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书上有!!!

你看看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 本课程设计必须在认真学习教材有关章节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所提供的设计条件,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技术经济条件及有关设计参考资料,确定设计步骤,进行设计。 一、 起重机械的选择: 起重机械的选择,包括起重机的类型,型号及数量等内容。 1 、起重机类型的选择 考虑技术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经济性及现实的可能性;根据厂房的跨度,构件重量,吊装高度及现场的条件确定。 2 、起重机型号及起重臂长度的选择 当起重机类型确定之后,还需要进一步选择起重机的型号及起重机的臂长,使所选起重机的三个工作参数:起重量、起重高度、起重半径(工作幅度)满足结构吊装的要求。 a 、起重量 Q : 所选起重机的起重量必须大于所吊装构件的重量与索具重量之和。 即: Q ≥ Q 1 +Q 2 其中: Q 2 为索具重量:吊索取 1 T ; 横吊聚、鸟咀架,各取 5 T ; b 、起重高度 H 所选起重机的起升高度必须满足所吊构件的吊装高度要求 即, H ≥ h 1 +h 2 +h 3 +h 4 ( 各符号意义参照教材 ) 确定构件的吊装工艺:分别作图并说明柱、吊车梁、屋架(天窗架)、屋面板、绑扎、加固等详细内容; 柱:各列柱均要求以一点绑扎(斜吊绑扎法或直吊绑扎法)采甩旋转法吊装的方法、抗风柱可采用一点绑扎滑行法吊装; 屋架: 12m 跨二点绑扎; 18m 跨采用四点绑扎; 24M 跨采用横吊梁四点绑扎(横吊梁为φ 219 × 6 长度 9m 的钢管横吊梁) c 、起重半径(工作幅度) R 当起重机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到构件吊装位置附近去吊装构件时,对起重半径没有什么要求,计算了起重量 Q 及起重高度 H 后,即可查阅起重机工作性能表或曲线来选择起重机型号及起重臂长度,并可查得在一定起重量 Q 及超重高度 H 下的工作半径 R ,作为确定起重机开行路线及停机位置时的参考。 当起重机不能直接开到构件吊装位置附近去吊装构件时,对起重半径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时便要根据起重量 Q ,起重高度 H 及起重半径 R 三个参数查阅起重机工作性能表或曲线来选择起重机的类型及起重臂长度。 同一种型号的起重机可能具有几种不同长度的起重臂,应选择一种既能满足三个吊装工作参数的要求而又最短的起重臂,但有时由于各种构件吊装工作参数相差过大,也可选择几种不同长度的起重臂。 当起重机的起重臂需跨过已吊装好的构件上空去吊装构件时(如本设计需跨过屋架吊装屋面板),还要考虑起重臂是否会与吊装好的构件相碰,此时起重机起重臂的最小长度可用数解法或图解法求出。本设计要求按比例(不小于 1:200 )以图解确定起重机吊装最大跨度,最高处(跨中)屋面板时起重机的最小起重臂长度。 当起重臂长不能满足起吊跨中屋面板要求时,可考虑在起重臂端加设鸟咀架来满足吊装屋面板的起吊高度的要求。 起重机的起重臂倾角:α min ≥ 30 °;α max ≥ 77 °。 要求用数解法复核最小起重臂长度。 对少数有能力的学生,当选定吊装中屋面板的起重臂后,可以图解法复核在该臂长及倾角条件下可否满足吊装最边缘一块屋面板的要求。 注:选择起重机型号时,起重量 Q 可能小于构件的重量和吊索家具之和。当超载量 <10% ,其它条件均满足吊装构件的要求时,可不作起重机整机稳定性验算,但为了确保吊装构件时的安全,必须提出可靠的保证性措施。 二、确定厂房结构的吊装方法: ? 三、现场预制构件的平面布置与起重机开行路线: 构件采用分件吊装法,柱与屋架在现场预制,其余构件由预制厂制作,运到现场排放后吊装。 1 、起重机开行路线 根据所选取的吊装各列柱的起重半径,均小于所在跨度的一半,所以,吊装柱时需跨边开行,吊装梁系时,亦在跨边开行。吊装屋面结构时则在跨中开行。 2 、构件的平面布置:按设计要求分别考虑预制阶段及吊装阶段的布置。 a 、预制阶段平面布置: 柱:柱的现场预制位置,即为吊装阶段就位排放位置,所以应按吊装工艺要求进行平面布置,各列柱均按旋转法吊装,斜向跨内式跨外排放;抗风性用滑行法吊装,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排放。 屋架:在跨内平卧叠层预制,每叠三 ~ 四榀,尽可能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满足预应力屋架抽管,穿筋及张拉所需场地要求,为了便于屋架的扶直排放,常考虑采用斜向布置。 b 、构件吊装前的排放平面布置: 由于柱在预制阶段即已按吊装阶段的排放要求进行布置,当预制柱的混凝土强度达到吊装要求后,即可先行吊装,以便空出场地布置其它构件,故吊装阶段的排放布置是指柱已吊装完毕,其它构件如屋架的扶直排放,吊车梁和屋面板的运输排放等。 屋架:屋架扶直后应立即进行排放:本设计要求 24 m 跨和 18 m 跨的屋架采用靠柱边斜向排放。第一榀屋架考虑抗风柱可能已经吊装,故应后退至②轴践屋架排放位置附近排放。 12m 跨的屋架可考虑属采用 3 、 4 榀为一组靠柱边顺轴线纵向排放。 吊车梁、连系车梁可在其吊装位置的柱列附近排放,可跨内或跨外。亦可考虑随运随吊。 屋面板,可布置在跨内或跨外。 根据以上方案,分别绘制起重机吊装柱,梁系及屋盖系统的开行路践,并表示出停机点。

参考一下下面这个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l、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2、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荷载传递途径及计算简图; 3、熟悉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4、了解内力包络图及材料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 二、设计资料 l、结构形式 某仓库为内框架承重体系的多层砖混结构,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1-1所示。外墙为370mm厚砖砌体,内框架为400X400mm钢筋混凝土柱。图示范围内不考虑楼梯间。 2、楼面构造 30mm厚水磨石地面(12mm厚面层,18mm厚水泥砂浆打底),板底有15mm厚石灰砂浆抹灰。