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官网网址是啥

发布时间: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官网网址是啥

二本A

东华,苏大,江大,浙理都是比较好的

“苏州大学院校代码:10285 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软件工程师一般指从事软件开发职业的人。软件工程师跟一般程序员的分别,在于一个程序员的工作是按照指定的规格进行编码,而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则需要设计和规划。不过,由于现时社会的分工愈来愈模糊,软件工程师跟程序员的分工也愈不明显。但对于严格执行CMM的机构来说,各人的工作分野比较清晰,这有助于了解软件工程师跟一般程序员的分别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官网网址是

e江南 江南大学教务处

东华,苏大,江大,浙理都是比较好的

有的没有稿费,有的有稿费,一般根据学报的质量来衡量稿费的多少。《纺织学报》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管主办,国际刊号ISSN:0253-9721,国内刊号CN:11-5167/TS。《纺织学报》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栏目纤维材料、纺织工程、染整与化学品、服装工程、纺织机械与器材、管理与信息化、综合述评等栏目。期刊收录《纺织学报》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被很多高等院校、职称管理部门等列为重点期刊。杂志目录氧化还原法表面改性羊毛的理化性能徐婕蚕丝的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及其接枝结构蒋慧多孔 SnO_2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夏鑫

谷歌查查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官网网址

女,汉族,1982年出生于天津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3年7月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08年3月获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天津工业大学教授。主持承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青年教师类)、航空科学基金及校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项目3项。作为参与者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1,绿色低碳生产工艺制备聚丙烯腈纤维及结构性能表征2,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及性能表征3,新型纤维的制备及改性 韩 娜,张兴祥,王学晨,牛建津 丙烯腈-醋酸乙烯酯水相沉淀聚合产物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5):45-韩 娜,张兴祥,王学晨 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7,25(1):71-韩 娜,张兴祥,李 军,王学晨 含有低分子量聚乙二醇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7,35(7): 40-韩 娜, 张兴祥, 李 军, 王学晨 添加碳酸乙烯酯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7, 26(5): 6-韩 娜,张兴祥,王学晨 含有相变材料微胶囊的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 24(9): 139-李军,张兴祥,王学晨,韩 娜,牛建津 添加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10): 37- (EI)于万永, 韩娜, 王学晨, 张兴祥* 熔融加工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及纤维的研究,化工新型材料, 2009, 37(10):63-于万永,韩娜,王学晨,张兴祥 聚合温度对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25(11):33-高希银,张兴祥*,韩娜,王学晨,王宁 含相变材料微胶囊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熔纺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10): 48-51韩娜,张荣,张兴祥 储热调温纤维的研究进展,产业用纺织品,2010唐孝芬,韩娜,张荣,张兴祥*,可熔融丙烯腈共聚物组成、流变性与热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接收高希银,韩娜,张兴祥,王学晨含离子液体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及熔纺纤维的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10, 38(11):65-韩娜,张荣,张兴祥 储热调温纤维的研究进展(一),产业用纺织品,2011,29(4):1-韩娜, 张荣, 张兴祥,储热调温纤维的研究进展(二),产业用纺织品,2011, 29(6): 9-11, 28韩娜,张荣,刘理璋,许超杰,张兴祥,熔纺双组份调温聚丙烯纤维,纺织学报,2012,7

微孔HA的制备及PLA/HA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5(1)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塑料科技》,2007,25(3)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中国塑料》,2007(4)LLDPE结构及流变性能研究。《弹性体》,2007,17(2)聚乙烯醇/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塑料》,2007(6)PVA/HA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8(3)LLDPE薄膜的光氧化及热力学降解,《合成树脂及塑料》,2006,23(5)共混聚合物界面张力的测定方法《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22(5)Study on insulating thermal conductive BN/HDPE composites hermochimica 452(2007)36-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塑料科技》2006,34(5)PP/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年会论文集》Properties of Compatibilized Nylon6/ABS Polymer Blends,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Part B:Physics,45:557-POE-g-GMA的制备及其对纳米CaCO3/PA66的增韧 《塑料科技》2006,34(4)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研究《塑料科技》,2006,34(1)原位聚合法制备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年会论文集》-LLDPE/纳米SiO2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研究 《河北化工》2006(1)医用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7(3)PVB/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中国塑料》,2006,20(6)Crystalline Morphologies of Poly(L-lactide) Thin Films,《2006年国际高分子物理年会》聚乙烯醇缩丁醛/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6,34(1)吡唑林荧光化合物的合成与红外光谱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3)一种水容器壳体湿法缠绕环氧树脂体系。《复合材料学报》,2005,22(3)GMA熔融接枝SBS及其对PA6增容研究。《工程塑料应用》,2005,33(2)-LLDPE/nano-SiO2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形态结构研究。《塑料科技》,2005(5)EPDM增韧聚丙烯及其脆韧转变机理的研究。《弹性体》,2005,15(5)熔融法制备POE-g-GMA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弹性体》,2005,15(6)GMA熔融接枝SBS的研究。《弹性体》,2005,15(6)POE-g-GMA的制备及其对PA66/纳米CaCO3的增韧研究 《05年中国工程塑料年会论文集》聚丙烯的官能化及其与尼龙6相容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6(3)分子量对PP/PA6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论文集》PP/EPDM-g- GMA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6(1)熔融法制备EPDM-g-GMA及其对PEN脆韧转变的研究。《工程塑料应用》,2004,32(12)水处理容器湿法缠绕用环氧树脂体系。《纤维复合材料》,2004,21(1)熔融法制备EPDM-g-MAH及其对PEN的脆韧转变研究。《塑料科技》,2004(6)水玻璃在练漂液中稳定双氧水的探讨。《纺织学报》2004,25(4)熔融法制备EPDM-g-MAH及其对PEN的脆韧转变研究。《塑料科技》,2004(6)马来酸酐接枝SBS及其对PA6的增容作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2)Brrttle-ductile transition in PP/EPDM blends,effect of notch 《POLYMER》polymer44 (2003)3125—结合科研进行教学 提高专业人才素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5)聚丙烯的官能化及其与尼龙66相容性研究。《工程塑料应用》:2003,31(3)纳米SiOx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纤维复合材料》,2003,20(4)增容剂在PC/ABS合金中的应用。《200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论文集》聚丙烯的官能化及其与尼龙1010相容性的研究。《200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论文集》PMMA增韧PVC/ABS共混物共混工艺的探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24(1)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atibilized Nylon/ABS polymer blends 《2002年国际高分子物理年会》聚丙烯与尼龙共混物相容特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2,23(2)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官网网址是什么

