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矿产与地质杂志社电话

发布时间:

矿产与地质杂志社电话

楼主你的问题太专业了 我在网上搜到信息给你了解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_show/id_html

是的

矿产与地质杂志社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一)矿产地质综合研究50年代,以编制矿产分布图为主;60年代进入对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云南省地质局先后编制了1∶100万昆明幅、下关幅、普洱幅、凭祥幅(云南部分)的矿产分布及成矿预测图,并按矿种系列编制成矿规律图,为安排矿产普查提供依据。1964年省地质局编制的1∶50万云南省矿产图,是本省矿产资源第一次汇总反映。1975年,由省地质局牵头,云南省冶金、煤炭、建材等系统的地质单位参加,汇编了全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和非金属等矿产的主要矿床的简况。在此基础上,何发荣、杨荆舟主持编写的《云南矿产资源概况》,从矿产资源现状、当今开发利用状况、资源保证程度、开采条件等分析了本省矿产资源形势,以供各级领导、有关业务部门制订计划规划的参考。1980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了云南省第二代的矿产分布图,共计68个矿种、623处矿产地。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也编制了1∶50万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这些图反映了全省矿产资源的总貌。与此同时,成矿远景区划及典型矿床的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1982年,在范承钧的主持下编写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重点记述了35个矿种、136个矿床,全面反映了该“三江”区域的矿产情况和基本地质背景,有关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1984年,杨荆舟编著的《云南地质与矿产》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矿产分布、用途、开采技术条件、建设开发条件等方面,综合论证了云南省矿产开发利用的前景,是一本普及地质矿产知识、地方开发矿业的系统读物。1985年,省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1986—2000年云南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云南省矿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为开发本省矿业提供了战略方案和科学依据。(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1953年,李希勣、范承钧等发表了《云南东川铜矿地质》,1956年,刘锦新等发表了《云南个旧锡矿的特点及成矿规律》,系统总结了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因素。1959年,省地质厅召开了“云南含铜砂岩地质工作现场会”,推动了砂岩型铜矿的地质勘查工作。1962年,李希勣等发表了《试论云南砂(页)岩型铜矿》,论述了该类型铜矿的地质和成矿特征。1960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兰坪县金顶发现铅锌矿,后经探明,为一大规模的砂岩型铅锌矿床,伴生镉、铊、银、锗、锶等多种有用元素,储量也很可观。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的贫铂矿研究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利用贫铂矿富含镁,使之与磷矿石配料,生产钙镁磷肥,使炉渣中铂族和铜、镍元素品位比原矿提高10倍。与此同时,省地质局第十八地质队在弥渡发现一大型贫铜镍的铂钯矿床。1974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昆明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对滇中砂岩铜矿的沉积相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总结出成矿模式;1977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刘昌辉也主编出版了《砂岩铜矿——滇中砂岩铜矿床的实践与认识》一书,藉以指导砂岩铜矿的勘查。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李树基等编写的《个旧锡矿地质》,从个旧锡矿二十多年来找矿勘探成果中做出总结归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锡矿地质成矿理论,可算是我国首部锡矿地质专著。1979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继云龙槽涧、昌宁薅坝地发现锡矿后,又在梁河县境发现一中型规模的来利山锡矿,后来由点而面开展工作,证实腾冲、梁河一带为滇西地区主要的锡矿成矿带之一。1981年,国家科委下达“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的课题,由云南省地质局承担,范承钧、施琳等具体负责;1985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滇西锡矿成矿规律,指出滇西地区是一个锡-多金属地球化学省,是东南亚锡矿带的北延;区内可分东、中、西三个锡矿成矿亚带(昌宁—勐海带,泸水—潞西带,腾冲—梁河带),锡矿床主要为云英岩型、电气石英岩型及砂矿型;总结出八个方面找矿标志和识别准则,已取得一定找矿效果,区域地球化学及含锡花岗岩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西南有色金属地勘公司、昆明工学院由任治机、孙家聪等承担的《滇西锡矿带成矿远景研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找矿方向预测。省地质科研所谭雪春完成的《滇西东部斑岩和斑岩铜矿》的科研专题,对区内斑岩和斑岩铜矿做了系统总结,划分出东、中、西三个斑岩带。1981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桂林冶金地质矿产研究院和桂林地质学院共同完成了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个旧—大厂锡矿带及其外围地区锡成矿条件、找矿方法及找矿远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2年12月,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在蒙自白牛厂开始钻探,发现一大型银-多金属矿床。1984年,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镇源老王寨发现大型金矿。1984年至1987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及填图)过程中,发现鲁甸乐马厂大型银矿床。(三)黑色金属矿产60年代,云南的地质工作重点是铁矿,发现铁矿的势头较好,铁矿地质科研工作相应也有显著进展。花友仁等系统总结了滇中地区赋存于昆阳群中铁矿控矿因素,分了类型;省地质局综合队分析研究了鲁奎山、他达等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省地质局物探队分析研究了大红山航磁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滇中地区探获两个大型铁矿和一个中型铁矿,特别是1966年新平大红山铁矿的发现,使本省铁矿储量在已有基础上翻了一番。1973年,全国火山岩铁(铜)矿产经验交流会在昆明召开,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在有关科研单位配合下,系统总结了大红山铁(铜)矿床的地质、矿床、火山岩特征,火山岩与矿体的关系,恢复古火山机制,从理论上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1974年,昆明工学院孙家聪运用地质力学预测安宁杨梅山铁矿隐伏矿体取得良好效果。