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发布时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3次进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连续5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排名居全国高校学报前列,引用率排名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刊发的论文与设置的专栏还经常被各地报刊以综述或其他形式报道。2012年,学报(哲社版)在2012-2013年度的CSSCI来源期刊中排名全国高校学报第12位。2011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学报(哲社版)的期刊影响因子为223,在全国673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位。另据2012年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表明,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学报(哲社版)在被列为核心期刊的121家期刊中位列第22位。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全国高校学报排名中,学报(哲社版)排名第12位。同年9月,首次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主办的“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含10个电子版专业期刊);2013年12月,在最新发布的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中,学报(哲社版)连续第5次成为来源期刊。2013年还连续第4次入选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2版)》,在入选的116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客观数据”排名全国第14位,在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9位。在2013年3月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中,学报(哲社版)排名全国高校学报转载率第16位。另据国内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的《信息检索报告》显示,2013年共被138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60篇,转载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4位。同年,学报(哲社版)第二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列入“全球华文人文社科期刊50家”;首次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列入“全国重点学术期刊” 。2013年组织发表的一篇陈学明的重点论文,《求是》杂志在2013年第20期以“百家言”专栏首篇进行了选载。这些成绩,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物地位扎实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报(哲社版)自创刊以来,把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全面反映高校和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发现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办刊宗旨。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能够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热点,对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复刊后,为繁荣学术,培养人才,编辑部依托学校在一些学科领域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把握重点,持之以恒。以1981年在学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红学研讨会为重大契机,网罗海内外重要名家,发表了周汝昌、谭正壁、章培恒、刘世德、黄霖、陈旭麓、韩南、柯灵、王蒙、王瑶、李希凡、蒋星煜等作者的稿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学子刘昶的论文,也被全国多家权威报刊转载介绍,引起强烈反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团队成员也获得多种奖项。例如:2006年与2010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开展的第三、四届评优活动中,执行主编两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有两位编辑分别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另外,执行主编连续两次被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主编”;有四位编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编辑”。

《外国中小学教育》 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中国科技核心《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是普通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办有这5个期刊!! 没有什么 教育参考版!!《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曾用刊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

《外国中小学教育》 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中国科技核心《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是普通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办有这5个期刊!! 没有什么 教育参考版!!《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曾用刊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局国内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北京399信箱,邮编100044)邮发代号:国内4-281,国外Q543印刷开本:5250px×7425px。联系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10号楼数理学院大楼(第二教学大楼)二楼邮政编码:200234 收录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ASS)、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1983年9月考入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7月本科毕业分配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1997年8月调入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继续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200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003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7月晋升为教授。2007年1月任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参加中央党校第26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2012年3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研究方向及主讲课程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当代文艺思潮、鲁迅研究。 主讲课程:为本科生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鲁迅研究、当代文艺思潮等课程;拟为研究生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史、当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代表作家研究等3门课程。三、科研成果:(一)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的后现代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话语转型期中国电影的失语症》,《电影评介》2007年第11期。