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审稿时间多久

发布时间: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审稿时间多久

核心难发一些,审核时间也比较长,研究生阶段,如果没有其他的要求,发普刊可以了,普刊就比较容易发表了

你是什么方向?推荐几个吧:InternationalGeologyReview,算是二区吧,稿源较少,审稿快,有一段时间甚至主编审一下就过了;JAES(亚洲地质),主编是中国人,审稿较快,基本上数据过硬的都能接收,影响因子也不错;Lithos,岩石和固体地球科学可以考虑,审稿很快,二区,老牌杂志但是被中国人灌水灌得不行了。有一个主编是华人,但是不太推荐,比外国人似乎还严格一些。JournalofGeodynamics,二区的,大构造和地球物理的可以考虑,速度一般,稿源少,比较容易;GR(冈瓦纳研究),很多地方弄成一区了,大杂烩什么都有,审稿快,但是现在对稿子要求也不算低了,想搞个便宜一区可以试试;

投稿分两种情况,1、直接过去投,2、网投。1、直接过去投对于本校的或者本地的杂志,记得一定要直接过去投。因为这样方便登记,可以减少编辑从网上下载下来慢慢登记的过程。呵呵,有些粗心的编辑说不定会把你的文章给漏掉。去登记的时候,带上三份稿件和电子版。一份便于编辑送出去审稿,一份给编辑保留,一份问编辑哪些需要修改以此表示你投稿的诚意。电子版最好用U盘拷来,邮箱有一份,防止出现意外。记得带上审稿费啊。(论文的格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后给大家再讲)。现在的杂志一般审稿至少都三个月,因为送给那些教授专家审稿,那些人都是一些大忙人,就算编辑催上几十次,也要三个月,如果不催一年也有可能。2、网投如果是网投,记得不要仅仅发一篇文章给编辑,什么都不说。这样他们会觉得你搞学术都忘了礼貌了。因为每天编辑都会收到几十封甚至几百封投稿邮件。:)发这样的笑脸蛮有用的,他们会觉得你亲切,说不定很快把你的论文下载下来跟你联系。编辑如果不把你的文章下载下来,你的文章就会石沉大海。这次由于我们学校邮箱系统出现问题,也导致我们各个编辑部的几百封投稿都弄丢了。记得一定要留你的联系方式,手机,座机,QQ,地址,邮编等一切可能的联系方式。当编辑跟你联系后,记得要记下他的联系方式,按照编辑的方式汇款,记得经常打电话询问你需要做什么样的修改。增刊一般学校都不承认。核心期刊的增刊一般都算是非核心期刊处理,具体的还要询问导师。研究生答辩前,如果是核心期刊,需要录用通知就行了;如果是非核心的,需要见刊。一般情况下,核心期刊每期的杂志安排都很超前,如果你需要投稿的话,记得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因为审稿还有三个月。除非你有关系或者你导师有关系,这个属于例外。投非核心的就找一个名声好一点都杂志投,这样不给导师丢脸,发表起来容易很多,审稿时候一般比较短,因为他们的稿源不多。一个月左右差不多都可以发表了。

