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泰安师专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发布时间:

泰安师专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据《泰安师专学报》 1994年02期报道: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姜全吉老师编著的《逻辑学》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与该书同步发行的还有姜全吉主编的配套读物《逻辑学辅导》,由此可知姜全吉老师1994年是泰安师专副教授。又据网上“泰山学院-未分类-姜全吉”条:姓名:姜全吉。学校:泰山学院。(暂时没有简介内容。)可知姜全吉老师现在在泰山学院任教。《泰安师专学报》 1994年02期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深入浅出、科学实用——姜全吉《逻辑学》出版发行L·X  【摘要】:正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姜全吉老师编著的《逻辑学》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与该书同步发行的还有姜全吉主编的配套读物《逻辑学辅导》《逻辑学》是原卫星电视教育大专教材《逻辑》一书的修订版《逻辑》出版于1988年3月,原书曾由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长、著名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华审阅,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深受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好评,迄今已连续印刷十多次,发行近四十万册,1990年起并由卫星电视教育台转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发挥本书的作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出版社与作者商定,将该书修订再版(知网空间)截自“知网空间”百度搜索“姜全吉”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 《西游记》故事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早在唐代的玄奘取经故事,便已与泰山相联系,在此后“西游”题材的杂剧、平话中,其素材选取,与泰山文化不无关涉。张宏梁、彭海两先生所作《吴承恩<西游记>与泰山》(载《泰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对此进行探讨。但由于其文于泰山地方文献未作充分利用,故所论尚存缺略之处。今试加新证,并藉以探寻泰山《西游》文化的渊源所在。《西游记》第一百回有唐三藏摩洪福寺松故事,这一轶事最早出自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中:“玄奘法师往西域取经,手摩灵岩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吾归,即向东。’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夕忽东方,弟子曰:‘教主归矣!’果还。至今谓之摩顶松。”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始建于北魏,唐代时寺宇极盛,被列为天下“四绝”之一。历史上玄奘并未驻锡此寺,但“摩顶松”的传说,已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之千年来玄奘故事成为灵岩寺著名掌故,屡见志乘载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记云:“唐玄奘法师摩顶松,在齐州灵岩寺。师取经西域,始住长安洪福、大慈恩二寺,及宜君玉华宫译经耳。灵岩今属长清县,《图经》但以为佛图澄卓锡之地,而不知玄奘,故著之。”

