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炼钢杂志编委

发布时间:

炼钢杂志编委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97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著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 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 :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 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 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 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著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 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著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主席;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6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著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

炼钢厂属于生产性企业,以下是在网上找到的,我看了这些差不多了。 生产性企业开办所需资料 名称核准所需资料: 1、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股东或者发起人的法人资格证明(是指法人的应当提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事业法人的应当提交编委批文复印件,社团法人的应当提交民政部门核发的《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3、全体股东同意指定的股东代理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及其派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4、股东的出资协议 立项所需资料: 1、中方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外商商务登记证复印件 3、经审计的最新企业财务报表 4、资产负债表 5、损益表 6、现金流量表 7、投资意向书 8、增资、购并项目的公司董事会决议 9、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 10、规划部门出具的选址意见书 11、国土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 12、银行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 13、广东省(茂名市)外商投资基本建设项目核准申请表 14、项目申请报告(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档) 15、融资意向书 16、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确认文件 环境评估审批所需资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实行分类审批管理,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类 1、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实行登记审批管理。 环境影响咨询(评价)申报资料审查→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批申请受理→作出审批决定。 2、报告表:对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管理。 环境影响咨询(评价)申报资料审查→现场勘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或报告表及附加报告)→专家评审→审批申请受理→作出审批决定。 3、报告书: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管理。 环境影响咨询(评价)申报资料审查→现场勘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审批申请受理→作出审批决定。 卫生许可证所需资料: 1、《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2、周边环境、厂区和生产车间及设备设施布局平面图(电脑打印图) 3、食品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天花、墙面、地面等内部装修说明材料 4、生产(操作)工艺流程图 5、生产条件(主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清单、生产场地卫生设施及相关控制污染措施资料) 6、食品的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培训相关材料 7、卫生管理机构、制度和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名单 8、检验室平面图、卫生质量检验制度以及检验设备设施和检验项目清单 9、拟生产产品目录及相关资料 10、产品配方、产品质量标准 11、产品标签及说明书设计稿(换证需提供原件) 12、食品量化评分材料 13、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卫生检验和评价报告 14、相应卫生规范要求的生产场所内环境空气洁净度有效评价报告 15、卫生监督意见书 16、产品的厂家有效卫生许可证及检测报告复印件(加盖厂家公章) 17、加工食品的产品标签的说明书 18、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的委托书 19、生产经营场地的合法使用证明,包括房产证、租房协议复印件等 20、卫生许可证原件 21、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通知书 22、相关资料(营业执照、卫生部批件、消防审查意见、环保监测报告、商标注册证明等) 23、申请表 24、法人代表或负责人身份证明材料 自建厂房所需资料: (参见工程报建所需资料) 规划、建设、环保、消防、气象等相关部门竣工验收所需资料: 需规划、建设、环保、消防、气象等部门的验收意见 办理营业执照所需资料: 1、拟任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外商投资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批复和批准证书副本1) 3、审批机关批准的合同、章程(单一投资者的外商独资企业免提交合同) 4、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5、投资者的合法开业证明和资信证明 6、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明复印件 7、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8、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提交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9、住所使用证明文件 10、自有房产提交产权证复印件 11、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原件以及出租方的房产证复印件 12、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 13、宾馆、饭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14、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 15、法律文件送达授权委托书 1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刻制印章所需资料: 1、法人证明材料 2、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3、同意刻章的证明 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所需资料: 营业执照、法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税务登记所需资料: 地方税务登记所需资料: 1、营业执照正本(或副本)及复印件三份(无营业执照的提供批准开业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三份) 2、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的复印件各三份 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三份 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三份 国家税务登记所需资料: 1、营业执照 2、有关章程、合同、协议书 3、银行帐号证明 4、法定代表人或业主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回乡证等其他合法证件 5、总机构所在地国家税务机关证明 6、国家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炼钢杂志待编稿

做过炼钢工人的成泰燊,确实是为了梦想才成为演员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做一个演员。

是因为梦想。只有因为梦想才会想去做一个演员,因为演员是非常需要考验个人素质的职业。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是的。他从小就有一个演员梦,所以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才成为了演员。