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3、荷载 永久荷载:包括梁、楼板及构造层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水泥砂浆容重20 kN/m3,石灰砂浆容重17 kN/m3,水磨石地面容重65 kN/m2,分项系数γG=2。 可变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7 kN/m2,分项系数γQ=3。 4、材料 混凝土:C20 钢筋:板 HPB235级 梁 主筋HRB335级,箍筋HPB235级 三、设计内容 l、结构布置 确定柱网尺寸,布置主次梁,选择构件截面尺寸,绘制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 2、梁板的设计 1) 板的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板的内力,进行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绘制板的配筋图。 2) 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次梁的内力。计算次梁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绘制次梁的配筋图。 3)主梁设计 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的内力,绘制主梁的弯矩、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主梁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抵抗弯矩图及配筋图。 3、绘制结构施工图 绘制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板配筋布置图及主梁、次梁配筋详图,主梁的抵抗弯矩图,并作钢筋明细表,最后完成楼盖施工图两张。 四、基本要求: 1、完成结构计算书一份。要求内容完整,书写整齐,计算成果尽量表格化,并装订成册。 2、楼盖施工图采用2号图纸。要求内容完整,比例适当,表达规范,图面整洁。采纳哦

混凝土结构设计参考文献

书 名: 混凝土结构设计作 者:贡金鑫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8-1ISBN: 9787112108541开本: 16开定价: 00元 介绍了欧洲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基础、结构上的作用、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结构分析与计算、受压和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构件受剪和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构件受扭承载力计算、构件的裂缝和变形控制、钢筋锚固、连接和截断、楼板设计、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和建筑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设计。本书可供混凝土结构研究人员、规范编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考。 前言第1章 结构设计基础1 欧洲规范EN 2 应用条件和基本假定3 基本要求4 设计使用年限、基准期和重现期1 设计使用年限2 基准期3 重现期5 耐久性设计6 设计状况7 极限状态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 使用极限状态8 作用及作用效应1 作用及作用效应2 作用分类3 作用特征值4 可变作用的其他代表值9 抗力10 分项系数设计法1 设计值2 荷载组合3 极限状态校核11 可靠性管理1 可靠性分级2 设计监督分级3 施工中的检查第2章 结构上的作用1 结构构件自重及外加荷载1 欧洲规范EN 1991-1-2 重度3 结构构件的自重4 建筑结构的外加荷载5 荷载布置和荷载工况2 雪荷载1 欧洲规范EN 1991-1-2 屋面雪荷载计算3 局部效应3 风荷载1 欧洲规范EN 1991-1-2 风速和风压3 拟静风压计算4 风力的确定4 偶然作用1 撞击2 内部爆炸第3章 材料1 混凝土1 抗压强度2 抗拉强度3 强度设计值4 弹性模量5 泊松比和剪变模量6 热膨胀系数7 应力一应变关系8 约束混凝土9 不同龄期混凝土的性能2 普通钢筋1 品种、规格和牌号2 强度3 延性和强屈比4 设计强度5 弹性模量……第4章 耐久性第5章 结构分析第6章 构件受弯和受压承载力第7章 构件受剪和受冲切承载力第8章 构件受扭承载力第9章 裂缝与变形控制第10章 钢筋构造要求第11章 楼板设计第12章 基础和地基承载力第13章 抗震设计第14章 抗连续倒塌设计附录 钢筋面积和周长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       书号: 17725 ISBN: 7-111-17725-8/TU848课 作者: 孙维东主编 印次: 1-4 责编: 马军平 开本: 16(B5) 字数:   定价: ¥00 所属丛书: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装订: 平 出版日期: 2010-01-07 本书为21世纪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之一,遵照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学大纲编写。本书内容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现浇式楼盖、单层厂房、多层框架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密切结合现行结构规范,反映工程实际及发展动向,同时照顾到与前述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又适当删减了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之上,力求突出重点,文字简洁,深入浅出。每章最后附有思考题和习题,供学生巩固、提高用。