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但因思想钳制严酷,秦文学却是空白。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3、唐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代表。隋代时间短,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文学主要新的文学体裁“词”得到发展,以香而软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占据整个词坛。“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成就较高。尤其是李煜后期词哀婉深沉,抒发了他痛失故国的悲哀。唐代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我国文学的骄傲。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涌现的世界级伟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是后人创作的范本,并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唐代文学文体齐备,诗歌、散文、唐传奇、词、变文、话本等共同构成唐代文学的繁荣。“初唐四杰”首开新路,突破“宫体”的内容,开拓了诗歌新境界,使诗歌题材由宫廷延伸到塞外。有沈佺期、宋之问在律诗形式上的确立。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唱建安风骨,为唐诗发展开辟了健康之路。盛唐诗人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诗句,反映出积极浪漫的盛唐之音。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以诗歌、词、散文和话本小说为主要形式。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歌有“西昆体”风靡一时,他们以粉饰现实、歌颂太平为主旋律,思想空虚。但晏姝、欧阳修的小令已开始摆脱花间词的影响,表现出清丽的词风。范仲淹词较有气魄,别具一格。柳永、苏轼使词走上革新道路。北宋后期,周邦彦注重格律,以典雅工丽之词为没落王朝点缀升平,使词又回到脱离现实的道路上。5、元明清文学元代思想尊崇佛道,儒理之学也有提倡,但地位和影响大不如前。文学出现俗雅之变。戏曲、散曲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元代文学主要成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明代文学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明代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开辟了章回小说的先河。与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一道总结历史,反映深刻现实。清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总结时期的文学。样式繁多,各具特色,以小说成就最大。作者着意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及其走向等作了周密而又全面的剖析和反思,有着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总结,反映社会生活深刻而又全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对士林群丑的细致描写和深入剖析,把古代讽刺小说推向了高峰,并影响了近现代作家的创作。扩展资料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 ,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 特 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序言]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民族,他们的巫术活动孕育出了文学的雏形。在这数千年历史的洗礼下,中国古典文学沉淀出一篇篇诗赋,一首首词曲,一出出戏剧,一部部文学著作。洗尽铅华的它们,惊艳了时光,温柔了流年,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依然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神秘的历史传说、厚重的时代背景绽放出奇光异彩。  为了表达我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了解它的发展史,弘扬中国古文化,让更多人从认识古文学,到爱上古文化,再到提高民族自豪感。我们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脉络”这一课题,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颇丰:不仅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并且提升了整合资料、梳理历史脉络、探究问题的能力。  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轨迹,走近中国古典文学,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正文]  研究性学习的航船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探究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这一主题的确定下开启了,小组成员抱着对这一研究的强烈兴趣开始了漫长而又丰富的探索旅程。  从资料的收集,分析,到对周边同学老师的调查访谈,再到我们之间认真地研究讨论,我们终于对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最终的结论。  随后,我们制定了如下计划,准备认真地研讨让这一课题能够开花结果:   由组长主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发展主要脉络”;   由组长主持研究“略述历代文学界领军人物”   由组员童萌主持研究“文学类型在古代的多向演变”   由组长主持研究“分析明清两朝的政治背景与文学特色联系”   由组长主持研究“明清小说与唐宋元代文学的联系”   由组长主持研究“清末社会剧变下的文学作品”   由组员魏洪淼主持研究“对《红楼梦》的看法”   由组长主持研究结题报告。  