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石油知识杂志2021目录下载

发布时间:

石油知识杂志2021目录下载

零度化工网 化工行业门户网站,专业化工商务网站,永久免费发布信息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0的架构和理念。关键词 Web 0 知识管理 Wiki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0 Architecture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Key words Web 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随着Web 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1 知识管理及Web 0概述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图1 驱动“知识之轮”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4年Web 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0的理念[5]。Web 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0的定义是:Web 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Web 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百科(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土豆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其特点如下[5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0的灵魂是人。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3)海量的数据。Web 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Web 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1 实现汇聚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2 实现关联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3 实现知识的转化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百科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5 石油知识百科全书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百科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百科为例很多的百科,如百度百科平台、互动百科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百科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百科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百科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石油知识百科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石油百科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百科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百科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因而,石油百科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石油知识百科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百科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百科平台词条解释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5 小结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参考文献[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ArticleSasp? ArticleID=[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武琳Web 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这个挺多的,阿果石油网、全球石油化工网等等,你经常上这类网站就会越来越熟悉的

石油知识杂志2021目录

一桶油有多重? 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个温度状态下,没立方米体积的石油为p吨重。换算关系为: 一吨油的体积数=1/p立方米 一吨油相当的桶数=1/p*29桶(油) 将29除以密度即为求1吨油等于多少桶油的换算系数公式。此换算系数的大小与油品的密度大小有关,且互为倒数关系,如:大庆原油密度为8602,胜利101油库原油密度为9082,可分别得: 大庆原油换算系数=29/8602=31,胜利原油换算系数=29/9082=93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1公吨=35桶(每桶为42美制加仑)或1174升计 对石油产品得计算方法也是一样。如某种汽油的密度为739,计算结果:1吨汽油等于51桶;某种柴油的密度为86,计算结果1吨柴油等于31桶。依此类推 桶和吨是常见的两个原油数量单位。欧佩克组织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原油数量单位通常用桶来表示,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则常用吨作为原油数量单位。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2桶或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 1桶=98升=42加仑。美制l加仑=785升,英制1加仑=546升。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 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99=3902公斤。

