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购买条件是什么

发布时间: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购买条件是什么

关于西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西藏教育》1999年增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年8月版)选载。西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浅谈,《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 12期。 巩固“三讲”成果,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西藏日报》2000年 9月。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一作者。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教育》2001 年第2期。 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北京藏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7月。 中国证券监管的法治化追求,《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加强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武汉大学报》2003年4月。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浅探,《法苑论坛》2003年第一期。第二作者。 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14.关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15.“三个面向”思想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16.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科研项目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1999年,第二研究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 主持研究人。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主要研究者。 教育部委托课题《推进高等学校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主持研究人。

他山之玉,拿去攻石吧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本文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些备课体会,提出了几点关于在工科学生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物理化学 环境工程 热力学 备课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借助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和理论[1],是学习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环境工程是一门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边缘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2]。中南民族大学于2000 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对该专业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控制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由于我校是一所民族院校,部分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对薄弱,而物理化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念和公式较多,一直被学生视为比较难以掌握的课程。因此,如何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授课体系的重组,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是物理化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提出几点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备课体会。 1 教学目标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有不同要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学学科,相对理学学科而言,对物理化学的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我们选择的是印永嘉等编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对于大二学生来讲,他们在大一时已经学习过无机及分析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物理化学的知识基础,而要想在十分有限的54 个学时内将这门课的内容理解清楚、掌握牢固,这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把书本变薄不是删减一些该讲的内容,而是在对教学大纲的深刻理解,对教材的精心领会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上,抓住要领,理出章节的重难点,强调关键性、规律性的东西。热力学部分是物理化学的核心所在,而热力学的核心在于两大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的备课思路。本章在整个热力学部分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深入,又为后面更进一步的探讨作出必要的铺垫。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的: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此基础上掌握几个新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即S 、A 和G 并学会DS 、DA 和DG 的计算,结合第一章的内容辨析一些热力学函数并推导它们之间的重要关系式。2 教学内容本章共包括十个小节:(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3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律;(4 )熵的概念;(5 )熵变的计算及其应用;(6 )熵的物理意义及规定熵的计算;(7)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8)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条件的总结;(9)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1 0 )DG 的计算。其中,( 1 )、( 2 ) 和( 3 ) 主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的背景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这部分在本章中是基础,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中重点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理解。( 4 )、( 5 ) 和( 6 ) 则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导出状态函数熵,并在热力学第三定律基础上进行熵变的计算,该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为熵是继第一章中学习到的内能、焓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对其理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7 )、( 8 ) 和(9 )则是另外两个状态函数-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由此提出的方向判据,辨析已经学过的一些热力学函数并学会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式。这个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处理,这些函数如内能、焓、熵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混淆, 因此, 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1 0 )则是综合运用热力学知识对不同情况下的DG 进行计算。