,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出血性卒中患者的3个月内死亡率为20~30%,而幸存者中也有多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据报道脑卒中的致残率可高达70%,这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虽然当脑血管意外发生时及时抢救是必要的,但能在发病之前有效地预防才是大家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脑卒中的病因对于脑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来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和家族遗传史是高危因素。在一项青年脑出血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有近60%的病例是因为高血压所致,因此严格控制血压将有效缓解脑卒中的风险。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戒烟、控制血脂都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因此牢记这些发病高危因素即是开始预防的第一步。此外还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情绪波动对脑出血和脑卒中带来的风险。我们常在形容某人情绪激动的时候都愿意引用岳飞《满江红》中的词语“怒发冲冠”,那种青筋暴起的愤怒显然会造成人体血压的极大波动,刚才我们提到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第一发病诱因,因此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健康呀。脑中风的预防那么下面就针对预防脑卒中而需要“少做那些事”给大家归纳一下:少吃油腻食物,控盐,控糖;戒烟、少喝酒;老年人少或不激烈运动;不总生气,保持心态平和;以及不做其他引起血压急速升高的事情。相信做到这“五少”,脑卒中的风险一定会有所降低。最后吴医生再提醒大家一下,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发生脑血管意外,一定要按照以下步骤来救命。有这样一个口诀:“救命4步骤(FAST),黄金3小时,切记2件事,快打120“。所谓的FAST,就是通过微笑(Face)、举手(Arm)和语言测试(Speech)来快速识别患者的病情,如果发现上述存在一项异常就应该马上拨打120(Time),在3小时内让患者得到救助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所以,当人们步入高出血的高发病年龄后,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要保持情绪和血压的稳定,少生气、不吸烟、少饮酒、少吃油大的和咸的,避免剧烈运动。而一旦周围有人出现脑出血或其他卒中症状后,要及时拨打120求助。参考文献【1】俱西驰,王伟,屈秋民,金晨旺,罗国刚,宋文峰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病因探讨[J]西部医学,2018,30(6):880-【2】Lin CL, Howng SL Non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young adult[J] Kaohsiung J Med Sci, 1997, 13(4):237-【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

关于治疗中风的经典文献

指导意见:轻微中风往往由脑梗塞引起,需要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再梗塞。要注意戒烟、戒酒,饮食注意低盐、低脂、低糖,注意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应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祝健康永远。

该病发病时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一般情况下发病后初始2周内为急性期,2周以后进入恢复期,半年以上则为后遗症期。急性期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最好,而在恢复期的治疗中则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针灸能显著改善瘫痪肢体和语言等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见效独到。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有明确记载:“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以后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本病各有论述,无论是取穴还是针灸方法,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针灸工作者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使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传统的针灸方法以疏通经络为主,多取阳经穴,辅以阴经穴,对中风瘫痪的多数症状确有疗效。近来又有针刺“醒脑开窍”法应用于中风病的临床治疗,该法在选穴组方、运针手法方面进行了革新,以取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主要是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功能,醒神通络。利用蜜蜂尾针蜇刺穴位,比单纯的针灸治疗更有效果。蜂针液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与其所含有相当复杂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这些化学成分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物学效诮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脑中风属疑难病症,中西医治疗尚无理想效果的药物。采用蜜蜂针灸疗法,给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来了希望。

《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拓展资料《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住在鄱阳公主旧宅。在编写《新本草》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图文并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种药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孙思邈

好像有眼针

关于中风的经典文献有哪些

160篇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频湖脉学,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脉经,医林改错,傅青主男女科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脉经、