泰安师专学报官网订阅

浅谈《儒林外史》的白描手法 ‚艺谭 1981、3论词的空与实(合作)‚光明日报1983、3、15 (收入《词学论稿》)《牡丹亭》的杨葆光手批本‚江西大学学报1983、2元曲修辞方式选析‚修辞学习1983、2谈谈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山东师大学报1983、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又收入《词学论稿》)谈谈我国古代戏曲的喜剧手法‚河北戏剧1983、4词学研究论文集浅评‚文学评论1983、4 (收入《上海版书评选》)杨潮观四考‚中华文史论丛1984、3古代曲论中的艺术风格论‚华东师大学报 1984、4《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部分读后‚读书1984、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杜诗中的艺术辩证法(合作)‚草堂(杜甫研究学刊)1985、2古代戏曲中妒忌描写的发展‚ 山东师大学报 1985、4为《长生殿》中的“情”一辩‚华东师大学报1986、1杨潮观短剧的艺术独创性‚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 学术月刊 1986、1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怎样阅读唐宋词书籍(合作)‚文献1987、3明代文人戏曲生活的生动记录‚戏剧艺术1987、3安徽曲论家的理论贡献‚ 艺谭 1987、5谈谈李商隐的七言近体诗(合作)‚艺谭 1987、6杨潮观年谱‚中华戏曲第4辑 1987、12龚自珍诗词中的梦‚杭州师院学报1988、1词学宏观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8、1《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试补‚古籍研究1988、1想得深‚说得俏——论喜剧语言‚安徽新戏1988、5论古代戏曲民俗‚华东师大学报1988、5古代曲论中的观众位置论‚艺术百家1988、4杜诗艺术辩证法续谈‚ 杜甫研究学刊1988、4行家·戾家·利家‚读书 1988、10蒋星煜的《西厢记》研究‚上海艺术家1989、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一部有深度的喜剧新作‚安徽新戏 1989、2陈子龙的词与词论‚词学第7辑1989、2词话中的艺术风格论‚文艺理论研究1989、5徽商与戏曲的关系‚安徽新戏1990、1戏曲艺术创造中的信息反馈流程‚艺术百家 1990、1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戏剧艺术1990、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儒林外史》的美学特色‚明清小说研究1990、2论元杂剧的分类研究‚河北学刊1990、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四大徽班的启示‚艺术界1990、9-10词的接受美学浅谈‚词学第8辑1990、10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游戏说”‚ 辽宁大学学报1991、2一部崭新的词史‚江淮论坛 1991、3孔尚任罢官之谜‚ 古典文学知识1991、5当代意识与传统艺术经验‚中华诗词第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论元人杂剧中的“家长里短剧”‚艺术百家1992、1从词到曲——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 山东师大学报 1992、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戏曲观众审美趣味和审美层次的差异性‚中华戏曲第14辑1993、8中国古代近代悲剧理论概说‚艺术百家1995、4中国古典喜剧理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96、2潘之恒评传‚戏剧艺术1996、4中国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艺术百家1996、4中国古典戏剧学的历史分期与理论框架‚华东师大学报1996、5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学的理论体系‚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1997、1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形象论‚河北学刊 1997、1王阳明与戏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中国悲剧学研究的新拓展‚学术月刊1997、4金院本补考‚文学遗产1997、5晚唐诗境与词境‚华东师大学报 1997、5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前期中国戏曲研究‚戏剧艺术199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杨恩寿对戏曲研究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1998、1古典诗歌的意象结构‚古籍研究 1998、1咏剧诗歌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古代曲论中的“本色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2汤显祖与唐代文学‚文史哲1998、3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牡丹亭》的评点‚艺术百家1998、4南北融合与古代戏剧‚ 华东师大学报1998、6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咏剧诗歌的价值‚中国文化报1999、2汤显祖与魏晋风度及文学‚戏剧艺术1999、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演变‚戏曲艺术1999、4南北融合与金代诗歌的发展‚泰安师专学报 1999、5南北融合与诸葛亮形象演变‚华东师大学报2000、2折子戏与表演艺术‚中国文化报2000、4、13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文学遗产2000、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纳兰性德词二首赏析‚文史知识2000、5古代文人的桃源情结‚文艺理论研究2000、5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小说审美理想的阐释‚人民日报2000、12、2宋杂剧金院本剧目初探‚南京师大学报2001、1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收入澳门大学《中华词学论丛》)试论南戏《张协状元》的价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徽州曲论平议‚徽学2000年卷2001、6无题诗简论‚文艺理论研究2002、1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2、5(收入《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渔父形象与古代文人心态‚河北学刊 2002、5元曲中的“三五七”现象述论‚山西师大学报2003、1试论旧体词曲与新文学诗歌创作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2(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关于汤显祖“四梦”的评价问题‚戏剧艺术2003、3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的生动记录——皖籍作家竹枝词研究之一‚池州师专学报2003、4(收入《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明代咏剧诗歌简论‚中华戏曲第29辑‚2003、6昆曲评论家潘之恒‚中国昆曲论坛2003‚2003、10戏曲楹联里的学问‚上海戏剧2003、11-12刘永济曲论平议‚中国韵文学刊2004、1一位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上海戏剧2004、1-2近代戏曲的南方中心——上海‚中文自学指导2004、3利玛窦与明代戏曲‚上海戏剧2004、10清前期咏剧诗歌简论‚中华戏曲第30辑‚2004、4浅议林步青的“时事新赋”‚中华艺术论丛第2辑‚2004、6深情妙赏牡丹亭(收入《牡丹还魂》)‚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9清代中期咏剧诗歌简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试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渊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续集》)演变研究患难与共生死情‚上海戏剧2005、3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戏剧艺术2005、4肯綮在死生之际(收入《曲高和众》)‚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 2005、11近代咏剧诗歌简论‚ 文艺理论研究2006、1专写钗盒情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临川四梦”文学渊源探讨‚文学遗产2006、3(新华文摘论点摘要)宋代文人与戏剧关系略论‚江海学刊2006、4近代上海昆剧管见‚中国昆曲论坛2005年卷(2006、7)戏曲生态学:古代戏曲研究的新视角‚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上海竹枝词与戏曲‚中华戏曲第34辑(2006、11)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性‚近代中国与文物(国家博物馆馆刊)2007、1(收入《第一届于右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汤显祖《邯郸记》的成就及其影响‚戏曲研究第72辑(2007、1)独辟蹊径‚致远钩深——评蒋星煜先生的《西厢记》研究‚中华戏曲第35辑(2007、5)即幻悟真——评上海昆剧团对《邯郸梦》的演绎‚昆剧艺谭总第二期(2007、6)试论咏昆剧诗的价值‚中国昆曲论坛2006年卷(2007、7)读《日本填词史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琵琶记》与古代曲论的几个重要命题‚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咏《牡丹亭》诗歌简论‚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通讯》第五期(2008、6)徽班在北京的发展及其历史经验‚《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9融会贯通‚追求原创——戏曲研究的点滴体会‚戏曲研究第76辑(2008、9)明代串客述略‚中国昆曲论坛2007年卷(2008、12)完整演绎的可贵尝试‚上海戏剧2009、3从小说到戏曲——《廉吏于成龙》剧本创作的艺术匠心‚艺术百家2009、2《忘山庐日记》蕴藏的戏曲文化信息‚文化遗产2009、2尚长荣艺术断想‚戏曲研究第78辑(2009、4)雅俗新旧中西之间——从《忘山庐日记》看近代文人戏剧审美情趣‚文艺理论研究2009、3从曲家尺牍看昆曲的传播接受‚中国昆曲论坛2008年卷(2009、6)顾颉刚与京剧‚戏曲艺术2009、3试论《牡丹亭》范式‚华玮主编《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天台桃源‚国家人文地理2010、2意大利传教士和明代的南京城‚国家人文地理2010、3顾颉刚与梆子‚文化艺术研究2010、1试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传及词曲沟通的趋势‚文艺理论研究2010、4