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方面对于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物理化学发展的前沿也要做一适当的介绍,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熵函数为例,重点是平衡态熵理论,但对非平衡态熵理论、信息熵、物理场熵等现代熵理论也简单进行介绍,并推荐一些参考书,让有能力和兴趣的同学可以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案1 与基础化学衔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大一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其中有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知识与物理化学部分重叠。到大二学习物理化学时若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仅学生没兴趣,而且加重了学时的负担。若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自然地融合到物理化学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授中,可以首先启发学生回顾在无机化学中学到的热力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些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概念。在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已的回答作出判断时,教师就对体系与环境、热与功、内能与焓、热力学第一定律等重叠内容做复习性介绍,这时学生往往会全神贯注。最后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引入热力学第二定律。由于尊重了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4],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知识的渐进性。2 与专业课程衔接长期以来容易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觉,物理化学原理和所学专业很难有直接关联。事实上,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物质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正因为如此,物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对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物理化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环境保护离不开生态学,而生态系统又是生态学的核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必然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利用热力学定律,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能量流动的大小、方向和形式。根据热力学定律,人们弄清了生物群从环境和食物中接受的能量用在新的有机质的建造上的“百分之十规律”,得出了“生物量金字塔”等规律,并由此提出了对保护环境有重大作用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等生态学规律[5]。3 采用多层次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差别。心理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凡是过浅过易或者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每位教师面对六十多位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而上课只能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要达到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能让每个上课的人都有收获。为此,必须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多层次、多方位的效果。多层次,能使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有收获,又有继续学习和深入钻研的空间;学习吃力的同学也能学到基本内容,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学习兴趣不大的人,也知道达到基本要求的底线是什么[6]。这时,课堂教学应当着力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与科学方法的分析, 力求用“ 启发式”,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布置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发现问题、适度讨论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讲究教学方法。4 评价手段考核是检查、评价学生水准和才智的一种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任课教师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手段[7]。(1)加强课堂提问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学教学中一般很少课堂提问,其实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每次课可以利用五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由此来检验学生对于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考虑以一定的权重计入平时成绩。(2)加强平时考核 按我校规定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随意。为了更好地反应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我们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可以开卷,但必须独立完成。虽然用时不多,但是很能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也会感到一定压力,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3)加强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校在物理化学课程上已经实现了教考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绩评定是按照标准答案进行的,成绩的确定是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的,学生的成绩基本能呈正态分布,避免了成绩偏高或偏低的不正常现象,由于有一定的不及格率,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语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体的问题,受到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 杨春荣,单静颖物理化学教学中课题式教学法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2):30-[2] 薛云波环境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62-[3] 高贵军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研[N]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8(6):31-[4] 张开仕教学研究,2005,28(6):541-[5] 平措结合培养专业目标实际进行物理化学教学[N]西藏大学学报,2007,22:90-[6] 王新葵,石川,靳长德,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3:99-[7] 周子彦,谢玉忠对提高物理化学教学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购买条件

