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沈阳城市发展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沈阳城市发展论文选题

城市化的一个方面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回答: 1,运价和运距的规范 什么地方货源比较多 哪个停车厂比较方便 司机都是哪里人?本地交通如何?本地油价和养路费,查车情况如何?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沈阳城市发展论文题目

会展业创造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广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各地的会展业也迅速崛起。沈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清文化旅游城市,有着巨大的会展旅游市场前景。本文将重点探讨沈阳展会现状、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存在问题及具体对策。 关键词:会展 会展业 会展旅游 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涉足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预示着会展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会议展览的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消费档次高和文化含量高等特性,得到各地的普遍重视。 沈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清文化旅游城市,有着巨大的会展旅游市场份额。会展业更加受到政府重视,本文将重点探讨沈阳展会现状、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存在问题及具体对策。 沈阳展会经济发展现状 展会已成为沈阳的标志,展会经济已经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2004年沈阳计划办展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会占15%,实现交易额4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8000个,增加流动人口90万人次,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2005年,沈阳市计划办展10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会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增加流动人口150万人次,其它相关产业增加收益突破12亿元。有数字表明,会展业对旅游、宾馆、商业、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拉动力是1:10,甚至1:12。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会展旅游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会展旅游的总体情况难以把握。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 政府高度重视。2003年沈阳市旅游局规划,今后将观光、商务、会展作为沈阳发展旅游城市的三大王牌。即沈阳市要在5年内成为东北地区旅游业增长速度最快、产业规模最大、旅游环境最好、服务功能最全的最佳旅游城市之一。到2010年,全市计划接待旅游者总人数9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640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沈阳市确定了“一个旅游圈”、“两条观光带”、“三张促销王牌”、“五项重点工程”、“八组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会展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功举办了几次特色鲜明的展会。沈阳这几年举办了不少精品展会,“中国国际制造业装备博览会”、“中国沈阳商品交易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制博会期间约有732家企业参展,其中境外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34家,展位663个,占展位总数36%;国内企业498家,展位1190个,占展位总数64%;参展的外展企业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21家;沈阳市参展企业211家,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展位共计429个。 优越的区位条件,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沈阳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等许多重要城市均处于等距地理半径之内。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科技和信息中心,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长城以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是辽宁省的中心城市。以它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有7个城市,形成沈阳八城市群。近年来,沈阳交通通讯业发展迅猛,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沈阳铁路客运量居全国之首,电讯、电话通达全国各地。便捷的交通通讯,对发展会展旅游业来说,比良好的自然赋存资源更加重要。 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有7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明朝末年,清王朝在这里兴起;近代则是张作霖统治东北的中心地,为东北最大的工商都会;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沈阳故宫是中国除北京故宫外仅存的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特色是纯正的清代王宫建筑。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还有帅府,“九•一八”事变遗址以及众多的塔寺建筑等。 具备相当规模的会展设施。目前沈阳市有专业展览馆3处(即沈阳国际会展中心、辽宁工业展览馆、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可设置国际标准展位3000余个。随着展览业的发展,全市已出现3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可以独立办展会,展会规模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沈阳市还将在金廊附近建设一座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建筑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以提升沈阳市会展业的规模和档次。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存在问题 对会展旅游认识不足。多数人把会展活动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文化交流或者政治接待,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动相联系,这与国际上会展业的发展实际不相符合。至于将会展旅游作为高品质专项旅游产品看待,那更是专家和极少数行内人士才做的事情。对会展旅游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是影响会展旅游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会展旅游市场化程度过低。在沈阳会展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接待者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体系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沈阳目前无论是会展旅游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接待者,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缺乏认识。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主导,但是政府在什么层次上主导,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沈阳的周边城市中,许多城市的会展旅游发展比较早,目前已经比较成熟。首先,北京一直是中国会展城市中的老大,展会规模、档次居全国之首。