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资料简介

发布时间: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资料简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儒家儒家 亦称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思想和主张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儒家思想关注的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在这些永恒的课题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历史发展■产生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於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於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垅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於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犟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於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於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百馀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发展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至今,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重新受到部分人重视,当今亦有所谓新儒学。影响意义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於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深刻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汉族及中国其他民族等民众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但也有人认为,儒学忽略了人的个性。周思明教授说道:“这一点在宋明理学以后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就是儒学经过了董仲舒到了宋明变成了理学,理学后来到了明清,变成了礼教。总的趋势是人文精神越来越淡薄,越来越削弱。人的自身价值越来越被忽视和压制,那么在明代中后期,已经有许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王阳明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像这样一些学者,像李贽公开反对,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们比较犟调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在近代,由於中国的落后,面临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使得大多数知识份子不得不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许多知识分子认为是儒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后局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明朝时依据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思想编成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为在科举考试中的基本教材,由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周敦颐,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康有为等。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地位一样,本无所谓主从关系。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其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阳明等 ;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儒家】(1)正名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2)义含义: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仁含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4)礼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忠恕之道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6)知命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人生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1,按图索骥 2,画饼充饥 3,望梅止渴 颜回 颜回拾金不昧的故事: 有一天早晨,天刚放亮,颜回就回书院学习,忽然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拾起来一看,原来是锭金子,金子上面贴着“天赐颜回”四个字。尽管颜回当时箪飘屡空,生活贫困。但他看着金子却随口吟道:“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吟罢,随将金锭抛在地上,拂袖而去,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资料

籍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七经 十三经 十经 等名称。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如下:1、先秦之儒先秦之儒是儒学的源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前551-前479),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贡献除了在于整理了儒家经典著作和思想之外,还在于他将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平民当中,“有教无类”。其弟子号称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更贤者有孔门十哲,系孔门四科的代表学生,即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分裂成了八派,即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其中子张之儒的“博爱容众、严己宽人”影响了墨子;子思之儒的“中庸”影响了孟子;颜氏之儒的“坐忘”“心斋”“安贫乐道”影响了庄子;孟氏之儒即孟子一派;仲良氏之儒即子夏一派;漆雕氏之儒的“知、仁、勇”,类似于后世的侠客;孙氏之儒即荀子一派,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乐正氏之儒即曾子一派。八派之中,以孟子和荀子最为杰出。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平人,代表作为《孟子》,被成为亚圣。他主张性善论,具有民主和自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民为重,社稷次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荀子(前313-前238),河北人,主张性恶论,代表作为《荀子》。该书有些篇章写的十分华美,与屈原的《楚辞》一起被成为辞赋之祖。除此之外,荀子跟孔子一样还是一名杰出的导师,他以“帝王之术”带出了法家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即李斯和韩非,又堪称是法家的鼻祖之一。2、两汉之儒汉儒是儒学成为官学的开始,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战乱,诸子百家之学除了法家以外都受到严重的摧残,靠一些知识分子的记忆复写才得以恢复大概,但已变得残缺不全,而且其中还难免掺杂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委托之作,真伪难辨。西汉初年奉行道家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朝强大以来后便想对外用兵驱除匈奴外患,这时便需要集中皇权,于是黄老之学便不够用了,儒家之学因其为政治服务的特性而逐渐受到重用,于是便出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官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河北衡水人,是儒家公羊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其学说以《公羊春秋》为主,吸收了黄老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了天命思想,提倡“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其中天人感应论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于劝导统治者以德治国,后来则与神秘主义巫术结合,发展成了谶纬神学。当然,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些著名的儒家人物。他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公羊学派,即公羊高注解《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二是谷梁学派,即以谷梁赤注解《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子夏之儒的传人。其代表人物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郑玄、马融、谯周等人。其中郑玄以注解儒家经书而闻名。3、唐宋之儒唐儒是儒学与宗教的激烈论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朝代,这些宗教堪称是国教,尤其是佛教,在此时达到鼎盛,产生了一些中国化的佛教教派,其中禅宗影响最大,代表作为六祖慧能的《坛经》。相比之下,儒家在此时是衰微的,其正统性受到严重的挑战。这时便出现了韩愈。韩愈(768—824),河南孟州人,自认孟子的继承者,古文成就最高,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做为儒家的自觉维护者,韩愈对佛教尤其反感,他曾亲自上书反对皇帝迎取佛骨。韩愈强调“道统”,继承孟子的遗志,致力于挽救儒家的正统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儒家最终在宋朝时回复官学的地位。宋儒是仅次于先秦之儒的儒学第二高峰,其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和南宋两学。其中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的合称,南宋两学是理学朱熹和心学陆九渊的合称。首先是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系儒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研究《易经》知名,代表作为《太极图说》和《通书》;其次是张载(1020—1077),陕西眉县人,儒家关学的创始人,以“四为”知名,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作为《正蒙》和《横渠易说》;然后是程氏兄弟,即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代表作为《二程全书》。两兄弟一起求学于周敦颐,一起创建洛学。哥哥程颢的唯心主义思想后来发展为陆王心学,弟弟程颐的天理思想后来发展为程朱理学;然后是朱熹(1130—1200),福建三明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成为明清两朝的官学。代表作为《四书章句集注》,该书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科举取仕的权威教科书。曾讲学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名噪一时。与心学开创者陆九渊有过论争,即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他主要继承的是程颐的思想,其世界观为客观唯心主义,吸收了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其修身方法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然后是陆九渊(1139-1193),江西抚州人,心学创始人。曾讲学于象山书院,开创象山学派,被成为象山先生。他师承孟子“完事皆备于我”、“良知”、“良能”的思想,发展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派。主张“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他的影响下,明儒中产生了王阳明。4、明清之儒明清之儒是儒家的盛极而衰期,其代表人物是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为《传习录》,开创了姚江学派,世称阳明先生。其学位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力遍及日韩。在儒家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一开始十分推崇朱熹理学,后来因为“格竹”病倒而产生怀疑,从此走向心学。其父为王华,南京吏部尚书。死后谥号为文成,又被称为王文成公。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人,是镇压天平天国时期兴起的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他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代表作为《治学论道之经》。他是王阳明的信徒,也被后世认为是最完美的儒家“立言、立功、立行”的典型代表,深受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和毛泽东等人的推崇。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春秋、孟子、论语、诗、书、礼、易、孝经、尔雅、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仪礼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资料有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的书籍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 8nh2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春秋》。该著作又称为《麟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现存版本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礼记》。该著作又称为《小戴礼记》,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由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周礼》。该著作又称为《周官经》,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论语》。该著作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周易》。该著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资料有哪些

