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是谁啊

李妍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运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颇有专长,尤其在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消化系统疾患,运动神经系统疾患等,疗效显著。

你是说的现代呢还是古代?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实验所”,是与王雪苔和朱琏当时均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学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分不开的。但是当王雪苔接触了不少针灸名家,并用较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读了不少中医典籍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立足于西医转变到立足于中医,这个转变成为其今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尽管由于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在“文革”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在今天看来明显地留下了发展的隐患。1979年,借筹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之机,王雪苔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对外名为全国针灸学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之俊任主任委员。为使针灸学科能得到更大地发展,他又于1985年力争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从当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潮头来看,当初的这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中医发展史上,官方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43年左右),将针灸与其他医科分而教之是在唐代(公元618年左右)。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则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培训班”。这个主要由朱琏和王雪苔承担讲课任务的、由中央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地医学院校以讲师或主治医师为主的医疗教学人员参加的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临床与教学人员。学成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自医学院校开展了针灸教学工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或教授。如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的张缙教授、北京医学院的谢竹蕃教授等。这个培训班为后来针灸学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各中医学院纷纷成立针灸系或针灸推拿系。有感于邻国日本已经有了针灸大学,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一所正规的针灸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王雪苔在鲁之俊会长的支持下,联合针灸界部分知名专家,呼吁创建一所针灸学院。几经周折,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于1984年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针灸学院筹备处,王雪苔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筹备处的工作。为创建针灸学院,他亲自起草各种文件,协调各种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年北京针灸学院正式成立,当年夏季招收了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大学生,学制五年。后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的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是我国现代针灸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创办一本针灸期刊,是现代针灸学者们的共同心愿。1933~1937年,由承淡安创办的《针灸杂志》共出版了36期;1944年~1947年杨医亚、马继兴创办的《中国针灸学》杂志共出版了4期;解放后,还有《中南针灸》《现代针灸》等杂志,可惜寿命都不长。1965~196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也曾出版过《针灸杂志》,是借用了《中医杂志》的编辑力量和版号出刊的,但只出了3期就因“文化革命”而夭折。上世纪70年代末,在已故前中医研究院院长、首任中国针灸学会会长鲁之俊的大力支持下,王雪苔开始为创办一本高水平的针灸杂志而努力。他亲自制定了“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的办刊宗旨,确定了办刊目的是“既要能反映我国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要适合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需要”,提出办刊原则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他精心规划着编辑班子的配备,明确挂靠单位与领导关系、稿件来源、刊期,甚至版面形式、刊物名称、各部分内容比例等都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而确定。杂志定名《中国针灸》,既表明了身份地位,又涵盖了整个学科的内容,且又琅琅上口,易叫好记。正是由于制定了恰当的办刊宗旨和目标,《中国针灸》杂志创办25年来,一直得到针灸界广大同仁的欢迎和爱护,已经成为反映我国针灸临床与科研水平的重要学术窗口。在现代针灸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针灸从公元6世纪就走出了国门,但要联合世界各国的针灸医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发展针灸,却是到了现代才能憧憬。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多个国际性针灸组织,其中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有法国针灸学者RLa-Fuye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协会”,奥地利JohannesBischko教授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及相关技术医学会”,以及法国针灸医生阮文仪等发起的“世界针灸医生及针灸学会科学联盟”。“国际针灸协会”在1965~1985年召开了8次世界针灸大会,中国仅仅是派代表出席了第六、七、八次会议。在当时国际针灸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并没有站到她应有的位置上,这与针灸发源地的身份实不相称。实际上多数国际针灸专家也认为,中国如能介入进来必将会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1965年第一届世界针灸大会召开时,保留了我国的席位和报告时间就说明了这一点。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王雪苔在1984~1987年间,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具体主持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工作。他广泛联络各国针灸界知名人士,起草了各种文件。其间,为了保证该学会的领导权由中国掌握,同时还要维护国际针灸界的团结,经过了许多艰难地谈判和协调,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终于在北京宣告成立。成立之初就联合了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针灸学术组织,有近4万名成员。在随即召开的世界针联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针灸学者出席了会议,人数超过了以往历次国际针灸学术会议。在成立大会上,中国针灸学会会长胡熙明当选为首任针联主席,王雪苔被选为首任秘书长。1990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针联学术大会上,由于王雪苔在国际针灸界所具有的名望,他以绝对多的票数被会员大会代表选为第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针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这在当时我国的所有自然科学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针灸学科先进水平和领导地位在国际针灸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1947年至1948年兼任《中国针灸杂志》主编,1949年兼任华北国医学院教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成立前为筹备组工作人员。上世纪80年代起分别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是谁

《中国针灸》杂志为国家级大型综合性针灸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中国针灸》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月刊,96页,采用轻涂纸全彩色印刷。