本书既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序前言第1章 现浇式楼盖1.1 概述1.1.1 单向板与双向板1.1.2 楼盖的类型1.2 单向板肋梁楼盖1.2.1 结构平面布置1.2.2 计算简图1.2.3 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1.2.4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内力计算1.2.5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2.6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1.3 双向板肋梁楼盖1.3.1 双向板的受力特点1.3.2 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1.3.3 双向板按塑性铰线法的内力计算1.3.4 双向板的构造1.3.5 双向板支承梁1.3.6 双向板设计例题1.4 无梁楼盖1.4.1 结构组成与受力特点1.4.2 无梁楼盖的内力计算1.4.3 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5 板式楼梯1.5.1 梯段板1.5.2 平台板和平台梁1.5.3 板式楼梯设计例题思考题习题第2章 单层厂房,2.1 概述2.1.1 单层厂房的结构类型2.1.2 单层厂房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布置2.1.3 单层厂房结构主要构件选型2.2 排架计算2.2.1 计算简图2.2.2 荷载计算2.2.3 剪力分配法2.2.4 内力组合2.2.5 单层厂房整体空间作用的概念2.3 排架柱设计2.3.1 截面设计、构造及吊装验算2.3.2 牛腿设计2.4 单层厂房设计例题思考题习题第3章 多层框架结构3.1 框架结构的类型与结构布置3.1.1 框架结构的类型3.1.2 框架的结构布置3.2 框架结构的近似计算3.2.1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3.2.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3.2.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3.2.4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3.2.5 框架侧移计算及限值3.3 框架的构件与节点设计3.3.1 框架的内力组合3.3.2 多层框架的杆件设计3.3.3 现浇多层框架节点设计3.4 现浇混凝土多层框架设计例题思考题习题第4章 高层建筑结构4.1 概述4.1.1 高层建筑的定义和发展概况4.1.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4.1.3 高层建筑水平位移的限制和舒适度的要求4.1.4 高层建筑结构中竖向结构体系4.2 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的设计4.2.1 剪力墙结构组成与结构布置4.2.2 联肢剪力墙的受力特点4.2.3 剪力墙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4.2.4 剪力墙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4.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4.3.1 框架-剪力墙结构组成与结构布置4.3.2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分析要点4.4 简体结构简述4.4.1 简体结构的布置4.4.2 简体结构的内力分析要点思考题习题附录附录A 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均布及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表附录B 向板弯矩、挠度计算系数附录C 5-50/5t一般用途电动桥式起重机基本参数和尺寸系列(ZQ1—1962)附录D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附录正 规则框架承受均布及倒三角形分布水平力作用时反弯点的高度比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参考文献怎么找

前言第1章 绪论1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2 混凝土结构的特点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概况思考题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量力学性能1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2 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3 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思考题第3章 按挖主概率理论的极限限状态设计法1 极限状态2 按近似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思考题习题第4章 梁、板和柱的基本构造1 梁的基本构造2 板的基本构造3 柱的基本构造思考题第5章 弯矩、剪力和轴力作用下构件的截面承载力1 构件的受力破坏特征2 构件的正截面配筋方式3 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4 构件的斜截面配筋方式5 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思考题习题第6章 弯矩、剪力和扭矩作用下构件的扭典截面承载力1 概述2 纯纽构件的试验研究3 纯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4 弯剪纽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思考题习题第7章 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第8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1 条[1]李玉,何平,谢喜山 后浇混凝土与砖砌体粘结面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02) [2]黄文明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分析[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3]王顶堂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应用研究[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4]王文中,王国荣,殷济波,殷风雨 