《全球化·鲁迅·相互主体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的世俗视角》,《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新世纪大众文艺的特征》,《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11年2月25日。《浅谈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解构与建构》,《当代电视》2011年第4期。《谈电视剧<武林外传>的“无厘头”文体特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促进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11年9月26日。《超越“小我” 表现“大我”——评刘上洋的散文》,《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2011年10月17日。《危机的葬送——鲁迅<孤独者>论》,《上海鲁迅研究》2011年第4辑。《文艺批评与文艺争鸣》,《艺术评论》2011年第12期。《日本的现代批判与鲁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文学批判与现实批判》,《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当代文艺批评学的生长点》,《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3日。《文艺家,拿出接受批评的雅量》,《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2012年2月14日。《知识精英的隐退与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艺》,《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论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二)出版著作《中国小百科全书·文学与艺术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年(参编)。《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主编)。《新时期文学概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著者)。《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简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一著者)。《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B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参编)。《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独著)。《中国现当代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主编)。《鲁迅大全集》(共33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编委)四、科研项目主持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与现代性问题研究(2009—2011),项目编号:09NM03。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日本代田智明的鲁迅研究(2012—2014),项目编号:参与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内好的鲁迅研究(2003—2010),第一参加人,项目编号:03BNW045。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语言研究(2006—2009),第一参加人,项目编号:NJ06089。五、学术兼职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2.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版)编委会委员六、获奖1999年12月,著作《新时期文学概述》获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年6月,吉林大学第十六届“精英杯”学术成果大奖赛二等奖。 2005年12月,论文《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获内蒙古民族大学2003—2004年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3月,获内蒙古民族大学2003—2004年度成人优秀教学质量奖。2006年5月,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1月,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获内蒙古民族大学20005—2006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2008年6月,项目《女性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获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8月,被评为内蒙古通辽市2008年度师德先进个人。2011年11月,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届优秀主讲教师。2011年11月,被评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逼近与还原——人文价值标准的确立与文学史重构》,《海南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沉闷中的呐喊——杨争光小说综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5 期。《试论五四启蒙思潮的局限》,《东岳论丛》 2004 年第 2 期。《升腾在乡村大地的精魂——台静农小说集 < 地之子 > 综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穿透生命表象的价值追问与诗意传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6 期。6 《立足本土的书写——李锐小说创作简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3 期。《海男 < 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 > 意蕴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3 期。《个体生存困境的展现与突围——评李锐小说 < 颜色 > 与 < 寂静 > 》, 《名作欣赏》 2005 年第 9 期。《城乡抉择的焦虑及其想象性解决—— < 阿毛姑娘 > 解读》,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5 期。《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捍卫——李锐小说创作简论》,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3 期。《宿命与荒诞的生存——试论李锐小说对人类存在困境的追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成长·性别·父权制——兼论女性成长小说》,《理论与创作》 2007 年第 2 期。《坚守与质疑的双声对话 ——李锐小说对启蒙的深刻表达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5 期。《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4 期。《 李锐小说诗性特征分析》,《小说评论》 2007 年第 5 期。《当下视野中的苦难生存》,《名作欣赏》 2007 年第 12 期。《神圣光环中的魅影——论李锐小说中的“革命”》, 《文艺评论》 2008 年第 1 期。《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 《光明日报》 2008 年 4 月 11 日 第 11 版。《生态视阈中的诗性表达》,《文艺报》 2008 年 4 月 8 日 第 2 版。《 身份确认的危机与个体命运的荒诞——评陈昌平的中篇小说 < 复辟 > 》, 《小说评论》2008 年第 4 期。《论李锐小说 历史阐释 的独异性》,《当代文坛》 2009 年第 2 期。《 “意守世间的精神难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1 期。《 论儿童文学中教育主义与游戏精神的关系》,《名作欣赏》 2010 年第 6 期。