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一、部分论文 英文The Medical Missionary’s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cial Sciences and Missions25 (2012) 1–20 ,brill nl/ ssmChristianity and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see R G Tiedemann edited,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Two: 1800-the present, L Boston, Brill, Drug or medicine? China’s experience of Mars’s opium thesis on religion,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Published in UK), V 2, Number 1, June 2008, 59-The Jesus Family Movement (1921-1952): A Christian Utopia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Autumn 总第23卷第3期。 中文明清以来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8日从基督教界、学术界、政界三个视角看基督教中国化,《中国民族报》,2012年4月17日。传教士中医观的变迁,《历史研究》,2010/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怀疑远人:清中前期的禁教缘由及影响,《复旦学报》2009年第四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11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2期转载。)共产国际与非基运动,《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摘要,《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期转载,加拿大《文化中国》全文刊出。)“文化侵略”源流考,《文史哲》200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摘题目。)耶稣家庭与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哈佛燕京学社补正,《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燕京大学的国学教育与研究,《学人》13辑,1998年。抗战时期中共对基督教会的新政策,《文史哲》1995年第5期。晚清知识分子非基督教倾向的文化原因,《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3期。晚清西学源于中学说,《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二、著作主要著作:《宗教慈善与中国社会公益》,第一编者,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冲突的解释: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政治》,台北市:宇宙光全人关怀,2006年。《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基督教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编著:《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编者《宗教·教育·社会》,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一编者《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主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第一编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译作:《宗教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译者。《齐鲁大学》郭查理著,珠海出版社1999年,250页,第一译者。《20世纪晚期中西之间的知识交流》柯文著,《文史哲》1998年第4期。

c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刊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快,刊出的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刊物先后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评定为来源期刊、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先后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继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后,又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二连冠、三连冠,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规范执行优秀奖,还被评为“上海市最佳学报”,在海内外学术界理论界已产生一定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宗旨是立足上海大学,放眼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关注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动态,把办刊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为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具体地说,刊物要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争鸣,不断创新思想,改善研究方法。我们鼓励作者提出新问题、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我们既重视应用研究,也重视基本理论;既重视宏观把握,也重视微观审察;既重视学术热点,也重视积学所得。我们将继续发挥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探讨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大力扶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通信与信息工程机电与自动化冶金与材料建筑科学生命科学数理化科学和管理科学等 1999年,获得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  国内刊号:CN 31-1718/N  国际刊号:ISSN 1007-2861

胡扯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07·0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02)。 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作品《藏戏》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作品《藏戏》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7课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疑问句开头,引人入胜。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①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②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戴世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③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戴世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就这些,没了!选我吧!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是在钱伟长校长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于1997年6月创刊的,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会编辑, 上海大学期刊社发行。

冯奇,汉族,1960年生,博士,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语义学》、《应用语言学》、《高级综合英语》(专业精读)等课程;在“Global Educ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界”、“辞书研究”、“上海翻译”、“外语电化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负责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大学等纵向项目或子项目多项。主持上海大学精品课一项。多次获得上海市及上海大学教学成果奖;主编“21世纪大学英语泛读”(1 – 4册)、“21世纪大学英语快速阅读”(1 – 4册)、“研究生英语文献阅读”、“新编大学英语快速阅读”(1 – 4册)等教材,参编“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冯奇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电化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翻译》编委;Journal of Pragmatics、《上海翻译》、《上海大学学报》论文撰稿人。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截至2014年5月,上海海洋大学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1个上海高校水产养殖E-研究院和1个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学校建有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淡水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上海)、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大洋渔业资源环境观测试验站、远洋渔业培训中心等农业部中心平台。学校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美(SHOU-NOAA)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淡水鱼加工利用研究室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和极地海洋适应生物与生态联合实验室、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共建科研平台,建有获得CNAS和CMA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洋山港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海洋测绘应用工程技术中心、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学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字海洋研究所、海洋药物系统及神经科学研究所、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海洋渔业遥感GIS技术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中美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建有外国语言研究所、中国鱼文化研究所、鲸馆、水生生物科技馆,拥有国内外闻名的鱼类研究室、标本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实验室、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实验室、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实验室。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水域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5月,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约122万册,电子图书约70万册,数据库3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 学术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原《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是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海洋大学主办,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作为文献源被《化学文献》(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日本《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6年,《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颁发的“首届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2013年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颁发的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水产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以反映我国水产科学技术成果为主的学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核心库)。《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Chemical Abstracts)、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英国《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N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Zoological Record)、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水产学报》 为2002-2009年,201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及2011年科技部“中国精品期刊”;2009年,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年-2008年获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C类)”资助;2009-2011年获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B类)”资助;2012-2013年获中国科协“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2012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是海洋方面的,其次就是食品的,然后是日语;海洋的话,技术过硬,但是其实就业的话,情况一般但是食品和日语比较好就业,尤其是日语+女生。日语+一项技能很好在上海就业的:)食品和日语比较适合你。ps,如果需要我这位学长照顾可以先留站内信给我问我联系方式。

