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民俗文化杂志

发布时间:

民俗文化杂志

《中国国家地理》、16RMB一本,普通书滩有得买。《美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比较好主题明确,又综合性强

这个网站上有核心期刊的全部信息:

环球国家地理百科(彩图版)(全六卷)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先生亲任主编,中国地理学会众多专家学者倾力打造。完备严谨的结构、精致生动的版面,为读者全面展现了世界各国国家地理的风采。   全书共分六卷,介绍了世界七大洲的202个国家与地区。资料最翔实、数据最全面、图片最丰富是本书的重要特色,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惟一一套以彩图版的形式介绍全球各国概况及风土人情的图书,具有极高的收藏性、阅读性和欣赏性。全书以政区及地理位置为纲,各大洲按地理分布划分为若干国家单元,各单元中均以国家或地区为基本单位,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方方面面。 全书90万字,皆特聘专家精心撰写,质朴而生动的行文,准确地展现出地理景观、人文社会等各个侧面准确、时新的知识和信息;2500幅精美实景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实地拍摄,选取了各国的主要风光、景点、名胜、文化风俗、城市等,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民俗文化杂志官网

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特点(1)民俗文化是从远古原始文化传承而来,所以,以口传心授为手段,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传承性特点,是民俗文化产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文化传递特点。(2)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点,民俗文化因此形成了许多同质的和异质的文化圈、文化带的分布空间。中国有56个民族,首先我们的民俗文化是以族群为单位的。当你到了新疆以后,你马上就能感受到维吾尔族民俗,然后到哈萨克自治州,你就感受到哈萨克族民俗。外国人到了中国,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的民俗,还能分门别类地感受到傣族、彝族等等多民族的民俗。所以一定要有这种民族的族群观念,特别要注意各个族群文化之间的混合。新疆的民族文化不完全是维吾尔族的,也不完全是哈萨克族的,都吸收了汉族和其它民族的文化。(3)关于民俗文化的群体性是很重要的,以家族、村镇、部落、社区、民族等群体为单位,不约而同地参与民俗活动,是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特征。特别是在节日民俗、庙会民俗、婚丧寿诞礼仪民俗、集市贸易民俗、集体生产民俗等大规模活动中,这种群体从众聚合的特点十分鲜明。(4)在社会长期处于缓慢演进的条件下,中国民俗文化总是出现文化保守倾向或缺少变化的稳定性特点。(5)在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条件下,民俗文化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或被动的变异性特点。(6)民俗文化有独具特色的象征符号体系。符号思维的象征性体系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最醒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标记、图形、纹饰、色彩、样式等符号和听觉接收到的各种声响代码,就可以立即了解到它们所象征的民俗信息和内涵。中国民俗的象征符号体系极为突出,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周边国家曾经受到中国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的影响,也多有借鉴。

回答 您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报元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提问 民俗文化的构成方面有哪些 回答 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 提问 各民族风俗文化有何特点 回答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 提问 重庆欢乐谷万圣节节日营销亮点是什么 回答 创新户外剧本杀 首个沉浸式民国风大型实景户外剧本杀《雾都秘境》,角色扮演,收集线索,谜团等你们来揭开! 全园高颜值NPC NPC天团邀你百变探案,原创神反转剧情,专属道具触发疑团,高颜NPC同台飙戏,全民谱写血色结局。 三大主题变装派对 民国主题的旗乐无穷派对,感受复古与未来的炙热碰撞。 青春纯爱的制服轰趴,与腹黑教导主任游园。 洛丽塔的精灵派对,和暗黑女王现身来场约会。 更多12条 

山海经 国家地理

民俗文化杂志封面

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服饰 茶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民间习俗 中国神话故事 民间传说 围棋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汉寓意,给人以撩拨和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表达通过造型、布局、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二: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飘带、符号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观念主义的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严肃端庄、美观高雅,能起到烘云衬月之效。如:中山装的流行。四: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注重实际和应用,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服饰文化则以伦理道理观自律,因此命中注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线,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求取社会长治久安,维持礼仪之邦的声誉。

梁启超说过,"民俗乃一国文化的基础”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绣花鞋、老虎头鞋、唐装。