在完成了这些内容之后,我们便依照计划开始了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着重研究了一部分内容——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对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的研究,对其他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也涉猎一二,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在中期学习中我们大致地研究了下列内容,即我们的研究主题——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进程:  一、殷商  殷商文学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二、周  《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  三、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大的解放时代。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  △散文的勃兴  在百家争鸣中,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涌现出来,他们传世的散文绽放着思想的光辉。  历史散文:1、尚书2、春秋3、左传4、国语5、战国策  哲理散文:1、老子2、论语3、墨子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8、吕氏春秋与李斯  △屈原与《楚辞》  诗经以后的三百年间,是理智思维发展的时代,是哲学、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伟大诗人。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他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才。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爱国精神的发扬,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汉  △汉赋  1、汉初的赋家:自高祖至武帝初年,约有六七十年光景,是政治初平、经济建设的休养生息时期。  2、汉赋的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  4、汉赋的模拟期:由於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成了定型。扬雄、班固二人是这一期的代表。  △《史记》司马迁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富有独创性的史书。它不是单纯的史事记载,并且反映出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揭露出历史上各种矛盾斗争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着作者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  △汉代诗歌  1、乐府中的民歌  2、五言诗:西汉是五言的酝酿时期,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的成立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3、古诗十九首  4、《悲愤诗》与《孔雀东南飞》  五、魏晋  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从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六、南北朝  △南北朝民歌  1、南方民歌:南方民歌,大都形式短小,内容主要是抒情。  2、北方民歌:北方为外族长期统治,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与南方不同的色彩。   △南北朝诗文  代表诗人  1、南朝诗人:当日声誉最大的,是颜延之与谢灵运。  2、北朝诗人:北齐文学界最负重名的,是刑邵和魏收  七、 唐代  △唐诗兴盛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形式方面,无论古体律绝,无论五言七言,都由完备而达全盛之境。  初唐:初唐诗坛,是唐诗的准备时代。“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盛唐:王孟诗派、岑高诗派、李白  中晚唐:杜甫、白居易、孟郊、韩愈  晚唐:前期以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后期以杜荀鹤为代表。  △词的兴起  比起诗来,词与音乐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在初期,词只是音乐的附庸,与乐府诗很相近似。  晚唐:温庭筠  南唐:李煜  △ 唐代短篇小说  小说的生命由此开拓,而其地位也由此提高了。到了唐朝,文人才有意识的写作小说,把它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八、宋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宋初:晏殊、欧阳修  中宋:苏轼  南渡前后: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  九、元  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十、明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弥足珍贵。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十一、清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鸦片战争(1840)以前告终。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近代文学阶段。  诗词: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纳兰性德、陈维崧、厉鹗  散文: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小说:《水浒后传》、《说岳全传》、《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  、《桃花扇》、《长生殿》  戏曲:吴伟业《秣陵春》、李玉《牛头山》、李玉等人合作《清忠谱》,  在了解以上各部分信息时,我们把主要研究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  1、 在晋代陶渊明的身上,我们重点研究了他和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分析了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  2、 美人形象总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女性之美的描写在古代也有很大特点,由此我们分析了《复古文学中的女性美》。  3、《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是很可惜,曹雪芹的《红楼梦》未完,由此我们小组整理搜集了现存红楼梦古本情况。  