1.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F:655)一年6期。在信号处理领域杂志影响因子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能够拥有这样的影响因子足见这份杂志的威信。言外之意也就是说现阶段这份杂志似乎不是象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灌水”的地方啦,呵呵,够直白吧,不过仰望仰望还是可以的啦。这份杂志是双月刊,版面是彩色的,看起来比较爽,所发表的文章就我个人感觉来说都是一些很新的并且很热门的东西,其中有一部分似乎是邀稿专区,当然接受邀稿的都是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些大牛啦,呵呵,写写他们怎么样做研究,怎么样写论文啊什么的。比如提出MLT变换(也就是MDCT,主要应用在音频里面)的HS Malvar就在这个杂志上发过两篇文章: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ips on Technical Writing( mp;isnumber=4490183)Lead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snumber=36051)另外一部分似乎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这个太广泛了我就不多说了,其实我想说也说不过来,呵呵,有好多东西我听都没听说过呢。对于这份杂志,我还想再说两点比较有意思的东西:(1)我对这份杂志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题目非常的吓人)Signal Processing: is the future bright? &isnumber=31384这个名字够响亮吧,所以我就记下来了,呵呵,所以说写文章标题还是很重要啊。(2)前两天浏览这份杂志时发现同我们实验室紧密合作的法国LTSI实验室,在2008年在上面灌了一篇(当然我不知道以前是不是还发过),这个应该好好祝贺一下的。题目是ICA: A Potential Tool for BCI System mp;isnumber=44048532.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TSP)-- (IF:57)一年12期,不过有的时候一期可能有2个Part。这也是信号里面非常好的一份杂志。哎,说起这份杂志我就感觉比较遗憾,差点就在上面灌一篇长文了,没办法,第一次写文章就往这份杂志上投,还太嫩了点,想想被拒也比较正常。我同这份杂志直接打过两次交道(投过两次稿,都被拒,全部转投其他杂志),总体感觉这份杂志要求的非常严格,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在给你的文章“挑刺”。特别是那些评审对于科研的严谨态度真的是一览无余。记得其中有位评审在评审我们的文章时竟然把我们的文章打印出来,用红笔改好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扫描成PDF文档,通过副主编以附件的形式传给我们,让我们照样子修改,现在想起来都还比较感动。个人感觉这份杂志从60年代到90年代出了很多关于变换(Transform)快速算法方面的文章,但是现在要想再在这份杂志上出相类似的文章似乎比较困难了(除非文章确实有比较大的创新,而且效果是所有方法中最好的)。如果是Transform快速算法方面的文章,不是感觉自己写的文章有很强的创新性还是不要投这份杂志的好,免得负责你这篇文章的副主编直接建议你撤稿,呵呵,我投的第二篇文章就碰到了这种尴尬的情况。这份杂志的审稿似乎很快,我的第一篇文章第一审只用了一个多月,不过第二审用了3个多月。一般是3个审稿人,如果一个审稿人持反对意见,那么再送第四个审稿人。当评审的结果出现2:2时,稿子还可能被拒(我的第一篇文章进入二审之后就是这样被拒的)。3.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s (CAS-I)---(IF:139)一年12期。呵呵,很奇怪吧,这份电路与系统的杂志竟然也能够发变换(Transform)快速算法方面的文章。我的第一篇文章被TSP拒后,增加了好多新的内容,然后就转投了这份杂志,今年8月份被接收了,呵呵,挺高兴的,作者简介是带着相片的。这份杂志感觉审稿周期太长了一点,投稿的时候就会回复一封信告诉你稿子至少要6个月后才能有初步的结果,说实话,挺打击积极性的。(后来我跟踪了一下自己稿子的状态,确实是要到5-6个月后才给稿子分配副主编,才开始正常的审稿程序。)这份杂志好像只安排2个审稿人,如果评审的结果出现1:1时,不知道是不是由副主编决定?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个人感觉这份杂志的审稿似乎没有TSP那么严格,不过话又说回来,严格与否最关键的还是评审。哦,还记起了一点:这份杂志的投稿系统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呵呵。[关于这个杂志审稿时间我想再补充一点:前不久帮助导师审了一篇这个杂志的稿子,处理周期非常短,作者是9月27号提交的,10月8号竟然就到了评审的手中了,汗颜。。。当然后两个作者名气比较响亮,一个是该杂志现在的副主编,一个是曾经的主编,呵呵,看来人际关系也直接影响了你的稿子的审稿周期的。]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IF: 109)一年10期。这份杂志我没有投过稿,不过看了几篇文章,感觉质量好像还蛮高的。主要好像是偏向于图像方面的文章。5.IEE Electronics Letters (IF:063)这份杂志一年25期,发表的文章都非常非常短(排成双栏格式,可能就2-3页的样子),就是简短的报道一下你研究的最新进展。可能对创新性的要求比较高吧,呵呵,没有投过稿,不是很清楚。6.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 (CAS-II)---(IF:922)一年12期。我的第二篇被TSP拒的文章转投了这份杂志,去年12月份被接收的,现在已经刊出来了。这份杂志一般也只安排2个审稿人,感觉审稿也挺严格的。一审的时间2-3个月吧,但是感觉不是很爽的就是一审似乎只告诉你根据评审的意见需要做修改,并不表示一定会接收你的文章(这个让人心里有点悬)。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IF: 889)一年6期。没投过稿,不过看过几篇文章,感觉还不错,呵呵。8.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SPL)---(IF: 722)一年12期。这份杂志尽管我还没有被接收一篇文章,但是应该算是老朋友了,呵呵,投了3篇被拒了3篇。最近才有一篇二作的文章被这个杂志接收了。个人感觉这份杂志要求的篇幅短(双栏4页),但是对创新性的要求很高。而且可供评审对你的稿子的评价就两个:要么接收,要么拒绝。需要做大修改就是拒绝,当然你可以做完大修改之后作为一篇新的文章再投。这份杂志的审稿周期比较短,貌似是承诺3个月之内一定给答复,但是往往是1-2个月就可以给答复了。因为杂志给评审的审稿时间是3个星期。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效率比较高的杂志,尽管被拒的比较多,但还是比较爽,因为你从投稿开始很快就能知道结果了。[关于这份杂志我也再补充一点: 这份杂志貌似现在只出电子版了,而且只有卷号(Volume),没有期号(Issue)了。稿子最终被接收后不但要提供电子版,还要邮寄纸质版的。(以前只要电子版就行了)]。 Signal Processing (IF: 669)一年12期。这份杂志创刊时间很长,也算是老朋友了,呵呵,有一篇一作和一篇二作的文章发在这份杂志上。个人感觉这份杂志的审稿没有SPL这么严格,好像是重点看你的文章有没有亮点。个人比较喜欢这份杂志,审稿挺快的,对于Correspondence审稿一审可能2个月左右吧,对于Regular Papers 的审稿一审可能3-4个月吧。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对这份杂志的命中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100%),呵呵,这个让自己心里蛮舒服的,也很乐意去投。 IET Signal Processing貌似2007年才创刊,但是是IEEE Explore里面的杂志,2007年出了4期,正开办的杂志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审稿时间多长