其次,天津、大连也是会展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地域接近的大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深入研究展览业对城市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并于1994年将会展业列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际著名展览城市的发展目标。1996年,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发展展览业作为大连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举措,确立了展览业在大连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 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同时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 建立会展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管理。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会展旅游。会展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牵扯许多环节,会展商不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外服务。沈阳应成立专门的、权威性的会展管理机构,有效协调、引导会展旅游的开展,整合沈阳的会展旅游资源。只有为会展旅游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和规范化管理的竞争氛围,才能不断提高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 培养会展人才,建立专业队伍。在现代会展旅游业中,会展专业人员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展旅游的成败,而且会展旅游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产业,因此,要求会展专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沈阳会展市场起步晚,专业程度不高,要成为我国甚至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必须加大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会展队伍。 创造沈阳会展品牌,提升经营服务理念。沈阳会展一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有关人员参会、参展。近年来,跨国展览公司通过移植品牌大展对中国会展市场进行渗透。我们也应建立展览等级认证制度,对品牌展会的名称、标识等知识产权实行登记注册,予以保护。 参考资料: 李云霞,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学术探索[J],2003 许风,中国会展旅游发展,旅游学刊[J],2002 张新,沈阳欲创观光、商务、会展三大旅游王牌[N],沈阳晚报,2003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这是一篇关于长春和吉林未来的发展的论文。。关于长吉两市未来发展规模预测与加强两市一体化同城化建设的研究王劲松 纪明辉 徐 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所, 吉林长春 130033)长春、吉林两市分别是我省规模排名第1、第2 的城市。长吉两市, 可谓“比邻而居, 双雄并峙”。从历史渊源角度看, 长吉两市分别是我省目前和原先的省会; 从地理角度看, 两市山水相连, 唇齿相依。以长吉两市为核心的吉林省中部城市群, 是我省现有中部、西部、东北、东南四大城市群之首。长吉两市又是我省“长吉图开放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研究长、吉两市的规模发展和一体化建设对全省城市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对我国及我省城市化道路选择、城市规模、城市群一体化与城市同城化的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城市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形成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 以城促乡,城乡统筹, 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理论研究证明,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就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 也面临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提升中心城市影响力, 加快城市群融合、城市圈形成的任务。当前在国内一些较发达地区, 出现了城市一体化、同城化的趋势。所谓同城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临近城市在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方面, 逐步实行一致无差别的政策; 同城化可以理解为是城市一体化的更高级层次。比较著名的城市一体化, 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深港一体化; 在一些地区, 则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思想的解放, 进一步出现了同城化的趋势, 如广州佛山、长沙湘潭株洲、沈阳抚顺同城化。当前在对我省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中, 存在两方面的认识: (1) 简单地从城市化率单项统计指标看, 我省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城市规模不断发展,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城镇体系格局;(2) 我省城市化水平存在“虚高”的成分,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城市竞争力不高, 城市生活质量不高。本文的基本立场是, 必须承认, 在加快城市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 作为中部地区的我省与发达地区的省份相比较, 存在不小的现实差距, 尚有不少可为空间。在我省城市体系发展研究中, 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长春城市在全省城市所占的比例是否过大,还是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在城市发展道路上,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 还是优先发展小城镇? 还是有其他的选择? 为了回答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我省城市体系研究中, 对长春、吉林两市未来发展规模、最佳规模的预测分析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一体化模式的研究,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 对长春、吉林两市规模发展的分析预测与加快一体化、同城化的研究 本文从人口与土地、经济、贸易物流、教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对长春、吉林两市城市规模发展进行分析预测。本文的研究和预测说明, 长春城市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 仍然处于规模经济的阶段, 尚未达到规模不经济的阶段。在将来20 年的时间里, 长春、吉林两市的发展在城市规模上, 将完全可能再上一个台阶。做大做强长春, 对全省经济的总量增长和总体布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将起促进作用。以长春为核心的长春都市经济圈,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211 从当前形势看, 长春、吉林两市都有扩大规模的要求 比如, 长春提出了5 年内, 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春”的目标。在东北的城市体系中, 长春在东北4 个副省级城市中, 市区人口、经济规模最小; 房地产的价格, 也相对较低。因此, 在更大的范围看, 长春有进一步扩大规模, 提升其在东北乃至全国城市地位、影响的需要。同时, 本文的研究表明, 从近期的发展看, 长春和吉林之间的城市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明显差异。虽然, 吉林第二大城市的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吉林市与长春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与长春相比, 吉林市资源枯竭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负担较重, 基础设施投资欠账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吉林市的发展也面临省内其他城市的追赶压力,吉林有融入长春都市圈的要求。