孔子,孟子,代表作《论语》《孟子》

孔子的孙子写的《中庸》,应该算是儒家思想中最经典的!   看论语 这个比较入门 也浅些  然后看四书其他的 再看五经 反正别先看易经   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书五经”。说明这几部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比较突出。其中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是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在儒家经典中,四书的理论性最强,所以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思想,在阅读经典时,四书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五经摆在次要位置,其中《周易》我以为比较重要,其他次之。至于四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则又次之。就我个人实际情况而言,在读儒家经典上,四书最用功,五经则在次要位置,大体相当于知识性读物。象清朝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我有,但只作为参考工具书对待。  按元明清以来的实际情况,程朱派理学家为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四书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是小程子的《伊川易传》,朱子《周易本义》。  诗经是朱子《诗集传》。  书经是朱子门生蔡沈的《书集传》。  礼记是元朝陈澔《礼记集说》。  春秋是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  这里要注意:这几部注解中,四书周易诗经是程子朱子亲自做注,权威性最高,其他几部要打折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最有权威性。读《四书章句集注》,可同时参阅朱子《四书或问》。这是用问答方式对四书的内容进行阐明发挥。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出版的四书,其先后次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按朱子原本,先后次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哲学性最强,最难读,所以放在最后。  读周易建议读清朝圣祖皇帝御定,由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该书注解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居前,再采择自汉至明诸儒说易之较优者居后,再加按语,比较完备。  读上述几部经书,可同时参考理学代表人物,如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等人文集语录中的相关部分。尤其是程朱,特别是朱子。如读四书,可参看《朱子语类》涉及四书的部分。其他类推。  ---------------------------经典外的其他儒家著作  理学代表人的著作中,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张子《西铭》,都是言简意赅,极漂亮的文字,在理学中地位很高。朱子都为之做过注解。清康熙朝官修《性理精义》有全文。  朱子《家礼》是篇很有名的著作。我只看它的序言部分,因为理论性强,后面就不看。  朱子弟子陈淳的《北溪字义》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解释理学的常用概念。可参考   宋朝理学兴起后,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汇编本的理学著作。我这里推荐两部。一是宋朝朱子与吕祖谦合编,清朝江永集注的《近思录集注》,一是清朝圣祖皇帝御纂,李光地主编的《性理精义》。这两本书都是把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论述理学思想的代表性文字与语录进行分类编排,并加注释。从深浅程度上讲,《近思录》略浅,过去作为理学入门书。明朝也推崇理学,并官方组织编纂了一些大部头的理学书籍,如《性理大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但都内容庞杂,质量不精,不如清朝官修。  除上述几部外,汉朝班固班超之妹班昭的《曹大家(音姑)女诫》也值得我们重视。它是中国古代女子道德教育的经典,是《女四书》的首篇,思想也属儒家范围。  孔孟正统在程朱。读书人做学问,自当以朱子为宗。凡学孔子之道而不从朱子者,必入歧途!   学经,四书五经是没问题的,接下来倒是要看看的是先秦诸子和两汉的东西。顺流而下读下来才能知道流变,知道嬗变的原因和变化的所在。主要读原文,看注释,至于那些义理之类,以后研究的时候再看吧,初学者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看!  理学基本书籍,七十年代以后,中华书局曾经出过一套《理学从书》。今罗列其目录如下,供爱好理学的朋友提供一个读书买书的参考:  1 二曲集 理学丛书 〔清〕李顒  2 朱子语类 (全8册) 理学丛书 〔宋〕黎靖德编  3 澹园集 (全2册) 理学丛书 〔明〕焦竑  4 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 (全2册) 理学丛书 〔清〕李光地  5 朱子晚年全论 理学丛书 〔清〕李绂著  6 王廷相集(全四册) (明)王廷相撰  7 北溪字义(宋)陈淳撰  8 关学编(明)冯从吾撰  9 困知记(明)罗钦顺撰  10 胡宏集(宋)胡宏撰  11 颜元集(全二册)(清)颜元撰  12 陈献章集(全二册)(明)陈献章撰  13 崇正辩 斐然集(全二册) [宋]胡寅  14 泾野子内篇 [明]吕柟  15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陈俊民辑   清朝皇帝的儒学修养比一般汉族学者都强,尤其是康熙。