1978—1980年,冶金工业部组建滇西铁矿科考队,开展了维西—腾冲—梁河铁矿带的远景研究。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完成了《云南省铁矿成矿规律及其预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云南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10个成矿带。1985年,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完成了《云南砚山县斗南锰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详细介绍和剖析了云南省这一富锰低磷、富而不杂的大型优质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四)非金属矿产60年代前期,省地质厅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江城县勐野井发现钾盐矿线索,后经第十六地质队勘查,探明为一中型古钾盐矿。这在我国是第一个。同期,省地质厅第十一地质队在姚安发现蓝石棉矿,经勘查为一大型矿床,居全国第一。1975—1982年,云南省地质局与成都地矿所、成都地质学院合作,组成钾盐研究队,开展对思茅地区固体钾盐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的研究,系统研究了中-新生代红层含盐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古地理及成盐条件,提出找盐(钾盐)方向。这是一份学术水平较高又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1985年,由云南省地矿局牵头,四川、湖北等省地矿局参加,编制了《扬子地台西部早寒武世成磷区成矿远景区划》,为进一步扩大磷矿普查和择优勘探提供了资料。1982年11月,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14个国家的学者35人,中国代表46人;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3篇,反映了世界磷矿地质研究的新成果,以古洋流成矿说占主导地位。1983—1985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参加国家科研项目《滇池地区磷资源开发研究》,完成其中的二级课题《滇池地区磷资源形势分析》,为云南省磷矿开发提供了扎实的依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云南建材地质勘探大队汇编全省1∶50万水泥用石灰岩矿产分布图和《云南省水泥资源图册》,为发展水泥工业提供了地质资料。(五)能源矿产50年代,集中相当力量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进展迅速,成效显著,也相应出了不少科研成果。1959年,《地质论评》发表丁训范、贾仕成的《云南东部及东北部上二叠纪煤田的地质特征及沉积环境》一文;1962年,戴恒贵、赵准的《滇东晚二叠世含煤系地质特征》,黄景行、杨荆舟等的《云南某露天煤矿储量计算方法》,赵纯昭、何世章的《云南晚第三纪煤矿地质概论》,王世英的“云南中生代煤层及煤田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均发表于省地质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73年,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腾冲地热联合调查组,于1974年10月提交了《云南省腾冲地区地热资源考察报告》,综述了地热区的地质、热显示、流体地球化学、资源利用和近期开发前景论证等内容。1975年,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昆明市东郊土桥施工TK2钻孔,打出了地下热水,孔深657米,水温5℃,这为昆明市区利用地热提供了具体信息。到1985年止,在昆明市区已有热水井17眼,用于沐浴、医疗、工业、农业用水,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万吨,减轻了城市污染。1979年,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完成《云南煤田预测》一套综合图件,预测全省煤的远景储量575亿吨。1982年,滇黔桂石油地质科研所先后完成《滇黔桂南盘江地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性初步研究》及《云南楚雄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等成果,是开展石油普查的论证。1984年,核工业部地质局和日本国动力堆与核燃料开发事业团签定了《关于铀矿资源区域普查协议书》,双方议定在腾冲4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技术合作,勘查铀矿。1985年,省地矿局地热地质队对腾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调查研究和为编制全省地热区划图而进行的野外调查基本完成。

各种矿产形成于一定的地质背景之中,也就是说,不同的地质背景往往形成不同类型的矿种和矿床,特定的矿床类型往往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有关。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以划分几种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 ( 环境) ,见图 3-1。 裂谷环境裂谷是在板块 ( 或壳体) 运动的拉张动力环境下所形成的、受深大断裂带控制的张性断陷盆地。裂谷环境可再分为几种亚类型:1) 大洋壳型裂谷环境。发生于大洋板块 ( 壳体) 间或其内部的裂谷环境,属大洋型活动区环境,如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中脊裂谷。裂谷中有拉斑玄武岩喷发,形成塞浦路斯型含铜锌黄铁矿矿床、铬铁矿矿床及铜镍硫化物矿床。2) 大陆壳型裂谷环境。主要发生于大陆板块 ( 或壳体) 之间或内部的裂谷环境,属大陆型活动区环境。其中又可分为两类: ①地台型裂谷环境,相当于莎特斯辛基所称的断拉谷或坳拉谷环境; ②地洼型裂谷环境,发育于地洼区中,如东非裂谷、莱因裂谷、红海裂谷等,如在红海裂谷中央有玄武岩喷溢以及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红海底有层状 Pb、Zn、Fe、Mn、Ba 矿床,底部的金属软泥和热卤水中还富含 Fe、Cu、Zn,并伴生 Au、Ag、Pb、Co、Ni、Ge、Cd、As、Sn、Hg 等成矿元素。3) 雏陆壳型裂谷环境。发生于雏壳与大洋壳间或其体内的裂谷环境,在这种裂谷环境下形成蛇绿岩套及有关矿产,如绿岩带型金矿。上述裂谷环境中,元古宙大陆裂谷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环境,形成一系列特大型矿床。例如,澳大利亚的芒特艾萨铜多金属矿,含铜铁4×106t;奥林匹克Cu-Au-U矿床,含铜2×107t,金1200t,氧化铀2×107t,矿石量总计2×109t;美国的怀特潘铜矿,含铜6×106t;德国的曼斯费尔德铜矿,含铜5×106t;波兰的蔡赫斯坦铜矿,含铜8×106t;原苏联的乌多坎铜矿,含铜7×106~8×107t;扎伊尔-赞比亚铜矿床,含铜1×108t。图 3-1 板块构造 - 内生矿床组合示意图( 王润民据 R H 西利托修改,1980) 海沟环境大洋板块在该部位沿毕鸟夫带向下俯冲,形成前缘深海沟,出现与优地槽发展早期阶段相当的玄武岩岩浆活动,并有塞浦路斯型铜锌矿床、阿尔卑斯型 Cr、Pt、Cu - Ni、Ti、Fe 矿床以及黄铁矿型矿床产出。 岛弧环境属于消亡板块边缘的火山岛弧区,毕鸟夫带近大陆一侧的活动区环境。在岛弧环境下,钙碱系列的安山岩 - 花岗岩岩浆活动十分发育,并伴随有典型的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斑岩型 Cu - Mo - Au 矿床,与中酸性及酸性岩有关的接触交代矿床和热液矿床,以及与富钾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等。 大陆边缘海环境岩浆活动不甚发育,有与小型中酸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及热液矿床,主要为 W、Sn、Li、Be、Pb、Zn 等有色和稀有金属矿产,以及沉积和燃料矿产。 