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实施办法

根据《教育信息化0行动计划》,到2022年,我国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为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推广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青岛宁夏路小学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以“学习和操作电子白板”为主题的校本培训。信息技术袁善勇老师担任了本次培训的主讲。培训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设备,包括投影、中控、展台、功放、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软件的界面介绍、各项功能操作方法,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方式。所有老师对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致认为白板技术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学校还将组织教师定期开展电子白板使用的交流活动,相信通过阶段式的培训,老师们会很快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电子白板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与总体要求 1.强化对教学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高校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它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对贯彻实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我省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2.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重点,重视教学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加强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整体水平,加速我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教学信息化建设具体目标 完善全省及各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创新教学信息化决策、投入、管理、评价体制,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教学信息化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学习科学系统研究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数字化的教师教学支持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加强教学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推出一批具有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全省高校教育技术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创新教学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1.加强教学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各高校要将教学信息化建设置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校园建设的中心位置,按照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注重实效、分层实施的原则,加强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一方面统筹规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统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政策体制的建设。要将教学信息化硬件、软件、服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规划与建设,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规划还要重视教学信息化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既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立足提高教学质量与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师生提供高质量教学信息化服务,实现教学信息化建设模式从“面向技术的模块化建设”向“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的转变。 2.创新教学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学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将教学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将主管教学的校级和院系级领导、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纳入教学信息化决策、规划、管理的体制。成立信息化教学促进机构,探索CIO(首席信息官)体制,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服务部门的体制、资源、队伍的整合,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的作用,组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3.建立教学信息化投入管理的长效机制 各高校要加大对教学信息化经费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教学信息化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专项列支,并确保逐年有所增加。实现教学信息化经费的“项目式”投资方式与维持性投资方式相结合,学校教学信息化专项经费与院系级教学信息化专项经费相结合。合理确定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及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分配,以保障教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各高校还应拓宽筹资渠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自身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 三、建设教学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与教学资源 1.加强教学信息化设施与环境建设 各高校应及时充实并更新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设备,使多媒体教室比例提高到80%以上,建设可以远程控制与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效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加快无线网络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力争到2015年,除了每个教室有线入网以外,60%的教学活动区域要覆盖无线网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率提高到90%以上。继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全面完善以教学为中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环境,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全面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2.推动数字化校园学习空间建设 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当前大学教学新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公共机房、降低网络资费、提供一定的免费机时等具体措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生动活泼的能促进学习者交互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E-learning教学交流平台和数字化学习空间,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3.推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 各高校要加强本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集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多群体的建设队伍,共同设计和研发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全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省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实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继续开展全省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活动和全省高校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区域教学联合体高校要率先建成开放灵活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推进高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 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 1.实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制度 各高校要大力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开展全员信息化教学培训工程,将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挂钩。充分发挥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依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与考核,基本实现50岁以下的高校教师均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胜任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2.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各高校要创新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内容、方法与形式,依托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支持系统、江苏省教师教育网络培训平台以及各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多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培训等。高校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学习的能力 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高校要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学会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加快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 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及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抓好学分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管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等平台系统建设,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着力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高校相关部门应联合协作,积极构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如网络课程、教育软件、虚拟团队教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咨询等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如学习工具软件、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等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要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评价制度,对教学支持服务提供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和测评,保证支持服务的质量。 3.加强教学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改善现有教学信息化专业人才结构,使得教学信息化专业人员数达到学校专业教师人数的3%以上,重视解决好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职称问题和相关待遇。以我省有关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专业为依托,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技术的专业人员,能够研制开发高水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技术人员,以及具有较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专业人员,在学校形成一支队伍稳定、职称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并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六、加强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 1.加强教学信息化理论研究与标准规范建设 各高校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力度,增加教学信息化方面的课题立项,紧跟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采用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省教育厅将组织相关院校、学术团体依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我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如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和评价标准、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和评价标准、教学信息化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保障教学信息化顺利实施。 2.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推广应用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和课堂,使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深入课堂。 3.提高教学信息化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益 各高校要紧密联系教学及科研实际,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与结果的监控与评估。进一步推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跨校“共知、共建、共享”,提高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深化我省教学信息化发展。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实施办法的通知

