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巴西植物学报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巴西植物学报投稿经验

中国入侵物种综述解 焱1 李振宇2 汪 松1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关村路19号,北京 100080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南辛村20号,北京 100093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北宋期间,泉州和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chinensis)在此期间第一次有活植物的记录。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不久前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转引到中国。1624至166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例如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于1857年在香港,小白酒草(Conyz canadensis)于1862年在山东烟台,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于1886年在上海分别出现,然后向内地蔓延。而栽培植物的引种和逸生地点比较不规则,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后大量逸生(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Nico and Fuller,1999;Vitousek et 1997;Randall and Marinelli,1996)。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 虽然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中国海关、农林部门的注意,但入侵种的概念传入中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已有有关外来植物、杂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野生动植物疾病等的大量研究和出版物,内容包括普遍性的入侵路径、载体、自然和人工干扰(物理、化学、气候等)的作用,以及入侵种带来的危害(Sandlund et 1999;Westbrooks,1998)。然而中国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对其它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国已知外来的归化植物有380种,隶属62科,210属。本文主要列出了一些造成明显危害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对中国的入侵种问题可略窥一斑。正文中提到的部分入侵物种,在附录一中有具体描述。1 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中归化(naturalized)的生物物种。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 118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62%(86 410 000 hm2)。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2 引入途径1 无意引入 货物的进出口是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据检疫部门统计:我国"八五"期间共进口粮食达6 500万吨,1996年粮食进口也超过1 000万吨。大宗粮食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阿根廷等。随着与毗邻国家边境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粮食贸易也有较大发展。由于进口粮食的国别多,渠道广、品种杂、数量大,带来有害杂草籽的几率高。从1986年到1990年9月,上海口岸进口粮食349船次,截获杂草种子近30科、100属、200余种。根据1998的统计资料,在包括大连、青岛、上海、张家港、南京、广州等12个口岸截获了547种和5个变种的杂草,分属于49科。这些杂草来自30个国家,随食品、饲料、棉花、羊毛、草皮和其它经济植物的种子进口时带入。其中有170种虽然还没有归化记录,但有可能在运输和扩散过程中侵入到野外(殷连平,1998)。从西半球进口的货物中开始出现一些亚洲种,如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种类的种子,这意味着一些杂草已经完成了它们的环球旅行和扩散。轮船压舱水可能带入外域水生物种,这方面我国尚无深入的报道。无意引入的病虫害在农林牧和园林等各个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很多,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包括海关检疫部门的重视。农业病虫害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长喙壳菌等;农业杂草,如豚草等;畜牧业害草有紫茎泽兰等;林业害虫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等;园林害虫有蔗扁蛾等。2 有目的的引入 几乎与养殖、种植有关的单位都存在大量的外地或外国物种的引进项目。这些单位有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各种饲养繁殖基地,其中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例如1990~1991年从台湾引进粮、油、瓜、果、菜等种苗繁殖材料共40多种(叶启贤等,1997)。又如我国草坪草种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 000吨以上(胥晓刚等,1999)。而我国的水产和特种养殖,引进种类也十分繁多,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鳟鱼(S gairdneri)、罗非鱼(Tilapia )、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匙吻鲟(Palyodoh pathula)、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斑点叉尾鮰、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邱黎明等,1994;廖国璋,1998)。最近一些外来水生植物从水族馆逃逸。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原产于美国,现出现在浙江省的河流中(丁炳扬,2000);来自南美洲的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已在台湾归化(Li Zhenyu and Hsieh Changfu, 1996)。尽管前一种只开花不结果,后者只有雌株,这两种都不产生种子,但它们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迅速扩散。有目的的引进种逃逸后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水产养殖引进外域鱼种,人工养殖场引进种獭狸,农业畜禽饲养国外引进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园林观赏和水质净化引入,沿海护滩引进植物大米草等等。中国南方大量引进优质鱼类,包括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桂花鱼、斑点叉尾鮰,并扩大养殖面积。一些食肉性鱼类(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如加州鲈、条纹石鮨和金眼石鮨等的引进和养殖,会对当地自然水体中的其它鱼类种群产生什么影响,还缺少评估。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Perca 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灭绝。3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性 生物入侵已对农林牧渔以及旅游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对于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Opuntia)4个种(李振宇,1999)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水葫芦"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丁建清等,1995)。2 摧毁生态系统 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仅在云南省发生的面积就高达7 km2,还以每年1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侵入农业植被、占领草场和采伐迹地,不但损害农牧业生产,而且使植被恢复困难(丁建清等,1998)。小花假泽兰(Mikania micrantha)原产热带美洲,70年代在香港蔓延,80年代初传入广东南部。在深圳内伶仃岛,该种植物象瘟疫般的滋生,攀上树冠,使大量树木因失去阳光而枯萎,从而危及岛上600只猕猴的生存。