保险类核心期刊为你推荐以下几个:保险研究是中国保险学会会刊,是我国目前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唯一一本保险理论刊物,是保险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金融保险类核心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保险研究》为繁荣学术研究、创新保险理论和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主管主办: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学会快捷分类:经济保险 经济与管理科学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4-3306, 11-1632/F创刊时间:1980  影响因子 881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障研究》面向高校、研究机构、人力资源与社保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工会、残联、老龄工作部门、慈善组织、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银行、基金、保险行业,关注社保基金、养老保险、企业年主管主办:教育部  武汉大学快捷分类:管理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社会科学I出版发行:湖北  双月刊  A4期刊刊号:1674-4802, 42-1792/F创刊时间:2008审稿时间:6-9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主要刊登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财务、会计、济经管理、经济法等财经类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课题研究成果、调研报告、会议综述等及有关国外财经方面的著文等。荣获2002年北京高等学校社科学报一等奖。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央财经大学快捷分类:经济经济与管理综合 经济与管理科学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0-1549, 11-3846/F创刊时间:1981  影响因子 768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学报设立了宏观经济、企业管理、金融投资、金融保险、信息管理、财税与会计、统计与审计、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研究生园地、探索与思考、高教研究等栏目;经济研究、地方经济研究、高教研;究是学报的特色栏目,学主管主办: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财经大学快捷分类:经济经济与管理综合 经济与管理科学出版发行:云南  双月刊  A4期刊刊号:1674-4543, 53-1209/F创刊时间:1985  影响因子 479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金融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主办,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773。金融研究成为在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中占据重要地位,扎根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引领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主管主办:中国科协  中国金融学会快捷分类:金融金融 经济与管理科学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2-7246, 11-1268/F创刊时间:1958年  影响因子 340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投稿分两种情况,1、直接过去投,2、网投。1、直接过去投对于本校的或者本地的杂志,记得一定要直接过去投。因为这样方便登记,可以减少编辑从网上下载下来慢慢登记的过程。呵呵,有些粗心的编辑说不定会把你的文章给漏掉。去登记的时候,带上三份稿件和电子版。一份便于编辑送出去审稿,一份给编辑保留,一份问编辑哪些需要修改以此表示你投稿的诚意。电子版最好用U盘拷来,邮箱有一份,防止出现意外。记得带上审稿费啊。(论文的格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后给大家再讲)。现在的杂志一般审稿至少都三个月,因为送给那些教授专家审稿,那些人都是一些大忙人,就算编辑催上几十次,也要三个月,如果不催一年也有可能。2、网投如果是网投,记得不要仅仅发一篇文章给编辑,什么都不说。这样他们会觉得你搞学术都忘了礼貌了。因为每天编辑都会收到几十封甚至几百封投稿邮件。:)发这样的笑脸蛮有用的,他们会觉得你亲切,说不定很快把你的论文下载下来跟你联系。编辑如果不把你的文章下载下来,你的文章就会石沉大海。这次由于我们学校邮箱系统出现问题,也导致我们各个编辑部的几百封投稿都弄丢了。记得一定要留你的联系方式,手机,座机,QQ,地址,邮编等一切可能的联系方式。当编辑跟你联系后,记得要记下他的联系方式,按照编辑的方式汇款,记得经常打电话询问你需要做什么样的修改。增刊一般学校都不承认。核心期刊的增刊一般都算是非核心期刊处理,具体的还要询问导师。研究生答辩前,如果是核心期刊,需要录用通知就行了;如果是非核心的,需要见刊。一般情况下,核心期刊每期的杂志安排都很超前,如果你需要投稿的话,记得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因为审稿还有三个月。除非你有关系或者你导师有关系,这个属于例外。投非核心的就找一个名声好一点都杂志投,这样不给导师丢脸,发表起来容易很多,审稿时候一般比较短,因为他们的稿源不多。一个月左右差不多都可以发表了。