如果文章质量高,投哪个刊物都会录用。

绿色班班通 一、绿色班班通的研发缘起 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为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班班通,堂堂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上海京城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华师京城)联合实验室为此特别研发了“绿色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二、“绿色班班通”概述 “绿色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本着“互联·互通·互动·节能·经济·高效”的原则,整合了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等整套教学设备,并通过独创的协同教学软件系统,整合优秀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师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形成班内即时互动网络学习环境,达到堂堂清的教学效果,实现局域型的“班内通”无线协同教学。 同时,它更可以使班与班之间、异地异校之间通过网络及远程协调教学软件开展同题合作教学、课堂教学观摩、远程教研活动等,实现班级之间的“班班通”以及异地异校之间的“校校通”,有效实现不同班级、不同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最终实现广域型“班外通”远程可视化协同教学,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难题,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绿色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度的融合,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让老师们喜欢、学生们喜欢、并有利于推广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理念,科学设计了“绿色班班通”的应用体系。同时,在支持体系上体现了完整、科学、方便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并综合考虑了资源、教师培训、运行维护等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了“绿色班班通”体系的有效运行。 “绿色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推出后,以其观念的前瞻性、产品的优越性以及服务的全面性通过了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并迅速获得了各地教育部部门以及各地师生的认同和支持。 三、 “绿色班班通”系统架构图及解决方案 “绿色班班通”系统架构图  “绿色班班通”标准解决方案  四、 “绿色班班通”特点 节能环保的 “绿色”教学平台 多向互动的 教学平台软件 丰富易用的 课程学习资源 创新高效的 教学应用模式  节能 环保 无粉尘污染 班内通 课堂日常教学平台 课堂协同学习套具 班外通 可视化远近通协同教学平台 华师京城教育服务网站 仿真虚拟实验资源 互动电子学案资源 教学设计、同步教辅资源 教学课件、课程资源、试卷习题、教学素材 互动教学 课堂内作业随堂随清 协同学习 班内外智力资源共享 (视频共享 、档案共享、授课教室主控权可以互换、上课过程自动录制生成资源等) 人本教育 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  五、 “绿色班班通”二大特征: 健康经济 配备超短焦距投影仪,不伤害教师眼睛,且板书授课无阴影遮挡,灯泡寿命长,且更换成本低。 互通互动 既可以实现班与班之间的两地互通(可同时支持200多个班级),也可实现班内的师生互动。 科技让教育更精彩,华师京城“绿色班班通系统”凭借其独有的产品优势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力图为中国教育提供更轻松的学生学习氛围,更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因特网发展因特网(internet):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兴起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它应国防、科研的需要起源于美国,又因商业的介入而在全球范围得以推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是由遍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各种网络按照统一的通信协议组成的一个全球信息传输网。Intranet:Intranet是采用因特网技术所建立的一个较小地域中的网络,该网络运行于自己的高速网络介质上,它的服务对象是自己。可以利用现有的内部网络硬件、软件和服务器,采用因特网技术和标准来建立自己的Intranet。当前业界权威人士公认的Intranet所包括的八项服务是:Web电子出版、目录服务、电子邮件、安全性管理、广域网络互连、文件传输、打印和网络管理。WWW:World Wide Web的简称,又称为3W或Web,它是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页面呈现环境。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处于同一建筑,同一学校或方圆几公里远地域内的专用网络。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或者称WAN,是一种跨地域的网络,通常包含一个国家或省市。中国教育科研网:简称CERNET(China Education &Reserch Net)主要由全国各大学、科研机构、教育机构连接而成的网络。北京教育信息网:覆盖北京市所有区县的教育教学单位,提供多种可选的接入方式,向学校、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可实时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平台。与因特网、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首都信息化平台、北京科教信息网高速互联;它面向全市教育系统及社会,形成易于管理和维护的、安全可靠的、开放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使用统一标准域名,可实现北京市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的传递,教育信息的发布和共享,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检索,可实现校园网络互连和开展现代远程教学、网上教育等。骨干网:北京教育信息网骨干网采用当代先进、成熟、可靠、标准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带宽的通讯线路,支持多种应用服务系统,为首都教育系统提供一个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广域网,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网络接入和信息服务。以骨干网中心节点为核心,连接市教委职能机构、主要直属单位、大学和区县中心节点组成高速网络。区县区域网:以区县中心节点为核心,连接区县教委职能机构、由主要直属单位、校园网组成的网络。校园网:指校园内信息装置互联运行的局域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存储、检索、下载等)的技术。现代远程教育: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远程教学站点:具备计算机终端、电子白板,声像输入输出设备等条件,与北京教育信息网连通,并实现实时双向式交互教学的教学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lS):教育应用管理软件,具备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财产管理等多种功能。通过公共接口使学校、区县、市教委的管理信息得以流通、交换,构成统一的、规范化的学校管理网络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资料库。教学课件:又称CAI课件,指为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的辅助教学软件。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类人员共同拥有同等访问网络信息资源权限的过程。信息技术教育:以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育或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中通过使用个人计算机或网络终端为学习提供支撑环境的手段或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库:便于使用者从网上直接存取教学信息的数据库。电子白板:用于远程教学,它是网络中的交流界面,相当于传统教室里的黑板,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个教室的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相互间讨论问题。对教学用图表讲解并加注,方便进行实时双向式交互式教学。电子学籍智能lC卡:作为MIS的组成部分,是应用MIS的重要工具。之所以称电子学籍,是因为在卡的只读存储器和学籍管理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了完整的学籍信息。智能是指IC卡本身带有中央处理器,可以实现多种智能化操作。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15日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正式批复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今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名单。据悉,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的新举措。教育部要求,试点必须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应用导向,探索机制与模式创新,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教育部批复的第一批试点包括区域试点、专项试点及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试点多种类型。区域试点强调侧重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途径和机制、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等方面进行探索;专项试点强调侧重省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中小学试点强调侧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优质资源应用模式、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职业院校试点强调侧重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合作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式、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科院校试点强调侧重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智慧校园建设机制、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加强对本地试点单位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支持;要求各试点单位要在申请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确定的试点工作重点内容和专家建议,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细化试点内容、试点目标,形成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教育部将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抽查、中期评估和交流等活动,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对试点单位进行动态调整。 教育部:要以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3日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13年工作要点。文件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要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并提供服务。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  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