3 危害植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如紫茎泽兰、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小花假泽兰(微甘菊)、豚草属(Ambrosia)、小白酒草(Coryza canadens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等种可分泌有化感作用的化合物抑制其它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0 000 hm2多马尾松林枯死,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4 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可与假蓍紫菀Aster ptarmicoides)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Larix)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L kaempferi),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Sonneratia)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S apetala),都存在相关问题,因为这些属已有一些种间杂交的报道。 美国已有5万多种外来种,虽然有害的入侵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惊人的。美国每年有700 000 hm2 的野生生物栖息地被外来杂草侵占(Pimentel et al, 2000),每年由于入侵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230亿美元!在美国受威胁和濒危的958个本地种中,有约400种主要由于外来种的竞争或危害而导致濒危(Wilcove et al, 1998),这种损失是难用货币来计算的。中国入侵种造成的损害尚未做出全面的评估,但由于生境破坏更为严重,入侵种猖獗,加上本土物种的基数较大,估计受损程度要大于美国。入侵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中一种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国对外来种危害的认识还极大地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等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没有意识到或者不重视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对没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却正在排挤、取代当地物种,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在许多自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大规模地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结果必将造成中国当地丰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很难恢复。目前中国大规模引入外来种的项目包括: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包括外来的桉树、松树、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植经济树种。这些树种的生态功能是十分有限的。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退耕还草过程中主要依靠从国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却十分少。中国极其缺乏如何收集当地草种,并培育以便用于当地的植被恢复工作的研究和教育,这将减少和改变中国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恢复使用外来物种,原因主要是对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如有的自然保护区正在用孟加拉的天瓣海桑来恢复红树林。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使用外来物种作周边绿化用,这些物种常常是这些地区入侵种的重要来源。 城市周围植被恢复或绿化大量使用外来种,常常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彻底改变。其中包括大量绿化树种,观赏花卉以及草坪业。以草坪业为例,随着全国城市大面积兴建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公园绿地等),进而推动了我国草坪业的迅速发展,使草坪草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我国在草坪草育种方面的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优良草坪品种的引种上,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 000吨以上。到1990年为止,我国先后引进了114个不同的冷季草种,主要从美国引种。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种质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利用潜力(胥晓刚等,1999)。4 对外来种问题认识不足 中国从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和大众普遍没有认识到外来种已经引起的危害和潜在的危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来种危害的认识仅停留在少数病虫害和杂草,没有充分注意到更多的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 使用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 盲目引种过多。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种潜在危害(特别是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估,甚至一些自然保护区正计划用外来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如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用孟加拉的物种来恢复红树林。 缺乏对引进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对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的处理不当。如在调查香龙血树(巴西木)(Dracaena fragrans)有害昆虫--蔗扁蛾过程中发现,严重受害的巴西木被淘汰后,作为垃圾堆放在园艺场的角落,其上虫口密度大得惊人,一般受害巴西木桩有虫100头/m以上。这种不作任何防止扩散的处理方法,对于蔗扁蛾这种寄主植物达24科50多种、不仅危害巴西木而且可危害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的物种,一旦扩散到自然生态系统,后果不堪设想(程桂芳等,1997a, b, 1998)。又如无人收购的人工养殖海狸鼠和边境野生动物贸易没收的活体野生动物被随意释放到当地生态环境中。 没有任何较全面的有关入侵物种危害的中文出版物和指南。5 对策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的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入侵物种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更大的麻烦,现在是必须行动的时候了。1 整理已有材料编撰成册 把入侵物种的概念、危害、国内外重要经验教训编辑成深入浅出的教育普及材料,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书本、刊物、小册子、万维网、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2 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收集可能收集的有害或潜在有害的入侵物种的分类、原产地、入侵分布地、生理、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详细内容,并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信息的查询工具,以CD-ROM或万维网的形式提供给所有可能的使用和查询者。3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有关入侵物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享、连接或共建入侵物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因为以下几点原因,这种国际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入侵物种的问题总是涉及到原产国问题。原产国相应物种的防治方法、生态特点、天敌生物等信息对入侵国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从松突圆蚧的原产国日本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防治松突圆蚧获得成功(陈永革等,1998),即是从原产国寻找天敌防治物种的例证。 