研究生发核心,难发一点的。一般核心要求是讲师职称评副高职称要用的,所以如果你没职称的话,恐怕要加一个导师做第二职称,才能达到要求。当然这个也不是所有的期刊,大多数。再说说质量方面。质量上你想投稿哪个核心,就先去熟悉这个刊物,包括他收稿方向,内容质量等。尽量结合自己专业按照人家要求写,机会会比较大。希望可以帮到你。

不全是这样的!!同等学力有何报考要求在国家基本规定(毕业两年以上)的基础上,各招生单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同等学力考生做出自己的规定。比如要求本科段课程成绩、英语水平、发表论文或有科研成果等等。综合各招生单位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本科段课程。各招生单位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要求,大都主要体现在对本科段课程学习程度的要求上。在具体要求上,有的学校要求考生必须通过5门以上本科段核心课程成绩,有的要求8门以上,有的要求10门以上,还有的要求必须在本专业专升本并通过本科段的所有核心课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招生单位将考生通过本科段课程的要求视为考生是否达到同等学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并不是只要专业毕业两年就可以报考了,考生应详细了解招生单位的具体要求并提早做好准备。在报名前应到本科段就读学校开具由教务部门出具的成绩证明单。自考生到自考办开具证明。 2、英语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很多同等学力考生认为,考研需要过英语四级。其实,英语水平的要求招生单位各不相同,只有少数学校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英语水平做出特别规定,考研并非一定要过四级。何况从2006年开始不允许社会考生报考四六级了,届时招生单位也会对此做出适当调整和灵活处理。其实,随着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日趋灵活,招生单位把自主权放到各有关院系。比如对英语水平有的高校只是在原则上规定“英语达到本科毕业水平”,至于具体作何要求,则由各院系掌握。 3、要求发表论文或有科研成果。很多同等学力考生表示这很不现实。其实,各招生单位对此也了解,只是对同等学力考生作出更高要求而已。在招生录取上会有灵活或变通的形式来处理,比如只要考生出示论文,并不一定要发表。考生在复试时只要能够提供足以证明自己水平的材料,比如论文、科研发明等材料即可。也有少数学校虽然要求招生简章中做此要求,实际上并不需要论文。当然,考生还是尽量能够达到招生单位的要求,以提高自己复试成功的几率。 4、复试时要加试两门专业课。加试是对同等学力考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其目的在于以直接的形式检测考生的实际水平。加试要求考生必须达到及格水平。对于专业课加试的情况,考生应该在初试完毕接到复试通知后,尽早了解报考专业的要求,提早做好准备。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审稿时间

简述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形成及其逻辑。

广西师范大学综合实力在师范类院校里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位于B区,所以位置差了些,但是这所院校的实力还是比较诱人的。对于这所院校,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考生,而且比较向往这所学校的考生,这所学校会成为你很合适的选择,而且你考取的成功率也会比较高,会很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对于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也会是你们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所院校不会太难考,与一般考生的水平比较匹配,所以建议大家报考这所院校,这样的成功率会比较高。与此同时,因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专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这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虽然相对于北师、山师这些院校,这所学校可能会简单一些,但是也会存在风险,因为大家每年都不能确定到底这所院校报考多少考生,关键还是自己的实力,所以考取这所学校还是需要很大的付出的。