芜湖临江桥主塔C50预拌混凝土的设计及应用[J] 安徽建筑, 2008,(01) [5]黄志福 论机制砂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经济效益[J] 安徽建筑, 2009,(02) [6]钟庆华,赵成宇,高卉 船闸工程“双掺”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7]王朋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计算[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8]张宏梅,王耀华,毕亚军,陆明 含钢丝网遮弹层的结构靶的力学性能与枪弹射击试验研究[J] 兵工学报, 2005,(02) [9]韩延清 水泥GB法与ISO法对比试验与应用[J]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10]赵军,张海军,田向阳 基于耐久性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3,(01) >>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1]陈斌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及结构早期裂缝防治研究[D] 浙江大学, 2005 [2]牟晓光 高强预应力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3]王雨利 低强度等级泵送高石粉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曾磊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王立军 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试验及人工智能系统模型研究[D] 天津大学, 2008 [6]张德成 硫铝酸盐水泥基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伍崇明 核工程抗强辐射屏蔽混凝土试验研究[D] 中南大学, 2008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2 条[1]李小法 太原滨河小区高层住宅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预防及治理[D] 天津大学, 2004 [2]潘振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试验系统的研制开发[D]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3]吴蓉 商品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的研究[D] 郑州大学, 2004 [4]刘红军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D] 天津大学, 2003 [5]刘卫华 组合模块式加筋土挡墙墙面板与筋带的摩擦性质研究[D] 长安大学, 2004 [6]宗荣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使用性能研究[D] 长安大学, 2004 [7]陈(韦华) 5万吨级扩建码头施工(技术)工艺研究[D] 河海大学, 2004 [8]黄祚继 临淮岗船闸底板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研究[D] 河海大学, 2005 [9]武欣慧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普通混凝土强度预测的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10]宗永红 乌鲁木齐地区碱-骨料反应及预防措施的研究[D] 新疆大学, 2005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1]范孟岭,卓晓明 商品混凝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A] 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07 [2]康忠寿 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A] 预制混凝土桩——中国硅酸盐学会钢筋混凝土制品专业委员会、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桩委员会2007-2008年年会论文集[C], 2008 [3]张波,张方 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大掺量复合掺合料及机制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A] 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8 [4]江守恒,朱卫中 大体积混凝土实体强度发展规律及其表征[A] 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8 [5]刘本刚 浆水回收再利用在混凝土中的试验与应用[A] 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8 [6]江涛 商品混凝土质量教训35例[A] 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8 [7]曹志强,张广山,华玉,马卫华,柳丽霞 CFRP约束受损混凝土圆柱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A] 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7 [8]陈喜旺,丁宏,黄天贵,史忠,李路明 海洋冻融环境防腐阻锈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A] “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 2008 [9]蒋学茂,任学军,苏话诚 泵送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A] 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 2009 [10]卫海亮,陈江,卢则阳 烟台世茂海湾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监测及分析[A] 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 2009