摘 要深层低渗油气藏具有深埋,低渗,物性差的特点。同时,它们具有复杂的结构,小的断块,许多含油层和各种类型的油藏。因此,这种储层的开发是相对困难的,并且必须通过增加产量或使用其他特殊技术来实现有效的产量。在原始井眼中横向钻探或运行4in套管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使用侧钻或运行4in的套管可以充分挖掘剩余的石油潜力,改善注入和生产井的格局,并恢复生产能力。通过对该技术的压裂方案,压裂液和支撑剂的研究和分析,采用支撑剂段塞技术和变排量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消除多条裂缝的影响。增加砂的比例,最好的阶段砂以形成裂纹的支撑形状可以达到较高的电导率;使用位移和液压喷射技术控制组件,避免失去对组件的控制;酸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潜在的裂缝和裂缝,提高施工成功率。通过实证评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原油田的深层低渗透4in套管压裂技术和配套技术,对大量受损的套管井和老井进行了重复利用和改良。剩余油的潜力和储存。地层水平加快了中原油田油气田的开发,提高了油气田开发的总体效益。关键词:压裂工艺;4in 套管;配套技术;效果评价第一章 前言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井深大于3000m,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气藏称为深层低渗透油藏。这种油气藏是非常规油气藏,具有埋藏油层深,渗透率低,物性差,结构复杂,断层小,含油层多,储层类型多的特点。因此,这种储层的开发是相对困难的,并且必须通过增加产量或使用其他特殊技术来实现有效的产量。中原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油气藏较深,最深为4700米[1,2]。套管损坏的油井数量惊人,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生存和发展。大量的套管损坏导致对注采井模式的损害以及不均衡的注采关系。水力压裂不仅是增加深层低渗透油气藏产量的主要方法,而且是生产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由于中原油田已开采了30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实施的增产注水措施,套管的大面积破坏不仅破坏了注采井网,而且破坏了注采井网。也失去了控制和可恢复性。储量还限制了增加产量和注入量的措施的实施,并增加了稳定油田产量的难度。为了改善井网的改组,增加剩余油的采收率并降低成本,采用4in套管和侧钻技术来增加注水控制储量和可采储量[3]。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井下有230口4in套管井,有456口4in套管井被吊死,钻了300多条侧钻。四个套管井控制着相当一部分的地质储量。在大多数这些井中,它在开发井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大多数井的生产水平低,剩余油含量丰富且潜力巨大。压裂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在老油田的技术改造中,原始井筒的侧向位移或在4in套管中的作业是极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使用侧钻或在4in的套管中运行可以充分挖掘剩余的油,并改善注采井的井眼。因此,深层低渗透四套管压裂技术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4,5]。研究中原油田深低渗油气藏各类四套管井单层,次层压裂技术,对实现中原油田稳定增产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 压裂方案设计1选井选层及数据采集在完善施工计划之前,必须对施工地剩余油储备的分布进行了解;岩石力学参数和垂直应力分布满足裂纹扩展的要求,地层能量保留和井况均满足施工要求。需要包括以下关键测算数据:油气井参数:井的类型,井眼密度,固井质量,射孔条件,井下工具等;油气层参数:渗透率,流体性质,岩石力学性质,垂直应力分布等;压裂参数:压裂液性能,支撑剂性能,支撑剂填充层的电导率,抽水能力等;经济参数:压裂规模(流体消耗,支持剂量),成本,油气价格,投资回收期等。完成矿区数据,油管和套管数据,热力学数据,压裂液流变数据和其他数据,编辑这些数据,然后需要对压缩软件进行排序。2 压裂技术优化1、设计优化压裂设计是压裂施工过程中的执行文件。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常规压裂设计方法是在选择一定的压裂模型后,根据地层条件和设计能力确定压裂液体系和支撑剂类型,并定量计算所需的压裂液量,排量和支撑剂的顺利进行[6]。压裂增产措施有一系列考虑因素:储层流体供应能力,油井生产系统,压裂机理,压裂流体性质,支撑剂承载能力,施工控制和经济效果。然后全面找到最经济的设计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增产措施的效益[7]。压裂优化设计的基础是水力压裂的油藏工程研究,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净现值。根据预压裂地层评价和压裂材料优化的结果,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水力压裂模拟和经济模型进行了单井压裂优化设计研究,包括:(1)使用油藏模拟模块来预测在给定油藏条件下不同裂缝长度和电导率的累计产量。通常,接缝的长度与累积输出不线性相关。随着接缝长度的增加,累计产量的增长率将降低,并且所产生的斜率将相对平坦。(2)使用水力压裂模拟软件确定不同接缝长度和电导率所需的施工规模和施工成本。随着接头长度的增加,建造成本也增加。(3)将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得出净现值曲线。曲线上有一个最佳点,对应于最佳点的接缝长度就是最佳接缝长度。在各种情况下,接缝的长度可以获得最大的净现值收益。与最佳接缝长度值相对应的是这种最佳设计的估计最大产量,最大净收入,最佳建筑规模和最经济的建筑成本[8]。2、管柱组合中原油田的4in套管井相对较深,管柱内径较小,摩擦较大,会给地面设备带来高压,造成设备损失大,并且受最大采油量的影响。 压力极限。 管道。 因此,根据4in套管井结构的特殊性,在4in套管压裂作业中,主要压裂管柱组合[9]为:(1)将4in套管或4in套管从原来的井眼悬挂在侧井的侧井上的井,通常在管下方使用φ89mm的油管和φ73mm的油管作为衬管和油管注入。(2)整个井的4in套管压裂井使用N80×φ73mm的加厚管注入空井眼。(3)根据实际情况,使用φ89mm的带套管的油管,将尾管悬挂起来进行施工。3 施工技术1、施工前置准备套管井中的深层和低渗透率4的侧移是近年来开发的油水井大修技术。在压裂过程中,它受到多次断裂和弯曲摩擦的影响。过去,预流体体积大且砂比大。对于这种类型的井,斜轴用于消除多个裂缝。通过对多处裂缝的分析,为了降低早期筛查的风险,过去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压裂液的粘度,增加预液量和控制射孔层的厚度。通过研究裂纹萌生,扩展规律和弯曲摩擦,确定了降低弯曲摩擦的方法,形成了支撑剂段塞技术,变排量施工技术,交联凝胶段塞技术,射孔优化技术等综合压裂技术。确定了井眼附近的摩擦阻力以及地层的失水特征和渗透率,从而确定了合理的压裂设计[10]。