[1]歌德:《歌德文集》,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歌德:《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浮士德》,张文竹、葛子健改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3]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4]《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5] 何其莘:《英国戏剧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6] 刘欣、吴守凤:《在天界和地界的恶魔—靡非斯特和伏脱冷之比较》,《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7月第23卷第4期。[7]孙斌、宗成河:《虚无与创造—从〈旧约〉看〈浮士德〉》,《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8]刘欣:《世析〈浮士德〉潜藏的〈圣经〉原型》,《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月第22卷第1期,。[9]朱文利:《浮士德:人类精神的隐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第10期。[10]林丹华:《〈浮士德〉与〈圣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11]赵萍:《从靡非斯特看〈浮士德〉的辨证思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4卷第3期。[12]王淑君:《〈浮士德〉的人物原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3] 宋德伟、方杰《向极限挑战的悲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及其动因》,《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32卷第4期。[14]陈雪莲:《浮士德:幻想的绽放与压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20卷第3期。[15] 叶舒宪:《〈浮士德〉的辩证思想——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片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6]朱维之:《圣经文学的地位和特质》,《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17] 刘秀玉:《评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3卷第3期。[18]邓亚雄:《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6卷第3期。[19]林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1月第30卷第1期。[20]郭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意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2期。[21]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22]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版

泰安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号

微分方程在力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你的问题问得太不着边际了,很难回答。微分方程分为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一般来说,后者应用更为广泛。常系数常微分方程通常用来解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动力学问题,例如速度、加速度、弹簧受力分析等等。例如:F=m*d(ds/dt)/dt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些方程一般都可以解出。最常见的非常系数常微分方程有贝赛尔方程、薛定鄂方程以及非线性薛定鄂方程等,这些方程一般应用在边界条件为圆柱或圆球形状的波的振动描述上。偏微分方程是分析波动、二维受力分析等常见的方程了。如果你要写论文,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应用:1 牛顿定律分析2 波动分析