混凝土结构书上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参考文献

悬挑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参考文献《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脚手架实用手册(含垂直运输设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c30混凝土配合比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商品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3:2,w/c=6。一、c30混凝土配合比 设计强度: c30普通商品混凝土。 施工坍落度:要求70~90mm。 用途:主要用于武邵高速公路第七标段孔桩护壁。二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原材料选用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水泥采用金牛牌5普通硅酸盐水泥。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粗集料商品混凝土用粗集料为卵石,产地为富屯溪,粒级75mm~5mm。粗集料的物理性能及掺配比例见表1。表1 粗集料的物理性能及掺配比例连续粒级表观密度( kg/m3)堆积密度(kg/m3)75~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细集料商品混凝土用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本标段用的是河砂,产地为山口料场。其物理性能见表2:c20混凝土配合比 C15混凝土配合比 c30混凝土配合比 c25混凝土配合比 c35混凝土配合比表2 细集料的物理性能粒径细度模数表观密度(kg/m3)堆积密度(kg/m3)<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拌和用水商品混凝土拌和用水采用同青溪水,拌和用水符合要求。C30混凝土配合比 用体积做单位c3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坍落度:35-50mm;水泥强度5级;砂子种类;中砂;石子最大粒径40mm;砂率;29%配制强度:2(MPa)材料用量(kg/m3)水泥:427kg砂: 525Kg石子:1286Kg水: 175Kg配合比:1:23:01:41体积比:水泥散装427kg(295m3):砂34m3:碎石887m3:175m3c3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坍落度:35-50mm;水泥强度5级;砂子种类;中砂;石子最大粒径40mm;砂率;34%配制强度:2(MPa)材料用量(kg/m3)水泥:337kg砂: 642Kg石子:1246Kg水: 175Kg配合比:1:91:70:52体积比:水泥散装337kg(232m3):砂403m3:碎石86m3:175m3c20混凝土配合比C20:水泥强度:5Mpa 卵石混凝土 水泥富余系数00 粗骨料最大粒径20mm 塔罗度35~50mm每立方米用料量:水:190 水泥:404 砂子:542 石子:1264 配合比为:47:1:342:129 砂率30% 水灰比:47我想问问 水:190 水泥:404 砂子:542 石子:1264 他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我想换算成立方怎么算?每立方米用料量:水:190 水泥:404 砂子:542 石子:配合比为:47:1:342:129上面第一项指的是c20的混凝土每一立方含水:190kg、水泥:404kg、砂子:542kg、石子:1264kg第二项指的是以水泥作为除数,其他几项作为被除数得出的一个质量比。 若想换算成立方则可以直接用每立方米用料量分别除以它们各自的密度就可以了!一般保证c30混凝土强度的措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1、工艺:从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入模、振捣必须要按照相应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2、材料: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经检测合格。3、机械:混凝土搅拌、浇筑、运输机械必须满足实际需要。4、人员素质:必须有责任心且有相关职业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相关操作。5、环节控制:现场管理人员必须下现场检查、旁站,保证每个环节的合格要求。 从强度上讲,C30混凝土应该要求达到5MPa才能算合格。C30混凝土配合比1、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国内公路招标文件范本》之第二卷技术规范(1)2、c30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2-设计要求C30。2-30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根据JGJ/T55-2000;混凝土配制强度:≥k+645δδ为5MPk为30 MPa由≥30+645×5≥2(MPa)3、配合比基本参数的选择3-水灰比(W/C)根据JGJ/T55-96及图纸和技术规范(1)W/C=aafce/(+fce) aa为46ab为07fce为13*5=7MPa由此,W/C=43。3-坍落度的选择根据该C30配合比使用部位,查表,坍落度选为55~70mm。3-砂率的选择根据坍落度查表,砂率选为30%。3-用水量选择(mwo):根据坍落度数值及所用碎石最大粒径为40mm,用水量mwo选用185kg。