一个国家入侵物种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在引入或防治同样物种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台湾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壳虫,获得成功(陆庆光,1997 a, b),即是学习了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控制吹绵蚧壳虫成功的经验。有些物种不仅入侵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入侵到多个国家。如凤眼莲不仅危害中国,也危害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互相学习经验更显得必要。入侵种在一个国家出现的信息可为周边国家可提供早期预报。4 加强案例调查和研究 以几个地区性的案例为例,开展外来物种(特别是人工引入物种)的现状及其潜在威胁的研究,以便摸清我国入侵物种的现状、危害程度,用科学和事实来教育管理人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使大家对外来物种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引起大家对控制盲目引种的重视。 可以首先考虑以一个大中型的城市及郊区或自然保护区为抽样调查地区,调查该地区的园林树木、灌木、草坪、花卉中外来物种的种类以及外来杂草,并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已有部分外来种类侵入这些自然环境中,是否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物种组成、生态、群落结构,预测其潜在的危险,确定需要长期监测的物种。 以一个大中型的水域为例,调查外来物种对该水域当地物种(包括鱼类、水生植物等)种类、结构、数量和食物链关系的影响。对该水域的生态、物种结构变化开展长期监测工作,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5 建立法律制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已经有与检疫有关的法律和条例。如1992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1997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1983年颁布、199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1984年林业部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林业部分,其中我国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计有20种。有关的条例还有《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传染和寄生病A类和B类名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试行)》(简称三类有害生物名录),来源于《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二类)》。目前涉及动物检疫方面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2年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以及有关的配套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它检疫物名录》等(于大海等, 1997;刘源智等,1998)。然而所有的这些法律和条例都是病虫害和杂草的检疫。应当制定防止入侵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法律和条例。例如建立法律规定在大规模使用非当地物种之前,必须要进行5个世代的小规模实验来证明对当地生态系统不会造成威胁;在保护区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法律应鼓励使用当地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参考文献:Chen D A Study on Achatina Fulica (F) in China (Classification, Distibution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In: Proceeding of Tenth Inernational Malacology Congress (Tübingen 1989) 297-Dudgeon, D and Corlett R T Hills and Streams: An Ecology of Hong K Hong Kong University PDunns, S T and Tutcher W J, Flora of Kwangtung and Hong Kong (China) B M I A S, 10: 1-Li Zhenyu and Hsieh C New materials of the genus Myriophyllum L (Haloragaceae) in T Taiwania, 41(4): 322-MacKinnon, J and Hicks N A Photographic Guide to Birds of China Including Hong K London: New Holland L Nico, L and Fuller P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onindigenous fish introductions in the United S Fisheries, 24:16- Nico, L and Fuller P _Pimentel D, Lach L, Zuniga R, Morrison 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nonindigenous species in the United S Bioscience, 50(1): Randall, J M and Marinelli J Invasive Plants: Weeds of the Global G New York: Science P Reels, G Checklist of Hong Kong (Fauna) Hong Kong: Kadoorie Farm & Botanic Garden C Sandlund, O T, Schei P J and Viken A (E) Invasive Species and Biodiversity M AH Dordrecht Kluwer, The N Academic Publishers, Schwartz, MW Defining indigenous species: An introduction In: Luken, JQ and Thieret, JW(ed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lant I S 8-9 Wang Sung, Xie Yan and Mittermeier, R A C In: Megadiversity - Earth's Biologically Wealthiest N E Russell A Mittermeier et CEMEX, SA 257-Wei Zhi and Wei S Ulex L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 Beijing: Science P 42(2): Westbrooks, R Invasive plant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 Fact Federal Interagency Committee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xious and Exotic Weeds (FICMNEW), Washington, DC Wilcove, DS, Rothstein D, Dubow J, Phillips A and Losos E Quantifying threats to imperiled species in the United S Bioscience 48(8): 607-Yang Yuenpo and Liu H A In: Flora of T (E Huang Tseng-Chieng) Taipei: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Flora of T 2: 393-蔡汉雄,陈日中 新的有害生物--大瓶螺 广东农业科学, 5: 36-车晋滇,郭喜红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 陈德牛,张国庆 褐云玛瑙螺在云南境内传播危害 植物检疫,10(1): 12-陈令静,李振宇,洪得元 中国桔梗科-新记录属--异檐花属 植物分类学报,30(5): 473- 陈银瑞,杨君兴,李再云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 生物多样性,6(4): 272-陈永革,古德祥 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昆虫天敌,20(3): 136-程大生 浅谈新疆麝鼠的由来 野生动物,(5): 程桂芳,杨集昆 北京发现的检疫性新害虫--蔗扁蛾初报 植物检疫,11(2): 95-程桂芳,杨集昆 蔗扁蛾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植物保护,23(6): 程桂芳,鲁琦,杨集昆 蔗扁蛾严重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植物检疫,12(2): 95丁炳扬 中国水生植物一新归代属--水盾草属(莼菜科) 植物分类学报38(2): 198-丁建清,王韧 外来有害植物 