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福建分中心

发布时间: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福建分中心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长春分中心的设置地,是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所在地,担负着为全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生产提供科研情报和文献资料的重任,是吉林省中医药学术与情报交流的重要园地。

研究所下设科学数据研究室、情报研究室、文献资源研究室、古籍资源研究室、多媒体资源研究室、信息技术研究室及编辑出版中心。现有职工155人。是国家教育部中医药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临床与情报合作中心单位之一,是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是国家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网中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以及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和北京中医药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成都分中心

%D6%D0%D2%BD%B8%DF%B5%C8%D1%A7%D0%A3&sr=&z=&cl=3&f=8&wd=%D6%D0%D2%BD%B4%F3%D1%A7&ct=0这里面很多啊

很多,以下是经常用的全文数据库,pubmed大部分没全文:1、OVID2、EBSCO3、proquest4、scicnedirect5、springer6、

戊戌数据包含了美国上市药品数据库,欧盟上市药品库,美国橙皮书数据库,ClinicalTrials数据库,欧盟HMA上市药品库,日本橙皮书数据库,日本上市药品库等,有中文,英文,日文检索。

截至2013年9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承担科研项目共889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973”项目7项,其中牵头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863”项目15项。“十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74项,其中部省级32项。“十二五”以来,新上各类科研项目1167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级各类科技奖励53项。 截至2014年4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国家中药GCP中心省级研究中心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四川省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校级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推拿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成都分中心、中医药文化中心 截止至2014年,图书馆有古籍图书23677册,珍善本1870册, 孤本11种16册,中医药古籍2010种,14458册,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前列 。中文数据库网络信息雷达四库丛刊虚拟场景图书馆环球医学在线学习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超星发现系统超星学术视频康健临床决策循证数据库中医药引文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移动图书馆高校试题素材资源库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读秀学术搜索 外文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BSCO外文数据库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馆外文生物医学图书共享服务系统(FMBS)CALIS文期刊网(ccc)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南分中心

研究所下设科学数据研究室、情报研究室、文献资源研究室、古籍资源研究室、多媒体资源研究室、信息技术研究室及编辑出版中心。现有职工155人。是国家教育部中医药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临床与情报合作中心单位之一,是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是国家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网中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以及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和北京中医药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CADAL万方数据资源

戊戌数据包含了美国上市药品数据库,欧盟上市药品库,美国橙皮书数据库,ClinicalTrials数据库,欧盟HMA上市药品库,日本橙皮书数据库,日本上市药品库等,有中文,英文,日文检索。

医多维医药文献检索是基于pubmed数据库的优势结合健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而成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3000多万篇医学类文献。它继承了pubmed的检索语法与语义转换功能,使得检索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同时为了延续用户习惯,在引入中文翻译的同时,保留了检索界面与详情界面与pubmed的一致性,让用户更为便捷地查询医药类信息。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河南分中心

%D6%D0%D2%BD%B8%DF%B5%C8%D1%A7%D0%A3&sr=&z=&cl=3&f=8&wd=%D6%D0%D2%BD%B4%F3%D1%A7&ct=0这里面很多啊

南方的。推荐两个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都是最好的,具体介绍到它们的网站去了解,或者到他们学校的百度贴吧里了解 吧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美术,湖北体育,湖北工业应该不久会并入湖北大学,升级为一类了。

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CADAL万方数据资源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概况发布时间:2010-5-24 文章来源:校长办公室 浏览次数:133933 南京中医药大学概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并诞生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汉中门和仙林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18000余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9所直属学院,20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2个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和42个硕士点,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现已建成19所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即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生命科技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近年来,先后有1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各类全国性荣誉称号和表彰。2009年5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选表彰的30位“国医大师”中,共有9位是曾经在我校学习或工作过的校友,其中学校周仲瑛教授、第一附属医院徐景藩教授、南通附属医院朱良春教授等3位为我校的终身教授。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全体师生医护员工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和“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总结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2005年11月,学校凭着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突出的办学成就,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规模适度扩展,办学活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并已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课题的重要基地,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特色的重点大学行列。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1954年10月15日,初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后经江苏省中医学校扩建为南京中医学院,199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至今已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建校之初,学校为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和当时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积极挖掘、整理和编写了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和输送了以董建华、程莘农为代表的第一批师资,接受并培养了第一批外国中医留学生,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等一批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古都南京,拥有汉中门和仙林两大校区。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心理系、人文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培训中心)等 12所直属学院(系);有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6个,其中4个为建设点;有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共18所附属医院,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南京市鼓楼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所;有教学医院15所,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100多个,形成了万人大学的规模。学校拥有1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管、理、工、经、文等多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建成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27门省级优秀课程,温病学、中医儿科学被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大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不断涌现,综合办学实力稳步发展。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是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2006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凭着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突出的办学成就,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现了学校本科教学水平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质量认证。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 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拥有 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3个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4个。近年来,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一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厅局级、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学校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李鹏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近年来,学校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前来学校视察的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省级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半个世纪以来,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他们作为一代儒医大家和高等中医药教育专家,一代代名师薪火相传,名师云集蔚然成景。近年来,我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多人被列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5人先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人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百余人先后进入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等人才培养梯队,为我校名师园地再添新锦。 学校学风浓郁,近三年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持续超过 80%,六级考试通过率达到30%左右,医学类毕业综合测定(含毕业论文)成绩优良率超过80%,非医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良率超过75%。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就业形势稳步发展,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医药院校、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事业单位的中坚骨干。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在校留学生数一直位居江苏省内各高校前列。 1994年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举办中医学学历教育之先河。目前学校与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境外讲学、考察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国际交流,弘扬中医药事业,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美国唐氏工业基金会及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在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资助中医药高等教育。香港念慈庵奖教金及美国施祖谷奖教金也先后在我校建立。学校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学科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准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办学结构和办学规模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办学活力显著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面向“十一五”,我校将继续传承并进一步升华五十年办学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坚定既定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创优战略、质量立校战略、科学主体战略、科技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合作战略及社会服务战略,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办学质量,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使我校成为具有研究教学型特质的“国际著名,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全国具有特色的重点大学行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