炼钢杂志社编辑部电话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电话:023-63659795 课堂内外杂志社有很多本刊物,各本刊物的编辑电话不一样,可以致电总机咨询,总机电话023-63020156

<最小说>啊里面有一个叫N世界的栏目,区别于校园小说题材形式,可以是玄幻,灵异,推理等非常规的小说题材,一般在5000~10000字之间,稿件特优者酌情考虑延长篇幅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的话,不妨句去投吧,把你小说介绍一下,可以的话就会给你办连载了<最小说>是郭敬明的公司柯艾出的月刊,汇集了众多人气编辑,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你可以去买一本看看,我可是它的忠实读者哦而且最近柯艾推出了一项叫"POOK"的计划,可以把你在最小说了连载过的小说,做成一本出版哦,封面超漂亮的,而且制作够好啊,你可以去看一下加油拉~~~~

呵呵,小说?还要连载?我劝你,如果不是已经成名,你也不用选什么杂志了,广撒网吧。另外,在你成名之前,想在杂志上连载一部没有在网络上发表过的小说,是不可能的。必要的时候,还是自费出版吧,如果你确实热爱小说的话。

《科技视界》杂志指定投稿信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若在网上发现其他投稿信箱,均非本部信箱,请作者在投稿前务必拨打本部电话加以核实为好。垂询电话:021-53820738、61558075、61558076。其他信息可登陆《科技视界》杂志官网查询即可。 《科技视界》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南昌路47号2408室(原址);新址:上海市中山南1路500弄1号楼丽都大厦2503室(2012年3月后新址)。

炼钢杂志投稿

做过炼钢工人的成泰燊,确实是为了梦想才成为演员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做一个演员。

你有一点说错了,并不是所有核心期刊都是EI,所以你只找核心的作用不太大,。万一你发的那本核心不是EI那你也白搭。

要干什么呀?