地缝合线型成矿环境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会聚消亡的活动带环境,如阿尔卑斯构造带。该环境下产有超基性岩中的铬铁矿床,此外还有铜镍硫化物矿床和斑岩铜矿床等。 板块内部环境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内部环境,属于稳定区成矿环境。在大洋板块内部,蕴藏储量丰富的 Fe、Mn 结核 ( 其中富含 Ni、Co、Cu、Fe、Mn 等成矿元素) ; 在大陆板块内部,主要产出一些层状和层控的 Cu、Pb、Zn 硫化物矿床,沿深断裂产出有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等矿产。上述 2 ~4 类成矿环境受板块俯冲带控制,所产出的金属、非金属和燃料矿产,具有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的特点,空间上具带状分布并几乎与俯冲带走向平行。其余两类也属板块 ( 或壳体) 活动区环境。这些环境,特别是 1、2、3、5 类型,是地壳中构造 -岩浆活动、沉积及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最积极最活跃的地带。

矿产与地质杂志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 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物探与化探古地理学报新疆地质地球与环境

是的

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这些都是地质类的核心期刊,看有你需要的吗。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矿产与地质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是的

(一)矿产地质综合研究50年代,以编制矿产分布图为主;60年代进入对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云南省地质局先后编制了1∶100万昆明幅、下关幅、普洱幅、凭祥幅(云南部分)的矿产分布及成矿预测图,并按矿种系列编制成矿规律图,为安排矿产普查提供依据。1964年省地质局编制的1∶50万云南省矿产图,是本省矿产资源第一次汇总反映。1975年,由省地质局牵头,云南省冶金、煤炭、建材等系统的地质单位参加,汇编了全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和非金属等矿产的主要矿床的简况。在此基础上,何发荣、杨荆舟主持编写的《云南矿产资源概况》,从矿产资源现状、当今开发利用状况、资源保证程度、开采条件等分析了本省矿产资源形势,以供各级领导、有关业务部门制订计划规划的参考。1980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了云南省第二代的矿产分布图,共计68个矿种、623处矿产地。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也编制了1∶50万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这些图反映了全省矿产资源的总貌。与此同时,成矿远景区划及典型矿床的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1982年,在范承钧的主持下编写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重点记述了35个矿种、136个矿床,全面反映了该“三江”区域的矿产情况和基本地质背景,有关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1984年,杨荆舟编著的《云南地质与矿产》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矿产分布、用途、开采技术条件、建设开发条件等方面,综合论证了云南省矿产开发利用的前景,是一本普及地质矿产知识、地方开发矿业的系统读物。1985年,省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1986—2000年云南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云南省矿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为开发本省矿业提供了战略方案和科学依据。(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1953年,李希勣、范承钧等发表了《云南东川铜矿地质》,1956年,刘锦新等发表了《云南个旧锡矿的特点及成矿规律》,系统总结了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因素。1959年,省地质厅召开了“云南含铜砂岩地质工作现场会”,推动了砂岩型铜矿的地质勘查工作。1962年,李希勣等发表了《试论云南砂(页)岩型铜矿》,论述了该类型铜矿的地质和成矿特征。1960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兰坪县金顶发现铅锌矿,后经探明,为一大规模的砂岩型铅锌矿床,伴生镉、铊、银、锗、锶等多种有用元素,储量也很可观。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的贫铂矿研究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利用贫铂矿富含镁,使之与磷矿石配料,生产钙镁磷肥,使炉渣中铂族和铜、镍元素品位比原矿提高10倍。与此同时,省地质局第十八地质队在弥渡发现一大型贫铜镍的铂钯矿床。1974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昆明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对滇中砂岩铜矿的沉积相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总结出成矿模式;1977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刘昌辉也主编出版了《砂岩铜矿——滇中砂岩铜矿床的实践与认识》一书,藉以指导砂岩铜矿的勘查。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李树基等编写的《个旧锡矿地质》,从个旧锡矿二十多年来找矿勘探成果中做出总结归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锡矿地质成矿理论,可算是我国首部锡矿地质专著。1979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继云龙槽涧、昌宁薅坝地发现锡矿后,又在梁河县境发现一中型规模的来利山锡矿,后来由点而面开展工作,证实腾冲、梁河一带为滇西地区主要的锡矿成矿带之一。1981年,国家科委下达“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的课题,由云南省地质局承担,范承钧、施琳等具体负责;1985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滇西锡矿成矿规律,指出滇西地区是一个锡-多金属地球化学省,是东南亚锡矿带的北延;区内可分东、中、西三个锡矿成矿亚带(昌宁—勐海带,泸水—潞西带,腾冲—梁河带),锡矿床主要为云英岩型、电气石英岩型及砂矿型;总结出八个方面找矿标志和识别准则,已取得一定找矿效果,区域地球化学及含锡花岗岩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西南有色金属地勘公司、昆明工学院由任治机、孙家聪等承担的《滇西锡矿带成矿远景研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找矿方向预测。省地质科研所谭雪春完成的《滇西东部斑岩和斑岩铜矿》的科研专题,对区内斑岩和斑岩铜矿做了系统总结,划分出东、中、西三个斑岩带。1981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桂林冶金地质矿产研究院和桂林地质学院共同完成了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个旧—大厂锡矿带及其外围地区锡成矿条件、找矿方法及找矿远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2年12月,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在蒙自白牛厂开始钻探,发现一大型银-多金属矿床。