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叙事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叙事研究杂志

叙事研究杂志投稿

新手投入写作之前要先确定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和文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稿目标平台。新手投入写作之前要先确定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和文体。先从自己的长项入手,擅长各种散文就先多写多练散文,作为自己投稿写作生涯的突破口。新手必须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才行,先求专再求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先不要写,驾驭不好的文体先不要尝试,开始的时候信心最重要,不要看到征稿启事就按捺不住,要先认真分析结合自身情况再做决定。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己擅长的文体打开突破口,积累自信以后路就好走多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稿目标平台。新手最初的平台选择不宜盲目追求高大上,国内一线报纸杂志每天的投稿量数不胜数,作为新手选择这样高起点的平台难以出头,不如把目光锁定在那些三线媒体杂志,你所在城市的地市级报纸就是个稳妥的选择。报纸发行量大,且每天都会出版,对读者来稿的需求量也大,竞争相对比杂志低一些。你只需买份报纸找到上面的评论版以及副刊版,仔细研读上面的征稿启事,看清要求,一旦有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就要马上动笔,早写完早投给编辑,这样见报的希望也会大一些。切记,一定要按照征稿启事上的要求写作。值得一提的是,给报纸投稿一定要对这份报纸有个初步的了解,风格、定位等等要明确,虽然全国的城市生活类报纸都差不多,但各家报社对稿子的口味还是有所不同的,这需要你多研究一下这份报纸每天评论版上发表的文章是什么风格?副刊版上登出的文章又有什么特色?同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去写?你写出的有没有见报的文章好?多找找差距和不足。另外,投稿前不要随便联系编辑,直接写完稿子按照联系地址投给他就好,稿子多日未见发表可以适当联系下编辑,一定要注意态度谦和些。当你在报纸上发表的稿子越来越多之后,经验积累得足够丰富了,你也可以尝试更高的挑战,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跟报社的情况不同,由于出版周期长,再加上对稿件风格文体要求更严格,投稿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前期要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多。跟向报社投稿一样,起初你需要多买几期你要投稿的杂志,研究各个栏目的定位,把握杂志面向的读者群的口味,写读者爱看的文章,尤其是故事性强的小说等等。揣摩编辑的喜好,记住各各栏目编辑的名字,查看杂志每一期相应编辑选择的文章,把握编辑的审美口味。这些工作必须去做,心里有把握了在动笔写,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论是给报社还是向杂志社投稿,一定要认清和编辑的关系,我们投稿的文章是为了给广大读者看的,就应该迎合读者的口味,而编辑的工作是为了帮读者选择可读性强的好文章,本质上说,你和编辑都是为读者服务的,同时编辑还掌握着你投稿文章的命运,所以一定要和编辑搞好关系,不需要刻意低声下气地讨好,起码的尊重就足够,理解编辑工作的辛苦之处,要多换位思考,甚至要养成一种编辑思维,文章写好后要用编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不要给编辑增加额外的工作量。要多注意细节,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互相的尊重,编辑也才会对作者印象深刻,不要自视甚高,即使编辑没有认可自己的文章也不要觉得编辑没有眼光,调整好心态继续努力。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这个简单,因为现在一般都是有偿来稿,只要你写的好,那么人家录用了就会给你稿费。你找到人家相关的网站,里面专门就有投稿的网页,把你自己的稿子投递给人家,在填写上你的信息,等消息就可以了。得先去那些征稿的地方,研究研究人家的写作套路。然后写一篇和人家风格接近的稿子试着投稿一下。最好的方式,则莫过于找那些投过稿子的人,来让他们分享一下心得。这种思路,适合任何公众号、报刊副刊和杂志。只要你的风格和人家贴合,文笔又流畅,绝对是有机会挣点小小零花钱的。有点零花钱,也可以有点写作的动力呀。别小瞧“贴吧”里的征稿信息,别忘了——你的投稿终端是杂志、报纸和公众号。你得看,这些终端靠谱不靠谱。就算贴吧这个地方满世界都是垃圾信息,但只要征稿终端靠谱,你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个人观点:虽然这两年写作变现的红利很高,但这阵风最多吹个两年。等浪潮褪去,就知道谁在裸泳了。所以,趁着这两年多捞点吧。

叙事研究杂志官网

中国文物之门

(一)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理论—— 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 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2)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3)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 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 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 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 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的格式,叙事研究文本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各种不同的风格撰写,可以形成描述的文本、解释的文本、讨论的文本、叙述的文本等多种格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 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认识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 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 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 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地方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1991年,布鲁纳发表文章《批评的质询》,标题为真实的叙事解释 ,文中争辩通过文化产品,如语言和其他符号体系中介是否能体现思想结构的真实意义。他特别关注这些文化产品中的叙事思想,详细说明叙事的10种说法。

