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查询

发布时间: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入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59年,初期为不定期刊物;1966年因文革被迫停刊;1972年以《新内大》出版,1973年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大学校刊合并为《内蒙古大学》出版;1977年正式复刊,以季刊出版发行。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设有政治学、哲学、蒙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编辑学、社会学等栏目。创刊以来,《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双为”方向,以“交流学术思想、推动科学研究、服务教学科研、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为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把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严格的学术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高度重视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强调论文的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提倡新见解、新资料、新方法、新领域,保证了刊物的学术质量。作为内蒙古大学重要的学术窗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在全面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发表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与探索的论文,优先发表有关蒙古学、北方民族和内蒙古地区等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向国内外展示了学校科研成果、科研成就和学术水平及学术风貌,并且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在蒙古学和北方民族的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引起国内外同行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编辑部几代领导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报办刊理念不断提升,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刊物影响力不断扩大。1999年、2002年、2006年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2004年、2008年连续被确定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获“双效期刊”荣誉;2005年“蒙古学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成为首批入选的十六家名栏目之一; 同年学报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建设工程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成为500家精品社科期刊之一。学报发表的许多论文被包括诸如《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民族研究》、《年鉴》、日本《东洋史研究》等一批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文摘类刊物转载或摘登,扩大了内蒙古大学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学术领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刊物1994年以来被收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名单编委会主任: 张吉维编 委: (按姓氏笔划为序)丁文英、于默颖、王 岩、任玉凤、任维德、刘银良、齐木德道尔吉、那顺巴依尔、李树新、张久和、张吉维、周宝峰、宝音德力根、高·照日格图、高建新、雷立均、甄修钰。主 编: 张吉维副主编: 于默颖

中国北部边疆史地研究蒙古学民族区域与经济心理学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查询

《内蒙古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内蒙古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部门工作人员的学术期刊。初期为不定期刊物;1966年因“文革”被迫停刊;1973年,《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并为《内蒙古大学》出版;1977年正式复刊,其时为半年刊。《内蒙古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共3种出版。

中国北部边疆史地研究蒙古学民族区域与经济心理学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入口

我就是那里毕业的~怎末没听说还有法医学呢?你是说医学院吧~??