通过综合的技术措施和减少滤料的方法,以及对水力压裂进行优化的模拟计算,压裂施工中的预液量减少到35%-45%。分析了井区附近的弯曲摩擦,并优化了预液消耗。抛光后的氧化皮可以有效地支撑裂纹并改善效果。为了获得具有高导电性的支撑裂纹,采用了高砂比施工技术。在优化泵注入程序时,根据地层渗透率和设计的单翼间隙长度,可以在设计计算期间根据对数分布或其他分布来分布裂缝中的电导率。支撑剂砂堤呈线性分布,并按6至8级添加砂,最高级砂比达到50%以上[11]。由于原始井段的生产或压裂,地层压力下降且流体损失增加。实施全面的过滤技术,例如过滤剂技术和粉末陶瓷过滤器过滤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地层的流体损失,增加了压裂液。效力。有效减少地层的流体损失是确保压裂成功的重要因素。减少滤失量的常用方法主要是使用滤失剂。当前,使用粉末陶瓷过滤器。粉末陶瓷的粒度为15-225mm或225-45mm。裂缝高度控制在水力压裂中,油气层的上,下阻隔层有时很小,压缩的裂缝有时会延伸到生产层之外并进入阻隔层。裂纹的垂直延伸不仅会导致裂纹高度过大,减小裂纹的长度,影响压裂效果,而且一旦进入附近的生产区域,很容易引起“窜”,造成水泡或管柱堵塞。为了有效地控制裂纹高度,近年来,国内外对裂纹高度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人们对影响裂纹高度的因素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已经开发了各种控制裂纹高度的技术。对于压裂夹层较小的井,为了避免裂缝的扩展和窜出,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接缝高度:使用施工位移来控制接缝高度,优化施工位移并控制高度裂缝的扩展[12 ]和压力。压裂液的粘度越大,压裂高度越高。第三是使用浮动或下沉的导向剂来控制裂缝的向上或向下。第三章 压裂液体系1 理论基础压裂液是水力压裂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抽水顺序和功能不同,分为准备液,准备液,载砂液和驱替液。压裂液在压裂施工中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并扩展裂缝;沿裂缝运输和散布支撑剂;压裂后,流体会最大程度地破坏胶水和回流,从而降低了冲击裂纹的影响。对油层的破坏使其在储层中形成一定长度的高电导率,从而支撑裂缝。压裂液的基本要求是与储层兼容,不会造成二次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低摩擦力,并保持必要的粘弹性和低渗漏,并且易于在施工后快速回流以去除残留物,结构简单,工具容易,成本低等[13]。当前,广泛使用的水基压裂液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深度,低渗透的油气藏特征,开发了低残留胶凝剂,高温延迟交联剂,新型降滤失剂和高活性。诸如表面活性剂和复合粘土稳定剂等压裂材料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储层和温度要求的含水胶冻压裂液系统。根据4in套管压裂井的实际情况,对系统中的几种主要助剂和添加剂进行了优化,评价了其性能,筛选出适合4in套管压裂井的高性能压裂液。2 压裂液添加剂优选1、增稠剂的筛选水溶性聚合物可用作增稠剂,例如植物胶及其衍生物,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生物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为了满足套管井压裂中低渗透率的要求,有必要对压裂液交联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改性瓜尔胶具有低摩擦性能,并且是良好的减阻剂。 通过延迟交联,它可以形成低摩擦的压裂液[14]。图1 原粉性能评价表从图4中各种原粉的性能看水不溶物偏高则会使压裂液破胶残渣含量大,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和储层造成伤害。综合考虑决定采用低残渣羟丙基胍胶作为稠化剂。图2 低残渣羟丙基胍胶与常规胍胶性能对比表2 、交联剂的优选交联剂通过交联离子通过化学键将胶体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连接起来,形成具有粘弹性的三维网络胶冻。不同的交联剂具有不同的延迟交联性能,耐温性,抗剪切性和凝胶破坏性能。通过分析,选择了一种有机硼交联剂,克服了无机硼交联压裂液的瞬时交联,施工摩擦大,耐温性差的缺点。它也解决了有机金属交联剂的压力。很难破坏压裂液的胶水,严重破坏支撑裂缝的导电性,对机械剪切敏感,并且难以恢复粘弹性。 ZY-86有机硼交联剂是在硼酸盐和有机多羟基配体的复合溶液中诱导催化剂和助催化剂而形成的新型产品。根据油层温度的不同,ZY-86可用于处理80-130°C的油藏,交联速度可延长至3分钟以上,可以满足高温地层的压裂施工要求[ 15]。图3不同浓度下的冻胶粘度ZY-86 有机硼交联剂使用浓度为 1%-4%,随着使用浓度增加,粘度大幅度上升,但在高于 4%时发生脱水现象。图4不同 pH 值下的交联时间ZY-86 有机硼交联剂的交联速度取决于溶液的酸碱度,当 pH 值升高时,交联时间可达到 4min,因此在压裂液体系中还要加入一定的 PH 值调节剂。图5 ZY-86 有机硼与同类产品的耐温性ZY-86 有机硼交联剂可与胍胶等多种天然植物胶及其改性产品进行交联,在最佳的交联环境下,可满足 120℃地层的压裂施工要求。3、高活性表面活性剂研究研发的HY-605和HF605产品基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活性剂作为辅助剂。通过表面活性促进剂和多组分溶剂的协同作用,形成了新的高活性化学组成体系。HY-605和HF-605复合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当在水中的剂量非常低时,它可以大大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见图6)。图6 液体表面活性剂数据4、降滤失剂的优选压裂施工过程中的损失不仅降低了压裂液的效率并影响了裂缝的几何尺寸,而且还因为滤液沿着裂缝壁纵向渗透到地层中,导致了乳化,阻水,溶胀和迁移。 粘土等。经过测试筛选后提出的新型油溶性降滤液剂,有30%以上的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液体的流失,对地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可以适应压力的施工要求[16]。图7不同降滤失剂的使用效果5、复合型粘土稳定剂研究试验评价了复合粘土稳定剂的使用效果,对地层水渗透性的伤害率为 46%;含有 0%的复合粘土稳定剂水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的伤害率仅为 35%。图8 复合粘土稳定剂使用效果6压裂液配方组成压裂液配方研究包括配方的基本成分以及可以有效改善压裂液的其他添加剂的类型和最佳剂量。 例如交联剂,pH调节剂,破胶剂等,除了基本的化学作用外,在基本压裂液配方中,最佳使用范围还应与化学方法结合使用[17]。图9 压裂液配方组成一、支撑剂设计在倾斜井的压裂操作中,由于产生许多平行的和相互竞争的裂缝,每个裂缝的宽度非常窄,并且由于平行裂缝之间的竞争,彼此之间的原始应力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每个裂缝的原地应力增加,地层裂缝压力增加,并且狭窄的裂缝导致液体进入并产生高的入口流动摩擦。