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昆虫生态学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昆虫生态学论文选题

城市绿地昆虫群落结构及主要害虫防治对策研究1引言9-1昆虫群落及多样性研究9-2城市绿地系统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3城市绿地害虫治理对策方面的研究10-4科学问题的提出11-132材料与方法13-1调查地点概况与绿地分类13-1调查地点概况2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特点13-2调查工具3昆虫群落的调查14-1绿地类型的选择14-2昆虫群落调查方法15-1树冠层昆虫的调查15-2地面植被上昆虫群落调查3城市绿地昆虫群落黑光灯诱集调查4标本鉴定4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的调查1样地的设置2调查方法5昆虫群落功能团的划分与概念16-6分析方法17-1昆虫群落特征指数计算方法2聚类分析方法17-183结果与分析18-1保定市绿地昆虫总群落结构特征18-1害虫与天敌亚群落种类组成19-2害虫与天敌亚群落特征指数的比较20-2市区绿地与郊区绿地的对比性分析21-1市、郊绿地昆虫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21-1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的变化22-2昆虫群落不同功能类群物种、个体总数的变化23-2昆虫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整体变化情况26-3昆虫群落特征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27-4昆虫群落不同功能类群特征指数的变化情况28-3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29-1昆虫群落不同功能类群数量指标及季节变化31-1不同功能类群数量指标分析31-2不同功能类群物种与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40-2不同绿地类型昆虫总群落特征指数分析42-3昆虫群落各组成类群的特征指数及季节变化43-1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43-2昆虫群落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45-3昆虫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季节变化46-4不同绿地类型昆虫群落相似性比较与聚类分析47-5昆虫群落害虫及天敌生态位49-1空间生态位49-2时间生态位50-3空间—时间二维生态位51-4保定市绿地光肩星天牛发生与防治对策53-61

吴孔明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90余篇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SCI源刊物,被Nature、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引用1500余次。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 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1998年,主持“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1998-2000年,主持九五“863计划”Bt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课题;1999-2000年,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课题;2000-2004年,主持“973计划”植保项目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协同进化机制;2001— 2003年主持“863计划”Bt棉花生态安全性课题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重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课题,2003—2004年,主持Rockefeller基金会课题和美国USDA课题等10余项研究项目。2008年9月19日,Science杂志网络版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Containing Cotton。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论文以棉铃虫种群地位演化与Bt棉花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我国连年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和蔬菜等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据农业部统计,1992年棉铃虫在我国各种作物上累计发生面积达2192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棉铃虫的猖獗带来植棉效益低下、农药污染和人畜中毒严重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问题,上升成为我国棉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作为防治棉铃虫的新手段,我国1997年开始种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区大面积商业化。由于人类对大规模种植Bt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Bt棉花对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并带来广泛的争议。吴孔明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于1998—2007年间在河北省廊坊市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对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观测点的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模型分析表明: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这一研究成果为解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棉铃虫的可持续控制奠定了基础。对促进Bt植物的研发有重要价值,同时昆虫学、农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也会从中得到启迪。《科学》高度重视本文的发表,9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在中国首次的国际新闻发布会。《科学》杂志资深编辑帕梅拉·J·海因斯在对这篇论文的书面评价中写道,“世界各地农业土地的使用模式各不相同,在中国,许多农民的劳动资源都有限,来自中国的新观点将有助于世界其它资源有限的地方的农业生产。论文的作者分析了Bt棉农业对生态影响并提供了激动人心的证据,《科学》杂志很高兴报道这一研究成果。”

昆虫生态学论文题目

城市绿地昆虫群落结构及主要害虫防治对策研究1引言9-1昆虫群落及多样性研究9-2城市绿地系统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3城市绿地害虫治理对策方面的研究10-4科学问题的提出11-132材料与方法13-1调查地点概况与绿地分类13-1调查地点概况2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特点13-2调查工具3昆虫群落的调查14-1绿地类型的选择14-2昆虫群落调查方法15-1树冠层昆虫的调查15-2地面植被上昆虫群落调查3城市绿地昆虫群落黑光灯诱集调查4标本鉴定4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的调查1样地的设置2调查方法5昆虫群落功能团的划分与概念16-6分析方法17-1昆虫群落特征指数计算方法2聚类分析方法17-183结果与分析18-1保定市绿地昆虫总群落结构特征18-1害虫与天敌亚群落种类组成19-2害虫与天敌亚群落特征指数的比较20-2市区绿地与郊区绿地的对比性分析21-1市、郊绿地昆虫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21-1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的变化22-2昆虫群落不同功能类群物种、个体总数的变化23-2昆虫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整体变化情况26-3昆虫群落特征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27-4昆虫群落不同功能类群特征指数的变化情况28-3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29-1昆虫群落不同功能类群数量指标及季节变化31-1不同功能类群数量指标分析31-2不同功能类群物种与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40-2不同绿地类型昆虫总群落特征指数分析42-3昆虫群落各组成类群的特征指数及季节变化43-1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43-2昆虫群落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45-3昆虫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季节变化46-4不同绿地类型昆虫群落相似性比较与聚类分析47-5昆虫群落害虫及天敌生态位49-1空间生态位49-2时间生态位50-3空间—时间二维生态位51-4保定市绿地光肩星天牛发生与防治对策53-61