关于西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西藏教育》1999年增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年8月版)选载。西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浅谈,《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 12期。 巩固“三讲”成果,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西藏日报》2000年 9月。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一作者。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教育》2001 年第2期。 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北京藏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7月。 中国证券监管的法治化追求,《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加强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武汉大学报》2003年4月。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浅探,《法苑论坛》2003年第一期。第二作者。 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14.关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15.“三个面向”思想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16.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科研项目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1999年,第二研究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 主持研究人。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主要研究者。 教育部委托课题《推进高等学校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主持研究人。

不是,只是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购买条件是什么专业

是211重点建设工程院校。是211。本人系藏大大二学生,有问题可以给你解答。

西藏大学是211

期刊按照出版周期可分为:周二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因此是有半年刊周期的期刊的,比如:《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Marine Science Bulletin》(海洋通报英文版)、《船舶设计通讯》等。

学校性质: 大学学校类别: 综合大学学校网址:主管部门: 西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在校学生: 普通本专科生 1305人 成人本专科生 72人 外国留学生 22人师资情况: 专任教师数: 323人 其中: 教授 3人 副教授 32人院系设置: 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艺术,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电子与信息,预防医学专业设置: 11,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音乐学, 美术学, 历史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联系电话: 6323200邮政编码: 850000学校地址: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东路5号学校简介:1985年7月20日,西藏大学诞生在"日光城"拉萨市, 她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办的"西藏军区干部学校";随着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易名为"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西藏大学肩负着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重任,故现阶段以培养师资为主,同时为继承发扬西藏优秀文化艺术和发展西藏经济培养专业人才。西藏大学设有7个系16个专业和藏语文授课师资培训部。 根据西藏的建设需要,近年来还试办有成人大专藏汉翻译和藏文新闻2个专业。全校目前共设有28 个教研室和《格萨尔王传》研究室,既以具有西藏特色的学科为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注重双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藏学、文科、理科、艺术、管理等相结合的多学科专业的自治区综合性大学,实现了本科生、大专生、干部专科生、大专专业班等的多层次办学和包括师资培训,代培、进修、自费生、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办学。截止199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593人,其中男392人,女201人;藏族382人,其他少数民族10人;少数民族教职工占全校教职工的1%。其中:教师293人(藏族176人、其他少数民族2人,共占75%),教学辅助人员52人(藏族42人占7%)。党政干部123人(藏族77人,其他少数民族7人,共占29%)。工勤人员107人(藏族59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07%)。附设机构人员18人(藏族15人,占33%)。293名教师中:教授3人(藏族2人,占66%), 副教授11人,讲师97人(藏族59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86%),助教99人(藏族61人,占62%)。教员70人(藏族46人,占71%)。另有其它系列的中职20人(藏族14人,其他少数民族1 人,占75%)。初职45人(藏族3 7人,占2%),此外, 每年还有近10名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援藏教师和两名美国英语学会的外籍专家到我校任教讲学。西藏大学目前在校生达1077人(包括20 名自费生), 男生633人,女生444人,藏族966人,其他少数民族5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在校生的2%。其中本科生734人,占15 %;专科生250人,占21%;培训学员93人,占64%。由藏、汉、回、纳西等4个民族和夏尔巴人组成的1077 名在校生分布在17个专业共30个教学班学习,全校学生党员45人,占6%;共青团员952人,占7%,全校每年近20%的学生分别获得"三好生","奖学金","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和表彰。学校图书馆面积达4754平方米,馆内藏书近14万册,加上各系和部门的9个资料室,全校藏书近20万册,订有杂志1006 种,报纸148种、外文期刊34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83种, 设期刊、报纸、藏文、教师、学生等5个阅览室。自然科学有19 个实验室及电视教学室、语言实验室。学校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以教学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重视基础研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注重西藏研究,1985年以来,先后编写出版了《藏文公共教材》一、二册,《藏文写作》、《英藏汉对照辞典》、《代数思考题》、《音乐藏文识谱》等教材和工具书,该校《格萨尔》研究室收录整理了大量口头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系统资料,录音154盘,整理出版了3部书。该校承担或协作国家及全区科研项目6项, 在区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学校每年组织学术报告会, 并试办《西藏大学学报》(藏汉两种版本)。西藏大学占地面积约23公顷,现已基本形成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电化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楼、职工宿舍楼、食堂、礼堂、医院、托儿所、印刷厂以及标准田径场、太阳能游泳池等结构合理的建筑群体;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学校自1952年至1984年先后为西藏自治区培养输送了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族和夏尔巴人、登巴人等各类人才8000余人,1985年至1991年又为全区输送了171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851人,获文学、理学、法学学士学位560人,大专生588 人,培训各类学员278人,各时期的毕业校友为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为西藏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师范生已经并正在成为西藏教育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遍布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为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西藏大学建校以来,结合西藏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努力适应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专业基础教学;注重藏族文化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西藏研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双语和三语(藏、汉、英)专门人才的培养,努力探索符合办学规律,又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办学路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政策为西藏大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协作开辟了途径,建校以来,该校接待国外友好人士,参观访问者达1千余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25人次。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购买条件要求是什么

