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古文学文献学pdf

发布时间:

中古文学文献学pdf

报考名校还是很难,但报考普通学校则不难,因为生源不同。基础好或者备考充分就不难,否则就很难,毕竟录取是看分数。

同学要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一种是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的学校招简及专业目录以及参考书目发布在研招网上;还可以去学校研究生院官网找,一般都随着招生简章发布,在附件位置,如果没有的话应该会在招生专业目录里发布,或者就单独发布一条参考书目通知,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到你,如果还是找不到的话,可以关注“山东考研信息网”,后台回复【人工】,有专门的咨询老师为你解答~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继续留言提问。

古典文学研究生的考试,属于冷门专业的考试,难度不是很大,但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素养。

《华丽家族:六朝陈郡谢氏家传 》详细叙述了从有史可查的曹魏时代的谢氏家族第一代开始,到陈王朝末期的最后一代,谢氏家族的兴衰。全书以十几位谢氏子弟的才情风貌和人生际遇作为主线,纵横交错地勾勒出六朝三百多年的政治图景及士人心态,展现出这个家族的精神传统在不断变幻的大环境下的传承和变迁、融合与抗拒,直至消亡的过程。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7Q 密码:059f    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华中师大。南大历史文献是历史专业的一个很重要分支,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对历史文献颇有研究的,比如陈垣先生,文献专业现在比较好的是华中师大,但是出土文物方面,现在就是上博简研究比较热点,老一点的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南大都是不错的

出土文物研究属于考古专业。另外,没有历史文献学这个专业,只有古代文献专业,一般在中文系。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w 提取码:y8dx书名:古文献学四讲作者:黄永年豆瓣评分:6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3-9页数:329内容简介: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简介: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中医古籍文献学pdf

针灸方面的书多的很,如:《黄定内经》的《灵枢》篇、《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

你能看完一本就不错了,贪多勿得

爱问知识,不光中医,啥都有

中医瑰宝:九灵针经 (平装)  作者 : 仿佛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作者 : 吴绍德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黄竹斋针灸医案选编  作者 : 赵寿毛/赵苏阳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魏稼针灸经验集  作者 : 邵水金 谢强  出版社 :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三辑)  作者 : 焦国瑞  出版社 : 人民卫生   承淡安针灸师承录针灸临床家  作者 : 承淡安   靳三针临症配穴法  作者 : 柴铁劬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五辑)  作者 : 方慎庵  出版社 : 人民卫生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作者 : 黄龙祥、黄幼民整理   针灸大成  作者 : 杨继洲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甲乙经  作者 : 皇甫谧  出版社 : 人民卫生   针灸聚英  作者 : 高武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灵枢经  作者 : 田代华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资生经 针经摘英集  作者 : 王执中  出版社 : 人民卫生   中医针法集锦  作者 : 刘冠军  出版社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太乙神针灸临证录(修订本)  作者 : 刘洁声  出版社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道家针灸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针灸秘验与绝招   吕景山对穴   董氏奇穴针灸学  作者 : 杨维杰  出版社 : 中医古籍出版社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作者 : 张俊英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作者 : 方晓丽  出版社 : 人民卫生   一针疗法  作者 : 高树中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步入中医之门被淡忘的经济辨证  作者 : 毛以林   神灸经纶释  作者 : 王大生  出版社 : 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文献学史pdf

你应该去学校官网找,或者上贴吧看看,能不能进个考研群,或者找那个学校已经考上的研究生问问,肯定是要看学校规定的书的,别人不会知道你的目标学校考什么。

相当难读,内容也很冗长。如果不是奔着peking 大学去的没必要读,别的学校也不用这个教材。个人觉得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加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就差不多了,然后狂背书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的内容很完整,共有四册,对于我国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很深刻的解读。对考试的帮助很大。这套书共有9编 。其中,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这本书可以结合前面的书籍一起学习,将知识点都串在一起。《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套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一定要入手。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文献学概要》修订本 杜泽逊撰 中华书局2008本书是文献学的入门书籍, 内容包括: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 等。这本书是文献学的基础书籍,也是重点命题来源,一定要重点掌握。《古典文献学基础》董洪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练的编导,介绍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命题来源。这本书可以与上本书对照复习。《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这本书是必备参考书,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来编写。这本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馀每章第一节为概述,分专题介绍本章所含朝代古文献学的概况,其馀各节论述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以求点面结合,得以反映每一时期的概观。同时注意前后照应,以期反映古文献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知识性读物。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这些内容用于提升答题深度有很好的帮助。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文献学》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高路明 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书目文献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 阴法鲁 / 许树安 / 刘玉才 北京大学出版社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考研专业二音乐史论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孙钦善主编的《中国古文献学》,这本书介绍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与历史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现今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编写者本人的经验成果相结合。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复习资料使用方法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两本资料。以上资料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到学校官网查询参考书目一般在招生简章或者招生目录里都有如果没有,找一下官网有没有别的通知

中国古典文献学PDF

同学要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一种是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的学校招简及专业目录以及参考书目发布在研招网上;还可以去学校研究生院官网找,一般都随着招生简章发布,在附件位置,如果没有的话应该会在招生专业目录里发布,或者就单独发布一条参考书目通知,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到你,如果还是找不到的话,可以关注“山东考研信息网”,后台回复【人工】,有专门的咨询老师为你解答~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继续留言提问。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