[1]歌德:《歌德文集》,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歌德:《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浮士德》,张文竹、葛子健改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3]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4]《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5] 何其莘:《英国戏剧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6] 刘欣、吴守凤:《在天界和地界的恶魔—靡非斯特和伏脱冷之比较》,《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7月第23卷第4期。[7]孙斌、宗成河:《虚无与创造—从〈旧约〉看〈浮士德〉》,《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8]刘欣:《世析〈浮士德〉潜藏的〈圣经〉原型》,《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月第22卷第1期,。[9]朱文利:《浮士德:人类精神的隐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第10期。[10]林丹华:《〈浮士德〉与〈圣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11]赵萍:《从靡非斯特看〈浮士德〉的辨证思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4卷第3期。[12]王淑君:《〈浮士德〉的人物原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3] 宋德伟、方杰《向极限挑战的悲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及其动因》,《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32卷第4期。[14]陈雪莲:《浮士德:幻想的绽放与压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20卷第3期。[15] 叶舒宪:《〈浮士德〉的辩证思想——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片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6]朱维之:《圣经文学的地位和特质》,《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17] 刘秀玉:《评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3卷第3期。[18]邓亚雄:《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6卷第3期。[19]林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1月第30卷第1期。[20]郭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意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2期。[21]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22]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版

泰安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微分方程在力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你的问题问得太不着边际了,很难回答。微分方程分为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一般来说,后者应用更为广泛。常系数常微分方程通常用来解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动力学问题,例如速度、加速度、弹簧受力分析等等。例如:F=m*d(ds/dt)/dt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些方程一般都可以解出。最常见的非常系数常微分方程有贝赛尔方程、薛定鄂方程以及非线性薛定鄂方程等,这些方程一般应用在边界条件为圆柱或圆球形状的波的振动描述上。偏微分方程是分析波动、二维受力分析等常见的方程了。如果你要写论文,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应用:1 牛顿定律分析2 波动分析

提供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1 黄玉芳,李兆华; 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北方经贸; 2001年02期; 18-19 2 郑满芝; 试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J]; 财会研究; 1998年11期; 8-10 3 张冬梅; 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成人教育; 1998年05期; 34-35 4 单月华; 谈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02期; 148-149 5 王珍; 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科学与管理; 2000年04期; 64 6 刘翠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J]; 泰安师专学报; 1998年03期; 111-112 7 敬昭祥;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7年03期; 33-35 8 董筱锋; 浅谈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中国工会财会; 1998年08期; 27-28 9 张苏兰; 试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中国农业会计; 1998年12期; 14-15 10 冷艳芹; 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 海河水利; 1999年04期; 41-42 11 戴静杰,任立新; 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J];辽宁经济; 1999年03期; 44 12 田世全; 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J];山西财税; 1997年10期; 12-13 13 张立新; 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J];林业财务与会计; 1998年08期; 17 14 王丽萍; 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5期; 3415 李艳; 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新疆农垦经济; 2001年S1期; 119-120 16 张一夫; 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J]; 济宁师专学报; 2000年03期; 96 17 屈新亮; 谈会计职业道德[J]; 北方经济; 2002年S1期; 249 18楼燕芬;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 北方经贸; 2001年01期; 136-137 19 邓佩儒; 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03期; 76-77 20 庞庆元; 会计职业道德篇[J]; 交通财会; 2001年01期; 57

