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马小杰,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开始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0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巍研究员,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建设厅等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项目、浙江省重大项目等重大项目。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铁道科学》、《中国安全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5篇;有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权,还有3项发明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参编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应用技术规程》。解决了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室内试验研究的两大技术难题:高温冻土蠕变试验过程中的控温技术及高含冰量冻土制样技术,这两大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及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力学特性与未冻水含量的关联分析得到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专家的高度认可。在杜时贵教授的领导下,主持开发大型岩石结构面直剪试验系统,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的项目《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荣获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应用技术规程》荣获建设部科学技术三等奖(本人排名第六)。

张建民,男,1960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和水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水利学院院长1。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以及结构与土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和测试技术诸方面取得新成果,发表SCI和EI期刊收录论文220余篇,参编设计标准及指南6部,获准和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5项,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教授出版有《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发表了176篇论文,成果被SCI收录32篇、引用295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朱建群,女,1975年2月生,副教授,博士。研究的方向:特殊土土力学、隧道施工控制、地基基础与边坡工程。2000年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湖南科技大学,从事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岩土工程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3篇。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

朱建群,女,1975年2月生,副教授,博士。研究的方向:特殊土土力学、隧道施工控制、地基基础与边坡工程。2000年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湖南科技大学,从事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岩土工程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3篇。

出生年月及地方:1957年10月,浙江临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地基与基础工程研究所所长软土桩基沉降分析、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土-桩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地基液化与振陷、土体细观力学模拟、环境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5-1988)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2-1985)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岩土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78-1982)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农田水利专业1994年-现在 同济大学教授1998年9月-1998年12月德国波鸿大学(Ruhr-University Bochum)访问学者1996年10月-1997年1月美国Californian大学Davis分校访问学者1994年11月-1995年2月及1995年9月-1995年11月赴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8月-1992年8月日本茨城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1月-1994年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任副教授1989年2月-1991年1月在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岩土工程师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场地、地基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土木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兰州交大好。

(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4)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5)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施工分会副理事长(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8)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保险与风险研究会常务理事(10)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委员(1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委员(13)天津市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4)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软土地下工程技术委员会(TC204)委员(15)《岩土工程学报》编委(16)《土木工程学报》编委(17)《建筑结构学报》编委(18)《地基处理》编委(19)国际期刊 Cogent Engineering-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编委

建筑系、工程最出名

刘伯权1978年至198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就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7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重庆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刘伯权1982年至1992先后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钢筋混凝土教研室任教师、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1995年至1997年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工系主任;1996至1997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月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建工系主任;1999年至2000年3月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院长;2000年4月至今任长安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并兼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土生导师。全国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第五届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陕西省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为《土木工程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工程抗震》等学术杂志编委,陕西省土建学会地震工程委员会委员。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是谁

