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网址多少

发布时间: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网址多少

中国对三峡库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正以年均减少1%的速度下降。 记者从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成果鉴定会上获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象已得到根本遏制,并出现良好转机。监测表明,三峡库存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96万平方公里。减幅达97%,平均每年减少一个多百分点。 长江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县市,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因地形起伏大,易风化岩层出露面积广,降雨多且强度大,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带来的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等又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长江水土保持局局长胡甲均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即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十多年来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以上进行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21个县市年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占治理工程总投资的一成左右。另外,中国还投入巨资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生态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三峡库区的居民拥有了稳固的生产用地,从而不需要象过去一样靠大量开垦荒山荒坡,广种薄收来维持生计。长江水土保持局进行的卫星遥感测量显示,三峡库区过去的荒坡现大多已变为森林,使得库区水土流失区域大为减少。 据胡甲均介绍,近20年内,三峡库区的水田面积增加了143464公顷,梯平地增加103726公顷,果园地增加86233公顷,林地增加203571公顷;相应地,坡耕地减少了75525公顷,草灌地减少了545947公顷。 截止2000年底,通过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封禁治理,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已达到2189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面积的76%。 胡甲均表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国家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但长江水土保持局将继续把这一地区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范治理的重点区,加强动态监测,增加投入,为三峡工程将来的运行提供生态保障。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补水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家们提出了一批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组织了55位包括生态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峡工程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次年2月国家环保局对报告书组织了审议。《报告书》针对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作出了科学结论,“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游,主要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还提出了一批减免负面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复论证,为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三峡工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十分重视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纳了不同意见。因此,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过程是国家民主决策的典范。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和坝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实施测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应急反应机制。二是加强了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目前三峡地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中的涉水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三是实行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实行了外迁安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发达省、市),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发展环保型企业,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四是开展了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的安排,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陆生植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十几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相继组织实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岭植物保护区建设、湖北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古大树木保护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等陆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救护中心也已完成论证,即将启动实施。五是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是对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峡工程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专门安排了珍稀鱼类放流项目和资金。2005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单位和沿江各省市开展了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放流。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放流珍稀鱼类51万多尾,其中中华鲟约20万尾,胭脂鱼近30万尾;放流重要经济鱼类约二亿七千万尾。并加强了放流跟踪监督监测、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六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建设试点。三峡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论证阶段有些问题尚不清楚,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十几年来,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治理试点、试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七是开展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按照《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要求,严格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了坝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保护了良好的施工区环境。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组织协调下,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监测方式采取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站网相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2002年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该公报现已成为我国目前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生态环境监测重要资讯期刊。媒体只要认真注意,都能及时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有关数据。此外,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峡水库在每一期蓄水前,都进行了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飘浮物打捞机制。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库周绿化带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蓄水后泥沙冲淤有关科研课题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网址