山海经 国家地理

藏族民俗文化杂志

有一套书就叫藏传佛教,很厚一本的,你到密宗寺院的书籍流通处去应该能找到,我10年前看过。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考古学和地理学资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类的故乡之一。至迟在1万至5万年前,西藏高原便有古人类的活动足迹。发现于藏南定日县苏热、藏北申扎县珠各勒、多格则和各听、阿里日土县扎布等五处地点的达200余件旧石器便是明证。距今四五千年前,西藏各地已普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1]阿里、那曲、拉萨、昌都、山南、林芝、墨脱等地几乎遍及全藏的大量新石器的发现,特别是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西藏高原的远古先民已创造了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  如果说混沌之初人类之始以至旧石器时代民俗文化的具体情形我们还无从知晓,那么,西藏民俗文化的滥觞则有据可考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昌都卡若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西藏远古先民生活的图景。卡若遗址位于西藏东部昌都西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附近,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迹及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种动物骨骼、粮食等。发掘了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发掘出用作生产工具的各种石器近8000件,骨器约400件。出土的生活用具中有陶片20000多片,分罐、盆、碗三种器形。装饰品共出土50件,种类有笄、璜、环、项饰、贝饰、牌饰等。[2]卡若文化为我们展示了西藏远古先民衣、食、住、佩饰等物质和精神民俗的基本风貌。  继卡若遗址之后,拉萨曲贡遗址为我们揭示了西藏腹心地区距今三四千年前远古居民生活的情形。曲贡遗址分早期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在早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多种器形的石磨盘50件,磨石(磨棒)44件和石杵7件。这些磨盘磨石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出土陶片50000余片,陶器种类有罐、盂、杯、碗、豆、盘、器座等,以罐为主。出土装饰品23件,质料为骨、陶、石三种,其中有骨牌饰1件,骨笄7件。出土的动物骨骼中有牦牛、绵羊和狗等,牦牛和绵羊在当时饲养已比较普遍。在晚期文化遗存中,发掘土坑石室墓29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式,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墓坑内一般用砾石块堆垒成壁,葬式主要是二次葬和屈肢葬。曲贡土坑石室墓的绝对年代当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最晚不会晚于公元初年。在M203墓坑内出土一件铁柄铜镜。曲贡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网缀,在几座灰坑中还发现了鱼骨。[3]这一切,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拉萨一带土著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  西藏各民族丰富的神话传说,也形象地反映了西藏高原远古先民的生活史。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都有“猴子变人”的神话,讲述远古先民树居野处,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后逐渐繁衍,形成人类各支系的情形。珞巴族的许多神话,还讲述了人类如何受鸟的启发发明了弓箭,受蜘蛛活动的启迪学会了织布等。  据敦煌文献和藏文史籍载,西藏古代曾经历过众小邦统治。其中“十二小邦”之一的雅隆悉补野部后来不断壮大。约公元前3世纪,聂赤赞普作为第一个赞普(王)出现于藏族历史上,当时还修建了称为雍布拉康的第一座宫堡。到第30代赞普达日年塞时,诸小邦的大部分领地已归于悉补野治下。经过松赞干布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在公元7世纪初,统一了吐蕃全境,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其时,“南方之‘珞’与‘门’”亦被收为属民,当时珞瑜的珞巴人和门隅的门巴人已臣属于吐蕃政权。吐蕃时代,是藏族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西藏民俗文化走向兴旺繁盛的时期。从史料看,当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和形式已基本定型。如衣以毛褐,食以乳酪、牛羊肉和炒面,饮以酒浆和茶,住为“屋皆平头”的民居和“拂庐”(帐篷),信仰有自然崇拜、苯教和佛教,娱乐有歌舞、棋类、球类、抱石、赛马、摔跤等形式。此外,礼仪、婚丧等都有成文的规定和俗成的定制。在吐蕃时代就已成型的民俗生活的基本范式,一直绵延发展,影响至今。  吐蕃之后的一千多年间,随着西藏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西藏民俗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独具特色的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西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从事生产活动以及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各地的地理环境无论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因素以及它们有机构成的自然综合体,都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必然带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于不同地域,其文化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西藏民俗文化正是如此。  西藏民俗文化产生于西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范围内。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其北部是昆仑山脉,西北部是喀喇昆仑山脉,中部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横断山脉。这些高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西藏的地势和地形结构可分为藏北高原(包括阿里高原),地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即“羌塘”(意为北部高地)的广大地域。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包括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拉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流域。喜马拉雅山地,主要指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和东南坡。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西藏最东部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处横断山区。[4]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辽阔的藏北高原地势高寒,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有众多的湖泊和纵横的水系,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和天然的牧场。人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牧民食以乳酪牛羊肉,穿、用以裘皮和毛织品,居以牛毛帐篷,行以马、牛代步和驮运。