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8-丁建清,王韧,范中南等 恶性水生杂草--水葫芦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杂草学报,9(2): 49-何国锋 广东省两种危险性林木害虫的传入及防治情况植物保护,21(2): 47-李行誉 我国稻水象的发生及治理 植物检疫,11(增刊): 62- 李秀梅 恶性害草豚草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杂草科学,1: 7-李扬汉 中国杂草志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李振宇 仙人掌科 见:《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52(1): 272-李振宇 车前科 见: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印刷中)刘源智,江涌,苏祥云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1r是一块钱,10r是10块钱,100r是一百块,1k是一千,1k5是一千五,1w是一万,理解了吗哈哈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影响因子=942,命中率约66%,一审周期平均两个月建议你去MedSci投稿建议系统自己找,所有SCI期刊的命中率、一审周期、详细介绍都有,还有前辈的投稿经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巴西植物学报投稿

植物学报自1999年改成英文版的,名字叫:“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中文名有叫《整合植物生物学杂志》的),它现在不出中文版的。而现在的《植物学报》中文版,实际上是由原来的《植物学通报》更名而来。两个刊物的论文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为SCI收录杂志,后者不是。

嗷嗷,有些长,百度HI你了

巴西植物学报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一个典型的化工利用奥拉procedureThis提出了风险评估研究的一个典型的化学过程(环丁砜生产)行业使用最优风险分析(ORA)这些作者最近提出的方法& Abbasi s a(1995)。风险分析,事故鉴定和评估的系统方法。工业污染控制杂志》9(2),Abbasi sa(1998)。技术风险分析的化学过程工业。在过程行业损失预防杂志》,11(2),91年)。本文还简要描述了奥拉的不同步骤方法和可用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奥拉的每一步。研究表明反应堆和行业的存储单元是极易事故和需要复杂的安全安排。这些单元的破坏潜力,其影响将渗透远远超出了植物边界和附近地区造成破坏。一些建议已经降低现有的潜在风险。然而,该行业仍然需要有高水平的安全安排和应急程序位置计数器任何不必要的情况。O 2000爱思唯尔的科学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四)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五)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六)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扩展资料: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其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其次是世界分布,包括藓类中泥炭藓、水藓等,水生沉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睡莲等,挺 水植物芦苇、 香蒲等, 沼生植物如苔草等。泛热带分布如红树属、 海漆属、 海桑属等, 分布于海南、 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沿海。湿地中有分布广泛的广布种。广布种指普遍分布于世界,或几乎遍布世界的种。广布种主要属于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生植物。《湿地公约》第二条规定,每个缔约方必须把本国至少1块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且被纳入的湿地必须符合标准。标准1:如果一块湿地包含适当生物地理区内一个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的一处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范例,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标准2: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标准3: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标准4:如果一块湿地在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支持动植物种或在不利条件下对其提供庇护场所,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标准7:如果一块湿地栖息着绝大部分本地鱼类亚种、种或科,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种间和/或种群间的关系对湿地效益和/或价值具有代表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巴西植物学报投稿要求

不在国内所以不太清楚,抱歉了

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编辑部标准英文名为Editorial Office。指编辑给作者预约的稿件。 巴金 《关于丽尼同志》:“朋友分散了,刊物停了,没有人向他约稿、逼稿,他写好文章,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换稿费。” 袁鹰 《不灭的诗魂》:“这类约稿,时间要求很急,常常不容许作者反复推敲。”

中药化学类文章拟投稿sci杂志如下:高档次的杂志有:organic letter;tetrahedron letter;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lipids;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 etc中档次的: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hytochemistry;planta medica;HELVETICA CHIMICA ACTA;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etc稍低一点的: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phytomedicine;phytotherapy research;pharmazie,etc国内的:journal of asia natural products;药学学报;植物学报 AM J CHINESE MED 71antibiotic 0B M Chem 要求有生物活性 049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 Ecology,7左右,旧化合物也可以发,只要在化学分类方面有独到之处CARBOHYDRATE POLYMERS 784CARBOHYDRATE RESEARCH 703Chemical communication, 521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Russian) 393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62CHEMISTRY & BIOLOGY 677Chemistry & Biodivers 新出的一本杂志,比较容易中, 61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66DRUG DISCOVERY TODAY 152Economic BotanyEthnobotany Research & Applic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87Fitoterapia 908,好象是荷兰的杂志。不一定都是新化合物,有活性的混合物也可以发。helvtica chimica acta一般两个新化合物就可以,周期也比较短 55heterocycle 077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ournal of Antibiotics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 828J CHROMATOGR A 554J CHROMATOGR B 647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Journal of Ethnobiolog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515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 418Journal of Natural Remedies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332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79lipids 主要刊登脂肪族化合物 935Marine Drugs open accessNatural Products LettersNAT PROD REP 889NAT PROD RES 798Natural ToxinsNigerian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Medicinesorganic letters 要是新骨架的话很容易中 659pharmazia 5Pharmaceutical Biology (form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ognosy)Pharmacognosy MagazinePHYTOCHEMISTRY 417Phytochemical AnalysisPhytochemistry ReviewsPhytomedicinePhytotherapy ResearchPLANTA 963Planta Medica 746Steroltetrahedron 817 tetrahedron letters 基本上要求是新骨架 509Toxicon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巴西植物学报投稿邮箱