【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桃花源真的是虚构的吗?  在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信息及其作品信息(另附资料)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一带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及研究。  对于这一问题,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大多数人认为只陶渊明虚构的,然而我们更偏向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其真实存在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像。在完全不考虑后世人对于陶渊明的个人情感下,其论据有如下几点:  1.人物推断  据《桃花源记》中的记载,桃花源中生活的并非神仙,只是一群为了避难而离世的普通群众。而且他们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与世隔绝的山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在那个时候,只要掌握一些农业技术就能生存下去,所以生存到东晋时期是有可能的。  2.时间推断  据历史考证,在东晋陶渊明时期,的确发生过战争,这在某一方面可以增强历史上存在过桃花源的真实性。  3.地点推断  《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今天的竹山县。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  桃花源人是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了,而秦乱就是发生在汉中郡与南阳一带,这里是古战场,因此附近老百姓会就近跑进隐蔽的大山中  4、证据  1)、【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桃花源】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竹山地名志》记载,桃源村名始于晋代。  《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今天的竹山县。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尤其是,峡谷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乡也好,桃花源这个地名不是现在安到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们可以从在竹山县官渡镇流传甚广的故事《梯仙国》中,寻找到其中的证据。近年来有学者考证,《桃花源记》与《梯仙国》故事同属一题材。这个故事在《太平广记》第十二卷有所记述。故事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当时竹山县有个富人叫阴隐客,他在自家后院打井时,发现了一个山洞,山洞后面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千岩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银宫阙。有大树,身如竹有节,叶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盘。五色蝴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间。五色鸟大如鹤,翱翔树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镜;白泉一眼,白如乳"。其中的一个都城名为"梯仙国",这个世外桃源就在竹山县。  2)、【桑洛洲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原形为桑洛洲,这样讲是有根据的。  晋朝袁宏在其《东征赋》中看到“惟吾生于末运,托一叶于邓林”这里的邓林,原是夸父追日故事中的典故。夸父逐日死,遗杖,化作桃树林,叫做邓林。后世多用邓林比桃花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桑洛洲上确实有很多桃树。直到清朝末年,洲上还是桃花依旧。有诗为证:《肃清江西全省》彭玉麟,“ 桃花岑旧飞红雨,桑落洲新长绿芜。”桃花岑指的就是桑洛洲清时曾国藩与太平平作战的故垒。彭玉麟是曾国藩之幕僚清时在桑洛洲扎营相当长的时间。对当地人文相当了解。 桃花岑这个名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到桃花源,恐怕无人不知。可是真正知道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人就很少了,而且具体地点争议也很大。其实桃花岑与桃花源是同一个地方即桑落洲。当初陶渊明就是以桑洛洲为原形写下《桃花源记》。  二、复古文学中的女性美  美人形象总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女性之美的描写总能在不同时期找到相似的倩影。  一眉目之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使人仿佛透过千年的迷雾,看见桃花树下一个曼妙女子,顾盼生辉,言笑晏晏,只可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先秦的眉目之美在时间的尘埃中沉淀成一句话、几个字、一个遥远的憧憬。自古以来眉目总是评价女性之美的决定性因素,单是眉古人很早就分为远山眉、笼烟眉等,汉时,时人称卓文君之眉如望远山。唐代佳丽杨贵妃则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近代,曹雪芹先生笔下清丽脱俗的传奇女子林黛玉更是凭着“宜嗔宜喜含情目,似颦非颦笼烟眉”更添几分哀怨风流。  二身段之美  想当年曹植曾垂心于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还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姿。而崔莺莺作为文学中最可爱的女子形象之一。她那“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药肢娇又软,千般旖旎,似垂柳在晚风前”的风韵同样让张生一见倾心。白居易亦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更显女性之娇羞柔美。  三气质之美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描绘了一幅深远大气的仕女图,其意境直逼《九歌》中的“二湘”:“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些在水一方的女子,绝不是金簪玉坠所能勾画出来的。  三、1 红楼非梦  曹雪芹,他是昨天的,也是今天的;《红楼梦》,将同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一路同行,向前走去。  五岁时便能够自己读书了,这对于我而言实属愉悦之一大喜事。