等待中,中国基层治理治理的形成及其国际中国基层治理,现在中国精神领导确实是因为为老人民贼着想

[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分析了治理的源起和内涵,指出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发展问题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和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说治理具有更多的工具理性色彩,那么善治的提出,则赋予了治理更多的价值色彩,因而治理理论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最后本文对治理理论作出简要评析,指出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治理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普遍追求和必然选择;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治理需要与各国国情相适应,其实现形式必然具有多样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 治理理论 统治 善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首次提出“国家治理”概念,而且在《决定》共24次提到“治理”一词并且进行多种表述,如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等等。这表明作为学术概念讨论已久的治理理论正式进入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领域。   治理作为政策语言甫一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把治理这一超越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全球化,更加能够决定各国在相互竞争、文明成长当中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东西的全新理念,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略,打破了以往对改革板块式的认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熟的重要标志和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国家治理新时代。    国家治理作为人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因应于历史情境的结构性维度和特点,不同时期的治理有着不同的内涵,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对于治理的价值判断、制度设计等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不同国家的运用还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此,要科学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的内涵,首先需要对西方国家治理理论进行历史地、全面地和客观地理解。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力图对产生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概念图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从而为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一、治理理论的源起   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之意。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专用于与“国家公务”相关的宪法或法律的执行问题,或指管理利害关系不同的多种特定机构或行业。[1]治理这个词从13世纪起就在法国阶段性的流行过。该词曾是表达政府开明与尊重市民社会结合的一个要素。在17世纪和18世纪,治理是关于王权和议会权力平衡的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那个时代,王权在实现过程中开始依靠一些新的原则,而从这些新原则中,诞生了民众权利和市民社会理念。[2]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自此以后,国际多边与双边机构、学术团体及民间志愿组织等都把治理作为惯用的词汇,治理理念遂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治理并非是由某一个人提出的理念,也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理念,而是一种集体产物,或多或少带有协商和混杂的特征……治理成了集体‘时尚’的一部分”。[3]   通过在治理前加上修饰限定性词语而摇身一变的新术语亦应运而生,如“好的治理”、“全球治理”、“社会治理”、“地方治理”、“社区治理”、“多层次治理”、“多中心治理”,乃至新兴的“网络治理”等。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已波及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伴随着诸多与治理关联词汇的诞生,治理一词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意义,而且其含义也逐渐与其本意相差甚远,成为一种被赋予现代化色彩的词汇。   虽然治理最初是出于国际组织改善受援国或投资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努力,援助机构依靠治理指标去甄别和奖励那些治理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治理的重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政府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局限性和在若干领域中的失效。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败。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样,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或)国家协调的失败。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长期变化。“出现了重要的经济及社会新情况和与之相伴随的问题,这些问题再也不能简单的借助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或凭藉市场中介的无为而治方式寻求解决了。这种长期性变化反映了社会复杂性的极度加剧,而社会复杂性又来自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种种机构序列功能的不断分化--这又反过来导致不同系统跨越社会、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而更加相互依存。”[4]“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正是对传统治理机制反思的产物。该理论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的崛起为标志,改革的焦点是关注民间自治与公共参与的力量,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建立政府与市场及公民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其关注的焦点是,根据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建立一个市场自组织、社会自治理、分层级的政府治理以及它们之间彼此有效合作所形成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的公共事务治理体系。   “这一词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它涉及政治秩序(包括效率和合法性)的基本问题,同时又与国家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许多人虽然对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兴趣不大,却发现,在政府或国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而需要联合行动的领域处理问题时,治理这一概念十分有用。在社会的的各个层次,从最基层到跨国范围都可以发现这类领域。对于强化市民文化,促进志愿行动,改善社会的民主基础等,对治理问题的讨论都具有切实的意义。在考虑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建立必要的制度以推进秩序和公正方面,它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5]治理在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领域包括:“从唯经济思维的死胡同撤退的尝试;将权力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减少国家的作用,增加市民社会的尝试;满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共领域进行行政和制度改革的条件而又不致使人认为过分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的必要性;对民主化和人权的新的不懈追求;冲突之后的重建这样的严峻挑战。”同时,由于治理在指称“一个社会被管理的含义”时以一种“无政治含义的”(apolitical)概念出现而容易被人接受。[6]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治理理论迅速流行起来。有学者曾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治理受关注的原因[7]:  (1)随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地,对于许多直接投资者和组合投资者来说,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执行可信度上的差别,尤其是治理系统(包括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的质量差异,极大地影响着投资者对政策可信度的预期,因而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良好的治理水平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  (2)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后,一些国际援助机构改变了致力于杜绝意识形态方面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蔓延的态度,转而调整投资政策,如世界银行于1996年首次调整了其长期坚持的政策,不再无视借款国恶劣的治理水平和体制,从此,援助机构逐渐采用治理指标去甄别和奖励那些治理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展政策改革的失败。发展政策改革的失败让多边机构和那些市场化体制的忠实拥护者逐渐认识到:健康的市场需要良好的治理,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失败或许正是由于低劣的治理水平而导致的。  (4)对政治在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有力地证明了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人类福祉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总之,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它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发展问题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   二、治理理论的含义   虽然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成为多学科共同使用的一个流行词语,但治理理论不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反却存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过去15年来,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8]。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曾概括了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9]许多研究者和各类国际与地区组织都曾对治理作出过内涵各异的定义。   1992年世界银行对公共部门治理提出了一个较为狭义的概念:治理是对一个国家用于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实施方式。[10]   欧洲援助(Europe Aid)将治理定义为国家为其公民服务的能力: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利益诉求、资源管理以及权力实施所依赖的规则、过程以及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使用的治理概念是:治理包含一个国家被管理和统治方式的所有方面,包括其经济政策和规则框架。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和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审稿时间要求