中医古典书籍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这类中医古典书籍像  古籍阁 或者 医书网  是你意想不到的非常巨大的中医古籍资料库,都是电子版的中医古籍资料「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的「类经」。这两本书都是将「内经」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整理的。“分类整理”中的学问甚大,如何能够既“分得开”又“不割裂文意”,实在是需要功力。而且这两本书可以当作「内经」学习参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没记错的话,现在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旧抄本,缺某些篇章。还请诸位考证考证。「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其它中医古典书籍目录: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断毒论(上下卷)泰西热病论(6卷)多疾汇笺(上中下卷)古今名医类案(1-12卷)医方类聚(全11册)东垣十书(1-20卷)痘科键私衡(6卷)医书六种(12卷)五方医话合集(5册)订正东医宝鉴(25卷)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急救选方(2卷)妇人良方(8卷)辨医断(上下卷)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格致余论疏钞(8卷)赤水玄珠(1-51卷)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续易简方论(1-4卷)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病因精义(8卷)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红杏秘录(上下卷)保婴须知(上下卷)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温病学专著(6册)薛氏四十二种(1-29卷)医方集解(1-6卷)产科探颔图诀(2卷)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和兰医话(上下卷)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外科精义(2卷)葛氏方(上中下卷)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疗治茶谈(10卷)格致余论谚解(1-7卷)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泰西外科全功(3卷)古方条理(上下卷)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七新药(上中下卷)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痧胀玉衡书(1-5卷)解体发蒙(5卷)麻疹辑要方(2卷)观聚方要补(2卷)产科新论(3卷)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医学至要抄(上下卷)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名家方选(一二三卷)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增补万病回春(8卷)方舆輗(17卷)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医余(上中下卷)济生三方(上中下卷)备急八药新论(1-3卷)疮症备考方(1-3卷)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黄钟录(上下卷)张氏医通(1-4卷)和兰医事问答(2卷)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霉疮约言(一二卷)本草医方合编(1-6卷)眼科锦囊(6卷)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朋百氏药论(一二卷)女科筌蹄(2卷)删补药方(4卷)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医方纪原(上中下卷)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医家医案汇总(99册)续眼科锦囊(上下卷)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古书医言(1-4卷)产宝(上下卷)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活人心法(2卷)医便(3卷)日用食鉴(上中下卷)顿医抄(1-21卷)产科指南(一二卷)脚气钩要(一二卷)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小青囊(10卷)医断(2卷本)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蕉窗方意解(2卷)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外科新书(2卷)医方考绳愆(1-7卷)病因精义(10卷)辨证录(1-14卷)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医经六书(全3册)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医籍考(1-80卷)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医方大成论钞(1-5卷)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保赤全书(上下卷)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内科秘录(14卷)达生录(1-2卷)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达生图说(3卷)护痘锦囊(上下卷)古方便览(2卷)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产育全书(5卷)保婴全书(1-20卷)上池秘录(5卷)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方技杂志(3卷)疡科秘录(10卷)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霉疠新书(2卷)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古方翼(1-5卷)痘学真传(4卷)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集验良方(1-6卷)删补众方规矩(1-4卷)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瘟疫方论(上下卷)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病名汇解(1-7卷)西医方选(2卷)青囊琐探(上下卷)医方启蒙(一二卷)普救类方(10卷 )辨惑论(一二卷)产科发蒙(4卷)产论翼(一二卷)医范提纲(3卷)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病家须知(4卷)

关于治疗中风的经典文献论文

指导意见:轻微中风往往由脑梗塞引起,需要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再梗塞。要注意戒烟、戒酒,饮食注意低盐、低脂、低糖,注意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应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祝健康永远。

该病发病时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一般情况下发病后初始2周内为急性期,2周以后进入恢复期,半年以上则为后遗症期。急性期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最好,而在恢复期的治疗中则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针灸能显著改善瘫痪肢体和语言等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见效独到。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有明确记载:“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以后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本病各有论述,无论是取穴还是针灸方法,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针灸工作者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使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传统的针灸方法以疏通经络为主,多取阳经穴,辅以阴经穴,对中风瘫痪的多数症状确有疗效。近来又有针刺“醒脑开窍”法应用于中风病的临床治疗,该法在选穴组方、运针手法方面进行了革新,以取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主要是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功能,醒神通络。利用蜜蜂尾针蜇刺穴位,比单纯的针灸治疗更有效果。蜂针液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与其所含有相当复杂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这些化学成分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物学效诮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脑中风属疑难病症,中西医治疗尚无理想效果的药物。采用蜜蜂针灸疗法,给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来了希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