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端午节杂志专题

发布时间:

端午节杂志专题

怒江大峡谷的精华作为怒江大峡谷的最后一个小村落,往往没有多少人曾深入了解过秋那桶村,但这里却也是峡谷中如梦如幻的仙境所在。秋那桶依山而建,蜿蜒曲折而上,走到村子的最上端,惊觉雪山就在眼前,瞬间忘了这里只是云南不起眼的穷乡僻壤,静静伫立在山中的秋那桶,值得你花一天的时间徒步前往,值得你站在山中细细品味它的美,大山中与世无争的生活,与快节奏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里的一起都是心之所向。最神奇的是,这里的村民无一不是天主教徒,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一座天主教堂,从其木制的外观来看,更像是一座寺庙。甘孜州丹巴中国最美乡村古镇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南接州府康定,北临阿坝州金川县,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800米,坐拥美人谷、八美镇、梭坡碉楼、莫斯卡等自然人文景观,它适合旅行家独自探险,也适合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散心,更适合三两好友周末出行。丹巴美人谷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选美”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对比言语的描述要来得震撼,有人说这里美得像一幅精心描绘的国画,有人说这里纯净得像刚刚绽放的白莲花,用再多夸张的与美相关的词汇来形容丹巴的景致都不为过。除却自然风光,梭坡碉楼也带着历史的韵味为丹巴地区增添了一丝人文气息。夕阳余晖下,梭坡碉楼环绕于峡谷之中,座座拔地而起,沉沉的暮色营造出凝重却又宁静的氛围,仿佛把历史的画卷铺于眼前,苍劲有力。湖北恩施不逊于科罗多拉大峡谷湖北省恩施市境内,居然存在着一个与美国科罗多拉大峡谷难分伯仲的恩施大峡谷,属于清江大峡谷的一部分,景区可分为山下的云龙河地缝和山中区域。近10公里长的云龙河地缝让人既害怕又想一探究竟,奇山异水、珍禽异兽与断崖绝壁共同构成了一幅险峻而绝美的风光画卷,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壮阔的峡谷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是夏季绝佳的避暑胜地,在景区内,你可以下到深达百米的峡谷地缝中,寻觅古生物的足迹,也可以选择惊险刺激的悬空栈道,于300米高的悬空栈道上俯瞰峡谷风光。阿坝州金川县白梨花的海洋位于川西北高原的金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隶属四川省阿坝州,盛产金花梨、金川辣椒等绿色食品。金川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多晴朗天气,和大部分高原地区一样,昼夜温差大。梨花时节,阳光明媚,万物复苏,连吹过的春风都带着温柔的气息,金川河谷在梨花的映衬下展示出自己最有魅力的一面。几十里山坡上,梨花像纯白的地毯一样铺遍这个安静的小县城,如诗如画,过往的游客无不为临风而舞的纯白所感动。浙江磐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磐安县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虽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但距离杭州、温州、宁波的车程均在2小时以内,就如城市的后花园一般,是城市人自我放松、缓解压力的心灵港湾。作为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磐安更不愧为群山之祖、诸水之源,森林覆盖率极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浙江磐安。磐安水下孔景区以“七瀑一湖”为主要景观,峡谷中夹着飞流直下的瀑布,如悬挂着的水帘,奇特的山洞中涌出清澈的泉水,而这一切又处于朦胧的雾气之中,让人叹为观止。遇上好天气,还能在罗汉飞瀑看到惊艳的彩虹。甘孜州稻城亚丁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位于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尚未完全开发的亚丁自然风景区保持着地球上近乎绝迹的纯粹风光,可谓是“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是国内外摄影师都为之疯狂的天堂。稻城亚丁以“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这三座白雪皑皑的神山为核心景点,周围环绕着四季颜色变幻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相映成趣。最适合出发去稻城的时间为每年的9月到10月,秋季的稻城从明亮的黄绿色过度到略带深沉的橘黄色,早晨的阳光反射于棱角分明的雪山之顶,置身于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令人内心忍不住产生一种神圣的感情。目前稻城亚丁机场已建成,从成都、重庆等地都已通航,但如果想要一路欣赏318国道的沿途风光,也可以选择从成都坐车前往。喜欢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啦!端午节陪爸妈一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粽子

吃粽子跟咸蛋

端午节杂志

本人是鲁迅的骨灰级粉丝,据本人了解《呐喊》中根本没有《端午节》这片文章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少年闰土(节选《故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呐喊里面的确有篇是《端午节》文中主人公方玄绰软弱、自私,同时具有良知和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这一形象是五四后一批颓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大寒已过篱门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在傍晚喝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有人说,充满欲望。的秋的一一一,将以你哈哈