未来世界更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Isand Box AR 沙盘课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创造,去体会,对于开发、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报纸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2021

我国教育大数据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及K12领域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我国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适应学习、课堂精准教学方面,典型代表有智慧学伴、论答、极课大数据等。从应用范围来看,目前我国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K12领域,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应用较少。我国教育大数据市场规模已突破1亿美元目前,大数据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低,教育大数据行业占中国大数据产业比重约为96%。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按96%的比重测算,2021年我国教育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04亿美元。我国多省市加快推进教育大数据布局 企业布局完善2021年,教育部通过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网络思政教育、智能体育教学三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中遴选出不同应用方向的实践共同体,开展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形成一批成熟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探索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大数据的基础,其中关于教育大数据的项目如下:目前我国布局教育大数据业务的主体主要包含大数据服务商、新兴创业型教育大数据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教育信息化企业以及其他或转型或布局的企业五大类,代表性企业包括三盟科技、光大教育、腾讯、阿里等。我国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教育数据作为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可以预计其开放的范围将越来越大、开放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政策有必要逐步走向开放,允许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决策与治理。——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可以自己查询的

2021年徐州市中小学教育诶教学论文。屏蔽结果屏蔽结果还没有出来呢2021年徐州市中小学教育诶教学论文。屏蔽结果屏蔽结果还没有出来呢。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获奖

请问证书是下载的还是邮寄的?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报纸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