为了保持裂纹的存在,与单个裂纹相比,它需要更高的液压差。因此,在正式压裂之前或期间使用少量的砂子混合物。泵送的目的是在多个裂缝中筛分次生裂缝,以防止流体进入和扩散,增加主要裂缝的膨胀,并使裂缝变宽。足够大以提供所需的压裂砂混合物[18]。支撑剂块的有效性在于其腐蚀作用。由于段塞很小,因此不会造成桥塞,因此流体可以继续以较高的位移进入裂缝并冲走某些通道。即使在段塞之前的裂缝开始处,也可以泵入低浓度的支撑剂,以冲洗掉从井眼到裂缝的障碍物。该技术的成功可以通过降低摩擦压力来衡量。支撑剂的量应基于摩擦压力是否降低来确定[19]。图10 支撑剂段塞应用规律支撑剂段塞技术段塞技术的关键点是:段塞的范围,使用量,支撑段塞的浓度和所用支撑剂的粒径。目前,在大口径井的现场处理中,预流体主要用于添加适量的淤泥。在每个平行裂缝中,含泥沙的液体将进入不同长度和宽度的裂缝,因为小的粉尘颗粒会迅速聚集在狭窄的裂缝中。阻碍液体流动的砂团的形成将防止裂缝进入和扩展。在较宽的裂缝中,它们会填满造成流体损失的间隙,从而提高液体利用率,并使裂缝更宽。最终结果是较小的裂纹停止发展,较大的裂纹变宽,因此较大的支撑剂颗粒可以顺利进入。基于此原理,目前在预流体中添加适量的淤泥是处理多处裂缝的最有效方法[20]。将低砂比的45〜90mm支撑剂添加到缓冲液中。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含砂液体可在不完善的射孔和井附近复杂的裂缝结构中引起强烈的水力切割。这种高速含砂流体形成的水力切割效果可以帮助液体对各种因素形成的节流,弯曲结构和粗糙表面进行水力切割和抛光,从而使循环路径更加完美并减少摩擦。实验室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节流效果越大,曲折度越高,表面越粗糙,效果越强,实施效果越明显。现场的建设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将低砂比支撑剂添加到缓冲液中的过程可以同时减少弯曲摩擦并减少多个裂缝的影响[21,22]。根据井段长度模拟裂缝数量,分析摩擦力,综合考虑施工规模,确定支撑剂段塞的数量和粒径,并根据实际施工泵注入程序确定泵注入浓度。随着井段的增长,支撑剂段塞的体积应继续增加,但增加量将缓慢减少。对于短井,可能不使用此技术。第四章 压裂效果评价该井上部套管为原井套管,需卡封保护;自 2203m 以下为悬挂 4in 套管,采用 N80-φ89mm+N80-φ73mm 油管注入,因上下隔层厚度较小(上隔层 8m,下隔层 1m),本次压裂井段将 30#31#37# 包括进去,同时考虑地层滤失、多裂缝、弯曲摩阻等影响因素,决定前置冻胶中加入降滤失剂及粉陶,采用分段破胶、高效表面活性剂返排技术,尽可能减小地层伤害[22,23]。图11 目的层数据表该井 8 完钻,是濮城油田的一口开窗侧钻井,完钻井深 2820m,详细小层数据如图11。施工管柱:N80-φ89mm(2190m)+封隔器+N80-φ89mm(10m)+N80-φ73mm(10m)外加厚油管,管脚:2210m;该井施工基本按设计执行,破裂压力 9MPa,加砂压力 5MPa,停泵压力7MPa,前置液 60m3,携砂液 61m3,加砂 9+2m3,平均砂比 9%,平均排量0m3/min,加入降滤失剂 600kg,套管打平衡压力 0MPa,施工非常顺利。该井压后产状为日产液 2m3,日产油 4t,含水 60%;截止 02 已累计增油 2t,有效期 300 天。第四章 结论经过项目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原油田的深层低渗透4in套管压裂技术和配套技术,实现了对大量受损套管井和老井的再利用,增加了开发潜力。油气藏产量的增加,加快了中原油田油气田的开发,提高了油气田开发的总体效益。在分析中原油田第四井套管应用和井深结构的基础上,在深低层单层压裂技术的完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层压裂技术的研究。支撑剂段塞技术和变排量施工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消除多重裂缝的影响;增加砂比,使砂层形成最佳的裂纹支撑形状,并获得较高的电导率;通过排量和液压注入技术控制集管,避免失去对集管的控制;酸化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井底裂缝和裂缝,提高施工成功率。参考文献[1] 乐宏、杨兆中、范宇 宁209井区裂缝控藏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202(05):90-[2] 曾凌翔、郑云川、曾波 威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高效压裂工艺参数分析[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83(05):40-[3]崔博宇 苏里格气田光套管分级压裂施工超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4]陈文生,胡桂霞,曹松江4in套管井分层压裂管柱的研究与应用[J]内江科技,2013,34(12):84+[5]李伟慧,伍俊悬挂4in套管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39(21):126-[6] Mojid Muhammed Rashik,Negash Berihun Mamo,Abdulelah Hesham,Jufar Shiferaw Regassa,Adewumi Babatunde K A state – of – art review on waterless gas shale fracturing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1,[7]李金玉提高压裂效果的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11):54-[8]殷世巍页岩气高效压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J]辽宁化工,2020,49(10):1330-[9] Kaiyu Cao,Prashanth Siddhamshetty,Yuchan Ahn,Mahmoud M El-Halwagi,Joseph Sang-Il K Evalu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recovery ratios of shale gas wells and their effects on shale gas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10]马楠,姚磊,高郎,胡伟,葛荡荡低渗透油藏增产增注工艺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20,27(07):141+[11]李克智 大牛地低渗气田水平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12] Sun Bin,Bin Sun,Wenting Zeng,Shuling Zhang,Dong Chen,Hongzhao P Study on fracturing fluid filtration fracturing