我认为是。因为成泰燊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演员,对演戏有热情才会成为演员。

炼钢杂志官网

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经济变化,特别是机器的普遍使用和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迅猛发展。1850——1870年的二十年间,英国的棉纺织工厂由1932家增加到2483家,毛纺织工厂从1998家,增为2579家;毛纺织品出口额也增加了一点五倍。煤产量从4980万吨增加到11200万吨,生铁产量从23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棉花消费量从9亿磅拉至8亿磅。1870年钢产量达到22万吨。此外,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如出现了不少高达80英尺,日产450——550吨生铁的高炉;还先后出现了贝塞麦炼钢法(1856年)和西门子——马丁炼钢(1867年)。在造船业方面,英国也最早用钢铁代替木材用于船只制造,这就使机制铁船逐渐取代木制帆船。1850——1870年英国工业高涨时期,也正是美国、德国的工业迅猛发展急起直追的时期。但是一直到7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在工业方面,它生产着世界各国所需工业品的大部分,在对外贸易方面,英国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以近四分之一,几乎相当于法、德、美三国的总和。它拥有的商船吨位也占世界第一,约为法、德、美、荷、俄各国的总和,这就使得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除了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极其广阔的殖民地。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英国大规模地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到七十年代,英国就已经占据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地,计达二千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两亿五千多万,几近本土(24万km2)的100倍。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加速了英国工业水平和工业质量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的工业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8%,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加强了自身实力,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其主要标志就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早在职1846年英国就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五十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更进一步要求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求降低粮食和原料入口税,要求欧洲其它国家也放弃限制入口和保护关税制度。于是,1860——1865年,英国又先后同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签定了条约。1846——1848年,英国国会取消了二百多种商品的入口税等等。国家签订了通商条约,促使这些国家降低了英国商品的入口税。因此,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侵略政策。它标志着自由贸易的实现。十九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党长期在英国执政,在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是这一时期英国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义”统治的实现。当时,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英国国会的绝大多数议席,控制了国家的真正实权,在他们的主持之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英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此时同时,政府也在政治生活中允许有较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允许外国流亡者在英国政治避难。因此,1849年起,马、恩都住在英国,并把伦敦作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所在地(1864——1872年)。另外,1858年还取消了对犹太人政治权利的限制等。“自由主义”统治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国内阶级矛盾缓和的表现。二、1867年国会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在1832年的国会改革运动中,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胜利,得以跻身国家政权之中,广大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仍然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以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力图争得普选权力,但终未成功。50年代以后,广大工人中小资产阶级等阶层,都更加积极地参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186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科布登和布莱特领导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此后,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就在全英国蓬勃展开。1866年8月,自由党约翰•罗素内阁向国会提出了一项改革法案,虽仅增加了40万选民,但仍遭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并破否决。这就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强烈抗议。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格、伯明翰等许多城市都发生了十万人以上的抗议活动。最后迫使自由党内阁倒台。1866年7月保守党德尔比内阁上台。次年,该内阁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改革法案。经国会通过后,1867年8月15日由维多利亚女王鉴署批准正式生效。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议会改革。1867年的改革法案重新调整了选区,取消了四十六个衰败市镇在下院的席位,将其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法案还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在城市里,凡是交纳贫民救济金的房主和每年纳十镑以上房租,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在农村,每年从私有土地上有五镑以上收入者或交纳十二镑租金的佣户,也有选举权。这样,就把选取民人数从过去的135万增加到245万人。广大农民、农业工人和矿工在这次改革中仍然没有获得政治权利。很明显,这次改革与工人阶级力争的普选制度相距还很远。不过,它毕竟扩大了选民范围,进一步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大约在第二次议国改革的前后,英国还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在此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着严重的混乱和舞弊现象。进入十九世纪中期,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者开始提出官吏任用改革的要求,经过艰难的争取,到1855年初步开始了改革,首先是在任用文官时采用在侯选人中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到1870年枢密院发表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除外交部和内各部及某些高级文官外,大部分文官的录用均以公开考试和竞争来选拔,此后,对这一制度经过不断修正补充,逐渐形成通过公开考试竞争的方法选拔文官的制度。文官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国有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进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德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大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出现跳跃式的发展。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工业化已经经历了一百多手,机器设备已经陈旧,资本家唯利是图,不愿放弃这些设备,另耗巨资去更新设备,这就严重阻碍了工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第二, 英国国外投资的高额利润远:超过国内投资,造成资金大量外流,通过资本输出--主要是高利贷的方式,在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一百万之多(当时英国总人口为二千万),在近代史上素以"事业精神"著称的英联邦人这时随着食利阶层的出现逐渐丧失了其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大片的耕地变为狩猎场和富马场,服务行业和非生产行业大量增加,造成了工农业的衰落。