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主任

(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4)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5)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施工分会副理事长(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8)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保险与风险研究会常务理事(10)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委员(1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委员(13)天津市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4)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软土地下工程技术委员会(TC204)委员(15)《岩土工程学报》编委(16)《土木工程学报》编委(17)《建筑结构学报》编委(18)《地基处理》编委(19)国际期刊 Cogent Engineering-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编委

出版专著1本,编著2本,发表期刊论文180余篇,会议论文50余篇,其中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等发表论文16篇,在国内土木工程领域著名期刊“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发表论文50余篇。(1) 聂建国著,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原理与实例 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2) 聂建国著,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试验、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3) 聂建国,刘明,叶列平,编著,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4) 聂建国,樊健生,编著,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5) Jianguo Nie,Muxuan Tao,C S Cai,and Shaojing L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Continuou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2009(135): 1377-(6) Jianguo Nie,Liang Tang,and C S CPerformance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under Combined Bending and Tors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2009(135),1048-(7) Jianguo Nie,Yu Bei,C S Cai,New Connection System of confined Concrete Colum and Beams I: Experimental Study,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Volume 134,December,2008,530-(8) Yu Bei,Jianguo Nie,C S Cai,New Connection System of confined Concrete Colum and Beams Ⅱ: Theoretical Model,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Volume 134,December,2008,530-(9) J G Nie,C S Cai; T R Zhou; and Y Li;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Prestress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Considering Slip Effect,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Volume 133,April 2007,530-(10) Jianguo Nie,Jiansheng Fan,C S Chun,Stiffness and Deflection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under Negative Bending,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V130,N11,November,2004,1842-(11) Jianguo Nie; Yan Xiao; and Lin Chen,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hear strength of composite steel-concrete beam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V130,N8,August,2004,1206-(12) Jianguo Nie and Chun S Cai,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considering shear slip effect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V129,N4,April,2003,495-(13) Jianguo Nie and Chun S Cai,Deflection of cracked RC beams under sustained loading,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V126,N6,June,2000,708-716(14) Jianguo Nie and Yan Xiao,Yin Tan,and Wang Hongquan,Experimental Study on Behavior of Composite Steel High-Strength Concrete Beams,ACI STRUCTURAL JOURNAL,V101,N2,2004,245-(15) Jian-Guo Nie,Chun-Yu Tian,C S Cai,Effective width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t ultimate strength state,Engineering Structures,30(2008)1396-(16) Jianguo Nie,Jiangsheng Fan,C S Cai,Experimental study of partially shear-connected with profiled sheet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30(2008)1-(17) JG Nie,C S Cai,H Wu,J S Fan,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with openings in concrete falnge,Engineering Structures,28(2006)992-(18) Jianguo Nie,C S Cai,Ting Wang,Stiffness and Capacit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with profied sheet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27(2005)1074-(19) Jianguo Nie,Kai Qin,C S Cai,Seismic behavior of connections composed of CFSSTC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experimental study,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64(2008),1178-1191(20) Jianguo Nie,Kai Qin,C S Cai,Seismic behavior of connections composed of CFSSTC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finite element analysi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64(2008),680-688(21) 聂建国,陈宇,樊键生,步行荷载作用下单跨人行桥振动的均方根加速度反应谱法,土木工程学报,2010(09) 109-116(22) 聂建国,王宇航,混凝土翼缘完全断开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弹性刚度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0(07) 1-13(23) 樊键生,聂建国,王浩,考虑收缩、徐变及开裂影响的组合梁长期受力性能研究(I)-试验及计算,土木工程学报,第42卷第3期,2009年3月,8-15(24) 聂建国,赵洁,钢板-混凝土组合简支梁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12月,V41,N12,28-34(25) 聂建国,吴丽丽,吕坚锋,樊健生,槽形钢-混凝土组合梁及其应用前景初探,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11月,V41,N11,78-85(26) 樊健生,聂建国,吕坚锋,张革军,斜拉桥钢箱梁-混凝土索塔结合段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7月,V41,N7,61-66(27) 聂建国,秦凯,方钢管混凝土柱内隔板式节点骨架曲线的确定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4月,V41,N4,1-7(28) 唐亮,聂建国,密实截面组合梁竖向抗剪强度Ⅱ:受负弯距作用的组合梁,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3月,V41,N 3,15-20(29) 聂建国,唐亮,密实截面组合梁竖向抗剪强度I:受正弯距作用的组合梁,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3月,V41,N 3,7-14(30) 聂建国,唐亮,胡少伟,朱红超,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的抗扭强度,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1月,V41,N1,1-11(31) 聂建国,陶慕轩,预应力钢_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变形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12月,V40,N12,38-45(32) 聂建国,陶巍,张天申,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高性能砂浆抗弯加固试验研究,2007年8月,土木工程学报, 40,N8,1-7(33) 聂建国,左莹,樊健生,按部分剪力连接计算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承载力的简化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7月, 40,N7,19-24(34) 聂建国,唐亮,开口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弯扭性能非线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第39卷第6期,2006年,28-34(35) 聂建国,樊键生,黄远,周炜,汪大绥,陆道渊,钢板剪力墙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09)1-8(36) 聂建国,陶慕轩,黄远,田淑明,陈戈,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研究新进展,建筑结构学报,2010(06)71-(37) 聂建国,李红有,唐亮,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4月,第30卷第2期,55-63 (42)(38)聂建国,赵洁,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10月,29卷第5期,50-56(39) 聂建国,秦凯,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抗剪受力性能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4月,28卷第4期,8-17(40) 胡少伟,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扭试验与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8月,V27, N4,103-109(41) 聂建国,樊键生,广义组合结构及其发展展望,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6月,27 N6,(42) 聂建国,王寒冰,张天申,蔡奇,秦凯,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抗弯加固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1-9(43) 聂建国,蔡奇,张天申,王寒冰,秦凯,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抗剪加固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10-17

