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文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BrRbg 提取码:y1ci书名: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作者:钱穆豆瓣评分:9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09-12页数:299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专论两宋之部。作者把宋学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孙复、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明体达用和道德文章,气象阔大;第二期以周敦颐、邵庸、张载、程颐、程颢为代表,是正统理学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后者则“扫荡一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循此线索,对两宋时期的思想大家与重要著作或做精细分辨,或做简要述评,既在孔孟、《易》《庸》、二程、朱陆的整个儒学系统中分辨其传承异同和思想衍变;又从受儒释道多方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两宋儒学的形成、抱负和特质做了中肯而精当的点评。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Q 提取码:2xra    书名: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作者:钱穆豆瓣评分:5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09-12页数:250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迄春秋,共收论文七篇。首先推论中国上古之时北方农作物及山居情况,详密考索华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论周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探求《诗经》的源流意蕴,考辨《西周书》之文体,发明《易经》之旨趣,皆援史证经,多发前人所未发。最后引经据史,以春秋时代人的行为事例验证中国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细剖揭民族文化之生命内涵。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此外还有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文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此外还有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Q 提取码:2xra    书名: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作者:钱穆豆瓣评分:5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09-12页数:250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迄春秋,共收论文七篇。首先推论中国上古之时北方农作物及山居情况,详密考索华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论周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探求《诗经》的源流意蕴,考辨《西周书》之文体,发明《易经》之旨趣,皆援史证经,多发前人所未发。最后引经据史,以春秋时代人的行为事例验证中国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细剖揭民族文化之生命内涵。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写小论文专捡一个时期的统述一下就差不多了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 770 -前 476 )战国(前 475-前 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其辉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疑源自其学术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绽放出的精彩光芒。在此我将简单论及这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由于学问的限制,仅希望可以准确的理清这条主线,并跟随学术的发展进程进行一番浅薄的思考。 中华民族的形成约在4000多年前,学术思想的起源理应十分古老,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字的限制,对于其起始时间并没有确切的记录为证。从可拷资料中推论,我国学术思想应萌芽于原始巫术。 人类形成之初,与自然界的大多数动物一样,“生存”在很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掌控,这是人类智力与力体发展的必经阶段——零生产力阶段:生存所需完全依靠自然来源,通过采集和渔猎等方式获取食物,不可自给自足,换言之,这个时期,人类形成自然崇拜情节是不可避免的,随之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有神灵为之主宰,“大低当时之鬼神,不外天神、地祗、人鬼、物魅四者,这都不出乎自然崇拜与灵魂之外。”(《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又有《诗》:“天生蒸民”;《礼记》:“万物本乎天”等记载。并创制了一套简单的模式,如,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等,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神灵的崇拜、尊敬与服从。此后,生产力虽有所提高,人类逐步进入了农耕、畜牧的阶段,但原始农业生产对于自然仍有极大的依赖性,人类对于自然神灵的信仰继续延续着,祭祀行为日益规范化、复杂化,并随之产生了“巫”,:作为上天旨意的传递者,“巫”成为了人与天神之间沟通的桥梁,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早期记载显示:“巫”与部落首领是统一的。而在生产力导致阶级分化的历史阶段里,“巫”的重要地位常通过其显赫的阶级地位体现。从政教不分到官师不分,在这一较长的时期内,“鬼神术数”可以说就是唯一学术思想。 殷商时期,巫出现了不同的分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官员。关于“巫”的分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言:“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兴典之。至于夏、商、周,故重黎氏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周代,由“巫”向各种官僚体制分工更加具体了,教育体制亦由官僚体制承担,成为“官学”;东周,奴隶社会的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宣王后礼崩乐坏,开始出现“私学”,周时的教育中都是由史官主管,班固《汉书艺文志》:“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至春秋之际,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也随之进行着巨大的变革。井田制瓦解,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代替了旧的奴隶主,整个社会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学术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面对事实,人们对于“鬼神”和“天”的迷信程度都有所降低,甚至怀疑,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到,是亦多言矣,其不可信?”