1984年,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镇源老王寨发现大型金矿。1984年至1987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及填图)过程中,发现鲁甸乐马厂大型银矿床。(三)黑色金属矿产60年代,云南的地质工作重点是铁矿,发现铁矿的势头较好,铁矿地质科研工作相应也有显著进展。花友仁等系统总结了滇中地区赋存于昆阳群中铁矿控矿因素,分了类型;省地质局综合队分析研究了鲁奎山、他达等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省地质局物探队分析研究了大红山航磁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滇中地区探获两个大型铁矿和一个中型铁矿,特别是1966年新平大红山铁矿的发现,使本省铁矿储量在已有基础上翻了一番。1973年,全国火山岩铁(铜)矿产经验交流会在昆明召开,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在有关科研单位配合下,系统总结了大红山铁(铜)矿床的地质、矿床、火山岩特征,火山岩与矿体的关系,恢复古火山机制,从理论上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1974年,昆明工学院孙家聪运用地质力学预测安宁杨梅山铁矿隐伏矿体取得良好效果。1978—1980年,冶金工业部组建滇西铁矿科考队,开展了维西—腾冲—梁河铁矿带的远景研究。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完成了《云南省铁矿成矿规律及其预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云南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10个成矿带。1985年,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完成了《云南砚山县斗南锰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详细介绍和剖析了云南省这一富锰低磷、富而不杂的大型优质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四)非金属矿产60年代前期,省地质厅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江城县勐野井发现钾盐矿线索,后经第十六地质队勘查,探明为一中型古钾盐矿。这在我国是第一个。同期,省地质厅第十一地质队在姚安发现蓝石棉矿,经勘查为一大型矿床,居全国第一。1975—1982年,云南省地质局与成都地矿所、成都地质学院合作,组成钾盐研究队,开展对思茅地区固体钾盐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的研究,系统研究了中-新生代红层含盐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古地理及成盐条件,提出找盐(钾盐)方向。这是一份学术水平较高又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1985年,由云南省地矿局牵头,四川、湖北等省地矿局参加,编制了《扬子地台西部早寒武世成磷区成矿远景区划》,为进一步扩大磷矿普查和择优勘探提供了资料。1982年11月,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14个国家的学者35人,中国代表46人;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3篇,反映了世界磷矿地质研究的新成果,以古洋流成矿说占主导地位。1983—1985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参加国家科研项目《滇池地区磷资源开发研究》,完成其中的二级课题《滇池地区磷资源形势分析》,为云南省磷矿开发提供了扎实的依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云南建材地质勘探大队汇编全省1∶50万水泥用石灰岩矿产分布图和《云南省水泥资源图册》,为发展水泥工业提供了地质资料。(五)能源矿产50年代,集中相当力量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进展迅速,成效显著,也相应出了不少科研成果。1959年,《地质论评》发表丁训范、贾仕成的《云南东部及东北部上二叠纪煤田的地质特征及沉积环境》一文;1962年,戴恒贵、赵准的《滇东晚二叠世含煤系地质特征》,黄景行、杨荆舟等的《云南某露天煤矿储量计算方法》,赵纯昭、何世章的《云南晚第三纪煤矿地质概论》,王世英的“云南中生代煤层及煤田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均发表于省地质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73年,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腾冲地热联合调查组,于1974年10月提交了《云南省腾冲地区地热资源考察报告》,综述了地热区的地质、热显示、流体地球化学、资源利用和近期开发前景论证等内容。1975年,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昆明市东郊土桥施工TK2钻孔,打出了地下热水,孔深657米,水温5℃,这为昆明市区利用地热提供了具体信息。到1985年止,在昆明市区已有热水井17眼,用于沐浴、医疗、工业、农业用水,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万吨,减轻了城市污染。1979年,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完成《云南煤田预测》一套综合图件,预测全省煤的远景储量575亿吨。1982年,滇黔桂石油地质科研所先后完成《滇黔桂南盘江地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性初步研究》及《云南楚雄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等成果,是开展石油普查的论证。1984年,核工业部地质局和日本国动力堆与核燃料开发事业团签定了《关于铀矿资源区域普查协议书》,双方议定在腾冲4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技术合作,勘查铀矿。1985年,省地矿局地热地质队对腾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调查研究和为编制全省地热区划图而进行的野外调查基本完成。

矿产与地质杂志电子版

系指对内生金属矿产生成起控制作用的成矿地质背景信息、容矿构造信息和指示成矿作用发生的遥感异常信息或直接指示矿化现象存在的矿化信息的分析解译,服务于区调遥感找矿预测。1 成矿地质背景信息提取系指为成矿作用发生提供有益成矿物质或组分的矿源层、成矿母岩体和有利含矿气液流体迁移的导矿构造信息的分析与解译提取。1 矿源层信息系指为层控型或层控-热液型矿床形成提供初始成矿有益物质或组分,并受地层层位控制,且呈层状产出的地层体或岩组体。由于矿源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构造环境、岩浆喷发环境、变质环境不同,岩性性质不同,所形成的矿产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在对矿源层信息解译提取过程中,可结合研究区实际矿产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已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筛选确定矿源层,同时建立遥感信息模式,指导矿源层信息的解译提取。现列举几种矿源层简述提取方法如下。(1)黑色含炭岩系该岩系是穆龙套型金矿的矿源层。成矿作用表现为岩石中的有机碳对金元素富集起到吸附作用。由于该套岩系颜色灰黑,成层性特征明显,因此,暗色条带状影像特征是其典型的解译标志。但对于采用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和波段组合方式,影像特征有所差异,如采用ETM+融合方式,含炭质砂板岩以蓝色调显示(穆龙套);若采用TM743波段彩色合成方式,图像则以暗灰间浅黄色调显示[图26(a)],暗灰色代表含炭质砂板岩,浅黄色反映的是脉岩体、蚀变带、破碎带等与矿化有关的岩石,而采用TM743波段彩色合成方式,图像色彩鲜艳,含炭质砂板岩仍显灰色,其他岩系显褐红色调[图26(b)]。