三峡水库启用前的论证都认为是洞庭湖枯水期水量增加和水位升高三峡水库建设前和建设期间,对三峡水库运行后考虑到的所有能够发生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论证,其中就有涉及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问题的论证。1)蔡述明等[4]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流量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枯水期水量将比过去增加,洞庭湖的水位也就相应会增高,表4-12是枯水期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与洞庭湖水位提高的关系,可见其增高相当可观。由此将影响湖区地面水向江河的排泄及地下水位的上升,如此将使土壤潜育化程度加剧,受潜育化威胁的土壤将由水库运行前的94万km2增加到6万km2。2)濮培民等[5]通过研究得出每年1~4月三峡水库下泄量增加,当蓄水到175m 时,城陵矶外江水位1月增高75m,2月增高10m,3月增高87m,地下水位也相应增高;并且预计在水库运行20年内,枯水期洞庭湖湖口处长江水位抬高2m 左右,相当于湖口筑起了一条高2m 左右的堤坝,这样势必导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抬升,湖面扩大,从而引起诸如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等生态问题趋于严重。表4-12 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使洞庭湖水位增高3)向万胜[6]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洪湖新滩口长江水位在1~4月份比运行前分别增高87m,59m,82m,62m,指出枯水期长江水位的抬高势必影响农田排水和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高,从而加重了土壤的潜育化。4)谭培伦撰文[7]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流量10月明显减少,由多年平均天然流量18500m3/s减至10800m3/s,11月、12月与天然流量基本一致,1~3月水库消落,流量加大1000~3000m3/s,4月、5月不固定,一般比天然情况加大。因此在枯水期,长江流量的增大就势必导致洞庭湖水位和地下水位的抬高。5)聂芳容等[8]《对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的“成果综述”中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12月至次年1~3月,水库增泄,低位洲滩和沼泽地提前淹没,影响候鸟食源;同时阻碍了垸田,特别是低位田的自然排水,使地表水聚集,地下水位抬升,加重潜育化和沼泽化。6)朱翔[9]在《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中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10月洞庭湖湖水将减少30%~44%,这将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并扩大了农用滩地面积。枯水季节1~4月水库增泄,洞庭湖水位较运行前有所抬高,使潜沼化趋重对土地带来不利影响。7)钟吕云[10]根据三峡水库运行后,每年1~4月加大下流量发电,下泄水量比天然情况增加1000~4000m3/s,从而使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增加水量6亿~7亿m3,导致湘阴、汉寿、南县等地地下水位上升,扩大潜沼化土壤面积。8)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02年分别完成的中国地调局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11],[12]都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洞庭湖水量会增加,水位会抬升,使土壤潜育化等生态问题趋于严重。9)詹晓安等[13]根据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三峡水库运行后,对城陵矶水位的影响(表4-13),总的说来枯水期水位是增高的,但其幅度不大。虽然如此,仍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抬高了洞庭湖枯水季节的水位,对洞庭湖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及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表4-13 三峡水库启用后对城陵矶水位的影响10)皮建高[14]根据三峡水库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的论证资料,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1~4月荆江地区长江水位将抬高0~5m,洞庭湖水位也相应抬高153~172m,因而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如东洞庭湖区将抬升30~50cm,从而使土壤潜育化加重。以上引述仅是论证的一部分,从查阅到的资料,还未见一份与上述论证相反的认识。三峡水库运行后2003~2006年的观测资料表明论证结论与实际不符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启用至今所有的观测资料表明,枯水期洞庭湖的水位和地下水位都降低了。(1)洞庭湖水位湖南省水利厅2006年提供的城陵矶月平均水位特征值表[15]中有关枯水期城陵矶水位情况如表4-14所列。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城陵矶水位并没有增高,而是比运行前降低了50m。表4-14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枯水期城陵矶水位变化(2)洞庭湖地下水位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岳阳市洞庭湖岸湖积层中设立了地下水位观测井,每个月观测六次逢5,10,15,20,25,30(或29)日进行,选取了东洞庭湖的5个观测井的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2002年到2006年枯水期的观测资料平均值列于表4-15。表明运行后都降低了,最小降低56m,最大降低99m,平均降低21m,可见降低幅度之大。(3)洪湖地下水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湖北洪湖设立了“长江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小港生态环境实验站”,也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观测结果在国家环保总局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公报》上发表,2005年6月3日发表了2001年到2004年五个小港的观测井地下水位资料(表4-16)。根据表列资料,除一个井(E井)外,其余4个井的地下水位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比运行前都降低了,特别是潜水位降低幅度较大。(4)鸟类变化国家林业部等组织的由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牵头对洞庭湖区过冬水鸟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4-15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2002~2006)洞庭湖滨观测井枯水期平均水位表4-16 洪湖小港2001~2004年各测井地下水位均值2002年末与2003年初枯水期有水鸟30余万只[16];2003年末与2004年初枯水期有水鸟41万只[16];2004年末与2005年初枯水期有水鸟01万只[17];2005年末与2006年初枯水期只对东洞庭湖进行了调查,由此推算洞庭湖区枯水期水鸟在10万只左右。以上资料充分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越冬水鸟大量减少,其原因由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副局长蒋勇高级工程师写的调查总结报告中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以往相比(三峡水库运行前),洞庭湖水位受三峡水库蓄水135m以及干旱影响,湖区原来稳定的水的涨落规律完全被打破,能够集水的湖中坝堰蓄水能力明显减弱。通过资料整理比较,发现洞庭湖水鸟承载能力正在急剧下降,幅度达到50%”;对鸟类减少的原因进一步指出“一是水位变化太大,2004年冬季水位降低较快,大量洲滩干枯,随后连续雨、雪,水位上涨洲滩淹没,鸟类栖息规律被打破;二是大量种植杨树改变了湿地类型,使鸟类栖息地丧失”[17]。上述四个方面的观测和调查所获资料翔实、可靠,一致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以及江汉(洪湖)地区水位和地下水位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足以证明原有论证结果是不正确的。枯水季节水位降低原因分析三峡水库这一举世震惊的伟举,建设前的各项论证工作是很严谨的,是有科学依据的,至于论证结果与客观实际有出入则是在所难免;但是对枯水期洞庭湖水位变化的论证结果与客观实际完全相反则料所未及。因此应认真研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其主要原因是论证时只强调了水库运行后由于发电和航运需要,大坝下泄流量比运行前自然流量增大,因而理所当然地认为会提高长江水位,也就会提高洞庭湖水位。但是增大的下泄流量究竟对长江、洞庭湖能起多大作用却被忽视了。现在看来,增大的下泄流量不能起抬升长江,特别是洞庭湖的水位的作用,原因有三点。1)10月三峡水库蓄水,坝下长江水量降低40%左右,这将导致两个现象的发生:一是长江水位急速下降,如按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陵矶水位10月至11月间分别降低了71m,74m,26m,而这之前的2002年同期才降低25m,这就表明长江水量大量“亏损”;二是城陵矶水位迅速下降,洞庭湖水也就急速流入长江,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反映只要三峡水库蓄水,洞庭湖水位就迅速降低,如此洞庭湖水量也“亏损”了很多。以后水库增大的下泄流量是在长江和洞庭湖水量严重“亏损”的基础上起作用的。观测资料证明,增大的下泄流量在相当一段枯水期只能弥补长江水量的“亏损”。2)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城陵矶水位比运行前还低,这就说明枯水期增泄流量弥补长江“亏损”水量尚且不够。3)在枯水期长江水位低于“三口”口门水位,三口分流已经断流,即使在水库下泄流量增大时的11月、12月和1月也如此。笔者在此期间考察了华容河(照片4-4)、藕池河(照片4-5)、虎渡河(照片4-6)和松滋河(照片4-7),都是断流,这就充分说明增大的坝下流量根本进入不了洞庭湖,洞庭湖水位当然就不会提高。除了上述三点外,与这些年的干旱以及长江以外的注入洞庭湖的河流,中上游大修水库截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三峡水库运行枯水期洞庭湖水位降低对生态的影响不能忽视1)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枯水期水位的影响,由论证的抬升到实际的下降,这是对洞庭湖环境认识的巨大反差。水位抬升是洞庭湖研究者原有的共识,而水位下降现在则认识不足,故即使三峡水库运行后发表的调查研究报告或不提及[18],或未予认可。2)长期以来对洞庭湖的问题总是以水、沙为灾,治理也是以此出发,而缺水基本不考虑,自然也无治理之说。3)三峡水库的运行是解决洞庭水、沙灾害的重大举措,其巨大作用人所共知;但它同时使枯水期缺水。洞庭湖枯水期缺水是一个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应是三峡水库运行所产生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就涉及农业地质环境评价问题。