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文学的生态转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未来的灾难》(海南出版社,1999年)《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970年后的美国诗歌》(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爱因斯坦的圣经》(海南出版社,2000年,合译)《过去的痛》(梅·萨藤/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梦里晴空》(梅·萨藤/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漫天星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超级律师》(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吻与倾诉》(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为了你爱我,我就放弃自己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革新者和局外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英国当代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约翰·阿什贝利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小人国和大人国》(斯威夫特/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5.《为美而死》(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诗人与画家》(山东画报出版社,奥登等著,2006年)《法兰西之旅》(亨利·詹姆斯/著,鹭江出版社,2006年,合译)《肖邦在巴黎》(新星出版社,2006年)《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的教父们》(新星出版社,2007年,合译)《典型的日子》(惠特曼,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无界之地》(玛丽·奥斯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谦卑者的财富》(梅特林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双语版,2009年)《法兰西之旅》(亨利·詹姆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双语版,2009年)《少雨的土地》(玛丽·奥斯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双语版,2009年)《典型的日子》(惠特曼,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双语版,2009年)《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双语版,2009年)《漫步巴勒斯坦》(新星出版社,2010年,合译)《弗兰纳里·奥康纳文论随笔集》(新星出版社,2011年)《意大利时刻》(亨利·詹姆斯,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陌生日本之一瞥》(小泉八云,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河上漂流记》(约翰·巴勒斯,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延龄草》(约翰·巴勒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3.《河畔小屋》(约翰·巴勒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4.《标志与季节》(约翰·巴勒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5.《自然之道》(约翰·巴勒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6.《旅行尽头的土地》(玛丽·奥斯汀,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7.《无界之地》(玛丽·奥斯汀,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8.《少雨的土地》(玛丽·奥斯汀,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9.《阿拉斯加之旅》(约翰·缪尔,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40.《加州的群山》(约翰·缪尔,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41.《我的青少年生活》(约翰·缪尔,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学大系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04-A0027)、黑龙江省科技厅计划攻关项目(GC5D411)成果。《2008年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东三省诗歌年鉴2005年卷》,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东三省诗歌年鉴2006~2007年度黑龙江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东三省诗歌年鉴2008~2009年度黑龙江卷》,华夏翰林出版社,2009年版。“经典游记”10卷,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计有:《北美》(安东尼·特罗洛普)《通向罗马之路》(希拉瑞·勃洛克)《清新的田野·冬日之光》(约翰·巴勒斯)《日本魅影》(小泉八云)《美国手记》(狄更斯)《从大海到大海》(吉卜林)《大草原之旅》(华盛顿·欧文)《阿拉斯加的冰川》(约翰·缪尔)《古老的卡拉布里亚》(诺曼·道格拉斯)《法兰西之旅》(亨利·詹姆斯)“儿童冒险大王丛书”4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计有:《狼孩毛格利》(吉卜林)《吹牛大王历险记》(拉斯伯)《小飞侠》(詹姆斯·巴里)《海盗的故事》(霍华德·派尔)9.“美国生态文学译丛”4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版,计有:《典型的日子》(惠特曼)《无界之地》(玛丽·奥斯汀)《鸟与诗人》(约翰·巴勒斯)《山间夏日》(约翰·缪尔)10.“生态文学译丛”17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计有:《清新的原野》(约翰·巴勒斯)《生命的呼吸》(约翰·巴勒斯)《冬日阳光》(约翰·巴勒斯)《延龄草》(约翰·巴勒斯)《接受宇宙》(约翰·巴勒斯)《河畔小屋》(约翰·巴勒斯)《鸟与诗人》(约翰·巴勒斯)《标志与季节》(约翰·巴勒斯)《自然之道》(约翰·巴勒斯)《旅行尽头的土地》(玛丽·奥斯汀)《羊群》(玛丽·奥斯汀)《无界之地》(玛丽·奥斯汀)《少雨的土地》(玛丽·奥斯汀)《我在山间的第一个夏天》(约翰·缪尔)《阿拉斯加之旅》(约翰·缪尔)《加州的群山》(约翰·缪尔)《我的青少年生活》(约翰·缪尔) 2004年译著《吻与倾诉》(哈佛社科经典)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2年译著《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获黑龙江省翻译家协会优秀翻译成果一等奖。2001年度《诗林》杂志“天问”诗歌奖(一等奖)。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铁路文学奖。 《荒野中的朝圣者》,《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生态整体观与美国生态文学》,《天涯》,2011年第2期。《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作家》,2011年第4期。《现代性与生态危机》,《文艺评论》,2010年第5期。《唐湜诗学思想探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12期。《重返自然的悖论》,《山花》,2010年第9期。《九叶诗派对象征主义的反思》,《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录。《客观化写作》,《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诗与存在:里尔克晚期诗学中的超验维度》,《湖北社会科学》,2010第4期。《自我的悖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第1期。《当代汉诗中的元文学意识》,《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龙江当代翻译文学考察》,《文艺评论》,2009年5期。《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扬子江评论》,2009年6期。《美国四生态作家》,《红岩》,2009年特刊第2期。《奥登:疗救者的诗学》, 《诗江南》,2009年第4期。《诗歌救赎的见证》, 《中国诗人》,2009年第2卷。《从经验到形式》,《诗刊》,2009年7月号下半月。《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观照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3期。