还有那高亢的牧歌、豪放的赛马、剽悍的性格,处处展现出游牧文化的风姿。藏南谷地海拔在2700-3700米之间,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农耕。人们从《猴子变人》的神话时代开始便从事农耕活动,延续至今,创造了西藏的农业文明。人们食以糌粑,聚族居于平顶的楼屋。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相传西藏最古老的居民首先出现于此。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第一座房屋、第一个赞普,无不与雅隆河谷相联系。正是雅隆悉勃野部的崛起,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攻伐兼并,到公元7世纪前期才由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政权,使西藏的文化地域最终形成。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仍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藏东三江流域属高山峡谷区,江河切割,沟壑纵横,气候呈立体分布。人们从事半农半牧的经济活动,依山势建房聚族而居。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坡气候温和,多雨潮湿,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决定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长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兼事刀耕火种的传统农耕。由于多林木,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建房盖屋多以林木为主。潮湿的气候又使人们居住于杆栏式竹木楼内。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导致民俗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形成。  西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区别于西藏高原以外其他民俗文化的显著标志。同时,在西藏高原内部又有许多小的地理单元,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它们共同构成了西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7月统计,全国共有藏族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注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历史文献、宗教典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间节日、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在中国除了汉文的书籍文献外,在55个少数民族文库中,藏文书籍文献居于首位。目前藏族地区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寺院保存的书籍文献,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保存有四百多万件藏文文献;拉卜楞印书院藏有二十二万余部文献典籍;德格印书院共保存有三十余万块印版,文字量达2.5亿之巨。这些典籍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样式考究,印刷精巧,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粉汁书写而成;有的用青缎、丝绸等刺绣而成;有的还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镶嵌而成。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近、现代以来,对藏族和藏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学,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世界上不少学术团体和专家在研究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几十个国家还设立了藏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学。藏学不仅巳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加强藏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展藏学学术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1951年,为了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工作的需要,在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藏语文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藏语班的学生;198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与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民族院校都建立了藏学系、所。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北京成立了藏学研究中心,认真地进行藏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此后,全国各地一大批藏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更把国内藏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具有较国外优越许多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汗牛充栋的藏文典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努力,一支门类齐全,集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为一体的藏学科研队伍已形成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藏学科研工作者多次深入藏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古籍整理工作,现已整理、翻译出版了五百多种,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历史文献;开展了藏文《大藏经》以及对梵文贝叶经的研究整理工作;一些藏学机构还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国际藏学讨论会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了《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西藏》、《安多研究》、《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近30种藏、汉、英文藏学研究刊物;还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以藏族学者为主的藏学研究人才。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文化按照传统藏族文化的范围划分,有佛学、因明学、工艺学、医药学、声明学,即大五明;以及修辞学、戏剧学、韵律学、星象学、辞藻学,即小五明。这大、小五明即十个学科,按照现代学科来划分,有藏族语言、藏族文学、藏族宗教、藏族历史、敦煌学、藏族逻辑、藏族工艺、藏族天文、藏族医学、藏族教育、藏族文化、汉藏关系史、藏族科技、藏族民俗、藏族旅游以及藏族地区的现代化等。为了弘扬藏族文化,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藏族文化、研究藏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了《雪域文化丛书》,由于时间紧、资料少等客观原因,难免会在丛书中挂一漏万,凡有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民俗文化杂志订阅

