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热带农业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热带农业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是有很多的

《热带作物学报》(月刊)是由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已与国内100多家新闻单位或期刊杂志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及美国、英国、巴西、荷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法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图书馆共20多个单位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热带农业文摘(荷兰)和不列颠图书馆已将《热带作物学报》列入各自的资料库。先后被认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学术文摘》首批收录期刊。2005~2007年,影响因子分别为397,450,562。 报道范围: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内容包括热带作物的选育种、生物工程、栽培生态、生理生化与病虫害防治、土壤农化、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试验统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性成果。 读者对象:主要从事热带作物科研、教育、生产的科研、教学人员,以及农林科技工作者和农林院校师生。

热带农业科技投稿经验总结

东南亚位于热带,这里的气候类型分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热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终年茂盛,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有收获。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里一年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但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雨季,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生长十分有利。这里的农业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生产特点:占地面积大,劳动密集型农业;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低;受历史因素影响大。

编辑QQ:3256463002,投稿邮箱:

1、区位特点:(1)自然区位: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2)人文区位:种植园一般占地几千至几万公顷,雇佣成千上万名农民从事大规模生产。种植园的数量在一个国家内不一定很多,但却在该国有关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居于主要甚至垄断地位。种植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许多种植园由外国垄断公司出资兴办,直接经营者是公司雇佣的经理和职员,这是与个人经营的农厂明显的不同之处。2、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占地面积大,劳动密集型农业;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低;受历史因素影响大)。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天然橡胶、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展资料:1、分布情况世界上能够进行热带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约5亿多hm,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世界主要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木薯、胡椒、槟榔、香荚兰、咖啡、可可、香蕉、芒果、菠萝、番木瓜、油梨、腰果等多种。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热带作物初级产品总量达6.12亿t,投产面积达8 313万hm,其中99%以上分布在亚洲、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世界热带经济类作物、热带水果、热带香辛作物(胡椒、香草兰)等主要热带作物的主产区多分布在亚洲,咖啡、可可等热带饮料作物以拉丁美洲和非洲为主。2、主要热带经济作物世界主要热带经济类作物有木薯、油棕、天然橡胶、椰子等,2006年世界热带经济类作物总产量达67亿t,其中,亚洲产量为71亿t,占世界总量的59%;非洲产量为41亿t,占30%,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产量为5 077万t,占11%。2006年世界木薯产量为26亿t,为世界第一大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于非洲,2006年非洲木薯产量为22亿t,占世界木薯总产的53%,主产国为尼日利亚、刚果、莫桑比克、加纳等;2006年亚洲木薯产量为6 701万t,占世界的7%,主产国为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中国、柬埔寨、菲律宾等;2006年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木薯产量为3 793万t,占世界的3%,主产国为巴西、巴拉圭、哥伦比亚、秘鲁等。2006年世界油棕果产量达75亿t,主产区在亚洲,2006年亚洲油棕果产量达47亿t,占世界的84%,主产国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菲律宾等;2006年非洲油棕果产量为1 709万t,占世界的7%,主产国为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喀麦隆、刚果共和国等;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2006年产量为977万t,占世界油棕果总量的5%,主产国为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科特迪瓦等。2006年世界椰子产量为5 532万t,主要产量在亚洲,2006年亚洲椰子产量为4 751万t,占世界椰子总产量的86%,主产国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泰国、越南、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缅甸等;2006年拉美与加勒比海的椰子产量为440万t,占世界椰子总产量的8%,主产国为巴西、牙买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多米尼亚等;2006年非洲椰子产量为180万t,占世界的3%,主产国为坦桑尼亚、加纳、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科特迪瓦等。2006年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990万t,主要产自亚洲,2006年亚洲天然橡胶产量为921万t,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的93%,主产国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2006年非洲天然橡胶产量为47万t,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的8%,主产国为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喀麦隆等;2006年拉丁美洲的天然橡胶产量为2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主产国为巴西、危地马拉、墨西哥、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3、热带药用植物在热带药用植物中,槟榔被列为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的大宗药用植物,2006年世界槟榔产量为86万t,其中99.9%以上都在亚洲生产,2006年非洲仅肯尼亚有90t的产量,亚洲槟榔主产国为印度、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尼泊尔、马来西亚、马尔代夫仅有少量生产。印度的产量最大,2006年产量达4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56%;中国是第二大槟榔生产国,据农业部南亚部统计数据2006年槟榔产量达18万t,均产自海南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带农业

热带农业工程投稿经验总结

东南亚位于热带,这里的气候类型分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热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终年茂盛,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有收获。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里一年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但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雨季,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生长十分有利。这里的农业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 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农经营: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我国南方每户耕种的水稻田一般都少于1公顷。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在田地里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很有限。三是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利用电力进行灌溉、脱粒等发展较快,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季风水田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1]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种植经验丰富。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生产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专业化程度高。解决措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典型代表:阿根廷种植园农业: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问题: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主要在东北和西北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区位条件: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品化农业生产,商品率超过95%。19世纪以后,美国横贯东西大铁路的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拓展,并开始进行商品性生产。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猛增,世界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粮价大幅度上涨,促进了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机械化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的生物技术革命、化学革命,以及经营管理革命,从培育杂交玉米品种,到化肥的增施,到提高效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玉米、小麦、黑麦、燕麦等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10,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小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例如,在商品谷物地域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稳产和高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的形式多样,但生产形式较稳定、分布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只有经济发达国家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因此通常所说的混合农业指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商品化程度高,市场适应性强。解决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乳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西欧乳畜业分布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列的很全了。