212 城市的增长, 有内涵的增长, 也有外延的增长相邻城市之间的交互、融合, 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 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 早在吉林省“十五”规划中, 就提出长吉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看,“长吉一体化”很有必要, 符合“1 + 1 > 2”的规律, 符合规模经济发展的方向。“长吉一体化”, “分则两伤, 合则双赢”。长吉两市的发展,应该形成差异化的选择, 但是, 应该是一体化开放市场内的差异化自主选择, 而不是封闭、对立的差异化选择。213 实现长吉同城化, 是当前两市开放融合的最佳选择 针对当前国内外的竞争形势, 我们完全可以说“全省发展看长吉, 长吉发展看一体化”, “长吉同城化”是对“长吉一体化”的继承和超越。要用市场、政府两个轮子, 动员各种力量, 全面推动长吉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214 长春、吉林城市规模发展与一体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全国范围内看, 长吉两市城市规模对全省、东北的经济带动作用仍显不足, 长吉两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长吉两市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仍然有待推进。长、吉整合经济合作层次低, 区域之间壁垒严重, 行政管理协调难度大。长吉两市城市一体化、同城化, 尚未完全提到省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长春、吉林城市规模发展与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311 继续推进长春城市圈层建设, 着力打造长春大都市圈 长春应该重点建设九台、双阳两个副城。要进一步处理好主城与副城的关系, 实行城市功能的集聚、扩散。辽源、四平、公主岭、梅河口等城市要加强与长春的联系, 向长春的卫星城功能定位发展。城市的基础是城镇和郊区, 通过城乡统筹,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 促进长春市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的整体推进。312 按照长吉“双核推动”的总体构想, 实现我省经济中部突破, 进而带动我省东西两翼的发展 进一步明晰长春、吉林两市在全省率先加快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强化吉长两市的互补优势,合理引导长春、吉林两市经济要素向吉长走廊聚集, 在长春、吉林两市中心区之间, 可以考虑设立吸纳更多人口的新城区。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合作, 积极打造区域经济竞争合力。长春、吉林要以各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品牌、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为依托, 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垂直式或水平式企业集团。313 根据城市联盟的战略构想, 协调政府间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调控能力, 争取早日制定实现“同城化”的规划和时间表要根据先易后难的发展路径, 争取早日签订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环保、社保等方面的同城化协议; 努力在居民的各项权利待遇、企业的登记注册、市场进入、质量技术检查、金融信贷、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实现“同城化”。鼓励人才、资本、企业家的双向流动, 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动、市场开放的一体化双赢格局。在民生建设上, 要实现两市居民在社保、住房公积金使用、就业、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化。长吉城际快速铁路的即将开通, 必将促进两市居民到对方城市的旅游、异地置业和创业。314 注重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加强对内对外的思想交流 长春、吉林都应该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 发挥地缘优势, 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贸易;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 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并融入哈大经济带。积极配合中部崛起,发挥基础产业优势, 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与东部地区交流合作, 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吸引发达地区资本。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在城市一体化、同城化方面, 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东北“4 + 3”城市市长峰会,今年已经是第4 届了, 但是在规模、水平上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合作相比, 我们还不可同日而语。在同城化方面, 我们要认真学习北京天津、广州佛山同城化的先进经验; 还要学习临近的沈阳抚顺同城化的经验。我们清楚地看到, 作为东北第一大城市的沈阳, 已经开始尝到城市一体化、同城化的甜头了。作者简介: 王劲松, 副所长, 经济学博士和博士后。纪明辉, 徐嘉, 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

沈阳城市发展论文

会展业创造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广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各地的会展业也迅速崛起。沈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清文化旅游城市,有着巨大的会展旅游市场前景。本文将重点探讨沈阳展会现状、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存在问题及具体对策。 关键词:会展 会展业 会展旅游 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涉足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预示着会展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会议展览的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消费档次高和文化含量高等特性,得到各地的普遍重视。 沈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清文化旅游城市,有着巨大的会展旅游市场份额。会展业更加受到政府重视,本文将重点探讨沈阳展会现状、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存在问题及具体对策。 沈阳展会经济发展现状 展会已成为沈阳的标志,展会经济已经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2004年沈阳计划办展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会占15%,实现交易额4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8000个,增加流动人口90万人次,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2005年,沈阳市计划办展10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会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增加流动人口150万人次,其它相关产业增加收益突破12亿元。有数字表明,会展业对旅游、宾馆、商业、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拉动力是1:10,甚至1:12。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会展旅游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会展旅游的总体情况难以把握。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 政府高度重视。2003年沈阳市旅游局规划,今后将观光、商务、会展作为沈阳发展旅游城市的三大王牌。即沈阳市要在5年内成为东北地区旅游业增长速度最快、产业规模最大、旅游环境最好、服务功能最全的最佳旅游城市之一。