2010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14项(包括新增项目94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3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1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99项(新增3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重要方向项目27项(新增7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6项(新增8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9项(新增15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3项(新增4项)。发表论文408篇,其中SCI论文217篇,有136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0以上的8篇,0以上的35篇,0以上的148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16项。 2011年,植物所争取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计78项。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科技基础工作专项1项,973课题1项,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44项、青年科学基金1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1项;中科院项目百人1项,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2项,先导性专项课题4项。2011年植物所到位经费12亿元,实际留所经费62亿元。发表论文366篇,其中SCI论文231篇,有152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0以上的11篇,0以上的32篇,0以上的154篇;出版专著17部;授权专利22项。 2012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320项(新增160项)。其中包括,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课题15项(新增1项),863课题1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新增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7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122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3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9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4项,其它横向项目32项(新增15项)。到位经费95亿元,实际留所经费58亿元。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论文280篇,有184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0以上的7篇,0以上的45篇,0以上的118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48项。 2013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471项(新增220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9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23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23项(新增12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3年,植物所到位经费38亿元,实际留所经费87亿元。发表论文457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28篇,有285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0以上的20篇,0以上的58篇,0以上的150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56项。 2014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77项(包括新增项目213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8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128项(新增46项)、青年项目62项(新增3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基金3项(新增2项)、特殊学科点建设项目1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1项、其他基金项目12项(新增5项);承担其他部委项目10项(新增4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主持院STS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新增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8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4年,植物所到位经费56亿元,实际留所经费88亿元。发表论文562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65篇,有230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0以上的15篇,0-0的22篇,0以上的135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专利4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2012年SCI影响因子为75,排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非综述类期刊的第12名,位居国际该领域期刊的前11%,在所有 SCI收录的151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位于第7名。JIPB被SCI,BA和PubMed等67个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拥有14,300余家订阅机构,订户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文下载量接近20万次。 2013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2年获中国科协 “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 二等奖,被CNKI等三个机构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06年—2011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A类资助;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2001—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 2009年获 “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称号;200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3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类学报》是中国生物学科历史最悠久的核心期刊,代表了中国植物分类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2003年被世界著名检索机构ISI数据库收录,入编其产品SCIE和CC/AB&ES。