社会系统论是西方治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治理研究的社会系统学派关注的是制度、程序和机制。治理理论如复杂丛林,如果说美国偏好理性选择及其衍生的新制度主义,那么基于系统理论的治理研究多集中于欧洲。  交互治理理论  库依曼(Jan Kooiman)1993年主编的《现代治理》(Modern Governance),是治理理论的早期代表。他在该书中用多元性、复杂性、动态性三个系统性特征描述了治理的基本属性。治理的任务可以归结为卢曼(Niklas Luhmann)所谓“所有社会系统的基本问题在于降低复杂性”。  为了进一步解释治理为何具有上述特征,库依曼2003年以相互行动为出发点,在分析归纳治理的元素、模式、阶次和能力的基础上,建造了交互治理的社会政治治理理论大厦。其中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交互作用具有意向性和结构性。意向性表现为图景、工具和行动,有相互参照、相互博弈和相互干涉三种类型。相应地,相互作用具有自我治理、合作治理和科层制治理三种模式,这决定了治理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具有意向性和结构性的交互作用形成三阶次的社会—政治治理。第一阶为解决问题和创造机会的日常治理活动,第二阶为制度,第三阶是作为整个治理基础的规范和原则的元治理。虽然库依曼的交互治理理论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论述,对人们理解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很有帮助,但依然不够透辟。  功能—结构主义  库依曼的问题只是一个典型代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治与合作的关系问题,这是以社会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的治理研究的共性问题。相比而言,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社会系统论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其所谓功能,指社会系统必须适应比它更高一个层级的系统的需求,即本系统各种行为作用的影响(功能)取决于上一层次。用海因斯的话说,帕森斯的功能是“社会系统,而非其(自身的)社会部分或机构(institutions亦译为制度)”。卢曼将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升华为沟通理论,从而将其结构—功能论倒过来形成功能—结构主义。其意指系统首先是功能自足的,它通过类程序的结构性过程,使自身区分于环境,使系统自成为系统。  卢曼从自我参照、自我复制得出系统分化的结论很有见地。但他对于自我参照、自我生产与系统内稳态的内在关联缺乏认识,被系统内各功能运作的“极端复杂性”所迷惑,在系统稳定性上含糊其辞,不承认系统之间的可通约性和可整合性。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强调行为功能及子系统的独立地位,这直接孕育了治理理论的自组织观点,这一逻辑下的社会日益分化、多元化和复杂化。卢曼的世界观是多质的、多中心的、大小不同的系统相互交错构成的乱世,各个分立的系统表面看来是在自律地运行,但这种自组织的游戏必然遭遇风险,高度不确定。  控制机制、类程序和社会机制  帕森斯以具有自主意志的人的行动为出发点,但他反对以纯生物的、生理的“行动条件所产生的、与规范无涉的客观影响作为终极说明原因”。在他看来,行动有机体与由规范、价值观、信仰及其他与行动相联系的观念构成的文化系统相联系。行动是使各种成分向着与规范一致的方向改变的过程,规范在社会行动形成社会秩序中起着主导作用,控制机制尤为重要。在帕森斯看来,规范化固然是形成社会秩序的要素,但并非唯一要素。偏重控制机制必然导致强制型治理,这与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社会思潮相违背,也与帕森斯本人早期关于人的行动是自主的观念相背离。  卢曼的类程序源于两个行动者相互交错的行动,他们各自在自身系统中建构程序来处理对方的复杂性,通过这种不断地作出选择和程序化的化约区分出自我系统。然后,系统内诸要素适当地调整系统中的顺序和网络结构,选择一种符合该系统各种事件有序化的时间结构,通过这种简化程序对系统的结构作出规定。进而,系统可以达到自律和自我参照,系统内诸因素达成功能同一化,作为整体的系统一体化协同运作。借助于类程序的观念,卢曼从功能本身和原初状态出发,从偶然中建立起必然的、初步稳定的动态结构。但他不认同内稳态,片面强调应然意识在过程中的作用,对类程序的实然属性,即机制性没有深入探究。  曾经在1973年与卢曼合作的梅茨(Rudolf Traub-Merz)是治理调控研究的公认权威,亦对机制研究有兴趣。梅茨分析了对关系相关性解释力不足的原因,论证因果重建和机制研究的必要性,然后指出由于机制术语的定义含混导致对机制的研究在质和量上都呈下滑趋势。梅茨在梳理梯利等人关于机制的本体论、认识论、本质主义解释的基础上,强调作为因果连接的机制首先是“生成机制”。同时,他指出以个人行动及其机制为中心概念的“宏观—微观—宏观模式”,虽然关注到了环境机制、认知机制,但忽略了“关系机制”。最后,梅茨总结道:机制所研究的是连接理论,它是对产生某一结果的重复发生过程及其内在关系的一种因果解释;人们有很多集体行为机制的解释模型,但缺乏对制度和结构性配置起关键作用的生成机制的“系统化论述”。  梅茨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行动者—机制—模式”分析框架,对社会机制的分析值得关注。在其行动者的认知机制中既有应然意识,也有实在规律,其生成性、过程性都具有自然属性;其环境机制中固然有文化等外在因素,但也不乏自然机制成分。梅茨所谓机制的重复性,正是互补系统治理所强调的本征机制最重要特性。其关于机制恒常性的论断尤为重要,它是人的自然本征机制与具有随机性的意志分立的关键。由于没有引进系统稳态和功能互补这两个关键概念去分析结果及其与行动的关系,梅茨并没有解释机制为什么具有恒常性,没有区分行动者认知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这也最终导致他未能深入辨析环境机制与行动者认知的关系。  综上所述,要想向机制的“系统化论述”的理想迈进一步,则要通过机制的分析更清晰地洞察治理的本质,还要从卢曼偏重于自我分化的社会系统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互补系统治理的视角重新审查从帕森斯到卢曼再到梅茨的机制概念中所隐含的实然与应然关系,建立机制—程序互动的基本原则。