叙事研究杂志怎么样

叙事研究”是教师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这里介绍几种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 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基本步骤为: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基本步骤为: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实验法 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基本步骤为: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开始实验→进行后测→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案例法 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基本步骤为: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强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行动研究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或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叙事研究法 所谓叙事研究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骤为: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访谈(记述事件)→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反思)。  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看到平时司空见惯的事情的意义,通过对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叙述,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必须注意,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进行研究。例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叙事研究期刊

专著   Style and Rhetoric of Short Narrative Fiction: Covert Progressions Behind Overt Plots, 唯一作者,纽约和伦敦Routledge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唯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11年重印。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13第4次印刷。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唯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7年第3版第3次印刷。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唯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7年第5次印刷。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申丹、王丽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3年第3次印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译著  《解读叙事》(J希利斯·米勒著),唯一译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4年第3次印刷。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宾诺维茨主编),申丹等六位译者合译(6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编著  《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主编(三万字导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011年重印。  《欧美文学论丛:欧美文论研究》,申丹、秦海英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新叙事理论译丛”(共七部译著),译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11。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书和论文集中共发表论文约170篇(包括导读、书评等),其中有三十余篇期刊论文被国际权威索引A&HCI检索,在国内发表的论文有七十余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  在国外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  美国Narrative(叙事研究顶级期刊)5 篇  欧美Poetics Today(诗学理论研究顶级期刊)3 篇(其中1篇为合著,第1作者)  美国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19世纪文学顶级期刊)1 篇  欧洲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文学语义学研究顶级期刊)3 篇  美国Style(文体研究顶级期刊)6 篇(其中1篇与学生合著,第2作者)  英国Language and Literature(文体研究并列顶级期刊)4 篇(其中2篇与学生合著,第2作者)  欧洲English Studies: 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 篇  加拿大ARIEL: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1 篇  美国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1 篇  美国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1 篇  欧洲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国际译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会刊)7 篇  欧洲Poetics 1 篇  美国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1 篇  英国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1 篇(两人合著,第1作者)  在国外重要期刊、权威参考书和论文集中共发表论文50余篇,以下是其中的大部分:  Dan Shen,“Implied Author, Authorial Audience, and Context: Form and History in Neo-Aristotelian Rhetorical Theory”Narrative V 21, N 2 (2013): 140-  Dan Shen, “Covert Progression Behind Plot Development: Katherine Mansfield’s ‘The Fly’” Poetics Today V 34, N1-2 (2013): 147-  Dan Shen, “Stylistics in China in the New 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 21, N1(2012,创刊20周年纪念刊): 93-   Dan Shen, “Language Peculiarities and Challenges to Universal Narrative P” In Analyzing World Fiction: New Horizons in Narrative Theory, edited by Frederick Luis A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11, 17-  Dan Shen, “Neo-Aristotelian Rhetorical Narrative Study: Need for Integrating Style, Context and I” Style V 45, N4 (2011): 576-   Dan Shen, “What is the Implied Author?”Style V 45, N 1 (2011): 80-  Dan Shen, “U”Living Handbook of Narratology, edited by Peter Huhn Hamburg: Hamburg Univeristy Press,   Dan Shen, “Implied Author, Overall Consideration, and Subtext of ‘Desiree’s Baby’” Poetics Today V 31, N2 (2010): 285-   Dan Shen, “The Stylistics of Narrative F” In Language and Style, edited by Dan McIntyre and Beatrix B Hampshir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ian, 2010, 225-  Dan Shen, “‘Overall- Extended Close Reading’ and Subtexts of Short S”English Studies: 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 91, N2 (2010): 150-  Dan Shen, “Non-ironic Turning Ironic Contextually: Multiple Context- Determined Irony in ‘The Story of an Hour’”JLS: 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V38, N2 (2009): 115-  Dan Shen, “Edgar Allan Poe’s Aesthetic Theory, The Insanity Debate, and Ethically-Oriented Dynamics of ‘The Tell-Tale H’”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V 63, N3 (2008): 321-   Dan Shen, “Review: Text World Theory: An I” 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V 37, N1 (2008): 91-  Dan Shen and Dejin Xu, “Intratextuality, Intertextuality, and Extratextuality: Unreliability in Autobiography versus