慕课:《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歌颂明君仁政,赞美忠义智勇。

以谋略为主,展现了各方豪杰之间的争斗和策略。

他山之玉,拿去攻石吧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本文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些备课体会,提出了几点关于在工科学生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物理化学 环境工程 热力学 备课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借助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和理论[1],是学习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环境工程是一门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边缘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2]。中南民族大学于2000 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对该专业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控制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由于我校是一所民族院校,部分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对薄弱,而物理化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念和公式较多,一直被学生视为比较难以掌握的课程。因此,如何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授课体系的重组,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是物理化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提出几点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备课体会。 1 教学目标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有不同要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学学科,相对理学学科而言,对物理化学的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我们选择的是印永嘉等编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对于大二学生来讲,他们在大一时已经学习过无机及分析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物理化学的知识基础,而要想在十分有限的54 个学时内将这门课的内容理解清楚、掌握牢固,这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把书本变薄不是删减一些该讲的内容,而是在对教学大纲的深刻理解,对教材的精心领会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上,抓住要领,理出章节的重难点,强调关键性、规律性的东西。热力学部分是物理化学的核心所在,而热力学的核心在于两大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的备课思路。本章在整个热力学部分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深入,又为后面更进一步的探讨作出必要的铺垫。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的: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此基础上掌握几个新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即S 、A 和G 并学会DS 、DA 和DG 的计算,结合第一章的内容辨析一些热力学函数并推导它们之间的重要关系式。2 教学内容本章共包括十个小节:(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3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律;(4 )熵的概念;(5 )熵变的计算及其应用;(6 )熵的物理意义及规定熵的计算;(7)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8)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条件的总结;(9)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1 0 )DG 的计算。其中,( 1 )、( 2 ) 和( 3 ) 主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的背景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这部分在本章中是基础,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中重点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理解。( 4 )、( 5 ) 和( 6 ) 则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导出状态函数熵,并在热力学第三定律基础上进行熵变的计算,该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为熵是继第一章中学习到的内能、焓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对其理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7 )、( 8 ) 和(9 )则是另外两个状态函数-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由此提出的方向判据,辨析已经学过的一些热力学函数并学会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式。这个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处理,这些函数如内能、焓、熵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混淆, 因此, 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1 0 )则是综合运用热力学知识对不同情况下的DG 进行计算。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方面对于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物理化学发展的前沿也要做一适当的介绍,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熵函数为例,重点是平衡态熵理论,但对非平衡态熵理论、信息熵、物理场熵等现代熵理论也简单进行介绍,并推荐一些参考书,让有能力和兴趣的同学可以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案1 与基础化学衔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大一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其中有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知识与物理化学部分重叠。到大二学习物理化学时若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仅学生没兴趣,而且加重了学时的负担。若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自然地融合到物理化学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授中,可以首先启发学生回顾在无机化学中学到的热力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些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概念。在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已的回答作出判断时,教师就对体系与环境、热与功、内能与焓、热力学第一定律等重叠内容做复习性介绍,这时学生往往会全神贯注。最后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引入热力学第二定律。由于尊重了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4],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知识的渐进性。