3-水泥用量(Mco):Mco=185/43=429kg3-砂用量(Mso):根据试验选用每m3混凝土拌合物重量(Mcp)为2400kg,用砂量Mso=(Mcp-Mwo-Mco)*30 =536kg3-碎石用量(Mgo):Mgo=Mcp-Mwo-Mco-Mso =1250kg3-配合比:根据上面计算得水泥 :水 :砂 : 碎石429 :185 :536 : 12501 : 43: 25: 914、调整水灰比:调整水灰比为40,用水量为185kg,水泥用量为Mco=185/40=463kg,按重 量法计算砂、石用量分别为:Mso==526kg,Mgo=1226kg5、c30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试用配合比1和2,分别进行试拌:配合比1: 水泥:水:砂:碎石 = 429:185:536:1250 = 1:43:25:91;试拌材料用量为:水泥:水:砂:碎石 = 10:3:5:1kg;拌和后,坍落度为50mm,达到设计要求;配合比2: 水泥:水:砂:碎石 = 463:185:526:1226 = 1: 40:136: 65试拌材料用量为:水泥:水:砂:碎石 = 6:24:04:09kg;拌和后,坍落度仅35mm,达不到设计要求,故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水泥用量600g,增加拌和用水240g,再拌和后,坍落度达到65mm,符合设计要求。此时,实际各材料用量为:水泥:水:砂:碎石 = 2:48:04:09kg。6、经强度检测(数据见试表),第1、2组配合比强度均达到试配强度要求,综合经济效益因素,确定配合比为第1组,即:水泥 :水 :砂 :碎石10 : 3 : 5 : 1 kg1 : 43 :25 : 91429 :185 :536 :1250 kg/m3常规C10、C15、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c30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c30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3:2,W/C=6。常用等级C20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配合比为:51:1:81:68C25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配合比为:44:1:42:17C30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配合比为:38:1:11:72普通c30混凝土配合比参考:水泥品种 混凝土等级 配比 (单位)Kng 塌落度mm 抗压强度 N/mm2 水泥 砂 石 水 7天 28天PC5 C20 300 734 1236 195 35 0 01 45 12 65C25 320 768 1153 208 45 6 11 40 60 65C30 370 721 1127 207 45 5 21 95 05 56C35 430 642 1094 172 44 8 11 49 54 40C40 480 572 1111 202 50 6 71 19 31 42PO 5 C20 295 707 1203 195 30 2 1C25 316 719 1173 192 50 1 41 28 71 61C30 366 665 1182 187 50 9 61 82 23 51C35 429 637 1184 200 60 ***21 48 76 47C40 478 *** 1128 210 60 4 01 33 36 44PO 5R C25 321 749 1173 193 50 6 11 33 65 60C30 360 725 1134 198 60 4 31 01 15 55C35 431 643 1096 190 50 0 31 49 54 44C40 480 572 1111 202 40 3 01 19 31 42PO5(R) C30 352 676 1202 190 55 ***21 92 41 54C35 386 643 1194 197 50 5 51 67 09 51C40 398 649 1155 199 55 5 31 63 90 50C50 496 606 1297 223 45 4 91 22 61 45PII 5R C30 348 652 1212 188 50 ***01 87 48 54C35 380 639 1187 194 50 0 51 68 12 51C40 398 649 1155 199 55 5 31 63 90 50C45 462 618 1147 203 4***7 1C50 480 633 1115 192 25 7 81 32 32 40PO 5R C40 392 645 1197 196 53 2 81 64 05 50C45 456 622 1156 19***2 5 51 36 53 43C50 468 626 1162 192 30 2 61 33 47 41此试验数据为标准实验室获得,砂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94,碎石为5~5mm连续粒级。各等级混凝土配比也可以通过掺加外加剂来调整。 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长期以来,我国混凝土按抗压强度分级,并采用“标号”表征。1987年GBJ107-87标准改以“强度等级”表达。DL/T5057-19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82-1998《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DL5108-1999《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等,均以“强度等级”表达,因而新标准也以“强度等级”表达以便统一称谓。水工混凝土除要满足设计强度等级指标外,还要满足抗渗、抗冻和极限拉伸值指标。不少大型水电站工程中重要部位混凝土,常以表示混凝土耐久性的抗冻融指标或极限拉伸值指标为主要控制性指标。过去用“标号”描述强度分级时,是以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数值冠以中文“号”字来表达,如200号、300号等。根据有关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以混凝土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加上其强度标准值来表达。如C20、C30等。水工混凝土仅以强度来划分等级是不够的。水工混凝土的等级划分,应是以多指标等级来表征。如设计提出了4项指标C9020、W8、F150、ε85×10-4,即90 d抗压强度为20 MPa、抗渗能力达到8 MPa下不渗水、抗冻融能力达到150次冻融循环、极限拉伸值达到85×10-4。