《法国象征主义的诗学思想》,《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袁可嘉诗学思想探源》,《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8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文摘卡》摘录。《奥登与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录,收入《中国当代前沿学术理论》,新时代出版社,2009年版。《元诗歌论纲》,《艺术广角》,2008年第5期。《关于诗歌的诗歌》,《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包蕴情怀的理性探索》,《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返回无名》,《文艺评论》,2005年第5期。《重复与原型》,《诗刊》,2005年第1期。《本源之诗》,《诗探索》,2004年秋冬卷。《我的博尔赫斯》,《世界文学》,2004年第2期。《随便谈谈》,《当代小说》,2004年第2期。《对哑石诗歌个人化特征的一点考虑》,《诗林》,2004年1期。《独自担当存在的人》,《诗选刊》,2004年第3期。《诗歌是一种乡愁》,《诗林》,2004年第4期。《返回无名》,《星星》,2004年2月上半月刊。《对线性时间的消解》,《当代小说》,2003年第5期。《真实与虚构》,《诗歌月刊》,2003年第10期。《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诗林》,2001年第1期。《谈近年写作的客观化倾向》,《山花》,1998年第8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迷狂和理性之间》,《南方文坛》,1998年第7期。《诗是什么》,《文艺评论》,1996年第5期。《基督·神与人·疯狂》,《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选》,《诗林》,1993年第4期。《阿什贝利诗选》,《诗林》,1995年第1期。《毕肖普诗选》(3首),《诗神》,1997年第5期。《默温诗选》(2首),《诗刊》,1998年第7期。《罗伯特·洛厄尔诗选》(5首),《诗神》,1999年第5期。《蜂箱的到达》(普拉斯),《南方周末》,1999年9月10日。《史蒂文斯诗选》(2首),《南方周末》,1999年12月24日。《树上的神》(谢默斯·希尼),《诗林》,2001年第4期。《阿什贝利诗选》(23首),《诗歌月刊》,2001年第8期。《库尼茨诗选》(8首),《诗选刊》,2001年第9期。《靠近河流的夏天》(凯泽),《读者》,2001年第19期。《家园化、家园性和异在世界》(海伦·文德勒),《诗探索》,2001年第1-2辑。《尼禄、契诃夫的白兰地与来访者》(希尼),《希尼诗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翻译的影响》(希尼),《希尼诗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早期爱尔兰自然诗》(希尼),《希尼诗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阿什贝利诗选》(5首),《中西诗歌》,2002年创刊号。《西密克诗选》(7首), 《中西诗歌》,2002年第2期。《艾德里安娜·里奇诗选》(5首),《诗歌月刊》,2002年第5期。《奥登诗选》(7首),《诗歌月刊》,2002年第6期。《奥登诗选》(5首),《诗歌月刊》,2002年第7期。《德里克·马洪诗选》(2首),《星星》,2002年第8期,下半月刊。《雷克斯罗斯诗选》(6首),《诗歌月刊》,2002年第9期。《俄罗斯当代五人诗选》(18首),《诗林》,2003年第2期。《斯蒂文斯与济慈的“秋颂”》(海伦·文德勒),《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2期。《西密克诗选》(7首),《诗刊》,2003年第5期,下半月刊。《奥登论凡高》(奥登),《中国铁路文学》,2003年第10期。《荷兰当代诗选》(14首),《诗林》,2004年第3期。《一棵树的功课》(惠特曼散文选3),《文字客》,2004年第5期。《对月亮的沉思》(奥尔德斯·赫胥黎),《文字客》,2004年第6期。《当代爱情》(道格拉斯·敦),《诗刊》,2004年第8期。《比利·科林斯诗20首》,《诗歌月刊》,2004年第9期。《马克·斯特兰德诗选》(6首),《青年文学》,2006年第2期。《家的宁静与欣喜》(乔治·吉辛),《读者》,2006第6期。《奥登诗选》(14首),《中西诗歌》,2007年第3期。《奥登诗歌》(4首),《诗选刊》,2007年第7期。《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诗歌》(文论),《诗林》,2008年第4期。《科蒙亚卡诗选》(7首),《扬子江诗刊》,2008年第5期。《惠特曼随笔选》(23篇),《世界文学》,2008年第6期。《声音的奥登》(西默斯·希尼),《诗探索》,2008年第3期。《箴言》(华莱士·史蒂文斯),《扬子江诗刊》,2009年第1期。《马克·斯特兰德诗选》,《诗江南》,2009年第1期。《蝈蝈和蟋蟀》(济慈),《青年文摘》绿版,2009年第7期,下半月。《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文选》,《诗歌月刊》,2009年第9期。《奥登诗选》(14首),《诗江南》,2009年第4期。《玛丽·奥斯汀随笔选》(3篇),《滇池》,2009年第11期。《内在的流亡者》(海伦·文德勒),《诗探索》(理论卷),2010年第1辑。《路易斯·麦克内斯诗选》(8首),《诗选刊》,下半月,2009年第11期。《加拿大当代诗选》(10首),《延安文学》,2010年第2期。《索菲娅·安德雷森诗选》(8首),《扬子江诗刊》,2010年第3期。《作为想像的价值》(华莱士·史蒂文斯),《青年文学》,2011年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要求多少字

属于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属于北大图书馆确定的“中文核心期刊”,所以,在很多高校评定职称时,并不被认定为核心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3次进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连续5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排名居全国高校学报前列,引用率排名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刊发的论文与设置的专栏还经常被各地报刊以综述或其他形式报道。2012年,学报(哲社版)在2012-2013年度的CSSCI来源期刊中排名全国高校学报第12位。2011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学报(哲社版)的期刊影响因子为223,在全国673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位。另据2012年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表明,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学报(哲社版)在被列为核心期刊的121家期刊中位列第22位。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全国高校学报排名中,学报(哲社版)排名第12位。同年9月,首次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主办的“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含10个电子版专业期刊);2013年12月,在最新发布的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中,学报(哲社版)连续第5次成为来源期刊。2013年还连续第4次入选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2版)》,在入选的116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客观数据”排名全国第14位,在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9位。在2013年3月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中,学报(哲社版)排名全国高校学报转载率第16位。另据国内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的《信息检索报告》显示,2013年共被138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60篇,转载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4位。同年,学报(哲社版)第二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列入“全球华文人文社科期刊50家”;首次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列入“全国重点学术期刊” 。2013年组织发表的一篇陈学明的重点论文,《求是》杂志在2013年第20期以“百家言”专栏首篇进行了选载。这些成绩,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物地位扎实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报(哲社版)自创刊以来,把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全面反映高校和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发现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办刊宗旨。