1、区位特点:(1)自然区位: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2)人文区位:种植园一般占地几千至几万公顷,雇佣成千上万名农民从事大规模生产。种植园的数量在一个国家内不一定很多,但却在该国有关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居于主要甚至垄断地位。种植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许多种植园由外国垄断公司出资兴办,直接经营者是公司雇佣的经理和职员,这是与个人经营的农厂明显的不同之处。2、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占地面积大,劳动密集型农业;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低;受历史因素影响大)。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天然橡胶、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展资料:1、分布情况世界上能够进行热带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约5亿多hm,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世界主要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木薯、胡椒、槟榔、香荚兰、咖啡、可可、香蕉、芒果、菠萝、番木瓜、油梨、腰果等多种。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热带作物初级产品总量达6.12亿t,投产面积达8 313万hm,其中99%以上分布在亚洲、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世界热带经济类作物、热带水果、热带香辛作物(胡椒、香草兰)等主要热带作物的主产区多分布在亚洲,咖啡、可可等热带饮料作物以拉丁美洲和非洲为主。2、主要热带经济作物世界主要热带经济类作物有木薯、油棕、天然橡胶、椰子等,2006年世界热带经济类作物总产量达67亿t,其中,亚洲产量为71亿t,占世界总量的59%;非洲产量为41亿t,占30%,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产量为5 077万t,占11%。2006年世界木薯产量为26亿t,为世界第一大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于非洲,2006年非洲木薯产量为22亿t,占世界木薯总产的53%,主产国为尼日利亚、刚果、莫桑比克、加纳等;2006年亚洲木薯产量为6 701万t,占世界的7%,主产国为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中国、柬埔寨、菲律宾等;2006年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木薯产量为3 793万t,占世界的3%,主产国为巴西、巴拉圭、哥伦比亚、秘鲁等。2006年世界油棕果产量达75亿t,主产区在亚洲,2006年亚洲油棕果产量达47亿t,占世界的84%,主产国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菲律宾等;2006年非洲油棕果产量为1 709万t,占世界的7%,主产国为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喀麦隆、刚果共和国等;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2006年产量为977万t,占世界油棕果总量的5%,主产国为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科特迪瓦等。2006年世界椰子产量为5 532万t,主要产量在亚洲,2006年亚洲椰子产量为4 751万t,占世界椰子总产量的86%,主产国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泰国、越南、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缅甸等;2006年拉美与加勒比海的椰子产量为440万t,占世界椰子总产量的8%,主产国为巴西、牙买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多米尼亚等;2006年非洲椰子产量为180万t,占世界的3%,主产国为坦桑尼亚、加纳、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科特迪瓦等。2006年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990万t,主要产自亚洲,2006年亚洲天然橡胶产量为921万t,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的93%,主产国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2006年非洲天然橡胶产量为47万t,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的8%,主产国为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喀麦隆等;2006年拉丁美洲的天然橡胶产量为2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主产国为巴西、危地马拉、墨西哥、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3、热带药用植物在热带药用植物中,槟榔被列为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的大宗药用植物,2006年世界槟榔产量为86万t,其中99.9%以上都在亚洲生产,2006年非洲仅肯尼亚有90t的产量,亚洲槟榔主产国为印度、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尼泊尔、马来西亚、马尔代夫仅有少量生产。印度的产量最大,2006年产量达4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56%;中国是第二大槟榔生产国,据农业部南亚部统计数据2006年槟榔产量达18万t,均产自海南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带农业

热带农业科学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热带农业科学不是中文核心,只是一般的省级期刊呢

热带农业科学期刊好发表,但热带农业科学期刊重视原创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木薯、橡胶、香蕉等热带作物的基础性研究方面,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木薯全基因组测序、香蕉枯萎病基因密码破译、橡胶树产胶机理研究等,已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方面,紧密结合热区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推广了一大批橡胶、木薯、水果、香饮料作物等新品种、新技术,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确保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先后承担了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批重大项目和FAO、UNDP等国际组织重点资助项目,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近50项,部、省级奖励4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次;获颁布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近400项;开发科技产品200余个品种 。

热带农业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热带农业科学期刊好发表,但热带农业科学期刊重视原创性。

是有很多的

大多数热带雨林(Tropical zone rainforest)都位于北纬5度和南纬5度之间(即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非洲地区)。在热带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层的植被,上面还有高达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树木像帐篷一样支盖着。下面几层植被的密度取决于阳光穿透上层树木的程度。照进来的阳光越多,密度就越大。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和云南的西双版纳。每月平均温度在华氏5度以上(摄氏温度约为18度),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1英寸=54厘米)以上,超过每年的蒸发量。   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辛伯尔广泛收集和总结了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各种资料,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作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热带雨林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世界上其它森林类型有清楚的区别。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 (中华论文发表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