研究古典文献的

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以及诏诰、奏议、文告、诉状等,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档案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称为档案。中国档案起源很早,清末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就“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46页)。存世和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所记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各个方面的大事活动,自然也是具有档案性质的。中国现存的档案实物以明、清档案所存为最多,大约还有一千多万件(册),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原始的文字记录,从未经过修改和加工,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历史原貌。档案与图书不同。由于档案具有这样的原始性和客观性,所以它比其他史料、典籍更加真实可靠。总集汇集多个作者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它是与别集相对而言的。总集这种体裁的产生,则首推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晋书·挚虞传》:挚虞“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日《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可惜《文章流别集》今已亡佚。所以,今天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总集,应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别集”这个词出现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宋以后就更加繁荣,出版的别集相当之多。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简言之,政书就是专门记载历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包罗在内。 最早创制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秩,他收录了大量典章制度资料,编成《政典》,该书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末编成。政书按其收录典章制度的时代范围,可分为两大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即所谓“九通”十通”。一类是断代性质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编辑根据一定的目的,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只有寥寥数种。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称为丛书的子目。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从书》,但该书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真正的汇刻丛书始于五代冯道倡议校刻的《九经》(又称《监本九经》),这是类编丛书汇编丛书,一般变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该书汇辑了有关“举子之事业,人事之劝惩”的七种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丛书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大类《中国丛书综录》分为“汇编”和“类编”。“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笔记指中国古代著作者随记录的短篇文献,并将这些短篇文献汇集成册出版的图书,也叫笔谈,或随笔。笔记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记起始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志怪体笔记较多,例如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南朝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轶事笔记的代表作。到了唐朝,笔记便“演志怪为传奇,变轶事为杂录”,例如《酉阳杂俎》。宋元以后,笔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数量猛增,题材扩大。表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制的反映时间和历史概念的表册性参考工具书、是历表、年表等历史表谱的总称。 表谱能帮助人们考查和换算不同历法,年,月,日,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有助于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表谱分为年表和表谱两种。地方志是指记述某一个行政区域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图书,也称方志。这种书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包括行政建制、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名胜、资源、物产、天文、气候、灾害、人物、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族、民俗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生活状况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的地方志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春官》一书记载,周代曾经设有“外史”这一职务,负责“掌四方之志”。方志导源于我国古代记载地理知识的《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 1、书名与作者①古书多无书名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曾指示陆贾为他写一部历史故事书,陆贾写了二十篇,刘邦看了很高兴,认为书中故事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话,所以起名为《新语》。由此可知,陆贾在写作前并未拟定书名。古书不题书名,是常有的。现在所知的古书之名,大多数是后人追加的。②关于古书的命名: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如汉代史游所著识字课本《急就篇》,开篇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就是用“急就”二字作为书名。公羊传校本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如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撰;《公羊传》,公羊高撰;《谷梁传》,谷梁喜撰。 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以一年四季的春秋二字来概括一年,用以表示为一种按年纪事的编年史。以寓意命名者。如韩非子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的《离骚》。先秦典籍,往往不提作者姓名,一部《诗经》,三百余篇中除极少数可以考见作者姓名外,绝大部分是无名氏的作品。先秦诸子著作,题为某子,但并非他们自己的手笔,不少是出于门生、弟子、宾客及其子孙后代之手。汉代以后,典籍作者署名逐渐增多,而标法不一,或标姓名,或标字号,或名号同时标出,或用自号而不用名,或带作者籍贯、官衔职务等等,如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原籍天水,他的词集《山中白云》题为“西秦(指天水)玉田生张炎叔夏”。又如《资治通鉴》标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2、古书篇名与序传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古人编书的体例,常与后人不同。小篇及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例如《荀子》书中有一《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赋的末了都把所赋的物名说出,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这种重叠,决不是多余的重复。这礼、知、云、蚕、箴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长沙马王堆汉墓土的帛书《老子》卷前4种佚书,题目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后的。把古书目录放在卷首,大概都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篇题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了解一部书的内容主旨、篇目体例以及成书经过等,最好先读它的序文。古书往往有序文(统称为序传)。《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典型的序传,它总结作者自己的世系,叙述著书的经过,考证学术源流,还给每篇的述作大意逐篇作了提要。现代编印的书籍,序文均列于卷首,而古书的序传,则均列于一书之末。例如上列《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又《淮南子》的《要略》,《汉书》的《叙传》,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梁刘勰《文心雕龙》的《序志》等。3、古代“篇”与“卷”的含义古代文献的著录,都以篇、卷为计,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始就已如此。木简中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也用缣帛写书,并以“卷”计。因此,对于“篇”“卷”两个词语的解释,一般认为:“篇”批量竹简、简册,后来用以指有首有尾完整的文章,也用来指称成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卷”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后用以指全书的一部分,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刘向所下的定义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曰雠”。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有时为保障正确率,校对者甚至从文章末尾倒着校,使校对者读不成句子,以保证一个字一个标点的与原稿进行核对。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很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校勘,但校对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1、校勘有助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等九个方面的工作。校勘除了本身就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外,还是其他八项古籍整理工作的先导。因为,这八项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文字正确无误的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为底本,从而误解误释,不仅劳而无功,甚至得不偿失。2、校勘有助于古籍研究:对于某种古籍进行研究,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无误的底本。3、校勘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1)祛疑。看到文字错误难以疏通之处,谬妄者往往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哄了自己也误了别人。(2)显真。有些文字虽是错的,但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碰到这种情况,校勘同样必要。(3)明微。有些语词的含义,看上去简单易懂,而真要弄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4)欣赏。文字作品中,往往一字之差,就会影响到作品的韵味,埋没作者经营的苦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