作为这一等级的水工混凝土这4项指标应并列提出,用任一项指标来表征都是不合适的。作为水电站枢纽工程,也有部分厂房和其它结构物工程,设计只提出抗压强度指标时,则以强度来划分等级,如其龄期亦为28 d,则以C20、C30表示。2 c30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值符号的改变在以标号表达混凝土强度分级的原有体系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R”来表达。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建筑材料强度统一由符号“f”表达。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为“fcu”。其中,“cu”是立方体的意思。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fcu,k”表达,其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例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fcu,k=20N/mm2(MPa),即立方体28d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MPa。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或180d龄期,故在C符号后加龄期下角标,如C9015,C9020指9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的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18015则表示为18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3 计量单位的变化过去我国采用公制计量单位,混凝土强度的单位为kgf/cm2。现按国务院已公布的有关法令,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在该单位体系中,力的基本单位是N(牛顿),因此,强度的基本单位为1 N/m2,也可写作1Pa。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后,混凝土强度计量单位改以国际单位制表达。由于N/m2(Pa),数值太小,一般以1N/mm2=106N/m2(MPa)作为混凝土强度的实际使用的计量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毫米”或“兆帕”。新标准中强度计量单位均采用MPa(兆帕)表达。4 配制强度计算公式的变更原标准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公式为:R配=R标/-t·Cv新标准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公式为:fcu,o=fcu,k+t·σ式中: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的强度标准值MPa;t —概率度系数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原标准的公式和变更后本标准采用的公式所设计的配制强度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主要引自美国混凝土学会的ACI214-77《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评定的推荐方法》(1989年重新批准发布)。ACI214-77称:对于任何设计,其需要的平均强度fcr,可根据使用的离差系数(CV)或标准离差(б)由公式(1)或(1a)计算求得。Fcr=Fc′/1-t·Cv(1)Fcr=Fc′+tσ(1α)式中:Fcr —需要的平均强度Fc′—规定的设计强度t —概率度系数Cv—以小数表示的离差系数预测值σ—标准差的预测值现行国家标准及国内各行业标准,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计算和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均采用以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为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国家标准GB50204-199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以及有关建工系统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P)均采用95%,相应的概率度系数(t)为645,因而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公式均为:fcu,o=fcu,k+645σ新标准对混凝土配制强度公式fcu,o=fcu,k+tσ中,以t值取代常数645,这是因为水工混凝土工程结构复杂,不同的混凝土坝型,不同部位分区混凝土对混凝土强度保证率(P)有不同的要求,如重力坝混凝土强度的保证率一般要求80%,有些轻型坝P值要求85%~90%,而部分厂房和其它工程结构物混凝土P值要求为95%。对于不同混凝土对P值的要求,根据表1查得其相应的概率度t值。表1 保证率和概率度系数关系--------------------------------------------------------------------------------保证率P(%) 5 2 5 8 8 0 9 85 0 3 0 7 9--------------------------------------------------------------------------------概率度系数t 40 50 60 70 80 84 95 04 28 50 65 0 0--------------------------------------------------------------------------------5 强度标准差的选用混凝土施工开工初始阶段,缺少混凝土施工的实测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标准差σ值可按新标准表2中的数值参考选用。