儒家的书籍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 8nh2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最近正好很巧把《论语》看了一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儒家思想总算有了一点点认识。其实说起儒家思想,真是如雷贯耳,褒贬不一,曾经一度儒家思想作为封建腐朽思想的代表被全国人民所唾弃,批斗。之后又曾经掀起过一阵平反风,儒家思想重新被一批学者认识,更有甚者,儒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商场、官场等,大有“言必谈孔子”之势,可惜《论语》我只看过一遍,只能在这里简单谈谈个人的认识。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清孔子思想的核心,那就是“仁”,所有的“忠、孝、礼、义、信、温、良、恭、俭、让、宽、敏、惠、勇、智……”都离不开这个核心,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从造字的角度来看看这个“仁”字,它是人类(“人”)与天地(“二”)相统一的存在本质,这种统一的存在和本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存在和本质,这种存在和本质,也就是绝对的善和绝对的道德,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无疑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再来看看《论语》里面关于论述“仁”的几个地方。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5)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9)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1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1)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2)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3)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从上面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仁”的叙述有点散乱,但是他从很多方面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很完整的“仁”,孔子告诉子张做到了“恭、宽、信、敏、惠”即可为仁。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惠爱构成了“仁”的五种品德。孔子多次提到要做到“仁”很难,甚至连尧舜做的都不够,于是他又提到“刚、毅、木、讷,近仁。”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忠厚、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接近于仁德。这又给了我们更多的关于“仁”的启示。  通过孔子的几个弟子“问仁”,孔子给出了许多关于“问仁”的具体做法。首先樊迟三问仁,孔子认为首先做一个辛勤工作然后获取报酬的人而不要做一个不劳而获的人,爱一切人,并把一切人的幸福作为他的政治目标,至于如何实践这些仁德,孔子建议在关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以公允、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关注维护他人的利益;应该以严肃认真、尽心尽力的态度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应该在与他人的一切交往中抱持不偏不倚、诚实无欺的态度。  面对不同弟子的“问仁”,孔子还分别给出过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意见。针对颜渊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自觉地肩负起自己在一个失去了真理、正义与道德的世界上重新恢复真理、正义与道德的神圣使命。具体的做法就是著名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由“仁”引出了“礼”的概念,礼就是真理、正义、道德,是对行为的规范。针对仲弓孔子希望他能在社会上表现得像是这个社会得主人一样,而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并主动承担起自己的每一种责任,对待人民的事业、社会的正义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就像对待上天的神灵一样怀抱着虔诚的敬意,自己所不希望的东西也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针对司马牛孔子强调要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我们自己对于当今世界的观点与看法,言辞上做到真假分明、善恶分明而毫不含糊。针对子贡孔子提醒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创建一个正义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孔子的这些阐述,我们可以逐渐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仁”的概念。仁,从人从二,讲的就是使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爱人”为出发点,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爱”与社会他人建立关系,推而广之,施之于社会成员,上至于君王,下至于黎民,都在“仁”所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彼此沟通交流。通过“仁”,外在的等级制度被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从父义、母慈、友兄、弟恭,推而广之,就成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一切伦常都最终转化为主体自觉。  在今天看来,“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素,仍有其积极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友之间,长幼之间,相识的与不相识的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友善,“让世界充满爱”依然是今天的主题曲。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