张宗炳16岁考入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修昆虫学,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指定研究河北定县梨树害虫及其防治,遂以此作为硕士论文题目;两年后完成论文,获硕士学位。1936年考取仅有的一名生物学庚款赴美留学奖学金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1938年完成“周期性温度波动对春尺蠖滞育的影响”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短期进修后回国。回国后应邀到上海东吴大学生物系任教。当时上海虽已沦陷,但由于东吴大学地处租界,师生尚能勉强苟安。在其后4年中,他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兼任生物系主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也全部沦于日军铁蹄之下。张宗炳则随东吴大学南迁到广东曲江。数月后,他应聘到成都任燕京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宗炳于1946年随燕京大学迁回北平,并转到北京师范大学任生物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宗炳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先是任动物系教授;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的动物系、植物系和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生物系合并组成北京大学生物系,他在生物系继续担任教授。从1952年至1988年,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和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顾问教授。此外,还担任过中国养蜂学会特邀理事、顾问,中国农药学会理事、顾问,中国粮油贮藏学会顾问,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贮藏专业学会名誉理事长,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海洋学报》编委等职。1988年因病逝世于北京。 昆虫毒理学在30年代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40年代初,随着DDT等有机杀虫剂的问世,迫切需要研究各种科学的使用方法,以便迅速推广应用,昆虫毒理学逐渐发展起来。1942年张宗炳到燕京大学任教后,他便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杀虫药剂学的研究,进而转到昆虫毒理学上,开始研究DDT对卫生害虫的防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得到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资助,开展了DDT、六六六杀虫剂毒理研究,陆续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代表性论文有:《DDT毒理的研究》(英文)、《DDT、六六六、Chlordan及Toxaphen 4种杀虫药剂对榆叶虫的毒性比较》。1952年他作为兼职研究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昆虫所毒理室的研究工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防止因美军使用细菌武器引起细菌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他提出培养对DDT有抗性的家蝇以便研究消灭细菌办法的课题。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培养出了一个抗DDT的家蝇品系。1962年,张宗炳开展了昆虫不育性药剂方面的研究,希望从这里开辟害虫防治的新局面。他与各医学院、研究所等联系,收集了200余种新的化合物质(多数为抗癌药剂),进行筛选,发现其中有二三种对昆虫有效,特别是Thio-Tepa的效力极强。这是我国首先发现的有效昆虫不育剂,并在家蝇、粘虫等进行了防治实验,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因这些不育剂都具有诱使基因突变,甚至有致癌的危险,从而终止深入进行研究与筛选。农业化学防治中害虫抗药性的问题,一直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数十年来许多人开展了害虫抗药性的研究,其初衷是搞清抗性机制,并从机制入手彻底解决害虫的抗性。但这一努力并未获得预期的结果。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人提出抗性问题并不主要是昆虫毒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种群遗传学问题,因为抗性的形成是抗性基因频率由于选择作用而增加的过程。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共识。张宗炳根据这一观点,从1978年后开展了昆虫抗药性治理的研究。他领导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教师,对不同害虫遗传形式、不同治理策略(顺序轮用、合理混用、棋盘式用药、高杀死策略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几种不同药剂合理混用能最大限度地延缓甚至阻止害虫抗性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他们又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这方面工作,当时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张宗炳一生单独或与助手等合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综述,撰写了《昆虫毒理学》、《昆虫毒力学的新进展》、《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杀虫药剂的毒力测定:原理、方法、应用》、《杀虫药剂的环境毒理学》等20余部专著,和10余部译作,为我国昆虫毒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昆虫生态论文