泰安师专学报官网

《红楼梦》论文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书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每个角色都不容忽视,无论是贾府的小姐夫人们,还是丫鬟小厮。  关键词:林黛玉;茗烟;兴儿;性格。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红楼梦》通过一部家族的兴衰写尽当时那个年代的各色人物的不同命运。《红楼梦》中的人物大约四百人,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茗烟和兴儿虽同样是大家庭里的小厮,但作者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艺术形象,都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的形象同样是非常丰满成功的。下面主要从他们的性格方面进行阐述。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讥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林黛玉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芥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娇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林黛玉的内慧外秀 。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  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聪明机灵,稚嫩活泼的茗烟兴儿  茗烟是宝玉的得力小厮,且茗烟有“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从这可以看出茗烟与宝玉的关系非比寻常,以宝玉的性子看来,茗烟必是一个极其聪明,能明白宝玉心思的人。《红楼梦》第九回中,茗烟上演了一出大闹书房,宝玉在学堂被人欺负,作为大仆人的李贵为了顾大局想将事情压下去,而茗烟只是一个孩子,孩子的心性此时便表露无疑,开始管不住自己的稚嫩性格与活泼的本性,替主子出头。此处茗烟不记后果冲动的只凭自己的孩子心性,以至将事情闹大、闹僵,大闹学堂使“茗烟不畏强暴、蔑视权势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行为虽然显得粗鲁、野蛮,甚至荒唐可笑,然而谁又能否认他出手时的勇气,出语惊人的智慧和天真可爱的孩子气?”,但从此处充分表现出茗烟的稚嫩活泼的性格。《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宝玉住进了大观园之后,有一天突然不自在起来,坐卧不是,只是发闷,园中那些天真烂漫的的女孩子哪里能明白宝玉的心思,这时只有茗烟发现了宝玉的苦闷,还想与他解闷,与他开心,便想到了宝玉所不知道的一些外传,宝玉见了惊喜非常,一时间爱不释手,因茗烟的这一次举动,才有了宝玉和黛玉一起读“会真记”的场面,推动宝黛爱情的发展,这成了《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最为浪漫的一段描写,茗烟在宝黛爱情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段看来,茗烟是极聪明的小厮,也是因为如此才甚得宝玉的爱护。  兴儿是贾琏的心腹小厮,能成为贾琏的得用之人就说明兴儿是极聪明的,兴儿一样有着孩子的稚嫩,第六十五回写道尤二姐准备吃喝给他,他本只是奴才,此处却与主子同坐,而且也开始口无遮拦的评价起主子来,说明兴儿的稚嫩心理,没有心机,接下去的大谈阔论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让人不禁生刮目之意,此处兴儿聪明伶俐不亚于小红的那一段让凤姐赞赏的说词,他能把自己所看到的全面准确的概括描述出来。在尤二姐事暴露时,兴儿很机灵的先是不承认,后看已成事实便又转换想法,将事情全盘托出,并将责任推到贾琏与贾珍身上,关于自己对凤姐的一段评价只字未提,总之,一段聪明的托词让他免于被凤姐处罚,能从英明的凤姐手中逃脱之人必是极其聪明的,兴儿做到了,而且做得让凤姐没看出破绽,也让贾琏挑不出毛病。  五、淘气活泼,善良朴实的茗烟兴儿  淘气茗烟的淘气主要从闹书房中体现出来,宝玉被欺负本就让忠于他的茗烟很是气恼,加上贾蔷的挑唆,茗烟活泼淘气的性子便一发而不可收,进来“便一把揪住金荣”,大闹起来。茗烟与宝玉年龄相仿,宝玉刁钻古怪,茗烟与宝玉相似,孩子心性的茗烟很是淘气。茗烟的淘气活泼主要为宝玉时才体现出来的。宝玉待得地方是深宅大院,但他毕竟是小孩子,长时间在家里会烦闷,茗烟的活泼此时便表现出来了,变着法子哄宝玉开心,因此宝玉也得到了大观园里所没有的乐趣,茗烟的活泼给宝玉带来了许多乐趣。茗烟又是善良朴实的,首先宝玉是极善良的,能得到宝玉青睐的茗烟也是如此,贾府里有太多污秽不堪之事,众多小厮都受到了毒害,茗烟却独善其身,虽得宝玉的爱护却不因此而去欺辱他人,也未因此讨宝玉的好处,依然保持其纯朴的个性。  兴儿给人印象一般,甚至有些让人厌恶,但夹在贾琏与凤姐之间的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善良的本性。兴儿在尤二姐处,力劝尤二姐“一辈子都不要见面才好”,兴儿明白凤姐的手段,不忍心尤二姐受到凤姐的迫害,而事实证明,一切皆有因果。兴儿在贾琏与凤姐间扮演了尴尬的角色,但他依然本性还是比较纯良的,尤二姐事暴露虽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过错,但他是无心之过。在贾府众小厮中他和茗烟一样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成为道德败坏之人,总体来说他依然保持善良与纯朴的本性。  六、意义  (一)人物个性化色彩分析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作者对人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一句话,一个外貌描写都能将人物个性凸显出来,如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才女且多愁善感,宝钗是温婉而聪慧,晴雯美丽而锋芒毕露。《红楼梦》中就是通过人物的形象的刻画来展现人物个性特点,茗烟聪明而朴实,大闹书房而显现其淘气顽皮的个性,也是他对宝玉忠心最有利的证明,再到闹书房时粗俗的语言特点以及忌金钏时文雅的语言特色,这些都无处不显示出茗烟独特的个性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  兴儿个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其语言来展现出来的,他“自己特殊的风格,一是耍贫嘴,每一句都油腔滑调,一是爱说话,人家问他一句,他答一箩筐,难得的是层次分明,句句清楚”。语言便是兴儿个性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他与兴儿一样,聪明而活泼,善良而机警,兴儿的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别人的性格特点,他本身的性格特征也从中充分反映出来,这正如薛瑞生先生在《红楼梦谫论》中所指出:“因为是贾琏的‘心腹’小厮,他才能说出这些话;因为尤二姐善良柔弱,他才敢于说出这些话;因为他聪明伶俐,才将这些话说得准确而又有趣。