服装设计与工程推荐院校  此专业硕士全国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四川大学、青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082104]开设院校: 16所  门类/领域代码:08  门类/领域名称:工学  一级学科/领域代码:0821  一级学科/领域名称: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082104  二级学科名称:服装设计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介绍  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门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航天、航空、国防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新学科。它涉及到人体工程、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以及材料学、工艺学、计算机应用等多种学科。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服装科技迅猛发展、服装设计理论、服装CAD与CAM等高新技术在服装工业上的应用,以及对服装内涵的新知识,大大提高了我国服装学科研究的科学和技术水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应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成果。能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能独立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了解服装信息和市场。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从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  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的就业情况非常好。但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刚毕业的学生不要眼高手低,需要经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而担当起重任。  (1) 在国内外品牌企业从事成衣款式与版型设计、服装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品牌策划与商品企划、零售管理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与管理、生产线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2) 在政府管理部门或外资机构从事相关研发工作。  (3) 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教学与研发工作  热门就业城市:  广东、福建、江苏、浙江  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业前景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设计师,品牌策划师,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实用技术型高级人才。此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但应该注意加强自己的实际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就业方面,在南方地区的就业率基本上在90%以上。但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由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纺织服装企业的巨大人才需求”,在实际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更是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事实上,很多服装企业对于科班出身、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并不“感冒”。由于刚毕业的服装类专业大学生对市场缺乏了解,只适合担任设计助理的角色,必须经过至少3-5年的积累和磨炼“才能真正担起重任”。

答:不是艺术生能考北京服装学院的,但是不能报考该校的艺术类专业。北京服装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9年,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由纺织工业部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

非艺术生的分数就是普通的二本线,得过二本线。据我所知,北服非艺术类只招北京的考生。

你是问这个吗,不过好像外网上不去。。。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

有的没有稿费,有的有稿费,一般根据学报的质量来衡量稿费的多少。《纺织学报》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管主办,国际刊号ISSN:0253-9721,国内刊号CN:11-5167/TS。《纺织学报》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栏目纤维材料、纺织工程、染整与化学品、服装工程、纺织机械与器材、管理与信息化、综合述评等栏目。期刊收录《纺织学报》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被很多高等院校、职称管理部门等列为重点期刊。杂志目录氧化还原法表面改性羊毛的理化性能徐婕蚕丝的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及其接枝结构蒋慧多孔 SnO_2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夏鑫

软件工程师一般指从事软件开发职业的人。软件工程师跟一般程序员的分别,在于一个程序员的工作是按照指定的规格进行编码,而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则需要设计和规划。不过,由于现时社会的分工愈来愈模糊,软件工程师跟程序员的分工也愈不明显。但对于严格执行CMM的机构来说,各人的工作分野比较清晰,这有助于了解软件工程师跟一般程序员的分别