没有博士点!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她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学校。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冶金、稀土、矿业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1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1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3亿元。教学、实验设施完备,各类体育运动设施齐全,校园网络系统运行可靠、利用率高,基于网络管理平台控制的多媒体教室应用效果好,现代化的图书馆初步实现了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上资源馆藏化,馆藏各类图书总数(含电子图书)204万册(种),面向全体师生开通了中国学术期刊文献等多个专项检索服务系统。 学校拥有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和3个包头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自治区级和1个包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1个实践训练中心,75个实验室,并出版有《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6年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冶金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七,矿业工程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十三,控制科学与工程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四十九,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六十六。 学校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采矿工程2个专业成为中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测量技术等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采矿工程、稀土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自动化、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11个专业200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进入第一批本科招生。 学校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中心),1千1百多名专任教师精心培育着1万8千多名全日制在校生。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乌兰夫基金奖获得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内蒙古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9人,内蒙古教育系统“11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9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3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把经验丰富的教师选派到教学第一线,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学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学生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活动,规范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强化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2001年以来,学校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1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89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防科研课题、国家计委重点攻关课题、国家教育部课题等35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14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专利13项;发表论文2486篇,被SCI、EI、ISTP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164篇;出版著作、教材115部。学校连续3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学校”。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师资培养、科技合作、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等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着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形成了思想教育人文化、指导服务系统化、特色工作品牌化、队伍建设规范化和日常管理科学化的局面。特别是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之以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奖助学金以及学费减免的资助体系。 学校通过设立“李保卫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举办校史展览宣传、科技文化月、社团文化节、读书文化月,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家园工程”、“创E自动化”、“走进西部阳光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及各类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展示才华、拓展素质、提高能力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设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奖、“Intel”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奖、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奖、华人广告金犊奖大赛佳作奖、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赛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共292项。2006年,学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生源质量和本科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 2000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列为“中国大企业集团重点招聘学校”。2005年以来,学校在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一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前列。我校毕业生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历程中,为自治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各类人才5万余名。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地抓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用;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作用;从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待遇入手,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不断净化、美化、靓化校园,坚持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家庭、师德先进个人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社区、警民共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加强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工作,切实维护学校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校园秩序。先后荣获内蒙古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内蒙古花园式学校、内蒙古高校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包头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在即将迎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将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和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扬帆远航。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59年,初期为不定期刊物;1966年因文革被迫停刊;1972年以《新内大》出版,1973年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大学校刊合并为《内蒙古大学》出版;1977年正式复刊,以季刊出版发行。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设有政治学、哲学、蒙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编辑学、社会学等栏目。创刊以来,《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双为”方向,以“交流学术思想、推动科学研究、服务教学科研、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为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把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严格的学术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高度重视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强调论文的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提倡新见解、新资料、新方法、新领域,保证了刊物的学术质量。作为内蒙古大学重要的学术窗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在全面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发表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与探索的论文,优先发表有关蒙古学、北方民族和内蒙古地区等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向国内外展示了学校科研成果、科研成就和学术水平及学术风貌,并且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在蒙古学和北方民族的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引起国内外同行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编辑部几代领导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报办刊理念不断提升,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刊物影响力不断扩大。1999年、2002年、2006年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2004年、2008年连续被确定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获“双效期刊”荣誉;2005年“蒙古学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成为首批入选的十六家名栏目之一; 同年学报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建设工程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成为500家精品社科期刊之一。学报发表的许多论文被包括诸如《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民族研究》、《年鉴》、日本《东洋史研究》等一批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文摘类刊物转载或摘登,扩大了内蒙古大学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学术领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刊物1994年以来被收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名单编委会主任: 张吉维编 委: (按姓氏笔划为序)丁文英、于默颖、王 岩、任玉凤、任维德、刘银良、齐木德道尔吉、那顺巴依尔、李树新、张久和、张吉维、周宝峰、宝音德力根、高·照日格图、高建新、雷立均、甄修钰。主 编: 张吉维副主编: 于默颖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9年,是内蒙古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部门工作人员的一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初期为不定期刊物;1966年因“文革”被迫停刊;1973年,《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并为《内蒙古大学》出版;1977年正式复刊,其时为半年刊;1980年改为季刊正式出版;1983年正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93年改为双月刊至今。