technology[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0,546(5)[13]张永飞,闫钰琦,李璐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现状及展望[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06):278-[14] Yuting He,Zhaozhong Yang,Yanfang Jiang,Xiaogang Li,Yongqing Zhang,Rui S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e propagation model for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racturing[J] Energy Science & Engineering,2020,8(8)[15]王薇低渗透油田老井蓄能压裂工艺技术[J]石油知识,2020(03):58-[16]魏金辉,张栋,郭士英,李山山,徐长虹低渗透储层交替脉冲压裂工艺技术[J]采油工程,2020(01):1-6+[17]张增年,李华川,郑家伟,马升平,戴启平,付军刚压裂设备应用评价及技术发展展望[J]钻采工艺,2020,43(02):41-44+[18]黄凤楼油田压裂增产改造工艺技术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03):148-[19]曾凌翔,郑云川,蒲祖凤页岩重复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钻采工艺,2020,43(01):65-68+[20]陈亚联新型压裂技术应用分析[J]化工技术与开发,2020,49(01):38-[21]张文宝,牛成飞,杨马庆长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配套技术[J]石化技术,2019,26(12):57-[22]王元,李文举,魏小强特低渗油藏采油工艺技术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1):78-[23] Zhongwei Huang,Shikun Zhang,Ruiyue Yang,Xiaoguang Wu,Ran Li,Hongyuan Zhang,Pengpeng H A review of liquid nitrogen fracturing technology[J] Fuel,2020,

石油知识杂志2021目录图片

常见的: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 、 中国地震等地震类 、石油物探、一些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石油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大等等较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最容易发表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次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绪论第1节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第2节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第3节 我国油气勘探简史第4节 世界油气勘探简史第5节 油气地质勘探动向第一篇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及储盖要素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1节 石油沥青类概述一、石油沥青类与可燃有机矿产二、可燃有机矿产的元素组成三、可燃有机矿产分类第2节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一、石油的化学成分二、石油的物理性质第3节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一、天然气的化学成分二、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第4节 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油田水的概念及来源  二、油田水的矿化度及化学组成三、油田水的类型第5节 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一、重质油的概念二、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第6节 固体沥青的成分和性质第7节 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一、碳同位素二、氢同位素三、硫同位素四、氧同位素五、氮同位素思考题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第1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况第2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一、生油气母质及其化学组成二、干酪根第3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条件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二、物理化学条件第4节 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二、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新进展第5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一、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二、生物化学气形成特点三、油型气形成特点四、煤型气形成特点五、无机成因气概述六、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第6节 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一、生油层研究二、油源对比思考题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第1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一、孔隙性二、渗透性三、孔隙结构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2节 碎屑岩储集层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二、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其沉积环境三、砂岩次生孔隙第3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一、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二、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三、碳酸盐岩的裂缝第4节 其他岩类储集层一、火山岩储集层二、结晶岩储集层三、泥质岩储集层第5节 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制第二篇 油气成藏原理第三篇 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参考文献