记得那日父亲带我来到书房,满屋飘满了书卷的清香气息。我在父亲那严肃又渴望的眼神注目之下,小心谨慎地选了一部多册合成的画册书,也就是小人书,恰好那尽是美景与美人的图画所表现的正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  阅读,说来并不都愉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我的愉悦阅读从一开始便积聚了巨大能量,看过一遍又一遍,每一次,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无论以什么心情去看,都会给你以惊奇、以赞叹、以感慨、以陶醉、以温馨、以诗意、以及心灵的震颤,幻想的神驰。  也许是一种阴差阳错吧,我从此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同于其它书籍,即便能引起阅读兴趣,也能产生阅读快感,然而,多读几遍之后,便也索然无味,俨然鸡肋。唯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永远读不完,也是永远读不厌的书。它能够让人得到求知的满足,也是能够饱享消闲的愉快的书。  最初读书时,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留连忘返,美不胜收。后来读时,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恢弘堂皇,气象万千,学无止境。老实说,曹雪芹笔下的世界离我们很远,然而,我们却有如同身在金陵那条街上的亲切感觉,他所描写的那些人物,与现实生活已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知为什么,却总能在心灵深处得到呼应、共鸣。  所以说,《红楼梦》不是梦,而是昨天和今天,今天乃至明天的存在,历史和现实,当今以及未来的延伸。  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常读常新的体会,不朽的魅力,就在于其非梦般与我们现实生活相连的强大生命力上。  不管如何,这部不朽之作,是值得每个人去读的,其伟大之处,便是你投入多少功夫,也必将获得多少教益,不会落空。晋陶渊明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认为这应是我们去读这部不朽之作所应持有的态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很有道理的,不是吗?  尤其,当你、当我、当他,在人生路程上,碰到了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碰到了意兴阑珊的怅惘一刹,这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书,那些你再也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遭遇、情节、故事,也许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而豁然开朗,而幡然彻悟。  曹雪芹,他是昨天的,也是今天的。  这亦是《红楼梦》永远能够具有青春活力的最根本原因。  他,和他的书,将与我们同这个现实中进展的世界,一路同行地走下去!  三、2 关于古本《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二百多年来,无数红学家倾尽毕生心血研究《红楼梦》,我没有资格说自己在做什么研究,只能说作为一名红迷,我想更了解我所热爱的《红楼梦》,我想认识真正的《红楼梦》——古本《红楼梦》。  像张爱玲所说的一样:“红楼梦未完。”我和所有喜爱《红楼梦》的红迷朋友一样,叹息于它的残缺,我们并不满足于狗尾续貂的通行本,迫切希望阅读到原笔原味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以,在这里我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数十种古本《红楼梦》版本及影印出版情况。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对中国古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致敬所作。希望借此能普及红楼梦古本常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红楼梦》,了解中国古文学史上这一巅峰之作。  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要读古本《红楼梦》。  那么,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古本《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种呢?  大体而言,基本可信的古本《红楼梦》,有下列数种:  (1)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存一至八、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原清同治间大兴刘铨福藏,后1927年为胡适所得,后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2005年7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国内。  (2)蒙古王府本清代钞本  因在第七十一回回末总批后有“柒爷王爷”字样,故称王府本,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系120回本,但明显可看出,原书前七十四回是根据一种脂本钞录的,而后四十余回系以后补抄的。早期钞本中,王府本与戚序本最接近,行款相同,批语和正文亦较少差别。其脂批同样也经过整理,有些还不是脂批,除第六十七回外,皆有回前总批、回目总评,四十回前有双行批注,另有700多条夹批。  (3)戚序本   {- K2 n) o5 E7 B% J大碗茶论坛即戚蓼生序本现存戚沪本(半部40回),戚宁本,上海有正书局据戚沪本摄影制版石印的“大字本”及经剪贴整理后重缩印的“小字本” 。不过“小字本”因错误甚多,无甚参考价值。除第六十七回外,戚序本的正文,批语和行款几乎和王府本相同,说明它们可能来自同一祖本。戚序本字迹工整,清楚有条,便于阅读,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脂评系统的流传本。它整理的底本可能不止一种,因此别本残缺之处,皆已补齐。汇集的批语也比较多,有不少是他本所缺的。此外,在正文、回目上,也时有特色,值得研究。此本的缺点,是经过整理后,文字不免有改动和失真之处,批语也有不少移动位置,比如把眉批、旁批都改成了双行夹批或回前回后批,并删去了原署的年月、名号,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4)已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  原残存三十八回,后又得三回又两个半回,现共有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原为董康所藏,后归陶洙,现由北京图书馆入藏。近年新发现的三回又两个半回,则仍由原发现单位历史博物馆收藏。  (5)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  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七十八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本八十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回。一九五五年影印时所缺两回据已印本补入。但已卯本这两回也是后人据程高系统本抄配的。  (6)杨藏本  即梦稿本1959年春发现、后归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收藏。收藏者杨继振于卷首题云:“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二十卷,内阙四十一至五十卷,据摆字本抄足。继振记” 。  (7)俄藏本  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1832年由曾到过中国的俄国传教士带回国。钞本无书前题页,各回所题书名作“石头记” 。钞本用薄竹纸抄写,在收藏者加以修补装订时,将清高宗《御制诗》第四、五集作为页间衬叶,因《御制诗》第五集刻于1795年,表明钞本重订应在1795至1832年间。书是四种不同笔迹抄写的,缺第五、六两回。列藏本的批语极少,全书七十八回只有九十多条批语。批语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只十六回有批语,单第十九回就有批语四十二条。列藏本有七十多条批注,其中有三条为列藏本所特有,其余则跟庚辰本的批语相同。此外,列藏本还有些眉批、夹批、特批,但经鉴定,系后人所批。因有的批语混人正文,又删去批注,说明列藏本出现的时间较晚。  (8)舒序本  即舒元炜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序本《红楼梦》。原本八十回,存一至四十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晓铃藏。在诸钞本中,此本是唯一可确定过录年代的本子,但文字又是一个拼合本,因原底本仅53回,其余23回是据其它本子配就。实际上,此本的文字状况要复杂得多,其中,若干回比较接近庚辰本,而也有若干回又比较接近梦稿本。但各自又分别与这两个本子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此本还包含有曹雪芹初稿的某些痕迹,相当有研究价值。  (9)梦觉本  即由梦觉主人于甲辰(1784)作序的八十回《红楼梦》,系脂本系统中较晚的本子。也是第一次以《红楼梦》作书名的八十回钞本,此本正楷大字精抄,但与早期钞本比较,正文删改甚多。甲辰本有回前总批4条,批注198条,但批语分布相当不均匀,而且还有误把正文提出来当作批语的几处。而与甲戌本的回次相同的那些批语,则大半与甲戌本的相同,说明从批语看,甲辰本应属甲戌本系列。(10)郑藏本  即原郑振铎藏残钞本《红楼梦》。存第二十三、二十回两回。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册,正文仅60页,万把字,但却与其他早期钞本有较大的不同。俞平佰先生就曾指出,书中有些人名给改了,第二十三回末缺黛玉听《牡丹亭》曲一段,比庚辰本少271字,第二十四回末又少介绍小红一段的二百多字。因起用《红楼梦》作书名,表明是较后期的钞本。  (11)程甲本  一百二十回本,清乾隆五十五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活木字本。由程伟元印。初版称“程甲本” ,重排版称“程乙本” ,两本文字颇有不同,但都是删去批语,却又有相同的少数混入正文。另还有在台湾发现的再印本“程丙本”等。因为程甲本前八十回系以比较接近庚辰本的某种脂批本为底本,所以扩大化一下,也就勉强将之列入脂本系列。程印本在保证红楼梦文本的固定和稳定,特别是后来的普及和广为流传方面立下了大功。。  [结论与讨论]  经过我们小组近一年的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上,我们总结出从周到清的历代文学发展特点,各大代表人物,各大派别,以及代表作品。得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走向,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的不同发展及原因,梳理了文学发展的脉络。并且在“桃花源真的是虚构的吗?”,“复古文学中的女性美”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采取搜集资料并整合,利用自身感触及兴趣  在几方面作更细致的研究,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自己撰写文章,亲身体会,得出有自己的创新成果的研究报告。  [引文与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2。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1963。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3。  《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1、先秦第一,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第二,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第三,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四,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文史哲部分,一方面诗乐舞结合,此外,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此外,先秦文学突出表现了现实性、独创性和地域性。2、两汉第一,创作主体的环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它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憰谏为己任,并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第二,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第三,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第四,汉代乐府民歌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1、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一,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且达到鼎盛的阶段;第二,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第三,“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第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第五,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