到2010年,全市计划接待旅游者总人数9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640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沈阳市确定了“一个旅游圈”、“两条观光带”、“三张促销王牌”、“五项重点工程”、“八组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会展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功举办了几次特色鲜明的展会。沈阳这几年举办了不少精品展会,“中国国际制造业装备博览会”、“中国沈阳商品交易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制博会期间约有732家企业参展,其中境外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34家,展位663个,占展位总数36%;国内企业498家,展位1190个,占展位总数64%;参展的外展企业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21家;沈阳市参展企业211家,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展位共计429个。 优越的区位条件,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沈阳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等许多重要城市均处于等距地理半径之内。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科技和信息中心,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长城以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是辽宁省的中心城市。以它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有7个城市,形成沈阳八城市群。近年来,沈阳交通通讯业发展迅猛,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沈阳铁路客运量居全国之首,电讯、电话通达全国各地。便捷的交通通讯,对发展会展旅游业来说,比良好的自然赋存资源更加重要。 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有7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明朝末年,清王朝在这里兴起;近代则是张作霖统治东北的中心地,为东北最大的工商都会;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沈阳故宫是中国除北京故宫外仅存的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特色是纯正的清代王宫建筑。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还有帅府,“九•一八”事变遗址以及众多的塔寺建筑等。 具备相当规模的会展设施。目前沈阳市有专业展览馆3处(即沈阳国际会展中心、辽宁工业展览馆、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可设置国际标准展位3000余个。随着展览业的发展,全市已出现3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可以独立办展会,展会规模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沈阳市还将在金廊附近建设一座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建筑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以提升沈阳市会展业的规模和档次。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存在问题 对会展旅游认识不足。多数人把会展活动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文化交流或者政治接待,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动相联系,这与国际上会展业的发展实际不相符合。至于将会展旅游作为高品质专项旅游产品看待,那更是专家和极少数行内人士才做的事情。对会展旅游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是影响会展旅游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会展旅游市场化程度过低。在沈阳会展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接待者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体系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沈阳目前无论是会展旅游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接待者,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缺乏认识。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主导,但是政府在什么层次上主导,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沈阳的周边城市中,许多城市的会展旅游发展比较早,目前已经比较成熟。首先,北京一直是中国会展城市中的老大,展会规模、档次居全国之首。其次,天津、大连也是会展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地域接近的大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深入研究展览业对城市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并于1994年将会展业列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际著名展览城市的发展目标。1996年,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发展展览业作为大连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举措,确立了展览业在大连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 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同时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 建立会展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管理。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会展旅游。会展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牵扯许多环节,会展商不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外服务。沈阳应成立专门的、权威性的会展管理机构,有效协调、引导会展旅游的开展,整合沈阳的会展旅游资源。只有为会展旅游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和规范化管理的竞争氛围,才能不断提高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 培养会展人才,建立专业队伍。在现代会展旅游业中,会展专业人员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展旅游的成败,而且会展旅游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产业,因此,要求会展专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沈阳会展市场起步晚,专业程度不高,要成为我国甚至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必须加大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会展队伍。 创造沈阳会展品牌,提升经营服务理念。沈阳会展一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有关人员参会、参展。近年来,跨国展览公司通过移植品牌大展对中国会展市场进行渗透。我们也应建立展览等级认证制度,对品牌展会的名称、标识等知识产权实行登记注册,予以保护。 参考资料: 李云霞,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学术探索[J],2003 许风,中国会展旅游发展,旅游学刊[J],2002 张新,沈阳欲创观光、商务、会展三大旅游王牌[N],沈阳晚报,2003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这是一篇关于长春和吉林未来的发展的论文。。关于长吉两市未来发展规模预测与加强两市一体化同城化建设的研究王劲松 纪明辉 徐 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所, 吉林长春 130033)长春、吉林两市分别是我省规模排名第1、第2 的城市。长吉两市, 可谓“比邻而居, 双雄并峙”。从历史渊源角度看, 长吉两市分别是我省目前和原先的省会; 从地理角度看, 两市山水相连, 唇齿相依。以长吉两市为核心的吉林省中部城市群, 是我省现有中部、西部、东北、东南四大城市群之首。