《中国国家地理》、16RMB一本,普通书滩有得买。《美国国家地理》

很强大的问题,可惜俺不会。

《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国家地理》系列,北京出版社的。

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已经在传承变异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财富。中国民俗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含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传说、生肖文化、姓氏文化等众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汉族民居和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汉族民居又根据地区分布分为东北地区民俗、华北地区民俗、华东地区民俗,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地区民居的历史、类型、结构和空间细部及其作用等民俗内容。通过对各地区民居的介绍,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举例说明,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出自  古籍阁   民俗文化丛书目录:《中国民俗丛书》民俗丛书 第01辑《民俗丛书001 民歌甲集》《民俗丛书002 山歌》《民俗丛书003 蛋歌》《民俗丛书004 岭东恋歌》《民俗丛书005 越歌百曲》《民俗丛书006 宋人笑话》《民俗丛书007 明清笑话》《民俗丛书008 何典》《民俗丛书009 巧女和兽娘的故事》《民俗丛书010 南洋民间故事》《民俗丛书011 台湾民间故事 》《民俗丛书012 动物寓言与植物传说》《民俗丛书013 神话与传说 》《民俗丛书014 养女在台湾 左玄》《民俗丛书015 神话丛话 》《民俗丛书016 民间文学专号 》《民俗丛书017 民俗学集(1) 等》《民俗丛书018 民间月刊(1-2)》《民俗丛书019 民间月刊(3-4)》《民俗丛书020 民间月刊(5-6)》民俗丛书 第02辑《民俗丛书021 民间月刊 7-8》《民俗丛书022 民间月刊 9-11》《民俗丛书023 看见她(歌谣研究) 》《民俗丛书024 淮南民歌集(民歌选集) 》《民俗丛书025 潮州七贤故事(人物传说集) 》《民俗丛书026 发须爪(民俗论著)》《民俗丛书027 笑话群一(同型异式笑话整理)》《民俗丛书028 笑话群二(同型异式笑话整理)》《民俗丛书029 金门风俗志(实地采访笔记)》《民俗丛书030 婚嫁在中国(婚姻习俗调查)吴漫沙等》《民俗丛书031 台湾北部的风物与史迹(社会民俗现状调查)》《民俗丛书032 呆女婿的故事(人物笑谈集)林兰》《民俗丛书033 南台湾民俗(民俗俗文学搜记)》《民俗丛书034 歌谣与妇女(歌谣研究) 》《民俗丛书035 金沙江情歌(云南歌谣调查)》《民俗丛书036 北平歌谣集(歌谣实录)雪如》《民俗丛书037 定县秧歌选 1(民间戏剧选集)》《民俗丛书038 定县秧歌选 2(民间戏剧选集)》《民俗丛书039 定县秧歌选 3(民间戏剧选集)》《民俗丛书040 定县秧歌选 4(民间戏剧选集)》民俗丛书 第03辑《民俗丛书041 三水蛋民调查》《民俗丛书042 西南采风录》《民俗丛书043 青海风土记》《民俗丛书044 云南僰民唱词集》《民俗丛书045 麼些族的经典研究》《民俗丛书046 北平东岳庙调查》《民俗丛书047 上海风土记 上海信托公司编》《民俗丛书048 中国神话研究(上)玄珠》《民俗丛书049 中国神话研究(下)玄珠》《民俗丛书050 中国历代民俗考》《民俗丛书051 俗文学专号 》《民俗丛书052 台湾俗文学丛话 》《民俗丛书053 江南民间情歌集》《民俗丛书054 太阳和月亮》《民俗丛书055 台湾客家俗文学》《民俗丛书056 粤讴》《民俗丛书057 仙蟹》《民俗丛书058 妇女与儿童》《民俗丛书059 中国廿省儿歌选(上)等》《民俗丛书060 中国廿省儿歌选(下)等》民俗丛书 第04辑《民俗丛书061 半农俗文学选集(民俗文学论谭)  》《民俗丛书062 弹词研究(音乐歌词解说)》《民俗丛书063 知堂民俗著述(民俗论评选粹)》《民俗丛书064 台湾民俗源流(民俗溯源述往) 》《民俗丛书065 新旧戏曲研究(中国戏的史话) 上》《民俗丛书066 新旧戏曲研究(中国戏的史话) 下》《民俗丛书067 霓裳续谱(月宫之歌) 上》《民俗丛书068 霓裳续谱(月宫之歌) 下》《民俗丛书069 白雪遗音选(清代民谣情歌)》《民俗丛书070 北京俚曲(历史的抒情的民歌)上》《民俗丛书071 北京俚曲(历史的抒情的民歌)下》《民俗丛书072 越谚(绍兴语言、名物、音义的谚语)上》《民俗丛书073 越谚(绍兴语言、名物、意义的谚语)下》《民俗丛书074 新疆礼俗志 王树枏》《民俗丛书075 