1、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相对好考,毕竟是二区的非211师范大学。2、是否好考看学校的名气和所在地,因为报考生源不同。3、广西师范大学每年都会接受调剂,所以一志愿上线都可以参加复试。当然考研的关键还是看备考,准备充分就好考,否则也不好考,因为录取看分数。广西师范大学介绍:广西师范大学(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广西师大”,坐落于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广西地方立法服务基地”“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和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入选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由南京大学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的考研难度不大,比较容易考。院校招生量较大,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155人,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从广西师范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333教育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期刊社、杂志社做编辑;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人事考试院做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公司里做项目工作;培训机构做相关培训等。三、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方向介绍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共计4万元(参考2014年学费),学制两年。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方向及初试科目如下:教育管理招生人数12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61教育管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招生人数10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79教育技术学

[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分析了治理的源起和内涵,指出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发展问题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和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说治理具有更多的工具理性色彩,那么善治的提出,则赋予了治理更多的价值色彩,因而治理理论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最后本文对治理理论作出简要评析,指出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治理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普遍追求和必然选择;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治理需要与各国国情相适应,其实现形式必然具有多样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 治理理论 统治 善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首次提出“国家治理”概念,而且在《决定》共24次提到“治理”一词并且进行多种表述,如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等等。这表明作为学术概念讨论已久的治理理论正式进入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领域。   治理作为政策语言甫一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把治理这一超越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全球化,更加能够决定各国在相互竞争、文明成长当中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东西的全新理念,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略,打破了以往对改革板块式的认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熟的重要标志和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国家治理新时代。    国家治理作为人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因应于历史情境的结构性维度和特点,不同时期的治理有着不同的内涵,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对于治理的价值判断、制度设计等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不同国家的运用还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此,要科学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的内涵,首先需要对西方国家治理理论进行历史地、全面地和客观地理解。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力图对产生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概念图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从而为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一、治理理论的源起   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之意。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专用于与“国家公务”相关的宪法或法律的执行问题,或指管理利害关系不同的多种特定机构或行业。[1]治理这个词从13世纪起就在法国阶段性的流行过。该词曾是表达政府开明与尊重市民社会结合的一个要素。在17世纪和18世纪,治理是关于王权和议会权力平衡的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那个时代,王权在实现过程中开始依靠一些新的原则,而从这些新原则中,诞生了民众权利和市民社会理念。[2]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自此以后,国际多边与双边机构、学术团体及民间志愿组织等都把治理作为惯用的词汇,治理理念遂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治理并非是由某一个人提出的理念,也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理念,而是一种集体产物,或多或少带有协商和混杂的特征……治理成了集体‘时尚’的一部分”。[3]   通过在治理前加上修饰限定性词语而摇身一变的新术语亦应运而生,如“好的治理”、“全球治理”、“社会治理”、“地方治理”、“社区治理”、“多层次治理”、“多中心治理”,乃至新兴的“网络治理”等。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已波及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伴随着诸多与治理关联词汇的诞生,治理一词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意义,而且其含义也逐渐与其本意相差甚远,成为一种被赋予现代化色彩的词汇。   虽然治理最初是出于国际组织改善受援国或投资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努力,援助机构依靠治理指标去甄别和奖励那些治理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治理的重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政府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局限性和在若干领域中的失效。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败。