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这里在线投稿系统73:8081/Journalx_jzjgxb/authorLogOaction?mag_Id=1

不是一回事,是两本不同的期刊。 《建筑结构》(月刊)期刊简介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入选各类数据库及荣誉称号: 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创刊时间:1971年读者对象:设计院、高校及科研单位、施工管理、房地产等单位的广大结构工程师。主要栏目: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应力结构、索膜结构、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抗震、工程检测、房屋加固与改造、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设计施工经验以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结构软件的应用、规范和规程的修编及背景介绍、技术讲座、国内外科技综述、重点工程报道、科技简讯、设计论坛、问题和讨论、工程实录。报道特色:内容以实用性、科学性、导向性和资料信息性为特色。发行量始终居行业同类期刊之首。发行渠道:邮局发行,邮发代号2-755。《建筑结构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2010年起为月刊,大16开,112页,至2011年已出版了32卷。       本刊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

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

这里在线投稿系统73:8081/Journalx_jzjgxb/authorLogOaction?mag_Id=1

不是一回事,是两本不同的期刊。 《建筑结构》(月刊)期刊简介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入选各类数据库及荣誉称号: 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创刊时间:1971年读者对象:设计院、高校及科研单位、施工管理、房地产等单位的广大结构工程师。主要栏目: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应力结构、索膜结构、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抗震、工程检测、房屋加固与改造、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设计施工经验以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结构软件的应用、规范和规程的修编及背景介绍、技术讲座、国内外科技综述、重点工程报道、科技简讯、设计论坛、问题和讨论、工程实录。报道特色:内容以实用性、科学性、导向性和资料信息性为特色。发行量始终居行业同类期刊之首。发行渠道:邮局发行,邮发代号2-755。《建筑结构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2010年起为月刊,大16开,112页,至2011年已出版了32卷。       本刊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

建筑学报编辑部主任

你说的应该是邮发代号:2-19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本刊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35 ISSN:0529-1399 国内刊号:11-1930/TU 邮发代号:2-192 去-2394它的主页上看看吧

