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

发布时间: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

1.方向性原则这是音乐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具体说,看音乐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个别尖子;看音乐教学是否实施的是基本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看音乐教学是否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还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方向性原则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一条总的原则,它统领和规定了音乐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以及方式方法,也就是说,整个音乐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符合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2.全面性原则音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音乐教学的成果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因此,评价音乐教学也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评价。音乐教学贯彻全面性评价原则,要求我们考虑如下方面的因素:反映在教学对象上,教学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即是否真正使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得到了发展;反映在教学内容上,是否在创作、唱歌、器乐、欣赏、音乐文化知识等各方面取得了成果;反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正确、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反映在教学途径上,则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全面衡量;反映在学生的音乐发展上,看音乐态度是否积极,兴趣是否浓厚,感受、表现、创作音乐的能力等各方面是否都取得了进步;反映在评价信息的来源上,要求不仅从教师、学生方面搜集信息,而且还要从领导、同行以及家长方面搜集信息。3.鼓励性原则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这既关系到整个音乐教育的成败,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首先离不开别人(包括教师、家长、学校等)对他的鼓励,特别是对他在音乐鉴赏和音乐表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的鼓励和欣赏。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音乐成就进行评价时,特别要注意无论是评价的方式还是评价结果的描述,都必须是激励性的而非打击性的。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音乐能力是不平衡的,某一方面能力突出而另一方面可能相对薄弱,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成就时要多从学生的特长、特点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发展其音乐能力。音乐教学评价应该充分考虑音乐是一门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这一特点,音乐教学在评价方式上应尽可能地避免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创造空间和氛围;在对学生音乐成就的评价结果的描述上,可以采用等级分数加评语的形式。评语应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权威武断和使人丧失自信心的语言,而应该多使用赞赏性、激励性的用语。如果用等级或分数的形式来描述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则不要出现“不及格”分数。4.过程结果并重原则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不考虑教学的过程,这使得那些通过采用死记硬背和机械运动等违背音乐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所获得的虚有其表的结果,往往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但研究表明,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过程比音乐学习所获得的结果甚至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愉悦和满足,因此,音乐教学评价不能只限于结果的评价,对音乐教学过程同样要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既要看学生的考查成绩,又要看教师教的过程,看其教的过程是不是一个符合音乐教学规律、令人赏心悦目的过程;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也既要看最后的成绩,又要看其学习的过程,看其是否真正主动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之中,并表现出了艺术的创造性。而在评价方式上,应把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查有机结合,在平时考查的基础上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5.感性理性统一原则掌握理性的知识技能,并不是音乐教学的全部目标和主要目标,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生对它的掌握更主要地还是体现在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上,这是一种感性层面的东西。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而音乐鉴赏与表现行为显然是一种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的行为。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设计上,必须从完整意义上的音乐出发,以音响为设计评价方式的基石,通过音乐来考查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情感体验,以及音乐的鉴赏与表现能力,而不能从零散、孤立的音乐知识出发,来考查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还要探讨如何通过理性的评价形式来表现出感性的评价内容。

忽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兴趣爱好为动力精选音乐教材,采用集体合作的形式来教学,鼓励学生,认识音乐学习的价值3、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4、注重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5、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6、鼓励音乐创造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的活动过程。7、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9、理解多元文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懒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10、完善评价机制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凭等多种形式。