长吉两市又是我省“长吉图开放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研究长、吉两市的规模发展和一体化建设对全省城市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对我国及我省城市化道路选择、城市规模、城市群一体化与城市同城化的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城市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形成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 以城促乡,城乡统筹, 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理论研究证明,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就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 也面临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提升中心城市影响力, 加快城市群融合、城市圈形成的任务。当前在国内一些较发达地区, 出现了城市一体化、同城化的趋势。所谓同城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临近城市在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方面, 逐步实行一致无差别的政策; 同城化可以理解为是城市一体化的更高级层次。比较著名的城市一体化, 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深港一体化; 在一些地区, 则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思想的解放, 进一步出现了同城化的趋势, 如广州佛山、长沙湘潭株洲、沈阳抚顺同城化。当前在对我省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中, 存在两方面的认识: (1) 简单地从城市化率单项统计指标看, 我省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城市规模不断发展,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城镇体系格局;(2) 我省城市化水平存在“虚高”的成分,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城市竞争力不高, 城市生活质量不高。本文的基本立场是, 必须承认, 在加快城市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 作为中部地区的我省与发达地区的省份相比较, 存在不小的现实差距, 尚有不少可为空间。在我省城市体系发展研究中, 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长春城市在全省城市所占的比例是否过大,还是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在城市发展道路上,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 还是优先发展小城镇? 还是有其他的选择? 为了回答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我省城市体系研究中, 对长春、吉林两市未来发展规模、最佳规模的预测分析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一体化模式的研究,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 对长春、吉林两市规模发展的分析预测与加快一体化、同城化的研究 本文从人口与土地、经济、贸易物流、教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对长春、吉林两市城市规模发展进行分析预测。本文的研究和预测说明, 长春城市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 仍然处于规模经济的阶段, 尚未达到规模不经济的阶段。在将来20 年的时间里, 长春、吉林两市的发展在城市规模上, 将完全可能再上一个台阶。做大做强长春, 对全省经济的总量增长和总体布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将起促进作用。以长春为核心的长春都市经济圈,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211 从当前形势看, 长春、吉林两市都有扩大规模的要求 比如, 长春提出了5 年内, 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春”的目标。在东北的城市体系中, 长春在东北4 个副省级城市中, 市区人口、经济规模最小; 房地产的价格, 也相对较低。因此, 在更大的范围看, 长春有进一步扩大规模, 提升其在东北乃至全国城市地位、影响的需要。同时, 本文的研究表明, 从近期的发展看, 长春和吉林之间的城市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明显差异。虽然, 吉林第二大城市的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吉林市与长春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与长春相比, 吉林市资源枯竭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负担较重, 基础设施投资欠账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吉林市的发展也面临省内其他城市的追赶压力,吉林有融入长春都市圈的要求。212 城市的增长, 有内涵的增长, 也有外延的增长相邻城市之间的交互、融合, 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 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 早在吉林省“十五”规划中, 就提出长吉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看,“长吉一体化”很有必要, 符合“1 + 1 > 2”的规律, 符合规模经济发展的方向。“长吉一体化”, “分则两伤, 合则双赢”。长吉两市的发展,应该形成差异化的选择, 但是, 应该是一体化开放市场内的差异化自主选择, 而不是封闭、对立的差异化选择。213 实现长吉同城化, 是当前两市开放融合的最佳选择 针对当前国内外的竞争形势, 我们完全可以说“全省发展看长吉, 长吉发展看一体化”, “长吉同城化”是对“长吉一体化”的继承和超越。要用市场、政府两个轮子, 动员各种力量, 全面推动长吉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214 长春、吉林城市规模发展与一体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全国范围内看, 长吉两市城市规模对全省、东北的经济带动作用仍显不足, 长吉两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长吉两市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仍然有待推进。长、吉整合经济合作层次低, 区域之间壁垒严重, 行政管理协调难度大。长吉两市城市一体化、同城化, 尚未完全提到省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长春、吉林城市规模发展与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311 继续推进长春城市圈层建设, 着力打造长春大都市圈 长春应该重点建设九台、双阳两个副城。要进一步处理好主城与副城的关系, 实行城市功能的集聚、扩散。辽源、四平、公主岭、梅河口等城市要加强与长春的联系, 向长春的卫星城功能定位发展。城市的基础是城镇和郊区, 通过城乡统筹,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 促进长春市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的整体推进。312 按照长吉“双核推动”的总体构想, 实现我省经济中部突破, 进而带动我省东西两翼的发展 进一步明晰长春、吉林两市在全省率先加快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强化吉长两市的互补优势,合理引导长春、吉林两市经济要素向吉长走廊聚集, 在长春、吉林两市中心区之间, 可以考虑设立吸纳更多人口的新城区。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合作, 积极打造区域经济竞争合力。长春、吉林要以各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品牌、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为依托, 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垂直式或水平式企业集团。313 根据城市联盟的战略构想, 协调政府间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调控能力, 争取早日制定实现“同城化”的规划和时间表要根据先易后难的发展路径, 争取早日签订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环保、社保等方面的同城化协议; 努力在居民的各项权利待遇、企业的登记注册、市场进入、质量技术检查、金融信贷、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实现“同城化”。