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能够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热点,对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复刊后,为繁荣学术,培养人才,编辑部依托学校在一些学科领域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把握重点,持之以恒。以1981年在学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红学研讨会为重大契机,网罗海内外重要名家,发表了周汝昌、谭正壁、章培恒、刘世德、黄霖、陈旭麓、韩南、柯灵、王蒙、王瑶、李希凡、蒋星煜等作者的稿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学子刘昶的论文,也被全国多家权威报刊转载介绍,引起强烈反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团队成员也获得多种奖项。例如:2006年与2010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开展的第三、四届评优活动中,执行主编两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有两位编辑分别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另外,执行主编连续两次被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主编”;有四位编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编辑”。

上海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刊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快,刊出的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刊物先后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评定为来源期刊、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先后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继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后,又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二连冠、三连冠,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规范执行优秀奖,还被评为“上海市最佳学报”,在海内外学术界理论界已产生一定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宗旨是立足上海大学,放眼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关注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动态,把办刊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为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具体地说,刊物要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争鸣,不断创新思想,改善研究方法。我们鼓励作者提出新问题、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我们既重视应用研究,也重视基本理论;既重视宏观把握,也重视微观审察;既重视学术热点,也重视积学所得。我们将继续发挥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探讨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大力扶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通信与信息工程机电与自动化冶金与材料建筑科学生命科学数理化科学和管理科学等 1999年,获得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  国内刊号:CN 31-1718/N  国际刊号:ISSN 1007-2861

1撰稿要求1总体要求文稿力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数据可靠。文稿一般以4 000~6 000字为宜,论著、综述类不得超过8000字。2名词术语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及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基本名词》系列为准。文稿内使用的名词术语前后统一,新名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名词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或《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采用批准的药名;创新性新药,请参照我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新译名词应附外文原文。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常用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例如:WBC、RBC、Hb、DNA、HBsAg、IgG、IgA、IgM、CO2、NO等。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3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黑、花诸体,并注意上、下角标使用准确。如kg不能写成Kg,ml不能写成ML,pH不能写PH或Ph。4数字用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时间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如1999年不宜写成99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近期”等。时间天用“d”表示,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2数字范围的表示形式表示范围用“~”,不用“-”。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至5×10应为3×10~5×10,或(3~5)×10,不能写成3~5×10;60 %至70%应写为60%~70%,不能写成60~70%;60 mg至70 mg应为60~70 mg不能写成60 mg~70 mg;5±5摄氏温度应写(5±5)℃。3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表示方法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写成40×20×30 mm,也不能写成40×20×30 mm。5计量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单位的名称和符号。6统计学符号应以国家标准GB/ T 1-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为准,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符号一律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如:(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表示(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10)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2稿件格式1题名题名应恰当简洁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标题。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2作者署名和单位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集体署名的文章需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在论文首页脚注第一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最高学位、职称、是否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等内容;整理者姓名列于文末。如果需要确定一名对文稿及其研究内容负责的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名及全部作者与单位的英译。中文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字母均大写,名的每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双名之间加连字符“-”。