水产养殖,其他的专业实力都不行。 海洋的物流专业很好??食品物流鬼才知道学校的白痴领导为啥要开这个新专业,难道是为了增加失业率吗??还嫌找不到工作的专业少啊,美其名曰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的交叉学科,纯粹就是害人精,师资匮乏,希望海洋的领导们,不要拍拍头皮就随便乱开专业了,不要再残害那些无知的新生了!!!

裸婚时代里追求刘易阳的富家女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提出有自己创见的学术观点有 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表示反复体,有短时反复和长时反复两种; 吴语有时、体结合的复合形态,如现在进行时态,现在完成时态;上海方言的分区; 吴语连读变调的多样性,共分四种类行; 吴语“来”字结构的语法化; 汉语句法结构的“向心多分析句法”。中国语言学会编写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卷977-984页有钱乃荣简历和有关论著的简介,包括一些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如对《当代吴语研究》(专著)、《现代汉语》(主编)的主要观点介绍。 1. 上海语苏州语学习和研究(与宫田一郎、许宝华合作,日本光生馆,1984年5月)2. 奉贤县志·卷三十一,方言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3.奉贤盐政志·第五章方言谣谚·第一节方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3月)4.上海市区方言志·第二章语音、第六章分类词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5.上海方言俚语(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12月)6.现代汉语(主编并撰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7.上海方言词汇(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8.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9. 杭州方言志(东京好文出版公司,1992年11月)10.汉语语言学(主编并撰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7月)11.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12.汉语方言大词典(撰稿,中华书局,1999年4月)13.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14.酷语2000(主编并撰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15.现代汉语修订本(主编并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6.中国语言文学导论(主编并撰稿,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17.上海文化通史·语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18.跟我学21世纪新上海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19.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11月第2次印)现代汉语概论(主编并撰稿,邓守信策划,台北市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年12月)21.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22.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23.上海话900句(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4年8月) 明清吴语词典(撰稿,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新世纪上海话新流行语2500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2月) 上海俗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钱乃荣 著;桑麟康 绘) 1. 论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与游汝杰、高钲夏合作,《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2. 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与许宝华、汤珍珠合作,《方言》1981年第2期)3. 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同上,《方言》1982年第2期)4.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三)(同上,《方言》1983年第3期)5.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意见(与石汝杰合作,《方言》1983年第4期)6.语法学习漫谈(一)(《文科月刊》1983年第1期) 语法学习漫谈(二)(《文科月刊》1983年第3期) 语法学习漫谈(三)(《文科月刊》1983年第4期) 语法学习漫谈(四)(《文科月刊》1983年第5期)10.比喻纵横谈(《文科月刊》1983年第6期)11.句法结构的多合性——评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编中的词组、句子的分析法(与陆丙甫合作,《语文学习》1983年第7期)12.上海话单音动词举例(与许宝华、汤珍珠合作,《语文论丛》第2期,1983年12月)13.语素的异同和分类(《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14.上海市郊音变的词扩散(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Berkeley,1985年第2期)15.上海方言的熟语(与许宝华、汤珍珠合作,《方言》1985年2期)16.上海方言的熟语(同上,《方言》1985年第3期)17.上海方言的熟语(同上,《方言》1985年第4期)18.论汉字与现代汉语相适应(日本东京《アジア·アフリカ语の计数研究》第26号,1986年3月)19.关于“连读变调”的再认识(与汪平、石汝杰等合作,《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20.汉语的语法单位(《电大教学》1986年第6期)21.吴语研究综述(《语文导报》1987年第2期)22.上海方言音变的微观(《语言研究》1987年第3期)23.也谈吴语的语法、词汇特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24.奉贤东西乡的语音同言线(《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一),1987年7月)25.现代吴语中的是非问和反复问句(《文字与文化丛书》(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2月)26.论普通话语音的音位和区别性特征(《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27.上海方言词汇的年龄差异和青少年新词(《上海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28.吴语声调系统的类型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29.建设新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游汝杰合作,《语文建设》1988年第3期)30.上海话的虚词“辣”和“勒”(《吴语论丛》1988年9月)31.论现代汉语的特点(《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32.话题句和话题链(《汉语学习》1989年第1期)33.十里洋场话方言(《档案与历史》1989年第4期)34.试论现代汉语的结构分析法(《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35.宁波新派音系分析(《语言研究》1990年第1期)36.上海方言音变的语法扩散(《现代语言学——全方位的探索》,1990年3月)37.古吴语的构拟(一)(日本东京,《开篇》V7,1990年6月)38.古吴语的构拟(二)(日本东京,《开篇》V8,1991年4月)39.汉语规范之我见(《语文建设》1991年6月)40.The Change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Number 3 , B USA 1991)41.汉字与现代汉语相适应(《语文论丛》第4期,1991年)42.论纳兰性德词的人情美(《上海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转载)43.