16岁时,赵冬日从东北老家到北平读高中,1934年当他20岁时东渡日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人生最重要的大学学习阶段。3年的预科班毕业后,他升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部,主修建筑专业。按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抱着学习土木工程的想法去日本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学习土木工程比较实际,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报了建筑学,看来是与建筑学有缘。 本时,赵冬日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留学期间,就一直在党组织领导下,边学习,边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即回到北平,为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在日本华北铁路一家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之后去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到东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1948年随东北大学迁回北平,后又到北洋大学任教。这 7~8年里,赵冬日一直以大学教授、建筑师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工作,并较早地结识了后来 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及其它革命领导者。赵冬日自己认为,这几年虽然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段,但因从事革命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故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所以真正从事规划建设及建筑设计是从1949 年解放以后开始的。 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赵冬日是这样构思的: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中心,位于城市纵横轴线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庄重的建筑,其间是辽阔平坦的场地,上面是一望无际的蓝天,这一切构成了广场雄伟的气魄。广场采取了对称的布局,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面在广场的中央,树木、灯柱的布局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广场新建筑的色彩以亮色为主,黄绿相间的琉璃檐头,淡桔黄色的墙面和微红色的花岗石台基,其本身具有愉快、明朗的色调;和旧有的黄瓦、红墙、白玉石栏杆的天安门取得既调和而又对比的效果。广场周围栽种了多种树木,油松四季长青、苍劲挺拔,冬季白雪青松,另有一番景色;立柳柔和潇洒,春季早绿,为广场早报春讯;元宝枫整齐丰满,叶色入秋变红,给广场平添新装。它们彼此互相映托,色调万千。广场四周和纪念碑南面栽植大面积的草坪、花坛,这也为广场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色彩。 雄伟壮阔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8月,赵冬日在苏联参加国际建协会议,同时访问了莫斯科市。9月初返京后就投入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设计工作之中。当时,对大会堂建设的要求是既简单又难。简单在于只要满足有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既可。难在于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融合于一体,世界上亦无先例可援。 ? 1958年10月14日,一个普通而非凡的日子。这一天对赵冬日是终生难忘的。下午,赵冬日受 命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等候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天,周总理刚从外地返京,便不顾劳累,听取有关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的汇报。那天送审的3个方案分别由清华大学、市建院、市规划局(即由赵冬日、沈其所主持设计)所设计。周总理先看了3个设计的平面图和透视图,然后听取了设计师们的介绍。周总理便一边比较、一边提问。最后,周总理问万里:北京市的意见如何?万里把推荐赵冬日、沈其方案的意见作了汇报。周总理再次反复看、反复比,并一再征求在场人员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市规 划局的方案,而工程的具体设计则由市建院负责。没日没夜的劳累及思索,终于有了结果。赵冬日此时的心情,已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了,他只 有一个心愿一定要配合好建筑设计师实现方案的构想。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当时正担任规划局技术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也因此得到了当时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信任。规划局从大会堂设计的“幕后”走到“台前”之后,刘仁亲自找到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去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也不去考虑。打破樊篱、另起炉灶,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按照这个思路,赵冬日和同事们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规划局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只是支撑这恢弘气势的,是高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原来和博物馆“配套”的用地规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几乎扩大了一倍。但这个方案能不能最终获得通过,谁心里都没底。且不说中央从没明确表示过放宽7万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庆一天天临近,多建10万平方米显然又会延长工期。更关键的是,17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画在图纸上容易,我们真的能把它变成现实吗? 据说,总理之所以没有计较10万平方米的超标面积而选中了规划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规划局设计的大会堂全部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当时中央是打算在这里安放一尊毛主席雕像的。偏偏就是这两大“亮点”,随即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周恩来似乎预料到了这点,从选定规划局方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反复叮嘱参与下一步施工设计的建筑师们:“大会堂的设计不要一次把文章做绝,要留有余地。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总理选定规划局方案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5日的凌晨1点钟。果然,仅仅数小时后,设计方案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图纸上大会堂北端宴会厅的宽度是108米,而大会堂北墙与中山公园间的距离足足有180米,刘仁认为两者不成比例,就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给大会堂又加了四条“腿”,使整个建筑由“凸”字型变为了“出”字型。大会堂“体型”的确定也使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广场北部东西两侧分别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两座建筑均采用柱廊结构,形成 “廊”一实一虚,“柱”一圆一方的对比关系。它们连同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门广场壮丽威严的宏大气势。在1997年4月的中日设计师北京交流会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由衷地赞叹:“天安门广场真伟大,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气魄的国家广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则给了天安门广场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可以视为继紫禁城建成后,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晚年的赵冬日在任命大会堂前留念赵冬日总建筑师系国内第一批建筑设计大师50多年来他以特有的大家风范为中国建筑及首都建设留下了一系列颇为壮观的精神财富。日前,在赵总85周岁前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他编辑出版了纪念专辑《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在序言中吴德绳院长对赵总的建树描述的极为贴切:“几十年来,赵总工作在共和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耕耘在城市建设规模、数量之最的首都,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他的规划和创作得以实施。全国人民热爱、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的规划设计,都包含了赵总的远见和智慧。赵总没有辜负时代和地域赋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睿智,借鉴亦创新,不断地求索,使学术思想得 到了升华,造就了他的作品出手不凡,留芳于世。”近50年来,赵冬日一直从事规划设计,主持并指导过的建筑创作项目有数十个;围绕首都中轴线、剧场空间、医院建筑、住宅设计等理论探索及创作实践问题,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尤其应看到,赵总有关建筑评论方面的文章,有些是在他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会委员及顾问期间,在全国各地召开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中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新疆等地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某些问题,虽是即席发言,但却是他日积 月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写照;看似顺手拈来、宛若天成,其实俨然早已成竹在胸,它们或气势磅礴,或一针见血,观点明确,分析透辟。作为晚辈同事们追求的目标及学习的样 板,《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编委会的话这样归纳道:他的“建筑师的职责不仅是建筑设计,同时包括城市规划工作”的事业观与责任感;他的好学态度、肯干,以及继承、借鉴,又敢于“胜过前人,后来居上”的创新意识;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出的胆识和气魄;他对住宅建筑设计与公共建筑设计一视同仁的敬业精神;他在设计、创作之后及时总结、提高的不断进取精神;他善于捕捉和运用有用信息的敏锐思维。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创作,展现他的才华、胆识、气魄和造诣。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方案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城市设计杰作,在这个宏伟、壮观的构想中,有他的智慧、心血、汗水…?历时50余载,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在探索、思考;所提出北京市东 西轴线的规划设想,充分体现了他那里将“历史和现代融二为一”的思想方针。2005年4月3日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冬日先生辞世,享年91岁。

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在哪

1、直接打电话询问编辑部,2、登录他们的网站,根据你的作者ID和密码登录查询

航空动力学报今年改了审稿流程,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责任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能进复审说明上一步专家外审的意见是不错的,可以考虑录用或者修改后录用你看一下编委会名单,和你投稿论文方向差不多的那一位应该就是负责复审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