中国对三峡库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正以年均减少1%的速度下降。 记者从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成果鉴定会上获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象已得到根本遏制,并出现良好转机。监测表明,三峡库存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96万平方公里。减幅达97%,平均每年减少一个多百分点。 长江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县市,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因地形起伏大,易风化岩层出露面积广,降雨多且强度大,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带来的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等又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长江水土保持局局长胡甲均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即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十多年来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以上进行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21个县市年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占治理工程总投资的一成左右。另外,中国还投入巨资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生态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三峡库区的居民拥有了稳固的生产用地,从而不需要象过去一样靠大量开垦荒山荒坡,广种薄收来维持生计。长江水土保持局进行的卫星遥感测量显示,三峡库区过去的荒坡现大多已变为森林,使得库区水土流失区域大为减少。 据胡甲均介绍,近20年内,三峡库区的水田面积增加了143464公顷,梯平地增加103726公顷,果园地增加86233公顷,林地增加203571公顷;相应地,坡耕地减少了75525公顷,草灌地减少了545947公顷。 截止2000年底,通过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封禁治理,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已达到2189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面积的76%。 胡甲均表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国家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但长江水土保持局将继续把这一地区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范治理的重点区,加强动态监测,增加投入,为三峡工程将来的运行提供生态保障。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补水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家们提出了一批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组织了55位包括生态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峡工程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次年2月国家环保局对报告书组织了审议。《报告书》针对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作出了科学结论,“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游,主要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还提出了一批减免负面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复论证,为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三峡工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十分重视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纳了不同意见。因此,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过程是国家民主决策的典范。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和坝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实施测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应急反应机制。二是加强了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目前三峡地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中的涉水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三是实行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实行了外迁安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发达省、市),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发展环保型企业,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四是开展了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的安排,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陆生植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十几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相继组织实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岭植物保护区建设、湖北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古大树木保护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等陆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救护中心也已完成论证,即将启动实施。五是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是对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峡工程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专门安排了珍稀鱼类放流项目和资金。2005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单位和沿江各省市开展了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放流。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放流珍稀鱼类51万多尾,其中中华鲟约20万尾,胭脂鱼近30万尾;放流重要经济鱼类约二亿七千万尾。并加强了放流跟踪监督监测、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六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建设试点。三峡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论证阶段有些问题尚不清楚,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十几年来,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治理试点、试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七是开展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按照《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要求,严格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了坝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保护了良好的施工区环境。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组织协调下,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监测方式采取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站网相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2002年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该公报现已成为我国目前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生态环境监测重要资讯期刊。媒体只要认真注意,都能及时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有关数据。此外,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峡水库在每一期蓄水前,都进行了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飘浮物打捞机制。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库周绿化带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蓄水后泥沙冲淤有关科研课题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1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 亿t,COD排放总量为8万t,其中工业废水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0亿t,集中处理率仅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9%,三类水体占6%,四类水体占6%,五类水体占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62万t,危险废物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5%~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3m2 的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8m2,奉节县城仅5生态失衡严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6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网址查询