表2 标准差σ值--------------------------------------------------------------------------------混凝土强度等级 ≤C9015 C9020~C9025 C9030~C9035 C9040~C9045 ≥C9050--------------------------------------------------------------------------------σ(90d) 5 0 5 0 5--------------------------------------------------------------------------------混凝土等级均以90天龄期为代表,如果其它龄期(如28天,180天)可相应换算后选用。混凝土进入正常施工阶段,应根据前一个月(如一个月内还达不到统计所需试件组数n值要求时,可延迟至3个月内)相同强度等级,相同混凝土配合比的混凝土强度资料,进行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值的计算,其公式为:式中:fcu,i —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mfcu—n组试件强度平均值,MPa;n — 试件组数,应大于30。c30混凝土标准差的下限取值:通过施工实测强度值,计算的σ值,对于小于或等于C9025级混凝土,σ小于5MPa时,σ值用5 MPa;对于大于或等于C9030级混凝土,计算的σ小于0 MPa时,σ取用0 MPa。 σ值是28天龄期的实测强度值计算的。90天龄期的σ值一般要略大一些,但28天的σ值已基本反映了c30混凝土的质量波动,这亦是结合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需要,90天的统计结果滞后了一些。28天的统计成果可有效的掌握施工质量的波动,并根据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配制混凝土抗压强度时所采用的σ值。实际上是要求以28天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进行动态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回答 您好,小编正在整理解答,请您稍等一会哦。 c30混凝土配合比是38:1:11:72 ,C30混凝土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c30混凝土配合比是38:1:11:72 ,C30混凝土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NO:041技术要求强度等级:C30抗渗等级:塌落度/mm:120~140原材料水泥:PO 5河砂:中砂碎石/mm:16~5粉煤灰: 外加剂:JM-Ⅱ 或 JY-2 配合比每1㎡材料用量/kg水泥河砂碎石水外加剂砂率85040%配合比例010。 亲,您好,如果有帮到您,麻烦您给五个星赞可以吗?祝您一切顺利,谢谢! 更多3条 

混凝土结构设计参考文献最新

[2] 孙慧玲 磨细矿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科技信息 2010(17) [3] 赵俊梅 Excel回归分析应用于混凝土配合比和强度预测[J] 山西建筑 2009(35) [4] 夏龙云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体会[J] 安徽建筑 1998(04) [5] 许燕莲 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试配及调整方法[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7(01) [6] 李淑英 基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及调整方法研究初探[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7(07) [7] 刘广生,王天江 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及调整方法研究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5) [8] 王春红 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及调整方法研究初探[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05) [9] 严国相 用面干饱和砂石试配混凝土配合比[J] 建筑技术 1980(08) [10] 毕春丽,肖琦,张丽 工业废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 混凝土 2005(12)

前言第1章 绪论1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2 混凝土结构的特点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概况思考题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量力学性能1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2 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3 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思考题第3章 按挖主概率理论的极限限状态设计法1 极限状态2 按近似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思考题习题第4章 梁、板和柱的基本构造1 梁的基本构造2 板的基本构造3 柱的基本构造思考题第5章 弯矩、剪力和轴力作用下构件的截面承载力1 构件的受力破坏特征2 构件的正截面配筋方式3 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4 构件的斜截面配筋方式5 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思考题习题第6章 弯矩、剪力和扭矩作用下构件的扭典截面承载力1 概述2 纯纽构件的试验研究3 纯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4 弯剪纽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思考题习题第7章 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第8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