一、培养学生持久的爱好和兴趣。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兴趣”,用看电影、讲故事、做游戏、PPT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课表现得“比较有兴趣”,其实这已经偏离了音乐课“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始动机。在修订的音乐课标中明确提出,对音乐的兴趣,是指在音乐课堂中对教学的一个引导问题。可以这样说,“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不能变成爱上音乐课,但不喜欢音乐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也就是说,不能课堂手段丰富了,学生主体性提高了,教师也更加关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了,但却忽略了音乐课堂的本质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二、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注重音乐实践。关于音乐创造,很多老师认为创造等同于创作、创编等名词、动词,其实,创造是人格的发展,不是单纯指一个技能。音乐创造是贯穿于音乐始终的。创造是音乐学科本身的特性,所以老师不要把创造仅仅当成学习,虽然它确实是学习领域之一。但是对于基本音乐学习当中的基本理念,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学习领。三、关注学科的综合。“关注学科综合”原来的说法是“提倡学科综合”。“关注学科综合”是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在任何领域里都比较提倡的一种理念。那么把“提倡”变成“关注”,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其实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一种学习行为都应该提倡综合,因为综合对人的能力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扩展资料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3、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百度百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有

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音乐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

1.审美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摈弃科学实践的做法,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2.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之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例如: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合作的“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电子琴的过程中,关注的并不是电子琴的演奏技法,而是利用这种高科技的乐器所提供的各种表现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即兴的表现,在这自由的表现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自信和勇气。因此,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是

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感受音乐

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包括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实践能力  (一)要有教学研究的理念和能力音乐教师要有标新立异意识要有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要能够设计充满新意、具有教学实效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同行的成果,提炼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 有实际教学能力,要有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蕴涵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绪的立体动态艺术的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能力  1、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正确地分析处理中学各年级的音乐教材  2、在教学中能体现以美育为主导,以发展学生智能和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完整地完成音乐教育的任务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音乐艺术的独特风格,并富于感染力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  4、需有较高水平的范唱或演奏能力,能吸引和启迪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演唱、自弹自唱、伴奏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大多数教师在演唱、弹奏等基本功方面还显得薄弱、困难,必须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能力  5、能积极承担校内外公开教学的任务,对其他教师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能力  (三)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功力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池水,而且是一池活水面对时代的挑战,教师和其他行业一样,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竞争体系的引进、评价体系的更新、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等等,学生们在飞速地进步,如果我们还是止步不前,最终等待我们的是被淘汰的命运教师必须重视科研,要做到以科助教,只有两项齐头并进,我们才会快速达到时代的要求,才配得上专业化、规范化的人类工程师这个称号  (四)能熟练运用的网络信息的技术的能力,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开通,无疑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几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音乐体验: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教学的创新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有教学创新能力  (一)对教材的再创造的能力  过去,我们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未给予重视而后者则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首歌曲就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法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就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思维敏捷,他们的创意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思维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创造个人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参与音乐生活,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音乐,探索创造个人的音乐生活,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

第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第二、兴趣爱好为动力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注重个性发展 第五、重视音乐实践 第六、鼓励音乐创造 第七、提倡学科综合 第八、弘扬民族音乐 第九、理解多元文化 第十、完善评价机制

培养孩子的音乐爱好

一、培养学生持久的爱好和兴趣。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兴趣”,用看电影、讲故事、做游戏、PPT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课表现得“比较有兴趣”,其实这已经偏离了音乐课“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始动机。在修订的音乐课标中明确提出,对音乐的兴趣,是指在音乐课堂中对教学的一个引导问题。可以这样说,“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不能变成爱上音乐课,但不喜欢音乐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也就是说,不能课堂手段丰富了,学生主体性提高了,教师也更加关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了,但却忽略了音乐课堂的本质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二、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注重音乐实践。关于音乐创造,很多老师认为创造等同于创作、创编等名词、动词,其实,创造是人格的发展,不是单纯指一个技能。音乐创造是贯穿于音乐始终的。创造是音乐学科本身的特性,所以老师不要把创造仅仅当成学习,虽然它确实是学习领域之一。但是对于基本音乐学习当中的基本理念,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学习领。三、关注学科的综合。“关注学科综合”原来的说法是“提倡学科综合”。“关注学科综合”是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在任何领域里都比较提倡的一种理念。那么把“提倡”变成“关注”,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其实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一种学习行为都应该提倡综合,因为综合对人的能力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扩展资料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3、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百度百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