一桶油有多重? 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个温度状态下,没立方米体积的石油为p吨重。换算关系为: 一吨油的体积数=1/p立方米 一吨油相当的桶数=1/p*29桶(油) 将29除以密度即为求1吨油等于多少桶油的换算系数公式。此换算系数的大小与油品的密度大小有关,且互为倒数关系,如:大庆原油密度为8602,胜利101油库原油密度为9082,可分别得: 大庆原油换算系数=29/8602=31,胜利原油换算系数=29/9082=93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1公吨=35桶(每桶为42美制加仑)或1174升计 对石油产品得计算方法也是一样。如某种汽油的密度为739,计算结果:1吨汽油等于51桶;某种柴油的密度为86,计算结果1吨柴油等于31桶。依此类推 桶和吨是常见的两个原油数量单位。欧佩克组织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原油数量单位通常用桶来表示,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则常用吨作为原油数量单位。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2桶或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 1桶=98升=42加仑。美制l加仑=785升,英制1加仑=546升。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 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99=3902公斤。

石油知识杂志

中国石油学会经过重新登记注册的会员为4万名,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地方性学会。理事下设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21个。国外著名石油、石油化工专家可以被吸收为通讯会员。 中国石油学会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副局级单位),设在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办公大楼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为中国石油学会的挂靠和支持单位。中国石油学会实行秘书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学术交流部(国内外)、科普咨询部、《石油学报》编辑部、《石油知识》杂志社。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0的架构和理念。关键词 Web 0 知识管理 Wiki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0 Architecture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Key words Web 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随着Web 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1 知识管理及Web 0概述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图1 驱动“知识之轮”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4年Web 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0的理念[5]。Web 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0的定义是:Web 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Web 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百科(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土豆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其特点如下[5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0的灵魂是人。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3)海量的数据。Web 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Web 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1 实现汇聚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2 实现关联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3 实现知识的转化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百科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5 石油知识百科全书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百科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百科为例很多的百科,如百度百科平台、互动百科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百科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百科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百科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石油知识百科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石油百科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百科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百科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因而,石油百科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石油知识百科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百科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百科平台词条解释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5 小结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参考文献[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ArticleSasp? ArticleID=[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武琳Web 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知识投稿平台官网下载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0的架构和理念。