3摘要摘要字数要求在200~3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论著类文稿的摘要形式采用结构式,内容应包括目的(阐明研究的背景和设想、目的)、方法(必须包括材料或对象,应描述课题的基本设计,双盲、单盲还是开放性,使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分组和对照)、结果(应列出主要结果,包括主要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结论(全文总结,准确无误的观点及价值)。英文摘要可略详于中文摘要,但文意要一致。4关键词各类文稿均须标引关键词,数目一般为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关键词的选择要规范、准确,可以参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系列名词选词,也可以使用主题词标引,具体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关键词应置于摘要之后,正文之前。附中英文摘要的文稿,须注中英文关键词。5正文体例论著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5部分。各级标题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均左顶格书写,后空一格写标题文字;二级以上层次序号的数字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圆点。分级编号示例:“1”“1”“1”“1”。编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引言和参考文献不标序号。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以15字为限,同一层次的标题所用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应一致。文内接排的序号一律用圆括号数码,如:(1)、(2)……;若再分级用圈码,如:①、②……表示。6图表图表要精选,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插图和表格应具有足够的自明性信息,使读者不查阅正文即可理解其内容,并注意勿与正文内容重复。插图和表格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相应位置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1图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或在图的下方)标明图题、图号、放置方向及作者姓名。图可集中附于文后,图题、图注应置于正文内,外加方框标明所在位置。照片图要求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示,不要写在照片上。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须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2表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不用竖线)。表内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说明的事项(如P值等),可在表内依次用*、#、△、□、☆号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并以简练的文字写标注在表格的左下方。表内参数的单位应尽量相同,放在表的右上方;如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放在各栏的表头内,均值±标准差用±s,置于表的右上方。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统计学显著性标注统一用*、#、△、□、☆表示P<05;* *、##、△△、□□、☆☆表示P<01。7致谢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应征得被致谢本人同意,对被感谢者可直书其名。文字力求简练,评价恰当,用语准确。8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期刊文献卷和期均须著录。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主,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未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尽量不引用文摘、综述等第二、三次文献。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期刊[J]、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标准[S]、报告[R]、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未定义类型者[Z];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采用[A]。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数据库[DB/MT]、光盘图书[M/CD]、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期刊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止页图书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以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报纸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N]报名,出版年-月-日(版次)会议论文集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A]//文集的编者文集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学位论文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页-止页专利文献格式:[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文献来源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起页-止页3投稿须知1投稿方法电子版来稿请进入相应杂志的主页注册、登陆后投稿,点击“修改全文”上传投稿原文;纸质版投稿采用邮寄方式,邮寄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114信箱“学报”编辑部收(邮政编码201203)。请勿寄个人,以免影响稿件处理。不采用稿件一般不寄还,请自留底稿。2补充材料来稿应列出通讯作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电子邮件。如系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项目文稿,请在文稿首页页脚位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寄项目任务书复印件。3稿件处理编辑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作者在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可向本刊编辑部查询。作者若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多投。一旦发现一稿多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之内拒绝采用该文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4修改事宜来稿经同行专家审查后,认为内容需要修改、补充或删节时,本刊编辑部将把稿件及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作者必须于1个月内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回编辑部,否则将作自动退稿处理。5版权声明本刊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和保密等法规,投稿前第一作者应请所在单位加盖公章,以免侵权和泄密,并同意将印刷版和电子版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来稿一律要求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有权对拟录用的稿件进行文字性修改、删减等加工处理;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将提请作者考虑,如不同意删改者请事先声明。另外,本刊已独家加入《中国期刊网》,作者若不同意自己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时请在来稿时说明。6稿酬支付来稿一经发表,本刊即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作者寄付稿酬(已含各类文摘、光盘版、网络版稿酬),并赠送2本样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