1报告对象。2实践地点。3活动时间。4所属单位5内容。(调查情况:天气,水质,温度)。6报告人。7单位盖章。以三峡库区为例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补水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家们提出了一批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组织了55位包括生态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峡工程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次年2月国家环保局对报告书组织了审议。《报告书》针对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作出了科学结论,“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游,主要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还提出了一批减免负面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复论证,为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三峡工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十分重视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纳了不同意见。因此,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过程是国家民主决策的典范。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和坝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实施测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应急反应机制。二是加强了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目前三峡地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中的涉水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三是实行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实行了外迁安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发达省、市),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发展环保型企业,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四是开展了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的安排,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陆生植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十几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相继组织实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岭植物保护区建设、湖北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古大树木保护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等陆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救护中心也已完成论证,即将启动实施。五是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是对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峡工程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专门安排了珍稀鱼类放流项目和资金。2005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单位和沿江各省市开展了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放流。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放流珍稀鱼类51万多尾,其中中华鲟约20万尾,胭脂鱼近30万尾;放流重要经济鱼类约二亿七千万尾。并加强了放流跟踪监督监测、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六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建设试点。三峡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论证阶段有些问题尚不清楚,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十几年来,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治理试点、试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七是开展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按照《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要求,严格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了坝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保护了良好的施工区环境。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组织协调下,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监测方式采取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站网相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2002年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该公报现已成为我国目前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生态环境监测重要资讯期刊。媒体只要认真注意,都能及时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有关数据。此外,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峡水库在每一期蓄水前,都进行了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飘浮物打捞机制。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库周绿化带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蓄水后泥沙冲淤有关科研课题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环保部主管,总站主的中国环境监测,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有一个叫环境科学,也是很权威的,都是一些博士硕士级别的研究性论文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电话是多少

主要写一下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制定计划总是在个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3.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日期