作为内蒙古大学重要的学术窗口,学校在学报建设及人员办公配备方面一直大力支持,所需一切费用均由其全额拨款,这为办好学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国内高校学报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国内外多家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收录,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递(JICST)、《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万方网络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等。《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的奖励,包括:1993年全区首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期刊;1994年被“国家核心期刊研究会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课题组”确定为中国核心期刊,同年被评为华北地区优秀期刊;1995年在国家教委主办的优秀学报评比中,被评为A类学报(重点大学学报)第25名,同年荣获内蒙古高校优秀学报称号;1996年获国家优秀期刊三等奖;1997年荣获第二届内蒙古科技期刊一等奖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同年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获首届内蒙古期刊编校质量优胜奖;2002年获第二届内蒙古期刊奖及第六届“华北十佳优秀期刊奖”;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6年获得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学版“十佳”学报;2008年获得首届内蒙古高校精品学报奖,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编辑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 陈国庆副主任委员: 李光鹏 班士良委 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王迎春、边占喜、刘永信、刘铁英、苏海全、陈国庆、李光鹏、李宏、李茹、李前忠、杨开宇、杨联贵、张军。赵吉、哈斯阿古拉、班士良、柴金义、梁存柱主 编: 李光鹏副主编: 杨开宇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官网入口查询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 自然科学版;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老关庙遗址发掘与奉节史前考古”,(项目负责人,时间1998~2000年,项目编号:98EKG001)。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老关庙遗址发掘与奉节史前考古”,(项目负责人,时间1998~2000年,项目变化:98JD780002)。3.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嫩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时间2002~2005年,项目编号:02JAZD780003)。4.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中朝历史、考古、边界与政治”(参加者,时间2001~2004年,项目编号:01JBZ810001)。5.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工程专项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与朝鲜半岛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时间2002~2005年)。6.吉林大学世川良一基金项目——“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项目负责人,时间1995~1998年)。7.吉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东北石器时代考古”(项目负责人,时间2001~2003年,项目编号:2001XX009)8.重庆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横向委托项目——“老关庙遗址发掘与整理”(项目负责人,时间1997~2000年)。9.重庆三峡办横向委托项目——“重庆奉节县刘家院坝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时间2002~2003年)。10.重庆三峡办横向委托项目——“重庆奉节县头堂包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时间2002~2003年)。11.重庆三峡办横向委托项目——“重庆奉节县和尚坪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时间2002~2003)。 1.《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2.《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朝文),韩国集文堂出版社,2006年2月。3.《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朝文),韩国集文堂出版社,1996年4月。4.《中国东北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1.《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期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90年3期(合作)。2.《1988—1989年辽宁阜新、彰武青铜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6期(合作)。3.《半坡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2年2期。4.《老官台文化再研究》,《江汉考古》,1992年2期。5.《关于高台山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青果集·第1辑》,知识出版社,1993年。6.《论半坡文化的村落布局及社会制度》,《韩中考古学研究》(韩国),1995年第2辑。7.《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8.《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获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24日。9.《老关庙下层文化初论》,《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泛论考古学分期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青年论文专辑》,1996年3期。11.《吉林省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东亚玉器》第1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编,1998年。12.《奉节县原始文化初探》,《青果集·第2辑》,知识出版社,1999年。13.《吉林省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探》,《博物馆研究》2001年1期。14.《史前经济形态的转化与突变——来自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个例证》,《博物馆研究》2002年4期(合作)。15.《中国东北地区の新石器文化构造及びその周边文化との关系》,《东北ァジァにおける先史文化の比较考古学的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考古学研究室编著,2002年2月,日本。16.《松嫩平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与认识》,《中国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7.《关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2月。18.《重庆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认识》,《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19.《嫩江流域三种新石器文化的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20.《重庆奉节先秦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来自长江三峡库区的两个考古学个案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3期。21.《重庆峡江地区的四种新石器文化》,《文物》2004年8期。22.《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4期。23.《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与特点》,《求是学刊》2004年4期。2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与“易名”——以“老关庙下层文化”和“哨棚嘴文化”概念为例》,《东南文化》2004年4期。25.《考古发掘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容怀疑——与北京大学孙华先生商榷》,《考古与文物》2004年增刊。26.《宝墩文化的发现及其来源考察》,《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2期(合作,第2作者)。27.《白金宝遗址四期说与白金宝文化遗存三段论》,《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28.《红山文化研究历程及相关问题再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4期。29.《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几点认识》,《文物》2005年7期。30.《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结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1期。31.《东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古文化与古环境》,《学习与探索》2006年2期。32.《从中坝和大溪看老关庙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06年6期。33.《东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2期。34.《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生业方式研究》,《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 1.《农安县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2.《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2期。3.《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4.《彰武县平安堡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5.《阜新县平顶山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6.《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4期。7.《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5期。8.《肇源县拉哈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9.《黑龙江省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1997年1期。10.《奉节县老关庙新石器时代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11.《四川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2.《黑龙江省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1期。13.《四川省奉节县营盘包东汉土坑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9年1期。14.《四川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江汉考古》1999年3期。15.《四川奉节老油坊遗址试掘报告》,《江汉考古》1999年3期。16.《四川奉节三峡工程库区砖室墓清理报告》,《江汉考古》1999年3期。17.《奉节县新铺商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18.《奉节新铺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19.《奉节县头堂包东汉至明清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20.《奉节县刘家院坝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21.《奉节县和尚坪东汉至明清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22.《重庆奉节县三峡工程库区崖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1期(合作)23.《重庆奉节老关庙遗址土坑墓的清理》,《考古》2006年8期。24.《奉节县刘家院坝遗址2002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合作)。25.《奉节县和尚坪遗址2002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合作)。26《奉节县头堂包遗址2002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合作)。