鼓励人才、资本、企业家的双向流动, 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动、市场开放的一体化双赢格局。在民生建设上, 要实现两市居民在社保、住房公积金使用、就业、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化。长吉城际快速铁路的即将开通, 必将促进两市居民到对方城市的旅游、异地置业和创业。314 注重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加强对内对外的思想交流 长春、吉林都应该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 发挥地缘优势, 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贸易;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 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并融入哈大经济带。积极配合中部崛起,发挥基础产业优势, 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与东部地区交流合作, 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吸引发达地区资本。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在城市一体化、同城化方面, 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东北“4 + 3”城市市长峰会,今年已经是第4 届了, 但是在规模、水平上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合作相比, 我们还不可同日而语。在同城化方面, 我们要认真学习北京天津、广州佛山同城化的先进经验; 还要学习临近的沈阳抚顺同城化的经验。我们清楚地看到, 作为东北第一大城市的沈阳, 已经开始尝到城市一体化、同城化的甜头了。作者简介: 王劲松, 副所长, 经济学博士和博士后。纪明辉, 徐嘉, 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沈阳城市发展论文摘要

家乡的变化 文章所属类别:假期征文---2009寒假征文 投稿人: 童言无忌 文章作者:吴俊筱育源中学八年十二班 -------------------------------------------------------------------------------- 细细品味茗茶,茶香飘满居室。倚坐椅上,思绪万千。千丝万缕的情丝,随着外界风云的变化,飞向四面八方。用情丝捕捉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 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十四年的清纯日月已匆忙流过,每一分每一秒,我无不感到沈阳这个小世界的面庞都在发生惊人的变化。 从前的沈阳,没有庞大的车流,没有亮丽的灯火。现在,被誉为“夜廊工程”的沈阳夜景,犹如童话中的世界,不仅点亮了大大小小的街道,而且用自己梦幻般的色彩,彰显着沈阳所特有的魅力。 而今天,家乡的交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要说那挥手即停的出租汽车川流不息,轻巧方便的摩托车疾驶如飞,单看那宽敞的马路和过街天桥,还有那等车人日渐稀少的公交车站点儿,就知道家乡的交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路宽了,人们的心也宽了;速度快了,人们的干劲也足了。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家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个远离重工业基地的原始定位的新形象,开始被沈阳人在各种场合进行推广。活力工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活力经济——全国十个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活力文化——拥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活力体育——五里河是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福地,沈阳成为2008年奥运足球得分赛场;活力展会——韩国周制博会等大型经贸会展活动接连不断;活力环保——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的成功,为沈阳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活力旅游——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首次在北方城市主办,将再次让人们对沈阳刮目相看。 茶杯渐渐见底,茶香慢慢散去。没有了茗的陪伴,我的思绪也不在活跃。可沈阳还是一个精力旺盛的青年,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他永不放弃,执著尝试。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明天的辉煌战绩!家乡——沈阳,我期待你的明天。

自己学呗当今学生 都不好好练练文笔自己的家乡变化 都不知道!

这几年沈阳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真实辞旧迎新啊 ! 在我自己很小的时候,对沈阳的印象不清楚。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对沈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现在沈阳的道路越来越宽阔,四通八达。有一环,二环,高速公路。马路两旁的树非常繁多,空地也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坪,不久的将来沈阳变成了身森林城市,城市的卫生状况越来越好。沈阳还多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再城市建设改造方面达到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原来沈阳市里有许多平房,这几年来高楼林立,淘汰棚户区,这使得许多人们告别了平方,搬进了新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使广大市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沈阳也光荣的获得了“国际安居奖”这个荣誉称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的收入也渐渐增加了,天天吃的是大米白面,穿的是新衣服,文化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现在城市的夜景更美了,到处都是光明,到处都灯火璀璨,金碧辉煌。商店里的商品玲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的人摩肩接踵,一派繁荣景象。

城市发展史论文选题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城市化  城市化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城市化实质上就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缺乏城市化,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但是,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我们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颁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此过程通过城市地区数量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区人口的增加而实现和发展。其特点为:(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192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4%,到1980年,上升到3%。(2)世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工业化,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节约了空间和时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又带来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包括许多生态问题,如对城市气候、对动植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流行病问题,城市质量问题。城市生态学是新兴的、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参与城市生态研究有偏重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等不同方面的人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  二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2004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