(2)太古-元古宙基底变质岩系是层控热液型、蚀变剪切型、石英脉型金矿形成的有利矿源层,尤其原岩为火山岩的基底变质岩系更有利于金矿生成。它的主要成矿作用是因岩石中的金元素初始丰度相对较高,为成矿活化作用发生提供物质来源。如胶东、蓟北金矿等。由于该套岩系受变质、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特定的地形地貌单元组合与盖层岩石差异明显,易于提取。(3)中-基性火山岩系该岩系是火山沉积型、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和层控热液型金矿形成的有利矿源层。它的主要成矿作用是源于火山喷发作用所携带的有益成矿物质与水(大气水、海水、同源水、岩浆水)作用沉淀聚集成矿体或有益成矿物质经后期构造的、热液的改造而生成矿体。如新疆阿舍勒铜锌矿、阿希金矿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此类矿床。对该种矿源层信息解译提取即可以通过建立遥感影像模式对比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来完成。如选择TM3/1、TM4/2与TM4比值合成方式,安山岩分布区则以明显的浅蓝绿色调显示。图26 黑色含炭岩系影像(新疆乌孜别里山口)(4)碳酸盐岩-碎屑岩系是层控-热液型铅、锌、锑(银)矿形成的有利矿源层。控矿岩性组合为灰岩-砂岩-含炭板岩;砂岩、含炭板岩互层;白云岩-含炭泥质灰岩-硅质岩。它的成矿作用除为成矿作用提供有益成矿物质外,灰岩与含炭板岩能起到上下屏蔽作用,限制后期含矿热液沿孔隙度发育的砂岩或砂岩与灰岩接触界面产生矿化作用。在对该套岩系进行信息提取过程中,主要根据岩石组合特点,从层型影像单元中鉴别出互层型和夹层型影像单元。通常情况下,灰岩、白云岩在TM74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显蓝色调,含炭板岩显暗灰色调,砂岩显浅黄色调。2 成矿岩体信息系指为岩浆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形成提供成矿物质或有益组分的岩浆侵入体。由于成矿作用受侵入岩体性质、围岩性质、构造活动等多因素控制,所形成的矿产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在对成矿岩体信息进行解译提取过程中,仍应结合不同调查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从已知到未知的对比分析方法,建立不同成矿岩体遥感信息影像模式,指导成矿母岩体信息的解译提取。一般情况下,岩浆型铜镍矿或铜矿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常沿深大断裂分布。在TM741合成图像上,多以天蓝色色团、色块标志显示[图13(a)];中酸性岩体与斑岩型铜矿、热液型多金属矿有生成关系,岩体规模不等,呈岩基(深成型)、岩株(浅成型)状产出,在TM743合成图像上以灰黑色色彩显示[图13(b)],形态完整。另外,可采用遥感蚀变信息异常提取技术或结合物探能谱异常,提取钾长花岗岩体的分布范围,为寻找金矿或与其有关的其他矿床类型提供条件;而对于与矽卡岩型矿产有关的中酸性成矿岩体,应通过岩体与围岩空间结构的分析,利用特征色调、形态、影纹结构等标志解译圈定岩体、碳酸岩盐以及凝灰岩等围岩条件。3 导矿构造信息系指为成矿作用提供有利空间的构造条件。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导矿和诱发再生矿源层的形成这两方面,尤其是后者常伴随深大断裂形成而产生,位于深大断裂两侧。结合板块构造找矿理论,遥感对导矿构造特别是对深大断裂(板块缝合线)和韧性剪切带两种导矿构造有较好的显示。(1)深大断裂(板块缝合线)从成矿理论上讲,导矿构造只能起到为矿液迁移提供活动通道的作用,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除上述作用外,形成构造场效应是导矿构造的另一成矿作用特征,主要表现出再生矿源层的形成和对成矿作用范围的限定。分析认为,沿深大断裂上升活动的含矿热液流体,受上下盘岩层物理化学性质控制可以产生迁移渗润滞留或扩散滞留现象,促使或诱发原本贫化的背景岩石矿化度增高,形成再生矿源层。这点可利用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带的存在加以佐证。由于受含矿热液流体自身的温度、压力、浓度、容量等多因素控制,其纵向迁移与横向扩散距离是有限的,它应伴随温度、压力的降低而终止。也就是说,在有限迁移距离或范围内存在矿源层,并发育控容矿构造,成型矿床生成的可能性极大(层控型),否则即使有矿源层、控容矿构造存在,矿床生成的可能性也极小。所以,解译圈定深大断裂构造是寻找大、特大型矿床的必要条件。该种构造切割深、规模大,具有跨越区域性特征,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线性影像带规模宏伟,负地形、河流、沟谷等组合标志发育,断裂两侧岩石单元特征、影纹结构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差异明显(图27)。图27 导矿构造影像另外,也可以通过构造混杂岩、超铁镁质岩的解译,间接判定深大断裂的存在。(2)韧性剪切带构造韧性剪切带是剪切应力作用的变形产物。它是金矿化形成的有利构造。由于其从韧性到脆性变形过程中,有利硅质组分析出,为后期剪切变形作用叠加与有益成矿组分活化提供了构造环境和成矿场所。因其特定的变形结果所产生的空间结构特征,导致岩石的抗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剥蚀程度相对均一,因此在遥感图像上展示出的菱块状带体结构(图21)、平滑垄岗地形等影像特征是韧性剪切带解译提取的重要标志。2 容矿构造信息系指发育在矿源层、成矿母岩体之内,并为矿液沉淀、富积和矿化体赋存提供储存空间的构造。具体包括褶皱构造和容矿断裂构造两种信息。1 褶皱构造信息褶皱构造核部或转折端部位形成的构造虚脱空间是矿体赋存的有利构造场所。另外,也包括褶皱翼部控制的含矿层。解译中,主要根据遥感图像显示出性质不同影像岩石单元的对称分布、圈闭、褶曲等影像特征存在加以判定。但并非褶皱构造的核部和转折端均能有矿产生成,这主要取决于组成褶皱构造的地层(岩层)是否具有矿源层性质或具有提供热液活动的成矿岩体存在。2 次级断裂构造信息以新疆地区为例,次级断裂构造指发育在矿源层、成矿岩体之内的次级断裂。它是矿体赋存的有利构造场所。按其几何形态体特征划分为线带形、交叉形、透镜形、入字形、菱线形、环形、环线形、环放形和复菱形九种影像标志:(1)线带形以单线、带状影像体分别反映断裂和破碎带等容矿构造的存在。(2)交叉形以两组相互垂直或斜交的线性体(带)反映容矿断裂的存在。(3)透镜形以透镜状影像体反映挤压断裂的存在。(4)入字形以两条线性影像斜交复合反映容矿构造的空间组合关系。(5)菱线形以菱形影像体与线性影像体的空间复合关系反映容矿断裂的存在。(6)环形以色调环或线性环(单环、同心环、内外切环)影像形式反映环形构造的存在。(7)环线形以环形影像体与线性影像体的空间复合关系反映环形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存在。(8)环放形以环形影像体与放射状线性影像体的空间复合关系反映环形构造、断裂构造的存在。(9)复菱形以复菱形带体影像反映韧性剪切带构造的存在。因此,容矿断裂构造信息特征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总结具特定特征的信息。3 遥感异常信息提取目前,针对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主要采取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提取两种方法进行。1 目视解译提取系指以遥感图像为解译平台,利用遥感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直接提取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信息异常。该类信息异常在空间分布位置上与矿源层、成矿母岩体、容矿构造密切共生,其影像特征多以色调异常和形态特征显示。应用结果表明,多光谱遥感图像对与硫化物有关的氧化带、矿化体和与金矿有关的石英脉、硅化体(带)有较好的解译效果。(1)与硫化物有关的矿化信息异常特征的色彩异常信息,如彩红外航片上显示的浅黄、黄色、灰白色彩是提取与硫化物有关矿化现象存在的指示标志。它是由硫化矿体经氧化所形成的铁帽或氧化带而引起。多发育在矿源层、成矿岩体内的断裂破碎带中,呈透镜状、团块状等形态分布。