端午节杂志内页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本人是鲁迅的骨灰级粉丝,据本人了解《呐喊》中根本没有《端午节》这片文章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少年闰土(节选《故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中秋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表演。这天清早,我们一起去了三乡泉林山庄,那里既可以看表演,也可以玩。我们乘坐爸爸的那辆豪华小轿车来到了山庄,刚到的时候我看见里面的人多的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那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游泳池和一个烧烤场。在烧烤场内,我们找到了一个位置坐下。其实,我们是来观游泳池里有许许多多的人,有大人、小孩和老人。小孩在儿童泳池里玩和水上滑滑梯,大人则在大的游泳池里游泳……我看见有一个大人在游泳池里可以做出很多花样游泳动作,还可以在水上好像跳舞那样跳出很多美丽的花式。坐在旁边的叔叔告诉我,这里在举办“2006年中秋节水上表演”。由于水上表演动作精彩,我看得非常入神,那些姐姐在水上轻松自如的摆出各种美丽的姿势,让我大开眼界,她们就像在跳舞,一会在水里、一会又浮出水面……看着看着,真的好像自己也成了队伍里一员。当我看见在水上花式骑单车和踩钢丝的表演时,令我心惊胆寒,一位像我这么大的小男孩头顶着三个碗、手上还抓着两把伞(伞是用来帮助平衡的),上面没有一条线吊着他。 表演正式开始了,那位男孩在钢丝上小心翼翼地慢慢往前走,而他头顶上的碗始终都没有掉下,真厉害。看见他的头直流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掉下来,最后终于完成了表演。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了一声“佩服”,周围的人也在欢呼着,就连爸爸妈妈也连声说:“好,真厉害!” …… 今年的中秋节,我过得很愉快,尤其是在三乡泉林山庄看到的那场精彩的水上花式骑单车和踩钢丝的表演,让我很受启发,它使我再一次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看表演。 不够字M我

端午节杂志封面

这个女孩子长得的确非常漂亮,和杨幂有些相似,相信进入娱乐圈之后一定会大火。

今年的端午晚会上面有很多的明星嘉宾比如说:周笔畅、张翰、曾舜晞、陈学冬、于朦胧、田雨、韩雪、孟庭苇、娄艺潇、张翰、徐璐、赵雅芝、金晨、景甜、吉娜·爱丽丝、胡彦斌、陈立农、王琳凯、李一桐、王赫野景甜、金晨、徐璐仙气飘飘,漂亮姐姐的舞台十分惹人期待!

张嘉倪2006年参加《寻找紫菱》,并获得冠军。后出演了《又见一帘幽梦》等多部影视剧。2007年凭《又见一帘幽梦》获新浪电视剧第三季度最佳女演员奖,北京电视台影视盛典“影视新秀”奖。中文名: 张嘉倪 外文名: Jenny 别名: 张佳妮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87年6月22日 职业: 演员 毕业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2003表演系高职 代表作品: 《又见一帘幽梦》《微笑在我心》《丝丝心动》《母亲心》

糖果包装袋。

端午节论文

中国文学网有相关范例

端午节 百科名片 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目录隐藏 端午节由来 基本信息 节日别称 节日来历 节日习俗 各地节俗 节日食俗 相关诗词 端午节由来 基本信息 节日别称 节日来历 节日习俗 各地节俗 节日食俗 相关诗词 相关对联 相关谚语 中国端午申遗 引日本的端午节 韩国江陵端午祭 文化作品 编辑本段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说法都不一。 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 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1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比如说“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汉服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 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 、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 端午赛龙舟活动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辑本段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 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 节日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屈原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

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我认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中对“端午”名称的考证和分析,较为可信。 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风俗通》云“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记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西京杂记》亦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汉代的王凤都是五月五日生,起初,都有父母不拟抚养的故事。《史记·孟尝君传》记有田婴子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婴曰“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乎”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西京杂记》有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 大约在战国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据《荆楚岁时记》引“此日蓄采众药以镯除毒气”。这时,药草生长极盛,被认为效力最强,害虫也多在此时滋生,所以,采药、用药是端午重要的习俗内容。端午的古俗,主要有“蓄兰沐浴”,《大戴礼记》有记载日“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认为兰汤沐浴,可以攘病驱邪、驱瘟。屈原《楚辞》里,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汉代时,阴阳观念盛行,在端午习俗出现了以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厌胜物。东汉应助《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增”。另外还记载有“夏至著五彩兵增,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游重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恐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人家织嫌新,皆取着后嫌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后汉书·礼仪志》也记载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除瘟辟恶。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朱索遂衍化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桃印,可能是在桃木上作符印,挂在门口,以避除不祥。它一般长六寸、方三寸,刻上文字图符,绘成五色。 端午当天,也是人们互相馈送物品的日子。在重要的节日中,人们之间都会有所往来,这可以视作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维系。一般百姓人家的来往很难见诸史书文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宫廷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来往。例如,在《汉书》中就有记载说,章帝尝以午日赐百官水纹绞裤。 从恶日观念和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在中原地区最早是和夏至相结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意义便是避恶。人们相信,这个时期的草药具有特别有效的功用,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采药节日。人们也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采取一些其它方式来躲避灾害和疾病,使得自己和家室平安地度过这个节日,因此,节日活动主要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方式。可以说,到汉代为止,端午的节期时间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与夏至这一节气并行,还并未成为取代夏至的重大的仲夏节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恶手段作为端午的主要活动事象渐见端倪。 同时,从当时的宫廷习俗也可以看出,端午节不仅是个民间的节日,它也是宫廷、上层贵族的节日,这也就为后来的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端午习俗的仿效与流动奠定了基础,或者也可以说,我们可以不必太过在意这种上层和下层文化的区分,在中国,这种截然二分的方法是难以照搬应用到实际的复杂研究当中去的。但是,由于文献古籍的记载大多是读书人的记录,常常保存在朝廷或官府中,其中,特意记载皇室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奢华的生活常常能够为庆祝节日支付巨大的花费,因此,有时宫廷的节日生活也往往会成为民间流行的先锋。由于这段时期历史久远,保存下来的文献较少,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在后世,尤其是唐宋时期编纂大型类书时才被采集或整理出来,唐宋时期发现或追述的前朝资料是否带有唐宋人的理解已难以追考,但这些资料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秦汉的端午古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应该不是论文,不过稍微改一下,就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