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西方诗学等,尤以德国现代哲学、现象学研究为重点。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兼所长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中国书评》编委、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彭震伟,改革城乡土地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城市规划,2012-3彭震伟、屈牛,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6彭震伟、孙婕,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时代建筑,2011-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1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城市规划,2009-5彭震伟、高璟、刘文生,红色旅游中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以云南省“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7陆嘉、彭震伟、李玉琳,庄园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中的应用探讨,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刘文生,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动态评估研究,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理想空间——新形势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彭震伟、孙婕,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7-2彭震伟,上海大都市地区新城发展与规划的思考,城市,2007-2彭震伟,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6-1彭震伟主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莫霞、彭震伟,农村居住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陆嘉、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赵民、彭震伟,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发展创新改革——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成果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2005年6月彭震伟、高璟,南桥新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刘文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引导方法探讨,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樊保军,论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2004-9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4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城市发展研究,2003-4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时代建筑,2002-4陈恺龙、彭震伟,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小城镇透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彭震伟、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彭震伟、张磊,新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的思考,规划师,2001-4彭震伟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彭震伟,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色问题,上海城市发展,2001-2彭震伟,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挑战与突破——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彭震伟,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与城市规划的思考,规划师,2000-1彭震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黄建云、彭震伟、张捷,城市新区规划中的特色塑造——贵港市城北中心区规划设计,规划师,1999-4彭震伟,新时期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思考,《资源短缺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彭震伟,迈向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1998-1彭震伟,上海大都市的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为了上海的明天----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彭震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定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2期(1997)彭震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上海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Peng Zhenwei,Evolution of,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nctions of Small Town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Some Thoughts o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URN, UBC PRESS, 1996彭震伟,新形势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初探,城市经济研究,1995-6彭震伟,大都市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职能演变及其展望,城市规划汇刊,1995-2Peng Zhenwei,Market Towns in Metropolitan Shanghai: A Case Study of Hongmiao Town, Small Tow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URN, UBC PRESS, 1995彭震伟,大都市地区集镇的发展特征及其对策,《上海人居中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彭震伟,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的区位分析,城市规划汇刊,1990-3彭震伟、周宇、齐宏,北京西单商业区变化与发展研究,城市规划,1989-4

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西方诗学等,尤以德国现代哲学、现象学研究为重点。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兼所长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中国书评》编委、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研究。 教育简历: 1984年浙江大学建筑学学士毕业,1987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建筑学硕士,1990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1993年4月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1999年至2000年,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巴黎大区文物保护部与法国南锡市建筑与遗产管理部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 近年教学与学术成果: 主编、参编著作3本,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部分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集体奖)与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江南古镇,香港三联出版社、上海画报社出版,香港、上海,1997年,阮仪三、邵甬城市遗产的概念与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邵甬 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阮仪三、邵甬,《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诗情画意 重振古镇风采,阮仪三、邵甬,《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一期;历史城镇的旅游规划,邵甬,《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吴承照主编,ISBN 7-5436-1624-6/G730,青岛出版社1998年;江南水乡传统城镇的保存规划研究,阮仪三、邵甬,《城市与设计学报》, ISSN 1028-1207,1998年第五、六期;精益求精、返璞归真,阮仪三、邵甬,《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三期;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阮仪三、邵甬、林林,《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一期;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邵甬 阮仪三,《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三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以上海市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为例,邵甬、 阮仪三,《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二期;理念、创新、空间,参编第四作者,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丽江古城的保护和社会发展,邵甬,《理想空间》第四辑,2004年6月;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邵甬,《理想空间》第四辑,2004年6月;La point de vue de la Chine,邵甬、周俭,《Pierre d’Angle》,ISSN 07 53 5783, 2006年第2期,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heritage, 邵甬、Alain Marinos,《Balanced Urban Revitalization for Social Cohesion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ESCO International Seminar, 2007Conser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Lijiang, a World Heritage site,邵甬,《Balanced Urban Revitalization for Social Cohesion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ESCO International Seminar, 2007Research of the special history urban landscape: Chinese Social Community,邵甬、韩翠翠,《12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Forum UNESCO-University and Heritage》,5-10 April 2009, Hanoi,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彭震伟,改革城乡土地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城市规划,2012-3彭震伟、屈牛,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6彭震伟、孙婕,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时代建筑,2011-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1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城市规划,2009-5彭震伟、高璟、刘文生,红色旅游中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以云南省“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7陆嘉、彭震伟、李玉琳,庄园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中的应用探讨,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刘文生,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动态评估研究,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理想空间——新形势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彭震伟、孙婕,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7-2彭震伟,上海大都市地区新城发展与规划的思考,城市,2007-2彭震伟,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6-1彭震伟主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莫霞、彭震伟,农村居住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陆嘉、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赵民、彭震伟,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发展创新改革——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成果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2005年6月彭震伟、高璟,南桥新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刘文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引导方法探讨,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樊保军,论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2004-9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4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城市发展研究,2003-4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时代建筑,2002-4陈恺龙、彭震伟,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小城镇透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彭震伟、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彭震伟、张磊,新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的思考,规划师,2001-4彭震伟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彭震伟,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色问题,上海城市发展,2001-2彭震伟,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挑战与突破——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彭震伟,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与城市规划的思考,规划师,2000-1彭震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黄建云、彭震伟、张捷,城市新区规划中的特色塑造——贵港市城北中心区规划设计,规划师,1999-4彭震伟,新时期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思考,《资源短缺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彭震伟,迈向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1998-1彭震伟,上海大都市的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为了上海的明天----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彭震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定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2期(1997)彭震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上海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Peng Zhenwei,Evolution of,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nctions of Small Town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Some Thoughts o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URN, UBC PRESS, 1996彭震伟,新形势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初探,城市经济研究,1995-6彭震伟,大都市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职能演变及其展望,城市规划汇刊,1995-2Peng Zhenwei,Market Towns in Metropolitan Shanghai: A Case Study of Hongmiao Town, Small Tow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URN, UBC PRESS, 1995彭震伟,大都市地区集镇的发展特征及其对策,《上海人居中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彭震伟,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的区位分析,城市规划汇刊,1990-3彭震伟、周宇、齐宏,北京西单商业区变化与发展研究,城市规划,1989-4

主编《无线电塔桅钢结构》,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塔桅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钢结构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高耸结构设计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高耸结构振动控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塔桅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中国标准化协会出版社,1997年论文:在《同济大学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1972—1974上海电视塔设计工程负责人 荣获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上海市70年代优秀设计奖1974现在主持200m以上钢结构电视塔共20多座,如268m洛阳电视塔、272m开封电视塔等主持99m高,建筑面积10000m的沈阳国税局大厦(钢结构高层建筑)设计授予国家教委颁发“国家级教学优秀奖”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6年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1993年。主题研究钢结构和塔桅结构。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它被EI收录,但它不是EI,EI指的是美国的工程索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