《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创刊于1959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创办的大学学报之一。该刊最初的主编是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清格尔泰先生。第一任编辑是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著名蒙古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确精扎布先生。现任主编是现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民族史学家、博士生导师齐木德道尔吉先生。该刊是以反映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该刊在“文革”期间停刊达11年之久,1977年复刊。1984年定为季刊,并在国内公开发行,1985年开始向国外公开发行。该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2001年10月,迎来了第100期的纪念号,从2003年开始改为双月刊出版,这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报界是首家,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字版学术期刊界也处于领先地位。该刊主要刊登内蒙古大学师生用蒙古文撰写的学术论文,少量刊登有新意、有特色、学术质量较高的外稿。根据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特点,该刊一贯坚持以蒙古学和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为主要方向,注重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兼顾社会科学其它学科。创刊以来,该刊始终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刊始终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放在首位,无论是约稿还是自由来稿,审稿时一视同仁,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严格筛选稿件,把好稿件的质量关。该刊编委、顾问均是学校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在蒙古学研究领域里享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处理稿件时,我们一贯坚持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相结合,严格遵守三审制。在该刊上发表的许多论文,有些是有新观点,有些是有新资料,还有一些是运用新方法,或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许多论文不但学术水平高,思想性、科学性也很强。在该刊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能够代表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在该学科的研究中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蒙古学研究不断深入与拓展,该刊在原来的蒙古语言文字、蒙古文学、蒙古历史栏目的基础上,增设了蒙古文化学、宗教学、民族理论、民俗学、考古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出版学,《蒙古秘史》研究、国外蒙古学研究、蒙古学信息等栏目,近年来又开辟了学术争鸣、青年教师论坛、研究生毕业论文选登等30余个栏目,为蒙古学研究的深入及拓宽研究领域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该刊已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强大的作者队伍。他们分布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等院系。以蒙古学学院为例,该学院现有科研人员128人,其中正副教授74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7人,这样的研究人员结构既保障了该刊的稿件来源,又提高了该刊的学术质量。该刊不但十分重视刊物采用的稿件质量,而且还十分重视编排、编校质量,所以在国内外蒙古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9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期刊奖;1996、2002年荣获华北地区5省、市及自治区优秀期刊奖;1999年、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1年度,由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举办的1999、2000、2001年度全区书报刊编校质量抽查中,该刊获得“编校质量优胜奖”,是在全区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一家期刊;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该刊“双效期刊”荣誉。2004年9月,被评为“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5年2月,被评为“第三届内蒙古期刊奖”,2006年荣获“首届内蒙古出版奖”,2007年2月,荣获“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称号,2007年7月,首届全国蒙古文期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期刊”。从1989年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报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该刊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编辑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因刊物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该刊编辑人员也多次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先进个人”和“优秀编辑”奖。2007年该刊成功加入“中国蒙古文期刊网”。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齐木德道尔吉副主任委员: 白音门德委员(以蒙古文字母顺序为序):额尔敦白音 乌其拉图 乌日斯嘎拉 那顺乌日图 那顺巴依尔 白音门德 宝音德力根布仁巴图 呼日勒沙 孟克吉雅 那·赛吉日呼 苏德毕力格 德·塔亚 特古斯巴雅尔齐木德道尔吉顾问: 包 祥 武·呼格吉勒图 巴·格日勒图 苏尤格 清格尔泰 确精扎布 贾拉森主 编: 齐木德道尔吉副主编: 那·赛吉日呼编辑室成员: 特·阿古拉 那·赛吉日呼 哈顺图雅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