F” Poetics Today V28, N1 (2007): 43-  Dan Shen, “Internal Contrast and Double Decoding: Transitivity in Hughes’s ‘On the R’” JLS: 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V 36, N1 (2007): 53-  Dan Shen, “Booth’s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and China’s Critical C” Narrative V 15, N 2 (2007): 167-  Dan Shen, “Subverting Surface and Doubling Irony: Subtexts of Mansfield’s ‘Revelations’ and O” English Studies: 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 87, N2 (2006): 191-   Dan Shen and Xiaoyi Zhou,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 Reception, Influence and R”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V 3, N1-2 (2006): 139-  Dan Shen, “How Stylisticians Draw on Narratology: Approaches, Advantages, and D” Style V 39, N 4 (2005): 381-   Dan Shen, “Story-Discourse 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 E David Herman London & New York, Routldege, 2005, 566-  Dan Shen, “Why Contextual and Formal Narratologies Need Each O” JNT: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V35, N2 (2005): 141-   Dan Shen, “What Narratology and Stylistics Can Do for Each O” In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edited by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 R Oxford: Blackwell, 2005, 136–  Dan Shen, “Broadening the Horizon: On J Hillis Miller’s A” Provocations to Reading, edited by Barbara Cohen and Dragan K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  Yinglin Ji and Dan Shen, “Transitivity and Mental Transformation: Sheila Watson’s The Double H”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13, N 4 (2004): 335-  Dan Shen, “What Do Temporal Antinomies Do to the Story-Discourse Distinction?: A Reply to Brian Richardson’s R”Narrative V11, N2 (2003): 237-  Dan Shen, “Difference Behind Similarity: Focalization in Third-Person Center of Consciousness and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 In Acts of Narrative, edited by Carol Jacobs and Henry 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81-  Dan Shen, “The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ies: Exclusion, Complementarity, P” ARIEL: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V 33, N 3-4 (2002): 159-  Zongxin Feng and Dan Shen, “The Play off the Stage: The Writer-Reader Relationship in D”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10, N 1 (2001): 79-  Dan Shen, “Traveling Theory: A Twisting M” In In Search of a New Alphabet, edited by Harald Hendrix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6, 213-  Dan Shen, “Defense and Challenge: Reflection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ry and D”Narrative V 10, N 3 (2002): 222-  Dan Shen, “Narrative, Reality, and Narrator as Construct: Reflections on Genette’s N” Narrative V 9, N2 (2001): 123-  Dan Shen, “Breaking Conventional Barriers: Transgressions of Modes of F” In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Willie van Peer and Seymour C New York: SUNY Press, 2001, 159-  Dan Shen, “Review: Semiotics and the Problem of T”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V42, N1 (1996): 53-   Dan Shen, “Syntax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Realistic F”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V 38, N3 (1992): 149-  Dan Shen, “On the Transference of Modes of Speech from Chinese Narrative Fiction into 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28, N4 (1991): 395-  Dan Shen, “The Distorting Medium: Discourse in the Realistic N”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V21, N3 (1991): 231-  Dan Shen, “Unreliability and C” Style V 23, N 2 (1989): 300-   Dan Shen, “Literalism: NON ‘formal-equivalence’”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V 35, N 4 (1989): 219-  Dan Shen, “Stylistics, Objectivity, and C”Poetics V17, N3 (1988): 221-   Dan Shen, “On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Intentional Illogicali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F”Style V 22, N4 (1988): 628-  Dan Shen, “O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F”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V34, N3 (1988): 131-  Dan Shen, “Fidelity Versus P”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V 31, N3 (1985): 134-  国内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包括: 《外国文学评论》14 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13 篇(其中2篇为合著,第2作者)  《国外文学》10 篇  《外国文学》7 篇  《外国文学研究》4 篇  《当代外国文学》1 篇  《外国语》2 篇  《中国翻译》2 篇  《中国外语》2 篇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5 篇  《外语与外语教学》9 篇(其中3篇为合著,第2作者)  《江汉论坛》1 篇  《江西社会科学》4 篇  发表于其他核心期刊的论文:  《外国语文》(《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5 篇(其中2篇为合著,第2作者) 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大会主旨发言,其中三次(均为唯一非西方的特邀主旨报告):2013年欧洲叙事学协会(ENN)第三届年会,主旨报告题目“Contextualized Poetics and Contextualized Rhetoric: Consolidation or Subversion?”2011年PALA(Poetics an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年会,主旨报告题目“How to Uncover Narrative Subtext in Stylistic Analysis”。2009年德国弗莱堡大学“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udies”国际研讨会,主旨报告题目“How to Make Linguistics More Helpful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Fiction”。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  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  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  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  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  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