《中国针灸》杂志为国家级大型综合性针灸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中国针灸》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月刊,96页,采用轻涂纸全彩色印刷。是月刊,每月一本。不知道是否解答了您的问题?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是谁呀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怎么网上预约石敏院士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

《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数据库收录。

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承办,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及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等单位协办的“2006(北京)脑性瘫痪诊疗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际研讨会”将于2006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著名脑瘫专家出席,并做专题报告和技术演示。参加本次研讨会者可获得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参会论文经评审后汇编成论文集,并择优推荐给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针灸》杂志等正式发表,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予以相应奖励。  会后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举办第2期“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 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介绍脑瘫外科治疗、脑瘫的早期诊断、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术)、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改良Foerster-Dandy术治疗痉挛性斜颈、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新进展等内容,并安排显微手术观摩,参加者可获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  名誉主席:邓良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大会主席:李晓捷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  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玉琪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总干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  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  大会副主席:于炎冰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副主任  宋虎杰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理事、中西医结合学组副组长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院长  刘炜宏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学术部主任  《世界针灸杂志》社长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  大会秘书长:张 黎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  大会副秘书长:卫元斌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  世针针灸交流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  大会主题: 脑性瘫痪的诊疗暨康复新技术新进展  会议内容: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病因学、预防、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治疗、手术麻醉、护理等方面新近展的研讨。会后将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举办“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并进行手术演示。  会议形式:本次大会对参会代表的论文全文或摘要进行汇编,并有中外专家专题演讲、大会发言、讨论交流、手术演示、康复观摩等。  参会人员:来自国内外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理疗、针灸、推拿、骨伤科、儿科、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手术麻醉、中医、中药、护理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  会议日期:2006年10月27日-29日研讨会,30日-11月1日“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7日9:00-20:00大会报到。  大会地点:中国 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讲学厅  征文要求:论文全文(含中英文摘要)3000字以内,请用word格式,简体中文11号宋体字,A4纸打印并附软盘或光盘,以信件或E-mail投稿。写作要求请参照《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针灸》等杂志稿约;投稿截止日期:2006年9月6日,请在信封或E-mail主题上注明脑瘫会议投稿字样;凡大会录用的论文将编入大会论文集,颁发会议论文证书,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予以奖励并在相应杂志推荐发表,论文发表版面费自理。  大会报到: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 惠桥宾馆 (中日友好医院对面)  会 务 费:会议注册费国内代表980元人民币,国外代表1200元人民币;学习班报名费00;食宿由大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一并参加会后“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者学习费用减半。  会务筹备: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  北京针联传统医学开发有限公司  联 系 人:卫元斌 010-64064402 13911599808  E-mail:   徐晓利 010-84205032 13331139446  E-mail: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世界针联522室  邮 编:100700  传 真:010-64064402  网 站:  银行汇款: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金台路支行  户 名:北京针联传统医学开发有限公司  账 号: 8175 1616 4708 0910 01  邮政汇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世界针联522室  收款人:卫元斌  (请在附言中注明会务费)  邮编:100700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处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 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名字是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丙行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都市锦江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政协常委。1962年10月~196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1964年9月~1965年9月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学员。1968年9月~1971年4月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主治医师。1971年4月至今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1年被任命为针灸科主任。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在国内及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兼任职务,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美国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美洲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衫临床急救》杂志编委,《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副主编等。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本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已顺利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开辟中风治疗新途径:70年代末,石学敏提出中风病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经过对4005例脑血管病临床各期住院患者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严格的对照观察,临床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分别为:急性期为48%及83%,恢复期为42%及62%,先兆期为67%及90%,显著优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物疗法。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该针法对于脑梗塞所出现的上述方面的异常改变及有关危险因素具有多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可调节血管功能,促进缺血区代偿血管开放,改善脑代谢,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调节兴奋性氨基酸代谢亢进,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改善脑细胞及超微结构损伤,并可促进热体会克蛋白合成及调节c-fos基因在不同脑区的表达,从而把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由他设计、实施和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并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目前中辚针灸研究所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现已作为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2、确立“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针刺手法研究新领域: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使得医生难以掌握,并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手法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即捻转幅度小于90度角频率快(大于200转/分钟)为补法;相反捻转幅度大于180度角、频率慢(小于60转/分钟)为泻法,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3、对针灸学基本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他在针灸学基本理论—腧穴功效和经络病侯学方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在腧穴学方面,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总结从而确立其主治证侯。石学敏教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在经络学中,成书于2000年以前的《灵枢经脉》篇是经络理论的基础,12条经脉搏的主治病侯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深奥难懂,历代对于病侯的诠释和阐发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能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搏的病侯群进行了剖析、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科学地对12经脉搏的病侯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中国针灸》杂志为国家级大型综合性针灸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中国针灸》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月刊,96页,采用轻涂纸全彩色印刷。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