曹雪芹要让人物的语言‘一身’而兼‘二任’,看来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二)人物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  《红楼梦》中作者对每个人物情节的安排都可谓是匠心独运,茗烟和兴儿在情节推动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茗烟对情节的推动主要是在宝玉身上,在第二十三回中,因宝玉在大观园中腻烦了,茗烟冒着风险从书坊里“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偷偷送给宝玉看,从而使宝玉和黛玉得以读到《西厢记》《牡丹亭》等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说:在宝、黛叛逆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茗烟是起了催化和促进作用的,为宝黛爱情的成熟奠定基础,也“对宝玉叛逆思想的形成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茗烟不仅是宝玉一些重大举动的“牵线人”,而且也是宝玉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没有茗烟的机敏和巧于应付,宝玉不可能那么方便地私自外出;没有茗烟的支持和帮助,宝玉在大观园以外种种“离经叛道”的举动将寸步难行。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善于运用“犯而不同”的艺术手法。兴儿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很重要表现在尤二姐故事的发生当中,由于兴儿的评头论足、说长道短而使事情暴露,间接导致尤二姐惨死,作者不仅用这样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故事发展顺理成章而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孔昭琪,马建国:《妙笔纵横闹书房—评<红楼梦>第九回“茗烟闹书房”》,《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3]高时阔:《精明的小厮 宝玉的知音—略论茗烟的“贼”》,《南都学坛》,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年第6期。  [4] 视频《漫画宝黛钗》。  [5]视频《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6]视频《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1]歌德:《歌德文集》,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歌德:《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浮士德》,张文竹、葛子健改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3]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4]《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5] 何其莘:《英国戏剧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6] 刘欣、吴守凤:《在天界和地界的恶魔—靡非斯特和伏脱冷之比较》,《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7月第23卷第4期。[7]孙斌、宗成河:《虚无与创造—从〈旧约〉看〈浮士德〉》,《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8]刘欣:《世析〈浮士德〉潜藏的〈圣经〉原型》,《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月第22卷第1期,。[9]朱文利:《浮士德:人类精神的隐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第10期。[10]林丹华:《〈浮士德〉与〈圣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11]赵萍:《从靡非斯特看〈浮士德〉的辨证思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4卷第3期。[12]王淑君:《〈浮士德〉的人物原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3] 宋德伟、方杰《向极限挑战的悲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及其动因》,《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32卷第4期。[14]陈雪莲:《浮士德:幻想的绽放与压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20卷第3期。[15] 叶舒宪:《〈浮士德〉的辩证思想——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片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6]朱维之:《圣经文学的地位和特质》,《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17] 刘秀玉:《评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3卷第3期。[18]邓亚雄:《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6卷第3期。[19]林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1月第30卷第1期。[20]郭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意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2期。[21]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22]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版

微分方程在力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你的问题问得太不着边际了,很难回答。微分方程分为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一般来说,后者应用更为广泛。常系数常微分方程通常用来解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动力学问题,例如速度、加速度、弹簧受力分析等等。例如:F=m*d(ds/dt)/dt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些方程一般都可以解出。最常见的非常系数常微分方程有贝赛尔方程、薛定鄂方程以及非线性薛定鄂方程等,这些方程一般应用在边界条件为圆柱或圆球形状的波的振动描述上。偏微分方程是分析波动、二维受力分析等常见的方程了。如果你要写论文,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应用:1 牛顿定律分析2 波动分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