在结构工程方面成就杰出1931—1933年,黄文熙在上海慎昌洋行建筑部任结构设计员,参加了几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在设计一座17层刚架结构时,他创造了设计这种框架结构的“框架力矩直接分配法”,深得当时建筑部主任的赞赏。用这种方法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工作量也比克劳斯的力矩分配法少。其论文载于1934年10月1日出版的《工程》杂志第9卷第5号,这比其他学者就同一课题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早两个月。1935年,他着手研究拱坝结构分析的新方法——格栅法,经多年的艰苦工作才告完成。此法是把拱坝(或壳体)当成由许多水平拱段和垂直梁段所组成的格栅,它们都刚性地连接在格栅的结点上。这种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实开目前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法的先河。与三向弹性理论、薄壳理论和试荷载法比较,它能考虑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求解,也可用于研究各向异性的板壳和对板壳的动力反应分析。反应这一成果的博士论文《格栅法在拱坝、壳体和平板分析中的应用》完成后,受到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极力赞誉。新中国水利水电科研工作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文熙除在一些大学水利专业任教外,还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负责这一国内成立最早、有一定规模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的工作。他积极筹划,使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开创了泥沙、潮浪、结构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承担了治黄、治淮、华东地区水电工程等试验研究任务,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研制了许多水工、土工试验仪器,编制了试验手册,培训试验技术人员,开设了三期水工试验学习班。上述工作使南京水利实验处成为当时全国规划最大、水平最高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为新中国早期的水利水电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56年以后,黄文熙就任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学术领导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经过10年的辛苦努力,水利科学院已拥有9个研究室、所及完整的技术后勤系统,具备了担任各种重大水利水电科研课题的能力,研制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解决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疑难问题,这使其在国内外均居重要的地位。黄文熙本人也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许多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黄文熙不仅是一个在岩土力学和结构理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敏锐、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手。他参加了一大批闸、土石坝、混凝土坝及地基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他引进和推广了许多先进技术,如砂井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用反滤法和减压井防止渗透破坏,用补偿基础原理建造不用桩基的水闸,用就地浇筑混凝土防渗墙阻止砂砾地基的地下渗漏等。结合我国水中填土坝和水坠坝的大量兴建,他对坝体填土的特性、坝体孔隙水压力的估算及施工特点,从理论和试验上予以分析验证,丰富和推广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筑坝技术。他也积极参与了黄、淮、海和大西南、三峡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工作。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1925年,太沙基(Terzaghi)出版了他的《土力学》一书,土力学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黄文熙就对当时尚属新兴学科的土力学敏感地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归国后,他在国内第一个开设土力学课程,建立了国内大学中的第一个土工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他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期间,他组织研制了不少土质勘探设备和土工试验仪器,组织编写了《土工试验手册》和现场标准贯入、触探、取样等讲义和资料,开办了四期土工试验学习班,为新中国的土工试验工作开拓了道路。他在北京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还兼任土工研究所所长,对土工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黄文熙是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几十年来,他始终站在这一学科的最前沿,在不同的研究课题方面都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42一1957年,他创建了地基沉降与地基中应力分布新的计算方法。通用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时,假设地基土不发生侧向变形,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有些考虑地基土侧向变形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两个水平正应力和确定土的泊松比,使计算复杂而困难。他建议用三个正应力之和来进行计算,这既考虑了地基土的侧向变形,也简化了计算和减少了编制计算图表的工作量。他还建议用三轴压缩仪进行试验,研究土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与土体的应力值及其比例间的函数关系,这是70年代国际上所流行的应力路线法的先驱。饱和松砂土在地震、爆破和其他动力作用下引起的液化对建筑物危害极大,因而,砂土液化的机理、鉴定和防渗是许多学者致力研究的对象。但直到50年代中期,一般仍用装砂圆筒在振动台上作试验,用以研究地基的液化问题。这在理论上有缺陷,不能用以进行动力分析。黄文熙建议用振动三轴仪进行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测定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由不同振动强度引起的主应力的变值的作用下,不排水条件和不同密度试样的孔隙水压力u的变化规律和绝对值。他首先提出用有效应力原理阐述液化机理,即用上述试验成果,确定一定条件下砂基或砂坡中任何一点可能产生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并据此用有效应力法进行动力稳定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极大重视。他所创议的振动三轴仪及其试验方法,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并已成为常规的动力试验手段。70年代,他注意到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当时已经建立的土的弹塑性模型对屈服面和硬化参数人为假设过多的缺点,他提出了从试验资料直接确定土的弹塑性模型的理论。他所领导的清华大学研究组经过10年艰苦工作,建立了“清华弹塑性模型”,做了大量的验证工作,也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他年过80以后,还发表了论文《土坝的弹塑性应力简捷法》,对饱和土体承载后发生的起始孔隙水压力、瞬时变形和最终变形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新建议。80年代以来,随着土的本构关系和土工计算的发展,他看到各种模型试验,尤其是土工模型试验对于验证理论和计算及模拟实际工程的重要作用,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间在水工模型试验方面的巨大差距,于1984年亲自率团到西欧、日本、美国考察。归国后他又多方奔走呼吁,终于在我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装置,这对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他还组织专人进行渗水力模型试验,支持对旁压仪试验的理论研究,大力开展水力劈裂试验和机理研究,对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研究工作寄以极大的热忱,力促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这些项目有的在国外尚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具有巨大的工程意义和潜力。培养了大量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人才黄文熙从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向学生们传授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也以自身的表率作用给他们以良好的启迪。他工作勤奋,效率极高。他常常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他的广博精深的知识和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勤奋而来。在任教时,每次讲课他都要花很多精力认真备课。在他年逾古稀时,仍亲自给学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结构力学和高等土力学,其中繁难的数学公式,全凭记忆在黑板上行云流水般推导下来,令弟子们叹为观止。在他年过80以后,仍每日处理大量的文稿,一如既往,准确迅速。撰写论文时,公式的推导、插图绘制和文献检索均亲自动手。他提倡启发式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一贯主张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技能训练并重,强调试验在土力学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他要求他的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尽可能多做试验。他主张从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中招收工科研究生,主张从实际工程中的迫切问题中选科研题。他治学严谨,对论文和报告审查极严,修改很细。要求对理论推导反复校核,试验结果必须有多次重复试验。他的研究生在论文工作中的试验常在百组以上。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在他工作的单位,他都注意组织和培养一支多层次的过硬的队伍。在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时,他以古稀之年出任清华大学土力学教研组主任。他调整科研项目,确定科研方向,组织和调配人员,选派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硕士和博士。他执教50多年,大江南北,国内海外,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专家。还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方面的骨干人才,活跃在我国水利水电战线和其他行业。他主编有《土的工程性质》,并于1984年出版了《水工建设中的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问题,黄文熙论 [文选集》。   黄文熙为我国的水利水电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几代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的表率的楷模。1955年,黄文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他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等。他还担任过《水利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清华大学学报》编委等职。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曾赴西欧、日本、美国进行学术考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是国际知名的专家。1955年,黄文熙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并兼任所属的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他 还担任过《水利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 学报》编委会主]任。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率团或参加赴西欧、日本和美国考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为之撰写论文。