对于铁帽信息的提取,可通过TM5/TM2、TM7/TM1、TM4/TM3比值合成图像中显示出的青绿色调来实现。(2)与金矿有关的矿化异常信息透镜状、蠕虫状白色色调异常信息是蚀变剪切型金矿信息提取的指示标志。它是由含金硅化带、石英脉所引起,多出露于韧性剪切带、破碎带内,以条带状、短线状形态特征显示。以灰黑色信息异常为地质背景间夹的浅黄、白色色调异常是穆龙套型金矿有关矿化体信息提取的指示标志。它是由发育在黑色含炭岩系之内的含金石英脉、含矿破碎带所引起,条带状形态特征明显。2 计算机自动提取系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从遥感数据中提取与矿化有关的遥感异常信息,为找矿靶区圈定服务。(1)遥感异常信息提取的波谱基础主要利用蚀变岩石中含有的Fe2+、Fe3+离子或者OH-、CO2-3离子,以及电子跃迁、振动过程产生的明显特征谱带规律,提取与矿化蚀变有关的异常信息。(2)围岩蚀变信息提取的地质依据成矿作用过程中经常伴随有围岩蚀变现象。岩石中常见的蚀变类型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等,它们均含有Fe2+、Fe3+离子或者OH-、CO2-3离子。由这些基团构成的岩石矿物与硅、铝、镁和氧形成的主要造岩矿物在45~35μm谱段上存在有明显的特征谱带,其中,铁化和泥化是蚀变信息提取的主要目标。一般认为,铁化(褐铁矿化)具有独特的颜色(褐红色、黄褐色),在波谱曲线上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第一个吸收带位于4~5μm处,第二个吸收带位于8~0μm处;在63~69μm附近反射率相对较高;与热液作用有关的泥化蚀变如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在08~35μm附近有一个较强的光谱吸收带;在55~75μm附近反射率较高。选择与蚀变特征波谱段相对应的最佳波段图像,通过组合增强处理,可圈定出蚀变异常的范围和强度,而围岩蚀变异常的范围与强度常常与矿床的规模及矿化强度相关。因此,蚀变异常信息的提取可为地质找矿提供重要依据。(3)遥感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步骤目前,基于遥感图像光谱特征的蚀变信息提取方法较多,如比值分析、主成分分析(克罗斯塔技术)、彩色空间变换、光谱角技术等,但最基本的主要为前两种,即比值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信息增强处理提取方法。波段比值法。或叫比值增强,是增强不同岩石、土壤之间的差别,研究地物类型及分布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一种地物或岩石在两个波段上波谱辐射量的差别,常常也被称为波谱曲线的坡度。不同地物在同一段曲线上坡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比值法在增强不同地物或岩性之间这种“坡度”微小差别的同时,还会消除或减弱地形信息和亮度(反照率)的差别。在植被分布较少的基岩裸露地区,比值分析技术可增强热液蚀变典型矿物的光谱响应,是圈定可能与成矿围岩蚀变矿物分布有关的遥感异常的常用方法。例如,利用TM多波段遥感数据的比值能提取的热液蚀变矿物类型主要有:用TM3/TM1、TM3/TM4、TM5/TM4等提取由铁的氧化物和硫酸盐,包括褐铁矿、黄铁矿[图28(a)]、黄钾铁钒等引起的蚀变异常。用TM5/TM7、TM5/TM4、TM7/TM4提取由羟基矿物,包括黏土矿物[图28(b)]、云母及水合硫酸盐矿物(石膏和明矾石)等引起的蚀变异常。图28 比值方法提取蚀变信息主成分分析。又称克罗斯塔技术(面向特征的主成分选择分析方法),在数学上常称为KL变换,它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多维(如多波段)正交线性变换。主组分变换的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多个波段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到数目尽可能少的新的组分图像中,并使这些组分图像之间互不相关,即各自包含不同的地物信息,并大大减少总的数据量。通过分析主成分分析后获得的特征向量值,可判别包含特定物质光谱信息的主分量图像及每个原始波段对感兴趣物质的光谱响应的贡献,并可根据特征向量的大小和符号,确定特定物质在主成分图像中的像元分布特征。利用TM数据,根据热液蚀变矿物的光谱特征与对应TM谱段的响应贡献,进行一系列的组合与变换,可提取不同的遥感蚀变信息。例如,既可以选择6个TM波段,又可以选择4个TM波段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4个TM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提取遥感异常的依据是热液蚀变有关矿物的光谱特征和相应波段图像的响应贡献。采用TM1、TM3、TM4和TM5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可以增强含Fe2+、Fe3+等蚀变矿物信息[图29(a)];采用TM1、TM4、TM5和TM7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可以增强含OH-、CO2-3等蚀变矿物信息[图29(b)]。大量研究表明,在进行6个波段主成分变换后,用PC4图像可识别和提取由羟基矿物产生的遥感异常;用PC5、PC6图像可识别和提取由铁氧化物产生的遥感异常,即可以通过对PC4、PC5和PC6图像的量化、分割和叠加,获取遥感异常信息。图29 克罗斯塔技术提取蚀变信息监督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已知矿田、矿床或矿化蚀变区带建立的特征向量矩阵对矿田、矿床或矿化蚀变区带外围的遥感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增强与已知矿田、矿床或矿化蚀变区带相类似的矿化蚀变信息[图30(a)、(b)]。图30 监督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对比特定主成分析方法。根据铁氧化物矿物和植被的光谱特征,TM3/TM1和TM4/TM3进行主成分变换,变换后特征向量符号相反的主分量增强了含铁氧化物矿物的矿化蚀变信息,对该图像进行量化分割,提取褐铁矿化蚀变带[图31(a)];对波段比值TM4/TM3和TM5/TM7进行主成分变换,变换后特征向量符号相反的主分量增强了黏土类蚀变信息[图31(b)],量化分割该图像,提取与蚀变有关的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对不同比值组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增强与提取一些特定的蚀变矿物信息,具体波段比值组合见表1。图31 特定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矿化蚀变信息2)遥感异常信息强化处理利用遥感的光谱信息提取的由多种蚀变矿物集合体引起的矿化、蚀变信息,通常是在增强图像的基础上,使用统计方法和光谱角方法来实现的。统计方法。通常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用增强图像的均值加(减)几倍标准差的方法,从高到低确定图像分割的阈值,按实际需要进行分割,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图32)。光谱角方法。利用已知矿田、矿床、矿化蚀变区带或波谱库中的特征波谱向量与多波段数据的每个图像像元向量进行向量夹角分析,衡量二者波形的形似性,可根据用户给定的夹角阈值,直接提取与已知矿田、矿床或矿化蚀变区带相类似的矿化蚀变信息。对于TM(ETM+)数据源,通常采用TM(ETM+)1、3、4、5波段组合提取含Fe2+、Fe3+等蚀变矿物的矿化蚀变信息[图33(a)];用TM(ETM+)1、4、5、7波段组合提取含OH-、CO2-3等蚀变矿物的矿化蚀变信息[图33(b)];用TM(ETM+)1、2、3、4、5、7波段组合提取混合矿物引起的矿化蚀变信息。图32 矿化蚀变信息异常强化处理结果图33 矿化蚀变信息强化处理结果在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中,应注意下列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大气散射、植被、阴影、水体(河、湖、湿地)、冰雪体、云和云影。地质因素:黄土、沙漠、坡积、洪积、冲积、湖积层及红层等。数据质量:遥感蚀变异常提取工作对遥感数据质量要求严格,因此,在进行异常提取工作的初始阶段,必须对要使用的多波段数据进行严格的筛选。