民间谜语(上)》《民俗丛书076 民间谜语(下)》《民俗丛书077 山东民间故事》《民俗丛书078 申江胜景图说 》《民俗丛书079 金花女 苏六娘 上》《民俗丛书080 金花女 苏六娘 下》民俗丛书 第05辑《民俗丛书081 方言调查研究 等》《民俗丛书082 家庭改造问题(上)》《民俗丛书083 家庭改造问题(下)》《民俗丛书084 后套水利调查(上)》《民俗丛书085 后套水利调查(下)》《民俗丛书086 北平岁时志(上)》《民俗丛书087 北平岁时志(下)》《民俗丛书088 西台湾考古访今 等》《民俗丛书089 粤江流域人民(上)》《民俗丛书090 粤江流域人民(下)》《民俗丛书091 中国神话杂论》《民俗丛书092 中国的水神》《民俗丛书093 婚姻歌谣与婚俗 等》《民俗丛书094 花儿集》《民俗丛书095 历代滑稽故事》《民俗丛书096 十二生肖故事 》《民俗丛书097 蒙古民间故事》《民俗丛书098 福建故事(上)》《民俗丛书099 福建故事(中)》《民俗丛书100 福建故事(下)》《│  ├─民俗丛书 第06辑《民俗丛书101 美育代宗教说》《民俗丛书102 端午礼俗史》《民俗丛书103 岁时丛话 》《民俗丛书104 禹贡,回教专号等》《民俗丛书105 人物,风俗》《民俗丛书106 台湾社会生活》《民俗丛书107 广西藤县民情》《民俗丛书108 艺风月刊(民间文学专号)等》《民俗丛书109 宁波习俗丛谈》《民俗丛书110 钓游记趣》《民俗丛书111 粤东之风 》《民俗丛书112 西北民歌集》《民俗丛书113 笑话四种(上)》《民俗丛书114 笑话四种(下)》《民俗丛书115 福建漳州传说》《民俗丛书116 粤南神话研究》《民俗丛书117 蛇郎君》《民俗丛书118 台湾故事(上)》│  ├─民俗丛书 第07辑《民俗丛书121 妖怪学讲义》《民俗丛书122 方言专号》《民俗丛书123 中国家庭问题》《民俗丛书124 家族社会演变》《民俗丛书125 妇女,离婚问题(妇女杂志 第八卷 第四号)》《民俗丛书126 台湾电影戏剧(上)》《民俗丛书127 台湾电影戏剧(下)》《民俗丛书128 清嘉录   [清]》《民俗丛书129 铜鼓考略》《民俗丛书130 洞庭东山物产》《民俗丛书131 风俗改革丛刊》《民俗丛书132 墨憨斋歌,谜  [明]》《民俗丛书133 客家山歌 》《民俗丛书134 各省童谣集 》《民俗丛书135 雷峰塔,白娘娘  [唐]》《民俗丛书136 仁考留芳》《民俗丛书137 呆子的笑话》《民俗丛书138 福建传说,谜语》《民俗丛书139 宁波乡谚浅解》《民俗丛书140 中国剪纸艺术》《│  ├─民俗丛书 第08辑《民俗丛书141 中国伦理学史》《民俗丛书143 国民生活历(上)》《民俗丛书144 国民生活历(下)》《民俗丛书145 中华风俗志(1)》《民俗丛书146 中华风俗志(2)》《民俗丛书147 中华风俗志(3)》《民俗丛书148 中华风俗志(4)》《民俗丛书149 风物述旧 张行周》《民俗丛书150 雷峰塔传奇(上)》《民俗丛书151 雷峰塔传奇(下)》《民俗丛书152 中国挽联》《民俗丛书153 中国歌谣 》《民俗丛书154 梁祝故事研究》《民俗丛书155 憨女婿(上)》《民俗丛书156 憨女婿(下)》《民俗丛书157 大黑狼的故事 》《民俗丛书158 西南民间故事(上)》《民俗丛书159 西南民间故事(中)》《民俗丛书160 西南民间故事(下)》《│  ├─民俗丛书 第09辑《民俗丛书161 天竺木刻灵箴 》《民俗丛书162 粤风》《民俗丛书163 泉州民间传说》《民俗丛书164 中国语音转化》《民俗丛书165 讲食集 》《民俗丛书166 中国舞蹈史(上)》《民俗丛书167 中国舞蹈史(下)》《民俗丛书168 台湾地方戏调查》《民俗丛书169 南北拳术教范》《民俗丛书170 大陈纪略 孙静江》《民俗丛书171 春谜大观(上)》《民俗丛书172 春谜大观(下)》《民俗丛书173 红楼梦弟子书 清刻本》《民俗丛书174 花木鸟兽集(上)》《民俗丛书175 花木鸟兽集(中)》《民俗丛书176 花木鸟兽集(下)》《民俗丛书177 邱罔舍卡通 蔡云龙绘》《民俗丛书178 消闲大观(上)》《民俗丛书179 消闲大观(下)》《民俗丛书180 龙年谈龙文辑 》民俗丛书 第10辑  民族篇《 民族篇 01 中国民族系统概述》《 民族篇 02 两广瑶山调查》《 民族篇 03 西南民族研究》《 民族篇 04 贵州苗夷歌谣》《 民族篇 05 广西特种民族歌谣》《 民族篇 06 台湾东部山地民族》《 民族篇 07 台湾土著始祖传说》《 民族篇 08 台湾土著生育习俗》《 民族篇 09 台湾东部山地民族》《 民族篇 10 台湾土著特别祭仪》《 民族篇 11 民族学新论》《 民族篇 12 边疆民族的过去与现在》《 民族篇 13  泰族僮族粤族考》《 民族篇 14 日本民族渊源》《 民族篇 19 滇边散忆 陈碧笙》《 民族篇 20 僮族民间故事》中国民俗史《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中国民俗史+汉魏卷》《中国民俗史+隋唐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