2 与专业课程衔接长期以来容易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觉,物理化学原理和所学专业很难有直接关联。事实上,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物质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正因为如此,物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对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物理化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环境保护离不开生态学,而生态系统又是生态学的核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必然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利用热力学定律,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能量流动的大小、方向和形式。根据热力学定律,人们弄清了生物群从环境和食物中接受的能量用在新的有机质的建造上的“百分之十规律”,得出了“生物量金字塔”等规律,并由此提出了对保护环境有重大作用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等生态学规律[5]。3 采用多层次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差别。心理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凡是过浅过易或者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每位教师面对六十多位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而上课只能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要达到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能让每个上课的人都有收获。为此,必须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多层次、多方位的效果。多层次,能使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有收获,又有继续学习和深入钻研的空间;学习吃力的同学也能学到基本内容,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学习兴趣不大的人,也知道达到基本要求的底线是什么[6]。这时,课堂教学应当着力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与科学方法的分析, 力求用“ 启发式”,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布置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发现问题、适度讨论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讲究教学方法。4 评价手段考核是检查、评价学生水准和才智的一种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任课教师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手段[7]。(1)加强课堂提问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学教学中一般很少课堂提问,其实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每次课可以利用五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由此来检验学生对于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考虑以一定的权重计入平时成绩。(2)加强平时考核 按我校规定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随意。为了更好地反应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我们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可以开卷,但必须独立完成。虽然用时不多,但是很能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也会感到一定压力,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3)加强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校在物理化学课程上已经实现了教考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绩评定是按照标准答案进行的,成绩的确定是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的,学生的成绩基本能呈正态分布,避免了成绩偏高或偏低的不正常现象,由于有一定的不及格率,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语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体的问题,受到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 杨春荣,单静颖物理化学教学中课题式教学法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2):30-[2] 薛云波环境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62-[3] 高贵军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研[N]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8(6):31-[4] 张开仕教学研究,2005,28(6):541-[5] 平措结合培养专业目标实际进行物理化学教学[N]西藏大学学报,2007,22:90-[6] 王新葵,石川,靳长德,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3:99-[7] 周子彦,谢玉忠对提高物理化学教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主管单位: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单位: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购买条件要求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主管单位: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单位:西藏大学

不行,教材都是统一订。如果你只是丢失可以自己买。

雄村大型铜金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南东约40km处,属于谢通门县荣玛乡管辖,距日喀则市约70km。地理坐标为:东经88°23′17″~88°23′45″,北纬29°22′07″~29°23′03″该矿于1993年由西藏地质六队在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大队圈出的水系沉积物异常中发现,并于2003年开展矿区普查。目前一家加拿大矿业公司(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在雄村矿区正以50m×50m网度实施钻探,截至2006年年底,该矿床已获得Cu储量84万t(以Cu品位>44%圈定),Au储量125 t(以Au品位>65×10-6圈定)(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006),预计矿区铜的远景储量可达300万t,金的远景储量达250 t,是一个铜金共生的特大型矿床。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雄村铜金矿床大地构造位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南部、拉萨地体南缘冈底斯岩浆岩带中段。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新近系乌郁群,出露于矿区北东广大地区,近EW向展布,下部为安山质角砾状熔岩夹蚀变安山岩,少量泥质粉砂岩,薄层状泥灰岩,层凝灰岩。中部为厚层状安山岩,黑云母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上部为一套沉积砂岩,复成分砾岩,粉砂岩。古近系达多群,出露于矿区以北广大区域,EW向展布。下部为一套蚀变安山岩,碎裂蚀变安山岩,安山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含火山角砾熔结凝灰岩,玻屑凝灰岩。中部为砂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蚀变火山角砾岩,蚀变石英斑岩,凝灰质流纹岩,流纹状玻基粗面岩。白垩系旦狮组出露于矿区以北弄麦、南木切、麻江、乌郁、谢通门及荣玛、洞嘎—雄村一带。近东西带状零星分布,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灰岩、砂岩、砾岩、硅质岩等,具有区域性的弱蚀变,局部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化或矽卡岩。区域内构造活动频繁,主要由冈底斯造山运动所致,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同时伴随着十分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致使区域上的岩浆岩、火山岩的展布方向与区域性主干断裂、褶皱轴向近于一致,呈近EW向展布。