其内部切磋提高了文学技巧;第六,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2、唐中叶——南宋末第一,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第二,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到中晚唐另辟蹊径,到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诗歌议论成分增强,并具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第三,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第四,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和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3、元初——明中叶(正德末)第一,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第二,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第三,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第四,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第五,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它们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1、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第一,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并经常论争;第二,诗词、戏曲和小说均有所成就,其中戏曲和小说最为卓著。2、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第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作家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第二,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第三,文学被视为政治改良的工具;第四,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第五,报刊作为新媒体出现,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以报刊传播其作品,报刊文体出现;第六,诗歌方面出现“我手写我口”的口号。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从此中国文学开始向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等方向发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书、先秦历史散文;汉朝的文学作品主要是 赋;三国直到元朝是诗词曲的高峰;明清时期是通俗演义和小说的发展高潮

论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历程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文献学应该算是历史类的。考据学、目录学、版本学都是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分支学科。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了历史文献学,使它指出从文献中收集史料的门径,鉴别史料、确定其来源、性质、可靠程度与实际价值的方法。所以,虽都是文献,差别还是很大的。 中国文献学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为主的学科,它包括已经出土的文献和一些散存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传承体系,文学名著和主要文人,旨在理顺文学发展的模式,为研究古代文学做保障。 后人对宋人词集的编纂情况:明末毛晋刻《六十名家词》后,清侯文灿即续刻《十名家词集》 后来秦恩复又续刻《词学丛书》 到了晚清,刻词的风气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又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有《彊村丛书》,陶湘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1931年赵万里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嗣后周泳先继起,辑成《唐宋金元词钩沉》,补诸家丛刻之遗。唐圭璋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辑成《全宋词》。在初编此书的时候,就承精于目录版本之学的王仲闻帮助搜集资料,校订真伪,商讨善本、足本问题。因此当中华书局提议修订此书的时候,先生就推荐王先生负责校订。经过王先生全力以赴的修订,这部重新修订后的《全宋词》终于在1965 年6月重印出版。修订本与旧本相比,面目大不相同,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采用的词集以善本、足本为主。比如,毛晋刻本卢祖皋《蒲江词》只20余首,《全宋词》根据《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多出70余首;又如,毛晋刻本程珌《洺水词》40首,《全宋词》根据明嘉靖刻本《洺水集》增补3首;毛晋刻本李之仪《姑溪词》86首,而《全宋词》则据《姑溪集》本增补8首;毛晋刻本刘过《龙洲词》45首,而 《全宋词》根据明沈愚刻本《龙洲词》校毛本,多出34首。又,王鹏运刻本何梦桂《潜斋词》40首,《全宋词》则据明成化刻本《潜斋先生文集》增补7首;江标《宋元名家词》刻本吴儆《竹斋词》 21首,《全宋词》据明刊《吴文肃公文集》增补9首。此外,倘原刻文字有脱讹,是编又据其他善本校订。由于选择底本采用善本、足本,做到择善而从,同时严于考订,因此在好多地方改正了前人沿讹袭谬之处。此外,尚有《宋词纪事》《唐宋词简释》及《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词学论丛》《全宋词简编》《词话丛编》等书出版。