为了更多地获得与矿化蚀变有关的信息,一般要求数据的时相尽可能地选择在植被发育不好、冰雪覆盖较少的季节,同时要求数据获取期间,该区域的天空云量较少。3)遥感异常信息的基本特征。用遥感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通常均为多种蚀变矿物的集合体引起。蚀变异常点通常与像元点对应。异常的背景值一般由统计方法确定。为了减少主观任意性,并使操作较为规范化,应对异常进行分级,获得分级异常图。异常强度分级通常采用均值加n倍标准离差的方法确定,n值一般取在5~3左右,从高到低分为3或4级,最高一级异常总面积仅约在5‰之内。或者根据实际工作区的特点,利用随异常图一起提供的数据文件,按实际需要进行分割。异常由若干紧密相邻的异常点阵群构成。异常点阵群中,点与点之间为无缝连接,各点异常强度可以不相同。在异常图上,各异常之间可能是背景值区,也可能是没有经过异常提取的空白地带。空白区通常是在异常提取过程中,为了剔除干扰而采取的掩模处理造成的。其识别标志是,上述空白区往往是山体阴影、云和云影、水体(河、湖、冰雪)、植被、沼泽、白泥地等的分布地带。由于空白地带没有进行异常提取,因此,在检查、评价异常或利用异常进行矿床预测时,应分清异常之间的不连续现象是与自然背景有关,还是由于人为掩模处理造成的,绝不能将空白区简单地视为背景值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引起异常的物理基础(主要因素)为铁离子、羟基等的电子跃迁和振动过程,因此,遥感异常并不完全代表热液蚀变岩石。遥感异常具有多解性,表生沉积物中的石膏、芒硝、高岭土、黏土、碳酸盐、硼砂、褐铁矿、针铁矿等,均可以引起异常。因此,对遥感异常的内涵认识,还有待于实际应用中的知识积累和深化研究。4)遥感异常信息筛选。为了便于地质人员方便地使用遥感异常图,从中应对异常进行筛选(俗称打包)。即通过异常间的相互验证和比选,利用人工包络线将若干空间位置紧密相连或成矿地质背景相近的遥感异常圈定在一起,组成遥感异常包。异常包中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遥感异常点,也可以是多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异常区或异常带。异常筛选的目的是,结合异常提取者在异常提取过程中对整景图像的认识,划分异常野外检查工作时遥感异常的优先检查级别(图34);同时,对由表生沉积物或特定岩性,如红层、碳酸盐岩层引起的假蚀变异常进行人工剔除,缩小异常野外检查工作量。在每一张遥感异常图上,均附有一张遥感异常优先检查点位坐标推荐表,在进行野外异常检查时,可以利用表中提供的数据,在全球定位仪(GPS)引导下,较准确地进入异常点,进行异常查证工作。一般而言,遥感异常的筛选具有如下优先级: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提取出的异常能够相互验证者,优先推荐和打包。利用光谱角方法,以典型矿区或矿体为感兴趣区,对羟基遥感异常或铁染遥感异常进行筛选,得到验证者优先推荐和打包。将遥感异常与传统遥感方法所确定的“线带环色块”异常区进行相互比选,相互验证者优先推荐和打包。异常点点位高程较低,交通比较方便且比较容易到达,点附近异常相对较强,预期可以直接在该点附近见到蚀变现象的,优先推荐。图34 遥感异常信息综合图像在遥感异常图上,除了被筛选过(打包过)的异常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遥感异常点、异常带或异常区,这些异常的找矿意义与异常包中的异常是完全相当的。之所以这些异常没有被优先推荐,除了对异常的认识水平还比较肤浅以及制图原因外,还与蚀变岩石异常被区域异常掩盖、蚀变体的出露面积较小、蚀变体次生分散范围有限以及异常筛选者的研究水平有关。在野外检查和异常评价工作中,不应忽视那些未被圈定的遥感异常点、异常带或异常区的存在和价值。

(一)矿产地质综合研究50年代,以编制矿产分布图为主;60年代进入对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云南省地质局先后编制了1∶100万昆明幅、下关幅、普洱幅、凭祥幅(云南部分)的矿产分布及成矿预测图,并按矿种系列编制成矿规律图,为安排矿产普查提供依据。1964年省地质局编制的1∶50万云南省矿产图,是本省矿产资源第一次汇总反映。1975年,由省地质局牵头,云南省冶金、煤炭、建材等系统的地质单位参加,汇编了全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和非金属等矿产的主要矿床的简况。在此基础上,何发荣、杨荆舟主持编写的《云南矿产资源概况》,从矿产资源现状、当今开发利用状况、资源保证程度、开采条件等分析了本省矿产资源形势,以供各级领导、有关业务部门制订计划规划的参考。1980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了云南省第二代的矿产分布图,共计68个矿种、623处矿产地。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也编制了1∶50万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这些图反映了全省矿产资源的总貌。与此同时,成矿远景区划及典型矿床的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1982年,在范承钧的主持下编写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重点记述了35个矿种、136个矿床,全面反映了该“三江”区域的矿产情况和基本地质背景,有关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1984年,杨荆舟编著的《云南地质与矿产》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矿产分布、用途、开采技术条件、建设开发条件等方面,综合论证了云南省矿产开发利用的前景,是一本普及地质矿产知识、地方开发矿业的系统读物。1985年,省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1986—2000年云南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云南省矿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为开发本省矿业提供了战略方案和科学依据。(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1953年,李希勣、范承钧等发表了《云南东川铜矿地质》,1956年,刘锦新等发表了《云南个旧锡矿的特点及成矿规律》,系统总结了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因素。1959年,省地质厅召开了“云南含铜砂岩地质工作现场会”,推动了砂岩型铜矿的地质勘查工作。1962年,李希勣等发表了《试论云南砂(页)岩型铜矿》,论述了该类型铜矿的地质和成矿特征。1960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兰坪县金顶发现铅锌矿,后经探明,为一大规模的砂岩型铅锌矿床,伴生镉、铊、银、锗、锶等多种有用元素,储量也很可观。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的贫铂矿研究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利用贫铂矿富含镁,使之与磷矿石配料,生产钙镁磷肥,使炉渣中铂族和铜、镍元素品位比原矿提高10倍。与此同时,省地质局第十八地质队在弥渡发现一大型贫铜镍的铂钯矿床。1974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昆明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对滇中砂岩铜矿的沉积相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总结出成矿模式;1977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刘昌辉也主编出版了《砂岩铜矿——滇中砂岩铜矿床的实践与认识》一书,藉以指导砂岩铜矿的勘查。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李树基等编写的《个旧锡矿地质》,从个旧锡矿二十多年来找矿勘探成果中做出总结归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锡矿地质成矿理论,可算是我国首部锡矿地质专著。1979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继云龙槽涧、昌宁薅坝地发现锡矿后,又在梁河县境发现一中型规模的来利山锡矿,后来由点而面开展工作,证实腾冲、梁河一带为滇西地区主要的锡矿成矿带之一。