区域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在南侧通过,构造线方向以NWW和EW向规模最大,发育在冈底斯构造带南亚带南北侧,以强烈挤压和多次活动为特征,并控制着大型构造带和岩浆岩、火山岩体的分布。与洞嘎-雄村矿床有密切关系的断裂带有两条:多雄藏布断裂带(F79):紧靠矿区南缘,控制着冈底斯构造带南亚带之南界和昂仁-日喀则构造带之北界,同时控制着洞嘎金矿之南界,呈近东西向略向南突出的弧形带状分布,断层表现为强烈挤压和多次活动的特征。南木林-努马断裂带(F75~F78):走向近EW或NEE,数条断裂帚状排列,向NE 方向收敛,SW方向撒开,雄村和洞嘎金矿正处在向南西方向撒开的位置上,矿区两侧被谢通门-青都断层(F116)阻隔。谢通门一青都断层(F116):近SN向展布,延伸>100km,呈波状起伏,倾向东,表现为逆冲性断层,它分别错断多雄藏布断层(F79)和南木林-努马断层带。本矿区紧靠它与多雄藏布断层交汇的东侧。褶皱构造主要集中分布在该亚带北部边缘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走向NW,形态紧闭、对称,以下二叠统为轴部构成一条规模较大的复式向斜带,与矿区较近的布托-萨沃拉-南木切复式向斜规模最大,走向近EW延伸350km,宽>60km,由达多群火山岩组成,并覆于老地层之上。两翼零星出露有中下罗统田巴群和未分白垩系。由一系列极其宽缓的复式褶皱构造组成,岩层倾角中—缓,沿轴部岩石多被挤压破碎,矿区紧靠南翼。在区域上处在冈底斯中酸性杂岩带东段南缘,致使区内岩石类型复杂,其岩性从闪长岩类-二长岩类-花岗岩类均有出露,出露面积达5371km2,由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岩浆侵入而成。燕山晚期侵入体由于喜马拉雅早期侵入体的破坏,岩体东部仅有燕山晚期中心相带石英二闪长岩的存在,相带明显,中心相带为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边缘相带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岩相特征显示了岩体从北向南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岩(由中酸性—酸性)的变化。喜马拉雅期侵入体主要分布于谢通门—南木林—扎西岗一带,出露面积3800km2,组成谢通门中酸性杂岩之主体,岩体相带明显,中心相带以石英二长岩为主,边缘相带为花岗岩。岩石具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钠黝帘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次生变化。化学成分以正常岩浆岩成分为主,微量元素与维氏值相比,铜、铅、锌、铬、钒等偏高。除岩体外,在白垩系中有中基性—中酸性—酸性脉岩体分布。同时有次火山岩脉(安山玄武岩脉、闪长玢岩脉)并有伟晶岩脉(辉石云煌岩脉)的侵入。各类脉岩有相互穿插、切割之现象,说明该区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并引起围岩蚀变及矿化。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西藏成矿省-冈底斯-拉萨成矿带。2 矿区地质特征1 赋矿地层图1 雄村铜金矿床地质图(据西藏地质六队,2003,修改)Q—第四系。1—旦狮庭组英安斑岩;2—弱硅化旦狮庭组英安斑岩;3—碳质板岩夹层;4—绢英岩化叠加硅化蚀变带;5—绿泥石化凝灰岩;6—泥质蚀变带;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青磐岩化闪长斑岩;9—基性岩脉;10—酸性岩脉;11—硅化破碎带;12—断层及编号;13—矿体;14—取样位置及编号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K2—E1旦狮庭组火山碎屑岩和第四系更新统砾岩(图1)。旦狮庭组是铜金矿床的容矿围岩,其岩性为一套强烈蚀变的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碳质板岩,其中英安质凝灰岩含大量晶屑(斜长石、石英等,多已蚀变)、玻屑和岩屑。矿体产于白垩系第二岩性单元的火山凝灰岩中,既是赋矿围岩又是矿化体。主要含矿岩石是具眼球状石英斑晶的石英闪长玢岩及其具强蚀变中细粒凝灰岩。2 矿区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且具有多期次岩浆侵位的特点,主要岩浆岩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斑岩及多种脉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矿区东北部,为矿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属于矿区东北部的石英二长岩岩基的边缘相,其侵入时代为古新世(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厅,1996)。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呈中粒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基质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和锆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带见有矽卡岩化,但岩体中目前未见矿化。石英闪长斑岩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呈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变余微晶结构,岩石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强烈,偶见斜长石残斑,副矿物主要为榍石,岩石局部见有星点状黄铜矿。岩体边缘接触带发育有角岩化。矿区脉岩较为发育,主要有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伟晶岩、辉绿岩和煌斑岩。脉岩规模小,产状陡立,相互穿插,其中见有花岗斑岩脉贯入到铜金矿体中,并有矿化和蚀变。似伟晶岩脉由粗粒钾长石、白云母、电气石及自形黄铁矿组成,其钾长石K-Ar年龄为62±7 Ma(杨竹森,未刊数据)。3 控矿构造矿区的主体构造格架由矿化带北东侧两条大致平行、产状30°∠50°~78°,走向NW的两条断裂(F2,F4)和南侧轴向大约290°、轴面向NNE陡倾的背斜构成,矿化就主要发生在断裂带及其西南侧的背斜北东翼的凝灰质岩石中。矿区断裂破碎带发育,并强烈硅化;其中F2呈320°方向从蚀变矿化带北侧穿过,破碎带宽50~100m;F4断裂呈290°方向从蚀变矿化带中部穿过,破碎带宽40~60m。两断裂总体倾向均为NE,倾角陡立且变化大。沿两断裂普遍发育有断层角砾岩和蚀变岩,并多已片理化,两断裂性质均表现为先张后压。F2和F4断裂及其派生的北东向次级构造裂隙是矿区的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矿区南部的硅化破碎带F6基本无矿化。此外,矿区还发育北东向断层F1和F5,截穿矿体,时代较晚。1 断裂由于雅江深大断裂从矿区东南侧边缘通过,受此影响,区内的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的断层有两条。F4断层(与区域上的F5断层分布一致)是矿区的主干断层,呈320°方向展布,贯穿于普查区的北东侧,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50°以上,最大可达73°,破碎带宽约10m,牵引褶皱发育,组成该断裂的岩石主要为碎裂岩化构造蚀变岩。它是本矿区的1级构造,是导矿构造,在区域上,它把西侧已开发的洞嘎金矿和普钦木金矿化点联成一体。F2断层呈310°方向展布于测区中部,是F4的次级构造,破碎带宽1~10m不等,断层性质具典型的先张后压特征,延伸约5km,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60°,最大为75°。在图外走向自NW转向北东,倾向向N,倾角50°。向NE呈SW走向交于洞嘎普断层,是矿区控矿构造。F2,F4断裂都具有早期韧性剪切、晚期脆性变形特征,而且F2断裂韧性剪切特征更为明显。在晚期脆性变形阶段,具有先逆冲后正滑的特点。F4断裂西南侧还发育30°∠35°的次级断裂。F2,F4间的断块存在矿化显示,只是不如F4西南侧的主矿化带矿化强烈。F2断裂带中早期糜棱片理小褶皱发育,并被晚期脆性剪切缝破坏,沿片理缝和晚期脆性剪切缝有矿化细脉发育。F2,F4亦可看作一个先韧性后脆性的断裂带,自F2向F4方向发育一系列次级断裂,且脆性特征增强。韧性剪切糜棱片理的渗透性具有顺片理方向强而垂直片理方向弱的各向异性特点,能对上升的构造-岩浆-成矿热液在横向上构成有效屏蔽,而向南西方向发育的次级韧-脆性断裂又有利于配送甚至容储矿液,故矿化沿此方向增强。2 褶皱矿化带南西侧的背斜,由自下而上的泥质页岩-凝灰质砂岩构成,核部被弧型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占据。该斑岩向NWW一直延伸至洞嘎沟北,在背斜NE翼,相对性脆的凝灰岩产状比较稳定,在30°∠52°,其内非均匀地发育顺展剪切破碎带,剪切破碎带中的矿化显著强于相邻岩石中的矿化。近轴部的泥质页岩,塑性较强,产状变化大,局部还发生倒转,倾角一般在75°以上。背斜SW翼,近轴部的泥质页岩与NE翼相似,凝灰岩则普遍向SW陡倾。在近SE倾没端部位凝灰岩的产状有205°∠50°,260°∠72°,40°∠65°,50°∠55°,70°∠72°,说明可能有次级褶皱发育。背斜NE翼,矿化凝灰岩之下的泥质页岩的渗透性差,对矿液也能起到有效屏蔽,使得矿化集中发生于背斜北东翼泥质页岩层之上的凝灰岩中。4 围岩蚀变矿区蚀变较为强烈,与铜、金矿化有关的主要蚀变类型有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绢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粘土化(高岭石化)、脉状碳酸盐(方解石和菱铁矿)化、重晶石化等;另外,在铜、金矿化之前,出现与火山喷发同期的火山热液蚀变:黑云母化、钠长石化、黝帘石化及与矿区南部和北部岩体侵入活动有关的石榴石化、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红柱石化、堇青石化、角岩化等。