学习汉语的难和易(《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44.论汉语的向心多分析句法和句型(日本福井,《福井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Ⅰ部人文科学,第41号,1991年)45.古吴语的构拟(三)(日本东京,《开篇》V9,1992年4月)46.也谈短语的分类(《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47.汉语规范宜宽松(《语文建设》1993年第8期)48.现代汉语的结构分析和句型(与金立鑫合作,《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1994年1月)49.《肉蒲团》《绣榻外史》《浪史奇观》三书中的吴语(《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50.比喻与类比的异同(《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51.上海市郊一县的语音考察——奉贤语音的内部差异(日本《开篇》V12,1994年12月)52.汉语方言研究中的新收获——祝贺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发行兼评《上海话音档》(《语文研究》1995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5期转载)53.从上海话流行语中看到的(《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54.上海方言的语气助词(《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55.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汉语拼音小报》1996年6月19日)56.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0期转载)57.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上海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0期转载)58.加强《现代汉语》教材的现代性和科学性(《语文建设》1998年第5期)59.吴语中的“个”和“介”(《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60.语言规范和社会发展(《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61.日常用语中的商务气息(香港《词库建设通讯》总18期,1998年12月)62.新词新语访谈录(《文汇报》1998年11月29日)63.吴语中的虚词“仔”(《方言》1999年第2期)64.北部吴语的代词系统(《代词》,《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4辑,1999年3月)65.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一卷前言(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四卷前言(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五—六卷前言(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68.蓉薇轩诗词一百首(《当代诗词荟萃》第2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11月)69.吴语中虚词“仔”的意义和语源(NACCL 11,East Asian Language Programs,Harvard University,1999)70.上海语言的变迁(《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71.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汉语学习》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12期转载)72.吴语中的虚词“咾”(《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2期转载)73.上海方言中的介词(《介词》,《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74.现代汉语的反复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又刊侯精一、施关淦主编《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75.“酷语”在造词上的新特点(《语文建设》2001年第12期)76.北部吴语的特征词(《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2) 进行体、持续体和存续体的比较(《中国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78.20世纪初上海话和北京话中的体助词“着”(《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3月)79.论本世纪初流行的新词新语(《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5期)80.苏州方言的语气助词(《吴语研究》,第2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81.对整理异形词中区分“画”和“分”的几点意见(《语言文字周报》2003年1月22日)82.论20世纪初20年的中国短篇小说(《聚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83.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学(《海派文化之我见》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转载)84.苏州方言中动词“勒浪”的语法化(《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 安亭钱氏家族考述(《钱鏐研究》2004年2月)86.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上海文学》2004年第4期) 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5月10日;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7期转载)88.上海方言中的虚拟句(《方言》2004年第2期,5月24日) 拯救方言(《新闻周刊》2004年30期,2004年8月16日)90.上海流行歌曲的春秋(《上海文学》2004年第10期) 一次偶然的决定,会改变你的一生(徐红燕主编:《语言学家的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92.“好笔头”不如“烂记性”(徐红燕主编:《语言学家的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93. 论向心多分析句法(《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50周年,戚晓杰、高明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语言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网”转载,《新华文摘》存目)《老娘舅》对沪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视听》总第三期,2005年5月第一版) 保护上海文化基因(《新民周刊》2005年第18期,2005年5月6日)上海方言音变的双向扩散(《吴语研究》,第三届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9842字 宋庆龄讲话的语音分析和出生地南市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2005年7月) 传承上海话,就是传承上海文化基因(《解放日报》观点栏,2005年7月28日) 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上海文化》第5期,2005年9月) 沪剧与海派文化(《上海文学》第10期,2005年10月)另有1400字以下的语言学小论文50余篇在此不列。

c

①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②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戴世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③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戴世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就这些,没了!选我吧!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啊