1981年,国家科委下达“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的课题,由云南省地质局承担,范承钧、施琳等具体负责;1985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滇西锡矿成矿规律,指出滇西地区是一个锡-多金属地球化学省,是东南亚锡矿带的北延;区内可分东、中、西三个锡矿成矿亚带(昌宁—勐海带,泸水—潞西带,腾冲—梁河带),锡矿床主要为云英岩型、电气石英岩型及砂矿型;总结出八个方面找矿标志和识别准则,已取得一定找矿效果,区域地球化学及含锡花岗岩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西南有色金属地勘公司、昆明工学院由任治机、孙家聪等承担的《滇西锡矿带成矿远景研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找矿方向预测。省地质科研所谭雪春完成的《滇西东部斑岩和斑岩铜矿》的科研专题,对区内斑岩和斑岩铜矿做了系统总结,划分出东、中、西三个斑岩带。1981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桂林冶金地质矿产研究院和桂林地质学院共同完成了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个旧—大厂锡矿带及其外围地区锡成矿条件、找矿方法及找矿远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2年12月,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在蒙自白牛厂开始钻探,发现一大型银-多金属矿床。1984年,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镇源老王寨发现大型金矿。1984年至1987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及填图)过程中,发现鲁甸乐马厂大型银矿床。(三)黑色金属矿产60年代,云南的地质工作重点是铁矿,发现铁矿的势头较好,铁矿地质科研工作相应也有显著进展。花友仁等系统总结了滇中地区赋存于昆阳群中铁矿控矿因素,分了类型;省地质局综合队分析研究了鲁奎山、他达等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省地质局物探队分析研究了大红山航磁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滇中地区探获两个大型铁矿和一个中型铁矿,特别是1966年新平大红山铁矿的发现,使本省铁矿储量在已有基础上翻了一番。1973年,全国火山岩铁(铜)矿产经验交流会在昆明召开,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在有关科研单位配合下,系统总结了大红山铁(铜)矿床的地质、矿床、火山岩特征,火山岩与矿体的关系,恢复古火山机制,从理论上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1974年,昆明工学院孙家聪运用地质力学预测安宁杨梅山铁矿隐伏矿体取得良好效果。1978—1980年,冶金工业部组建滇西铁矿科考队,开展了维西—腾冲—梁河铁矿带的远景研究。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完成了《云南省铁矿成矿规律及其预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云南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10个成矿带。1985年,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完成了《云南砚山县斗南锰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详细介绍和剖析了云南省这一富锰低磷、富而不杂的大型优质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四)非金属矿产60年代前期,省地质厅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江城县勐野井发现钾盐矿线索,后经第十六地质队勘查,探明为一中型古钾盐矿。这在我国是第一个。同期,省地质厅第十一地质队在姚安发现蓝石棉矿,经勘查为一大型矿床,居全国第一。1975—1982年,云南省地质局与成都地矿所、成都地质学院合作,组成钾盐研究队,开展对思茅地区固体钾盐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的研究,系统研究了中-新生代红层含盐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古地理及成盐条件,提出找盐(钾盐)方向。这是一份学术水平较高又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1985年,由云南省地矿局牵头,四川、湖北等省地矿局参加,编制了《扬子地台西部早寒武世成磷区成矿远景区划》,为进一步扩大磷矿普查和择优勘探提供了资料。1982年11月,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14个国家的学者35人,中国代表46人;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3篇,反映了世界磷矿地质研究的新成果,以古洋流成矿说占主导地位。1983—1985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参加国家科研项目《滇池地区磷资源开发研究》,完成其中的二级课题《滇池地区磷资源形势分析》,为云南省磷矿开发提供了扎实的依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云南建材地质勘探大队汇编全省1∶50万水泥用石灰岩矿产分布图和《云南省水泥资源图册》,为发展水泥工业提供了地质资料。(五)能源矿产50年代,集中相当力量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进展迅速,成效显著,也相应出了不少科研成果。1959年,《地质论评》发表丁训范、贾仕成的《云南东部及东北部上二叠纪煤田的地质特征及沉积环境》一文;1962年,戴恒贵、赵准的《滇东晚二叠世含煤系地质特征》,黄景行、杨荆舟等的《云南某露天煤矿储量计算方法》,赵纯昭、何世章的《云南晚第三纪煤矿地质概论》,王世英的“云南中生代煤层及煤田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均发表于省地质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73年,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腾冲地热联合调查组,于1974年10月提交了《云南省腾冲地区地热资源考察报告》,综述了地热区的地质、热显示、流体地球化学、资源利用和近期开发前景论证等内容。1975年,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昆明市东郊土桥施工TK2钻孔,打出了地下热水,孔深657米,水温5℃,这为昆明市区利用地热提供了具体信息。到1985年止,在昆明市区已有热水井17眼,用于沐浴、医疗、工业、农业用水,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万吨,减轻了城市污染。1979年,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完成《云南煤田预测》一套综合图件,预测全省煤的远景储量575亿吨。1982年,滇黔桂石油地质科研所先后完成《滇黔桂南盘江地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性初步研究》及《云南楚雄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等成果,是开展石油普查的论证。1984年,核工业部地质局和日本国动力堆与核燃料开发事业团签定了《关于铀矿资源区域普查协议书》,双方议定在腾冲4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技术合作,勘查铀矿。1985年,省地矿局地热地质队对腾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调查研究和为编制全省地热区划图而进行的野外调查基本完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