袁建新,1930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一个小商贩家庭。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生活清苦。1936年,袁建新进入波阳县芝阳中学附小并念完了小学和中学。少年袁建新聪明好学,成绩优良。1948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土木系,1952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台湾电力公司土木处任助理工程师,不久便代理研究组长。1956年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硕士学位并受聘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任副工程师,从事飞机结构的设计工作,此间参加了著名的波音707飞机的设计工作。1958年底,袁建新通过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与中国国务院取得了联系,并向美国移民局提出返回中国大陆的申请。他冲破了重重阻挠,终于经香港于1959年元月抵达祖国。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武汉大学副教授,主讲结构力学。1960年兼任湖北科技大学副教授,197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副所长,1984年任所长,1986年任博士主导师。1979年以来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力学学报》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岩土力学及计算机杂志》编委会委员。1991年被选入国际地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IAG-MAG)理事会并任理事。1979年任湖北省政协委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建新1959年回国以后,长期从事岩土力学的研究工作,他是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引进岩土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在土的本构理论及固结特性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

胡晓军,男,安徽当涂县人,1966年2月出生,教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1988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合肥市建筑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1988年7参加工作,200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1998年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模范教师;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课题《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

1 孙钧,吴逸群岩土介质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有限元法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 孙钧,侯学渊上海地区圆形隧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土木工程学报3 孙钧地下抗爆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的若干课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4 孙钧,侯学渊主编《地下结构》上、下册(专著),北京:科学出版社5 孙钧,章旭昌软弱断层流变对地下洞室围岩力学效应的粘弹塑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6 孙钧,汪炳鉴主编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专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7 孙钧,黄伟岩石力学参数弹塑性反演的优化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8 孙钧,蒋树屏,袁勇,黄宏伟《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9 孙钧《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专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