半年来,我们在农业局统一领导下,全站职工齐心协力,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坚守本职岗位,履行自身职责,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了半年预期目标任务。 一、认真抓好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1、完成了库区开县段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消长调查,为探索三峡库区病虫发生危害规律,拟定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方案,提出了可靠依据。 2、完成了库区开县段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监测的取样、送检工作。 3、进一步完善了库区开县农作物珍稀品种调查的扫尾工作。为切实保护库区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丰富库区物种奠定了基础。 二、调查污染事故农田两起 1、对天燃气气矿15队在义和镇桐子村气井污染农田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撑握了第一手资料。 2、参加了政协组织的对温泉、郭家、和谦、三乡镇养猪场粪便污染河道水质的实地调查和现场办公。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1、已配置了价值36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2、无公害蔬菜、水果农药污染检测已步入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对全县四个蔬菜基地、部分主要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进行了抽样检测,共采集样品143个,合格样品116个,不合格样品27个,合格率81%;去年采集样品149个,合格85个,不合格64个,合格率57%。今年上半年蔬菜合格率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综上充分说明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对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这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创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认真普查县境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资源2-3月份本站全体职工与乡镇农技站的同志一道,对关面、白泉、满月、中兴、大进、岩水等半山以上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县野大豆资源分布情况。由于没有人为保护,牲畜啃食严重,资源急剧下降,目前境内由原来近五万亩已下降到近一万亩。如不加强保护,最终将灭绝。 五、积极参加农业部发起的全国十省百县;重庆市十县百镇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活动 3--5月份结合春播、复耕工作,我们在渠口、赵家、南门、岳溪、临江、镇安、丰乐、竹溪、白合、东华等十个乡镇开展了灭毒除害活动对十乡镇境内外来物种:紫茎泽兰、水花生等进行了彻底铲除。铲除紫茎泽兰3060亩,铲除水花生16000亩,发、贴宣传资料8000份。 六、积极配合农能办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对建池三改技术进行了严格把关,对建池任务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对已建好沼气池进行了逐项验收,确保了任务完成。 二0一0四年十一月三日 ▆ ▇ █ 一饰情缘饰品商行 █ █ ▆ ☆╮╰☆╮╰☆╮衷心谢谢您选择我们的答案^*^╰☆╮╰☆╮╰☆╮☆╮╰☆╮╰☆╮^*^为您服务^*^有事您说话 ^*^ ╰☆╮╰☆╮╰☆╮

中国对三峡库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正以年均减少1%的速度下降。 记者从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成果鉴定会上获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象已得到根本遏制,并出现良好转机。监测表明,三峡库存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96万平方公里。减幅达97%,平均每年减少一个多百分点。 长江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县市,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因地形起伏大,易风化岩层出露面积广,降雨多且强度大,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带来的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等又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长江水土保持局局长胡甲均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即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十多年来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以上进行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21个县市年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占治理工程总投资的一成左右。另外,中国还投入巨资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生态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三峡库区的居民拥有了稳固的生产用地,从而不需要象过去一样靠大量开垦荒山荒坡,广种薄收来维持生计。长江水土保持局进行的卫星遥感测量显示,三峡库区过去的荒坡现大多已变为森林,使得库区水土流失区域大为减少。 据胡甲均介绍,近20年内,三峡库区的水田面积增加了143464公顷,梯平地增加103726公顷,果园地增加86233公顷,林地增加203571公顷;相应地,坡耕地减少了75525公顷,草灌地减少了545947公顷。 截止2000年底,通过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封禁治理,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已达到2189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面积的76%。 胡甲均表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国家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但长江水土保持局将继续把这一地区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范治理的重点区,加强动态监测,增加投入,为三峡工程将来的运行提供生态保障。

半年来,我们在农业局统一领导下,全站职工齐心协力,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坚守本职岗位,履行自身职责,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了半年预期目标任务。 一、认真抓好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1、完成了库区开县段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消长调查,为探索三峡库区病虫发生危害规律,拟定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方案,提出了可靠依据。 2、完成了库区开县段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监测的取样、送检工作。 3、进一步完善了库区开县农作物珍稀品种调查的扫尾工作。为切实保护库区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丰富库区物种奠定了基础。 二、调查污染事故农田两起 1、对天燃气气矿15队在义和镇桐子村气井污染农田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撑握了第一手资料。 2、参加了政协组织的对温泉、郭家、和谦、三乡镇养猪场粪便污染河道水质的实地调查和现场办公。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1、已配置了价值36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2、无公害蔬菜、水果农药污染检测已步入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对全县四个蔬菜基地、部分主要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进行了抽样检测,共采集样品143个,合格样品116个,不合格样品27个,合格率81%;去年采集样品149个,合格85个,不合格64个,合格率57%。今年上半年蔬菜合格率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综上充分说明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对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这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k54q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