雄村铜金矿的蚀变矿化带总体沿着 F1和F2断裂呈北西向展布,地表显示出蚀变分带性,从中心硅化带向外,依次出现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在 F2断裂东段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之间出现粘土化(高岭石化)。硅化带与绢英岩化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硅化强烈的岩石呈致密块状且石英颗粒细小。在垂向上,硅化出现在绢英岩化带的顶部。总体上,矿区硅化、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最为强烈,而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在空间上与铜、金矿化密切伴生。1 黑云母化黑云母化主要呈细粒(5~2mm)、团块状黑云母残留于蚀变矿化带中,时常伴有细粒的磁铁矿和黄铁矿,有时可见被绿泥石、黝帘石、红柱石和堇青石交代。2 钾长石化钾长石化主要发育于蚀变矿化带的局部,蚀变钾长石为正长石。3 绢英岩化绢英岩化总体沿着矿区中部北西向断裂分布,构成长约2km、宽100~400m绢英岩化带;强烈绢英岩化凝灰岩除少量的碎屑石英和斜长石残留外,几乎完全由细粒石英和绢云母组成,并伴有细脉浸染状硫化物。4 硅化矿区硅化蚀变广泛发育,强烈硅化主要沿矿区中部北西向断裂分布,叠加于绢英岩化带之上或穿插于绢英岩化带中,与高品位脉型Cu-Au矿化密切伴生;常见硅化沿着石英-硫化物脉壁交代围岩,与脉体呈渐变过渡关系;强烈硅化呈致密块状,由细粒结晶质石英组成。另外,在绢英岩化带南侧的凝灰质砂岩中也发育有广泛的硅化,但硅化程度相对较弱,仅伴有少量的硫化物矿化。5 绿泥石化矿区绿泥石化有2种类型,一种呈面型广泛地分布于矿化带外围,伴有少量绿帘石、黝帘石、碳酸盐及磁铁矿和硫化物;另一种呈脉状产于矿化带中,或构成石英-绿泥石-硫化物脉,或沿石英硫化物脉壁交代围岩。前者类似于青磐岩化,后者可能晚于前者。6 泥质蚀变(高岭石化)矿区高岭石化主要发育于矿化带的东南部、高品位金矿化的旁侧,构成泥质蚀变带;泥化带中伴有硫化物,但尚未发现明矾石,达不到高级泥质蚀变。另外,在矿区中部矿化带中,还见有高岭石呈脉状产出,与脉型矿化伴生。3 矿体地质特征1 矿体特征矿区铜金矿化受中部NW-SE向F2,F4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化带长约2km,宽100~400m。钻孔揭示,深部铜金矿化连续而且有较好的相关性,钻孔中矿化视厚度平均225m;钻孔剖面揭示矿体呈扁透镜状或似板状,倾向NE,真厚度>150m,目前矿体的四周延伸还没有被钻孔控制住(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005)。根据地表浅井、探槽取样及PD01,PD02,PD03,PD04,PD05平硐样品分析结果,圈定矿体长2300多米,两侧直接延伸到测区外,矿体平均宽度200m左右,其中最宽处达400多米。据现有资料,矿体的最大厚度>300m,由此可见其规模巨大。通过对矿体产状统计表明该矿体倾角70°~75°,走向为330°。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囊状产在白垩系中。矿(化)体及含矿围岩为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的硅化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局部可以看见角岩化凝灰岩。矿体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斑铜矿化、赤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矿化现象。该矿(化)体Cu的平均品位为46×10-2,最高达87×10-2。Au的平均品位为37×10-6,最高达04×10-6。铜、金矿化可明显地区分为2种样式,一种为细脉浸染状矿化;另一种为脉型矿化,后者叠加于前者之上。矿化石英脉呈不规则状,脉宽从5mm到15 cm,脉边缘常常与蚀变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2 矿石成分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银金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重晶石、石膏、萤石、方解石、菱铁矿、粘土矿物等。根据矿物组合、矿物特征及脉体的产状和穿插关系,主要蚀变矿化组合从早到晚依次为:1)石英(粗粒)-白云母-黄铁矿(粗粒自形),该组合主要沿大的构造裂隙分布,形成于铜矿化前期,主要产于矿区东北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2)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该组合中石英和硫化物呈他形粒状且颗粒细小,是铜矿化阶段的主要蚀变矿化组合,也是铜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3)石英-黄铁矿(少量),该组合主要呈细脉状穿插于组合Ⅱ中,以石英清洁透明和硫化物少区别于组合Ⅱ;4)石英-绿泥石-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银金矿,伴有少量的磁黄铁矿和黄铜矿,自然金和银金矿主要呈团粒状产于黄铁矿和方铅矿中;该组合主要产于金矿体及其附近绿泥石化带中,以大量出现闪锌矿和方铅矿为特征。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铜金矿体赋存于张性断裂破碎带附近,矿石构造类型受矿体产出形态所制约,以充填构造为主,交代构造次之。矿石构造有块状、脉状、浸染状和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结晶结构(自形、半自形和他形、包含、共边结构)、交代(残余)、固溶体分离(乳浊状、叶片状、结状结构)和压碎结构等。根据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矿物成分等特征,将成矿期划分为岩浆期、热液成矿期、矽卡岩期、表生期。根据脉体的穿插关系和镜下研究,从早到晚总体上可分为4个主要蚀变矿化阶段。①钾硅酸盐-磁铁矿-黄铁矿阶段(Ⅰ),主要表现为脉状钾长石和细粒团块状黑云母-磁铁矿-黄铁矿组合。②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Ⅱ),主要表现为绢英岩化伴生细脉浸染状硫化物。③石英-绿泥石-金(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主要表现为硅化、绿泥石化及少量高岭石化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脉。④高岭石-硫化物阶段(Ⅳ),表现为强烈高岭石化伴有少量黄铁矿。铜矿化主要与Ⅱ,Ⅲ阶段有关,金矿化主要与Ⅲ,Ⅳ阶段关系密切。4 矿石风化特征次生氧化矿石在地表较为发育,往往发育孔雀石化、褐铁矿化、蓝铜矿、赤铜矿、蓝辉铜矿、辉铜矿、自然金、自然铜、软锰矿、硬锰矿、黄钾铁矾。5 矿床组分矿石中Cu是主要有用元素,主要的伴生组分是Au,Ag,Zn和Pb,局部Mo有富集。伴生的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大多低于选冶要求的最低标准。局部As含量较高,但仅仅是局部富集。雄村铜(金)矿的Au/Cu比率大约为3(Au含量单位为10-6,Cu含量单位为10-2)。Cu和Au的加权平均品位大约分别为5×10-2和8×10-6。矿石中Zn含量超过2000×10-6的矿化富集作用主要是晚期多金属矿脉的叠加穿插,Ag也同时富集。Pb的平均品位为132×10-6,Pb富集区域和空间分布特征与Zn相似,但Pb的富集程度比Zn低。凡是晚期多金属脉发育的,Au的含量均有所提高,表明Au的局部富集与晚期叠加的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矿床内有害组分As,Bi和Hg的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均很低。4 矿床成因分析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区内火山岩矿化元素丰度值高,变化系数大,而且Au,Ag,Cu,Zn,Hg,As,Sb等元素局部含量亦高,具有明显富集的趋势,并发现多个 Au,Cu,Pb,Zn,Sb等多金属化探异常,表明这些元素具有比较好的成矿潜力,特别是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容易富集成矿。2 矿物包裹体特征矿区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 类,气相体积百分数≥50%的G型包裹体、气相体积百分数<50%的L型包裹体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S型包裹体)。与铜矿化密切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L型数量最多,气相体积百分数多为5%~25%,少数可达到45%,包裹体大小4~26 μm;其次为S型包裹体,包裹体大小5~35 μm,根据子晶形态推测,子晶主要为石盐(NaCl,立方体);其次为钾盐(KCl,浑圆状),个别出现石膏(针状)、方解石(长板状)。G型富气体包裹体在数量上比前两种包裹体少得多,颜色较深,气相体积百分数>50%,大多数>80%,部分接近于纯气相包裹体,大小2~20μm。G型包裹体主要是富CO2,CH4,N2包裹体,其中部分较大的富CO2包裹体可清晰分辨出液态CO2相。另外,在流体包裹体中还发现有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捕获晶。晚期与金矿化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非常小,大多数<10 μm,个别达到17 μm,主要为L型包裹体,气相体积百分数<25%。