第三, 在国外贸易过程中,英国商品越来越不能与物美价廉的美,德等国家的商品展开竞争,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外国商品大量流入,造成贸易的巨大 。加之1878--187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造成了英国市场萧条,农业衰落。从而直接影响了工业发展的速度。这一切,使英国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工业垄断的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英国统治阶级为了补偿工业霸权地位的丧失,更进一步加紧掠夺殖民地,拼命开辟新的财源和市场,1860年,英国拥有殖民地250万平方英里,1880年增至770万平方英里,1914年更增加到1300多万平方英里,约占三千五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程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殖民地总数的一半,相当于英国本土(三十万平方公里)的一百多倍;殖民地人口三亿九千三百多万,相妆于英国本土人口(四千六百五十万)的九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也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开始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当然,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它占有极为广大的殖民地,英国的垄断组织最早是在殖民地形成的。十九世纪九十处代出现的德•比埃斯公司垄断了南非的金刚石和金矿的采掘业。此后,在冶金、化学、煤炭、造船、水泥等工业部门中都相继建立了垄断组织。特别是新兴的化学、水泥等工业部门中垄断组织发展的更快。到二十世纪初,1902年,英国已经有七十五家托拉斯和其他类型的垄断组织。英国是一个金融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银行,金融事业方面,英国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远远超过了德国和美国。在1865年,英国共有250家股份银行,到了1900年,剩下98家到1913年,又减为61家,其中21家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总额的85%。1914年,伦敦的五家大银行即密德兰银行,威斯敏斯特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地方银行就拥有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40%。高度集中的银行不仅支配着英国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市场,也影响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英国最大的银行和大企业之间也互相渗透,以购买股票等方式互相结合,形成为一小撮财政资本家。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的政治命脉。这样,进入二十世纪,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了。殖民地是英国帝国主义的失命线。它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来源,而且提供了资本输出的新场所。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将其大部分资本输出到殖民地。1850年,英国海外投资为二亿英镑,到1875年增至十四亿英镑,1913年,文猛增至四十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国家结外投资总额的一半。其中半数以上投放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英国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银行分行数目也急剧发展。1904年有2279家,到1910年,则发展到5499家,英国的资本输出占居世界第一位,从而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掠夺者。殖民掠夺成为英国帝国主义的最大特点,因此,列宁称之为殖民帝国主义。通过大量的资本输出,英国资产阶级从殖民地榨取了巨额的利润。1899年,英国对外投资获得的收入达九千万到一亿英镑。这样,在英国国内便 产生了一个庞大的靠"剪总票"过活的食利者阶层。从这个极端腐朽的寄生者阶层的出现可以看出,这时的英国已由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变成了典型的食利国家,英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2. 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轮流执政: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英国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即自由党与保守党就已交替执政,在向学国主义过渡的时候,随着英国经济地位和变化,两党之间的分歧日益缩小,政策上也越来越超于一致。从实质上讲,两党都是垄民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只不过是在进入帝国主义阶级后,如何保持英国工业霸权,如何对付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以及在海外殖民中采以什么方法等细节和步骤问题上双方争论不体。从1851--1874年的二十多年中,除很短的时间外,几乎是自由党独揽政权时期。这一时期,英国仍然保持着其世界工业霸权的地位,国内比较妄定,民主空气也比较浓厚。统治阶级不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即可维持其统治。这一时期,英国的军队大都驻扎在海外殖民地,国内的军队和警察数量极少。自由主义的统治方式自然而然得以推行。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霸权地位的丧失,国内的稳定局面一去不复了,英国资产阶级也就改变了自由主义的统治方式,加强了国家机器。国会权力被削弱,内阁权力则大大提高。到八十年代,自由党内部发生分裂,自由党反对派在约瑟夫•张的伦的领导下倒向保守党,要求强化国家机器,建立一个排池性的英帝国经济体系,用高关税保护英国市场,防止外国竞争,维护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在对外政策上,他们主张奉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扩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对内则力主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在这种情形下,保守党势力抬头了。从1874--1915年的四十一年中,保守党执政23年,自由党执政18年。也就在这一时期,两党之间的差别更是日益缩小。在内政上,两党在重大问题上几乎完全趁于一致,只是保守党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对对政策中,特别是在殖民政策问题上,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区别主要在于赤裸裸的使用暴力还是隐蔽地使用暴力的问题上。自七十年代开始,两党领袖的权力大大加强,这种情况,标志着英国政治由民主自由转向专制反动。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无论是保守党或自由党都积极推行扩军备战政策。保守党内阁终于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于1902年结成英日同盟。1904年又缔结英法协约,1907年同俄国签订协约。此后,自由党内阁重申1889年保守党政府提出的所谓"二强标准"、即,德国海军每建造一艘军舰,英国将建造两艘。英国舰队将始终保持与世界其他两上国家海军舰队之和的实力。在这同时,英国政府不断地提高军事预算,1905--1907年间,每年平均为五千九百八十万英镑;1911--1913年间则增加到平均每年七千三百三十万英镑。引起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涨。以上是我去复制的,其实归纳下,就是18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对外侵略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工厂,还有政治上的改革。这跟高中历史有啥区别。维多利亚其实没有什么功绩,事实上,19世纪的英国国王根本没有多大实权,维多利亚女王的作用其实被某些人夸大了。

工业房高路贴的原料有好多呀,首先有一些嗯嗯,主要是铁铁原料吧,然后这用些石子,石子里面含有那个硅元素,硅元素。硅元素可以把杂志给他楚这种吧

是因为梦想。只有因为梦想才会想去做一个演员,因为演员是非常需要考验个人素质的职业。

钢铁研究 双月刊世界钢铁 双月刊《中国钢铁业》杂志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全国钢铁行业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国际刊号:ISSN1672-5115 国内刊号:CN11-5016/TF。本刊将坚持为企业服务、为钢铁产品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其工作导向性、政策导向性、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作用。努力成为在反映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