2008年原拉丁刊名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改为英文名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自2009年始改为英文刊,并与国际出版机构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采用ScholarOne的Manuscript Central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自2010年至201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 为880、295、596、851。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是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态学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全英文期刊,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以发表符合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的原始创新性论文为主,同时发表有新观点的代表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被SCI、BA等17个国际知名数据库所收录,2013年JCR最新发布的JPE影响因子为355,在SCI收录的195种植物学期刊中位列第93位;在SCI收录的136种生态学期刊中位列第89位;在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151种期刊中位列第30位。2012年获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三等奖。 《植物生态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文生态学期刊。月刊,大16开本(A4幅),全铜版纸印刷。刊登内容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地理学、土壤学及气象学等多个学科,主要发表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创新性原始研究论文,包括以植物与环境关系为内核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发表有新观点的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综述文章、新的方法与技术、植物生态学相关基础资料,并设有论坛栏目,对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科技问题开展学术讨论。被BIOSIS、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Ecological Abstracts、Advances in Ecology、AGRIS International、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生物多样性》 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中国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 《植物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反映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包括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是全国优秀中文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中国国内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网络资源系统(网络版)、CSCD、CSTPCD、CNKI和CAJCED;中国之外数据库包括::《英联邦农业文摘》(CABABSTRACTS)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情报系统《国际农业引文索引》(AGRIS INTERNATIONAL)。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1年)和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8年)。2009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期刊示范项目。2012年,本刊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生命世界》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高等教育出版主办,传递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信息,普及与生命相关的科学知识,报道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事件。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生命科学、生命自然、生命健康。

中药化学类文章拟投稿sci杂志如下:高档次的杂志有:organic letter;tetrahedron letter;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lipids;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 etc中档次的: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hytochemistry;planta medica;HELVETICA CHIMICA ACTA;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etc稍低一点的: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phytomedicine;phytotherapy research;pharmazie,etc国内的:journal of asia natural products;药学学报;植物学报 AM J CHINESE MED 71antibiotic 0B M Chem 要求有生物活性 049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 Ecology,7左右,旧化合物也可以发,只要在化学分类方面有独到之处CARBOHYDRATE POLYMERS 784CARBOHYDRATE RESEARCH 703Chemical communication, 521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Russian) 393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62CHEMISTRY & BIOLOGY 677Chemistry & Biodivers 新出的一本杂志,比较容易中, 61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66DRUG DISCOVERY TODAY 152Economic BotanyEthnobotany Research & Applic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87Fitoterapia 908,好象是荷兰的杂志。不一定都是新化合物,有活性的混合物也可以发。helvtica chimica acta一般两个新化合物就可以,周期也比较短 55heterocycle 077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ournal of Antibiotics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 828J CHROMATOGR A 554J CHROMATOGR B 647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Journal of Ethnobiolog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515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 418Journal of Natural Remedies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332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79lipids 主要刊登脂肪族化合物 935Marine Drugs open accessNatural Products LettersNAT PROD REP 889NAT PROD RES 798Natural ToxinsNigerian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Medicinesorganic letters 要是新骨架的话很容易中 659pharmazia 5Pharmaceutical Biology (form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ognosy)Pharmacognosy MagazinePHYTOCHEMISTRY 417Phytochemical AnalysisPhytochemistry ReviewsPhytomedicinePhytotherapy ResearchPLANTA 963Planta Medica 746Steroltetrahedron 817 tetrahedron letters 基本上要求是新骨架 509Toxicon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