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样,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或)国家协调的失败。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长期变化。“出现了重要的经济及社会新情况和与之相伴随的问题,这些问题再也不能简单的借助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或凭藉市场中介的无为而治方式寻求解决了。这种长期性变化反映了社会复杂性的极度加剧,而社会复杂性又来自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种种机构序列功能的不断分化--这又反过来导致不同系统跨越社会、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而更加相互依存。”[4]“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正是对传统治理机制反思的产物。该理论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的崛起为标志,改革的焦点是关注民间自治与公共参与的力量,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建立政府与市场及公民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其关注的焦点是,根据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建立一个市场自组织、社会自治理、分层级的政府治理以及它们之间彼此有效合作所形成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的公共事务治理体系。   “这一词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它涉及政治秩序(包括效率和合法性)的基本问题,同时又与国家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许多人虽然对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兴趣不大,却发现,在政府或国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而需要联合行动的领域处理问题时,治理这一概念十分有用。在社会的的各个层次,从最基层到跨国范围都可以发现这类领域。对于强化市民文化,促进志愿行动,改善社会的民主基础等,对治理问题的讨论都具有切实的意义。在考虑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建立必要的制度以推进秩序和公正方面,它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5]治理在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领域包括:“从唯经济思维的死胡同撤退的尝试;将权力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减少国家的作用,增加市民社会的尝试;满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共领域进行行政和制度改革的条件而又不致使人认为过分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的必要性;对民主化和人权的新的不懈追求;冲突之后的重建这样的严峻挑战。”同时,由于治理在指称“一个社会被管理的含义”时以一种“无政治含义的”(apolitical)概念出现而容易被人接受。[6]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治理理论迅速流行起来。有学者曾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治理受关注的原因[7]:  (1)随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地,对于许多直接投资者和组合投资者来说,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执行可信度上的差别,尤其是治理系统(包括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的质量差异,极大地影响着投资者对政策可信度的预期,因而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良好的治理水平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  (2)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后,一些国际援助机构改变了致力于杜绝意识形态方面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蔓延的态度,转而调整投资政策,如世界银行于1996年首次调整了其长期坚持的政策,不再无视借款国恶劣的治理水平和体制,从此,援助机构逐渐采用治理指标去甄别和奖励那些治理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展政策改革的失败。发展政策改革的失败让多边机构和那些市场化体制的忠实拥护者逐渐认识到:健康的市场需要良好的治理,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失败或许正是由于低劣的治理水平而导致的。  (4)对政治在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有力地证明了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人类福祉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总之,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它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发展问题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   二、治理理论的含义   虽然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成为多学科共同使用的一个流行词语,但治理理论不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反却存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过去15年来,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8]。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曾概括了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9]许多研究者和各类国际与地区组织都曾对治理作出过内涵各异的定义。   1992年世界银行对公共部门治理提出了一个较为狭义的概念:治理是对一个国家用于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实施方式。[10]   欧洲援助(Europe Aid)将治理定义为国家为其公民服务的能力: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利益诉求、资源管理以及权力实施所依赖的规则、过程以及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使用的治理概念是:治理包含一个国家被管理和统治方式的所有方面,包括其经济政策和规则框架。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和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

心理研究杂志审稿时间多久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在各类论文中是发表难度最大、费用最高、发表周期最长了,那么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呢?这里就不再说你准备文章的时间了,无论是自己写还是请杂志社编辑写,都必须保证论文质量,否则在后期会非常麻烦!小编建议大家最好请期刊VIP的写作编辑帮大家把把关,本站负责核心论文的写作编辑最低学历都是硕士研究生,文章质量绝对可以放心!  有了文章之后选定一本核心期刊投稿,一般审核时间就要30个工作日,也就是一个月左右,通过审核直到发表最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当然,如果大家找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代理专业网站的话,发表时间会大大缩短,这主要是因为杂志社编辑在文章质量就能帮作者把关,在期刊选择上又能选择容易发表的,会大大节省核心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时间!

有的快有的慢了,看你所在的杂志社稿件多不多,不多的话就快点。

汉斯出版社的《心理学进展》

如果只需要合法期刊,可选择的太多了。综合类刊物都可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