吴志刚 开放分类: 地理吴志刚,男,助理研究员。 1985年至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从事城市地理研究工作;1993年至今,在上海政法学院从事环境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现担任《上海政法学院学报》副主编。研究领域为:环境法学.区域发展的法律制度等。参编《中国城市地理概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译著《现代化城市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发表《国际环境法探析》等论文。吴志刚 1933年1月生,天津武清人。大学文化,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1956年在山西师范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1960年毕业后选送南开大学进修,1962年留校任教并从事管理工作。1981年调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兼《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积极创办《职业教育研究》杂志,任编辑室主任。参与编写和审定《生产实习教学法》教材。致力于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研究,撰写的《试论职工教育师资危机及其解决方法》一文,获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优秀论文奖;《职业教育研究管见》获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优秀论文成果三等奖。在美育研究方面,先后发表《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孔孟美育思想摭芳》、《蔡元培美育思想探微》、《劳动审美教育琐谈》等论文,其中,《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获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87年被评为第二届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优秀工作者。

(一)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法新论》,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法学》,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国际法与国际社会》,《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墨子法律思想的自然法理论特征》,《现代法学》1995年第2期。《当代国际法与国家主权》,《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论国际法与宪法的效力关系——〈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视角》,《时代法学》2004年第6期,《国家豁免的本质、价值及发展趋势》,《法学家》2005年第6期。(二)中国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邓小平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思想》,《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墨子兼爱非攻的国际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周恩来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从协和万邦的传统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三)国际人权法及国际人道法《论人权公约的克减条款》,《法学家》1996年第5期。《国际人权法的基石》,《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保留和解释性声明》,《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关于公正审判权的规定》,《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被告人权利最低限度保证的规定》,《法学研究》2006第2期。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当事国义务的性质》,载陈甦主编:《法苑撷英》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人权事务委员会关于公正审判权的意见对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启示》,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人民自决权的本质、性质和价值》,《中国国际法年刊》200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9.《人民自决权的主体范围》,《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人民自决权的内部和外部方面》,载孙世彦主编:《国际法研究》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人民自决权与国家领土完整的关系》,《法学研究》2009年第6期。《国际社会共同理解的法治概念》,载李林主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民间社会的概念及其在国际国内法治进程的地位和作用——兼论“civil society”的译法》,载李林主编:《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14《国际人权法上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关系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形成》,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四)国际条约法《条约的保留》,载余民才主编:高等院校法学院研究生教材《国际法专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我国法律的条约适用条款的表述问题》,载黄东黎主编:《国际法研究》2009年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版。《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五)国际海洋法《海洋法公约与现代化建设》,《中国边疆研究通报》,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海洋法公约与有限豁免原则》,《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2期。《海洋法公约对国家管辖权的界定和发展》,《中国法学》1996年第2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中立法的发展》,《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在南海的既得权利》,《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关于军舰通过领海问题的解释性声明》,《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半年刊)。 (六)国际卫生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其实施准则的法律效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义务,赶上国际社会控烟进程》,载《控烟与中国未来》,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七)国际责任及国际争端的各类解决机制《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国际对其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6月。《越境转移有害废物的国际责任》,《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国家责任法编纂和逐渐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国际法年刊》2004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日本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国家责任》,载李林主编:《跨越国境的法律认识——中日法治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法治论坛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八)其他研究成果或译作《UNCITRAL担保交易法律冲突规则研究》,载《2007年两岸国际私法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律师事务所管理与竞争》,独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自执行的国际条约》,《法学译丛》(现《环球法律评论》)1991年第6期。《美国法律史》,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有两个法学为主的学校,上海政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也叫做华东政法学院,我觉得全国最好的的法学类大学有3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法学院,其他的像北大、人大的虽也不错,不过分数好高。上海政法今年的录取线我看过又忘记了,资料在学校给别人了,但是上海政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在外地一般都是过一本线的,不过上海政法学院是二本,华东政法学院是一本,如果你成绩在一本线以上的么,你可以考虑优先选择考取华东政法大学,其次可以考虑上海政法学院,想本科毕业留在上海工作的话,建议优先选择上海政法学院,因为上海的公检法都和上海政法学院有点关系,华东政法在上海这些机关的影响力倒是小很多,上海政法学院有上海政法党校,公检法党员很多都是在那学习的。记得前提是你上一本线没多少问题的话,可以考虑上海政法学院,我看到好些个山东的都超出了一本线二十分左右进的上海政法。09年报考上海政法学院的话,你要记得报考国安局那个,这是上海政法最好的专业,四年才招生一次的,不要错过机会,提前批的刑事司法系也不错,算是特色系,出来做监狱警察的可能比较大,其他的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法律类的专业。你对自己上一本线没多大信心的话,建议就不要考上海来了,以免落榜,喜欢法学的话可以考虑东北或者西北的一些法学类的。