二本A

北京服装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9年,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由纺织工业部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13个教学系部,开设28个本科专业,有4个双学位专业点, 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有在校生8000余人,在校职员工700余人。[1]创办时间1959年所属地区中国北京学校类型工科属性市属本科高等院校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类别公立大学知名校友杨石头、邹游、兰玉学校官网图集学校概况招生计划历年分数线招生简章目录1 历史沿革2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3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院系专业▪ 教学建设▪ 学科建设▪ 对外交流4 文化传统5 学校领导基本信息中文名北京服装学院英文名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简 称北服(BIFT)创办时间1959年类 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工科属 性市属本科高等院校所属地区中国北京现任校长刘元风知名校友杨石头、邹游、兰玉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硕士点12 个校 训弘毅日新 衣锦天下主要院系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街甲2号学校代码10012历史沿革编辑1959年,北京纺织工学院创建;图书馆1964年,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68年,文革期间,学校迁入江西省分宜县五七干校,在校学生300名;1971年,并入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结束并校,招收第一届统考生;1984年,北京化纤工学院复校,在校学生1120名;1988年,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由纺织工业部主管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2]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术研究编辑科研机构校园景观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1个,市级研究机构1个。[3]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数字与交互媒体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1个):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市级研究机构(1个):北服·南山中国职业装研究院产业创新园(2个):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服共建)、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和中关村科学城)科研成果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授权专利25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项。2004-2006年,学校均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该校主持完成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项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学术资源学术刊物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服装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与纺织服装行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论文、应用技术报告、综合性学术评论及专题论述,特别是纺织服装新材料、纺织化学、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 CAD技术、生态纺织品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 2004 年、2008年连续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十多个著名数据库或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收录刊源,其中包括《美国化学文摘 CA 》、《世界纺织文摘(WT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hinaInfo) 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纺织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 [5]《艺术设计研究》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服装学院主办。该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获《全国艺术院校学报最佳版式》奖,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著名数据库与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收录刊源。[5]馆藏资源北京服装学院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图书馆拥有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藏书5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万余册,拥有中外文期刊近900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多媒体资料2万余部,各种数据库70余个。办学条件编辑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78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13人。[1]教学团队[6-7]序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级别1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 刘元风 国家级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 刘元风 市级3 服装设计与营销管理教学团队  胡月  市级4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 张巨俭 市级5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 郭燕 市级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刘瑞璞、赵国梁、郑嵘院系专业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13个教学系部,开设28个本科专业。[1]院系设置院系设置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造型艺术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教学部艺术设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部外语系国际学院计算机信息中心 -专业设置[8]二级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方向) 本科所授学位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 工学传播学(时尚文化与传播实验班) 文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艺术学表演(服装表演与品牌推广) 艺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服装安全与评价、纺织化学) 工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材料与工程) 工学轻化工程(服装色彩与功能) 工学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艺工融合联合教学实验班) 工学产品设计 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环境设计 艺术学摄影 艺术学动画 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与金融) 经济学广告学(品牌策划与传播) 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师) 管理学工商管理(企业零售管理) 管理学市场营销(时尚品牌管理) 管理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 管理学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 工学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外语系 商务英语 文学造型艺术系 绘画 艺术学雕塑 艺术学公共艺术 艺术学教学建设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市级精品课程5门;完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9]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轻化工程、表演[9]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11]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服装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11]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北服-爱慕服装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新百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盛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所在部门姓名职称1素描孙纲教授美术系2水粉张玉祥教授3服装材料学王越平副教授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4市场营销宁俊教授商学院5管理学(系列课程)陈桂玲副教授6有机化学李秀艳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薛天宇副教授工业设计与信息工程学院8机械设计基础罗家莉副教授基础课部9工程制图李杰副教授10大学物理实验陈祖刚教授市级精品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所属院系课程层次所属学科负责人中国服装史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本科 艺术类 袁仄服装设计学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本科 艺术类 胡月成衣纸样与工艺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本科 轻工纺织食品类 刘瑞璞数码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学院 本科 艺术类 詹炳宏服装画技法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本科 艺术类 刘元风教学成果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部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级教改项目,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2009-2012年,教师出版教材及各类参考书120部,其中《服装工业制板》等14部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部——《服装艺术设计》和《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男装/女装)》等。此外,学校教师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编辑出版服装类、美术类、艺术类三大系列教材33部。[12]学生荣誉2011-2014年,该校非艺术类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方案大赛银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特等奖、北京市英语竞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 171 项,艺术类学生获“红点奖”、“汉帛杯”等国际国内大赛奖项656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1]学科建设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13]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3个):设计艺术学、艺术学、材料学[13]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4]授予学位学科名称 项目名称设计学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4]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法学 民族学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工学 机械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管理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企业管理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美术学 美术学设计学 设计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 艺术对外交流北京服装学院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制服、火炬接力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颁奖礼仪服之“青花瓷”系列、残奥会入场服等设计,以及“神七”、“神九”、“神十”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设计,建国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的服装设计,广州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深圳大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校服、两代学位服等设计研发工作。2012年,与国内三所艺术院校共同组建并培育“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中心”,旨在探索并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推进民族艺术的传承。[1]文化传统编辑校训弘毅日新 衣锦天下“弘毅”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求北服人要心胸开阔,抱负远大,坚忍不拔。“日新”取自《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求北服人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引领时尚。“衣锦天下”取自《易经》“垂衣裳而天下治”,蕴含了衣被天下、衣美天下之意,表达了北服人努力使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自信,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愿景。[15]校徽学校领导编辑现任领导职务 姓名 职务 姓名党委书记 呼文亮 院 长 刘元风党委副书记 倪赛力 副院长廖青、贾荣林、仲丛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