我是北京师范的。开过一次交流会,这个个方向北京大学第一,北师第二。可以登录北大的校内论坛查询资料。只能这么帮您。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历程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文献学应该算是历史类的。考据学、目录学、版本学都是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分支学科。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了历史文献学,使它指出从文献中收集史料的门径,鉴别史料、确定其来源、性质、可靠程度与实际价值的方法。所以,虽都是文献,差别还是很大的。 中国文献学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为主的学科,它包括已经出土的文献和一些散存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传承体系,文学名著和主要文人,旨在理顺文学发展的模式,为研究古代文学做保障。 后人对宋人词集的编纂情况:明末毛晋刻《六十名家词》后,清侯文灿即续刻《十名家词集》 后来秦恩复又续刻《词学丛书》 到了晚清,刻词的风气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又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有《彊村丛书》,陶湘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1931年赵万里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嗣后周泳先继起,辑成《唐宋金元词钩沉》,补诸家丛刻之遗。唐圭璋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辑成《全宋词》。在初编此书的时候,就承精于目录版本之学的王仲闻帮助搜集资料,校订真伪,商讨善本、足本问题。因此当中华书局提议修订此书的时候,先生就推荐王先生负责校订。经过王先生全力以赴的修订,这部重新修订后的《全宋词》终于在1965 年6月重印出版。修订本与旧本相比,面目大不相同,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采用的词集以善本、足本为主。比如,毛晋刻本卢祖皋《蒲江词》只20余首,《全宋词》根据《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多出70余首;又如,毛晋刻本程珌《洺水词》40首,《全宋词》根据明嘉靖刻本《洺水集》增补3首;毛晋刻本李之仪《姑溪词》86首,而《全宋词》则据《姑溪集》本增补8首;毛晋刻本刘过《龙洲词》45首,而 《全宋词》根据明沈愚刻本《龙洲词》校毛本,多出34首。又,王鹏运刻本何梦桂《潜斋词》40首,《全宋词》则据明成化刻本《潜斋先生文集》增补7首;江标《宋元名家词》刻本吴儆《竹斋词》 21首,《全宋词》据明刊《吴文肃公文集》增补9首。此外,倘原刻文字有脱讹,是编又据其他善本校订。由于选择底本采用善本、足本,做到择善而从,同时严于考订,因此在好多地方改正了前人沿讹袭谬之处。此外,尚有《宋词纪事》《唐宋词简释》及《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词学论丛》《全宋词简编》《词话丛编》等书出版。

我是北京师范的。开过一次交流会,这个个方向北京大学第一,北师第二。可以登录北大的校内论坛查询资料。只能这么帮您。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先前根本几乎没史料。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文献学应该算是历史类的。考据学、目录学、版本学都是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分支学科。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了历史文献学,使它指出从文献中收集史料的门径,鉴别史料、确定其来源、性质、可靠程度与实际价值的方法。所以,虽都是文献,差别还是很大的。 中国文献学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为主的学科,它包括已经出土的文献和一些散存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传承体系,文学名著和主要文人,旨在理顺文学发展的模式,为研究古代文学做保障。 后人对宋人词集的编纂情况:明末毛晋刻《六十名家词》后,清侯文灿即续刻《十名家词集》 后来秦恩复又续刻《词学丛书》 到了晚清,刻词的风气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又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有《彊村丛书》,陶湘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1931年赵万里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嗣后周泳先继起,辑成《唐宋金元词钩沉》,补诸家丛刻之遗。唐圭璋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辑成《全宋词》。在初编此书的时候,就承精于目录版本之学的王仲闻帮助搜集资料,校订真伪,商讨善本、足本问题。因此当中华书局提议修订此书的时候,先生就推荐王先生负责校订。经过王先生全力以赴的修订,这部重新修订后的《全宋词》终于在1965 年6月重印出版。修订本与旧本相比,面目大不相同,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采用的词集以善本、足本为主。比如,毛晋刻本卢祖皋《蒲江词》只20余首,《全宋词》根据《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多出70余首;又如,毛晋刻本程珌《洺水词》40首,《全宋词》根据明嘉靖刻本《洺水集》增补3首;毛晋刻本李之仪《姑溪词》86首,而《全宋词》则据《姑溪集》本增补8首;毛晋刻本刘过《龙洲词》45首,而 《全宋词》根据明沈愚刻本《龙洲词》校毛本,多出34首。又,王鹏运刻本何梦桂《潜斋词》40首,《全宋词》则据明成化刻本《潜斋先生文集》增补7首;江标《宋元名家词》刻本吴儆《竹斋词》 21首,《全宋词》据明刊《吴文肃公文集》增补9首。此外,倘原刻文字有脱讹,是编又据其他善本校订。由于选择底本采用善本、足本,做到择善而从,同时严于考订,因此在好多地方改正了前人沿讹袭谬之处。此外,尚有《宋词纪事》《唐宋词简释》及《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词学论丛》《全宋词简编》《词话丛编》等书出版。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论文

侵略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主要领域及内容: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经济政治人本身传统社会自然经济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臣民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公民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大事(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论文。中国近代发展的很好,而且越来越好。

看看郎咸平说_show/id_XMTA3OTQ3OTEhtml你就知道了,大国崛起秘诀三个字:法制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