上海有两个法学为主的学校,上海政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也叫做华东政法学院,我觉得全国最好的的法学类大学有3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的主要特点1,整体实力。首先,上海政法学院是二本,绝对比不上一本高校!在二本高校里,上海政法学院因为地域优势——上海;行业优势——直属于政法委、司法局,即上海市公检法系统,由于后台强硬,并且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发展,重视学科建设,因此,这所学校在二本里还是比较好的。2,学校排名。上海政法学院的专业以社会科学为主: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管理学、新闻学、外语等。人文学科为辅。现在还没有理工科。因为大学排名都讲究大而全,所以,上海政法学院的排名是比不过上海的一些综合性高校。但是,就文科而言,上海政法学院在全国的二本高校中是很好的,在上海的二本高校中是位于前列的。建议文科学子读文科为主或者文理并重的高校,如果你去了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你会感觉文科只是一个陪衬。3,办学历史。上海政法学院最初是1985年的上海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合并,建设成为拥有博士点、硕士点的法学院。2004年,上海大学法学院独立成为上海政法学院,成为一所独立的二本高校。所以,上海政法学院的师资都是一本的。4,专业特点。现在,上海政法学院除了法学院,还建设了8个系,如经济学系、管理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外语系、新闻系等,因为上海政法学院的党委书记是法学出身,校长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方向)出身,所以,社会科学是上海政法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所以,上海政法学院并非法学一枝独秀,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在上海政法学院,法学专业拥有一个楼群,其他专业如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外语、政治、国际事务、中文等专业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整栋办公楼。所以上海政法学院各学科的发展是比较公平的。3,师资力量。上海政法学院原来的师资是上海大学法学院的师资,是一本高校的师资。上海市司法局非常重视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在近十年内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已经有许多海内外名校的教授和博士成为上政的教师,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等等。当然,上海的一本高校的师资力量更强,海归特别多,牛人特别多。上海政法学院是二本高校,在上海,二本高校的教师许多都是国内名校博士,以上海和北京名校毕业的博士居多,也有一部分欧美大学的博士或者是联合培养的博士。4, 学风:很好但单调。上海政法学院位于郊区(当然上海的高校的新校区基本上都在郊区)。学校很漂亮,学校周围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一点和其他高校很不一样),就像一座偏远的公园;管理非常严格(违反校纪者(如打架)会被开除),只适合学习,生活很单调!这一点让少数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生非常讨厌这所学校。5,热点:上海政法与华东政法的区别整体而言,华东政法大学比上海政法学院好!这是肯定的。因为华东政法大学是一本;上海政法学院是二本,二本肯定比不过一本高校。上海政法学院在上海招收达到二本线的学生,但有50%-60%的学生是外地学生,这些学生都是超过当地一本线很多的学生。当然,如果要考取华东政法大学分数要求会更高!在上海政法学界、华东政法大学是老大哥,直属于上海市教委;上海政法学院是贤弟,直属于上海市政法委、司法局。当然,上海政法的有些特色专业比其他学校好,如监狱学、刑法学等。毕竟,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特别强的学科专业!由于上海政法学院获得了政法系统(公检法系统)的支持!不管是在经费、实习机构安排与帮助学生就业方面都得到了政法系统的大力支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