关键词 Web 0 知识管理 Wiki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0 Architecture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Key words Web 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随着Web 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1 知识管理及Web 0概述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图1 驱动“知识之轮”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4年Web 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0的理念[5]。Web 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0的定义是:Web 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Web 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百科(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土豆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其特点如下[5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0的灵魂是人。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3)海量的数据。Web 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Web 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1 实现汇聚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2 实现关联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3 实现知识的转化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百科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5 石油知识百科全书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百科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百科为例很多的百科,如百度百科平台、互动百科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百科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百科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百科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石油知识百科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石油百科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百科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百科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因而,石油百科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石油知识百科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百科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百科平台词条解释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5 小结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参考文献[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ArticleSasp? ArticleID=[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武琳Web 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石油所占刊物:《中国石油财会》 《石油知识》 《石油学报》《国际石油经济》 《世界石油工业》 《中国石油文摘》《石油与天然气文摘》 《石油综合信息》 《石油参考消息》《中国石油审计》 《石油情报》 《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气田环境保护》 《油气储运》 《国外油田工程》《石油规划设计》 《新疆石油地质》 《焊管》《合成橡胶工业》 《测井技术》 《石油工程建设》《物探装备》 《特种油气藏》 《石油钻采工艺》《钻井液与完井液》 《石油机械》 《油气井测试》《油气田地面工程》 《天然气工业》 《石油仪器》《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化工质量》《润滑油》 《油田化学》 《世界石油工业》《中国油气》 《弹性体》 《中国石油勘探》《化工科技》 《油气论坛》 《石油科技论坛》《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R and D Management》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石油与天然气文摘》 《海相油气地质》 《中国石油企业》《录井工程》 《中国石油文摘》 《新疆石油天然气》

登录中国石油报投稿投图平台 无法登陆怎么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