(《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诸子各家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深入思考这场时代的大变革,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学术思想上的发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推动,终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 一、道家。创始人:老子。最初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立即成败存亡祸福,古今指导,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首,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书也。”主张:以“无”为宇宙本体,以“无”顺应自然。著作:《老子》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家发展人:庄子,著作:《庄子》,又名篇《齐物论》、《逍遥游》反映其思想。 二、儒家。创始人:孔子。《汉书艺文志》:“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维护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礼仪和仁。继承者:由若,继承了空子的“孝”、“礼”;子思学派:代表:孟子,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荀子,提出“性恶说”。 三、墨家。创始人:墨翟。代表手工业者。在伦理观上主张“兼爱”,反对宗法、登记制度,提倡使天下兼相爱,以为:“天下兼相爱则止,相交恶则乱”(《墨子兼爱》)。“兼爱”的基础是“慈、孝”,同时反对贵族欺压下层百姓,强执弱,富辱贫,贵傲贱。诈欺愚,强调“义理合一”,强调“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在政治上,目的:“大同”、“尚同、尚贤”。 四、法家。思想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真正形成学派、产生系统的学说,当首推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有著作:《韩非子》。 其他众多学派及其思想不一一列举。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积极变法改革,其中商鞅于秦孝公室的变法影响最大,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专制统治的巩固必然不容学术思想的自由分化,于是百家争鸣结束了,学术思想必然由分化走向混合,早在诸侯国实力产生显著差别的战国末年,“所谓杂家的《吕氏春秋》出世(书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就明显的表现着这种趋势(《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到秦国成功统一,更是极端的以“焚书坑儒”的形式制止着学术思想的发展,独以严“法”治国,最终迎来二世而亡的厄运。秦的灭亡,并不是质疑了学术思想混合的必然性,相反,它以自身灭亡的沉痛代价为后来的大一统国家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即,在“统一国家”的不同阶段必须选择不同的学术思想加以辅助,才能有力地推进国力的发展及强盛。如,秦国打天下时靠“法家”;统一初期,便应像汉高祖一样以“道家”为宗——休养生息;到国力强盛时,汉武帝则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进一步巩固统治,可见,学术思想以政治为转移已成为统一国家的一大特色,亦是其局限所在。儒学的政治地位从汉武帝得到确立,作为结果之一,两汉经学亦蓬勃地发展起来,至此,学术史上又呈现出一道引人注目的光芒。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兴太学,置五经博士,此用各家的学说,教授经学,五经博士主要有:尚书(欧阳尚书)、易(田何易)、礼(后巷礼)、诗[鲁诗(申培公)、齐诗(袁固生)、韩诗(韩婴)]、春秋(董仲舒、胡毋生)。汉武帝后,五经又细分为十四博士之学,也就是所谓的经文十四博士之学:尚书[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易[施氏(施雠)、孟子(孟喜)、梁氏(梁丘贺)]、礼[大戴(德)、小戴(圣)、庆氏(庆普)]、诗[鲁诗(申培公)、齐诗(袁固生)、韩诗(韩婴)]、春秋[颜安乐、严彭祖]。两汉经学学派,最值得注意的,是今古文之争。“今文传自西汉之初,所谓‘十四博士列于学官’者是也;古文兴于西汉之末,新莽篡国、刘歆校书时所晚出者也。今文虽不足以尽孔学,然犹不失为空穴一支流;古文则经乱贼伪师之改窜附托,其与孔子之意背而驰者,往往然矣。”(《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后汉儒学的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郑学”。 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技的不发达等,儒家颇为信奉阴阳五行之说,因此,在两汉,几乎所有的入学家都受其支配,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主要以天道及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春秋公羊传》的大义等,到哀、平年间,更是谶纬盛行,“以通七纬(《易纬》、《书纬》、《礼纬》、《乐纬》、《诗纬》、《孝经纬》、《春节纬》)者为内学,通五经者为外学。”(《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迷信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洋溢各处,廓清这种迷信之风的最突出的学者莫过于王充,他以自己的论著《论衡》等努力破除着当时的迷信之说,并为之做出巨大贡献。 时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由统一走向分裂,政治的分裂,朝代频繁更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思想发展的不稳定,使之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旧学(儒学)的衰落:当时,儒学除文学外,几乎一无所事。究其原因,不外乎天下大乱,民生疾苦,杀戮遍野,儒学后期步入谶纬弊端所致。另一方面,老子“顺应自然”的主张,再次适应了这个时代民众心理的消极因素,成为一方"安慰剂"传遍天下,拥有不同派别:如玄理派、丹鼎派、符箓派、占验派等。其中由张道陵创于东汉的“道教”,在此时也经历着魏伯阳、葛洪的发挥。同时,佛教已传入我国,部分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其影响逐渐深入,到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已并行于世。由此显见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个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明显表征,即自然主义的盛行,代表人物:何宴、王弼、阮籍、陶渊明、葛洪等。这是既是老庄思想的泛化作用,又是动乱时代人们遍生厌世之心,向往自然心理的外在呈现。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经历最衰弱时期,伴着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盛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学术思想史上的崭新一页被翻开了——佛学时代。佛教自传入我国后,南北朝时期已非常兴盛,至隋唐,凭藉着其强大的国力,益加发达。“佛教十三宗,均起于东晋至隋、唐之时,其发达情形,由此可以窥见。”“以上十三宗,处涅磐归入天台、地论归入华严、摄论归入法相外,其于十宗[小乘教(俱舍宗、成实宗)、权大乘教(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大乘教(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禅宗)],均经过及光大的时代”(《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我们自创诸宗派,又将哲学与宗教并重,使佛教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影响深远。 