去查下书,法国布封的《百兽物语》和法国法布尔《昆虫记》

昆虫与人类的总体关系 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全世界已知动物已超过150万种,其中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即占2/3)。而植物(包括细菌在内)的已知种类为5万种左右,只有昆虫种类的1/3。要知道昆虫的确切种类数是很困难的,因为分类学家们还在不断地描述新种,例如,根据Imms统计,鳞翅目昆虫(蛾、蝶类)到1931年止为8万种,到1934年增至10万种,到1942年以达到14万种。昆虫纲中最大的目是鞘翅目,种类已超过25万种,而其中的象甲总科竟多到6万种左右。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一个蚂蚁群体可多达50万个个体。曾有人估计,整个蚂蚁的数量可能会超过全部其他昆虫的总数。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年代一亩地有2592万个之多。一棵树可拥有成10万的蚜虫个体。在阔叶林里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有10万头弹尾目昆虫。 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下至几米深的土壤里,都有昆虫的存在。这样广泛的分布,说明昆虫有惊人的适应能力,也是昆虫种类繁多的生态基础。 为什么昆虫纲能在地球上如此繁荣地发展?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第一,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飞行给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等各方面都带来莫大的好处。 第二,昆虫一般身体都比较小。体小只需很少量的食物便可完成发育。例如,一张白菜叶能供上千头蚜虫生活,一粒米就可供几头米象生存。也正由于体小,可使食物成为它的隐蔽场所,从而获得了保湿和避敌的好处。 第三,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成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并改善了同寄主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寄主不会因失去部分汁液而亡,也不会反过来再影响昆虫的生存。 第四,昆虫有惊人的生殖能力。这同体小发育快(即在单位时间内,可完成较多的世代)联系起来,成了昆虫具有极高繁殖率的重要条件。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亡率达到90%以上,昆虫也能保持它一定的种群数量水平。 在追溯昆虫的起源中,人们找到了最古的昆虫化石,发现于中泥盆纪的岩石内。换句话说,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三亿五千万年了。而人类的出现,大概在近古代的第三纪,距今只不过一百万年。所以,在人类出现以前,昆虫和它们所栖息的环境里的一切植物和动物,已经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关系。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由于人要从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要改造自然,必然会出现同昆虫争夺资源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昆虫也为人类提供了资源。因而人也就同昆虫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昆虫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构成复杂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昆虫食性的异常广泛。根据前人的估计,昆虫中有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型动物;4%是寄生的,寄生在其它昆虫动物体外和体内:还有3%食腐败的生物有机体和动物排泄物。这个为我们大致划出了昆虫的益害轮廓。但是这只不过是个自然现象,而人的益害观是从对人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的,因而要复杂的多。下面就是昆虫对人类的有害和有益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昆虫生态学论文

昆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按对象的层次可分为:(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个体为对象,研究某种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形态、生长发育、繁殖、存活、习性、行为等的影响。(2)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种群为对象,研究在一定环境和时间、空间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3)昆虫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of insects),是以群落为对象,研究在一定区域和时间、空间内,昆虫所处群落的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原因等。(4)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昆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昆虫知识》是中国生物类和植保类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研究选萃、科技前沿、综述与进展、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基础知识、争鸣、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本刊以促进科学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优先考虑发表创新突出和对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和植物保护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中专学校师生,以及从事生物学教学的各类学校教师和昆虫爱好者。2期刊简介编辑期刊定位:以及时报道昆虫学研究和推广应用领域最新成果、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学科发展为主要办刊宗旨:以理论联系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主要办刊方针;以不断壮大我国昆虫学基层科研队伍,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主要任务。期刊特点:既是昆虫学研究领域基础学科的重要学术期刊,也是与农林生产密切相关的害虫虫情测报、综合防治策略、应用技术推广的重要传播媒体。报道内容还涉及资源、食用、药用、天敌昆虫等益虫的利用与开发。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信息与动态》、《学术讨论》、《害虫介绍》、《书刊评介》等栏目。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和植物保护方面研究、推广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有关机构和基层的管理人员,以及昆虫爱好者。国内检索系统:《水稻文摘》、《农业昆虫学文摘》、《农业文摘—植物保护》、《中国生物学文摘》等30多个重要检索机构收录,1992年至今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被《万方数据网》、《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国外检索系统:美国的《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昆虫学文摘》(EA),英国的《应用昆虫学》(AE)、《应用昆虫学年评》(RAE)、《CAB数据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ndex》等16个国家的农业部有摘录、编译、引用和收藏。期刊影响:《昆虫知识》1996年被列为国家自然科技期刊的重点核心期刊。近年期刊的引用频次明显上升,影响因子在同类刊物中较高,2001年影响因子达3,比4年前增长了近5倍。特别在植保界影响较高,并被列为该领域的核心刊物。排行榜:1998年在我国4300余种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中国科技期刊500百名排行榜”中名列第122名。2001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最新评选公布的4大“中国期刊方阵”中,被评选为“双百”期刊,在122种“双百”期刊中名列第96位,在入围4大“中国期刊方阵”的716种科技期刊中名列200名以内。期刊获奖:1990年至今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期刊奖共7次,分别为1990年本刊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1992年分别获《全国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北京市三项优秀学术期刊奖》,1996年和2001年连续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昆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选题

不同的昆虫类型指示了不同的环境状况。比如说河流污染治理工程中,不同的水质产生特别的指示昆虫类,从而标注了水质的变化。

构成昆虫生存环境条件总体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即气候因素,或称为无机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即有机因素,主要包括昆虫的食物和天敌。所谓土壤因素则是既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温度、湿度、理化性质等)、又包括生物因素(如土壤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综合因素。人为因素则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所产生的影响。昆虫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变异现象,分析昆虫种内、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条件反应的行为机制,研究昆虫种群在不同地域、环境和时间、空间内的数量动态规律,昆虫在所处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改变自然环境后昆虫生存和数量变动状况等,为环境保护、资源昆虫的保护利用、昆虫区系、害虫综合治理、预测预报等提供理论依据。实际上,你的问题太宽泛了,昆虫种类太多,环境因素影响也很大。

昆虫是如何发声的 昆虫的声音是由特殊的发音器官产生的。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昆虫的发声原理—— 在各种鸣虫中,蟋蟀的鸣声清脆好听。这个方面的我可以写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