G型包裹体较少,大小<5 μm,接近于纯气体包裹体。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偶尔能见到,子晶很小。徐文艺等(2005)研究认为,雄村矿区流体包裹体普遍含有CO2,CH4,N2。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进一步分为H2O盐溶液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富CH4-N2包裹体3大类。铜矿化阶段与金矿化阶段流体组成基本相似,但铜矿化阶段以CO2为主,而金矿化阶段则烃类气体显著增多。铜矿化阶段富CO2包裹体出现频次显著高于富CH4-N2包裹体,CO2拉曼特征峰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气体;金矿化阶段则含CH4包裹体出现频次较高,CH4拉曼特征峰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气体。成矿流体组成高Ca,并含有较高的CO2,N2和CH4,主要离子组成为 。3 物理化学条件据徐文艺等(2005)研究,雄村铜金矿与铜矿化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6~382℃,集中分布区间为150~250℃,峰值170℃,均一压力范围为92~35 bar,盐度范围为61%~23%;与金矿化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29~121℃,均一压力范围为09~94 bar,盐度范围为86%~23%。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分析(徐文艺等,2006)显示:雄村矿床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 值范围为-7‰~2‰, 值范围为-101‰~-82‰;盐度范围为61%~23%;石英-绿泥石-金(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值为-6‰, 值为-104‰。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雄村矿床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但不排除岩浆水的参与。雄村矿区硫化物和重晶石δ34SV-CDT值分别为-8‰~1‰和7‰(徐文艺等,2006)。Qin等(2005)分析雄村矿区硫化物δ34SV-CDT值为0~4‰;另一个黄铁矿为-9‰。硫同位素揭示雄村矿区硫主要源于深部,部分可能来源于地层。丁枫等(2006)分析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得到δ34S的变化范围较窄,在-2‰~0‰之间,平均值为174‰,具幔源硫的组成特征。闪长玢岩δ34S 在0‰~3‰之间,黄铁矿 δ34S 在 34‰~0‰之间,闪锌矿一个样品δ34S为-20‰,可以看出围岩与矿体的δ34S相差不大,说明其硫源相同。矿区未发现硫酸盐矿物,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代表了成矿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点,反映了矿化流体来自岩浆,以深源岩浆硫为主。丁枫等(2006)分析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得到206Pb/204Pb 的值为104~372,变化率为46%;207Pb/204Pb的值为473~542,变化率为44%;208Pb/204Pb的值为918~307,变化率为02%。变化范围不大,均具正常铅演化的特点。闪长玢岩、黄铁矿、石英和闪锌矿的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有着相同的铅来源。矿床中铅同位素特征值μ值为094~314,μ<58,推测铅来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且更接近于地幔铅。5 稀土元素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共同特点是:均为总体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ΣLREE/ΣHREE为75~30,(La/Lu)N=85~2;均具有正铈异常,δCe=09~68,表明与深源基一超基性物质有关;轻稀土呈一致的右倾分馏,(La/Sm)N=69~7。但不同类型岩石、矿石稀土总量变化大,ΣREE=56×10-6~8×10-6,跨度达24×10-6。6 成矿时代雄村矿区热液绢云母Ar-Ar坪年龄为11±9 Ma(2σ),等时线年龄为2 Ma±4 Ma,MSWD=23,坪年龄与等时线年龄一致,表明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时代为始新世晚期(徐文艺等,2006)。热液绢云母Ar-Ar测年和似伟晶岩脉中的钾长石K-Ar测年,表明雄村成矿系统形成于62±7 Ma~11±9 Ma间,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52~40 Ma间歇性松弛或N-S向伸展有关;但雄村矿床的最终套生定位,与造山带40~38 Ma间的强烈挤压隆升有关(徐文艺等,2006)。雄村矿区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始新世(45 Ma)碰撞缝合之后,能够确定的成矿时代有渐新世(1~8 Ma)(ESR法测石英)和中新世(9~9 Ma)(ESR法测石英)两期,其中最主要的成矿时代为中新世(丁枫等,2004)。7 矿床类型雄村铜金矿床是一个典型的低温热液矿床(王子正等,2007)。芮宗瑶等(2004)认为雄村铜金矿属于浅成热液型(epithermal)矿床,但同已知典型的浅成热液型矿床相比,有其特殊性。雄村矿床可能为一套生矿床,是未发育成熟的斑岩型矿化与浅成热液型矿化套生的产物,成矿流体组成上的一致性,表明套生的两期矿化可能属于同一热液体系的两个连续的矿化阶段,只是在两个矿化阶段成矿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徐文艺等,2006)。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受NWW向断裂破碎带控制,容矿岩石为早侏罗世195±6 Ma英安斑岩;成矿时代为始新世(11 Ma),成矿流体具岩浆与大气水混合的特征,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组成与容矿火山岩一致,这些成矿特征与胶东焦家式金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该矿床很可能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铜金矿床(曲晓明等,2007)。5 技术性找矿标志物探异常显示的地方,如视电阻率低,极化率高的地方往往就是矿化较好的反映。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表明,异常元素组合为 Au-Cu-Ag-Pb-Zn是有效找矿指示元素,其中Au,Cu,Ag,Pb,Zn元素的三级浓度梯度表现良好,就属于致矿异常,Ag 是近矿指示元素,Cu,Pb,Zn,Mo 是远程指示元素。参考文献陈渊,唐菊兴,孙传敏等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蚀变特征及成因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3):303~305丁枫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丁枫,唐菊兴,崔晓亮硫、铅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对西藏雄村铜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矿床地质,25(增刊):399~402侯增谦,曲晓明,黄卫等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中国地质,28(10):27~40曲晓明,辛洪波,徐文艺西藏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容矿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地质学报,81(7):964~971唐菊兴,钟康惠,李志军等谢通门县洞嘎金矿区东段(雄村矿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拉萨:西藏第六地质大队资料室唐菊兴,李志军,钟康惠等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勘探报告成都: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等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4(4):301~310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等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矿床地质,25(3):243~251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等西藏雄村大型铜金矿床的特征、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地质学报,80(9):1392~1406张丽,唐菊兴,邓起等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及其意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3):318~326(郭晓东编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