至宋代,儒学经历了一次大转变,即向理学的转变。这是长期以来,儒学在与道、佛争位的过程中,受道、佛影响,甚至融合的结果。早在隋、唐时代,王通、柳宗元等人就有三教合一说,他们可被看作是宋代理学的前驱。而理学的开山祖师则首推: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经过长期努力,宋代理学蓬勃发展,形成众家之说,濂溪之学、康节之学、横渠之学、明道伊之学、晦俺之学、南轩之学等等,皆表明儒学哲学化在宋代的成熟。至元、明两代,仍有白沙之学、阳明之学、东林学派等,可见理学仍处于学术的中心地位。需要提及的事,其他学术,如:经学、史学等的发展虽以“边缘化”,但并未停止发展。 至清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一度引起诸儒复明思想的兴起,加之对于明代兴盛一时的王学的反对及政治经济的全面影响,经学——朴学,再次兴盛起来,“是专指清代经学的正统学派而言,即专指清代经学的古文家而言。”(《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朴学启蒙于顾炎武等人,主张“学以致用”。成熟时期代表人物:惠栋(吴派)、戴震(皖派)等。其主要任务在于“考证”,研究对象为“经书”。“嘉、道后,庄存与崛起,遍提倡今文今学(即常州派),以与朴学分立,到这时,朴学才渐次走到他的衰落时期。”(《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 中国古代学术史的演变过程至此暂告一段落,需要补充的是,在元、明两代,由于政治经济及世界发展背景等原因,我国对外交流频繁,各国传教士到我国传教,造成了包括对学术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此不再详述。 中国学术思想在演变中逐渐丰富着、成熟着,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结果,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用劳动创造、用智慧思考的结晶。我们的学术之路在继续,相信在笃厚的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在新世纪,我们的思想亦会愈加深刻,在人类历史上闪烁价值之光!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文题目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你可以去看下(历史学研究)~里面已经发表的论文你可以看下论题,好好学习参考下

学术堂整理了15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  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  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  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  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  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  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  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  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一、 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4、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5、论文帝国二、 教育类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asp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 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lw/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mba职业经理人论坛、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体育论文、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论文商务中心、法律帝国: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1、学术论文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五、 博硕士论文1、论文统计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_dir/jy/lw/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文选题

《明清社会文化之我见》《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古代科举制度》《刘邦是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女性思想与地位的转变》《谈张居正与“考成法”》《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化》都是我自己想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学术堂整理了15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  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  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  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  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  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  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  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  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百度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炎黄大帝大战蚩尤的时候,那时候,我神舟大地城池屹立、华夏儿女以种植水稻!白种人还以野人形态为生,可想这是何种差距!正是因为这样,中国长期强大,除战国时期,各国苦战最后秦国统一中国2000年!此后我中华,就没有发生过像战国时期那样弱者必亡的战争!虽然自秦国以后,仍有战事,但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以其说是国以国战争,还不如是皇族之间的争斗,中国还是中国,强者还是强者!正应长期如此才慢慢衰退啊!西方就不同了,基本相同的面积有几十个国家如果你不聪明你不强大地图上就没有你!战国时期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个时候已经有铁、刚、还有弓箭、弩…领先世界2000年!这就是竞争,可是中国人没有!而西方人为了获得一块土地,不惜付出生命远赴重洋开阔国土。这样就会变的更富有、更强大!在相符的争斗中发明了大炮,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为了胜利什么事,什么办法都想的出来!可是中国是王不需要!西方不要就亡国!这才是事情前因后果啊!但是中国一旦觉醒!!!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楼厉害。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自国内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该书分四辑,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等多个角度解析力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